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30回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前面几十回故事说尽了“修德有功”,接下来三回故事讲解“性德方显”。因此,后面三回故事没有降妖捉怪的热闹打斗,但是性德的趣味更加神奇,因为这些道理世间人最难听闻到的。不看这三回,不能真正读懂《西游记》的布局,即不能理解为什么路上要出现那些妖怪。看了这三回,真正明白释厄的道理,生活会变得更轻松,遇到再大的苦难也不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为宇宙人生的真相全在灵山会上。假如能明白一切法本来是不增不减,不净不垢,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从此会理解人生最应当做的事就是修行。因为只有修正我们的错误行为,才能让我们自己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为什么我们有错误行为?因为我们要自以为是,自己在清净里画圈圈,画出来的都是六道轮回。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方向盘交给诸法本性,当下就能圆满一切功德。可见,修行就是一条大路,所谓不二法门,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修行就是要完成二件事,一是能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全在性德,二是尽力放下自己的无明知见。从此发现,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只要放下错误的见解和行为就行,而其它一切都做不成。以为今生在人间造作了很大的事业,成就了名和利,其实都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无实义。因为没有成就清净平等觉,一切诸法都是幻想出来的,真实的只有到了西方才能得永恒。见到了永恒会发现一切都不需要任何造作,一切本来是现成。生活在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坐享其成。看到了终点就更能明了修行的始点,到底什么是佛法?点醒梦中人的方便法是也!取经的过程就是证明这个事实真相,能说《西游记》是神话故事吗?

既然不是虚构的神话故事,因此就需要用理智来看待每一回故事的深刻内涵。就这一回故事而言,修行已进入成佛作祖的阶段。很多人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成佛,因此佛教才会成为迷信。不了解一代祖师的地位,就容易犯谤佛骂祖的重罪。如果人人真正能理解什么是佛,世界上就不会有人搞邪教了。没有外道邪说,人间就真正变成美好的大同世界了。若是通过《西游记》故事来了解成佛作祖,从这一回才开始。在生活中要理解佛教的实质,可以从中体会根本的道理。既然是真俗二谛的最初实证,佛家将此位判为圆教初住菩萨位,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皆已确定,心与佛齐,觉与佛等,毕竟能究竟圆满一切功德。要注意,佛教是真实之教,与世俗文化有根本性的不同。世俗文化里的优秀人物就可以称为一个领域学科里的导师或者大师。但是,在以慈悲为怀的佛家文化里,需要证到圆教初住的地位才能称祖师,对芸芸众生而言,祖师的教诲与佛的教诲无异,都可以担任三界,乃至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另外,佛门里的大师是专指释迦牟尼佛的,或者是尊称已经圆寂的祖师大德,绝不能称活着的法师为大师。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佛教,更不理解祖师大德的意义,这就很容易犯错误,这个错误给自己带来的因果报应非常可怕。比如,有人看了这回《西游记》,不理解阿难和迦叶向唐僧师徒讨人事的理趣,以为自己更高明,便开始谤佛,其实这是很无知的行为。要了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真实内涵,可以细读本回故事,即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登灵山要金顶大仙接引?

二、灵山上为什么有道八九里宽的活水?

三、为什么只有悟空能走凌云渡?

四、为什么接引佛祖南无宝幢光王佛从下溜撑一只无底船?

五、为什么从上溜泱下一个尸体?

六、阿难和迦叶为什么向唐僧师徒讨人事?没有人事只给无字真经?为什么唐僧献紫金钵就能得有字真经?

七、为什么燃灯古佛来帮唐僧师徒?

八、修行为什么要合于藏数?

首先需要说明金顶大仙的表法理义,由此才能打开明心见性的趣味。这里需要把四个字拆开,当下就明了。读《西游记》一定要掌握这个方法,名字都是经得起拆的,文字也是可以拆的。拆字里有大智大慧,拆字里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大智大慧,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西方文化源于上帝,西方人种源于亚当和夏娃。东方文化的人种源于中华。中华人类是智慧民族的鼻祖。何为中华?即莲华也,一切万法是从莲华里化生的。什么是化生?全息能是化生。可见,莲华文化不是欲界文化,亚当夏娃文化是欲界文化。宗教文化没有离开欲界,儒道释文化的本质是离欲的。儒家讲“格物至知”,就超越了欲界观念,因此儒家文化已超越西方一切宗教文化,佛道二家文化则更不必说。从这里看中华子孙信仰西方宗教是个什么情况?是忘本的结果。当然,责任不在信仰的人,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被无知的领导们废弃了。无知给后代带来了可怕的苦难和罪恶,现在世界上多少华人蔑视自己的祖宗?如何振兴中华民族?最首要的任务是回归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德行。要明白中华民族不是来地球争夺土地的,从历史看,中华民族接受外族的领导,只要文化不改就行。这是高度的智慧,这是全息文化的特征。为什么不在表面上争?因为表面是假的。佛家能将一切世界收藏于一粒尘埃之中,可见宇宙人生是全息的,得失是假的。执着于表面的人损失太大了,比如现代计算机存储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达到东方文化的层次,芯片再发展,还是执着空有文化的延伸。而且,西方存储技术是死的,东方存储是活的艺术。东方讲随缘,这就是存储技术在生活中的活泼应用。好比,一个人换件衣服出来,西方文化就认为是二种事物,东方文化知道是那个人又回来了。东方看到了常,西方只看到了无常。东方文化讲的有缘,这里有高度的智慧!很多人接触佛家文化都不能真正理解缘字的内涵,其实“缘”的本质就是全息能信息。西方认为自己是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东方则认为已经来过无数次了,只是每次都换了存在的形式。哲学上经常讲要批判形式主义,可是哪个哲学家不犯形式主义?执着人的形式,就是形式主义了。在文字上怎么打破形式主义?就是将智慧的因子植入汉字之中。提醒子孙后代,不要忘本,不要忘记部分即是全体的大道之理。我在道中,道在我中;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觉得累?因为有得失的观念。不知足,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一切具足的。知足必定会常乐,从来没有失去过哪怕任何一点点细微的德行。只是我们不懂得回归的技术,不懂得生活的艺术,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不懂得皈依自性三宝。当然回归不是形式,根本上要从格物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和文化倾向:西方文化必然导向物质文明,而东方文化必然导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不能离开精神文明的支撑,而精神文明可以忽略物质文明的表现形式,因为高度的精神文明可以现实坐享其成。禅悦就是证明。物质文明在发展过程必定会导致战争,这就是灾难的根源。精神文明必定是和平发展的文化,共产大同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并不是西方文化的发明和创造,西方人从东方文明里汲取了营养,却又未得东方文明的神韵。注意,东方共产是性德的,西方共产是形式的。本质上的共产是不分类的,形式上的共产是相对的。何以说东方文明是共产大同的鼻祖?祖宗讲:“道有好生之德。”道本身就是无私的,共产的。可见,要实现共产大同不难,只要回归中华传统就行了。儒道释任何一家文化都可以完成这个目标,总纲领是道德就不会错,尊重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就不会偏离大方向。另外,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东方文化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任何主义都有本质性的问题,把握不好,必将带来重大灾难。什么是形而上?性德也。什么是性德?永恒不变的功行。可见,若将东方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基础,西方文化才能顺利发展。难怪西方有识之士也提出,只有东方的儒佛二家才能拯救世界。不学东方文化,西方科学将永远不能问鼎宇宙人生真相,实事求是不得不沦为戏论。金顶二字意味深长,是一切众生要了解的诸法实相。在传统文化里以金来表达常。性德有什么特质?即无上也,顶也。顶有相不?顶是无相的,所以不能以任何形式来超越性德。性顶是不可分的,因此不能以见和相来认知,如《首楞严经》称“无见顶相”。虽然无相,却又无不相。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大的内涵。如何知道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标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德行。大,是圆满义。如佛家经中常说“如来悉知悉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有一法不在自心之中,因此教化众生的能力与佛无异。何者为大?人一也,人得一即大;一者,觉性也。中华文化里的慈悲无穷无尽,还能说投身在中华民族没有成就感吗?投身你成功了,做人千万不可糊涂,要修行。仙,人山,得正定也。正定即清净不染义。因此佛道儒三家文化融合之后,仙佛在一定程度有通用的可能。但是,这不仅仅是名字上的问题,重要的是在理上要能融会贯通才行。有了金顶大,才有了仙的妙用。可见,金顶大仙是接引成佛的必由之路,不可以理解为道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的基础。若要平等须在理上先悟到同等的层次,果德才能看齐。至于,为什么要观世音菩萨来告诉金顶大仙,在精解里再作说明。

