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各精锐部队一览
1、羽林骑、2、虎贲军、3、丹阳兵、4、无当飞军、5、飞熊军、6、陷阵营、7虎豹骑、8、白马义从、9西凉铁骑、10、白耳兵、11、先登死士、12、虎卫军、13、逍遥津死士、14、解烦军、15、大戟士、16、辽东兵、17、黑山军、18、东州兵、19、青州兵、20、黄巾军
一、羽林骑——大汉帝国的禁卫骑兵
主帅:吕布
变迁:演变成陷阵营
分析:吕布的精锐就是陷阵营了,但由于陷阵营史书描写太少,面目实在很模糊,很多史书都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本人这里有一些不同看法。
吕布出身九原,是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所录用,丁原是谁呢?他还有个官位叫骑都尉。这个骑都尉是干什么的?汉代是中国冷兵器的一大发展期,中间一项技术突飞猛进,就是骑兵。当年霍去病把骑兵战术几乎发挥到极致,封狼居胥一直都是后代武人的楷模和目标,对于汉人来说,冷兵器时代里霍去病几乎就是骑兵的极致了。所以,汉武帝的军制里,有2个精锐部队,一个是虎贲军,也就是期门军,这个是传统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出行。另一个就是汉武帝设立的羽林骑,最早叫建章营骑,这个名称很清楚的表明了这个部队是一只骑兵部队。王维曾有诗说羽林骑是霍去病建立的,实际这是个跨越,因为霍去病先死,再有的羽林骑。但汉武帝时期是骑兵大发展的时期,骑兵的战术和盔甲器具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汉武帝是在后期才设立羽林骑,那么可以基本可以假设这个羽林骑是汉代当时骑兵战术和技术的巅峰之作,是骑兵部队中的精锐。
而骑都尉是干什么的,就是执掌羽林骑的长官名称。丁原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里,都说他娴熟弓马,孔武有力。而且呢,后汉书记载了羽林骑的军制,大意是这样说的,羽林骑从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里选取,然后父死子替。北地六郡,都是与胡人交界的地方,当地子民崇尚习武,大多娴熟弓马。从这个描述来看,羽林骑是一只标准的职业军人,他们子替父职,一辈子把军人当成职业,而且一些杂史记载了羽林骑的选材标准,骑术精良肯定是必须了,此外还规定了要能拉开大约80公斤的强弓。这个80公斤基本查不到出处,而且汉代的斤和现在的斤标准也不一样,很难保证真实性,但起码说明了这只部队非常在意弓马之术。羽林骑的数量很少,汉武帝初设时期,一般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规模并不大,这是因为维护费实在太高了,养不起。因为从现在出土的一些墓葬来看,汉代骑兵已经着重甲了,虽然对比欧洲的重骑兵还不算重甲,但比起中国的传统骑兵来说,已经是相当重的铠甲了。一些研究文献描述说,汉代骑兵穿的铠甲主要有2种,鱼鳞甲和锁子甲,最轻的也要11公斤以上,主要配备武器是弓、弩、长矛、斧、大刀等。而且不仅士兵要穿铠甲,马也要穿,骑兵更是还佩戴面具,从上到下都是精光耀眼。汉代的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汉武帝时期大力从西域引起冶铁技术,但也只能凑齐2000余人的羽林骑(另一只禁军虎贲军的人数差不多也是2000)。羽林骑和虎贲军都是护卫皇帝的亲军,都是单独的建制,分离在汉武帝南北军建制之外。这2只都是皇帝的禁军,护卫皇帝出行的(虎贲在前,羽林在后),装备精良那是肯定的,大皇帝的禁军总不能穿的破破烂烂出去,总结这些,大致上可以确定羽林骑是汉代的一只重骑兵。都知道中国冷兵器时期,尤其汉代,是非常少重骑兵的,因为一是铁器不发达,弄不来那么多铠甲器具,二则是马太难找了。能负重这么大的战马很稀少。三则是这种骑兵,按照霍去病的思路,能够长途奔袭的话,恐怕每人都不止一匹马。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羽林骑在初期设立的时候,对匈奴作战时有过一段扩张期,人数上万,匈奴被打跑之后,羽林骑就成了和虎贲一样的禁军,人数一直保持在2000多人左右。
丁原的官职是骑都尉,领并州刺史。丁原作为羽林骑长官,被派往并州驻扎。羽林骑我们又知道是皇帝的禁军,是应该驻扎在京城的,那么丁原派去并州干嘛?并州是什么地方,羽林骑士兵来源的六郡之地啊,而且张辽传也描写,张辽被丁原选拔出来,而且被派出去募兵。史书也一致描述丁原本人就娴熟弓马,有一身武艺的。而且丁原的选人,诸如吕布、张辽,这都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豪杰。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丁原主要是负责羽林骑训练的。吕布传也说了,吕布最早跟着丁原混,有武勇,善骑射。被丁原起用为主簿。英雄记都说了吕布为人粗略,丁原还用他为主簿就有点奇怪。但丁原的职责是什么?各处记载都说明丁原在并州和河内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拔武勇之士的话,那么吕布任主簿就不奇怪了,因为丁原的工作就是练兵,训练羽林骑,那么吕布做丁原的长吏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因为他就是个弓马娴熟的武艺高超之人。英雄记吕布号为飞将,虽然后代史学家都说这个太过夸大,这个号恐怕是自号的意思。但吕布自身武艺高强是没问题的。飞将的意思是汉将军李广,李广本身就是弓箭利害,这一点与吕布也吻合。英雄记曾有记载吕布曾辕门射戟,一箭中的。再来看几人的官职,很有意思,丁原手下的吕布张辽,包括他自己都担任过骑都尉这个职位。而骑都尉说过是负责羽林骑的,张辽被派去招募过羽林骑,吕布则担任过丁原的内府长吏,而且吕布后来还担任过持金吾。持金吾是禁军统领的名称,而羽林骑说过是禁军,那么吕布看来是一直负责汉军的精锐骑兵部队,后来说董卓给他升到中郎将,但没有说名称,本人猜测,这个中郎将应该是羽林中郎将,仍然负责羽林骑。而且吕布自己也夸口,说他将骑兵,天下无敌。这就说明吕布手下有一只精锐的骑兵部队,应该就是羽林骑。而且他常年在塞外培训新兵,应该是很擅长骑兵部队的训练和建设。
那么还回到原来,吕布这样一个以骑兵起家,常年统帅最精锐骑兵部队的人,手下的精锐部队陷阵营,怎么会是步兵呢?这不合情理,应该是重装骑兵。从陷阵营仅有的描述上看,说他们铠甲斗具皆精良,曹操曾评价官渡之战时的军力对比,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袁绍当时那么大势力,马凯也不过三百具,而陷阵营七八百人,铠甲斗具皆精良,这就非常可怕了,难怪陷阵营攻无不克。难怪吕布为天下忌惮,英雄记记载:吕布去投奔袁绍,袁绍就想暗杀掉吕布,但被吕布看破逃掉了,袁绍听说后,非常害怕,打算说什么也要弄死吕布,不能留后患,就派了追兵去收拾吕布,结果到了跟前没人敢上,就这样让吕布跑了。可见吕布麾下骑兵的恐怖。英雄记记载:吕布有次跟袁术交战,数战数胜,打到袁术军不敢再打,吕布于是得意洋洋率兵在淮水北岸哈哈大笑,并且写了一封信给袁术,说“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
