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宗师--姜子牙传奇 洪荒之姜子牙传奇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仙族,东海上人(今莒县东吕乡)。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俗世中算卦为日。但姜子牙资质不好志不短,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纵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的治国思想

吕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2、权谋思想

《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政权是军事谋略的根本。这一思想,除《文师》外,在《发启》、《文启》、《顺启》等篇中也都反复论述这个道理。太公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本思想亦在齐国的实践中贯彻、实现了这一思想。这是其它所有军事谋略家所没有的。可见,《六韬》一书的上述内容,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相符。

  3、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4、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5、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姜太公指出,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的要求条件来选取贤能,再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考核官吏,鉴别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强弱,评定其政绩的优劣,使之名实相当。因此必须坚持选用贤才、任用贤才的标准。关于选拔任用贤才的标准,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具备这六个标准的则为贤人。姜太公还认为,国属上贤、举贤,旨在任贤、用贤,如果上贤、举贤而不任贤、用贤,亦只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这种停留在名义上的上贤、举贤,是不会获其功而救其乱的,相反则会使世愈乱,以至造成国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贤、举贤、任贤、用贤,做到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名实相符。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满腹经纶,文武兼备,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用兵作战,都能够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巧用谋略,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决策方法和指挥艺术,因此被史学界誉为治国的能才与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姜太公姜子牙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於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去钓鱼。静待多年,最後感动了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隐居10年,当他83岁时,周文王再度到访,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故後人尊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姜子牙的民本思想、人才思想、权谋思想都很著名。他尚武功,重智谋,轻鬼神,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用兵打仗无往不胜。在渭水垂钓遇到明主后,他协助周文王、周武王修德理政、兴国安邦,带领军队纵横驰骋于战场,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兵家始祖和武圣人。

学道
津会盟镇的铁谢羊肉汤,素有“肉嫩汤鲜味浓”美名,一直是洛阳人公认的第一汤馆。当地人说,会盟人爱汤,喜汤,评汤,说汤,天天早餐离不开汤。它的创始人,就是三千年前为周朝奠定基业的奇人姜子牙。

孟津又称盟津,它是黄河上的一个古老渡口,黄河西出昆仑,融汇百川,从紫荆山泻出,穿州过府,奔腾千里进入邙山北麓,此处一个以舟楫为生的古老方国,用方舟开辟了孟津渡口。姜子牙就是顺着这条黄金水道,从海滨的上清宫逆流而上来到这里,并在这里开始演绎传奇的人生。

姜姓原为炎帝之后,是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赐姓姜,吕地位于现在的南阳市卧龙区董营村。姜子牙出生时,由于家道中落,早已沦为贫民。他自记事起,常常饥一餐饱一餐,生活极度贫寒困苦,只是聪慧过人的姜子牙,胸有大志,勤于学习,终年不倦。

十八岁那年,姜子牙辞别家人,只身前往海滨学道,拜元始天尊为师,寒来暑往,痴迷学问,终年不辍,始终兴趣盎然。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热血青年已成白发老者。一天,元始天尊把姜子牙叫道身边,三道茶过后,天尊和善地对姜子牙说,姜尚呀,你生来命薄,无论如何苦心修炼,这一生仙道难成,只能受人间之福哟。姜子牙闻言,慌忙起身施礼问道,师傅,那如何是好呢?天尊告诉姜子牙,如今,天下商朝气数已尽,周室将兴,遣你下山去,扶助明主,造福天下黎民,你当忍饥耐劳,莫畏苦难。。。

这一年,奇人姜子牙70岁。

下山路上,姜子牙想起早年有一个结义兄弟宋异人,掐指算来,正在朝歌从商。便直接前往商朝首都朝歌。年少时的朋友暮年重逢,和善的宋异人欣喜不已,笑呵呵将兄弟安顿下来后,又亲自说媒,帮着姜子牙娶了68岁的马氏为妻。

两人开始还相安无事,日子长了,就有些不合。马氏这人素来逞强好胜,心气极高,她羡慕有钱有势的人,过不惯清贫无味的日子,指着姜子牙说,我们不能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你要外出贩商赚钱,养家糊口。姜子牙觉得也是,长期在义兄家里吃住,不出去做点营生,也真有些过意不去。但年青时开始学道,不识时务的姜子牙又如何贩商呢?

苦无养生之计的姜子牙,突然想起幼年时编织过笊篱,别的都一巧不通,怎么办呢,也就只好试试看了。说干就干,姜子牙买竹子,劈篾片,织笊篱,当他把一批笊篱挑到市场贩卖时,从早到晚根本无人光顾!笊篱贩不成,马氏又叫姜子牙贩卖牲口,偏偏这时朝歌已半年不曾下雨,从天子到百姓,人人祈祷,处处贴着告示,禁止屠沽。姜子牙又不懂打点关系,第一天刚把牛羊赶进集市,就被工商管理人员逮个正着,牲口悉数充了公。

灰头土脸的姜子牙回到家,让马氏臭骂了一通。这一切,全被义兄宋异人看见了,很是同情,又拿些钱送给姜子牙。这回马氏说,大生意,你做不来,干脆做点贩面粉的小本买卖算了。逆来顺受的姜子牙挑着一担面粉出门,岂料生意还没开张,恰巧遇着军队操练军马,一马受惊,冲上街撞得姜子牙人仰担翻,两箩面粉全打翻在地,其时一阵大风刮来,面粉吹了个干干净净。接二连三营贩不成,马氏天天啐骂不停,姜子牙呢?苦不堪言,只觉得天天度日如年。

好心的义兄宋异人知道,姜子牙实在不适合贩商,就跟姜子牙说,我老家孟津有一酒店,眼下正缺人管理,干脆就送给你,到了孟津想干什么全依你的主意。义兄真情,姜子牙嘴上没说,心里很是感动。到孟津一看,酒店位置正处闹市中心,人流甚众,真是个好地方。

尽管姜子牙精心打理,就是年庚不利,接连三天,酒店无客上门,加上天气炎热,肉臭了,点心馊了,酒也酸了,生意再次失败,马氏见姜子牙一事无成,吵着闹着要离婚,邻居纷纷说合,劝慰,后来离婚不成,竟几次三番在姜子牙的饭菜中下毒。

苦难如同炼狱,满腹经纶的姜子牙始终不为所动。这天,姜子牙想着酒店无客问津,随意遛到黄河岸边散心,放眼望去,河滩边牛羊成群,都膘肥体壮,他想自己自小喜欢喝汤吃肉,何不开一家羊肉汤馆试试呢?既算生意不好,也饱了嘴福呀。汤馆开起来后,完全出乎姜子牙所料,生意一天红过一天,香飘十里,远近闻名,马氏那张凶巴巴的小脸,也才有了笑容。

