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黑油山
如果有机会去克拉玛依,那你一定要去黑油山。因为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名字,就来自于“黑油山”。在维语中,克拉玛依的意思,就是黑油。不仅如此,黑油山,按辈分算起来,应该与玉门的石油沟有一拼,对于搞石油的人来说,去黑油山参观,那就和上祖坟拜谒没有太大的区别。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
——艾青:《克拉玛依》
黑油山,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
所谓“黑油山”,其实也算不上是山,仅是一个高13米、面积约0.2平方公里的石油沥青丘。
黑油山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地带的加依尔山南麓,开始形成于地质年代第三世纪末期或更早一些,距今已经历了100多万年的风雨晨昏。
据地质学家研究,在距今2.3亿年以前地壳运动中被称为海西构造期的晚期,准噶尔盆地开始形成,和盆地四周的其他山脉一样,加依尔山也在这一时期褶皱隆起。今黑油山所在地是一个东西向的石炭纪变质岩山丘的高点,其后由于地壳下降,山丘隐没水中,成为古潜山,上面深积了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在距今8000万年前为燕山构造期的地壳运动中,受推复和挤压的作用,今黑油山一带被抬高,形成黑油山背斜。由于古潜山位置比较高(现在埋深最浅处只有38米),上面的深积地层很薄,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作用,三叠系含油岩层裸露于地面。来自盆地生油层丰富的石油沿地下断层和岩石孔隙向上方运移到这里,流出地面,成为若干油泉。轻质成份挥发到大气中散失,重质成分留在油泉周围。
黑油山处于加依尔山风口的下端,强烈的西北风裹携来的大量的砂砾,遇到粘稠的原油被吸附并混杂在一起,经过风吹日晒,逐渐固化硬结。有的油泉出油量少,被沙砾埋死后停止出油;有的出油量大,混杂和堆积过程年复一年地反复进行,越堆越高,形成为一座天然沥青丘。
至于说黑油山是何时被发现的、如何被发现的,早已无从查考。有一种说法是,黑油山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从这里过路的人发现了,而有史料也显示,上个世纪初,就有人开始采集黑油山的石油用于润滑车轴、抹房顶、铺房地等等。
上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赛里木的维吾尔族老人,赶着马车在戈壁滩中打柴火,走了很多天的路,意外发现了一个山丘,到处冒着黑色的液体,便用布蘸取擦在车辘里,车轮也不咯吱咯吱地发响了,车子就好走多了。后来,老人干脆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住下来,平时只有一条狗与他为伴,老人用一把大铁勺把浮在水面上的原油捞在桶里,装入两个葫芦,然后到乌苏、和丰等地换取面粉、食盐,或卖给过往的路人,被用以膏润车轴或用原油点灯。
1954年,一个地质调查队在乌苏碰到一位满头白发,留着银白色胡须的维吾尔族老人赛里木,他正用黑油换面粉和盐。地质队员上前询问黑油从哪里来,老人不说。于是,地质队的队员跟在赛里木老人的毛驴车后走了2天,最后来到现在的黑油山。
1955年勘测队在位于黑油山南侧5.5公里处的地方开钻,果真打出了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后来这座井黑油山1号井,经过勘探得知这是个大型油田,至此,中国摆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同年11月25日新疆日报和11月26日新华社电讯稿报道这一消息:“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钻成”。在几乎所有正式场合和汉文文件中,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但有些文字资料和口头语言中,也有用克(喀)拉玛依的。
1956年2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到油田视察工作,提出建议按照维吾尔语的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 ,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轰动,从而使克拉玛依作为一个地名被介绍国内外。
在此之后,有些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同志认为“克拉”两字译音不准,于是有人建议改用“克热”代替。在1956年6月19日到9月12日一段时间里,《新疆石油工人》就使用了“克热玛依”,直到该报第47期转载人民日报9月5日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以后停止使用至此,克拉玛依作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来。
今天,黑油山的油池边,骑着毛驴、驮着装油的葫芦、弹着冬不拉的赛里木老人的雕像屹然矗立。克拉玛依人不会忘记这位老人,正是他无意中的领引,才有了今天美丽的克拉玛依。
![中国百处自然奇观(098)克拉玛依黑油山 自然奇观作文](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021336t01c894a9b8d8119253.jpg)
克拉玛依黑油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