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六赴琼林宴 父子双直龙图阁
——北宋丰县籍参知政事李若谷及其家族
(一)
黄店,丰县欢口镇最北部的一个村庄,与山东鱼台县境隔河相望,春麦秋稻,鱼米之乡。地灵催生人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孕育了一个绵延了唐、宋两朝以书香而笏袍的世家,北宋时期的一代良相李若谷就诞生在这个家族。
深秋时节,慕名来访。在欢口镇政府领导热情细致地安排下,我们没费周折,很顺利的得以与村里的耄耋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攀谈。当说起曾经有一个世家大族就生活在这里,乡亲们讶莫能对,71岁的黄元习老人却清晰记得1994年村东发现宋代李氏世德碑的情景。76岁的李荣安老人世世代代生活这里,但因为没有谱牒相传,只知道先祖做过翰林,对先辈们的其他事迹茫然缄口。
李若谷,字子渊,北宋京东西路徐州丰县望云塬李庵(也就是今天的欢口镇黄店村)人,《宋史》、明清版各版《丰县志》有传。他出生在书香世家,父母早亡,少年时期投靠洛阳有婚约的赵家,并在岳父赵况的帮助下,把父母安葬在缑氏(今河南堰师缑氏镇),他发奋读书,进士及第。历官长社县尉、大理寺丞、宜兴知县、连州知州、亳州通判、京东转运使、陕州知州、梓州知州、荆南知府、潭州知州、滑州知州、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寿州知州、以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以枢密直学士知并州、以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等。李若谷大半生在地方官任上,足迹大半个中国,所任之处,皆有政声。庆历中累官至参知政事,推诚保德功臣、太子少傅、上柱国、中山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实封四百户。并推封三代。
李若谷从一个基层小吏做起,以自己的清正廉明、仁慈宽厚而又不畏权贵,屡抑屡起,名重朝野,终参与国政,位极人臣。晚年,被秦桧所构,以患耳疾,若谷多次上奏章辞谢职位,被罢为资政殿大学土、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康定元年(1040年),罢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退休,不久卒,终年八十岁。优赠太子太傅,谥号康靖。入祀丰县乡贤祠。
宋代宰相、著名诗词家、文学家王圭为其挽词曰:“陪幄方图政,安车遂告年。帝求惇史善,人叹大夫贤。故馆西州路,佳城京兆阡。惟应旧游客,堕泪向碑前。(《五律.赠太子太傅李康靖公挽词二首其一》)”
李若谷在任长社县尉时,州里修治军营,督促百姓输送木材,命令县尉进行验收,而有的官吏就以不合规定为藉口,将缴来的木材大多退回,想以此来刁难输送木材的百姓,趁机收取贿赂;若谷度量所用的木材,分别把所用木材的长短、大小作为标准,放置在衙门院内中,让百姓们自己据此输送。
“李康靖公为长社令,每日悬百钱于壁上,用尽即止,其贫俭如此。(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三》)”李若谷清廉为政可见一斑。
在宜兴县任上。若谷放宽严格的“榷茶”政策,把百姓上交的质量差的茶叶返还给百姓,允许转卖后来抵偿欠额,“茶税”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很受茶农欢迎,给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了作用。
李若谷的刚正不阿从他处理的几个事情中就能清晰的看出来。