其实,姜子牙人在汤馆,心装天下。在这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消息。食客们议论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昏庸无道的商纣王,一个是周国贤明的君主西伯昌。周国位于渭水之滨的歧山,食客都说周国正广纳天下贤才,做着灭商的准备呢。

这位古今奇男子知道,成就自己一世英名的机会即将来临。他关掉汤馆,告别洛阳,西出歧山,一个人独自来到渭水河边,望着不远去隐约可见的周国城楼,陷入了甜蜜的沉思之中。。。。。。


垂钓

商汤时代,黄河水系纵横交错,渭水系黄河第一大支流,源自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那天,姜子牙驾一叶小舟,出洛阳逆流而上,由陕西南边折入渭水,轻波荡漾直奔周国而去。

舟行至宝鸡磻溪,姜子牙放眼四顾,这里河面宽阔,波光粼粼,木桥北通周国都城,南接歧山,大河两岸,翠柏成林,满眼郁郁葱葱,于是弃舟上岸,立在河边一块巨石上细观天象。

就在这时,一只凤凰自歧山方向飞来,越过头顶时向着姜子牙高声鸣叫,而后朝周国都城飞去。能掐会算,通晓天象五行的姜子牙,闻凤鸣,知天事,当即决定落脚渭水,在此石上垂钓,以待王侯来邀。

当时正值春季,磻溪垂钓者甚众,人们都用自制的弯钩钓鱼,为了吸引鱼儿上钩,总是想方设法装些带香味的铒食,惟有姜子牙用直钩,竿长线短,钩上不挂鱼铒,也不沉入水里,还离着水面三尺高。人们都纳闷,这老头太怪,兴许是神经不正常!姜子牙呢,任由人们议论,始终充耳不闻,天天早出晚归,从春到夏,始终端坐在那块钓鱼石上,不弃不离,已至钓鱼台上都印下两个深深的脚窝。

有一天,周国一位大臣入歧山打猎,行至磻溪边,远远就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走近细细一瞧,只见老者双目微张,神态悠然,一手捋着胡子,一手握着钓竿,不言不语,静如苍松,看神情像在思索,又像是在钓鱼,眼睛盯住水面,目光似乎在很远的地方,是渭水河对岸的歧山?还是山对面的城廓?这人心里的活动怎么也猜不透。

也许是出于好奇,这位大臣走近前去,带着几分调侃的口气说,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别想鱼儿上钩!姜了牙闻言不愠不恼,轻轻举了举竿,缓缓回应道,年轻人呀,跟你说吧,老夫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今日千里来寻,不为钓鱼,而是钓王与侯!

说者无心,听者在意。姜子牙一语惊醒这位大臣,知道自己遇上了奇人,他往后退了退,总觉得这事非比寻常。再也顾不着打猎,也没顾不着上前道歉,匆匆返回城里,把刚才看见的一幕如此向文王姬昌做了禀报。

姬昌思忖,此人是有些不寻常,就派了一名士兵去请。士兵到了磻溪,找到老者说,文王命你随我去见驾,姜子牙不理不睬,只顾自己钓鱼,还自言自语,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决意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姜子牙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雄才大略的姬昌这回知道,磻溪垂钓老翁是位贤才,须亲自请了。有心求贤,必须心诚。接下来,文王三天素食,天天沐浴,出发时从新更衣,带着大臣,带关厚礼,带着王车来到渭水河边,两人相见,四目相对,仿佛久别重逢的故人,年轻的文王主动上前施礼问候,随后敬问,先生绝非凡人,敢问当今天下如何治国,如何安邦方为上策?姜子牙应声答道,信守“三常”足矣。文王再问,何为三常?姜子牙说,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

文王闻言甚喜,朗声说道,先君太公曾对我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我猜测,您就是那位圣人,我太公盼望先生久矣!于是文王靖姜子牙上车,由大臣拉车,姜子牙摇摇头,有些不肯。文王姬昌把姜子牙扶上车,说本王亲自拉车!

文王一步一个脚印,磻溪边一步一声响雷,汗水淋漓的文王诚心招贤,费力劳神把姜子牙拉进王宫,来到宫门前,自己顾不上擦汗,赶忙上前扶姜子牙下车。待姜子牙下了车,谢过文王后,拱手说道,文王贤君啊,真是天下万民之福。您今天拉车八百零八步,尽心尽力,臣保您大周八百单八年,江山永固!

文王一听可保江山八百年,顿时喜笑颜开,群臣更是欢声雷动。这时只见文王再次上前施礼,请姜子牙上车,执意要拉车再走八百步。姜子牙摇摇头,笑笑告诉文王,天机不可泄,话说破了就不灵。。。。。。

苦心人,天不负。次日早朝,姜子牙被文王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大周朝也随着姜子牙辅政,即将迎来国家风调雨顺,臣民安居乐业的新天地。

还有一说,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商王朝时期,周国当时只是一个远离朝庭,偏居西北的诸侯国。虽然有一定实力,但一切都要听命于上国商的指令。当学识渊博的姜子牙入周辅政后,为实现文王强周灭商梦,亲手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人人得而耕之。大小官吏也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以此作为傣禄。从王公大臣到天下百姓,经济政策公行天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对外,表面上仍坚持恭顺事商,不断麻痹纣王,暗中招兵买马,整军练武,继而积极争取周围邻国,逐步拉拢分化瓦解商王朝的盟邦,大力推行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商王的策略。

君臣同心,全国同力。在姜子牙的积极谋划下,几年的时间中,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强周伐商”的口号传遍天下。这时,敏锐的商纣王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周文王姬昌欲谋商之天下,立即就以召见之名,将周文王骗至朝歌,随即拘捕关进了都城的监狱。

国家无主,谈何强盛。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众亲属及大臣无所适从,惟有姜子牙不慌不忙,应对自如。他说,商王喜美色,讲排场,重享乐,我们访求天下美女,多购奇玩珍宝,献给纣王,定能赎出文王。不久,在大臣召伯和散宜生等人的共同奔走下,文王顺利归来。