吕布这个人各类史书的评价都说他基本没什么政治头脑,而且性格反复无常,说白了就是没信义,不仅其他诸侯没几个人喜欢他,连他自己手下都管不住。最后吕布失败也是因为手下内讧造反,但就这样一个人,横行天下,为天下所惮,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羽林骑--或者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毕竟董卓死后,汉军建制基本不复存在了,吕布这批跟随他从并州一路杀过来的亲兵也许按惯例叫并州铁骑更合适些。可见吕布手下的那批并州铁骑装备以及训练水平的高超。吕布死前曾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曹操不仅不反驳,反而听了这话很是动心。可见吕布并不是在吹牛皮,吕布在训练和指挥骑兵方面,的确是天下第一。这也造就了后来曹军主力——虎豹骑。
二、虎贲军——没落王朝的宫廷禁卫
主帅:袁术
变迁:消失,后曹操仿旧制重建虎卫(贲)营,后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武卫、中垒、中坚营
袁术当初指挥汉庭的精锐虎贲军,这也是他想当皇帝的资本
三、丹杨(阳)兵——徐杨之地的劲旅
主帅:陶潜、刘备、吕布、高顺、陈登、曹操、孙策、孙权
变迁:演变成白耳兵、敢死营、解烦营;补充陷阵营、虎豹骑等军的兵员。
史实: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敦等诣扬州募兵”
分析:为什么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吴国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而丹杨兵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丹杨兵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四千丹杨兵可以让刘备“去(田)楷归谦”。
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指挥下诱发了吕布夺徐州的战争。“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丹杨兵的叛乱直接导致徐州的易主。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但是显然还有少许残留在当地的丹阳兵,他们成为好生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从刘,吕与曹操的激烈战斗看,我的感觉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
丹杨兵影响最大的还是东吴。“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孙策平江东靠的就是那几千“庐江上甲”,即“丹杨兵”。孙氏一族对“丹杨太守”一职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孙氏亲族担当。后来诸葛恪专政,其中一大资本就是他身为丹杨太守,手中拥有丹杨兵。“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
丹扬之地既是东吴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可见丹扬之民是屡有反叛的。后期丹杨兵在晋兵灭吴时也有表现,但是“三冲晋旅,不动”。说明他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打硬仗的能力值得怀疑。
四、无当飞军——蜀中精锐的山地“雇佣”部队
主帅:王平、张嶷
变迁:全军覆灭
史实: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他们的统帅是阴沉、严厉的王平。“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支精锐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号为“飞军”,名副其实。
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系)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
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看看台湾在抗战后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带头闹事的就是从原日军中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成员。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少数民族得到实惠,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如同在企业中得到了股份,成为少数民族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的军制也是仿汉制,《历代兵制》中记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也就是说蜀的军队按职责分5种,而士兵根据作战性能的不同分为6种,这其中提到一个无前兵,与华阳国志所提“所当无前”是一致的。华阳国志也说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就是说诸葛把青羌的精锐士兵主要编入了无前这个类别,其余羸弱的编入到汉人多的大姓部队里。
三国志记载王平曾任无当监,可能是青羌的士兵作战特别勇猛,又是雇佣军的性质,诸葛就设立了无当监这个职务,专门用来管理青羌中的劲卒,也就是编入到无前这个类别的士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勇猛的雇佣外族士兵,善战而且习性与汉人不同,诸葛后来把他们单独分为一个单独群体,由无当监来管理,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可能从这个时候起,这个军队的正式名称就叫无当飞军了。
至于无当飞军是不是骑兵,从蜀的兵制名称来看,散骑应该是轻骑兵,武骑可能是重骑兵。蜀地不产良马,所以骑兵数目也不多,后出师表提到散骑武骑一共才1000多,还是几年下来好不容易攒得,那么无当飞军本人认为应该不是骑兵。三国志记载里,数次提到王平率兵,都是千余人这个数目,这个应该就是无当飞军的常规规模,而蜀国一共骑兵也就千把人,总不可能都在无当飞军吧,那散骑武骑骑什么去了?
