华中农大可能变成中生大吗? 华中农大生科院

华中农大可能变成中生大吗?

在《国工区》这部社科构想小说中,2020年后,中国生物大学是全国最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便是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大可能变成中生大吗?

社科构想小说与纯粹的幻想小说不同,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依据,社科构想小说描述的事物或景象存在着在现实世界出现的更大可能。这里试图为华中农大转变为中生大阐明一些合理的观点和可信的理由。

中国有很多农业大学,如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华南农大、东北农大、西北农林大、南京农大、山东农大、四川农大、河南农大等等。北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的农业大学吗?没有!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关口,一个国家如果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人员的比例就会大大减少,农业产值在GDP中占有的比例就会大大降低,农业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总略中就会相对下降!美国有三亿多人口,是世界农产品第一出口大国,可美国的农业生产人员只有六百万!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只有2%!美国好像没有一座大学被称为农业大学吧,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的农业科研教学十分先进,但人家也没有将大学命名为农业大学!一个国家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若充分地发展起来,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大学干什么?

中国有这么多的农业大学,农业发展形态又如何?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中国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背负着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60年前,中国只有4亿多农业人口,因为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即是因为农业形态的落后,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膨胀,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人口达到了7亿多!这还不包括已经进入城市定居的原农业人口。中国的农业大学太多,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物科技是全球最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传统的农业科技则不是。生物产业是很赚钱的产业,农业呢?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农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占用国家财政补贴。

假如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国工区》已经阐明了中国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百年之后,中国的生物产业或与生物科技相关的产业年总产值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包括生物制剂、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现代化种植业、现代化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医疗产业、中医中药产业、保健品产业、美味饮品美味食品产业、美容产业等等,远远高于传统农业产值!

诺大个中国没有一所生物大学,却又那么多的农业大学,合理吗?

发达国家的农业很先进,种植业生产人员通常只有半年的工作时间,收入则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居住环境好,空气新鲜,有大量时间旅行度假,其生活被赋予浪漫的色彩,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自然也不差。在中国的人口大膨胀时代,或者说在中国的三农时代,农业出现了很多复杂的含义,很大部分国民为了跳出“农门”处心积虑艰苦奋斗,很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指乡镇级)工作与生活条件欠佳,华中农大是科教品质很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某些科研领域的研究水平十分先进,却始终被称为农业大学,默认三农问题赋予农业科教人员的尴尬处境,华中农大师生何以对此无动于衷?

华中农大居世界级特大城市中的大型城中湖之畔,青翠的城中山之麓,天赋异禀,风景秀丽,主校园面积近5平方公里,远远大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的占地面积,全国少有!中国农大更是难以比拟!地理意义的发展空间阔达,有条件从全国众多农业大学中蜕变而出。

武汉居华中腹地,接近中国地理的中心区域,九省通衢,主城区人口近六百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之一。华中农大三面环水,北依的南湖水面达7.6平方公里,显著超过杭州西湖(西湖原有水面约5.6平方公里,拓宽后也只有6.5平方公里),烟波浩渺,景色宜人,南靠的野芷湖水面亦有1.7平方公里,仍然称得上面积宽阔的城市湖泊!在全国高校的旁边也是难得一见。狮子山山体绵长,漫山嘉树茂密,郁郁葱葱,临湖而峙,如青龙卧波!虽高度不是太大,但应该不比苏州西北郊的虎丘矮吧!苏州虎丘可是全国5A级风景名胜啊!更为难得的是,华中农大校园居然还在大武汉的三环线之内!北大、清华、复旦有这样的山水美景吗?没有!不考虑建筑美,若评选全国最美校园,华中农大一定能位居前列!

自然条件如此优异,不努力将华中农大建设成科教品质更高的中生大,不努力将中生大建设成世界级重点大学,共和国、当代中国人、华中农大师生对得起这方天赐的风水宝地么?

华中农大可能变成中生大吗? 华中农大生科院

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自然禀赋算得了什么?对于一所重点大学而言,国家实验室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国家重点学科数量、院士人数、教职工人数与资质、生源品质、科研成果、学术声誉才是至关重要的。华中农大与中国农大相比,这些方面有着明显差距,而中国农大的生物科研能力也并不是中国最强,北大、清华、复旦的生物更为出色!武大不仅有生科院,还有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药学院、医学部等等,生物科研的既有发展潜力远胜于华中农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岁月,华中农大的生物科研能力不可能全国最强!更不可能代表国家水平!华中农大凭什么敢以中国生物大学为奋斗目标?

这种观点虽然不无道理,却也未必完全正确。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等,它们在校名对应的科学技术每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实力都全国领先么?中国海洋大学的情形稍好点,但也经不得详细推敲!

北大、清华、复旦、武大、浙大、南京大、中山大、南开大的生物科研能力都很强,但它们可能改名为中生大么?

真正有可能与华中农大竞争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大等等。有两个原因限制了中国农大参与竞争:其一,中国农大位于首都北京,校园处于寸土寸金之地,两个校区加在一起的总面积仅有华中农大的40%,地理意义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其二,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农大改名为中生大被教育部或中南海接受的可能性不能与华中农大相比……

南京农大、山东农大、华南农大的竞争实力不可小觑。南京农大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古都南京,两大校园的总面积加在一起比华中农大更为宽广,综合实力不俗,有不甘居弱的人文遗风和学术底气,且名称中没有带“华”字头,自由度相对较大;山东农大居于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有院士六人,实力同样不俗,学校规模也不小,乃省属高校,自由度更大,也比教育部直属大学更有可能获地方力量的强力顶托,而山东省是GDP居中国前列的经济大省!别小看山东农大这个特殊条件,须知,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是私立的。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两所农业大学不仅没有将本校变为中生大的奋斗目标,恐怕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且生物学科研能力与华农大相比并不占有优势……

