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

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

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很多,南方也有争议。位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北至肇东地区南至哈尔滨道里区两地集聚逯姓较多,并且读音Lǜ(律)居多,均属同一家族,为一个家族的两地集聚,族谱相符。我国南方Lù音Lǜ(律)音,尚无具体资料阐述,读音争议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补充。

哈尔滨道里区太平镇一带分布逯氏家族祖籍山东,族谱2000年改排为, 《殿、长、有、仁、久、永、兴、旺、荣、昌、 文、成、家、兆、显、 志、广、贵、庆、祥、》 轮回使用,因殿、长、有、仁前后查找不到,重新编排20代,留作后代查找祖籍参照,族谱修订由逯仁龙及长辈组织参与编排修订并延用。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邑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逯,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邑地名称,地理位置在今陕西省的咸阳市旬邑县一带,有一秦国大夫被封食采于该邑,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逯氏正宗,是为陕咸逯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狂士接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在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中有公族大夫被封于付逯城。付逯城就是战国时期的野王城,地理位置在今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沁阳县一带。

在该支芈姓公族贵胄后代族人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楚狂接舆”,是春秋晚楚国的隐士,芈姓,名接舆,字逯通,一字陆通。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社会上有一大批知识阶层的人,被称作“士”。

士,进以可出将入相,为王者师;退可以独善其身,隐居自适。当然大多数稍有学问的士阶层的人,都希望在仕途中混个一官半职,以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在士阶层中有一批政治人物,他们一般不会遵从君主之聘,更不会主动投告而为其效力,世上称之为“隐士”,接舆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接舆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研究各家学说。他反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亲自耕种,自食其力。成人后好养生之道,经常在四方云游名山川。

接舆所处时代为楚昭王熊壬(芈轸)执政时期(公元前515~前488年在位),楚昭王所主持的楚国政治一片混乱,朝旨夕易、政令无常,并时常与吴国接战。那接舆平对此十分不满,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典籍《论语·微子》中,也记载了孔子与接舆相遇,接舆以《凤兮歌》讽刺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游说来到楚国。陆通唱着歌从驿站门前经过。接舆以《凤兮歌》讽刺孔子:“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听到后,立即下车想与接舆交谈,谁知接舆避而不见,孔子终究没有能与他交谈。这在典籍《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的记载。

接舆因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极端不满,遂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而楚昭王听说接舆是圣贤之士,便派使者持金百镒(一镒合二十两),车马二驷,聘请接舆为官治理江南。接舆拒绝了楚昭王的聘请,使者无奈,只得将礼物弃之在第(陆通家的草庐门口),如实回去报告楚昭王。

接舆的妻子从集市回到草庐后,见门扉前面的草地上遍布车辙,以为人品高尚一向狂傲的丈夫竟也交结不长进的楚昭王。所以,就用讥讽的语气对刚从田野中归来的接舆说:“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而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见丈夫否认地摇着头,她又指着门前的草地讥刺道:“怎么门口的车辙怎么这么多、这么深啊?”

见妻子误会大了,接舆急忙解释,将楚昭王如何派使者相聘,自己如何鄙视不睬,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夫妻间的误会才顿然消除。接舆的妻子随后便笑着说:“这楚昭王既然已经知道我们夫妻居住在这进而,肯定还会派人来烦闹,我们以后不得清静了,不如赶快离开这里吧。”

接舆大大赞同妻子所言,于是夫妻二人即变姓易名,带着家眷离开居地,游遍名山胜地,最后隐居在四川峨嵋山,食桂栌实(栌柑),服黄菁子(韭菜),养性山林,淡泊人生。传说,接舆夫妇之寿高达数百岁,最后被太上老君老子度升仙班。由此接舆夫妇遂成了道教崇拜的偶像,被奉为道教神团中的大仙。后世道教神团中有所谓“天府四相”,其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指接舆。

后世唐朝诗仙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有名句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确实有对孔子嘲讽的意味在内。

在接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逯氏、陆氏、接舆氏,其中的复姓接舆氏后再分衍为单姓接氏、舆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逯氏族人皆尊奉楚狂接舆为得姓始祖。