文王归国,更坚定了灭商决心。有一天,他与姜子牙议国政,话权谋,两人相谈甚欢。当话题再次谈到商朝政权时,文王突发奇问,说太公你曾多年在朝歌事商,商王帝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姜子牙略作沉思,慢慢说道,说商王我要往前追述几句。商建国之初,是充分吸取了夏亡的教训的,代代实行以宽治民,天下才长治久安达500年。商纣王这个人自幼博闻强记,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加之身材高大,臂力过人,真的是能文能武。记得他继位后,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强盛,还把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天下传播,确实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席话听得周文王姬昌瞪着大眼,疑惑不已,因为文王根本不相信商纣有这样优秀。姜子牙没在意文王的感受,而是接着话题继续往下说,可谁能想到,雄才大略的商纣王渐渐变得居功自傲,渐渐变得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这些年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生活穷奢极欲,国库空虚,刚愎自用,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

听到这里,文王似乎悟到了什么,正要接过话头时,姜子牙深深叹了口气,望着对方又缓缓补充道,今日的商王朝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怨沸腾,正走在灭亡的边缘!我这把年纪弃商入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一席话把文王牵入沉思之中,姜子牙望着文王,突然掷地有声地说道,入周以来,我知文王积善行仁,政化天下,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子牙当尽平生之才,为大周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说到这里,姜子牙早已眼含热泪,重情重义的文王见状,连忙上前双手握着姜子牙,两人久久不语,智慧过人的文王姬昌知道,天下千军易得,贤才难求。而姜子牙正是大周天下永远的太公啊!


岁月如歌,周人万众一心。在姜子牙的辅政下,周国国力日益强盛,四方诸侯都把文王看成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文王在姜子牙的大力协助下,分化瓦解商朝附庸,化解邻国间分争,河东小国纷纷归附,西北用兵更是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1049年,就在姜子牙和文王君臣攫力同心,即将实现兴周灭商大计时,文王姬昌因劳累成积,这位正当壮年的英雄倒在了东征的路上。

沉重的打击袭来,姜子牙又一次陷入长久的沉思之中。



文王驾崩,太子姬发继位,称武王,拜姜子牙为“尚师父”。年轻的武王牢记父王遗嘱,欲兴周灭商,务必倚重太公望。这天散朝后,武王将尚师父姜子牙请到王宫,君臣二人就治国理念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
一番寒暄后,武王开门见山问姜子牙,当下最大的权谋是什么?姜子牙告诉他,继承文王遗志,夺取和建立周朝国家政权,是周国眼前最根本的权谋。大王须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武王说,我理解尚师父这话的意思,您是说,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姜子牙闻言点头赞赏,进而解释道,是的,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与天下人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便可万民归心。
武王接着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多劝善,简其令而能教化万民,您说当用什么办法呢?姜子牙略作思忖后,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军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军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就是明君的威福啊!
如何教民淳化呢?武王进而追问道。姜子牙告诉武王,民为邦本,民固国兴。为君者只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
继而,姜子牙十分认真地对武王讲道,为君者时时当警醒,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只有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天下万民才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只有这样,天下方能安定。。后来,姜子牙还就爱民,举贤,六守,三宝等治国权谋,一一向武王进行了深入的疏理,分析,教导,君臣二人越谈心越欢。作为尚师父的姜子牙,就是这样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睿智的政治家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政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对于年轻的君王姬必来说,这些如春风送暖,大江奔流。
不知不觉间,两人从白天聊到入夜,武王见天色已惕,站起来缓缓走到姜子牙面前,恭恭敬敬地含笑说道,我太公预言,圣人至周,天下当兴!您实在是周国之幸,天下之福啊!
君臣同心,其利断金。武王从文王手中接过权杖后,在姜子牙的辅政协助下,言听计从,时时慎行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周朝的政治愈益清明。而作为西周王朝三公之一的最高长官姜子牙,尊宠权贵更是无以复加。


周国欣欣向荣,商王朝政局却更加昏暗,越来越多的诸侯叛商附周,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更加强盛。武王意欲兴兵伐纣,姜子牙告诉武王,时机尚不成熟,如果此时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但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为了探试归附诸侯灭商的态度,可以来一次“盟誓”。
公示前1047年春天,大军在姜子牙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黄河之滨,来到姜子牙当年买汤的孟津。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纣王的檄文,商朝1800个诸侯国,有800诸侯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会盟。伐商

商王朝末年,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接连发生内讧,先是良臣比干被杀,随后箕子被囚禁为奴,微子启逃出朝歌,太师和少师也相继投降周国,商国大小臣子都知大夏将倾,人心惶惶,唯独纣王不顾君臣反对,刚愎自用,坚持东线用兵,造成国力空虚,已致天下民怨沸腾。

这天朝堂上,武王问尚师父,商朝纣王荒淫无度,大臣们死的死,逃的逃,我大周整军习武多年,兵多将广,国力强盛,天下诸侯归顺者已达三分之二,此时是否到了伐商灭纣的日子?姜子牙回答道,武王,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姜子牙的话给了年轻武王以信心,也坚定了伐商的决心。随即,遍告天下诸侯,商纣有重罪,大周即日举兵伐商。

公元前1046年正月,大西北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初升的阳光照在雪地上,大地一片银装素裹,镐京城里,族旗猎猎,鼓声震天,大周军队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辆,猛士3000名,甲士5万,浩浩荡荡开出城门,灭商铁流滚滚向前。

军队过霸桥,踏源水,穿越函谷关,进入崤山古道,一路畅通无阻,王师所到之处,当地百姓争相劳军。然而这天行军途中,突然天黑如昼,狂风暴雨倾盆而下,惊雷不断,军队旗折鼓毁,官兵人人心慌意乱。

当夜,武王观天象的近臣沐浴熏香后,进行占卜,可是占卜的结果很不吉利,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军心不稳,怎么办呢?

武王找姜子牙紧急搓议应对之策。武王急切地问道,尚师父啊,我们这次伐商真的会出师不利?姜子牙说,正则反之,反则正之,商纣无道,不灭天理难容。武王疑惑地追问,那您说此天象如何解释呢?姜子牙正色回应说,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占卜而事吉;占卜的枯草朽骨,懂什么吉凶?!

姜子牙执意伐商不回头,武王听从尚师父的意见,全军也坚定了代商步伐。崤山下,古道边,武王亲自擂鼓助威,浩浩荡荡的周国大军又一次来到了孟津城北,不日八支方国部队又一次集合在盟津城下,姜子牙左手持黄色大斧,右手握着系有牛尾巴的白色旗帜,率领全军横渡黄河,一时间,千军竟发,百舸争流,万马奔腾。。。

二月五日,黎明时分,大军齐聚朝歌效外的牧野,如狮似虎的八国联军集结在旷野之中,号角声声摧人奋进,战马嘶鸣全军激昂,年轻英俊的武王快步迈上誓师台,发表了激昂热烈的伐商灭纣檄文。武王说,将士们,你们个个威武雄壮,如虎如熊!商纣无道,荒淫腐朽,伐商灭纣,时不我待。将士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不要拒绝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来加强我们自己的队伍,听,战鼓已擂响,号角已吹起,愿你们向着朝歌,向着王宫,奋勇前进!

