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心得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2011-07-06 20:29

电视专题片也要包装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成品的包装。

实施拍摄手法包装,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浩瀚世界芸芸众生,一切似乎都可以拍摄记录,而一切又仿佛那么司空见惯。拍什么?记录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摄?这就要有个选择问题,准确的选择就是一种“包装”。笔者总结了“八字选题包装法”,即“欲、画、人、情、事、新、美、深”。

欲:指对某一题材的最初感觉,能否触动创作者的兴奋点,引起较强烈的创作和拍摄欲望。只有触动创作者的题材才能触动观众。

画:拍摄对象(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具有可视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80%以上来自视觉。作为视听艺术的专题片首先应考虑视觉效果,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本体。

人:人物形象、气质、口才、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一部专题片的成败。

情:能否“出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情抓住观众,成功大半在握。

事: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强似塞给群众一部二三流的虚构电影故事片。

新: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是否新颖奇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美:是否给观众以某种审美愉悦。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

深:是否有挖掘的潜力(具有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那种“小中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选择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拍摄。

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进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由此把观众带入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专题片起伏跌宕,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划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众乡亲十里相送,难舍难离,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热泪横流,嘴里喊着”老张,你不能走!”的时候,音乐骤起,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形成一种检民同心,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加强其它细节的包装,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细节包装,主要包括声音、特技、字幕、片头片尾、暗转等。初看起来,这些好象是细枝末节的小技巧,但对强化节目效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片头片尾是一个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做得好了,可起到“意义指示”、“画龙点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特技,是电视专题片特有的包装手段和包装技巧,是运用电视画面的特殊处理而达到的一种包装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在报道行人乱穿高速公路造成人员伤亡时,特地使用了慢动作重复了某行人被撞身亡的场面。由于慢动作的使用,使这条报道起到了非同寻常、凸显本质的效果。再如,但特技包装不可滥用,用得不准确,就会喧宾夺主。声音包装,一般是指一部专题片的配音或解说。用什么样的音调,用多快的语速,是高扬的还是低沉的,用男声还是女声,产生的包装效果也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选择得好了,可以锦上添花,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

化妆品、保健品专题片制作技巧

专题片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其中新闻性专题片煽动性要强,因为它是从新闻的角度来编辑内容的,没有做作、虚伪的成分,真实性是新闻性专题片的本色,只有真实才能让大家信服;其次,专题片突出新闻性是以新闻的形式做广告,新闻的播放是合法的,不会因违反广告法而受查处。

一、电视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1. 突出新闻性

专题片应由新闻部或专题部创意,一般不要找广告部,避免广告味太浓,影响传播效果。新闻专题片禁止本企业员工或经理上镜头,尽量让企业外人士说话,这样更显客观、更可信。

2. 突出地方性

患者、专家最好是当地的,特别是专家,一定要请在全国或全省有一定影响力,又在当地工作,且与保健品、化妆品功效相关的专家。如果具备全国性学会职务称号,要注明职务称号,还应在字幕里加上当地所属单位。禁止在字幕和旁白中出现企业或产品顾问等与企业相关的字样。拍摄专题片的导演、专家要熟悉产品,了解产品知识。选择典型专家、患者作为“演员”,效果会更真实。

3. 突出全面性

所选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应有计划性,尽量从多层面来表现主题,患者的语言表达要口语化,避免“背文章”,力求生动自然,真切感人。