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官修《枝江县志》中记载,楚狂陆通的故居位于今湖北省的宜昌市下辖枝江市肖家山镇的陆通港。

第三个渊源:源于乌孙国,出自汉朝时期古乌孙国王子趋逯,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乌孙国,是秦、汉朝时期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重要民族群体之一,乌孙国的首领称“昆莫”或“昆弥”,以王号为氏。

公元前二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这两个民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山区游牧,北邻匈奴。乌孙国民是一受塞族人影响很深的操印欧语系的古代民族,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且养马业特别繁盛。为争夺牧场,乌孙与大月氏之间多次发生摩擦和争斗,乌孙国王昆莫·难兜靡因此被月氏国攻杀,其儿子猎骄靡当时刚刚诞生,遂由匈奴首领挛鞮·冒顿(冒顿单于,公元前?~前174年在位)收养,抚育成人,后在冒顿单于的帮助下得以复兴故国。因此在西汉早期,乌孙国一度归服于匈奴。

西汉文帝刘恒前元三~前元四年(公元前177~前176年),冒顿单于大举进攻月氏国,月氏国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匈奴首领挛鞮·稽粥(老上单于,公元前174~前160年在位)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合力,联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国,月氏不敌,再次南迁至大夏境内(今阿富汗),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

在塞族人与月氏人大部分南下以后,乌孙国便放弃了位于敦煌地区的故土,转迁至伊犁河流域,集拢了留下来的塞族人、月氏人,共同发展游牧业,从此乌孙国日益强大起来,遂以昭苏为政治中心,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昭苏,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是西北地区扼制东西陆路的交通要冲,有著名的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是中原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昭苏地区出产良马,博望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到乌孙国,在其回程时,乌孙国王昆莫·猎骄糜曾派遣使者携带礼品以及良马数十匹前往中原觐见汉武帝刘彻,汉武帝一生好马,得到乌孙良马之后高兴万分,特地赐名为“天马”。

在西汉武帝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大汉王朝多次发动了以攻击匈奴为主的西北战役,包括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龙城之战”、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的“渔阳之战”和“雁门之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元朔五~六年(公元前124~前123年)的“朔方之战”、“高阙之战”、“定襄之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皋兰山之战”和“祁连山之战”等,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著名的的“漠北之战”中,基本上击溃了匈奴,取得了决定性的战役胜利,匈奴势力急剧衰落,部众离析,残部被迫向西亚和欧洲转移。至西汉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起,汉武帝再次发动新一抡针对西北匈奴残存势力的西北战役,包括太初二年的“浚稽山之战”、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的“大宛之战”、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天山之战”、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的“余吾水之战”、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燕然山之战”、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反攻匈奴的“朔方之战”,匈奴在西北地区的势力再次被极大地削弱。

到了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汉昭帝又发动了两次以清除西北匈奴势力的大规模战役,分别是元凤元年(公元前79年)的“瓯脱之战”、元凤二年(公元前78年)的“张掖之战”,从此,匈奴在西北地区的主体势力基本上被汉朝扫除。

随着匈奴的衰亡,自西汉宣帝刘珣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起,乌孙国就统属于大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但其仍基本上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

从西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起,乌孙国分裂,内讧迭起、变乱丛生,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为了彼此各自的利益,经常背着西域都护府与匈奴联系。终西汉王朝之世,西域都护府也一直在尽力设法为乌孙国排难解纷,这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一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与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八年(公元83年),乌孙国仍处于分裂状况,有大小昆弥之分。在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残余的匈奴挛鞮·屯屠何(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公元88~93年在位)为汉军左校尉耿夔所破之后,就曾逃至乌孙国隐匿,说明在东汉时期,乌孙国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西汉孝哀皇帝刘欣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农历10月,乌孙国王昆莫·卑爰疐侵盗匈奴西部边界。匈奴单于挛鞮·囊知牙斯(乌珠留若鞮单于,公元前7~公元13年在位)大怒,遣兵击之,杀乌孙人数百,还掠走千余牧民,强夺牛畜累万而去。昆莫·卑爰疐惨败后感到恐惧,赶紧将儿子昆莫·趋逯发配到匈奴为人质,乌珠留若鞮单于接受了这种大草原上传统的屈服方式,饶恕了乌孙国的“无礼”。然而此举使汉廷震怒,汉哀帝立即派出使者,责令乌珠留若鞮单于遣返昆莫·卑爰疐之子,并归还所掠人畜。乌珠留若鞮单于害怕大汉王朝的势力,受诏后立即将昆莫·趋逯送归乌孙国。昆莫·卑爰疐感激汉廷的帮助,遂派遣归来的儿子昆莫·趋逯率使团趋赴长安觐见汉哀帝,后昆莫·趋逯仰慕中原文化,遂留居长安不归。