那么,灵山上为什么有道八九里宽的活水?水在《西游记》恒定代表道。活水,即强调道是活泼的。学佛难就难在一个活字上,很多人学佛学得苦,因为死在言下。为什么会死在言语之上?未明其义也。义在中道,中道才能了义,了义即远离一切成见。说生说灭,论是论非都是成见,应当明白生、灭、是、非都是全息能的信息。佛法在世间必定是全息的文化,佛家会不会和别人争论是非人我?决定不会。以儒家讲,道不可须臾离了,因此一切法皆是佛法。慈悲为怀,包容一切法是佛法的本质。八,是定数;九,是变数。可见,八九之数正是活泼的本义。性空妙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菩萨为什么要到世间来修行?不在善中修,怎知自己不落善恶二边?经历了一切法的考验方能成就彻底的活泼自在功德。需要说明的是,在修证的同时,利益了有缘的众生,替众生消了业。世界上有一种修行是圆满的,那就是发菩提心的修行。发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门功课,因此大乘佛法能拯救多灾多难的人间。

为什么只有悟空能走凌云渡?何为凌云渡?凌,超越也;雲,诸法之相也。果真能离相,则能行此独木桥。当然独木桥的趣味也很深,精解里解释。心所法,必定有相,所以八戒不能渡。一切见识皆是有相,因此沙僧不能渡。唐僧依德行,德行不立,唐僧不能过。因为唯有悟空是万法之体,所以可以独来独往。其实心体不分彼此,即不住此岸,不离彼岸。只悟空能过,又如何能完成成佛的修行呢?这正是此道活水的妙趣所在。一切德不离道的活水,既然是活水,就不必费心去修什么过与不过的问题。正如《金刚经》中的开示:“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为什么接引佛祖南无宝幢光王佛从下溜撑一只无底船?这里写得很精彩,接引佛代表什么?南无宝幢光王佛是指什么?无底船何义?为什么从下溜来?佛佛道同,成一佛即是成一切佛。去释迦牟尼佛的灵山为什么要其它佛来接引?现在末法时期为什么说净土成就?这和一定要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然后才能成就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成释迦牟尼佛,必先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自性功德名号,成就了自性功德,圆满了自性功德,就是成就了一切佛。宝幢光王佛,正是自性名号,与阿弥陀佛同义。宝幢光,就是无量光。王,就是根本。什么是无底船?《金刚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功德不是建议在定法上的,恰恰是离一切法相,即一切法性。从下溜来,这是个次序问题。先往生西方,才能功德圆满。往生西方到花开见佛,才证入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但是,在宝幢光王的寂照下,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可以分享实报土和寂光的殊胜。但是断证的功夫还是一步步来完成的,是从佛力加持转化成自力圆融的过程。在觉悟道上精进就是向上的意味。

为什么从上溜泱下一个尸体?这是比喻彻底了脱了生死之灾,分段生死了了,变异生死也了了。凡夫不得了,做错了事不得了,说错了话不得了,用错了心不得了。修行到此,一了百了。上溜下来,是过去的妄想,把真理留在识业中。识是死的,性是活的。性活了,死尸即没了。小死小活,大死大活,不死不活,绝处逢生。

阿难和迦叶为什么向唐僧师徒讨人事?没有人事只给无字真经?为什么唐僧献紫金钵就能得有字真经?这个问题让很多不了解佛家文化本质的人看轻了佛教。其实,本回故事里,佛已经做了明确的解释,但是不了解的人还是不理解。因此在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故事里讨人事的内涵,读懂之后,可能会认同不讨人事才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法是利益众生的定法,如果有,佛不会在《金刚经》中说佛实无定法可说。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佛法。为什么有佛法?因为众生有迷惑,才有佛法。就像以药医病一样,没有病,就不会有药。人不同,病不同,因此药不同。这一点上中药最了不起的,针对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方子,也有加减上的不同。什么是人事?就是众生的利益,何者是利益?病情也。比如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需要五种利益,财色名食睡。可是,这些在佛家看来是地狱五条根。没有病,怎么能给药呢?西医也做了类似的研究,所谓病理心理学研究,在病理不清楚的时候,给安慰药吃也有相当的疗效。这样就好理解给无字经的道理了,补元的原则。念佛法门就是无字真经的趣味,放下万缘,因此被佛家称为阿伽陀药,即万灵药。虽然是万灵药,但是众生不理解,不相信,以为是迷信而不能接受。有文字,有方便,有道理,病人容易接受。直接给他无我的药,他会心生恐怖。就像小品《心病》里看到的一样,众生不关心自己是怎么生的,只关心是怎么灭的。众生畏果,不从因上下手。如今科学走了很多年才发现清净生产才是正道,治理污染法永远不是圆满的方法,科学家确实是很聪明的。如果科学能关心自己的生死大事,更容易理解佛法的原理。从因上看问题,就是人事的内涵。从什么地方来,必定带有那一方众生的习气。人事是什么?惑业也!从修行证果讲,要成就最上菩提,也必须放下自己的人事。看不到自身的人事,就找不到自己修行的佛事。觉迷是一对事物,没有迷,何以称觉?众生不迷,何来的佛法?画蛇添足。为什么献了紫金钵,就有了有字真经?紫金钵是做什么用的?是接受众生供养的。从现实里看,一个修行人需要多少供养?越少越好。所以佛家常常提醒修行人要远离名闻利养,这是地狱之根,决定不能贪图。现在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因此佛教表面上很兴,本质上很衰。从哪里解决?在家修行人要关心出家人的生活,要保证他们衣食无缺,但不能给过多的财富供养。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在家人以为供养越多越积德,这个观念有问题。佛法是活水,供养过了限度,是自己的贪心在作怪,就是造作罪业。佛在多部经典里有开示,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把倾家之产供养出来,不如用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大。唯自己精进修行的供养才真正能供养佛菩萨,光大佛教,利益天下众生。

