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二十年前的洛阳“唐三彩”?
有人传承,有人创新,它在坚守中悄悄改变□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
核心提示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乾坤。站在当下,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提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命题的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向后看,回望历史,做好传承;向前看,放眼未来,做好创新。
骏马竞走,骆驼嘶鸣。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承载着大唐盛世万千气象的“洛阳唐三彩”,曾经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改革开放强国梦,它不仅遍布在洛阳街头、夜市、风景点,甚至连中国最偏远的县城中心广场,都有叫卖“洛阳唐三彩”的地摊。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洛阳“唐三彩”跌入谷底再无人识
一个影响巨大的“洛阳唐三彩”产业集群,在1989年前后,迅速走向没落,归于沉寂。洛阳自此再无“唐三彩”。
沉寂20余年,“唐三彩”终于淬火重生,转身而为新的“洛阳三彩”。
“洛阳三彩”的经典代表作品,就是上海世博会河南馆“三彩艺”主题壁画《国之中·城之源》。只要参观过河南馆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馆内悬挂的长25.8米,高3.3米的巨幅精美三彩壁画。其艳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独具中原文化底蕴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甚至有人开出1000万的高价,希望世博会结束后收藏此壁画。
“三彩”再造之功,首推两条中原汉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高水旺。
另辟蹊径高水旺高仿传承“唐三彩”
1989年,一匹三彩骏马,只能卖个萝卜价:一两块钱。
而今,高水旺的一匹三彩骏马,动辄一两万元;代表作品勾头马、胖妞,高达三四十万元。
“那时,价格都还到了本里,依然卖不出去,你能不想别的办法?”高水旺说,“那时的三彩,都是‘新工艺三彩’,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想烧的话,几乎人人能烧。
高水旺却撤了,激流勇退,瞄上了高仿“唐三彩”。几年下来,无论是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还是银斑、细开片、哈利光等专家们借以辨识真假唐三彩的“眼上功夫”,高水旺已基本掌握了其中的技术秘密。
1994年,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竟然相继抢购高水旺高仿的新东西。中国文博界的顶级专家曾扔下100多万,收藏了他的作品,当成镇馆之宝,2004年,中央电视台还曾高举“打假”的旗帜,暗访高水旺。
“暗访了一天半,央视一直都在偷拍,咱一点都不知道。”高水旺说,“到了第二天中午,有个记者出去打电话,给领导汇报暗访情况。”回来后,央视高架起机器,不再“纠结”。
“这次做的是正面报道。”高水旺说,“营业执照、税务证等咱都有,合法经营;高仿,咱犯什么法了?!”如此这般,央视又送给高水旺一个花钱买不来的“广而告之”。高水旺就此声名鹊起。他依然做自己的高仿唐三彩,却打上了“高水旺”、“九朝”款识。高仿仿到了这个份儿上,自是一种杰出的传承。
2008年,高水旺被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唐三彩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再造郭爱和拓荒创新三彩釉画
8月13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郭爱和先生以“洛阳三彩”这一陶瓷艺术新类别荣膺“大师”,成为全国128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成为河南最年轻的“国大师”。此次评选,“洛阳三彩”第一次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纲中的一个新类别。
1964年出生的郭爱和,不但是第一位洛阳三彩“国大师”,也是全国第一位三彩“国大师”。
在中国,不但有唐三彩,还有宋三彩、辽三彩等。如此,就急需一个共同的名号,将其统一起来。
“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宋三彩,不论是日本的奈良三彩还是朝鲜的新罗三彩,不论是今人高仿的‘唐三彩’还是以创新手法研烧的三彩釉画,都应当归之为‘洛阳三彩’,都是‘洛阳三彩’在不同时空中的一个支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陶瓷界泰斗级人物张守智先生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叫响“洛阳三彩”,为三彩文化正名,使其“名正言顺”地得以振兴与推广,是一种“文化维权”;倘若被人抢注,将会后悔莫及。专家们同时认为,洛阳三彩既明确了洛阳是三彩发源地的地理属性,又能涵盖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各个三彩支系,体现出三彩这一陶瓷工艺体系的时空演化过程。