战斗打响后,白发苍苍的主帅姜子牙亲率三百名精锐勇士,向敌人首先发起挑战,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接着,他又指挥战车500辆,猛士三千和全部甲兵乘势冲向敌阵。

前夜,纣王闻讯后十分震惊,自知东征大军无法驰援回防,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刚刚从南方抓回的俘虏武装起来,纠集了17万人的临时军队,开向牧野。不料军队刚与周军相遇,这些官兵就调转矛头,引导周军冲向朝歌。

周军以少胜多,商军节节败退,纣王眼见王朝大势已去,连夜逃回朝歌。这时的纣王心如死灰,他处死完自己心爱的女人后,独自缓缓登上鹿台,点燃了苦心经营的华美鹿台,坐在台上引火自焚。

熊熊燃烧的火光里,纣王结束了四十年轰轰烈烈的帝王梦,也随即结束了五百年灿烂辉煌的商王朝。


治国

牧野大战,周军大捷,纵观整个战役,周的联军全赖姜子牙的军事天才和韬略思想。回望历史,人们清晰地看到,在战争时期的把握上,姜子牙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姜子牙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八方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姜子牙亲临一线,以兵车和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随后全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商军阵势,夺取了战争胜利。

周灭商,得天下。武王说,今天周国登上历史舞台,号令天下,全赖尚师父神秘莫测的用兵之道。寡人封尚师父于营丘,赐国名齐。随后,派亲近大臣一路护送,姜子牙到了营丘后,先击败了与他前来争夺营丘的莱国王,继尔根据营丘民风民情民愿,整顿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很快赢得了齐国百姓的拥戴。

营丘临海,鱼、盐和冶铁的优势非常突出,姜子牙把百姓组织起来,开展全民捕鱼,煮盐和冶铁,经过几年的努力,商业繁荣,来齐国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人口大增,处处呈现着“商贾归齐,商栈棋布”的盛世景象,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也日益崇高。

公元前1036年,国都早已迁至洛阳,大周进入周成王时代。这一年,管叔、蔡叔造反,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公率兵东征,成王告诉姜子牙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疆域日益广阔,到姜子牙晚年,齐国东接莱国,西南与鲁国接攘,北与燕国和卫国为邻。

姜太公思想

  姜子牙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1、韬略与权谋思想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更加辉煌。《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政权是军事谋略的根本。

  2、爱民顺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可以说和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策相契甚深。

  3、举贤用人思想

  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这些用人思想,可以说在当时是非常先进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4、理财富国思想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百家宗师--姜子牙传奇 洪荒之姜子牙传奇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姜子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姜子牙去世后,葬在周国的境内(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当时周朝规定,姜太公五世之内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齐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子牙作为齐国国君,在治国理念上,始终坚持爱民,顺民思想。姜子牙说,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在与民交往中,他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是我们治国的目标。

姜子牙常常深入民间,细心体察民情,精心研究民愿,他说过,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

他在《六韬》中写道,民为邦本,民固国兴。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

姜子牙把治国用人列入建国方针之一。提出重贤,上贤,举贤的圣贤治国思想。他说要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好人,除去奸诈虚伪的恶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

不难发现,姜子牙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经济思想和主张,全面而精辟。他说,仁、义、忠、信、勇、谋是六守;大农、大工、大商是三宝,国家坚持六守三宝,必然民富国强。随着齐国建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姜子牙后来又提出了“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他的货币政策,赋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物质基础。

姜子牙半生寒微,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兴周;姜子牙治国,“因其俗,简其礼,能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人们说,没有姜子牙军事理念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兵学理论。而我想说,倘若没有姜子牙的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哪有齐国后来的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更别奢谈稷下学宫和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事了。

韬略鼻祖,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姜子牙,一生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年高不服老,信念不动摇,为天下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高尚的人格,不懈的奋斗精神,永远是华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

传说

《乾坤万年歌》。传说为姜子牙所作,与袁天罡的《推背图》和刘伯温的《烧饼歌》并称我国历史上三大预言奇书,乾坤万年歌是最早出现的一部,它从中国古代的创世传说讲起,从周开始,预言朝代兴衰,构架出了万年之久的中华历史进程。

全文7字一句,共106句,770余字,歌中的大部分已被破解,仍有部分未解,那些内容对人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去研究和解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神秘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微妙中产生发展,的确有他的深意。结尾四句:

行仁行义立乾坤,子子孙孙三十世;

我今只算万年终,再复循环理无穷。

《姜太公保驾》。姜子牙习天文地理,知军事谋略,通治国安邦之道,一生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之师,岁寿139岁。有一天康王巡视天下,到齐国后,恭恭敬敬拜见姜太师,寒暄过后,康王向姜太公请教,说太公啊,倘若天下遇事,孤当如何安抚?姜子牙说,我百年之后,你将我的棺材吊在金銮殿的上空,哪一方出现动乱,你就将棺材的大头调向哪方,自然国泰民安,康王听了既放心又高兴。

转眼周朝过去了808年,这一天御厨端菜走到金銮殿,经过棺材底下时,一滴鲜血滴到了菜里,御厨来不极重做,也不敢言语,只好送了上去。君王用膳时,感觉菜的味道异常鲜美,厨师平日根本做不出来,出于好奇的君王说开始追问,老实巴交的御厨只得如实招来,君王听了一惊,心想姜子牙棺材悬在金銮殿700年了,何来鲜血?当即命人开棺查验,结果棺材一打开,里面飞出8只凤凰,朝着8个方向飞去,不久天下大乱,808年姜子牙的保期到了,君王自己无福,从此失去了姜子牙的保驾。

《封神逸事》。姜子牙封神,封了无数的神,原本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留给自己的,有一个叫张友仁的朋友,事先猜出了姜子牙的私心,就藏到姜子牙的封神台下,姜子牙封这个神,那个神,唯独没有封玉皇大帝,于是有神仙就问,为何不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谁来做?姜子牙支支吾吾说,不急,不急,自然有人。

这时藏在台下的张友仁跳了出来,说,谢谢太公,友仁在此!其实,姜子牙讲的是“有人”,不是“有仁”,可是张友仁钻的这个空子,姜子牙还真没有办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给了张友仁。

张友仁骗去了玉皇大帝的封号,封神本已结束,姜子牙自己却没有一个封号,只得爬上屋顶,坐在上面大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成了一个屋顶上的神。过去,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盖房子上梁的时候,都讲究一个仪式,大师傅居中点燃香烛高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这一声喊“请”,姜子牙就来了,只要姜子牙出面,什么鬼神都会离得远远的,建屋也就平平安安,因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姜太公封神,各方神仙都满意,唯独姜子牙的老婆没有封到神,整日罗罗嗦嗦,跟在姜子牙后面吵闹不停,緾着姜子牙要封神。姜子牙一生都讨厌这个心肠恶毒的女人,一天他老婆又跟着他闹了起来,烦透了的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所以不封你。一个妇道人家,整日好吃懒做,争名夺利,一天到晚叽哩咕噜,活像个“穷神”!