所以,从现实看,华中农大成为国家农业大学发展改革试点单位继而衍变为中生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现有条件下,华中农大能够提升生物学总体科研能力增加升级为中生大的资格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道是: 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在高科技时代,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实力的升级是要拿钱说话的,华中农大获得过国家丰厚的财政支持,但是,华中农大的科教规模也随之提升了上来,国家的财政支持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或保证上级批准的发展项目的启动,且必须专项专用,而上级批准的发展项目并不足以让华中农大升级为中生大。校友捐款和社会捐赠是很多世界知名大学重要的经费来源,因为多种原因,华中农大在这方面获得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校办企业呢,我不知详情,估计现阶段也不是很理想。即便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因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等原因造成经费来源减少都有可能对其正常的科教活动产生影响,没有充裕的升级经费,华中农大能够演变为中生大吗?连我自己都怀疑!

所以,华中农大一定要创立属于自己的“利国利校”的生财之道!

建议:华中农大尽快成立科技应用学院。

在咱们国家,“理论与实践脱节”曾经是叫得很响的社会批评之声,后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很多方面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倚重外部输入了,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经验成为共识,自己的某些理论几乎被边缘化了,所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批评之声慢慢消散了。但是,发达国家是不愿意也没有经验解决多人口国家某些重大发展难题的,如农村人口膨胀、农业进步等等,结果呢,中国自己没有积极解决重大发展难题的理论与方案,发达国家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国内分散的社会单元、单独的国民、个体农民更缺乏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能力,致使社会发展难题越来越严重,这便是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很显然,在人类社会文明与科技文明的大背景里,社会发展方面的任何难题都应该有近似最优的应对方案或解决方案。成立科技应用学院就是一种积极尝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且拥有宽阔的学术发展空间……

“人家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我们怎么做?”是《国工区》宣扬的国工三问理念,具有无可辩驳的惠世价值。华中农大的科技应用学院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论储备和案例储备后,可以将国工三问改为“人家怎么做?可以怎么做?你们怎么做?”的模式向地方政府、民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咨询费用。

譬如:浠水县是个农业大县,人口104万,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都不太发达,养鸡业兴起后,大量散户盲目跟进,导致产业形态较为落后,养殖技术饱受消费者质疑,当地传言养鸡户使用避孕药提高蛋鸡产蛋率,甚至谣传靠避孕药让蛋鸡不生病,加之销路不畅,去年冬天以来,鸡蛋价格暴跌,使数以千计的养鸡户损失惨重,并有人因此自杀,浠水县“规模化”养鸡业陷入谷底。很显然,华中农大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为浠水县政府、浠水县养鸡协会提供科技服务,浠水县政府、浠水县养鸡协会、广大养鸡户一定求之不得!浠水独资养鸡户的最大养殖规模已经达到5万只蛋鸡(确切数值),合资养鸡户最高已达10万只,产品声誉、养鸡业兴衰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对科技的渴求可想而知!

经济林建设、果园建设、特种种植、规模化原生态养殖、集约化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能源、食品工业、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产业、其它现代产业、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宏观发展,华中农大科技应用学院皆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一家有规模的公司、一个大乡镇、一个县接受华中农大科技应用学院提供的咨询服务后,每年支付10万至30万元的咨询费,或向华中农大提供等额的赞助费,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很多公司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就会花掉这个费用,华中农大科技应用学院完全有能力让自己的“咨询产品”大大物超所值!

科技应用学院创建初期可以亲自培养数百名咨询专家。咨询专家可以是华中农大各学院(如某些理科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等)的本科高材生和研究生,也可以是聘请的外来精英人才。假设每年为5000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平均每个客户每年收取20万元科技应用服务费,每年的总收入就是10亿!

这决不是妄语。我说的实际上就是咨询策划业。欧美国家的咨询业较为发达,世界上也不缺少声名显赫的咨询业巨头。中国的咨询业对于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应该比欧美国家更大!当然,鉴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鉴于华中农大科技应用学院是新成立的,暂无历史底蕴丰富经验可言,我们收取的单项费用不可能有欧美咨询公司那么高,在创学院和创声誉的阶段,广播广种厚予薄取当是利国利校的最佳策略。本人年轻时就开过公司,公司经营得不错,只是因为后来进入了与《国工区》相关的心路历程,才在公司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卖掉了公司。之后,本人也数次为企业提供策划服务,这篇博文就是本人献给华中农大的一个策划文件,而《国工区》则可以看成是本人献给国家的一部总体筹划类型的社科著作!因此,我有资格向华中农大提出成立科技应用学院的建议。我愿意参与科技应用学院的建设,并愿意为科技应用学院找到第一个客户,参与对第一个客户的咨询策划工作!

…………

除此之外,《国工区》构想的“鼎城苗圃基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国项目,关乎国家的人工林品质,并且建设方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也一定会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华中农大可以看考。《国工区》构想的神农液养生酒系列是个很赚钱的项目(中生大提供科技支持),华中农大亦可参考……

前面说过,如果山东农大向中国生物大学的目标奋斗,全国经济大省山东省有可能强力顶托,其实,华中农大同样存在这个条件!武汉市已经将发展生物产业确定为宏观目标,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也被称为生物谷,生物科研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不俗的基础,若华中农大衍变为中国生物大学,对武汉市和湖北省都有着重大利好,武汉市和湖北省一定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不信的话,校方可遣员与省市领导接触,试试他们的意向与态度……

有了超过10亿元的额外年收入(或称升级经费),相信华中农大的许多师生都会对华中农大变成中生大充满信心!有些视野开阔富创造性思维的老师可能会提出很多高明的行动方案来。