很多人质疑飞军这个名号,认为既然叫飞军应该就跟马有关。诸葛亮在心经择才篇里曾经解释过选择士兵的标准,曾经提过“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他把射术精良的人叫成飞驰之士,而骑射如飞的,诸葛称为争锋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那么无当号为飞军,应该是指他们射术精良的原因,这也符合王平后来率兵射死张合的事情。
那么,无当飞军这个名称,无当是指他们的职责,主要任务就是突前,也就是蜀军里无前这个任务,所谓所当无前,而号为飞军,是说他们这些人射术都极为精良。
飞军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战,在蜀汉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颌于街亭——本来大概也因为马谡熟悉南中情况,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这支军队的特点。。--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打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的飞军,一面死战,一面击鼓迷惑敌军,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屯南围,自设计围司马彝于祁山。司马懿抵挡不住,索性施展围魏救赵的招数,派张颌领主力大军攻打王平孤军。尽管当时王平所部无当飞军只有三千,只有魏军的二十分之一,但这些廓尔喀营式的勇士个个誓死如归,拼死抵抗,箭如飞蝗,张颌猛攻不下,司马彝的大营却已经被诸葛亮的大军攻破了。魏军退却,无当飞军却发挥山地兵团的特点,冲出营地,反击魏军后卫,前后夹攻,魏军大溃,损甲首数千。蜀国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无当飞军死战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
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常被用于讨伐叛乱少数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反,蜀汉出动向宠的宿卫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结果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却死在了少数民族叛军手中,还是无当飞军从前线调回,才控制了局面。那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飞军了。
无当飞军的最后也极为悲壮,那是姜维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5000飞军和末任司令官张嶷进行了最后一战,全军战死,史载杀敌辈之。“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阵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以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从血统上说,实际上飞军的成员包括两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后来成为彝族,布朗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精于射术,后者为氐羌和冉驰,自古有修筑碉楼的习惯,《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青羌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炼铁:
刘备入川之后,有一项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是三国当时最顶尖的,就是铸铁。华阳国志记载: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赀累巨万,邓通钱亦尽天下。这个古石山,说的就是铁溪河周围的一个小山,这里盛产一种含铁量很高的蒜子大小的铁矿石,俗称“蒜子石”。《四川通志》:铁溪河在成都县南十三里,流入白水河。昔武侯烹铁于此,因名。此外诸葛亮集也记载诸葛曾在溪河铸铁。
蜀地自古多铁,另外就是当时的蜀国有一位在中华铸铁史上都非常重要的人物——蒲元。铸铁术四川很早就有了,但因为温度的原因,质量并不好,而蒲元首次发明了淬火工艺,淬火工艺,是金属制品中的重要发现和发明,是金属加工业中的一次**。我们一般把最好的钢称为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而蒲元造的刀呢,史书记载刀上都标注“七十二炼”,所以蒲元造的刀都称为神刀。古今刀剑录记载: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口,列七十二链柄中,通之兼有二字。这段话硬伤很多,一是当时的工艺水平,不可能制造5万口那么多,蒲元传记载蒲元替刘备造刀5000口,为诸葛造刀3000刀,5万明显太过夸张。二是章武元年关羽大人都over了。但刀剑录已经提到的每口刀都标注七十二链(炼),可信度还是很大的。因为蒲元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淬火工艺。
蒲元传曰:君性多奇思,於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
而诸葛显然比刘备更加重视铸铁,诸葛曾任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专门负责铸铁炼钢,而且广为寻求优质矿石。相传剑门的名称来源就是诸葛炼剑。(《舆地广记》:石牛道者,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余。汉永平中,司隶杨厥又击而广之,诸葛孔明以铸剑至此。有隘束之称,乃立剑门县,复修阁道,置尉以守之。
有了四川极为先进的铸铁技术,诸葛就一直开始琢磨如何提升武器,三国志记载: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据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后来去参观诸葛亮故宅,看到这种弩之后,感叹: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这种弩按三国志的描述来说,每只箭有8寸长,而现今出土的单兵用弩,一般都在2-3寸。马钧后来对诸葛弩进行了改造,据说也是每只3寸。如果三国志描述的是真的,那么这种损益连弩最初指的是一种大弩,不是单兵用的。一弩十矢俱发很有争议,一种看法是可以连发,也就是自动上镗的功能,还有一种说是十只一起射出去。本人的看法是应该是连发,如果是十只一起射出去,那设计上还有什么巧妙能让刘弘感叹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此外,魏国大发明家马钧见到了诸葛弩,认为还可以再改进,达到50只。(可令加五倍)十只箭一起射出去还能理解,50只箭一起射出就无法理解了,如果需要一次射出去的箭只多,多造几只并排射就好了,还用什么改进。而且从空气动力学来说,如果一次发射50只,那就把发射的动力平均分布到50只箭上了,会极大的影响射程和威力。别说是三国那会了,就是现在造大炮,也不会去设计什么一次打出去50发炮弹的大炮。武器设计的首要还是射程和威力,多只齐发威力肯定就大大减弱了。所以马钧所言,应该是连发数量,也只有自动上膛技术才值得改进。