为什么燃灯古佛来帮唐僧师徒?燃灯古佛是这一个贤劫应身佛,《金刚经》里开示,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寓意是开山之佛,虽然佛是没有先后的,因为时空是假相。但是在人间建立佛法好比点亮众生智慧心灯一样,必须依众生交流的言语来建立。因此可以肯定佛经都具有点心灯的作用,经常读经可以开智慧。其中,最殊胜的是《首楞严经》,传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

修行为什么要合于藏数?这个问题太大,不能展开讨论,只能点到为止。藏数是什么?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能生而没有生,就是藏的内涵。佛常说的自性功德不可思议也是个理趣,功德正是法性所含藏的理义。净土法门里的阿弥陀佛代表众生本来圆满的自性功德,因此在家时是世饶王,出家时是法藏比丘,在一切世间跟随世自在王如来修行,三句话把大道之理说尽了。什么是性德?在世最能利益众生,非他莫属。出世,清净不染,清净无为,于一切世间得最上逍遥自在。科学能不能修学圆满?不可能,因为法无穷尽故。科学从法相去求圆满,永远求不得。佛家讲众生八苦,其中就有求不得苦。为什么求不得?因为不识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处处抓根本,一得一切得。根本是多少呢?佛根据众生根器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开示,但是都冠名为本愿功德,最简单的称为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是根本,展开来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内涵是一样的,处处未离根本。故事里以经论的卷数或者修行的天数来合藏数,代表圆满无缺。如果有缺,就说明还没能见性,没有见到根本。

猿熟马驯方脱壳,猿,心;,意;熟驯,消归自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方脱壳,明心见性才真正脱离法界的影响,得真正的身心自在。,无明壳,意识壳,思想壳,躯壳。广义上讲,就是自己造作出来的一切障惑业。

功成行满见真如,功,调御自心的能力;,成就性德的能力。成满,达到基本要求,能够把阿赖耶的种子转成般若智慧。见真如,转识就成智,成智就是见自性真如。真如是不变,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话表寇员外既得回生,复整理了幢幡鼓乐,僧道亲友,依旧送行不题。

话表寇员外既得回生,修行证果的殊胜就在这里,境界根本没有得与失,得失是自己妄想所缘的幻影而已。佛经里常有这样的记载,将身心奉献给一切众生,自己不增不减。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性德的圆满表现,一切众生本来圆满,绝对没有任何与他人竞争、斗争、战争的需要。不论搞什么样的争夺都是和自己过不去,虽然能令对立的事物有所伤害,但是伤害最大的是自己。因为只要有二心,就从佛转变成了魔。一切众生本来是自己,不承当众生是自己就是缺德的表现。我们为什么到人间来投胎?因为我们缺德。复整理了幢幡鼓乐,僧道亲友,依旧送行,功德是随身的,修功有德,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因为佛法告诉你修功德,这是永恒的财富。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搞竞争、斗争、战争,所得甚少,所失极多。不是愚痴到一定的程度,怎么可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愚痴的人以为损人能利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就吃众生肉而言,吃的是自己。将来是吃哪块还哪块,打个时间差而已。好比,一个人有痛觉延迟,先把自己的肉吃了,吃完了之后,痛才发作,后悔来不及了,这就是唯有业随身,凡夫时时刻刻不离此道。

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

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上了大路,这一句重要。什么是大路?自己走的路是什么路?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佛法是大路,是越走越宽的幸福大路。其它的路都是轮回的苦途。唐僧四众走了十四年,终于到了佛地,与十方世界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境界与他方有相似之处。琪花、瑶草,玉旁的花草,代表体现的。古柏,指本来就有的,柏,业已清白;苍,指阿赖耶的种子,,一切众生皆具备的业。学佛证果不是修证古怪之事,是修一切众生具有的功德。只是把阿赖耶转变过来就行了,阿赖耶是生灭的,般若是不生不灭的,不变随缘。家家向善,户户斋僧,证果的重要特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清净不染的。可见,在境界里与恶人斗,其实是与自己的幻想较劲。佛家讲要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苦难的众生就是这个道理,把境界转过来。境界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一切众生时时刻刻不离念佛。换言之,一切众生不离大道,承当大道。修行什么时候进入真境界?时时不离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成佛。

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真个是: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真堂谈道,宇宙传经。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凤仪翔万感灵。

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法无定法,顿悟为法。六七日,是顺随机缘。一带高楼几层杰阁,功德显露,功德有层次,佛家把见性之后的层次分为四十二阶。每一阶里境界又是无数细微差别,实在是不可思议境界。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天,理也;冲天,即理也。修行人明心见性,就是能在境界里法法即理。郁郁黄花,青青翠竹皆理也。祖宗讲“天圆地方。”与黄花翠竹的道理是一样的。从这些地方都可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思议,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如此接受佛文化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佛文化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本土文化。表面上是从印度传来的,本质上是一种回归而已。生活在人间与生活在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有智慧,能转变境界,能把一切万法消归自性。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耸汉凌空,空有不二,此即见性,性空缘起。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自己与万法融为一体。描写得非常妙,在地上要举头望日月,见性之后,时空没有了。宇宙在手,万化在心。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毛孔纳须弥,功德遍法界。现前科学也有惊人之处,他们发现了黑洞,并且发现黑洞是极光明的。另外,他们还在寻找虫洞,想找时空的捷径。本质上讲,已经证明了时空的虚伪性。黑洞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等于找到了时空转换的具体位置。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就找到了时空转换的通道,本质上是发现了光化等效作用。由于这些文化过于深奥,理解的人太少,误解的人太多,渐渐沦落为气功文化。但是气功师们还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气功理论都是从佛道经典中来的,这就相当于认祖归宗了。不论练什么功,要真正有实质性的成就,都必须光化自我。藏传佛教里叫虹化,理趣是一样的。光是什么?机缘是也。汉字的光,是火在人上,智慧也。科学的真正进步源于对光的理解,量子力学揭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必然如此。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黄鹤,比喻性相一如;秋树,比喻功夫历练;彩鸾,比喻实报庄严;晚风,比喻宿业习气。这一句是指明心见性有确实的消息,有对应的功夫境界,不只是一个冠名而已。世俗之人追求冠名,很少人去反省名不符实的事实。人人都想当救世主,也不承认神仙皇帝,以为有吃有穿有住就是得救了。到底是救了什么?就是维持了某种感觉而已。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灵者,性也;者,德也。琳珠,理事不二。真堂谈道,宇宙传经。明心见性之后,无一法不是佛法。明心见性之前,无一法是佛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修行人而言,修行证果前,一定要懂得放下万缘。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一切万法随缘而真,应机最实。当生则生,当灭则灭,此即大道也。人生在世,要明白安心之道,该现花时即作花,该作叶时即现叶。人人都要当领袖导师,天下哪有不乱的道理?祖先讲:“安分守己。”紫芝仙果年年秀,丹凤仪翔万感灵。清净德相常展露,性德无为随缘应。十方诸佛随类化现,有求必应。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30回