他任荆南知府时,当地士族元甲凭倚朝廷做官的亲戚多次犯法,若谷杖责了他,说:“我代替你的父兄来教训一下你。”王蒙正为驻泊都监,依仗是太后的姻亲横行放肆,若谷将他绳之以法。李若谷因此贬谪到潭州。洞庭湖有贼寇多次拦截商人船只杀人,然后就投尸水中,曾经捕捉到贼人,因找不到尸体作证据,常常饶免他的死罪,只能配发到其它州。不久贼人逃回,又进行抢劫,若谷派人抓到他,在街市上把他凌迟处死。从此盗贼逐渐止息。知寿州时,豪强大户多分占芍陂,陂上都是良田,夏天雨水太多使河水上涨淹坏了田地,这些人就私自掘开堤岸。李若谷查清冒占土地的,把他们驱逐出去,在每次堤岸决口时,就调集沿陂的各位豪强,让他们堵塞河堤,私自掘开堤岸的事情遂渐停止。
李若谷知江宁府时,有拉船的士卒经过,其中贫寒非常严重的,若谷就把他们留下进行养护,直到春天转暖时才让他们离去。那些在路上乞讨的百姓,若谷就把他们分派到各个寺庙,济助给他们饭食。知并州期间,百姓中有因贫困无法成家的,若谷就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他们嫁娶。入赘的女婿、不务正业之人抛弃妻子离去的,为他们订立期限,到时不回来,就允许其妻子改嫁。
史官称赞他:“性资端重,在政府,论议常近宽厚。治民多智虑,恺悌爱人,其去,多见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其撰文立传。称他“质厚,长于治民,所至郡邑,去,多见思。”
(二)
李若谷的祖上属于赵郡李氏,就人才论,赵郡李氏实不亚于陇西李,若论其渊源,其实赵郡李氏出自陇西。
李若谷的先祖约在唐朝中晚期迁到丰县,第二代即是唐末著作郎李元,字庆长,“笃志篇章,梁开平二年(908年)六月十七日忌”。李元的孙子李光义,“字匡政,早从博士受经,隶四门。乾化五年(915年)礼部郑珏下明经及第,官至太子右赞善”。光义子李良弼,字梦德,举进士,累迁观察史。李若谷,即李良弼的儿子。若谷子李淑。
李淑字献臣,十二岁时,真宗到毫州,李淑就来到皇帝行宫进献文章。真宗很惊奇,让他当场赋诗,赐童子出身。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受到寇准的推荐,授任校书郎、馆阁校勘。干兴初年,升任大理评事、修撰《真宗实录》,授检讨官,实录撰写完毕,改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为国史院编修官。皇帝召见进行考试,赐进士及第,改任秘书郎,进升为太常丞、直集贤院、同判太常寺,上奏关于时政的十条建议,改任知制诰、任翰林学士,进为吏部员外郎。正逢他父亲若谷任参知政事,就改任他为侍读学士,加授端明殿学士,后以右谏议大夫任许州知州。遇年成歉收,李淑取来百姓们所吃的五种杂物呈上朝廷,皇上为之恻然,因此免除了许州百姓的租赋,后代理开封知府,又任翰林学土、中书舍人。
李淑在郑州时,作《周陵诗》。国子博士陈求占因私人怨仇而控告他讥刺诽谤朝廷,降授龙图阁学土,出京任应天府知府。他多次上表为自己申辩,没有答复,于是请求辞官回家侍养亲人,第三年,恢复端明、侍读二学士,判太常寺。父亲去世免去官职,服丧结束后又被重新起用,再次任翰林学士。谏官包拯、昊奎等人弹劾李淑曾经请求侍养其父而没有提及他的母亲,被罢去翰林学土,以端明殿、龙图阁学士奉朝请。
母丧,著名诗人梅尧臣为其母挽诗曰:九月秋风急,三川苦雾迷。卜邙新隧启,度巩短箫齐。宝剑知终合,灵蟾已陨西。松门来会葬,车马几千蹄。
除母丧,任端明、侍读二学土、升任户部侍郎,恢复为翰林学士,御史中承张升,等人又上奏弹劾他,就没有拜授新官职,降为兼龙图阁学士,从此以后他忧郁不得志,出京任河中知府,因突感风眩病,去世,追赠尚书右丞。
李淑“警慧过人,博习诸书,详练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谘访。制作诰命,为时所称。”但他的文章人多选取古语,务求奇特,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三子寿朋、复圭、德刍。