但诸葛对于弩的改造,肯定不止这种大弩一种。唐静塞弩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诸葛对于连弩的改造是在自动上膛技术上,这显然不影响他对于单兵弩的改进,而且由于蒲元的铸铁技术作保障,使得他可以在弩箭上大范围推行用铁做的箭镞。前面说过,三国时期,用的箭镞大多是青铜所造,硬度很差,碰到装备盔甲的士兵就用处不大了。用铁制造的箭镞很难得,主要是当时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限制,而蜀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葛潜心发展,终于使得铁质箭镞可以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
而诸葛连弩,用于什么部队了呢?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载“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那么这3000人应该使用的才是诸葛弩。曹魏自从获得吕布的陷阵营,并且有张辽辅佐培训士兵之后,逐渐掌握了重甲骑兵的技术,虎豹骑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曹真传记载,虎豹骑由曹真率领,而曹真后期的主要职务是什么?征蜀护军。在司马懿发家之前,魏在蜀线的防务一直是由曹真负责。蜀国过去估计吃虎豹骑的亏太多了,所以诸葛潜心研究了克制骑兵的战术和武器。诸葛亮集里专门提过对付骑兵的战术:若贼骑来至,徒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司马昭在灭蜀后下令全军学习诸葛军制,而西晋名将马隆,晋书里记载他对抗骑兵的办法就是依据八阵图,当时凉州鲜卑作乱,马隆自告奋勇要求带3000人去剿匪,晋书记载,马隆的要求就是这3000多人必须都擅长用弓弩,而且能拉得动大弩,“隆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马隆率领剿灭鲜卑叛乱的部队是一只纯弓弩手部队。而他的方法则是“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也就是与诸葛集所说车蒙陈而待之、狭者以锯齿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么也就是说,诸葛的八阵图很可能就是训练弓弩手如何对抗骑兵的一种战法。
有了八阵图这种阵法,又大量使用铁箭簇,诸葛潜心数年,终于找到了对抗重甲骑兵的办法。于是第一次出祁山,魏国举国震惊,震惊的不是别的,就是发现蜀国找到了克制魏国骑兵的办法。
诸葛数次征魏,选的都是祁山一带的山路,原因也是为了这里的地形更容易克制魏国的骑兵。蜀国自从使用了连弩以及铁制箭簇,魏国骑兵的噩梦就来了。裨史类编提过,蜀军还经常使用一种防止骑兵突击的铁蒺藜,至今定军山下还出土了很多这种铁钉。那么看来,诸葛对方魏国骑兵的思路就是用各种器具阻挡骑兵的冲击,然后用强弩强弓在后面一顿乱射。这一战术,后来被马隆改良使用,创造了3500人剿灭鲜卑的战绩。
诸葛这套克制骑兵的战术威力有多大?张合从夏侯渊起,就一直主要防卫蜀国一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此外,夏侯渊死后,张合率领的都是魏国的精锐,张合传记载他曾经带领过魏国的核心精锐虎卫虎贲。“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但就这样的一个名将,又率领着魏国精锐部队,数次与王平的无当飞军交手,都没占到便宜,先是街亭,蜀军大乱之下,王平的千把人无当飞军愣是吓退了张合的追兵。而后,王平的无当飞军防卫南围,张合攻不下来,最后木门一战,终于葬送在蜀国的弓弩之下。
诸葛改制之前,魏国从吕布一脉相承的重甲骑兵横行天下,最终在铁箭镞以及诸葛的新阵法前被克制住。自此以后,魏对蜀的态度从攻改为守,直到诸葛去世。若论三国精兵,首推一指的应该就是诸葛弓弩兵和吕布流的重甲骑兵。
此外,附上一句,诸葛每每懊恼粮运,实则粮食还不是最急缺的,粮食毕竟那里都有,当地屯田也能解决,恐怕最急需的就是箭只了,前文提过,蜀国铸铁异常发达,但蒲元这种冶炼大师,对水要求非常高,有一个成语蒲元识水就是讲他炼铁太讲究水了。虽然他经常随军出征,但始终大批量的制造恐怕还是要成都后方来解决,毕竟淬火之术是非常复杂的技术,炼铁炉这玩意没法随身携带。而铁箭威力虽大,但消耗恐怕是各军种里最大的,那是个无底洞啊而打着打着,魏国已经慢慢熟悉了蜀军这种武器和战术,所以到了司马懿时期,魏军基本使用的就是防守战术,凭险而据,坚守不出。毕竟弓弩这种武器,只能用来两军对战时杀伤有生力量来使用,而攻坚则非强项。所以这恐怕也就是司马懿后期为什么总是防守,并非惧怕诸葛,而是实在没有其他什么好办法来正面对抗蜀国的弓弩。
但无论如何,诸葛能在冷兵器时期克制重甲骑兵,打的拥有精锐重骑的魏国只能闭门不出,实在是令人佩服。难怪司马昭灭蜀之后,马上就要求全军学习蜀军军制,并作为之后晋国军队的蓝本。所以诸葛每患粮运,恐怕最患的还是蜀国制的铁箭镞等武器。
诸葛实际上在寻找铁矿上下了很多的精力,多地都记载他曾派人来寻铁矿石,例如:《元和志》: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宇文度封为铁山侯。
《嘉定府志》: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武侯取铸兵器。
《方舆纪要》: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方舆纪要》:铁溪河子邛州流入新津,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而且诸葛南征孟获时,就曾在当地驻营造箭,据说四川的打箭炉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四川通志》:昔武侯南征,命郭达造箭于此,其炉犹存,故名打箭炉。时有青羊绕山
而行,夷人不敢轻至。虽然这个只是传说,但也从一方面证实了蜀军对弓箭的需求量大。
从诸葛寻求铁矿的轨迹看,多次往蜀的北方找铁矿并设立合适的炼铁场所,包括剑门名称的来源也是因为据说他派人在此炼剑,某一方面也说明诸葛意图,炼铁场所要方便北伐。
五、飞熊军——埋没了的西凉勇士
主帅: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
变迁:消失在曹操、马腾军中
六、陷阵营——乱舞中原的高顺“飞军”
主帅:高顺
变迁:演变成虎豹骑、逍遥津死士
史实:“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虽为引用,但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看来还是可信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部兵。
分析:“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高顺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戮,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罕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吕布的确没有帅才,对高顺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阵营的战斗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吕布的悲剧,也是这支精兵的悲剧.