他老婆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当即就跑到外面去传法,见人就说自己是“穷神”,她很得意,老百姓恨得要死。因为她到哪里,哪里就穷,原来很富的地方,她一到也变穷了。

人们躲她这个“穷神”就像躲瘟神一样。后来,好些姜子牙的朋友找到姜子牙说,别让你老婆到处跑了吧,她去了,人们受不了啊。

姜子牙只好把老婆拖回来,客客气气地对她讲,老婆呀,你不要到处跑好不好?他老婆问,那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呢?姜子牙告诉老婆,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开后,怕穷的百姓,家家过年都在大门上贴个“福”字,这样,穷神也就无法进门了。

......

我有时在想,3000年前的姜子牙,文武双全,能掐会算,成就千秋功业,辅四朝而创辉煌,建齐国而兴天下,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了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虽然这些故事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奇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千古传奇姜子牙,必将长久流芳下去。

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写过《姜元帅赞》,我抄过来,权当文章的结尾吧: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满腹经纶,文武兼备,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用兵作战,都能够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巧用谋略,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决策方法和指挥艺术,因此被史学界誉为治国的能才与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不遇于时,隐于屠肆

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姜尚又称吕尚。但到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故姜子牙年轻时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施展才华。

姜子牙曾经做过商纣王的官,可惜生不逢时,仕不遇主。商朝自武丁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亡。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在这样的昏君手下,进不能施展雄才,退难以保全性命。于是,姜子牙断然离去,到各地游说诸侯,无所遇后,便决意归隐东海。

客居他乡,宦游多年,官场失意,落魄困顿的姜子牙终于踏上山东大地。生他养他的故乡给了他片刻的宁静、安适,然而姜子牙并不是一个长于生计的人。他种地,收不回种籽;捕鱼,捞不回网纲。他更不甘于淡泊生活,东归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不是终极目的。当他听到周西伯姬昌(后被称为周文王)兴起的消息后,兴奋异常。强烈的使命感召唤着他重新西上。

姜子牙又一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朝歌是商纣的都城,孟津是朝歌的咽喉。姜子牙打着屠牛、卖饮的幌子,搜集商纣王的政治、军事情报,观察、熟悉中原地理形势,以便制订伐纣灭商的战争方略,并以此作为晋见周西伯姬昌的礼物。

姜子牙经历数日风餐露宿,终于到达朝歌。想到旧地重回,物事人非,姜子牙心中不免惆怅。商朝奴隶主贵族嗜酒成性,因而朝歌街头酒店林立。

有一位吕国人氏,姓宋,名礼,字异人,是姜子牙表兄。他找到宋异人家。宋礼见表弟到来,急忙迎出庄去。两人携手进庄,施礼坐下。宋礼兴奋异常道:“分别以来,时常思念你。今日重逢,幸甚,幸甚!”姜子牙长叹一声说:“自别表兄,实指望重返仕途,所以重返朝歌,以观殷政。”宋礼却说:“当今朝歌,诸臣不得面君,有旨都是奸佞费仲传奉。君门万里,贤弟怎么能进得去?表弟乃有识之士,可隐匿于朝歌,勤以待时,日后必会发达。”

姜子牙住在宋家,安闲自在,匆匆已有半月过去。一日,姜子牙说:“表哥,人生天地间,当自食其力。”宋礼问:“你想做什么?”姜子牙道:“我只会编笊篱。”宋礼道:“后园有竹,你可砍竹劈篾,编些笊篱,往朝歌城中去卖。大小都是生意。”

姜子牙编出一担笊篱来,挑往朝歌去卖。从早晨到中午,直转到红日西斜,也没卖出一个,只得挑回宋家。宋礼问明情由,长叹道:“是我的过失。朝歌城中不用笊篱,让你受了辛苦。我家仓中有麦子,可叫后生每日多磨些面。表弟挑去朝歌卖货,利钱归你!”

次日,姜子牙挑着进朝歌去卖。他四街走遍,却没有卖出一斤。走出南门,他决定少憩片刻,停脚放下担儿,靠着城墙坐下来。姜子牙坐了一会儿,正要起身上路,只见对面有人叫道:“卖面的,站住!”姜子牙立即歇下担子等那人近前,姜子牙问:“君子,要多少面?”那人说:“打糨糊用,买一文钱的。”姜子牙不是久挑担子的人,竟把扁担抛在路旁,绳子撒在地下。此时刚好惊了一匹战马,溜缰奔走如飞而来。姜子牙没有看到,也不曾提防,忽听身后有人高喊道:“卖面的,马来啦。”姜子牙忙侧身站起,飞马已到面前。他扁担上的绳子撒在地上,奔马来得急,绳子正巧套在马蹄上,把两箩面拖出五六丈远。箩筐一翻,白面统统泼在地上。姜子牙急忙跑去收面,谁料就地刮起一阵狂风,将面裹了他浑身上下一片白。风过之后,地上的面已经刮得干干净净。买面的人见姜子牙这等模样,放下一文钱走了。

姜子牙心中痛苦。他挑起空箩筐,仰面长叹道:“此乃天丧我也。”姜子牙回到宋家。宋礼见他浑身是面,大吃一惊,急忙道“表弟,何以变成如此面貌?”姜子牙便把卖面的经过讲说一遍。宋异人忙唤出内人,为表弟找换衣服,一边安慰姜子牙道:“担把面值几个钱?贤弟不必气恼,朝歌城有三五十座酒店,掌柜的个个是我的熟人。明日让你到南门张家酒店开张一日,好不好?”姜子牙谢道:“多谢表兄抬举!”