我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随着人类向更高级的文明社会进化,人类对自身健康、寿命、身体形态的重视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相关产业可能会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人类的健康、寿命、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生物学范畴。

西方的某些先进药剂一个疗程的分量可以卖到几千元几万元,有些手术的费用可能达到几十万元甚至更高,而一个普通人每年消费的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并不大。

华中农大没有医学部!也没有药学院!没有介入这些领域,还敢叫什么中生大?这是华中农大转变为中生大的重大短板。短期内,华中农大创建医学部和药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武汉最好的医学院和现代化医院都被武大、华中科大瓜分了,华中农大自建高水准医学院和现代化医院,不仅国家有关方面不会批准,我个人也反对这种非理性追求和盲目建设。

我认为华中农大现在就可以开展这些方面的生物学生理学研究,并且可以筹建细胞工程与蛋白质组学院、生物药剂学院、人类健康与寿命研究院等等。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借用武大这个紧邻的科研平台呀!国家提倡国际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提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武大可以与西方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武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向外国专家开放,为什么就不能与华中农大交流与合作呢?为什么就不能向华中农大开放呢?

有些老师会笑我说这话太肤浅!国家是提倡交流合作与开放,但是,实际情形呢?人家有身价的大学只愿与发达国家的学术机构交流合作,只愿向发达国家开放,而不心甘情愿与国内排名偏后的高校交流合作,不心甘情愿向这样的高校开放!道理很简单,发达国家的学术水平高嘛!国内重点大学存在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正确与否,已是客观存在。

所以,华中农大必须增加与武大交流合作的身价与实力。

建议华中农大在校园最东端的南湖湖畔修建6-10套高标准的临水别墅。华中农大校园东部很像一个楔入南湖的半岛,在半岛的最东端修建的高级别墅拥有特大城市“无敌”山水美景!国内科研人员暂时是不适合住在这种顶级别墅的,无论他(她)的贡献多么大,因为咱们国家目前并不是太富裕,这种别墅既是尊强励优机制的充分显现,更可以成为中国高教界对世界一流专家高度尊崇的象征!以这种尊崇态度、生活特权与3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的年薪在美、英、德、法、加、以等国聘请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吧?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年薪超过30万美元的一流科学家可能也寥寥无几(会不会还没有人达到这个薪金标准?),如果能将生物学家的配偶及家人一起请来,华中农大或武汉市政府给其配偶也安排优等工作(世界一流科学家的配偶通常不是泛泛之辈),相信发达国家的一流科学家有可能愿意来中国武汉未来的中生大度过5年或10年光阴的!30万美元至5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00万至300万,这样的年薪对于中国这个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是否高得太离谱了?我不这样看!中国某些足球俱乐部请来的洋教练的年薪不是比这个水平还要高吗?一流生物学家对中国的贡献应该不会小于足球教练吧?国内重点大学已经在以100万年薪招聘海内外高端人才了,300万年薪与100万相比没有高出太多,华中农大靠科技应用学院每年赚到了10个亿的丰厚收入,国内其它高校难以比拟,花比别人更大的代价从国外请来世界一流人才有何不可?

有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生物学家,你看武大愿不愿意与华中农大展开学术交流与合作!你看武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愿不愿向华中农大开放!

有一个英俊潇洒的著名生物学家,来自湖北房县,是狮子山走出的科研骄子,是令华中农大师生感到自豪的华中农大杰出校友,曾为上海交大生科院院长,他如今就在武大工作,是武大高薪聘请的药学院院长!他同时还兼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不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著名的中科院院士邓子新。

邓子新院士的大学时代是在华中农大度过的,曾经在华中农大执教多年,他的科研贡献大了,声望高了,发展平台也更宽了,离开了华中农大!无论他走得多远,他热爱母校华中农大的心不会变!他的离开对华中农大而言不一定是坏事,最起码,他可以成为华中农大学生追求辉煌业绩的榜样!邓子新院士的夫人周秀芬也是一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987年在华中农大获硕士学位,同样是华中农大校友!

既然华中农大欲转变为中生大,是否可以把邓子新院士及其夫人请回来?

大可不必!邓院士来到武大,省政府都出了面,邓院士与武大也签订了为期四年的聘任合同,华中农大不能无视该合同的存在!其实,邓院士在武大工作,对华中农大转变为中生大更为有利,因为他可以成为华中农大与武大的重要情感纽带!有了这条重要情感纽带,加之华中农大聘请到世界一流生物学家后武大存在与华中农大交流合作的主观愿望,华中农大借用武大这个特殊的科研平台发展自己,可能性是不是更大?

作为两个有可能产生世界性影响的重点大学,武大与未来的中生大相距很近,只有几个街区,直线距离仅有几公里!除美国波士顿剑桥城的哈佛与麻省理工、北京的北大与清华外,世界上两所重要大学如此临近的例子不是很多吧?哈佛一直想兼并麻省理工,自从麻省大法庭裁决兼并违法后,两校再无合二为一的意图,未知两校学术上的合作关系是否密切?据说从2000年起,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每年各送约30位品学兼优的大三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时间为一整个学年(九个月),此政策使剑桥学生能够学习麻省理工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也能让麻省理工学生感受欧洲历史悠久的人文气息,每年有上百名学生申请各校的30位名额,竞争还相当激烈呢,想来两校关系不错!北大清华之间的合作大概不是很理想吧?因为这两个学校争中国第一的意识太强了!华中农大与武大的合作是特殊的,可谓各有所取,互利互惠!未来的中生大应该不会强烈追求武大这种人文学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地位,因为这样有可能极大地削弱中生大在生物科学方面能够建立的集约化规模和总体优势,以获得世界性学术声望与地位,而武大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建立中生大所期盼的这种规模和优势的,与中生大合作,容易形成1+1>2的效应,形成国内罕见的生物科研集群,争取国家投入更多的生物学科研资源,使武大与生物学相关的科研水平进入国内前列,对武大几乎是有利无弊……

与武大合作,对于华中农大转变为中生大具有重大意义。华中农大可以借助自己的软硬件实力和武大的科研平台,让高薪聘请的世界一流生物学家和筹建中的细胞工程与蛋白质组学院、生物制剂学院、人类健康与寿命研究院迅速进入实质性前期运作状态,甚至可以提前诞生首批科研成果!