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象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见他:

身披锦衣,手摇玉塵。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塵,丹台紫府每挥尘。肘悬仙箓,足踏履鞋。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这里是比喻承当。在假境界里千万不要承当,比如不能把娑婆世界当作实有。在真境界里一定要承当,承当已到佛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道童,是指有道德的童子,比如佛家《华严经》里有善财童子,那是圆教初住的菩萨,明心见性之后,在境界里修五十三参,把阿赖耶识种子转成道种智。斜立,这是描写中道义,比喻“似相非相”,超越了一切相与非相。

身披锦衣,不是无相;手摇玉塵,不是有相。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塵,丹台紫府每挥尘。非无相故,得于一切功德生法喜;非有相故,常以清净本愿行无染。肘悬仙箓,足踏履鞋。肘,肉寸,即身心也;足,口止,观照也。身心常自在,智慧常观照。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即相离相真洒脱,和光同尘实奇妙。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不生不灭居久视,不动不摇住极乐。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灵山客,中道了义,如如实相。金顶大仙,性德自在。唐僧初见真实性,犹如古树开新花。

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

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师徒们沐浴了,不觉天色将晚,就于玉真观安歇。

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要上灵山,圆满觉性,首先要认得真心本性。玉真,道性,即法性也。来接我们,比喻见性方能成佛。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这一句有趣味,要深入体会才行。观音菩萨会不会哄骗众生?不可能的,因为观音菩萨代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错出在哪里?错在修行人误会了反闻的内涵。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二,是指照真达俗;,是指空假中三止三观,所谓三三行。不意今年才相逢也。结果要十四年才见到,修行要圆满。注意,圆满有小圆满和大圆满。十四年代表一藏之数,性德是圆的,功德是圆的,二者相印。修有不圆,则不得悟入诸法实相。祖宗讲:“理未圆通,莫论修真。”现在是未法时期,佛教的味道不圆了。除了佛教经典,其它的道德文化都丢掉?这是没有认真学习《妙法莲华经》的结果。佛法是普门,能够在一切文化里取其精华教化众生。一切文化存在的道理在于一切法不离自性,把一切文化导归自性,就把一切文化都转化为佛法了。这就是普门品的根本义,圆融自在。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这一句体现真如自性本含慈悲,时时刻刻准备接引一切众生。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心意识都归性德,这是关键的提示。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这是禅性本地风光,有禅有净土,有功就有德,德高功自高,心净则土净。香汤,是指性德无量光;沐浴,是指将一切消归自性功德。《佛说浴像功德经》云:“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未来世中,诸众生等,云何浴像?’佛言:‘不作执空有想,于诸善品,心怀渴仰,不生疲厌。何以故?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如是等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于像上下水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功行证入无为清净,则自然受到清净道德的沐浴。如上面说的种种妙香,比喻性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坐享其成。一切法中最美妙者无过于天真之道德。人们习惯于造作,在各种学校里学种种造作之能,而修行人反其道而行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来学去,到头来才发现,天真是最美好的,放下造作就能得到。我们这一荐人发现前一茬人已沉睡在大西洋底,造作必将埋葬自己,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聪明返被聪明误,造作必被自心欺。修行修什么?修消归自性。念佛念什么?念自性功德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随文入观。人类为什么一茬又一茬地自我毁灭?历史总是那么惊人地相似?总是在劫难逃?因为我们有分别和执着,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每念分别和执着都在把自己推向毁灭之门。“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告诫弟子们,末法时期,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持戒对凡夫来讲是一个消业的过程,自然有苦楚须忍。然而苦尽甘来,总有到头的日子。九戒,指在一切境界里修持戒行。三皈,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佛法与宗教不同。宗教信,是信他不信自。佛法信自也信他,更重要的是入门即登地,因果同时。受三皈时,即是得三皈时。佛法的信里面有受持的行义。往生极乐世界只需要有信愿,就是受持的意思。受持在一切境界里,就是功行。可见,成佛是功行圆满,往生是信愿真实。始自新,始终平等,打破众生与佛陀的差别,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位。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魔,是指起心动念;沙门,出家人,这里指涅槃趣味。不起不动念魔业清净,如如不动灾难清净。

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清净法身本清净,金刚不坏是本原。如果在物质上求金刚就错,能够在属性上体会就得到了。

次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褴缕,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唐僧见了就拜,行者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辞而去。

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指唐僧自性功德终于显现出来了。昨日褴缕,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学佛人至此才是真正信了行了,没有做到这一步,都是权说佛子,因此不必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云路,是指悟空筋斗云,亦指有相之道;本路,是指性德,修行上称本地风光,似相非相之路。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性德本是自性,因此能与唐僧携手同行,接引本具的自性入正觉。旃坛,旃,旃檀,性德的和合万法的特质;,曼荼罗,指建立觉悟的道场。这里是指唐僧,修行的功德必须依性德来建立。上法门,悟入理事不二、性相如一之道。笑吟吟,本分有此胜义行。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原来觉悟全是本分事,以观自在反闻,中道了义贯通即是。后门,指性德,与前门之法相对应之谓。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半天中,离四句的中道了义。祥光五色,于一法自在安详。瑞蔼千重,重重无尽的功德利益。灵鹫高峰佛祖,都是指无上菩提妙觉。师父,还不到拜处哩。这是强调要实证自他不二。常言道:“望山走倒马。”这一句比喻修行如果在把自佛与他佛看作二佛,则永远难成正果。从这里可以了解宗教与觉悟的区别,宗教里永远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觉悟是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信上帝永远不能觉悟自己。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觉悟不是有一个觉悟可得,性德亦是无实无虚,如《心经》中开示:“无智亦无得。”

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正是:

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

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

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

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徐徐缓步,登了灵山,安然之态。四无人迹,真实理体无有一法可得,正是因为无法可得,所以才能生一切法。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性德广大,活泼自在。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又无一法可得,如何渡得众生?这是佛法最微妙的地方。六道里的染法,总是相对的。有能度和所度,要度众生,必须有一个法船。其实,众生即是法船,转化了阿赖耶的种子识,即是得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觉悟自己就是普度众生。“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凌云,即法离相之趣,即理即事,即性即相,即因即果,一切法究竟坚固,本不动摇。独木桥,即不二法门。一切诸佛所证无不是中道了义,十如是是也。

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何为如一之境界?与一切法不一不异。远看,以分别心来看,梦中明明有六趣。近观,以自心见,觉后空空无大千。玉栋,比喻实有;枯槎,比喻幻象。横空,明摆在眼前;断水,无自性不可得。

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分别心容易,不分别甚难。维河架海,比喻世人以时空观来建立的一切世间法,幻化出宇宙万有,诸多星系。不修行的人以为这个不容易,造飞碟已经实属不易,何能造一个大千世界出来?然而,对修行人而言,还有更难的,那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明明白白有个境界,而心里毫无痕迹可得,彻底扭转了凡夫心迹残留的漏习。境界相一旦残留,清净功德即漏失。不见无相,不见有相,如何能落得脚?因此佛法是大丈夫事,非大心凡夫所能行也。亿亿众生中有几个能登大雄宝殿之正堂?

