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音方法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王希) 气沉丹田的四字口诀

从发音方法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

希(山东艺术学院老干部处)

:从声乐、戏曲演唱发音方法研究“气沉丹田”与“声贯顶”的互动关系,由演唱生理机制系统分析腹式呼吸机能活动与丹田气对胸腔、喉腔气息的真气贯通。养气与演唱过程中的真气通彻,是演歌者开发嗓音本色,不断实现演唱形式出神入化所必循的艺术规律。

关键词:丹田气;声贯顶;胸腹呼吸;一气贯通;经络之气;鼻咽部

艺术演唱,以气运声,实现真气与声音的共振。“气沉丹田、声贯顶”,是我国戏曲、歌唱前辈们长期在演唱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一名言在声乐艺术界,尤其是在戏曲界可谓家喻户晓。作为艺术规律,它在各种不同的剧种、流派、行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方荣翔、马连良、谭富英、高庆魁,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都得益于技术性发音的基本要领———由“气沉丹田”实现声贯顶。可以说,全面掌握“ 气沉丹田”的基本要领,是保证演唱者形成艺术风格的基础和关键。

为什么掌握了这一方法能够成才?换言之,这一方法学理基础何在?如何准确地掌握这一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嗓音发出含有气韵的演唱光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稍尽微薄之力。

一、“气沉丹田”的学理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气息生机,“ 文以气为主”,绘画以“ 气韵生动”为上,演唱亦以气与声谐,达到声韵形式浩然的境界。“气沉丹田”是戏曲界练声的基本要领,声腔演唱的基本功,掌握了它就会有较高的成才率,因为它符合大自然为技巧性发音配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和祖国医学、经络学原理。每个演唱者的发音器官条件各异,但是养气、用气的基本方法相同。艺术家具备灵性贯通之气,才可发扬嗓音光采,留下垂世的艺术演唱成果。

(一)“气沉丹田”的经络学依据

祖国医学经络学认为,“经络相贯布全身,通过有规律的联络交汇,构成了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气血。”根据这一医学原理,我们可知人的“丹田”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先天元气”和后天吸纳的“清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汇集于“丹田”。所以,“丹田”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原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地,更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丹田”与真气循环生生不息,生命活动因此得以维持。所以它在生命医学上有“生命之祖”、“ 十二经之根”和“ 五脏六腑之本”之称。

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的发源地,还是全身气血的汇集之处,所以中国医学又称之为“气海”穴。如果此穴充实,就能固本强体,从而为从事其它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丹田”是人精气汇集之地,是人体内力的发源处,是“ 经络之气”的发源地,是气源动力的能量库,也是良好发音的生理物质基础。

(二)“气沉丹田”的解剖生理学依据

“气沉丹田”作为演唱界公认的一种成才的“基本方法”,不仅有祖国医学经络学的依据,还有解剖生理学的依据。从演唱方法系统看,丹田气息深沉笃实,是声带发音声贯顶产生共鸣的必要条件。

“丹田”与技巧性发音最相关的呼吸肌———膈肌密切相关。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一种同全身其它肌肉不尽相同的肌肉组织。它像一个降落伞,底朝上口朝下,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形状大、圆、薄且扁。其中间是腱膜,称“中心腱”。它富有弹性,十分坚韧,升降幅度较大,灵活、有扩张性,适应强化气息训练,具有提高呼吸系统生理机能的耐力和承受力的功能。

膈肌又是人体内最大的扁肌,在腹腔上部占有较大面积。它需要很多肌肉、肌腱、韧带有机地固定,就像操控降落伞的绳索,维持生命呼吸循环的基本生理功能。因此,作为技术性发音的生理物质基础,膈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它如果没有“丹田”内力的有力支持,就如同降落伞只有无数绳索而没有“力点”进行气流方向控制一样,是无法完成定点降落的目的的。“丹田”就是支持膈肌活力的“力点”,有了它,膈肌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在技巧性发音中发挥应有的有机功能。

二、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人类重要的呼吸形式。除了胎儿、婴儿天生就用腹式呼吸之外,其他人都具有胸式呼吸的功能,或大都运用胸式呼吸。但作为声乐艺术演唱,单纯采用胸式呼吸,即气息局限在软肋、肺的下缘,也就是在腰周围向外扩张一点作为技术性发音的支点,就显得远远不够了。

软肋、肺的下缘,是人维持生命活动的自然呼吸区,也是膈肌呼吸运动的范围。膈肌在自然呼吸运动过程中,是统一均匀、协调规律的周期性呼吸,是维持生命生理循环与生活“语言发音”需要的基本生理机能。