武大的医学部牛的很!拥有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单位。除医学部之外,武大还有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华中农大若请来世界一流生物学家,可以借用武大的优良条件,结合自己的生科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软硬件实力,进行DNA研究、干细胞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理学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中医中药科学解释、生物萃取、新药开发、保健品美容品开发等实质性高起点研究……

国家实验室的立项要求极高,审批难度令许多重点大学望而生畏。现阶段,华中农大竞争国家实验室的可能性极低,几乎是没什么希望!武大单独竞争国家实验室项目的力量也很小,难以与中科院、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抗争!假如武大与进步中的华中农大联姻,竞争生物科技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就会大大增强,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竞争2-3个生物学国家实验室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为这会形成生物学科研集群,是理性程度高的科研资源配置!如果2-3个生物学国家实验室项目被两所高校争取过来,至少有一个或两个生物学国家实验室项目可在狮子山落户!全国高校罕有匹敌(北大目前也仅有一所国家实验室)!华中农大的身价岂可等闲视之?

我是尊重祖国的中医中药遗产的,可我并不迷信中医中药,我不认为传统的中医中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与药学形态!但是,我相信中医中药有很多未解的科学之谜。如果利用现代的科技文明对中医中药进行重新解释,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成果,也有可能为中国未来的生物产业、医疗产业、药剂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国工区》对此有较大篇幅的描写)!

这是一种假想。中医中药是鸡肋还是宝贝,中国当代科学界应该积极做出鉴定。如果科学证明中医中药的确落后,中国就应该考虑更大程度地放弃它!如果科学证明中医中药很先进,中国就应该使中医中药快速现代化!使中医中药更容易为全世界接受,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中医中药的科学解释难度应该很高,是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可能出现重大成果的科研项目,是能够诞生“院士群”的科研领域!中医中药与生物学关系密切,可以认为属于生物学涵盖的领域,华中农大欲转变为中生大,对中医中药进行科学解释是很好的切入点!也一定能够得到国家财政和国家科研资源的大力支持!

湖北中医中药大学与华中农大相距很近,这所大学自身几乎没有力量以现代科技文明对中医中药进行分析和解释,所以,它可能会与未来的中生大积极合作!

中国中医中药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早已启动,只是步履艰难,并且很不系统。发达国家的不少制药企业和科学家也开始更加重视植物药剂的研究,前行者大有人在。如果科技应用学院为华中农大带来了丰厚收入,华中农大有可能将国内外前行者中的十几位或几十位高端人才高薪聘请过来,作为华中农大在这方面的学术带头人!这种中医中药现代化前行者的规模化集聚在中国大概前所未有吧!加上华中农大与武大亲密合作后形成的总体条件,国内其它科研院所已经不能相比,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多方合作的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院就有可能在华中农大美丽的校园建设起来!

华中农大至此已经形成了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科研集群的雏形,国内没有哪所高校可以相比,向教育部要中生大名号,有多少人会提出质疑和反对呢?

有人可能质问:华中农大自定转变为中生大的奋斗目标,并制订系列方案,付出实际行动,教育部不会反感吗?中南海能够容忍吗?

这个顾虑当然应该有!所以,华中农大应尽可能以近似最佳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以近似最优的策略展开自己的行动,并且一切行为都应该符合法律政策!一个国家真正崛起,离不开科学教育的崛起,世界著名大学有很多都是私立大学,在发展方面有着着完全的自主权,我们的党和国家不可能限制一所不甘据弱的国内农业大学奋发图强!

中国的农业大学太多,很多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资源使用效率低,国家的农业形态却较为落后,农业科教人员在三农时代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农业大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很显然,将华中农大转变成中生大并不违反中国的法律和政策,相反,与中央倡导的努力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努力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是吻合的!至于目标定得太高,只要严谨务实,也不是坏事!试想,假如国内某些重点大学将美国的哈佛与麻省理工、英国的剑桥与牛津、印度IIT的科教水准作为追赶目标,并拿出了系统的可信方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你看教育部高兴不高兴?你看中南海是喜还是忧?建议华中农大自建或向上级申请并积极筹建的项目是:

科技应用学院(自己创建)

生物制剂学院

细胞工程与蛋白质组学院

生物资讯学系

计算机学院

人类健康与寿命研究院

生物材料研究中心

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院(多方合作)

自然保护区与森林生态研究所

多人口国家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

国家人工林优质种苗培育中心

特种种植研究所(含在异地建设的特种作物种苗培育中心)

特种养殖研究所(含在异地建设的特种养殖品种培育中心)

积极推进华中地区第一家现代化农场的创建(多方合作校外建设)

推进鄂西基地实验项目的创建(见《国工区》)

推进川西高原实验基地的创建(见《国工区》)……

争取2-3个国家实验室落户狮子山

扼要解释:

干细胞工程、克隆工程、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世界生物学前沿领域,在发达国家热度很高,意义重大,华中农大欲转变为中生大,这些领域不可回避。