朝歌南门地近教场,是个发财的地方。这一天,姜子牙让厨师们宰猪杀羊,蒸好点心,把酒饭收拾整齐,等待教场人马操练完毕前来食用。谁料将到午时,天降倾盆大雨,飞廉无法前来操练人马。当时天气炎热,猪羊肴馔被这阵暑气一蒸,顿时变味了。姜子牙叫过来伙计们,吩咐道:“你们把酒肴吃了吧。这叫姜子牙开饭馆--卖不出去自己吃!”众伙计们听了,齐声大笑。

姜子牙天晚才回到宋家。宋礼问:“表弟,今日生意如何?”姜子牙道:“惭愧,又折了许多本钱。”便把教军场不曾操练的事细说了。宋异人叹道:“表弟不走运。守时候命,另寻道路吧!”

宋异人怕表弟羞恼,兑换五十两银子,准备让后生领姜子牙走集串场,贩卖猪、羊。这一日太阳东升,姜子牙吃罢早饭,赶了猪、羊,往朝歌城中去卖。此时正值久旱不雨。为了祈雨,天子禁了屠业,当日张贴告示,晓谕军民人等。姜子牙不知,刚把猪、羊赶到城门,被张贴告示的看到了。那人高声叫道:“违禁犯法,将此人拿下!”姜子牙见守门甲士持刀过来捉他,抽身就跑。可怜猪、羊无知,俱被没入官家。姜子牙慌慌张张跑回宋家,面如土色。

宋礼惊问道:“表弟为何如此慌张?”

姜子牙长吁一声,叹气道:“多蒙表兄厚爱,却是件件生意都做不着,屡屡亏折。今日不知天子祈雨,断了屠沽两业,违禁入城,猪、羊入官,弄得本钱尽绝,使我愧身无地。”

宋异人笑道:“破几十两银子入官罢了,表弟何必恼它!今日煮它美酒一壶,与你散散闷怀!”姜子牙无语,点头应允。

次日,姜子牙醒来,抬头看去,目光正盯在那担笊篱上。心想:城里卖不掉,为何不下乡去转转?于是,姜子牙挑起那担笊篱,一直向东走去。走出十里,遇见一个卖缸的,卖缸人问:“师傅,笊篱是你编的吗?手艺不错。”姜子牙笑道:“你看着好?那咱俩换了吧。”那人见姜子牙有条好扁担,说:“连扁担也换吗?”姜子牙道:“好。”那个卖缸的挑起笊篱担子,掉头就走。其实姜子牙不知道,他那根扁担就能平换那人的扁担和缸,又被白白骗去一担笊篱!

姜子牙挑起两个缸来,想进城去卖!他想着,转身向朝歌走去。他走进东门,正巧有两个后生打架,前跑后追。跑的后生躲到姜子牙身后,追的后生便绕着姜子牙抓人。他举手一抓,“哐!哐!”两头的缸全跌碎了。跑的后生一看不好,立刻跑得不见人影。

追人的后生站住,向姜子牙赔礼说:“大叔!是我失手,我赔钱。”

姜子牙坦然道:“缸是我用笊篱换的,没花钱。再说,你也不是故意毁缸,不必赔啦。”

那后生却说:“就算大叔不要我赔,也得到我店中一坐,让我把事情说个明白。”

姜子牙正走累了,道:“那好吧!”

两人走进一个肉铺,后生喊道:“爹爹,我给你请到一位贵客!”

门帘掀开,从内室走出来一位老者,须发半白,双目有神。盯住姜子牙看了一会儿,惊喜地说:“我认出来了,你是下大夫姜子牙。”姜子牙道:“你怎么认识我的?”老者道:“你我同宗。我单名一个直字,原住乡间,屠牛为业。两年前,是我把乡里的房屋卖给了宋礼,才盖起来这座肉铺。”

姜子牙惊喜道:“宋礼是我嫡亲表哥。真是天缘有巧。”说罢,哈哈大笑。

姜直又问:“下大夫为什么来到我店?”后生说:“爹,光你讲,一直没让孩儿插嘴说话。”于是,将追人、砸缸的事讲说一遍。

姜直说:“那后生原是本店学徒,手脚不大干净。我儿姜吉今日查账,见他又有偷窃行为,教训几句,他不认错,反而动手打人。于是店内相斗,打出店外,碰上了下大夫。你诸事可好?”

姜子牙说:“百事不顺。”就把经商屡挫的事说了一遍。

姜直听罢笑道:“此乃天意。两月前,本店账房病故,如今还没有聘得合适的人。你如情愿,可屈尊作小店账房。”

姜子牙痛快答应道:“好。”

姜子牙从此在牛肉铺供职。一月过去,他也学会了屠牛。姜子牙在朝歌实是手中屠牛,心中屠天。他走遍了城中的大街小巷,察看了城外的山川地理,熟悉了朝中的君臣近况,记住了殷商的兵力部署。

一日,忽听门外有人喊:“西岐来朝歌进贡啦!”姜子牙急步走出店门,果然看见一队人马从街心走过。中间一人骑在高头大马上,体态魁伟,令人望而敬之。

姜子牙相问,姜直道:“我认识这位侯爷,他是西伯姬昌。此人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是个积善累德的好君主。”

姜子牙听罢,不禁心中想道:“我的前程,莫非要应验在此人身上吗?”直到西岐人马走远,众人散去,姜子牙还怔怔地站在门口。

姜子牙从此借住在肉店之内,为的是多认识几位天下贤者。两年后,姜直病故。姜吉继任掌柜,他自记账目,命姜子牙当店卖肉。

一日,酷暑难当。肉店无人登门,姜吉心头有火,便训斥姜子牙道:“姜子牙,你终日谈什么成汤、武丁,现在是纣王当朝,你成不了伊尹、傅说!你是个屠夫,连肉都卖不出去。你只是个废屠!朝歌之废屠!”

姜子牙想:他说的也是实情。在朝歌长住,我哪能有出头的日子?我已年过花甲,垂垂老矣!世上敬老国君,只有西伯姬昌,我何不西去周原?想到此,姜子牙一语不发,回到住处,背起行囊,离开了朝歌。

垂钓渭水,终遇明主

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壮心未已的姜子牙搜集了大量有关灭商的资料。一来这些资料需要加以系统整理,二来需要就近观察周西伯昌的动静,等待晋见机遇。于是姜子牙隐于秦岭,钓于蟠溪。这里山势挺拔,古柏参天,蟠溪河畔,有一座古钓鱼台,台下是深约两公尺的潭水,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相传姜子牙就在此隐居垂竿。这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地方了,环境幽静,利于潜心研究;地近周室,便于捕捉晋见机遇。栖身于磻溪,垂钓于滋泉,企盼着“钓上大鱼”。

早在孟津卖饮和朝歌屠牛时,姜子牙就和“文王四友”中的散宜生等人建立了友谊。凭这层关系,他可以到岐周城谋上一官半职。但姜子牙的志向不在此,他要观察文王是否贤明,伺机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80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磻溪河边,每日在滋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