李淑长子李寿朋,字延老。庆历初年,与弟弟复圭一同参加学士院考试,被赐予进士出身,掌符吏部南曹,决断事情非常快速敏捷。历任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凤翔府、沧州。沧州地震,毁坏了城墙和仓库。寿朋以草席作为卧室,督促官吏进行修葺,没用几个月,又恢复如旧。查酽收回了三万顷荒田,让百姓耕种,选择其中强壮的让他们练习军事。司马光出使,推荐他的才能,加直史馆。后又入值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升卢部、盐铁副使。寿朋生性疏放仗义,却患病暴亡。皇上诏令宦官前去抚慰寿朋的家小,赏赐白金三百两。
李淑次子李复圭,字审言,任澶州通判,后任滑州知州。自从太宗之时,就把投降朝廷的夏兵合为五指挥,号称“厅子马”,子弟互相承袭,一百年来没有其它的人充役。复圭斥退那些不合标准的人,而挑选善于骑马射箭的士兵来代替他们。后任度支判官、知泾州。复圭奏请免除租赋税收,百姓们为他立了生祠。历任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六路转运使。两浙的百姓因服衙前役,破产的很多,复圭把他们全部放回去从事农业生产,而让他们出钱帮助官府招募衙前差役,百姓们感到便利。沿海一带的人依赖浅海泥沙地为生,有财势的人家却打算通过向官府纳税而占有这些土地,复圭奏请免除其税,把土地分给了老百姓。熙宁初年,升直龙图阁学士、知庆州。一年多后,又知光化军。召任他掌管吏部流内官员的铨选,知曹、蔡、沧三州,回朝后任盐铁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不久去世。
宋史称:“复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喜以语侵人,独为王安石所知,故既废即起。”
李淑的三子李德刍,“以荫入官,元丰中为光禄署丞,练达故事,明解朝章,为无愧于家声云。”
史书记载的李若谷的曾孙有四个,一个叫李传正,寿朋长子,字端初,官淮南转运副使;传正子即著名的南宋词人李处全。李寿朋另一子叫李成允,死王事,官三子;另一个知名的曾孙李执柔,职方员外郎,南宋著名诗人李处权之父,或复圭、德刍子;另一个叫亨仲,任职不详。
李若谷玄孙史书见载者,除上述李处权、李处全以及李成允三子无考外,尚有李处迈,靖康中以直秘阁知相州,有惠政,另有李处端、李处励、李处仁等。
(三)
李淑不仅是宋代著名的学者,而且是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开宋代私人藏书之先河。宋代晁公武在他的《郡斋读书志》说“《邯郸图书志》十卷,李淑献臣撰。载其家所藏图书五十七类。经、史、子、集,通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画志》,通为八目。”当时私家蓄书万卷以上的及其罕见,这与李氏奕世书香是分不开的。但“李邯郸所蓄三万卷,靖康之变,金人犯阙,散亡皆尽。(陆游.《跋京本家语》)”令人惋惜。
李氏著作亦丰,今仅存书目:李良弼著《钟凌集》一卷;李若谷撰《见闻录》;李淑著《真宗御集注》三百卷、《孙颌文格》三卷、《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三朝训鉴图》十卷、《阁门仪制》二卷、《三朝宝训》二十卷、《邯郸图书志》十卷、《康定行军赏罚格》、《系训》、《诗苑类格》;李德刍著《元丰问事录》二卷、《官制局记事》一卷。
宋彦周在其《彦周诗话》对李淑的《诗苑类格》倍加推崇:“李邯郸公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全宋诗》共收李若谷、李淑父子诗八首。李若谷的《方干旧隐二》也许能让我们从中感悟这位乡党当年的心迹:“奇峰重复叠,宅在翠屏间。僧到偏怜静,云留自共闲。岩前樵径接,门外钓舟还。老约为邻并,须求一亩山。”
下图为丰县博物馆今存的李若谷立、李淑撰文的李氏世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