谁都知道药学院研究与开发新药的重要意义,但是,保健品、美容品、营养品等生物制剂的产业前景也不可轻视。生物制剂也包括生物药剂,涵盖面更广。

成立计算机学院是因为很多生物学研究必须借助计算机。

多人口国家农业现代化研究属于社科范围,初期科研经费消耗不大。华中农大有条件在这一领域快速取得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参考《国工区》)。启动这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华中农大虽然将变成中生大定为奋斗目标,却不推卸研究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在10-20年时间内,假设50%的中国成年公民(年老力衰者除外)平均每人栽种并成活400棵树(每人每年20-40棵),一共可栽种2000亿棵树!将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中国高规格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可使中国出现足够多的退耕还林土地。几十年之后,假设这些人工栽种的树木平均每棵值300元,总价值即为60万亿!这是当代中国人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当代中国科学界应该为中国人工林拥有尽可能更高的品质提供科学支持(见《国工区》有关描述)……

我坚信中国人口总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终究是能够降下来的。在人口大膨胀年代,许多高校快速扩张,科教实力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师生比值过低,大学难以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尽管狮子山校园面积宽广,华中农大向中生大目标奋斗时,并不适合迅速扩大招生规模。世界上科教实力排名最靠前的大学,各类在校学生总量都不是很大,哈佛正式注册的学位候选生不到2万、加州理工学生极少,本科生研究生加在一起仅有两千多名,斯坦福校园特大,占地35平方公里,是华中农大的7倍,学生也只有1.5万,牛津约1.2万,普林斯顿约0.65万,剑桥约1.7万,华中农大已有本科生研究生2.4万,已经不少了,如果再增加太多的学生,必将造成师生比值进一步下降!对实现成为中生大的奋斗目标有弊无利……

有人会问:你不是建议华中农大要增加一些学院、学系和研究中心吗?再说,北大清华的学生总数也不少哇,中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嘛!是的,北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共有三万,清华约3.8万。

但是,人家是综合型大学嘛!华中农大和未来的中生大也是综合型大学,可是,不是还冠上了农业或生物的名称吗?更重要的是,华中农大本来是农业大学,若要转变为中国生物大学,大幅提升学术声望和教学声望是重要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而要提高学术声望和教学声望,必须大量引进高端人才!也必须提高师生比值!师生比值恐怕应该显著超过北大清华!学生太多,就会过多地占用教师的精力,也会让学生过少地获得老师的关怀和指导!

科技应用学院可以不超过2000名学生,该学院创办初期,500名研究生200名本科生也许是较为适宜的数字。该学院应该在社会上聘请一部分咨询策划专家担任教师,并将华中农大其它院系对咨询策划感兴趣、有咨询策划潜质的青年教师抽调一部分过来。除此之外,华中农大所有教师只要有志愿,都可以参与该学院的资料贮备、学术建设和实质性的咨询策划活动!在册教师数量可以不低于100人,师生比可以不低于1:7。设置这么高的师生比是有道理的,其一,学院乃新创,有大量建设性甚至原创性工作需要完成。其二,在现实条件下,华中农大是否能够变成中生大,创建科技应用学院是关键之举!每一名教师在学院创办初期可能都是能够直接为华中农大创收的咨询专家或策划专家!都能通过科技应用直接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以为该学院初创时期无需新盖教学楼办公楼!这并不重要。剑桥、牛津、哈佛在创办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艰苦,教室都是租来的,华中农大的校产较多,完全能够调剂出已建房屋供科技应用学院度过初创时期。生物制剂属于高科技领域,为了达到世界级水平,师生比也不宜设置太高!不宜比加州理工、麻省理工低太多,筹建时期的招生规模此时不太好说,因为不能确定华中农大能够招聘多少精英人才高端人才,也不能确定能够创办多少学系和专业,适宜的新生数量估计也不会太多吧,几百名新生应该就不少了……

因科教规模无法确定,上级有关部门没有批准,筹建中的生物制剂学院当然更不可能新建大楼。

细胞工程与蛋白质组学院比生物制剂更为尖端,研究风险也更大,招生规模应该比生物制剂学院更小。

计算机学院暂不发表意见。

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所属于科学创新范畴,应该不会招本科生吧?预计研究生数量也不会太多。

…………

综上所述,我虽提出了一些新建项目,却没有提出华中农大存在显著扩大招生规模的必要。

我以为,狮子山以南的整个华中农大校园都应该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真的盼来了成为中国生物大学的那一天,也许中生大的学生总数不是太多,譬如说只有2.8万,但是,新建学院不会少!生物制剂学院、细胞工程与蛋白质组学院、计算机学院、人类健康与寿命研究院、中医中药现代化研究院、新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期盼中的国家实验室等等,都会有自己的大楼!中生大的建筑总面积应该不小!除狮子山风景区外,重要建筑可能会伸延到整个校园!当然,每座重要建筑之间的距离也不会太近,其间布满绿色植物,这样才更美!更像世界级名校校园!因此,华中农大南部校园的土地决不能荒废。大块油菜试验田和大块水稻试验田可以考虑移出校园。一座世界知名生物大学的校园怎么可能没有珍稀植物?所以,经过反复参照深思熟虑形成高标准规划方案后,华中农大现在就可以避开规划中的建筑用地进行校园绿化建设。

牛津、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的校园建筑,天下没有人不为之赞叹!这些名校的建筑大都卓尔不凡,美学标准高,文化气息厚重,且同一座校园里的建筑富有变化,鲜有雷同!