七、虎豹骑——曹魏王牌机动部队
主帅:曹纯、曹休、曹真
变迁: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骁骑营
史实: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好可怕,“百人将”做虎豹骑的小卒,“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他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
“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蹹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分虎,豹骑两营。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楮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
分析:吕布同志失败后,因为他是因为部将投降而失败,其装备人员大部分都投降了曹操。而老曹对待吕布闻名天下的骑兵,尤其是陷阵营,肯定不舍得杀掉。所以猜测,陷阵营就是虎豹骑的前身。老曹杀了高顺,但留下了张辽,张辽前面说过,给丁原招募过羽林骑,投降老曹之后,老曹立马任命张辽为骑都尉,又是负责羽林骑。这里要说明一点,老曹的军制是仿汉制的,也是南北军建制,但老曹在之前应该是没有骑都尉这个官职的,因为他没有羽林骑。张辽一投降就给了他这么一个官职,所以张辽初期是执掌吕布原来的骑兵的概率很大,然后张辽立功之后,老曹又给升成中郎将,仍然是没说明的中郎将,但猜测,应该是和吕布一样,都是羽林中郎将。从骑都尉到羽林中郎将最为合理,都是负责羽林骑,职务等于没变。但薪水多了些。
为什么说吕布的羽林骑尤其陷阵营是虎豹骑的前身:
1、虎豹骑名称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征南皮的期间,这个时候虎豹骑名称才第一次出现,而虎豹骑也是禁军,直属老曹的亲兵部队,历任长官都是曹家人,从不派外姓长官。据《三国志》中记载的仅有曹真、曹休和曹纯。而曹纯死后,老曹找不到合适人来担任,更是自己亲自兼任了虎豹骑统领。而三国志曹休传记载:使领虎豹骑宿卫。这就说明虎豹骑的职责是跟羽林骑一样的,是负责曹操宿卫的禁军。
2、张辽第一次参加正式战场是官渡之战的白马,大破袁绍。杀颜良是派关羽和张辽,颜良也许还可以算到关羽头上,但杀文丑就没关羽什么事了。三国志记载: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当时老曹率领不满600人的骑兵,就大破了文丑的部队,并且斩了文丑。而之前我们说过,老曹在灭吕布之前是没什么骑兵,当时主力一度是青州兵。那么此时的600骑,应该就是吕布的降兵,由张辽统帅的横行天下的并州铁骑,而且应该就是当年高顺所部七八百人的陷阵营。七八百人投降后肯定有一些损耗,降至不足600也算正常,但就这些残留下的陷阵营,仍然可以击败文丑和刘备率领的6000名左右精锐河北士兵。真是以一当十。
3、老曹击败袁绍后,开始注意到陷阵营的威力,而且此时老曹势力大大的发展了,以前的军队规模和实力都不允许他弄什么禁军亲卫,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发现了这只部队的可怕战斗力之后,就开始安排自家人统领这只部队,然后起个新的名字——虎豹骑,但是职责跟羽林骑是一模一样。叫这个名字估计也就是想避嫌,因为羽林骑是皇帝的亲兵名称,你也弄个一模一样的太明目张胆。
4、虎豹骑的选拨标准比羽林骑更胜一布。羽林骑只是职业军人,父死子替。而虎豹骑则从曹操全军中选拨精锐,缺了名额只能从百人将中选。从虎豹骑仅有的一些描述上看,虎豹骑仍然擅长长途奔袭,追刘备据说是一日急行三百里,这就说明虎豹骑的建制很可能跟羽林骑一样,每人好几匹马。
5、老曹建立虎豹骑之后,统领就只选自家人,后来干脆自己兼任了长官。可以想象这只部队在老曹心目中的地位。
八、白马义从——公孙瓒的骐骥部队
主帅:公孙瓒、刘备、赵云
变迁:赵云招募白马追随刘备,大部分长坂坡战死,小部分演变成蜀汉禁军骑兵
史实: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
“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
“白马将军”的“白马义从”是“善射之士”骑乘优良白马组成的,所以它的机动力和射程是毋庸质疑的。换句话,这就是一支精锐轻骑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控弦”。
公孙瓒久在幽并,所以有机会组建这支“控弦”部队。“控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篇章。从战国就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匈奴能与汉朝对抗几百年,靠的就是剽悍的“控弦”,其最辉煌时期还是号称“世界最强”的成吉思汗的蒙古“控弦”。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后汉三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极辉煌时期达“万余”骑。袁绍也曾想和他求和,可见公孙瓒是一度占上风的。另外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和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也都有公孙瓒骑兵的战绩。
只可惜,在三国的征战中,“白马义从”只是一颗流星,只经过短暂的辉煌,就在界桥战役中被袁绍的大将鞠义歼灭了。公孙瓒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可惜,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鞠义,白马义从就此一蹶不振。“…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剌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弓弩击破骑兵的战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提到赵云原是白马义从之一,也算给这支精兵保留了种子。顺便说一句,《英雄传》记载,袁绍听到白马义从,有这样一段对话:绍笑曰:“彼有‘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郃自张望不言。那么,张颌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绍军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相当于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但最后李陵箭尽被擒,被俘前他曾说: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可惜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据说他们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附带说一下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被麹义击败的2千骑兵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来救了袁绍。