“洛阳三彩”最先由郭爱和先生提出,而后得到专家们的普遍认同。
自1985年起,郭爱和烧制三彩壁画,而后创烧更适合室内装饰的三彩釉画,继而为“洛阳三彩”正名,是当之无愧的洛阳三彩釉画之父。
2007年,当郭爱和带着他的三彩艺作品《中国人》参加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时,评委会专家这样评价:郭爱和将传统的唐三彩艺术发展成三彩艺文化,这是一个飞跃。这不仅是艺术界的共识,更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他的作品,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四十三届陶艺学会大会展览(和谐奖)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等,斩获奖项之多之高,不但河南无人匹敌,就是放眼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20年中,三彩艺作品大多靠出口订单销往海外,国内销往北京、大连等城市,到今年,国内市场需求激增。
在传承中拓荒创新,郭爱和先生已然劈开并奠基了洛阳三彩的未来之路……
高水旺替代不了郭爱和,郭爱和也成不了高水旺。
一位传承,一位创新,两者各领千秋,岂可缺一。因为他们知道,文化不像祖先们遗下的古董,可一代一代以基本不变的物质形态传承下去,而是必须通过学习与创新在每一代个体中重新再生产出来。在文化的继承上,不能创新,或缺乏创新的能力,即意味着不能继承,无法继承。
附件1:我的初稿
洛阳三彩:在传承中创新
首席记者于茂世 文图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乾坤——站在当下,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定位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原经济区,我们无非是向后看,回望历史,做好传承;向前看,放眼未来,做好创新。
骏马竞走,骆驼嘶鸣——回望改革开放之初,承载着大唐盛世万千气象的“洛阳唐三彩”,曾经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改革开放强国梦!
1980年代,“洛阳唐三彩”不只是遍布在洛阳街头、夜市、风景点,甚至中国最偏远的县城都有叫卖“洛阳唐三彩”的地摊。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一个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迅速崛起于中华大地的“洛阳唐三彩”产业集群,在1989年前后,迅速走向没落,归于沉寂。
似乎,洛阳自此再无“唐三彩”。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沉寂20余年,而今“唐三彩”终于化茧为蝶,转身而为新的“洛阳三彩”。
“洛阳三彩”再次唱响大河上下、江南塞北、海内海外,其经典代表作品,就是上海世博会河南馆“三彩艺”主题壁画《国之中·城之源》。
“三彩”再造之功,首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先生、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高水旺先生……
向后看,高水旺高仿传承
1989年,一匹三彩骏马,只能卖个萝卜价:一两块钱。
甚至一两块钱,依然无人相怜,无人问津。
而今,高水旺的一匹三彩骏马,动辄一两万元;代表作品勾头马、胖妞,动辄一二十万乃至三四十万元。
相购者,不能说门庭若市,追逐着倒也不乏其人。
“价格都还到了本里,依然卖不出去,你能不想别的办法?”高水旺说,“那时的三彩,都是‘新工艺三彩’,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想烧的话,几乎人人能烧。”
几乎人人能烧,势必“泛滥成灾”。
“泛滥成灾”,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唐三彩”招人追捧。
于是,高水旺瞄上的高仿“唐三彩”。
几年下来,什么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乃至银斑、细开片、哈利光等专家们辨识真假唐三彩的“眼上功夫”,已经让高水旺先生搞得毫无意义。
1994年,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竟然相继抢购高水旺高仿的新东西。
中国文博界的顶级专家作为“形象大使”,扔下100多万元纳税人的钱,为濒临破产的高水旺做了一个就是花上10亿元人民币也做不了的“广而告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专家“愤怒”,在所难免。
以致10年之后,他们还要“君子报仇”。
“人家能说咱的好话?”高水旺淡淡地说。
2004年,中央电视台高举“打假”的旗帜,暗访高水旺。
“暗访了一天半,央视一直都在偷拍,咱一点都不知道。”高水旺说,“到了第二天中午,有个记者出去打电话,给领导汇报暗访情况。”
回来后,央视架起机器,不再“纠结”。
“按照领导指示,央视要实事求是报道咱了,不再把咱当事先设定的打假对象了。”高水旺说,“营业执照、税务证等咱都有,合法经营;高仿,咱犯什么法了?!”
