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终于腾出时间去电影院看了《模仿游戏》,因为本身就很喜欢BC,又特别的喜欢传记片,所以很早就想把这部片子和BC2013年的《第五阶层》进行一下对比——确实,这两部片子很像,又很不像。
第五阶层讲述的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故事,从最初的创建,到最后真正创建出媒体界的“第五阶层”,我想阿桑奇做到的不仅仅是告诉群众真实的事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而正如BC在拍摄后的花絮中所说的:“这不仅仅是关于阿桑奇的故事,更是关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的故事。”丹尼尔是阿桑奇创立维基解密最初的“雇员”,而最后意见不合,丹尼尔选择了退出维基解密。《第五阶层》也非常直接的展现了他们从2006年初次遇见的惺惺相惜到2010年的分道扬镳……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剧本,不像其他关于维基解密的影视或者是文学作品一样带有偏见,它客观真实,就像全片末尾的一句话一样——如果你想知道事实,没有人会告诉你,因为他们告诉你的都是以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的,你只有通过自己去了解真相。
模仿游戏——关于二战时著名英国同性恋数学家、现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的故事。而作为一个同性恋,也许,是这个伟大的数学家最大的遗憾,那个时代的英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保护同性恋的合法权益,而是去迫害,赶尽杀绝……借用Film.com的一句话“强大,激动人心,即带来胜利感又充满着悲剧性,《模仿游戏》中一个人改变了世界,同时世界也会毁掉了这个人。”这位天才的数学家带给世界的改变不仅仅是大,而且是巨大的。曾经帮助二战时期的英国破解过英尼格玛电码,因为他,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有一千四百万人免于劫难;因为他,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缩短了两年……而在1885年到1967年之间,依照当时英格拉法律,有四万九千名同性恋者被处决。图灵也是个痴情的人,而当时所谓的“法律”摧毁了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许多人可能仍不知道,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脑的雏形正是阿兰·图灵在二战时期创造的“Christopher”——一台被图灵视作“初恋”的化身的密码破译机器。
值得一提的是模仿游戏的插曲,为了表达图灵令人唏嘘的命运,以及影片前后完美的呼应,片头和片尾曲的高潮部分完全相同,最开始的镜头和结尾镜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而百年之后,计算机走入千家万户并且英国首相卡梅伦能够说出“当相爱的人被分开,法律就应该被改写”这样的话以及201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图灵的同性恋罪名进行了赦免,表彰了他对人类前所未有的贡献,的心愿也应该完成了吧。
说这两部片子很不像,是从同情心的角度讲,阿桑奇本有能力去挽救线人的生命,但是他为了所谓的“让更多人看到”这样做也许是出于他迫切的觉得世界需要知道这些但是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所谓广大媒体追求的“曝光率”给这个人物加上了“自私”的嫌疑;而图灵本身作为一个被迫害者,他所做的这些东西就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改变这个世界。
我说上面这两部片子很像,在于阿桑奇和图灵带给人的感觉十分的类似,虽然时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他们还都是那种改变了世界,但仍旧被世界迫害的人。而有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么的令人无奈,人往往没有办法去改变大家的偏见,但是最终的好与坏依旧是把故事留作历史,留给世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