分析:赵云和陈到应该都是刘备的卫队统领,赵云负责骑兵,陈到负责白耳兵。实际上刘备的卫队,很可能不仅有白耳兵,还有白马义从。
赵云传提过离开公孙瓒后赵云为先主骑,而且云别传也说过,赵云正式加入刘备的时期是在刘备被曹操赶走,跑去袁绍处那会,而且赵云加入刘备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偷偷替刘备募集了几百人。这几百人是什么人?赵云出身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而且赵云当初加入公孙瓒也是带着人马去的,也就是说他也有自己部下。赵云不大可能独身一人就去加入刘备了,那几百人,多半就是赵云的旧部或者赵云在公孙瓒的一些知己朋友,赵云联络好刘备之后,就偷偷的再把那些人一个个带到刘备那里。当时云别传说“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为什么要说是刘左将军部曲?就是因为那些是公孙瓒的人,一路打着刘备的旗号从幽州跑到邺城。不然的话,一直跟在刘备身边,在邺城的话,还用说什么刘左将军部曲。又说为先主主骑,那么本人大胆猜测一下,赵云为刘备带来了数百人的白马义从,并作为刘备的卫队。而陈到加入的时间比赵云早,陈到就率领了刘备原先的卫队,以步兵为主。三国志提到刘备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只好弃妻子而走,但赵云却救了阿斗和甘夫人,那就说明刘备和赵云走散了。而云别传也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这一点都是吻合的,那么也就是说赵云率领的白马义从卫队,在长坂坡从虎豹骑手里拼死救出了阿斗,但估计也死伤惨重,因为赵云归队之后,刘备安排他去做了太守,这一是提拔,二恐怕也是白马义从死的差不多了。所以呢,诸葛在后来提到一直跟随刘备的精锐,就只提白耳,不提白马义从了。
九、西凉铁骑——马超的“罗马”骑队
主帅:马超、马岱
变迁:消失
史实:“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分析:为什么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全国?这就是“西凉铁骑”的威力。“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传说便是罗马西来的军人。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
标枪,希腊密集军阵,重装盾牌,以及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和古罗马十分接近。葭萌之战,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对这种战术十分欣赏。后期蜀汉军队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吸取“西凉铁骑”的训练和严格纪律性。
其实他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所以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对付不了“强弩”,曹操打败西凉兵主要是计谋,但和其战术也有关系,那就是筑城后,用强弩远射西凉兵,由于“西凉铁骑”只装备标枪,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动。再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锐“虎骑”较量中处于下风,这和它的重型装备是分不开的。
有传言说马超军多高鼻深目,这句话一直找不到出处,但分析一下看,还是很有可能的。马超的部队都是来源于马腾,马腾传说马腾被曹操征召入京的时候,其部下和职务全都交给了马超,(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而马腾史书说他是羌女所生,面貌异于中原。马腾的起家是在凉州剿灭胡人叛乱(主要是氐、羌),马腾报名从军,当地官员认为这个异于常人,就给了个军官做。打胜之后就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之后就一直在凉州一带屯兵。这个时候马腾是去剿匪的,带领的又是汉人的军队,所以部队里就算有少数民族,恐怕也不多。但是马腾这人也是性格反复无常的,本来是去剿匪,打着打着就跟匪成了一家。当时的凉州刺史死后,凉州汉庭军队乱成一团,马腾就和韩遂一起投奔了剿的对象--王国的叛军。王国的判军主要就是由当地胡人组成,这个时候马腾的部队估计就开始不断增加羌氐等少数民族了。而王国死后,马腾和韩遂干脆就瓜分了王国的军队。所以说马腾部队里很多胡人,这个还是比较可信的。
马超的部队是不是骑兵,这个其实一直找不到可信的证据,按道理说,马腾一直在凉州,而且史书多次记载,他的部队很穷,穷到一度没有饭吃,而且跟韩遂的争地盘活动,也一直没占到什么太大的便宜。部队的实力呢,初期跟王国一起叛乱,被汉庭派来的军队打败。后来被董卓笼络,赶到洛阳去帮忙,结果等他走到,董卓已经挂掉了,于是就找李傕要好处费,李傕没答应,就打了起来。还喊了韩遂来趁火打劫,结果呢,连李傕的侄子都没打过,被赶回了凉州。从马腾的经历看,其部队战斗力只能算一般。
马超这个人也有意思,刚一拿到军权,就连老爹和家人都不要了,立马联络了韩遂一起造反。此时是西凉铁骑军威最大的时期,曾经在汉水逼着老曹差点跳河,也有某些史学家认为,这是老曹自己导致,老曹治军历来提倡身体力行与士兵同甘苦。渡河时,先安排普通士兵过河,自己摔着许诸的虎卫军押后,等到所有人都过河了,恰好马超的部队赶到,搞的老曹很狼狈。从此次交战来看,马超最终是大败,一遇到虎豹骑这种曹军精锐,马超的部队还是差得远。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这段话是很多人认为西凉铁骑厉害的一个证据。本人认为,其一:马超败于曹操后,消停了一阵子,后来又造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并且吞并了他的部队。凉州一直是战乱之地,最多时曾经10几路军阀割据,又有当地胡人不断骚乱,所以这里的驻兵和装备一定是很精良的。马超的实力此时得到一次补充,史书记载,马超此次作乱,陇上各郡县都纷纷投降,连韦康驻扎的冀城都投降了,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消耗,反而是得到了补充。其二,马超去攻打卤城时,冀城里韦康的老部下再次造反,关闭了冀城门。马超搞的很狼狈,卤城没打下,冀城又回不去了。所有只好带着部队去投靠张鲁。而张鲁呢,只是提供了一个小县城给他驻扎。从这点看,马超不可能带着他全体大军出动去剿灭卤城叛乱,而太多军队也不可能在一个小县城呆下。所以,这部分军队可能是马超最精锐部队,而且这部分部队很可能大部分由胡人组成。胡人在边塞残暴之名远扬,加之这部分精锐装备精良,成都人民估计是没见过胡子那么威猛的胡人,又听多胡人吃人肉的恐怖故事,所以看到马超的蛮族部队一到,就满城震怖。刘璋这个人的性格本身就是比较懦弱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软蛋,怕惹事。他连自己的东州兵都管不好。搞不好刘璋大人那会满脑子想的都是别给那些胡人生吃了,投降好歹刘备还会保护他。所以这个城中震怖搞不好就是刘璋自己在震怖,他是在金子窝出生的,那见过大胡子蛮人?