在这个基础上转向技巧性发音所需呼吸的更高要求时,膈肌还是与它自身的周围肌肉统一收缩与舒张,均衡地控制拉紧“中心腱”。“中心腱”在中间受到膈肌周围肌肉收缩制约,得不到最集中、有力的“丹田经络之气”的支持。这样,呼吸流动的气流粗壮,迅速逼近声带。由于气柱短促急于排出,造成声门下压强,迫使声带强行挡气,扩展声带工作区,甚至移位声带发音工作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喉内外肌群,特别是声带肌群疲劳。这是造成各种运动性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严重影响艺术演唱工作者高比率成才的重要原因。

由于胸式呼吸气息支点靠上,气柱短促分散,最终必然因气息力疲不支,气虽大但限制声波向高位置辐射。对许多初学者来说,用这一方法往往很难练成理想的演唱状态。因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要控制呼吸支持,二要找声音位置,还要模仿口腔咬字技术和作品情感音韵处理,所以往往搞得顾此失彼。同时,技巧性发音的整体有机性比较抽象,很难悟到,结果,到头来往往是人为地错误用气无情摧残这个弱小的“器官声带”。有时它已经因气不畅而致“疾病缠身”,但还要为其“主人”履行演唱使命声带处于平行闭合不全状态时,演唱者为了继续发音,就使劲关闭,但这时它已力不从心,发出的声音只能是嘶哑的。其演唱在走偏状态就采用自身“生物修补工程”的做法,其目的是将关不严的声门关起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即不仅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时间一久,又在声带上产生了器质性病变——声带结节。声带是个至关重要的“弱小族”,不注意气息呵护,很容易造成整个发音机能致命的损伤。

胸式呼吸作为技巧性发音气息支点确实靠上了,与“丹田经络之气”相比,它的位置向上20——30公分左右。这样导致气息上移,声音必然下陷。气息支点和声波是对立统一的本体和谐,演员采用胸式呼吸,演唱气力不集中,人的“金声之矿”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只有“ 丹田经络之气”一气贯通腹腔、胸腔、喉腔,才是技巧性发音的理想选择。

三、“气沉丹田”的真谛——腹式呼吸

“丹田经络之气”,也就是腹式呼吸之气。只有掌握了腹式呼吸法,才能真正具养气状态,自然凝气于丹田,实现掌握“气沉丹田”的真谛。

腹式呼吸,是胎、婴儿生命本能的呼吸形式。能够自由行走的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采用这种呼吸方式。但在特殊情况上,如在睡眠、喝水不小心呛着等情况下,人就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即瞬间就会将食物或水从鼻腔里喷出来,以保护自身的安全。还有,人在大笑、搬重物需要猛用力时,也需要腹式呼吸。有一些特殊职业,如气功、武功练习者、技巧性发音工作者等,都需要练习腹式呼吸,以养成内外通达之气息。特别是技术性发音工作者,不论是什么专业、行当,都要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才能获得“经络之气”生发的一气贯通之灵气。

腹式呼吸的基本程序,首先由“经络之气”也就是“丹田”的内气,结合吸入的外界清气,在体内由“经络之气”统帅,产生气源动力。这种真气,能量集中,有自控力量,直接作用于膈肌的“中心腱”,弹向最强的“核心”处自然形成稳定的气柱。这是气息能源向声波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整个发音过程的一个气息势态的自行转折,这一步做好了,能量集束,能准确地冲击声带前!" #正确的发音工作区,声带协调振魂产生基音。这是由气息能量转化为信息能量的声波。声波流动过程的辐射与反辐射,引发本体头腔、胸腔共振,这一过程始终都是在“经络之气”坚实的支持下进行的。

演唱者在这种技术性发音过程中,鼻咽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咽部可以说是难以开发又可以开发的技术性发音的“金声之矿”,除了声带发出声波需要“经络之气”以外,这又是一个更需要的“经络之气”开发声波与之产生共振的关键性部位。

这个部位具有最有利的解剖学位置。它位于头部近中区,与“经络之气”准确冲击声带正确发音工作区前1/3处产生的声波直接对应,当声波集束冲击喉咽管直冲鼻咽部时,声波束在此集中,辐射与反辐射效应在此特别强烈,从而激发头腔声音共鸣即脑后音共振,推动强化声波高位置辐射产生最好的音响力学效应。演唱者以此为中心,按意愿需要使声波向四面八方进行连锁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头腔及相关所有腔体共鸣潜能,达到扩大发音空间、腔体全面自然共振的神奇效果。

与此同时,这种做法会给声音加上许多美妙的成分,即通过共鸣腔体使之成为声音的“化妆师”,将声音过滤、净化、美化,扩大音量,增强韵律,使演唱声音结实、集中、有穿透力,效果十分明显。这是“经络之气”贯通声腔产生演唱特色的又一神奇功能。