到了公元五世纪初,乌孙国因柔然汗国的大举入侵而西迁葱岭地区,不久即为柔然汗国所灭。随后,大、小乌孙国人四散,一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后世哈萨克族的先民;一部分人迁往中亚,与塞族人融合;还有一部分人则反迁河西地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后世的蒙古族、土族的先民之一。

在乌孙国王子昆莫·趋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逯氏,族人后在王莽篡汉之际避战乱迁居陇西,世代生息繁衍至今,是为甘陇逯氏。

该支逯氏族人的得姓始祖实为乌孙国王子昆莫·趋逯。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步六孤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

东晋时期,代北(今天河北省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鲜卑族中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亦称步陆孤氏、步禄孤氏。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期间将步六孤氏改为汉字单姓陆氏。

到了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执政时期(公元554~557年在位),颠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改元氏复为拓跋氏,同时竭力复辟鲜卑族原姓氏。

西魏恭帝拓拔·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为大司马,后封晋国公。

第二年的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农历12月,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改封西魏恭帝为宋王。不久,就杀了西魏恭帝。同年,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北周孝闵帝。至此,西魏政权灭亡,西魏恭帝的文化复辟彻底失败,阻挡不了北魏孝文帝的影响深远的汉化改革。

不久,鲜卑族人又纷纷复回汉姓,其中的步六孤氏族人一部分仍改回陆氏,一部分人则改称逯氏,还有一部分人改称禄氏,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族陆氏、逯氏、禄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逯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接舆(逯通、陆通)、昆莫·趋逯。

各支始祖:

山西忻州逯氏世系:

第一世:逯秀

第二世:逯公涛

第三世:逯相

第四世:逯尚智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第五世:逯选、逯延、逯成

第六世:逯会试

第七世:逯全、逯友、逯德

第八世:逯自旺、逯自发、逯自禛、逯自祥、逯自贵、逯自昌、逯自成

第九世:逯仁、逯义、逯林、逯遴、逯迥、逯远、逯进、逯建

第十世:逯天福、逯天喜、逯天保

第十一世:逯广、逯众、逯康、逯峻、逯跃

逯 生: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开辟漳州,将佐逯生随从前往,并在当地安家落户,成为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逯氏鼻祖。

逯印鸿:明初自直隶省枣强县(今河北枣强)迁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今山东广饶)。历数百载,传二十余世,自十世祖起,各房分支。是为山东广饶逯氏始迁祖。

逯德山:明洪武六年从南京迁青海乐都地区,至今已二十余代。逯德山因平叛陈有谅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其子被封千户长,押解流逝名人犯赴青海。是为青海乐都逯氏始迁祖。

二、迁徙分布

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四百零四位门阀,族人多以广平、临河、墩煌、洛阳为郡望。

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逮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

逯邑那地方,就在现今陕西省境内,而逯姓始祖原是秦国的公族,秦国公族姓赢,所以说逯姓是出于赢姓的,赢姓作为秦国公族,出过许多了不起的人物。

比如使秦国强盛,奠下称霸基础的秦穆公,姓赢名好。赢好重用百里奚等能人,扩展势力,雄踞一方。

可是秦国风俗粗野好武,有些礼仪很野蛮,比如葬礼中盛行杀殉,秦穆公死时钉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子车奄息等三人是秦国人崇敬的贤良。后来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后,也排斥文治。