如此这般,央视又送给高水旺一个花钱买不来的“广而告之”。
高水旺名声鹊起。
就此,他华丽转身。
依然做的是高仿唐三彩,却打上了“高水旺”、“九朝”款识。
“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赞的高仿唐三彩来的,也不排除极少数人买了咱的东西就把款识抠掉当真正的唐三彩卖。”高水旺说,“他们要骗人,咱没办法都没有呀。”
高仿仿到了这个份上,自是一种杰出的传承。
2008年,高水旺被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唐三彩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向前看,郭爱和拓荒创新
高水旺成了郭爱和,坏菜;郭爱和成了高水旺,坏菜。
一位传承,一位创新,两者千秋各自,岂可缺一。
8月13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郭爱和先生以“洛阳三彩”这一陶瓷艺术新类别荣膺“大师”,成为全国128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成为河南最年轻的“国大师”。
此次评选,“洛阳三彩”第一次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纲中的一个新类别。
1964年出生的郭爱和,不但是第一位洛阳三彩“国大师”,也是全国第一位三彩“国大师”。
为什么是“洛阳三彩”,而不是“唐三彩”?
提起“三彩”,往往等同于“唐三彩”。
“洛阳三彩”,也总是被“唐三彩”着。
如果面前放着一件大唐时代(618年~907年)烧制的唐三彩、一件今人烧制的高仿“唐三彩”、一件郭爱和烧制的“三彩釉画(壁画)”、一件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而烧制的“奈良三彩”、一件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朝鲜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的“新罗三彩”,你觉得它们都是唐三彩吗?
就是你觉得是唐三彩,日本依然称之为“奈良三彩”、朝鲜依然称之为“新罗三彩”。
而在中国,不但有唐三彩,还有宋三彩、辽三彩等。
如此这般,就急需一个共同的名号,将其统一起来。
“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宋三彩,不论是日本的奈良三彩还是朝鲜的新罗三彩,不论是今人高仿的‘唐三彩’还是以创新手法研烧的三彩釉画,都应当归之为‘洛阳三彩’,都是‘洛阳三彩’在不同时空中的一个支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陶瓷界泰斗级人物张守智先生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叫响“洛阳三彩”,为三彩文化正名,使其“名正言顺”地得以振兴与推广,是一种“文化维权”;倘若被人抢注,将会后悔莫及。
专家们认为,洛阳三彩既明确了洛阳是三彩发源地的地理属性,又能涵盖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各个三彩支系,体现出三彩这一陶瓷工艺体系的时空演化过程。
“洛阳三彩”最先由郭爱和先生提出,而后得到专家们的普遍认同。
几年前,“国大师”评选,郭爱和遭遇滑铁卢。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院长常沙娜教授面对他呈报的三彩釉画(壁画)作品,质疑道:“这是‘唐三彩’吗?不是!”
当时,在中国的工艺类别中,有“唐三彩”,没有“洛阳三彩”。
郭爱和只能说自己的申报作品是“唐三彩”。
但是,唐三彩尽是是些瓶瓶罐罐,抑或胡人、怪兽、骆驼、骏马等什么的立体陶瓷。
郭爱和先生的作品是三彩釉画(壁画),是平面陶瓷艺术。
唐三彩中没有什么平面的三彩釉画(壁画),郭爱河的作品当然不能归之于“唐三彩”。
禹州人做的钧瓷不叫“宋钧”、汝州人做的汝瓷不叫“宋汝”、景德镇做的青花不叫“元青花”……只有洛阳人烧的三彩,偏偏叫“唐三彩”。
无论怎么说,今人就是做的再“真”,也只能是“高仿唐三彩”,而不是唐三彩。唐三彩,归根结底只能是大唐时代的工匠们的做的。
“洛阳三彩”概念提出后,中国工艺美术学协会副理事长张玉骉先生重提“郭爱和旧事”,常沙娜教授听后哈哈大笑,说:“洛阳三彩,好!好!这样说,郭爱和的作品就没啥问题了!”
自1985年起,郭爱和烧制三彩壁画,而后创烧更适合室内装饰的三彩釉画,继而为“洛阳三彩”正名,是当之无愧的洛阳三彩釉画之父。
他的作品,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四十三届陶艺学会大会展览(和谐奖)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等等。
郭爱和斩获奖项之多之高,不但河南无人匹敌,就是放眼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在传承中拓荒创新,郭爱和先生已然劈开并奠基了洛阳三彩的未来之路……
(明日《厚重河南》将推出主题报道《传承与创新·洛阳三彩篇》,将详细解读、梳理百年间洛阳三彩愈挫愈奋的传承创新故事,若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
附件1:赵红副总编辑的修改稿
有谁还记得父亲书房里的洛阳“唐三彩”吗?
