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架构的经典大片

《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 郑君里

  

白杨 陶金    

舒绣文 上官云珠 吴茵 由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的是一个现代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

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宣传抗日,给义勇军募捐,引起纱厂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忠良结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上海,与亲人告别。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但农村已被日寇侵占。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师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难民事务所。

忠良在参加抗战过程中历尽磨难,好容易逃出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他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王丽珍。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干爸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忠良找了份工作。渐渐地,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

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忠良当上了庞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将素芬等早已抛置脑后。

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里,又与何文艳关系暧昧。这时,素芬为生活所迫,去何家帮佣。一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忠良,一阵心酸,失手打落杯盘,四座哗然。素芬从混乱中逃出。

翌晨回家,接忠民来信,喜报已与婉华结婚,在根据地工作,并向兄嫂祝福,素芬读信,泣不成声,始把实情禀告婆婆。

婆婆愤极,即携素芬母子来找忠良,老母声泪俱下,当面痛斥儿子,力劝忠良不应喜新厌旧。

此时王丽珍从楼上直冲下来,猛掴忠良耳光,极尽撒泼之能事。

忠良慑于淫威,唯唯诺诺,不敢吭声。

素芬在绝望中奔至江边,纵身投进了黄浦江。老母坐在江边号啕痛哭。全剧最终以悲剧结束。

影片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满城争看一江春”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

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

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

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影片在当年本来是被国民党刁难,禁止上映的;可当郑君里让白杨、舒绣文等给国民党电影检查官送去一束鲜花之后,这部影片终于获准上映了——原来,郑君里在花束中放了几块金表。

影片为什么会获得巨大成功

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

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偏重于对战争的反思,那么这部《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地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的结果。

中国人熟悉的传统故事《铡美案》发生在封建社会,影片讲述的现代“陈士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这部典型的家庭伦理片中所讲述的故事看似老套,其实是契合了中国人重视伦常的道德观念,可以说这样的故事中国人是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八年离乱》讲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忠良一家的遭遇,以及他们在战乱中体现的浓郁的亲情。该部分矛盾的对立面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敌人——日本,这种情况下讲述的故事是能够得到所有中国人的认同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人们从短暂的欢愉中清醒过来发现最广大人民的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加之国民党政府极端的腐败,这些原因造成阶级矛盾极端的尖锐化。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贫民百姓和官僚买办资本处于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后半部分《天亮前后》则义无返顾的将自己放在贫民的立场上,对于买办资本也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持尖锐批判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叙事也是能够得到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的中国人认可的。

所以影片实际上从头至尾站在大众的立场上进行的叙事,这样的立场再加上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理所当然地得到大众的认可。

影片的艺术成就

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变迁之中,以如火如荼的感情,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把国家命运和家庭命运成功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部“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的典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商业上也获得大丰收。以如今的眼光审视,影片的故事无非讲述一段“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辛酸悲剧,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文化洪流中并不鲜见,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编导并没有单纯地讲故事,在历史大背景上同样不惜“笔墨”,还原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将小人物与大时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够使观众在审视、回顾历史大事件的同时,体验个人世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引发共鸣。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经典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九·一八”事变后 上海;

“七·七” 卢沟桥 抗战爆发;

“八·一三” 上海我军继续抗战;

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军投降;等等。

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战时期。日本鬼子轰炸祖国河山,枪杀华夏同胞,掠夺农民牛羊,烧毁百姓家园,吊死张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本质。面对侵略,有志之士带领广大华夏儿女奋起反抗,张忠良在抗战前线参加志愿队,素芬在难民收容所照看孤儿,张忠民参加敌后游击队,将“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灭。这些自然也是抗战影片的必备元素。导演以浓厚的民族情怀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血淋淋的控诉,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年公映无疑能够引起饱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鸣,甚至可以将此片看作是一部严肃的抗日战争电影。