马超的部队到底是不是骑兵?这个真的很难讲,从马腾马超的履历来讲,他们是不可能有养得起庞大骑兵部队的实力的,但要是说到最后那只马超的精锐是骑兵,或者以骑兵为主,还是很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说,吓降了刘璋,总算对的起西凉铁骑的名声,但其真正实力,恐怕比虎豹骑、吕布的并州铁骑,相差远矣。
十、白耳兵——刘备的最后的卫队
主帅:刘备、陈到
变迁:演变成蜀汉禁军步兵
史实:
“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
“先帝帐下的精锐”指的就是白耳兵。他们的统帅是陈到,与赵云并称于蜀汉的大将,刘备命他率“白耳”与李严一起镇守永安,据说刘备夷陵败后,几百名白耳就挡住了追来的吴军。
汉朝禁军原为“建章营”,后改为“羽林军”,开始只有“北军”建制,汉武时增设“南军”,南北呼应。蜀汉继承汉朝军制,有“虎步中军”印为禁军统帅。“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
分析:白耳兵是刘备的老兵,诸葛集里曾说,陈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那么这个白毦,应该就是指白耳兵,后来称呼为白耳兵,一般认为是笔误所致。毦,一种用羽毛做成的装饰品。刘备军也是按汉制的,汉制里什么兵才会插羽毛这种装饰品呢?羽林兵。羽林军作为禁军,帽子后都要插一根雉尾作为装饰,所以从白毦的名字来看,这只部队插羽毛,又是精锐,应该就是刘备的卫队。
史书对“白耳兵”的记述不多,估计是后来归入禁军编制,南北二营中或许可以找到“白耳兵”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挥官陈到,陈到,字叔至,汝南人,随刘备身经百战蜀国建立后封亭侯,征西将军,协助李严镇守白帝,《三国志》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夷陵蜀军战败,陈到与傅彤断后,傅彤战死,陈到率白耳兵数百,几百杆枪就挡住了吴军的狂追,白耳兵战斗力可见一斑。这位蜀国猛将在《三国演义》里面居然连名字都没有,实在奇怪,因为他本来是刘备帐下仅次于赵云的悍将,这可能是因为罗贯中给蜀国写出的猛将之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史实,只好委屈陈到了,另外陈到在历史上“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有了一个赵云已经够典型,罗贯中可能在构思的时候将二人合并了,于是演义中陈到的威猛只好在赵云的影子里闪现了。
从陈到的履历上看,他是和赵云相提并论,而且着重强调了他的忠勇,而陈到则是在刘备在豫州的时候跟随了刘备。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其实就是他驻扎在小沛的那段时间。前后分两段时间,之一是应陶谦邀请去了小沛,之后被吕布赶走,在跟曹操联军打败吕布后,曹操表他为豫州牧,正式驻扎在小沛。这段时间是刘备从一路义勇军一个小县令,发展为豫州牧一个地方诸侯的时期。陈到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刘备,之后大家都知道,刘备颠沛流离,先是谋取曹操的徐州,被赶走,从此被曹操视为一生的敌人,一路从袁绍处追到新野,最后跑到西川。
十一、先登死士——昙花一现的轻骑兵克星
主将:麹义
变迁:消失
史实:“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界桥之战,这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间四将”还抢眼,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率领下竟然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
“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史书中写很明白,这八百人“晓习羌斗”,也就是熟悉“骑斗”,在公孙瓒骑兵冲来时他们躲在“楯下”,“未至数十步”时一起冲出,用千张“强弩”射垮了公孙瓒纵横北地的“控弦”。
英雄记记载,当年界桥之战,袁绍听说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之后说,绍笑曰:“彼有
‘白马义从’,某有‘大戟士’,安惧哉?”呼郃:“隽乂,盍为吾破之!”这段话可以看出,袁绍的精锐是他自认为的大戟士,但是界桥之战,没轮到大戟士表演,因为还没赶到,公孙瓒就败了。败在先登死士之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先登死士就是一只敢死队,无论从界桥之战的表现(一直忍耐到公孙瓒的马队离自己几十步远才起身还击,这种胆量真非常人。),还是他的首席将领鞠义的性格(恃功而骄恣),以及这只部队的经历(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击败过匈奴单于於夫罗)。都能看出,这只部队是由非常剽悍不要命的亡命徒组成,而且其成员里还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于禁(禁原为先登),”后汉书曾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鞠义的这只部队就是来源于凉州,先登死士按描述一直都是步兵,但却击败过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单于,这点看出一是先登死士的彪悍,二则是他们有丰富的对骑兵作战经验。
界桥之战描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本人这里猜测,这种强弩
并非一般的手弩,很可能是腰引弩。弓弩技术在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大汉精兵横行天下的资本,尤其是对抗外族骑兵的资本。前面说了西汉时代先是有了角弓,作为骑兵的主要武器,而步兵则发展了大弩,当年李陵率领5000步兵孤军深入,横行漠北,看家本领就是万弩齐发。从东汉时期,开始出现腰引弩,武备志说“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那么这里说强弩,本人就猜测应该是腰引弩一类的大弩,而腰引弩是需要很强的力量才拉得动,先登居然可以全军配备这种武器,侧面也说明这只部队的彪悍程度。