不客气地说,华中农大的大多数校园建筑实在不敢恭维!即使是近年新建建筑,也不甚理想。

我希望从今以后,华中农大或中生大的每一座新建建筑,都采用了千年建筑的建造标准,都经过了高水平的设计,都争取被选入中国经典高校建筑之列,甚至力求能被选入世界经典大学建筑之列。我是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工区》有大量关于风格建筑、个性建筑的新构想,我可以为华中农大提供一套待建建筑造型设计方案,我可以确保我设计的建筑具有不凡的品质和高度的美感,并且能够成为名声响亮的经典设计方案!我说这些话是想力图证明,大幅提升华中农大或中生大的校园建筑品位是有可能的。

有人可能认为,在我的建议中,通过创办科技应用学院为华中农大创收、高薪聘请国内外高端人才作为学科创建者和学术带头人以提高华中农大的学术声誉是最基本的想法。

其实,我的想法应该没有这么简单。

亚里士多德之后,任何一位著名科学家无论多么有才华,他真正重要的科学建树不会太多。牛顿年轻时成果丰硕,奠定了其科学巨人的历史地位,听说他年长后还想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个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与丰度,并伸延到现代人所能想象到的每一个空间,全世界科研人员多得难以计数,单个科学家科学建树的高峰期相对会更少。华中农大请来的高端人才即使研究方向十分正确,个人十分努力,支持平台十分理想,也有可能处于非高峰期,甚至处于谷底期,在华中农大工作期间出不了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这便是所谓的科研风险。单靠引进的高端人才大幅提升华中农大的学术声誉,未必能够如愿。

既然如此,华中农大花费比别的高校更大的代价请来高端人才,岂不是可能发挥不了期望中的作用?如是,又何必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呢?

我不这样想。我们请来国内外高端人才并不仅仅指望他们自己为华中农大贡献与其身价对应的科研成果,更主要的是可以依靠他们提升华中农大整体科研品质!英美等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科学底蕴和科研形态是不相同的,其一流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与科研方式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只要我们真诚求教,这些科学家完全有可能对我们的科学思维、新学科创建、科研软硬件建设、科研方式、学术评估体系的完善、学术氛围、国外人才引进、高端设施引进施加有益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成批成批地提升华中农大师生的科研素质!也许他们自己没有贡献多少重量级成果,受他们影响的华中农大师生却贡献出了不少重量级成果!

毕竟华中农大的师生数量更多,在科研领域,青出于蓝的情形完全有可能发生,或然率应该不是过低……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我们的科研人员需要给国外专家当学生?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是否在菲薄我们自己的科研工作者?

说实话,从整体上看,我无法给国内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有那么多的农业大学,数量和规模可能都是世界第一,综合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什么中国(东北农场和新疆农场除外)农业形态那么落后?为什么中国农民的人均产值那么低(应该被排在世界最低的方阵里吧)?为什么中国出现了三农问题并且无法解决?如果有人将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上级政策,我强烈反对!党和国家希望中国进步和强大起来,这一点有谁能够怀疑?知识界科技界高教界如果在促进中国农业进步、推进国家整体文明进程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足够多的可参照方案,你们所指的上级政策会出现么?多人口国家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级难题,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自己不致力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却将责任抛给“上级”,岂有此理?

十几年前,我在一本教科书上看到过某农业专家长篇大论地宣扬这样的观点,中国不适合走美国农业的发展道路!理由仅仅是美国农业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钢材(记得作者提出的数字是美国农业消耗钢材800万吨,石油好像是1000万吨),中国没有这样的国力,也没有这么多的石油资源……。我当时很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不消耗钢材和现代能源还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位农业专家的观点等同于公开反对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而此时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久矣。《国工区》的思想体系形成后,我对这样的观点极其愤慨!“国以谷为宝,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千年古训,多人口中国的农业形态与国运的关联程度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为何其它行业可以消耗钢材和能源,只有农业不能?当时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不是很低,谁都知道,中国石油资源虽不丰富,但煤炭储量巨大,二战期间德国就开始了煤化油的规模化生产!既然文章上了教科书,作者的名望肯定不低,这类观点显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订或某些政策的维持!时至今日,中国钢铁产量已达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能源消耗量已居世界第一,许多国民能够开私家车到处旅游,却有数量极其庞巨的农民仍然以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因为不同意农业使用钢材和能源,本来就已经太多太多的中国农村人口又增长了一个多亿!当代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合理安置农业析出人口的难度更大!这类农业专家的观点有什么理性可言?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说的农大科研人员不包括基因工程研究和分子生物研究的,像袁隆平、傅廷栋、熊远著、张启发、陈焕春、邓秀新等科学家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了国内顶尖级甚至世界顶尖级水平!我对他们极为崇敬。事实上,我接触过不是太少的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人品、知识素养、学术品质都令我心生敬意。多人口中国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产生了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农业科研人员只能承担相关责任而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有一个现象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不能不深入思考,——瑞典只有9百万人口,2011年度却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200强,瑞士人口更少,只有7百多万,竟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200强!排名还相当靠前!中国人口近14亿,有数十所农业大学,农业大学教师与学生总数可能比瑞士各类大学教师总数与学生总数还要多,为何世界200强中没有一所中国的农业大学?

可能有太多的原因导致中国众多农业大学不能产生世界性影响。这些原因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原因大概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以为,中国农业大学太多本来就是遏制农业大学进步的重要因素。国家的教育预算本来不低,农业大学数量太多,每所农业大学分摊的教育经费就不高,所谓僧多粥少嘛!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因为国家给的钱少了,农业大学可以想办法自己获得科教经费予以补充!可农业大学数量太多,又被基本限定为国内农业服务,许多科研机构重叠,重复研究现象严重(请想想,中国有多少科研单位在同时研究小麦或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猪、牛、水产、作物学、土地管理、农业经济等等)?