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打破时空,不立自他,万法无不从自性里流现。天涯,比喻自性功德。千寻白练,一切万法之生灭瀑流。万丈虹霓,梦幻泡影。卧影,对境无心,不起不动念。

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中道不容易把握,要么无住,要么生心,极难做到无住生心。圆教初住位功德不可思议,一般都是经历了无数世的功德累积。六祖慧能大师一闻即悟,不是一生一世的根器。除是神仙,比喻唯有上上根人能把持。步彩霞,行在有分别处而不生分别意。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

正是路!正是路!不二法门,非它莫属。

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甚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扯扯拉拉的耍斗。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

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心猿合本,虽然有念而得体。摇摇摆摆,比喻有念之作用。须臾跑将过去,无念之分别。这是甚么去处,许你驾风雾?这里是诸法实相,不容妄想。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沙僧代表明理,明理道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这里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悟空过得去,即有法船可乘。学佛是学用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能识自本心,达自本性,即是天人师,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得无住生心,即证无量光寿。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将一切法还原为性德光明,常寂光土里哪有众生相?很多人怕成佛,因为不理解无我之理。执着我的人,一听到修无我,心生恐怖。一般人只能修到大我,要成就一个广大无边的我,误解了“我即是道,道即是我。”说什么某某佛撑管银河系,现在换成某某佛来管理了。把佛的法运错解为佛的管辖,这些错误的理解本质上都是源于对我和无我理解上的错误。把佛菩萨理解为神和上帝了,对大道的见解没有突破欲界的心理。对身心有控制的念头,无论如何修都不能超越欲界天。更是有控制的念头,功夫提升到欲界天顶时,必成魔王波旬。不论学佛还是学道,明理都至关重要。法中寓理,理中寓法,理法本来是不二的。无底,就是无住,不住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中,只有无底才真正是度人法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先天地之声名,无量光宝幢光王是也,比喻一切诸佛皆依此船而成就。佛佛道同,行不改道,无不以真如实相,用作度人法舟。

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无量光即是无量功德的清净法身,虽生一切法,法身本无生灭,本无动摇。无终无始即无量寿;升平即无生法忍。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虽然迷惑众生依此而幻化六尘,六尘不改自性,尘缘不坏妙有。比如,显示器的图像不坏屏幕。

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虽然现实中的无底船不能在海中航行,但是无住生心的佛法却永远是度众生的大法舟。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𦩅𦪀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无住才不会被法相颠覆。现在修行的方法中,很多人不能领会中道之义,常常会走火入魔。向着中道用功,即是离相即相的艺术,这种功夫最为稳妥,绝对不会走火入魔。走火,是因着相而起的妄想。一切法的精华尽在中道,中华,乃一切法之精髓也。中华必定是养生益智的,趋于中道的功夫称为中功,世出世间之妙法也。佛道儒医武的精髓唯一中道可成。离中道,即是魔法也。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惊疑,疑情未了。叉着膊子,往上一推。比喻归中之趣。毂辘的跌在水里,性德沐浴于道德活水。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如此即是道之须臾不可离也。修行要学会放下,因为能放下的都是妄想分别和执着。放到无放可放,即是到家。所谓:“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不要去想得道,道本在一切处,放下即得,歇即菩提,如此一路涅槃城。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既然一切法皆不离自性,何须转换,何须修行,当下即是,即事而真。无需改变行装,不必转换立场,无愿无作即是解脱。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𦩅𦪀之上。唐僧是三徒步的根本,唐僧在船上,三徒必定也上了船。𦩅𦪀,舟旱舟唐,舟,指法性;旱,日干,纯性德,法身也;唐,在迷众生。上契诸佛,下化众生。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在世讲人性,人性是什么?尸性也,一切众生相是也。从此真正证得了无住生心,一切法相,任其随缘漂泊。无住生心乃大乘法之无我。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真正得到了无上觉,彻底解脱。这里还有得佛印证的趣味。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觉悟就是这样稳稳当当。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转凡成圣,到达彼岸。轻轻的,比喻本来是佛,觉了就是。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脱胎换骨,成就法身。元神,指法身,广大无边,能即一切法,即与一切众生相亲相爱。佛家讲慈悲,不讲博爱,因为博爱还是分彼此的。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六识六尘皆洗涤清净。

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法身是广大,法身有智慧,智慧无极,同心同德。

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师父,你看这面前花草松篁,鸾凤鹤鹿之胜境,比那妖邪显化之处,孰美孰恶?何善何凶?”三藏称谢不已。一个个身轻体快,步上灵山,早见那雷音古刹:

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

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金刚经》中云:“法以筏喻者。”见性,即无有一法可得,非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修行的真谛在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然众生的性德从来没有失去过,但是不修行只能随顺惑业,性德有,但是没有方法享受。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如果没有性德本有的解脱性,修行必定没有办法成功。师父,你看这面前花草松篁,鸾凤鹤鹿之胜境,比那妖邪显化之处,孰美孰恶?何善何凶?功不唐捐,修行贵在心能转境,娑婆世界是可以转换成极乐的。花草松篁,鸾凤鹤鹿,指清净心显现的境界。妖邪显化之处,指造作心化现的境界。同样是境界,觉悟之后,完全不同了。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感受差别太大了。举个例子说,明心见性后,二地菩萨证得音响忍,本性里的声音就能感受到了。好比钢琴自己会演奏最美妙的音乐,一切法里的频率都自然悦现,何等美妙!作曲家、音乐演奏家和乐器制造大师们在西方都要失业。此岸众生听音乐能不能开悟?多数人是越听越感慨,越听越惆怅,心无着落故。真正能听到心声,那才叫喜悦和雅之音,听到会开悟的音乐盛会。《阿弥陀经》中开示,此乃阿弥陀佛为教化众生而化现的。也就是说从自性出现微妙音声,这个微妙音就是性德,清净心对应的境界。既然是真实显现,听了哪有不开悟的道理?一个个身轻体快,步上灵山,早见那雷音古刹,把妄想压在心上怎么可能轻快?雷音,性德;古刹,超越时空的真实。

