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天发现这本书在自习室丢了,晚课下来跑到书店,问阿姨还有没有这本书,阿姨说没有了。我固执地朝里面书架走;目光茫然地一扫——结果便是了。
叔本华在这本书的开头,明明白白的说,这是关于幸福论的一本书,他尽量折中自己的思想,来使一般人得以解读和受益。然而关于人们能否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态度是否定的,就如他在序言的眉角所引用之言:幸福很难求之自身;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这样悲观的态度或多或少会因为译者韦启昌的劝说而使读者尽量放弃对叔本华刻板的印象。译者本人非常喜欢叔本华。他断然否定人们对叔本华“悲观哲学家”这一不负责任的结论。
我不止一次地误解过叔本华,原因在于我没有认真去斟酌他说出的每一句话的含义。事实上,叔本华并没与劝人消极待事,他反而强调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个性找到幸福的源泉——这是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见解。
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长,我越来越理解叔本华“悲观”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没有领悟和创造快乐的能力,那么他即便活在天堂,他也会无聊死。这并不是说天堂并不美好,而是这个人没有幸福的能力,他到哪里都会是不幸的。
叔本华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缺憾。他本人并不痛苦。他终身未娶,一生致力于自己喜欢的精神活动,他是安详地睡去的。
他这样幸福,使他足以鄙视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和庸俗的大众们。他在自己的书中,包括这本书,将人类社交社会描述得几乎一无是处,而力荐一种孤独的生活。他精准地描述一类摇摆在痛苦和无聊的人,以此来说明,痛苦和无聊对人类宿命的折磨。
没有人愿意被这样描述,也没有人愿意有这样的前景。叔本华激怒了一个绝大多数的群体。

而有勇气指出这弊病的,必定是已经走出迷障的人,因为他已经无所畏惧。人终其一生,无非都在做这四件事:自编,自导,自演,自观。叔本华是一个成功的人。他谩骂女人,他嫖妓,即便这样传言是真的,我们也能想象这个天才出自何种理由作出如此举动——他看透了。
所以,在这本书中,千万不要被叔本华对人类悲观的描述所迷惑。从那些令人绝望的文字里,可以反照出这个哲学家身体力行的见解——他愿意他的读者成为一个反求诸己的人,这个人有着丰富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精神能力,以至于可以克服来自宿命的痛苦和无聊——这也是他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最终获得幸福。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作者在描述种种悲观现象时,来自内心的孤独。他一生不得志,直到晚年才墙里开花墙外香。他死后几十年后,才真正的被世人所识。
他像一个优秀的魔术师,有着一流的技术;而只有他自己坐在观众席上欣赏,同时被人称为骗子和疯子。他自演,自观,他那么孤独,别怪他把话总是说得那么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