由于受所谓中国特色意识的局限,研究范围又相对狭窄,竟造成同质同类论文数量太多难有科研成果脱颖而出的特异局面!就像圆形会议桌中央的盆栽鲜花吸引眼球而花坪里的某株鲜花难以引人注目一样。打个比方: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口总量很大,但文学作品不多,某些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前期,《第二次握手》竟然成为了手抄本!现在,各类纸质文学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如牛毛,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发生了爆炸”,文学作品再也不可能获得《家》《春》《秋》、《青春之歌》那样的社会影响了!很多农业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地写出了论文,搞出了发明,推出了科研成果,有些成果的质量并不低,但是,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又被新出来的相关论文、发明、科研成果湮没了,他们的论文、发明、科研成果难以取得期待中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自己的成果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我也就不愿意重视别人的科研成果了!所以,中国各农业大学的很多

科研人员获得本校学术界支持或国内学术界支持的难度很大,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公正的价值评估,不能被大量引用,不能造成学术影响,不能对社会与经济作出贡献!中国社会曾经热议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就是这类原因造成的!中国农业科研水平很高、农业发展形态很落后并产生了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也是这类原因造成的!农业大学的很多学术活动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封闭半封闭行为,大学校园变成了真正的“象牙塔”!农业大学教师食国家之禄却难以忠国家之事……

这种情形可怕吧?

大学的科学研究需要影响世界科学研究,或者成为世界科研体系有效组成部分,也应该对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经济与产业的进步产生影响。瑞士虽是小国,大学数量不多,但各大学视野开阔,起点很高!也许他们研究养殖、奶酪、葡萄酒、精密仪器、干细胞、基因工程的科研单位很少,人员不多,却敢于以世界最高标准为标准,以获得世界级科研成果!结果呢,他们的论文被国内外学术界大量引用,他们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产业进步!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学术声誉和更为丰厚的经费支持!

这是因为瑞士的大学科研人员比我们聪明多了吗?

显然不是!我坚信,将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放置在瑞士的大学里,他们也能做得十分优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推出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在国际上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其参评指数就包括学习环境、师生比例、科研项目数量、科研收入及声望、论文引用次数亦即科研影响力、产业收入、总经费等等。中国众多农业大学自然环境大都不错,其它意义的学习环境就不好评说了,但师生比例普遍太低,创新型科研项目少,论文引用次数不多,学术影响不足,对社会进步、对产业进步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如意!没有对经济发展产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来自社会、来自产业界的捐赠当然也少得可怜,2010年度剑桥大学总收入是19.8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30亿!国内某些农业大学的学生比剑桥大学还多,每年能有几亿人民币的科教经费就很不错了!想想看,中国的农业大学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现在知道我提出华中农大以中国生物大学为奋斗目标、尽快创建科技应用学院的重要意义吧?中国的农业大学太多,生物大学一个都没有!继续赖在农大的庞大、拥挤且内耗不止的怪异方阵里,充其量你能有多大的作为?以中生大为奋斗目标,可以建设的创新型科研项目是不是更多?可能造成的学术影响是不是更为显著?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是不是可能更大?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推进国家整体文明进程是不是更为有利?党和国家对这样的转变是不是更为乐意?科技应用学院的创建,则是解决中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有效方式!是国家向市场经济偏转的转型时期高教界科技界对农业进步与生物产业进步不可或缺的支持!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华中农大科研影响力释放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华中农大获取丰厚收入近似最佳的有效方式!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据说这就是中国“珠峰计划”诞生的原因。不知“珠峰计划”有没有触及我提出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学的教师,应该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连教师自己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处境都如此,我们还怎么为共和国培育精英人才?

除了上述观点外,我认为华中农大师生应该在爱党爱国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敢于进行科学创新,敢于进行学术创新!在这里,我想向师生们讲讲两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其实这两位名人大家都很熟悉: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

1825年,16岁的达尔文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他不喜爱医学和解剖学,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这样,他可以继续他对博物学的爱好而又不至于使家族蒙羞。但是,走进剑桥大学的达尔文发现自己更适合于做一些射箭、骑马之内的体育运动,而不是念书!他对自然历史的兴趣也变得越加浓厚,几乎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后来,他成为了影响人类基督教信仰的重要人物)。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说服他的导师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英国海军“比格尔”号考察船做环球科学考察。起先,他父亲反对他的这次科学考察,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最后被说服了,事实证明,这次环球科学考察是西方科学史上最有价值的科学考察之一。“比格尔”号环球航行5年,先到南美海岸,继而驶向加拉帕格斯群岛,绕过太平洋诸岛,抵达印度洋及南太平洋……

1836年,达尔文回到家乡,并在这次科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进化论思想。1859年他著成的《物种起源》出版,不久后引起轰动,引发了西方学术界思想界的争论。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出版,使争论达到高潮!

…………

我的评论和感悟:

不知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实行的是怎样的高考制度?既然达尔文不喜欢医学和神学,并且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他应该不是爱丁堡和剑桥入学考试的高分学生。达尔文没有读研,如果说他读了研究生课程,那么,他的研究生院就是那艘英国海军的“比格尔”号科考船,他的指导老师就是他自己,他的同学则是“比格尔”号上的海军官兵和科研人员……

达尔文大体上是靠自学获得生物学知识的。但是,他在22岁时便敢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居!并努力以自己为自己戴上的“博物学家”头衔参与海军科考活动……进化论研究不是大英帝国有关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因为其时大英帝国乃至全人类尚未形成这样的科学思想。既然如此,达尔文也就没有获得国家为这个项目划拨的科研经费!“比格尔”号科考船只不过是达尔文借用的一个科学考察平台!他的科研设备应该也极其简陋,他没有照相机、摄影机,达盖尔发明的人类第一个可以实用的照相系统是在1937年,此时达尔文的环球科考活动已经结束!当然,他更没有电子显微镜和更高级的激光分光镜……

研究进化论存在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科研风险”!达尔文仍然愿意以个人的力量完成这样的项目!他一定是看淡科研行为为自己带来现实利益的纯粹的科研人员!是不单纯注重论文数量的学者!是一位具有真正科学品质的科学家……进化论可能是最难被世界接受的科学理论!远远超出了中国“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怎样医治多人口国家综合症”、“华中农大怎样变成中生大”等非主流观点被中国社会接受的难度!因为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存在和发展了一千多年,地位崇高,超越于经济基础、政党甚至王权之上,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上帝创造了人”这样的观点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达尔文的思想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与无人敢于公开反对的基督教思想极不一致……

然而,大英帝国容忍了他并最终接受了他!西方社会容忍了他并最终接受了他!基督教也宽容了他,并最终接受了他的影响!