关于逯姓的来源,在许多姓氏古籍上都有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甘肃和陕西一带,当时的逯邑,也在这个地区。

另外,根据《路史》上的记载,楚国的公族中也有逯氏。望族居于广平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鸡泽县东。

逯氏一族成名较早,逯氏望族居于广平、临河。

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西汉时期,就有大司马蒙乡侯逯并、蒙乡侯逯普,后来逯通的五世孙逯烈出任令(今江苏吴县),迁豫章(今江西南昌)督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发郡吴县人。此后,吴郡(今江苏苏州)一直是逯氏繁衍发展中心。

逯烈的十二世孙逯闳,在东汉时期出任颖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书令,生有五子。逯印、逯温、逯恒等,号“颖川枝”。

逯恒之子逯续,任所州别驾,有三子,长子逯稠任荆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号“荆州枝”。

逯稠有二子,长子逯肃任丹徒(今江苏镇江),号“丹徒枝”。

逯续的次子逯逢,在东汉时期任尚书令右仆射,封乐安侯,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琼、逯昊、逯招,号“乐安枝”。

逯表之孙逯恢,在西晋时期出任谏仪大夫,其后代号“谏仪枝”。

逯续的幼子逯褒之九世逯元之,在西晋时期隐居鱼折,号“鱼折枝”。

逯元之的孙子逯阮,在东晋时期出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生有六子,号“太尉枝”。

据福建《云霄县志》记载,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开辟漳州,中原有将佐逯生随从前往,并在当地安家落户,成为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逯氏鼻祖。

元朝时期有监察御史逯鲁曾,明朝有大孝子逯相、给事中逯中立、镇抚逯德山。

清朝以后,逯氏族人已经迁播全国各地,尤以山东省为多,山东逯氏占全国逯氏人口的28%以上。

今青海省的西宁市乐都县,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安县、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通渭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市、齐齐哈尔市讷河县、绥化市望奎县、大庆市肇州县、七台河市,吉林省的长春市九台市、洮南县、长白山地区,辽宁省的沈阳市康平县、朝阳市、葫芦岛市绥中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西吉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东于县、清徐县、吕梁市孝义县、交城县、晋城市高平市、临汾市尧都区、汾西县、晋中市榆次县、运城市、阳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绥德县,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藁城县,唐山市、秦皇岛市抚宁县、枣强市、郸城市大名县、成安县、邢台市、石家庄地区藁城市、赵县、张家口市蔚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济阳市、菏泽市单县、东明县、巨野县、鄄城县、济宁市嘉祥县、东营市广饶县、潍坊市临朐县、昌乐县、章丘市、临沂市沂南县、滨州市惠民县、泰安市宁阳县、淄博市高青县、威海市、青岛市、烟台市、聊城市、莱芜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安阳市滑县、巩义市、林州市、洛阳市偃师市、商丘市睢县、新乡市长垣县、开封市兰考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汝南县、濮阳市、焦作市,安徽省的淮北市濉溪县,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湖北省的襄阳市、荆州市、十堰市,湖南省的长沙市,贵州省的贵阳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重庆市的北仑区、铜梁县,北京市的海淀区中关村、朝阳区,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等地,均有逯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临河郡:南北朝时期北齐武平元年(庚寅,公元570年)置临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永和县。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2、堂号:

广平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临河堂:以望立堂,亦称永和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亦称燉煌堂、西交堂。

孝子堂:明朝时期的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明嘉靖中期,母殁,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称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颍川堂、阳翟堂、许昌堂、豫东堂。东汉时期的逯闳,出任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子尚书令,生有五子,其后裔因以为堂号。注:不可写作“颖川堂”。

荆州堂:东汉时期的逯续,任所州别驾,有三子,长子逯稠后出任荆州刺史(今湖南常德),因号“荆州堂”。

丹徒堂:东汉时期的逯稠生有二子,长子逯肃任丹徒令(今江苏镇江),因号“丹徒堂”。

乐安堂:东汉时期的逯逢,任尚书令右仆射,封乐安侯,生有五子:逯涉、逯表、逯琼、逯昊、逯招,合家融乐,因号“乐安堂”。

谏仪堂:西晋时期逯恢出任谏仪大夫,其后代号“谏仪堂”。

鱼折堂:西晋时期有逯元之,他隐居于鱼折(今浙江龙泉),因号“鱼折堂”。

太尉堂:东晋时期的逯阮出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生有六子,因号“太尉堂”。

四、家谱文献:

山东乐安(广饶)北堤逯氏族谱,(民国)阖家族众修纂,民国中期手写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逯氏宗祠。

青海乐都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年间重修。现被收藏在青海省乐都市逯氏宗祠。

河南新乡长垣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

五、字辈排行:

山东桓台逯氏字辈:“明志景长……”

山东济阳逯氏字辈:“常光明甲……”

山东嘉祥逯氏字辈:“若其新雨广体”。

山东临沂逯氏字辈:

一支:“德洪叶(业)彦广成”。

二支:“崇怀振光兆开兴旺”。

山东宁阳逯氏字辈:“兆继殿丙化贵元广”。

山东章丘逯氏字辈:“成家立(安)业宗远长流”。

山东巨野逯氏字辈:“世守钦若其心与广文体”。

山东滨州逯氏字辈:“新凤光家国祥兆连士生”。

山东茌平、东平逯氏字辈:“孝守先然恒传召书吉希忠庆运”。

山东平阴逯氏字辈:“峰振(本)庚焕(汝)堂仁义传厚广业兆敬贤长云亭秀泽远世代庆吉祥”。

重庆万州逯氏字辈:“明元德兴仕华”。

辽宁大连逯氏字辈:“世守钦若其新与光”。

吉林长春逯氏字辈:“国战(占)常(长)兴(青)盛(胜)家成(承)永振昌(兴)”。

湖北襄樊、枣阳逯氏字辈:“凤光永作照华彩世传英平立呈家政明扬建国恩”。

逯氏一支字辈:“德连学继永万世保平章”。

逯氏一支字辈:“模范传家久典型勉世长”。

六、【逯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逯邑;望出广平。——全联典指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河望族;汉室马徒。——上联典指逯姓的郡望。下联典指汉·逯石。

少年献赋;诸生相坟。——上联典指明初修武人逯宏,字希远,洪武初年跟从徐大章学习《书经》。十八岁时,上疏论时政得失,太祖非常喜欢,又命他写《秋柳赋》。后以乡贡分教松江,官至武进教谕。下联典指明代广宗诸生逯相,嘉靖年间母亲去世,相庐墓三年,背土添坟,遇到大洪水,草庐竟未浸湿。

夏官著绩;时政陈言。——上联典指唐·逯仁杰。下联典指明代显宦逯宏。

〖五言通用联〗

宋朝四进士;明代三能官。——上联典指宋代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四人俱中进士。下联典指明代显宦逯中立(给事中)、逯果(指挥佥事)、逯宏(武时教谕)三位官吏,以能称。

〖七言通用联〗

文章华国传名远;甲第荣宗留芳长。——全联典指宋代逯昂、逯湛、逯勉、逯端四人俱中进士事典。

〖七言以上通用联〗

逯相孝子,远近称异;鲁曾宣慰,古今俱通。——上联典指明代孝子逯相,广宗人,诸生。嘉靖中,母殁,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称异。下联典指元代进士逮鲁曾,字善止,修武人。官至宣慰使,博通经史。

七、历史名人

逯姓虽然不繁人不众,但在历史上却成名甚早。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叫逯普的人,被封为蒙乡侯,新莽时逯并,为大司马;元有监察御史逯鲁曾;明有孝子逯相、镇抚逯德山……等。

逯 并:(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大臣。

西汉末期被封为蒙乡侯,新莽时逯并为大司马。

逯 宏:(生卒年待考),字希远;河南修武人。著名明朝文士。

明洪武初年跟从徐大章学习《书经》。十八岁时曾上疏论时政得失,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又命他写《秋柳赋》。后以乡贡分教松江,官至武进教谕。

逯中立:(生卒年待考),字与权;山东聊城人。著名明朝文士。

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有胆有识。他举为进士后入仕,官给事中,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虽然因为打抱不平被朝廷贬官,但人们都称赞他胆识过人。