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真实是真俗共用的。霄汉中,性空之理;须弥脉,缘起之事。巧峰排列,怪石参差。巧峰,现量之真谛;怪石,比量之俗谛。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悬崖,妄想而有突兀,与觉悟的平等心相对;曲径,与觉悟的直心相对。虽然妄想显现的表面现象丑陋,但是若将丑陋分晰,最终还是真实的美妙。比如,有毒的物质是可以分解的,分解到光量子,则对事物就无害了。这些光量子受凡夫妄想和执着的编程,形成了种种有特性的物质。杀虫药就是执着自他分别的人生产出来的,物质结构里充满了敌意和杀心。环境为什么会污染?是对众生缺乏爱心变现出来的。这些都是悬崖曲径的内涵。瑶草琪花,紫芝香蕙。瑶琪紫香,指体是德本,用在清净和美。只是我们在境界里不回头。下旁,比喻回头是岸。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仙猿,指清净心;白鹤,指清净觉照;入桃林,指功德果海;立枝头,指随缘入观;摘果,比喻法喜;牺松,比喻随缘。火烧金,指心现皆性德;烟捧玉,比喻相不离性,用不离体。彩凤双双,青鸾对对。性相理事,总在一处。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将相归性,即一念回光,普天皆性德;从事入理,便当下清净,事事皆希奇。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光光互照,重重无尽,无一法不是体性之德相。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遍界体性,众妙现瑞。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无有一法不是性德,必定利益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无有丝毫违犯。浮屠塔显,优钵花香。功德塔显,灵瑞花香。比喻上面这些功德利益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切世间难值难闻。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地胜,境界殊胜;云闲,万法安然;境界殊妙顿悟心境如一,万法安然方知时空不真。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妄想缘不到般若,劫难无损于性德。

师徒们逍逍遥遥,走上灵山之巅,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长老就便施礼,慌得那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合掌道:“圣僧且休行礼,待见了牟尼,却来相叙。行者笑道:“早哩!早哩!且去拜上位者。”

师徒们逍逍遥遥,走上灵山之巅,既然见到诸法实相,当然是一悟彻透,觉与佛等。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优婆善士分别是指信佛和好善之人。祖师大德的功德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来,他们有观机的能力。现在是末法时期,祖师级的人物非常罕见。没有祖师则没有观机之能,众生到底要选择什么法门呢?只能选择三根普被的法门,这样的法门就只有净土了。怎么判断自己的根器呢?极其简单,读一遍《金刚经》,如果能达到透体清凉,就是上根之人。如果只是若有所悟,是中下根器。如果是似懂非懂,乃下下根器。不论哪种根器,修净土是一样的。但是,中下根器学禅,必定一生空过,开悟无门。下下根器学念佛,纵然不能往生,亦能积无量福。圣僧且休行礼,待见了牟尼,却来相叙。功德越是圆满,利益众生的能力越大。

那长老手舞足蹈,随着行者,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那厢有四大金刚迎住道:“圣僧来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毕就欲进门,金刚道:“圣僧少待,容禀过再进。”那金刚着一个转山门报与二门上四大金刚,说唐僧到了;二门上又传入三门上,说唐僧到了;三山门内原是打供的神僧,闻得唐僧到时,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唐朝圣僧到于宝山取经来了。”佛爷爷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唐僧进。那里边,一层一节,钦依佛旨,叫:“圣僧进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正是:

当年奋志奉钦差,领牒辞王出玉阶。

清晓登山迎雾露,黄昏枕石卧云霾。

挑禅远步三千水,飞锡长行万里崖。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

那长老手舞足蹈,这一句重要!比喻性德是活现的。那厢有四大金刚迎住,出世间的四大金刚对应世间法的四大苦空,金刚是不坏的理体,苦空是生灭的幻象。二门上四大金刚,法法皆是金刚,法法皆是常。还有三门,乃至无尽之门,无一不是金刚。时空有尽,佛法无穷。不学佛,怎能知自己之富贵!佛爷爷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唐僧进。若在门上见,全是四大金刚,万法是实,但是不得全体。若在门内见,功德圆满显现。

当年奋志奉钦差,领牒辞王出玉阶。当年得遇善缘,奋志发心求道。成佛之道乃世间最胜之道,非帝王不能发旨出行。学佛的人犹如得到了最上的钦差,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了。

清晓登山迎雾露,黄昏枕石卧云霾。然而生活在世间法中,行住坐卧如在云雾之中,虽知妄但不能离妄。

挑禅远步三千水,飞锡长行万里崖。历事炼心,守护禅心。

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见如来。一心一意求觉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千劫万修,如今终成正果,得见真如自性,不去不来的万法理体。

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三藏俯囱作礼,启上道:“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这里要注意,这与宗教里的拜神灵不同。这是皈依性德,不是拜心外的鬼神。拜罢,又向左右再拜。相当于拜了佛法僧,即皈依了自性三宝。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为什么要成佛?要皈依自性三宝?因为十方世界的众生需要。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这里趣味无穷。学佛是学什么?学自性的慈悲理体。自己要发愿为众生,方能开化显实。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这里说众生病根,违背性德。天高地厚,人越是迷惑,业障越重,天就越高,地就越厚。不敬三光,日月灯光,乃透障之路,不敬则自塞。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通过如来之口,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定性之论,若内证不深,不足以救身治世。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唯有佛法三藏可解灾厄。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三藏是经、律和论。谈天是说理,说地是说法,度鬼是戒律,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三十五部,佛经是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是指的体裁形式。这里说三十五部是五七之数,比喻能契合五蕴众生之机。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是三藏圆满之数。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能度一切众生,包括顽石也能得度。众生平等,一切皆成佛。注意这与西方宗教有本质不同。西方宗教的好人永远在天堂,恶人永远在地狱,所谓的高级宗教只能度一小部分人,并且天堂人还有种种欲望和需求,与上帝的能力仍有天壤之别。先将斋食待他,觉悟是自受用在先,自己先得到利益,再把体会传给有缘的众生。宗教与此又大不同,老师还在人间,宣传上帝的福音。因此佛法是真实体会的传承,不是信仰传播。佛教中人一般是问:“会吗?”而宗教之人一般只是问:“信吗?”各检几卷与他,选择契机的经卷才能得实益。

二尊者即奉佛旨,将他四众领至楼下,看不尽那奇珍异宝,摆列无穷。只见那设供的诸神,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师徒们顶礼了佛恩,随心享用,其实是:

宝焰金光映目明,异香奇品更微精。

千层金阁无穷丽,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

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看不尽那奇珍异宝,摆列无穷。佛家的富贵连佛也说不能尽,凡夫更是想象不到。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美妙的享受无法用言语表达。随心享用,这一句非常重要,随心应量,自在无极。不是有为众生所能想象的,众生有选择地去品尝,实报庄严土是随众生心来受用的。

宝焰金光映目明,异香奇品更微精。宝焰金光,般若智慧。异香奇品,真如实相。映目明,明了十方。更微精,不可思议,无内无外,无长不短,无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的一切都尽见。

千层金阁无穷丽,一派仙音入耳清。千层金阁,相互辉映;无穷丽,重重无尽。一派仙音,净妙之音。音乐里有和弦音,五度和八度的和弦最悦耳。这里是无穷尽的谐和和弦,经中称“和雅音”,其实性德含藏的无量义都是和谐的,这样的音声凡夫怎么能想象到?现在的大型交响乐一般有一百个乐器同时演奏,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入耳清,佛家有把一部大经刻于大钟之上,一敲之后,谁人能听全?而觉悟之后,千经万论,一音入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什么样的学习效率?《天华文化》曾推出“神读法”,与佛家读经要求的“随文入观”同出一趣,舍识用根,入观就是一闻千悟的训练方法。至此方知世间的聪明人是何等的愚蠢,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素味仙花,清净不碍妙有;香茶异食,性禅能养心智;人罕见,世间难遇;长生,寂然如如而受。