姜子牙钓鱼的特点是:用直针做钓钩,从不挂钓饵。后来形成这样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樵夫武吉看到姜子牙的钓针直而不曲时,很是调笑了一番,并教给姜子牙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系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便知鱼至。望上一提,钩钓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否则莫说3年,就是百年也无一鱼到手。”姜子牙回答是:“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自信与豪迈呼之欲出。但姜子牙真的就那么有信心吗?真的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稳坐钓鱼台吗?真的只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吗?“武吉耻笑道:“你个老渔翁也想做王侯?你倒像个活猴!”姜子牙回敬道:“你一脸晦气,小心进城打死人!”武吉认为姜子牙出口咒人,一生气,挑柴走了。

武吉到了城里,由于人很拥挤,挑柴的扁担换肩时,被人撞落一捆柴,失去重心的扁担头正好打在一个人的耳根,这人立刻倒地就死了。人命关天,正好被文王撞见。文王念其事出意外,而武吉又孤苦伶仃,家有老母,便赏给他一些银两,准其回家安顿老母后回城服刑。

武吉回到家,把事情经过向老母哭诉一遍。母亲连说那钓鱼的姜子牙肯定是位高人,能未卜先知,也一定能帮你消灾解难,将你搭救。武吉急匆匆赶到蹯溪,见到钓鱼的姜子牙倒地便拜,长跪不起:“姜老爷,救我母子性命吧!”姜子牙手握钓竿,头也不回,沉吟半晌,最后说:“我要救你,你就拜我为师吧!”又如此这般嘱咐武吉一番。武吉从此惟命是从,在姜子牙身边学习兵书和武艺。

姜子牙在渭水蹯溪钓鱼时,还教给附近居民唱“朝中有昏君,百姓多遭殃;何日有明主,拨云见太阳”一类歌曲。

古人迷信,凡事总要先占卜吉凶。周文王要打猎,占卜的结果是:所获猎物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可以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加之因梦见飞熊而动了访贤的心思。于是,文王等人乔装打扮,在这一带察民情,访贤臣,听到这一类歌曲时很受感动。

在访贤的途中,他首先听到了一群渔人在唱歌,歌词内容包括夏朝末代国君桀的灭亡、商朝的建立和其后600年的政通人和、后来纣王的荒淫无道,以及尧帝访舜的故事,并说:“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知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西伯侯的心弦。他认为既然能唱此歌,内中必有大贤,赶忙让手下去请,一问才知众渔人是从35里外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老钓翁那里学来的。文王曾到蹯溪求贤而不遇,为此作诗:“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钩。从来未遇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有一次,西伯侯一行继续寻贤,遇见了一个唱歌而行的樵夫。樵夫的歌词对西伯侯来说比渔人的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干脆告诉未来的周文王:不是没有贤士,贤士就在山野之间,只是世人不识罢了,并且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这个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姜子牙新收的徒弟武吉。武吉告诉西伯侯,歌是他师父东海许州人氏,道号飞熊的姜子牙唱的。文王回朝,传旨百官,在宫中斋戒三天,然后倾朝出动,去聘请大贤人--姜子牙。第四天,文武百官沐浴焚香,整衣束冠,跟随文王一起去蹯溪请姜子牙。

姜子牙背坐溪边,执竿垂钓。文王悄悄走到跟前,站在姜子牙身后。姜予牙明知文王驾临,却故意唱起了歌:“西风起兮白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为?王风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唱罢,姜子牙回头看到文王,慌忙把鱼竿扔到一边,伏地叩首道:“子民姜尚不知大驾光临,有失迎候,请贤王宽恕姜尚无礼之罪。”文王连忙扶起姜子牙,献上厚礼,表明求贤之意。姜子牙谦让一番后说道:“蒙圣明大王不弃,姜尚愿意竭心尽力辅佐大王,共成伟业。”

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子牙,姬昌被他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所折服。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钩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钓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宝:提供优厚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姜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周文王怦然心动,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身上看出了智慧的灵光,意识到这是一位满腹韬略、高瞻远瞩的栋梁之才。西伯侯请姜子牙乘坐自己的銮舆,姜子牙跪地谢绝,最终西伯侯乘銮舆,姜子牙骑西伯侯的逍遥马去岐山。

姜子牙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字字珠玑,对于治国要领,提出了“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的“三常”之说,姬昌称赞他为“太公望”,拜为国师。

助武王灭商,奠定周朝基业

姜子牙出山,被周西伯昌委以大任,正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也因此而揭开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历史。

姜子牙到岐周后,积极协助周文王修德理政,抚民治军,为灭商做准备。首先是以进为退,一方面向商朝表示诚心臣服,消除其戒备心理;另一方面进献贡物,广行贿赂,派人到商都制造舆论,竭力讨好商朝臣民和各方诸侯。再就是选贤任才。姜子牙提出在任选官员时,必须去“六贼七害”,即:“大建宫室,优游倡乐;民犯历法禁,不从吏教;结党营私,埋没贤士;自仗高势,不尊其主;轻视爵位,贼害上官;强宗大族,凌侮贫弱。”“无智略权谋,却有尊爵;有名无实,投机取巧;外表朴素,语言乖巧;外貌壮伟,高谈虚论;陷媚逢迎,冒死贪禄;营建殿堂,伤害农桑;以符篆咒语,欺骗善良。”此外,姜子牙还帮助西伯昌争取同盟国,扩大岐周的影响。在他的运筹下,先后有40多国叛商归周,咸尊西伯为王,使岐周的国力和影响日益增加。

为姜子牙熟悉商朝统治情况和中原地理形胜,又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所以对周族的军队建设贡献极大。他先后率军*并灭掉了商的盟国祟(今陕西陇县)、密须(今甘肃省一带)、犬戎(当时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凤翔一带)。又扩建半邑(西安市西),让姬昌迁治于此,从而巩固了周的后方。在政治上,联络各地诸侯和西南各族,使周的力量逐渐强大,致使商朝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被周占有,后人形容当时的形势,有“三分天下,二分归周”的说法。

周西伯姬昌没有完成灭商大业,带着遗憾和期望死去,谥号文王。其子姬发即位,是为武王。武王仍以姜子牙为师,并尊为“师尚父”。在姜子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下,武王励精图治,准备了9年后,率军东进,对商纣政权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在这次战斗中,姜子牙任前线总指挥。兵至孟津,得到800诸侯的响应。但武王和姜子牙认为还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便暂时撤军。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准备伐纣王,但占卜结果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

前1046年(一说前1057)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要保持队形,以稳住阵脚;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商朝灭亡。