达尔文创建的进化论是人类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在自然史学、生物学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对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人类的社会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传基本原理的发现者孟德尔。

孟德尔1822年生于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的一座城市,21岁时进入了一座修道院,25岁时被任命为牧师。27岁时参加的教师资格考试因生物学地质学得分太少未能通过。修道院院长派他去维也纳大学学习了三年时间,但他从来没有得到过正式的教师资格。从32岁起,他在布尔诺现代中等学校当了14年自然学科的代课老师。34岁时,他开始进行他那著名的植物培育实验。至1865年(43岁)他已经得出了著名的遗传定律并向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提交了一篇关于这些定律的论文。三年后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尽管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的《学报》不是一份有名望的杂志,但还是被主要的图书馆收藏。孟德尔将他的论文副本寄给了遗传学权威尼基利。尼基利阅读了论文并给孟德尔回了信。史学家认为,尼基利并没有理解论文的重要性!!!

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被当时的学术界乃至遗传学权威忽视!此后三十余年几乎被遗忘!直至1900年三位品德高尚的科学家(荷兰人德弗里斯、德国人科林斯、奥地利人切尔马克)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植物学实验并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查询有关文献时才发现了孟德尔论文的存在!他们都仔细引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陈述了他们自己的工作确认了孟德尔的结论!孟德尔的重大科学发现直至死后16年才得到他本该在有生之年得到的喝彩!

…………

我的评论与感悟:

孟德尔不是正规的大学生,也不是正规的专业科研人员。他的自然学科代课老师的身份并不令人尊重,所在学校也不是一流学校……

孟德尔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对于推动人类植物学、遗传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意义重大!但是,没有任何国家有关部门为他的科学研究立项(他应该也没有提出立项申请,就是提出,他也未必能获批),自然也就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经费支持……他通过十年的个人努力获得了重大科研成果!但是,学术界疏忽了他的成果!当时的遗传学权威竟然未能认识他的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他个人的荣辱其实也不是太重要,但是,因为学术界的疏忽,因为学术权威的失察(或失职?),人类植物学、遗传学、农业科学、生物学的重大进步被延迟了32年!

今天,华中农大的师生比达尔文、孟德尔的科研条件要优越得多!华中农大招生录取分数虽然不能与清华北大相比,但并不低!华中农大教师没有过多的理由认为自己的科研条件太差,也没有理由认为华中农大生源质量不理想!“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说法非常不适合于科学研究,因为不可为的事不能为是不需要讨论的,譬如研制生物武器、研究人造灾难等等,所谓“……有所不为”更恰当的解释是“在可为的事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因是我们的财力有限,或者我们的实力不足,亦或是我们必须顾及中国特色!这是导致中国学术进步社会进步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特色色彩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在现有条件下,只要华中农大师生勤奋努力,我们推动学术进步、推动产业进步、推动国家整体文明进程的可作为空间仍然很大!华中农大师生没有任何理由确定自己不能推出重要的科研成果!没有任何理由确定自己不能在推动产业进步和社会进步方面不能做出重要贡献!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否定华中农大能够转变为中生大!

本文中如果出现了让华中农大师生感到不快的观点和文字,本人表示歉意!本人想说的是,我写出这些观点和文字,缘于对华中农大深沉的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1466.html

更多阅读

惊:刘亦菲的胸部有这么大吗?图

今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刘亦菲如此大胸部的帖子,于是将图复制过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下:这是刘亦菲的真胸吗?有这么大吗? 下图是其参加功夫之王首映礼期待你加入【80后专属BLOG圈】!点这里进入娱乐圈趣闻第二季娱乐圈趣

真的杠杆越大风险越大吗? 杠杆越大风险越小

新手经常有一种误解,就是400倍的杠杆肯定比100倍的杠杆风险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确,你账户的盈亏和杠杆比例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只和持仓比例有关。比如交易1标准合约的eur/usd,无论多少倍的杠杆比例,行情波动1点的盈亏就是10美元,

杨幂巨胸被多位男星觊觎刘恺威知道吗?图 杨幂刘恺威

杨幂胸器逼人正在热播的《古剑奇谭》中,马天宇饰演了古灵精怪的话唠方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天宇透露了他作为“男闺蜜”的福利:“我袭过杨幂的胸,手感软软的,还好。”当媒体问马天宇,“杨幂说她有39D,真的有那么大吗?”马天宇说:“反正

威客中国是真的吗?能赚钱吗? 威客中国能赚钱吗

威客中国是真的吗?能赚钱吗?威客来源于国外,意思是用智慧赚钱,而现在国内比较流行,众多的威客网站拔地而起。 只要会打字,会发帖,每天在线3个小时就可以赚钱。听条件还真是简单的可以啦。在网上飘的人这些事应该来说是家常便饭了,这样做居

你压力大吗? 郭德纲于谦你压力大吗

你压力大吗? 上周五,在律师协会作“律政三人谈”节目,议题是“上海律师界的并所潮”。邀请的嘉宾是大成上海所的刘逸星主任和原本所的汪巍主任。这个议题是我在《上海律师》编前会上的建议,陈会长就让我主持,邀请典型的超级大所和典型

声明:《华中农大可能变成中生大吗? 华中农大生科院》为网友硬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