20年了,它悄悄地在变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
核心提示
一沙一世界,一念一乾坤。站在当下,建设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提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命题的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向后看,回望历史,做好传承;向前看,放眼未来,做好创新。
骏马竞走,骆驼嘶鸣。80年代到90年代,承载着大唐盛世万千气象的“洛阳唐三彩”,曾经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改革开放强国梦,它不只遍布在洛阳街头、夜市、风景点,甚至连中国最偏远的县城中心广场,都有叫卖“洛阳唐三彩”的地摊。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洛阳“唐三彩”跌入谷底再无人识
一个影响巨大的“洛阳唐三彩”产业集群,在1989年前后,迅速走向没落,归于沉寂。洛阳自此再无“唐三彩”。
沉寂20余年。这么漫长的时间,当年满街满巷、满坑满古的洛阳三彩去了哪里?有谁还在坚守坚持?又是谁,20年烧窑如一日始终不肯停歇?
20年,再磨剑。“唐三彩”终于淬火重生,转身而为新的“洛阳三彩”。
“洛阳三彩”的经典代表作品,就是上海世博会河南馆“三彩艺”主题壁画《国之中·城之源》。只要参观过河南馆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馆内悬挂的长25.8米,高3.3米的巨幅精美三彩壁画。其艳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独具中原文化底蕴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甚至有人开出1000万的高价,希望世博会结束后收藏此壁画。
“三彩”再造之功,首推两条中原汉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高水旺。
另辟蹊径高水旺高仿传承“唐三彩”
1989年,一匹三彩骏马,只能卖个萝卜价:一两块钱。甚至一两块钱,依然无人相怜,无人问津。
而今,高水旺的一匹三彩骏马,动辄一两万元;代表作品勾头马、胖妞,高达三四十万元。购者不能说门庭若市,拥趸倒也不乏其人。
“那时,价格都还到了本里,依然卖不出去,你能不想别的办法?”高水旺说,“那时的三彩,都是‘新工艺三彩’,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想烧的话,几乎人人能烧。”几乎人人能烧,势必“泛滥成灾”。“泛滥成灾”,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唐三彩”招人追捧。
高水旺却撤了,激流勇退,瞄上的高仿“唐三彩”。几年下来,什么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乃至银斑、细开片、哈利光等专家们辨识真假唐三彩的“眼上功夫”,已经让高水旺先生搞得毫无意义。
1994年,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竟然相继抢购高水旺高仿的新东西。中国文博界的顶级专家作为“形象大使”,扔下100多万元纳税人的钱,为濒临破产的高水旺做了一个就是花上10亿元人民币也做不了的“广而告之”。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专家“愤怒”,在所难免,以致10年之后的2004年,中央电视台高举“打假”的旗帜,暗访高水旺。
“暗访了一天半,央视一直都在偷拍,咱一点都不知道。”高水旺说,“到了第二天中午,有个记者出去打电话,给领导汇报暗访情况。”回来后,央视高架起机器,不再“纠结”。
“这次做的是正面报道。”高水旺说,“营业执照、税务证等咱都有,合法经营;高仿,咱犯什么法了?!”如此这般,央视又送给高水旺一个花钱买不来的“广而告之”。高水旺就此名声鹊起。他依然做自己的高仿唐三彩,却打上了“高水旺”、“九朝”款识。高仿仿到了这个份儿上,自是一种杰出的传承。
2008年,高水旺被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唐三彩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再造郭爱和拓荒创新三彩釉画
8月13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颁证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郭爱和先生以“洛阳三彩”这一陶瓷艺术新类别荣膺“大师”,成为全国128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之一,成为河南最年轻的“国大师”。此次评选,“洛阳三彩”第一次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纲中的一个新类别。
1964年出生的郭爱和,不但是第一位洛阳三彩“国大师”,也是全国第一位三彩“国大师”。
为什么是“洛阳三彩”,而不是“唐三彩”?