对姜子牙在牧野之战中的功绩,姬周的后代们以赞美的笔调写成歌来唱道:“牧野战地宽又广,檀木兵车多堂皇,四匹花马多强壮。啊,这个太师吕尚父,就像苍鹰在飞翔。扶助那个周武王,快速出兵伐大商,一朝天下都清明。”在灭商的同一年,建立了统一的周政权,建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齐地,发展经济

武王夺取天下后,采取了“封邦建国”的方法,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和对周王室的屏藩。姜子牙以首功封于齐地,建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姜子牙率领一队人马,日夜兼程赶到封地,打退了前来争国的莱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此后,姜子牙不顾年迈,在齐国孜孜求治。他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十五字方针,即“因其俗,简其礼”、“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齐地本来是夷人的家园,夷人的势力很大。在对待夷人问题上,姜子牙采取“因”、“简”措施,灵活得当并且颇见成效,齐国的政治文化也因此而带有*色彩。“修道术”对齐国的政治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在春秋时就形成了道家传统。战国时则分裂为黄老道家、阴阳家、神仙家三个既不同又有联系的学派。秦汉以后,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结合演化为道教。“尊”、“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计出身,唯才是举;二是以功为尚,不重名分。此后齐以此为继,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文化传统。

齐国虽依山傍海,但太公初封齐时,经济基础并不好,负海泻卤,地薄人少。太公因地制宜,随事而化,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宜桑麻”等经济政策,结果,男女老少以及运送货物的车辆从各地涌向齐地。这显然让姜太公尝到了甜头,所以“工”和“商”在姜太公的《六韬》一书中,和“农”一道被列为国之“三宝”。齐国俨然成了一个生产制造大国,这里出产的衣带鞋帽遍及天下。从东海到泰山之间的各诸侯都前往朝拜致敬,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据《史记》记载,姜太公主政齐地,“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发达的手工生产业和商业活动,一下子使得齐国变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东方大国。

齐地生产的商品之所以行销天下,与便利的货币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姜太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他手中重要的经济杠杆--货币制度,让自然资源、劳动生产和贸易流通衔接并流动起来。

按照周朝制度,以商通货,以贾易物。当姜太公还在周朝为官时,就在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的基础上创立了九府圜法。所谓“九府”,指的是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9个政府管理部门,它们负责掌握调控财币。“圜”,均而通之意;圜法,指的就是货币制度。

姜太公确立的“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货币制度:规定黄金方寸见方,重量1斤;钱,外圆而内方,轻重以“铢”来计量;布帛宽2尺2寸为幅,长4丈为匹。在姜太公创造的货币体系中,以黄金最宝贵,刀币最便利,人们使用起来像泉水那样周流不息,像布帛那样分布在民间各地,像帛那样可以卷束起来。

《尚书·洪范》中就记载了古代国家施政的8个方面,即所谓的“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食和货,因为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日用起居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位居前列,显得尤为重要。食,指田地的垦殖,谷物的种植;货,指布帛的生产和金、刀、龟、贝等货币的流通。看来,姜太公在商品经济生活中紧抓货币制度的建设,还是颇有几分眼力的。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史记·平准书》),货币产生的时代很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帝喾之前,只不过没有文字记载可以参考了。有了货币,就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积聚财富。姜太公在周朝退职之后,把这一货币制度推行到他受封的齐地,使得齐地的物品买卖更加便利。这才最终使得齐地商品行销天下,誉满东方。

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作乱,淮夷也乘机叛周,周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当时姜子牙年事已高,仍奉命派兵配合周公旦东征平叛。周王室派召公奭去授权给他“五侯九伯,汝实征之”,在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今安徽淮南)、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的广阔地面上,齐国有权进行征伐。这为齐国以后的对外军事扩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条件,齐遂为大国。周康王六年(约前998),姜子牙与世长辞了。

太公兵法,泽惠后世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享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尚武功,重智谋,轻鬼神,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用兵打仗无往不胜。在渭水垂钓遇到明主后,他协助周文王、周武王修德理政、兴国安邦,带领军队纵横驰骋于战场,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兵家始祖。

姜子牙给后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之一,是《太公兵法》。关于姜太公的著述,《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六韬》书名,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题“周文王师姜望撰。”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战国时苏秦曾得《太公阴符》,汉初张良得《太公兵法》。可惜的是,太公之学而今已多数散佚,仅有《六韬》传世,即人们通常说的《太公兵法》。

《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60篇,是齐桓公时期齐官府根据西周原始档案整理而成,但其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核为姜太公所言则无疑。

《六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详尽的兵学理论体系,它作为先秦兵学的集大成者,举凡战略进攻、战略防御、军事训练、统帅部构成,特殊地形下的作战原则,步骑兵的相互配合、战场通讯、武器装备以及用间等都有详细的论列,堪称古代的政治军事百科全书。

《六韬》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关于全胜的战略。《六韬》认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从而提出了文伐十二节,或因其所喜,彼将生骄;或亲其所爱,以分其威;或阴赂左右,国将生害;或辅其谣乐,娱以美人等,以扰乱敌国内部,削弱其战斗力为宗旨。二是关于战机的选择,《守土》曰:“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慧,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兵道》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土寂若无生,敌不知我备,欲其西,袭其东。”三是关于将帅要量才录用各种人才,取其各自所长。如王翼的72人分工。将帅要具有五材,为将者要礼将、力将、止欲将等。四是详尽阐述了武器装备及利用地形攻守等思想,“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成为历代兵家的取胜法宝。五是关于敌情判断的方法,要保守机密,制造种种假像迷惑对方,对天道、人事、阴阳、内外皆予以考察,最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六韬》是一部光照千秋万代的完备的兵学理论专著,姜子牙也因此受到了历代兵家的敬仰。张良、诸葛亮等都将《六韬》视为至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9017.html

更多阅读

随感《百家讲坛》之《解码关公》 百家讲坛关公

梅铮铮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码关公》,请关公走下神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传奇故事原来都是罗贯中或者张冠李戴或者纯粹杜撰的方式进行神话般的演绎而已。一、关于“温酒斩华雄”华雄其人并非董卓手下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百家讲坛梁祝传奇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一)商人出世·2011年5月4日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4/100896.shtml(寡妇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可考的女企业家。丈夫死后,寡妇清便没有再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 百家讲坛武则天6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武则天的出身  武则天,属猴,山西文水人(先后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人是父子关系,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一生结过两次婚,与第一任夫人相里夫人生两个儿子武元庆

声明:《百家宗师--姜子牙传奇 洪荒之姜子牙传奇》为网友烂坏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