先登死士不止一次击败过白马义从,界桥之战初期击败了一次,后来又数次击败公孙瓒的骑兵,一直打到公孙瓒不敢出门为止。先登死士这只部队,在对抗轻骑兵代表的白马义从时,表现为全胜。只是这只部队的下场很可惜,麹义的性格过于狂妄。前面说麹义久在凉州,实际上他的祖籍在湟中,湟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里的人天下强勇?因为这里是当年东汉流放犯人之地,又是紧挨胡人的边塞之地。王莽当年从胡人手里买了这个地方之后,就发配了大量犯人以及家属去那里,用来作为与胡人交接的缓冲带,所以,可想而知,在这里的人天天都要提心吊胆,防备胡人入侵,所以人人尚武,彪悍凶猛,也就不奇怪了。而麹义出身是个大家族,他参军时是带着自己的一千多多名家勇的,后汉书说他从小就带领家奴在凉州对抗胡人骑兵,勇猛善战。三国志也说袁绍杀了他之后“而并其众”。这样看麹义的部队并非是袁绍的自家部队,应该就是一路追随他的家族勇士,这批人常年生活在危险之中,对战争就是家常便饭,骁勇超乎常人也就不奇怪了。
但麹义久在塞外,估计也不怎么读书,不懂政治也不善于掩饰性格。立了大功之后总觉得袁绍对不住他,封赏的太少了。读书少又没有什么好办法,结果想出一个什么馊主意呢?勾结了黑山贼,准备趁袁绍摆宴席的时候抢劫袁绍家。我的个天哪,这叫什么脑子嘛,袁绍从此之后就很忌惮他,麹义的性格后汉书描述,也是反复无常,就是没有信义,袁绍后来就找了个机会干掉他了。看来这塞外之徒,都不怎么读书,也都不怎么重信誉,几位有名的边疆猛士,吕布公孙马超还有这位麹义,评价都是反复之徒。
但麹家人的历史还没终结,这个边疆的大族,之后多次作乱,勇猛无比。其实麹家人还是蛮忠于汉朝的(麹家是罪犯所以才被发配到边疆,这个很让人哭笑不得,但后期造反全部都是反对曹魏推翻了汉朝)。麹义早期是被麹家派去中原协助皇普嵩平叛黄巾军的,后来又去帮助号为正统的四世三公的袁绍。这批麹家死士一入中原,就连造奇功,天下震动,让人不得不佩服麹家军的实力。说道这里,也该结束了,袁绍的精英先登其实不过是边塞大族派来捐助他的家族部队,麹义死后,估计其他人不服,或被杀,或逃走,这只英勇无敌的麹家军就逐渐消失了,但个别人流落到其他诸侯那里,继续绽放耀眼光芒,比如于禁。
十二、虎卫军——曹魏的刺客部队
主将:许褚
变迁:演变成武卫
史实:曹操一开始没有什么虎卫军的名称,应该说这个名字是我们给他加上去的,因为曹操初期并非帝制,所以他仿汉军的南北军以及禁军体制并不完全,虎贲营或者叫虎卫军是后来才有的,典韦传: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许诸传: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
这里可以看出,从许诸开始才叫虎卫,职责与典韦相同,都是负责曹操安全的亲卫部队。从描述来看,虎卫军是曹操禁军的步兵部队,因为选的都是剑客,虎卫军在初期是曹操的一只主力,也负责曹操的宿卫,最著名的就是宛城之战和马超之战了,都是断后,典韦在宛城率10几人替老曹泡妞断后,最后身死,而许诸在汉水率100多名虎卫抵挡马超万余名追兵,护送老曹渡河。而后来许诸被封为武卫中郎将,应该就是原来的虎贲中郎将,改了个名称。但冷兵器时期,骑兵一直都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老曹自从大力发展虎豹骑之后,虎卫基本上都是负责贴身安全了。这从老曹任人的亲疏以及建制也能看出来。虎豹骑分为虎骑和豹骑两营,虎豹骑统领也只安排自家人,而且虎豹骑统领在后来都担任中军(也就是禁军)的最高长官--中领军。而虎卫则都尉、校尉百馀人,一直都保持在100人左右,亲疏和建制之间,大见分别。说明虎卫的重要还是比不上虎豹骑。
十三、逍遥津死士
主将:张辽
变迁:
史实:张辽麾下“八百死士”。“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十四、解烦军
十五、大戟士
十六、东州兵
十七、青州兵——曹操初期的乌合之众
主将:曹操
变迁:卸甲屯田
史实:“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所谓的精锐究竟怎么样呢?吕布“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
分析:青州兵很难算得上是精锐,因为三国志记载,当年黄巾军投降了100多万人,曹操取了三十万做青州军,这么大数量,就很难称得上是精锐了,而且一听到老曹死了,就鼓噪而去,从性质上来说,应该是一只雇佣军。提它仅仅是因为毕竟史书上占一笔,但其实离精锐相差甚远,因为无论战绩(当年攻打吕布,被吕布揍得溃不成军,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还是纪律(宛城老曹差点丧命,兵败之下青州兵居然还趁火抢劫,而且还居然抢劫自己人,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这些都说明青州兵离精锐相差甚远,所以老曹在初期实力还弱时,不得不用青州兵,这个可谓他起家的本钱。但后来实力强大了,就不再使用这只雇佣军了。一直安排他们屯田驻防在青徐。
另有
魏: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
“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这都是精锐部队。张合赶奔雍凉抵抗诸葛亮时,专门跑到洛阳提调南军五营,就是因为他们是魏军精锐。
曹仁的“骁骑”。“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典韦的“近卫甲兵”,“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这几支虽为精锐,但只是“别部”,难称“军”,故不在列。
蜀:无前、无当、飞军、虎骑、散骑、武骑
无前、无当二者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诸葛亮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性,以及连弩,精练钢刀的配备,八阵图的推广,使蜀汉军队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吴:羽林、虎骑、敢死、解烦、无难、马闲、五营、五校
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因为吴的兵制比较混乱,所以对这些吴国自诩的精锐部队不应估计过高。因为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他们也没有表现出精锐部队应有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