鼻咽部这座“金声之矿”,不管演唱的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它都是声波最集中交汇的部位,也是向高空间声波辐射的必经之路。鼻咽部声波共振,这与动力气息能量来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人们用真气去努力加以开发。而腹式呼吸及与之相关的“丹田经络之气”,就是开发鼻咽部的“金钥匙”。

如何做到自然贯通的“腹式呼吸”?笔者认为体验腹式呼吸应从练习吹口哨开始,但初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吹口哨,其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用口腔气息吹口哨,这样气息靠上,离振动体嘴唇最近,从而可以鼓着腮使劲吹。由于气息太靠上,口腔内气压强,气柱不集中,急于排出冲击振动体,从而使嘴唇开缝面积较大,结果面部肌肉虽然大多参与了“统一行动”,但口哨也吹不响。

二是采用胸式呼吸方法吹口哨。这种做法是当要吹口哨时,立即意识到在扎腰带处向外扩张一点,作为吹口哨的气息支持。这个位置是膈肌呼吸运动的工作区,上下浮动的范围较大,向四周扩张面广,气散不集中,“中心腱”有力用不上,缺乏“丹田”“经络之气”的支持,结果口哨也吹不饱满,或勉强吹响,但很难听。

三是采用腹式呼吸方法吹口哨。这就是“气沉丹田”,由腹部丹田气贯通胸腔之气,实现胸腹一气联通。具体说,当有人想吹口哨时,嘴唇一收,舌头一卷,还没有开始吹的瞬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丹田”处部分腹肌微微收缩,自然协调推动膈肌收缩。“经络之气”推动“中心腱”核心区,能量束集中上升送气,气源集中、有力。细微的能量束,缓慢地通过气管通道,穿越声带工作区,进入口腔。由于气源深远,上下贯通,口腔气息能源集中而不膨胀,也不急于排出细微能量束,从而就可以穿过嘴唇小缝,磨擦嘴唇产生声波,口哨吹响。

可见,吹口哨的人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需要刻意掌握一定的“技巧”,而只是一种生理本能气息的体验。由于这种生理本能符合自然规律,反而比那种刻意追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练腹式呼吸的最简单办法是将“气沉丹田·声贯顶”的发音关系“倒过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头腔共鸣的有机目的性。演唱者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和个性化音声特点、艺术作品要求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头部声波辐射空间,这样“气”就自然逼到下“丹田”,声音共鸣先上去,所需气息变稳变深,于是气就下来了,很快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自然规律。

其他技巧性发音均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随意移动声波辐射空间,这样就很快改变了演唱者使用胸式呼吸的发音习惯,将呼吸支持点逼到下“丹田”,充足的丹田气开启艺术家的嗓音活力,使发音既省力又收放自如,还能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性嗓音疾病,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扩展嗓音,实现神奇的音质及音域空间释放。

艺术演唱,气沉丹田,以丹田真气贯串发音机能为和谐共振。而艺术家体验到头腔声音共振,逼着真气下沉,唯真气下沉于丹田是产生声波的基础。翻过来说,“气”又受真声互动引导,声在上,气跟随支持,声当先头,气是后盾,声到哪里,气就“支持”到哪里。

声音上去,气下来,反过来,气上去,声音下来,这是艺术家发音本能中对立统一矛盾体的自然互动规律,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演唱发音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周继福《实用嗓音病治疗学全书》(学术书刊出版社)

[4]袁银根《中医基础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萧言生《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东方出版社)

[7]程辛农" 中国针灸学 北京:人民卫生印刷出版社

从发音方法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王希) 气沉丹田的四字口诀

[8]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0715.html

更多阅读

带春字的四字词语 有春的四字词语

第一课《自主学习天地》里有一道题,要求写出有春字的四字词语,同学们积累的不够,今天将这些词语呈现在这里,希望大家喜欢读。秋实春华〖解释〗比喻德行和才华。满袖春风〖解释〗衣袖飘曳生风。形容十分得意。漏洩春光〖解释〗①透露春天

含有动物名的四字词语 含人体器观的词语

含有动物名的四字词语1鼠目寸光 鼠肚鸡肠 鼠窃狗盗 抱头鼠窜 胆小如鼠 2牛鬼蛇神 牛刀小试 对牛弹琴 九牛一毛 小试牛刀 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气壮如牛 3虎视眈眈 虎头虎脑 虎背熊腰 放虎归

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 描写秋天的古诗

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 2010-10-19 18:27 1130471533 | 分类:谜语 | 浏览146444次| 该问题已经合并到>>分享到: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12条回答2010-10-19 19:28鬼鬼gxw|四级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去淡大雁南飞

声明:《从发音方法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王希) 气沉丹田的四字口诀》为网友江山赏玩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