著有《周易札记》三卷、首一卷。

逯 相:(生卒年待考),广宗人。著名明朝孝子。

诸生,明嘉靖中期,母殁,他庐墓三年,躬自负土成坟。时有大水而不浸其庐,远近因而称异。

逯钦立:(公元1911~1973年),字卓亭,笔名祝本;山东巨野大义集人。著名现代文史学家。

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专门研习汉魏六朝文学。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广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职,对于汉魏六朝文学造诣颇深,撰述很多。

1940年,他感到明朝学者冯惟讷所辑《诗纪》、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虽然“搜括靡遗”,有功于世,但仍存在缺失,遂在前书基础上重新攟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谣,另谋新编。工作时断时续,直至1964年始编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部百卷巨轶。其中的《隋诗》十卷,为目前收录隋诗最为全备的总集。

逯钦立于1951年10月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被聘为教授,后任古典教研室主任。

曾任长春市政协委员并被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

撰写的论文有《四声考》、《说文笔》、《<洛神赋>与<闲情赋>》等,主要著作有《屈原离骚简论》、校勘的《陶渊明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校勘集、《汉魏六朝文学集》。

2010年10月20日,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位学者会聚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以学术报告会形式纪念被学界称之为近百年来在研陶(陶渊明)领域中,集考证、校勘、注释和评论四方面之成就最大者逯钦立先生的一百周年诞辰。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致辞,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和副总经理顾青、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詹福瑞及逯钦立夫人罗筱蕖出席。

逯松亭:(公元1931~2008年),山东广饶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45年8月十四岁参加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历任警卫员、飞行员,1951年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第十二团第二大队中队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飞行员。

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逯松亭先后击落了美军F-86、F-84、F-80型战斗机各一架、击伤F-86型飞机一架,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2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给他记特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军功章各一枚。

逯松亭后历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副参谋长。

1990年3月,逯松亭晋升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出任沈阳军区空军副总参谋长。

2008年7月3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逯 章:(公元1935~今),河南博爱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原任焦作市钢厂工会主席、党委委员,高级政工师,现退休。

逯章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入党,先后任市肃反审干办公室、组织部干事,焦作市解放区委办秘书,焦作市总工会教育部、宣教部副部长,市工农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技协办副主任,民主管理部副部长等职。

曾撰写发表《加强民主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民主管理刍议》等论文。

逯再国:(公元1941~今),黑龙江泰来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毕业于沈阳军械学校。现任黑龙江省泰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60年在某部后勤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前线指挥部任技工、军械库主任;1962年任部队修理所技师、副所长、所长。

1970年任乌鲁木齐警备区后勤部部长办助理员;1975年任乌鲁木齐警备区农场场长;1977年任解放军驻八八六厂军事代表室副总代表、总代表。

1985年任兰州军区驻乌鲁木齐地区军事代表室总代表;1987年任泰来县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书记。

1996年任泰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他注重加强学习,注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经常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对人大实际工作有一定建树。在地方人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面有许多重要讲话,有力的推动了地方人大工作向深层次开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0623.html

更多阅读

姓李的该怎么取名字? 取名字大全女孩姓李

姓李的该怎么取名字?小张恕据网络消息,2014年,中国李姓人口已经达到927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而且,全球的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1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姓氏,百家姓中国第一大姓。一、李姓的

昝姓源流

来自:网文昝姓,拼音:zǎn 。亦可读作qián 。不可读作cǎn 。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后世子孙改为昝姓。又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舅犯的后人咎氏,后改为昝氏。咎,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

澹台姓源流 姓氏源流

来自:网文澹台姓,拼音:tán tá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澹字,很多人读成zhan(詹),包括一些教师,甚至电视台播音员。这是错误的。澹字是一个多音字,但作为复姓澹台只能读tantai(谭台)。澹

富姓源流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

来自:网文富姓,拼音:fù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第21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根据不同记载,有八种起源。有姬姓说、满族说、蒙古族说等等。但公认的始祖是富辰,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

声明:《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为网友班主任想拽上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