专题片表述的症状要多,要全面,以扩大销售群体。介绍功效时,最好将产品说明书上的几大功效,全部体现在患者的表述中。

4. 突出生动性

场面既要自然,又要有气势、生动,要有公益性咨询接待的场面、药店购买的场面、专家讲解的场面与患者评价的场面,以力保专题片的可信度。

5. 突出煽动性

制作专题片,最好请当地有名气、有形象、有气质的专家或患者,要求语言表达有魅力,情景煽动要有力量。主持人的导演和表达,也要尽量增加专题片的煽动性。

6. 突出鲜明性

专题片中,产品陈列要引人注目,产品包装要鲜艳、明亮,产品的陈列面不能太小。陈列展示与画面取景都应鲜明突出。

7. 强调对比性

专家说,原来听别人说怎么有效,我不太相信,现在通过认真了解,确实有效。患者说,服用前将信将疑,服用后症状迅速消失,前后对比明显、强烈。

二、被访者的选择技巧

1. 制作高质量的专题片,要找到与我们采访目的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者,以及其他最了解事件情况的人。只有他们才能给你反映详细、生动、科学的事实材料,只有他们说话才有权威,这种权威包括法律权威、行政权威与理论学术权威。另外,真正的受益(害)者说话有权威,某些有特殊形象者(老百姓)说的话也有“权威性”,要找这种生动形象来打动人,影响周围的人。

2. 所选访问对象的外在形象、相貌、环境气氛都要典型。如选择商场经理就应该有经理特有的形象,受访的营业员不能是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者。如果是重点人物,则应重点诱导,把他身上发生的事都用某种提示性提问反映到画面上来。

3. 选择容易与记者(采访者)配合,口音清晰、表达较自如的访问对象,性格急躁、情绪易冲动、多言快语者更受欢迎。患者、专家一定要找本地、本县、本市的。

三、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1. 在采访对象面前不要显得傲慢或粗鲁,应直截了当的提问,不高傲自大。提问要有礼貌、有自信、使旁观者感到此人懂行,提的问题有水准。

2. 冗长复杂的问题不可取,采访提问应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多用肯定语气,而不要用否定语气。不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来提问,以免引起被访者的反问。

3. 提问应注意诱导,多加提示,把你想要采访的答案由被访者回答。如果某主持人在商场采访不相识的购物者,开门见山就问:“请问先生您是第几次买***了?”对方回答:“噢,我是第一次买。”又问:“您知道***的疗效吗?”又答:“我没服过,我不知道”。这种提问方式,从一开始就使双方感到尴尬,彼此都无意再提问或回答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问:“我刚才看到您手里拿着***,请问您为什么要买***?”回答:“我只听说效果不错,就来买几盒试试。”又问:“以前您听说过***吗?”又答:“听说过,我同事**……用了都说不错”。这样双方就能很愉快地交流,将创意者真正的意图透过被访者表达出来。

4. 挡驾采访时,千万要注意,不能让被访者陷入紧张、为难的心理状态,以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5. 采访提问时,应尽可能按事先同对方商定的顺序进行,不要搞临时性的、突然的袭击,免得对方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影响采访效果。

另外,提问谈话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提问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要尽可能适应电视谈话的环境与气氛。

四、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1. 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对比较长的讲话稿,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避免出错。如有可能,可采取分段,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的办法拍摄和录音,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一段一段拍后剪接。

2. 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适应对着镜头,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3. 讲话时,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设置好角度,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过于多的人头像,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不可选取。

五、背景音乐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的背景音乐,是为了配合画面要求、实况与画外音交替配合使用的,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在应用中要恰当使用,以免破坏完整效果。

六、声画分立的处理技巧

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中,声、乐、画三者是独立的。为了配合画面声、乐可随意加减、超前或拖后,高带制做中,音频有二条,视频有一条,播放音乐最终要与画面配合制成节目。电视台播出节目选用合成后音频,一般在2音频道,这是我们制作节目应注意的问题。制作的节目时,如有的在1音频上,有的在2音频上,播出或制作都会发生困难。如果采用单声道复制,声、乐可以做分离和改动,但声、乐二个音频一旦合成,就不能分离。

声音可以切换,画面同样可以切换,在保持音乐完整的情况下,可以剪切、增换画面,只要前后衔接得好,就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只有高带和Betacam带才可以音像分离,而用家用带制作的节目,是不可做音像分离的。

七、镜头前的播讲技巧

在摄影镜头前讲话,手上还要拿着话筒,记者、主持人以及周围的陌生人都处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要完全象生活中那样说话、动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不能象演员一样去“表演”。