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无始劫来受尽了苦难,成佛才知那些苦受得冤枉,原来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性德,是现成的。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众餐毕,却入宝阁,开门登看。那厢有霞光瑞气,笼罩千重;彩雾祥云,遮漫万道。经柜上,宝箧外,都贴了红签,楷书着经卷名目。乃是:

《涅槃经》一部,七百四十八卷;

《菩萨经》一部,一千二十一卷;

《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

《首楞严经》一部,一百一十卷;

《恩意经大集》一部,五十卷;

《决定经》一部,一百四十卷;

《宝藏经》一部,四十五卷;

《华严经》一部,五百卷;

《礼真如经》一部,九十卷;

《大般若经》一部,九百一十六卷;

《大光明经》一部,三百卷;

《未曾有经》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

《维摩经》一部,一百七十卷;

《三论别经》一部,二百七十卷;

《金刚经》一部,一百卷;

《正法论经》一部,一百二十卷;

《佛本行经》一部,八百卷;

《五龙经》一部,三十二卷;

《菩萨戒经》一部,一百一十六卷;

《大集经》一部,一百三十卷;

《摩竭经》一部,三百五十卷;

《法华经》一部,一百卷;

《瑜伽经》一部,一百卷;

《宝常经》一部,二百二十卷;

《西天论经》一部,一百三十卷;

《僧祇经》一部,一百五十七卷;

《佛国杂经》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

《起信论经》一部,一千卷;

《大智度经》一部,一千八十卷;

《宝威经》一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本阁经》一部,八百五十卷;

《正律文经》一部,二百卷;

《大孔雀经》一部,二百二十卷;

《维识论经》一部,一百卷;

《具舍论经》一部,二百卷。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八戒代表心所造作,好比艺术一样,到了西方才知人间所谓的艺术作品很丑陋。食物也一样,西方没有厨师,天然美味享用不尽。餐饮业如果涉及杀生,因果报应非常惨。沙僧代表智慧,在此土是知识分子,知识是死的,虽然能找到思维和逻辑的规律性,还是表面记忆之术。西方智慧开了,知而不识,没有种子效应,不留痕迹。脱胎换骨之馔,在西方吃饭会开悟,因为属于不吃而吃,吃而不吃,越吃越香,越吃越妙。此土众生吃什么都造业,吃饱了再吃会生病。如果能像金山活佛那样,能把钱币什么都吃掉,不增不减,不造业。楷书着经卷名目。以下三十五部大经,指佛法的三十五大类真谛。者,真实义也。当然佛经有无量义,此三十五只是例举一二。

《涅槃经》一部,七百四十八卷;涅槃义,一切万法本不生灭。如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随缘教化一切众生。七百,比喻缘圆满,与一切众生有缘。

《菩萨经》一部,一千二十一卷;菩萨义,佛法能觉悟有情。一千,指大千世界。二十一,三七之数,三德相续不断能成就觉悟。,是周期之数。

《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虚空藏义,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对应四大,因此有四百卷

《首楞严经》一部,一百一十卷;首楞严义,一切法究竟坚固,百界十如是。

《恩意经大集》一部,五十卷;恩德广大义,遍摄五蕴众生心。

《决定经》一部,一百四十卷;一切众生必定成佛义。二七之数,有情无情本来是佛。

《宝藏经》一部,四十五卷;法藏义,五九之数,能成就一切法。

《华严经》一部,五百卷;花果义,与宝藏呼应,一隐一显。五十之数,本来功德圆满义。

《礼真如经》一部,九十卷;彻底尊重法性之德义,九十之数,广大圆满。

《大般若经》一部,九百一十六卷;大智大慧体性义,九二八数,无穷尽真俗二谛智慧皆能成就。

《大光明经》一部,三百卷;圆明性德义,体相用三德皆光明。

《未曾有经》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卷;因缘殊胜义,百界千如十法界一切众生遇缘即能成就。

《维摩经》一部,一百七十卷;在家成就义,一七十之数,性德平等随缘圆满。

《三论别经》一部,二百七十卷;义在言外义,二七十之数,二谛随缘教化皆属教外别传。

《金刚经》一部,一百卷;性德不动义,十十之数,圆满一切法而如如不动。

《正法论经》一部,一百二十卷;真俗圆融义,一二十之数,真俗圆满显现。

《佛本行经》一部,八百卷;本愿加持众生义,八百之数,决定圆满成就众生。

《五龙经》一部,三十二卷;五蕴不离自性义,四八之数,四相皆依性而得生成。

《菩萨戒经》一部,一百一十六卷;觉不离性义,一二八数,将一切万法消归自性。

《大集经》一部,一百三十卷;三德圆融义,一三十数,一而三,三而一。

《摩竭经》一部,三百五十卷;佛法甘露义,三德五蕴皆得利益。

《法华经》一部,一百卷;妙法莲华义,十十之数,一切法不离中道。

《瑜伽经》一部,一百卷;神通自在义,十十之数,十大神通十大神变。

《宝常经》一部,二百二十卷;性德不坏义,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西天论经》一部,一百三十卷;极乐世界义,一三十数,三根普被,依一门得度。

《僧祇经》一部,一百五十七卷;性德无量义,一五七数,纯真随缘显露。

《佛国杂经》一部,一千九百五十卷;包罗万象义,一九五十之数,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五蕴含藏。

《起信论经》一部,一千卷;一乘得度义,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乘此义。

《大智度经》一部,一千八十卷;圆满智慧义,千八之数,成就一切种智。

《宝威经》一部,一千二百八十卷;恩威并施义,千二八之数,成就一切威德。

《本阁经》一部,八百五十卷;本愿功德义,八五十之数,成就五须弥众生。

《正律文经》一部,二百卷;自性本净义,二百之数,真俗皆无染。

《大孔雀经》一部,二百二十卷;性空缘起义,二二十数,无缘不成之道。

《维识论经》一部,一百卷;诸法唯识义,百数,百法明门。

《具舍论经》一部,二百卷。万缘放下义,二百之数,二边不立,中道不存。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逢一位佛祖,拜两拜;见一尊菩萨,拜两拜。又到大门,拜了比丘僧、尼,优婆夷、塞,一一相辞,下山奔路不题。

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传经要传契机之经,契机又依人事而成。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传经不能契机,众生不得法益,闻如不闻,学如未学,如何能兴教!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无为之性德,如何敢为所欲为?现在社会上的佛法有类似的问题,看到一部经,就依文字识,看到种种利益言说,以为得宝。此等不懂装懂行为,如同在佛门撒野。能不能觉悟自性?除了增长邪见难免,其它都难决定。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问:“座边有谁在此?”只见白雄尊者闪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飞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教他再来求取有字真经。”白雄尊者,即驾狂风,滚离了雷音寺山门之外,大作神威。那阵好风,真个是:

佛前勇士,不比巽二风神。仙窍怒号,远赛吹嘘少女。这一阵,鱼龙皆失穴,江海逆波涛。玄猿捧果难来献,黄鹤回云找旧巢。丹凤清音鸣不美,锦鸡喔运叫声嘈。青松枝折,优钵花飘。翠竹竿竿倒,金莲朵朵摇。钟声远送三千里,经韵轻飞万壑高。崖下奇花残美色,路旁瑶草偃鲜苗。彩鸾难舞翅,白鹿躲山崖。荡荡异香漫宇宙,清清风气彻云霄。

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没有人事,不知根机,只能传无字经。有字真经,若不契机,必定错解错行。只见白雄尊者闪出。白雄,白,明白;雄,觉悟;即明白觉悟理法之尊。

佛前勇士,不比巽二风神。觉悟的方便,与世间的知识不同。仙窍怒号,远赛吹嘘少女。根性上的作用远比意识上的作用来得迅猛。这一阵,鱼龙皆失穴,江海逆波涛。法不契机,根离尘故,现象无处归,诸法无实性。玄猿捧果难来献,黄鹤回云找旧巢。生灭离体,境界离德。丹凤清音鸣不美,锦鸡喔运叫声嘈。虽然自然不离性德,性德紊乱,诸音不谐。青松枝折,优钵花飘。翠竹竿竿倒,金莲朵朵摇。诸法失去清净义,极乐变娑婆。钟声远送三千里,经韵轻飞万壑高。同频方能共振,共振即超时空。崖下奇花残美色,路旁瑶草偃鲜苗。彩鸾难舞翅,白鹿躲山崖。一变一切变,一转一切转。好比基因转变了,花草皆是虚名,内含毒素,没有圆满的利养义。荡荡异香漫宇宙,清清风气彻云霄。和谐换了次序,感应错了良机。

那唐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未曾提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将近,恐他棍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捽碎,抛落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香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

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觉悟之后,唯有诸乐。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错会了机缘,经义不实在。比如同是一个彗星,西方人理解为千载难逢的美景,东方人则理解为天体力学失衡,必有世间的灾殃出现。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已经证果觉悟的四僧护法,护得是无为之法,无字之经。

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娑婆世界的众生哪个懂得清净是福?都以为造作是能,不痛则不快,可谓堪忍众生。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佛家有:“宁将此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做人情。”的原则,不契机等同害人。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舍卫国,乃古印度富贵大国;赵长者家,印度人不可能姓赵,这里是赵姓的趣味。,走肖,有道有德之人;长者,德高者。这里是指古印度教,修行能至六道之顶,能发现六道轮回,但是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之苦,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亡者超脱,出离生死轮回,比喻当年在印度传的解脱之法。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教他们证得了三止三观的三乘法。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佛法本来是一乘了义的,被世人误解为佛法有三乘,此不是贱卖了佛法吗?如果都是此等错会,将来的众生如何得度?至今南传佛教还是不承认大乘了义之教。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若是空心对境,皆定感生诸法空相。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根器低劣,执迷不悟,放下执着最契机。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亦可以选择契机的有字经。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伽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自己行囊,沙僧挑着。行者牵了马,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

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钵乃唐王之物,此乃唐国之机也,契机才能随缘得到禅悦。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阿难尊者乃传法之使,甚得拈花微笑之旨。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这一句内涵很深奥。这些力士尊者代表功德常在的使者,一切功德常在不失故,何需用人间的物质利益?抹脸,扑背,弹指,扭唇,比喻相互感生,此消彼长,随缘而不变。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虽然表面上发生的变化,但是根性上如如不动。此乃契机之要趣也,众生根机常在故,契机即能解脱。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圆满机缘,成就无上。收拾齐整驮在马上,剩下的还装了一担,八戒挑着。机在哪里?意马也!因此驮在马上,八戒是心所,亦是契机。自己行囊,沙僧挑着。自己行囊全是智慧德相,沙僧则是契理之僧。行者牵了马,机向心头归。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锡杖,金易木丈,性德随缘。毗卢帽,清净法身德;锦袈裟,圆满报身德。到我佛如来之前,有了法身和报身,才能施展普度利益众生的化身。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虽然真经有妙法味,但是不契机不能完美地利益众生。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虽然修行见性难,但是传法必须要应机。可笑只认钱财之人,不知契理契机之道。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修行有次第,古佛已显明;不乱觉法度,始能会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如今正法传娑婆,众生蒙教普沾恩。

阿傩、伽叶引唐僧来见如来,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三千揭谛、八金刚、四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喨,满空中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报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祇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喨,满空中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契机有字经虽少,利益众生德不亏。学佛人有诸多错误见解,以为经读的越多,智慧越高。其实不然,真如理性,一多不二,一门深入,能圆满一切功德。

三藏四众拴了马,歇了担,一个个合掌躬身,朝上礼拜。如来对唐僧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三藏叩头谢恩,信受奉行,依然对佛祖遍礼三匝,承谨归诚,领经而去。去到三山门,一一又谢了众圣不题。

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佛法是真如理体,因此是一切文化的源流。龟鉴,比喻诸佛所证的真实理义。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经是道德化身,不尊重经典,即不尊重道德。如印光大师开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对经如面佛,长养真诚心也。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这一句极深奥,点解修行方便。随文入观,能德诸佛加持,自他二力齐彰,是万化发明之要。《天华文化》之心意全息能理论,《圆顿秘法》中开示为“相启动”妙趣,与藏传红教大圆满法异曲同工。

如来因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金刚随即赶上唐僧,叫道:“取经的,跟我来!”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这才是:

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如来因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如来随缘妙法能圆满一切功德,诚所谓“功到用时方知有,菩萨无缘不现身。”还少八日,不合藏数。八,乃成就之定数,虽然少八日,亦是必定成就。证得圆教初住住,以后是无功用行,必定能圆满菩提功德。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观世音菩萨又称功德山王如来,必能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无量功德。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如来加持之力不可思议,速能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得十方如来的加持,因此成佛最快。唐僧等俱身轻体健,荡荡飘飘,随着金刚,驾云而起。觉悟之后,随性德而施为,无为无所不为,轻松自在。

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见性明心会得无上理义,参透了无为而行,随缘教化十方众生之如来大法。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轻松自在,游戏神通。

毕竟不知回东土怎生传授,且听下回分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8687.html

更多阅读

《高达0079》――第一话:高达,站在大地上

《高达0079》――第一话:高达,站在大地上从1979年开始,“高达系列”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而在一甲子的时光中,这个系列给全世界的动漫迷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尤其是我,做为一个正统的高达迷,我常常都会骄傲的告诉别人:“我

翟双庆: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论《内经》病机十九条□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病机是疾病变化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转归的内在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

《红楼梦》后二十八回的分析评点4 红楼梦第九回人物分析

91、贾家人起名的特点(第83回原文)且说贾母回去身上发热,扎挣了一两天,竟躺倒了,日间夜里脸上作烧,茶饭不进,面容枯焦。贾家个个心似油浇,贾政慌了,遍寻京城名医,也花了不少银两,无奈贾母病势越发严重,贾家宗室众子弟儿孙轮番前来探望,都偷偷掉泪

声明:《《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30回》为网友中考必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