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

一.表现手法考什么

从近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方式看,感觉各省好象并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进行考查。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大都是考查的“表现手法”,如江苏卷、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有的考查的是“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如山东卷;有的考查的是“使用了什么手法”,如重庆卷。那么,“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并列的,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还是交叉的?似乎很难说得清楚。这姑且不论。

我们再来分析各省提供的参考答案。江苏卷的参考答案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安徽卷的参考答案是“主要运用了衬托(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的手法”,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湖北卷的参考答案是“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也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浙江卷的参考答案是“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未加点的内容基本属于对语言特色的概括)。其中,刘诗是从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吴词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运用的是“用典”修辞中的“用句”,即化用前人的诗词名句;赵曲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回答的。而山东卷的参考答案是“描写生动,对比鲜明”“分别代指”是从表达方式和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重庆卷的参考答案是“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回答的。

从2007年各省高考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在回答同一问题时,回答问题的角度会有明显不同,有时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有时从修辞的角度,有时两者兼而有之。由此我们是否能推断:表现手法主要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主要也是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而“表达技巧”“表现方法”与“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等不同说法之间差不多是一种并列关系,“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其所指含义也与前面的基本相同。

那么,高中生到底要了解掌握哪些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呢?除了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外,还有哪些表达技巧呢?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对选修内容“诗歌”提出的“学习要求”中明确规定,“鉴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对比烘托。(4)化用典故。(5)联想想像。(6)比兴象征”。“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①“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艺术形象”。②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鉴赏表达方式,可以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方面入手;鉴赏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联想、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欲扬先抑、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入手”。③从“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也是比较模糊的,这里也没有提到《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分清但又心照不宣的问题。

可见“表达技巧”“表现方法”“艺术表现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不同说法之间应该是一种并列关系,其所指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布局谋篇和其他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对修辞手法并不难理解,200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语言文字运用”规定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除此之外,课文中接触到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用事和用句)、设问、反问、叠词、互文、双关、比兴、顶针、借代等,对这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也应有所理解并掌握。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描写和抒情的分类相对复杂。描写通常可分为正面描写(实写)和侧面描写(虚写),实写与虚写往往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描写还可分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也常常结合在一起,有时以动衬静,有时以静衬动,有时动静相应生辉。另外描写还可分为白描、工笔细描或细节描写。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抒情和描写往往结合在一起,直接抒情和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就构成“点染”;间接抒情与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布局谋篇的技巧常用的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先抑后扬、欲抑先扬、重章叠句、对方入手、借古抒怀(讽今)等。


二.修辞

(一)请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方法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笑语盈盈暗香去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8.《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0.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1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1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16.栗深林兮惊层巅

17.烟笼寒水月笼沙

18.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19.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1.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2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二)解析: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暗香借代女子。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1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16.栗深林兮惊层巅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17.烟笼寒水月笼沙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8.其三,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名相的志趣,放情山水,喜爱歌酒。其深层含义是用历代名相的英雄业绩,激励友人韩元吉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历史上裴度督师破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淝水破苻坚,功业显赫,彪炳千秋。只有把三句联在一起吟诵体味,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

19.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0.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1.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22.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23.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附】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南园十三首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

古典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3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三.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一)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4.《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二)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总结: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9141.html

更多阅读

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纲解读】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

声明:《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为网友花香般的忧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