首先你应该明白,你不是在装扮任何角色,你就是你。但你应当把最好的风度、姿态、神情表现在观众面前,在镜头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落落大方。要对自己的访问谈话或报道充满信心,从精神到身体,既振奋又松弛,即聚精会神,又机敏灵活。

镇定自若需要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最根本的是,要对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有充分把握,你所讲的每句话,都要经过冷静而严密的思索。如果让观众感到你是在背诵稿子,或认为你对稿子的内容、意义并不完全理解,即便你背得滚瓜烂熟,还是缺乏权威性、感染力。从容不迫就是要求头脑清晰,回答问题要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与口齿清楚。要有控制讲话速度、语调和语气的能力。落落大方就是要注重文明礼貌,积极与主持人配合默契,做到语言美、形体姿态美。

保健品、化妆品的专题片制作,除了要了解以上一般性常识技巧外,还有更多的操作性技巧,需要在实践中认真体会。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与更多的业界朋友,广泛交流,共同提高。

专题片“叙事断点”的处理

现在,教育专题片创作越来越红火,但是,伴随着选题时间跨度的增大,专题片的创作难度往往也越来越大,其原因之一,就是“叙事断点”的产生。

一、“叙事断点”概述

众所周知,电视专题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有声语言等为辅的艺术形态。因此,能否将流畅的构思转化为生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摄录到丰富、完整的画面素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一部分画面素材是无法摄取到的,我们将这部分画面在剧本中的位置看成一个点,称之为叙事断点。

作者认为,所谓“叙事断点”就是指在专题片创作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没有拍到,它往往成为制作的最大难点,大部分专题片创作受制于这些断点,甚至引起失败。所以“叙事断点”对专题片编导来说是格外棘手的事情。

例如: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专题片《创业者之歌》,其内容大意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中年男子,他选择饲养美国牛蛙作为创业致富的目标,他举家住在蛙塘边的茅草棚里,在克服了技术难关、严寒酷暑等许多困难之后,这位双腿残疾人终于“站立”起来了,不仅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言传身教,解囊相助,使其它几位无业青年先后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这无疑是个生活气息浓厚、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好题材。但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任何声画资料。当然,饲养牛蛙等日常管理具有重复性,是可拍的,但对人物打击最大的前两次创业失败,对于非专业影响视制人和来说,显然成为叙事断点。

从结构上说,这部分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物身上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以及由鲁莽到成熟的心路历程,是其形象塑造中的点睛之笔。而从主次轻重上看,它又不必详述,所以这个叙事断点就是最常见的,仅仅属于局部性的一个“点”。

再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的屠刀曾疯狂地挥向犹太人种族,整个欧洲一片血雨腥风。然而,就在那段最最黑暗的岁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上海,容留了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使之免遭虎口之劫。这段往事令犹太民族难以忘怀,并在世间广为流传。

但是,时过境迁,岁月的风雨消磨了那段历史的印痕,致使再现这闪烁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一页困难重重,毕竟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二、“叙事断点”的分类

专题片创作过程中的“叙事断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1.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如前述所举的例子。

2.是突发事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而未能摄取到画面素材,如舍己救人的英雄等。

3.是隐秘发生的事实如上海市人事局一位副局长,其子女多年来待业在家,论他的职位,解决自己孩子的就业问题,可谓是易如反掌。但他公私分明,从不以权谋私,直到他病故,人们才发现了这个真实的事迹。

三、“叙事断点”的处理

叙事断点的处理,虽然往往是需要被动的补救措施,但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恰到好处的表现,往往可以取得不凡的效果。

1.空镜头处理

空镜头处理得当会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而且某些特定的空镜头还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

如专题片《毛泽东在陕北》中,延安窑洞前的那架小纺车,仿佛正向人们娓娓道来那脍灸人口的南泥湾故事。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叙事断点,是既简炼又实用的办法。拍摄诸如:与叙事相关的道具、场景,具有象征性的造型,景色等空镜头往往具有含蓄、大气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用空镜头处理应力求避免概念化、既要形成新颖,又要表现准确。