提起“三彩”,往往等同于“唐三彩”。洛阳三彩”,也总是被“唐三彩”着。
如果面前放着一件大唐时代(618年~907年)烧制的唐三彩、一件今人烧制的高仿“唐三彩”、一件郭爱和烧制的“三彩釉画(壁画)”、一件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而烧制的“奈良三彩”、一件
是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朝鲜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的“新罗三彩”,你觉得它们都是唐三彩吗?
就是你觉得是唐三彩,日本依然称之为“奈良三彩”、朝鲜依然称之为“新罗三彩”。
而在中国,不但有唐三彩,还有宋三彩、辽三彩等。如此这般,就急需一个共同的名号,将其统一起来。
“不论是唐三彩还是宋三彩,不论是日本的奈良三彩还是朝鲜的新罗三彩,不论是今人高仿的‘唐三彩’还是以创新手法研烧的三彩釉画,都应当归之为‘洛阳三彩’,都是‘洛阳三彩’在不同时空中的一个支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陶瓷界泰斗级人物张守智先生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叫响“洛阳三彩”,为三彩文化正名,使其“名正言顺”地得以振兴与推广,是一种“文化维权”;倘若被人抢注,将会后悔莫及。专家们同时认为,洛阳三彩既明确了洛阳是三彩发源地的地理属性,有能涵盖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各个三彩支系,体现出三彩这一陶瓷工艺体系的时空演化过程。
“洛阳三彩”最先由郭爱和先生提出,而后得到专家们的普遍认同。
几年前,“国大师”评选,郭爱和遭遇滑铁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院长常沙娜教授面对他呈报的三彩釉画(壁画)作品,质疑道:“这是‘唐三彩’吗?不是!”
当时,在中国的工艺类别中,有“唐三彩”,没有“洛阳三彩”。郭爱和只能说自己的申报作品是“唐三彩”。但是,唐三彩尽是是些瓶瓶罐罐,抑或胡人、怪兽、骆驼、骏马等什么的立体陶瓷。郭爱和的作品却是三彩釉画(壁画),是平面陶瓷艺术,归不到“唐三彩”。
禹州人做的钧瓷不叫“宋钧”、汝州人做的汝瓷不叫“宋汝”、景德镇做的青花不叫“元青花”……只有洛阳人烧的三彩,偏偏叫“唐三彩”。今人就是做的再“真”,也只能是“高仿唐三彩”,而不是唐三彩。唐三彩,归根结底只能是大唐时代的工匠们的做的。“洛阳三彩”概念提出后,中国工艺美术学协会副理事长张玉骉先生重提“郭爱和旧事”,常沙娜教授听后哈哈大笑,说:“洛阳三彩,好!好!这样说,郭爱和的作品就没啥问题了!”
自1985年起,郭爱和烧制三彩壁画,而后创烧更适合室内装饰的三彩釉画,继而为“洛阳三彩”正名,是当之无愧的洛阳三彩釉画之父。
2007年,当郭爱和带着他的三彩艺作品《中国人》参加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时,评委会专家这样评价:郭爱和将传统的唐三彩艺术发展成三彩艺文化,这是一个飞跃。这不仅是艺术界的共识,更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评委们所说的“飞跃”,很大程度上是指郭爱和对传统唐三彩艺术釉色和制作技艺的创新与突破。他创制三彩艺陶瓷画时,传统有限唐三彩的釉色已远远不够使用和表现。经过十几年的潜心钻研,郭爱和目前已研制出了500多种呈色纯净、发色稳定的釉色配方,大大突破了传统唐三彩釉色的范畴,使作品涌动着夺目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他的作品,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四十三届陶艺学会大会展览(和谐奖)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等等,斩获奖项之多之高,不但河南无人匹敌,就是放眼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20年中,三彩艺作品大多靠出口订单销往海外,国内销往北京、大连等城市,到今年,国内市场需求激增。
在传承中拓荒创新,郭爱和先生已然劈开并奠基了洛阳三彩的未来之路……
高水旺替代不了郭爱和,郭爱和也成不了高水旺。
一位传承,一位创新,两者各领千秋,岂可缺一。因为他们知道,文化不像祖先们遗下的古董,可一代一代以基本不变的物质形态传承下去,而是必须通过学习与创新在每一代个体中重新再生产出来。在文化的继承上,不能创新,或缺乏创新的能力,即意味着不能继承,无法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