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藥知母湯(胡希恕)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藥知母湯(胡希恕) 桂枝芍药知母汤

主治:關節疼痛;下肢關節腫痛。《金匱要略》之“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五兩,麻黃二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講解] “諸肢節疼痛”,就是四肢的關節全都疼痛。 “身體尪羸”就是畸形和瘐,身體不是那麼勻稱,它是有些地方畸形。“腳腫如脫”,腳腫得很厲害,“如脫”,它疼得厲害,不光有水腫,也疼啊,“如脫”就是行動不方便。“關眩短氣”,這都是裡有濕,有飲,有水腫。 胃有停水,人就頭暈,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常遇到了,這個人頭暈,咱們有苓桂術甘湯,還得利尿。頭暈,這個水往上去,常常有氣上沖的毛病,由於氣往上沖,水攜氣一起往上沖,所以寒水在上,也即在胃,再有沖氣,影響頭腦,就頭暈、頭眩或者頭沉,這都是水在心上,這就在胃。那麼同時有水,它也短氣,它壓迫橫膈膜,呼吸困難,尤其往上沖的時候,最厲害,我們講苓桂術甘湯,在《傷寒論》裡頭,“氣上沖心”。“溫溫欲吐”,胃有水啊,它要吐的。 “溫溫欲吐”並未吐出來了,古人“溫溫”與“慍慍”通用。“人不知面不慍”這是《論語》上的一句話,就是惱怒、煩惱,我們現在說這個噁心,令人煩惱,就是這個噁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它就叫“溫溫欲吐”。 那麼我們根據上邊講的,這個方子治關節痛濕邪特別重,腳腫如脫,所以他有桂枝芍藥湯主之。那麼這個方子治關節痛,尤其這個腳特別腫,挺好使,這個我常用。 這裡頭飲也盛,水也盛,外邊的水氣也有,所以這個方子,腳氣上沖這種情形,它有用的機會,主要是桂枝,它是治氣上沖的。 我們看看這個方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附子二枚(炮)]。我們臨床上遇到噁心得厲害,多加生薑,後世稱其散寒,其實不是,它是祛水氣、降逆,所以生薑有這個作用。這個方子仍然是桂枝湯化裁而來,去大棗,大棗有些壅滿,這個地方它往上沖,甘藥不要太多,所以把大棗去了。另外,合用麻黃、防風散外邪了,用桂枝這個方子,主要目的加上麻、防祛外邪。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氣往上沖,不是光用麻黃劑,桂枝用量特別重,由於噁心得厲害,所加生薑加量。知母不但能夠解煩,同時它能祛水,尤其是去下邊的水,由於“獨足腫大”,所以它擱上知母、附子、術,我們講過了,它是祛濕解痺的,它能除皮膚外水氣,那麼這個方子最常用啊,一方面能夠解所謂風邪,同時偏於祛水氣。我們要是浮腫,祛水劑沒有不用麻黃的。不用麻黃,無表證則已,有的話,更得擱麻黃。但是呢,一方面,擱知母,更能加強祛水的力量,這個方子常用,不一定得是關節都疼痛,如果下肢關節腫痛,這個也好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1113.html

更多阅读

柴胡桂枝干姜汤解读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条)【方药】 桂枝三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花粉四两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干姜二两

白术附子汤--含胡希恕医案 胡希恕医案

黄煌经方一百首之84、白术附子汤(转载)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252)[组成用法]白术40~6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方证]1.身体疼痛、肢节不利、纳少、身重、便秘、尿量少、

声明:《桂枝芍藥知母湯(胡希恕) 桂枝芍药知母汤》为网友快乐丶在明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