与大背景对照的是对小人物生活与情感的描绘,这也是影片重点所在。不管是后来靠大资本家爆发的张忠良,还是集中国传统妇女优秀品德于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节饱满,线索可以归纳为两条主线。一条以张忠良为核心,描述其从一个有志的“抗日英雄”蜕变为寄富人门下、丧尽良知与尊严的豪门快婿;另一条以素芬为核心,描述其与家人艰辛、苦难的生活,对爱人的期盼和希望破灭后的悲惨故事。两条线索首尾相交,开头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爱、成家的情景,对于夫妻间恩爱的戏剧化刻画,让观众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温馨的爱恋之中,淳朴而又真切;结尾描绘两人重逢后的恩恩怨怨,面对背叛、负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宣扬抗战的同时,编导也没有回避某些中国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张忠良蜕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官僚资本公司里,上班闲聊无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钱人照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张忠良为此也不禁感叹:这里没有一丝的抗战氛围。这种对国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备了反思的力量。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不仅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间纠葛的反差,而且将对比贯穿在两条主线之中,尤其是在张忠良蜕变之后更为突出。从大的格局来看,一边是国家政局动荡、烽烟弥漫,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边是上流社会生活糜烂、纸醉金迷,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从小事件来说,当素芬在难民收容所做活维持一家生活时,张忠良却在重庆的公司里无所事事;当祖孙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时,张忠良却与业界的巨头、权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谈风生;当芬素为别人做洗衣工,小抗生卖报被人撞伤时,张忠良却在两个富家女人之间风流快活……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给观众揪心的痛楚,在对比中展示对当时伦理道理的关注与质问。

《一江春水向东流》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堪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影片制作精良,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架构的影片,影片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结构严密。影片的史诗气质并非仅仅来自故事时间的跨度,也来自影片对大场面的营造。影片的大场面绝对称得上世界级水准,很多场面显得大气、壮观,尤以在抗战时期大街上慌乱、拥挤的人流为代表,袭击伤员、两军对抗、燃烧的房屋、倒踏的墙壁等战争场景,表现出兵荒马乱、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特点。复杂剧情的背后是诸多的人物形象,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庞浩公、张忠民、母亲、父亲、温汉仁、崔经理、抗生……如此之多的人物在六十年前必定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影片的成功表明了中国长篇情节剧创作水平的成熟。

影片中的明星演员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诸多交错的人物及其关系并没有影响演员演技的出色发挥。

当时初道不久的陶金饰演第一主角张忠良,由于转变前后的角色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于任何演员在同一部戏中出演如此角色都会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陶金很好地完成了对张忠良这一核心角色的塑造,不论是转变前高呼抗日、不怕死不怕坐牢的有志青年,还是转变后委屈求全、低声下气的富家女婿,都被他演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将整个转变过程演得有合情合理、不落痕迹。正是此片的出色表演为其打开了“巨星"之门,成为中国最为出色的演员之一。

扮演素芬的白扬有“四小花旦”之美称,她表现出中国传统妇女身上的孝顺、贤慧、坚强的优良品质,几场苦命戏也是惟妙惟肖,摧人泪下。

舒绣文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她饰演的王丽珍显尽霸道、恶俗、凶悍的市侩之气,让人们痛恨这个角色时不得不赞美她的演技。

吴茵由于经常出演老太婆形象而有“东方老太婆”之称,观其片中表现,简直就是当今农村之老太,每逢伤情处便泪花滚滚,表演自然朴实,无骄柔造作之态。

上官云珠在影片中戏分不算很多,扮演处在张忠良和王丽珍之间的交际花何文艳,虽有藏不住的无限风情,却尴尬无奈。

影片收官之时,五大名角同时登台,对于研究中国老电影的人来说,这一幕绝对不可忽略。

除此之外,诸多的配角也是尽现其能,共同将影片推向经典的高度。

影片的编剧和导演

这部影片是由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编、导的。

蔡楚生(1906~1968),中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生于广东潮阳,卒于北京。蔡楚生先生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

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这两部影片都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他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

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吸收章回小说及戏曲展开情节的手法,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用交叉和对比相结合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下转换空间,使之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蔡楚生编导的影片深为中国广大观众所喜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君里(1911~1969),是一位演员出身的导演;三十年代他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后从事导演工作。

四十年代其代表作除了与蔡楚生合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为出色的便是《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中,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幢弄堂房子里,内景特别多,空间异常狭窄,导演在场面调度、镜头运用上尤其显得灵活而有表现力。

郑君里在五十年代又导演了《枯木逢春》与《林则徐》、《聂耳》。他的《枯木逢春》有着中华民族水墨画般的意蕴,而《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既真实地表现了过去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又不完全囿于历史的局限,达到了当时传记片人物创作艺术质量的高峰。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9581.html

更多阅读

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三进山城》拍摄往事 三进山城

本报独家策划本报记者 彭立昭 文/部分摄影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梁音 张凤翔 讲述《三进山城》拍摄往事一部部经典电影扣人心弦,一个个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经典影片《三进山城》是1965年出品的,至今50年了。当年该片上映后,就受到了影迷的

声明:《经典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网友必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