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是个和尚,而智真大师与大惠禅师对他的评价居然都是杀人放火。佛是讲究结善缘的,行善事的,而鲁智深的杀人放火看起来是跟佛的义理不搭界,但其实也是相同的,所谓扬善惩恶,惩恶也是一种善缘。
提起鲁智深,人们在脑海中的印象是孔武有力的,或者说有些莽撞的。但是没有人会真正地读懂鲁智深。纵观水浒。会发现智真长老是最了解鲁智深的。鲁智深出家之时,众僧皆看鲁智深形容丑恶,相貌凶顽,都不想剃度他,怕日后会累及山门。而智真长老却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想来鲁智深出家之时只是因为躲避官府追捕的,但是鲁智深还是有佛缘的,后来有好多次机会鲁智深可以还俗,但是鲁智深一直是一席僧衣,不肯脱下。鲁智深临死之前写给自己的一首诗是值得玩味的。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好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我想今日方知我是我才是鲁智深有佛缘的真正缘由。
人活着,活的就应该我是我,在佛里面叫本相,所谓本相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应该我是我命题的命门就在应该二字上了。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一种无奈,一种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同样的名著,三国里的人物都不是给自己活着的,是为利而活,利可以说是名利,也可以说是集团利益。而水浒里的人物,很多都是给自己活着的。活的赤裸裸,泼刺刺的恣意。三国里的人讲谋略,而水浒里的人物讲不谋,不谋是一种介于善谋与无谋之间的一种方式,孔子曰;谋因惧,惧而谋。看来策划,谋略,是因为担心事情做不成功,所以才有谋,而不谋,是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事情,对不谋者而言,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做的自己的本意。对鲁智深而言。他的很多做法,看起来古怪和莽撞,但是这些做法都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的。
鲁智深的本性是什么,杀人放火。连续有两个高僧都对鲁智深有着这样相同的评价。一是智真大师,一是大惠禅师。鲁智深平辽之后一直很怀念师傅,又特地回了一趟五台上看看自己的师傅,当时参礼智真大师后,大师道了两句:“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杀人放火还有不容易的。看到这句我宛如看到了如来佛看到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说的安慰的话。而大惠禅师评价鲁智深杀人放火的话居然是在鲁智深圆寂之后说的。大惠禅师法语言: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杀人放火明明是恶行,但是后两句“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却是说佛,是佛的所为,是佛才能做到的。看来鲁智深的杀人放火也是一种善缘,也是一种修行。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这是鲁智深说的话,当时鲁智深擒了方腊,宋江劝他还俗做官,娶妻生子。这本来就是人们看到的美好生活,而鲁智深偏偏不愿去做。心已成灰,可以看成是万念俱休,也可以看作是了无牵挂。万念俱休是一种打击,而了无牵挂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来源于那里,来源于经历了人世间的起起浮浮后的一种淡定。人要做的了无牵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topic/48087084
其实我想说,同样的,还有武松也是
虽然行者打扮一开始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本质上仍然干着绿林强盗的职业,杀人放火
所谓造下杀业无数
看似跟释门 广布善因 完全不搭边
但是
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双手沾满鲜血
最后出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行者僧人
终老寺庙
想来,他也是有所开悟吧
有时候,所谓谁有佛缘
就是这么让人无从捉摸
呵呵
杀人放火,吃肉喝酒的花和尚和假行者
想来也没有料到自己最后的因缘
竟在佛门
施耐庵这一笔写的尤其精妙
在感叹他们的生命历程的同时
正印那句
诸法无相 诸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