如专题片《解读上海》中的一段:“……下岗潮席卷了整个上海,几乎没有哪个人、哪个家庭可以说真正和下岗无关、不受下岗困扰。100多万人的命运,实实在在的成了这个城市的命运。”这段解说在处理时用了两组镜头,第一组是“再就业服务中心”内拥挤的人群大场面,第二组镜头是传统制造业空旷的厂房内景,这两组镜头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生动的再现了人民群众在产业大调整时期,既有壮士断臂勇气,同时也承受了壮士的痛苦这历史的一幕。

同样在专题片《解读上海》中还有这样一段:“1991年9月,北京中南海,中央工作会议。黄菊代表上海市向中央提出“三个保证”,并同时请求“三项改革”:率先改革、自主改革、自费改革;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中央的宏观调控,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缴。“请求”在会上、会后引起巨大震动。

这段解说的画面处理用了一组中南海的空镜头,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恰到好处,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里,从第一个例子中可看到空镜头深刻的表现力,第二个例子中可看出空镜头巧妙的填补了1991年9月当时中央工作会议这个叙事断点。

2.事后采访

事后采访实质上就是采用说的办法,用讲给观众听来弥补未拍到活动画面的遗憾。由于“说”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事后采访自然成了弥补叙事断点的最有力的工具。

例如专题片《毛泽东在陕北》中,通过对多位老红军战士的采访,用他们各自的所见所闻、他们的亲身感受,生动地刻划出毛泽东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光辉形象。

又如专题片《杨靖宇》中,通过杨靖宇将军生前几位警卫员的专访,用他们的口述再现了烈士在生前最后一刻,掩护战友撤退,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只身一人与日寇周旋,直至弹尽粮绝英勇牺牲的悲壮一幕,有强烈的真实感。

事后采访应力求访到当事人或直接证人,因为其身份所具有的说服力是旁人无法替代的,而且他们的亲身感受也是他人所不具备的。

事后采访,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访专家、学者,如专题片《民族魂》中,来自全国各地研究鲁迅的学者,以详实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勾勒出鲁迅先生,这位新文化战线上革命家的卓然风范,有效弥补了史料不足带来的叙事断点。同时,专家、学者所特有的,那种客观、深入和超脱的眼光也为该片增色不少。

在有些情况下,事后采访主要是借被访人的身份,来突出观点的权威性,其意图并非完全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

如专题片《解读上海》中的一段:连续10年的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奇迹,它的结果以巨大的现代财富的方式高高地矗立着。人们通常的疑问是“钱从哪里来?(采访实况):上海市计委主任谈,在过去十年中,上海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0亿元,等于是再造了几个上海,而在这些投入中,政府只占约10%,其它90%都是通过市场的方式筹集的。这里的访谈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由市计委主任讲出来,份量显然是不一样的。
电视节目制作心得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事后采访对全片的风格、节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操作中要再三斟酌。

3.事后重演

中央台《东方时空》栏目近期曾播出了系列专题片《记忆》,其中有些画面的右上角打上了“真实再现”的字幕,意思是说明这部分画面是由演员代替真人来演绎已发生的事变。

《记忆》取材于二十世纪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又并不完全为现在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人物,并且每个人物只表现他最具有“亮点”的那一段时期,冠之以某年为副题。如《阿炳1950》中,阿炳录音的黑白镜头,就是根据当年曾经为阿炳录音的音乐工作者的口述,通过演员的表现再现这一历史时刻的。

这里采用演一遍的办法,还原过去的事实时,用字幕标明,以示对观众负责。

事后重演的应用拓宽了专题片的选题范围,使人们能够在专题片中看到遥远以前发生的故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专题片的式样又有纪实、写意和综合等多种形态,采用事后重演的办法虽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与纪实性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用这种办法去弥补叙事断点,局限性比较大。

4.其它方法

在满足选题和风格式样的前提下,叙事断点的弥补也可以用绘画、雕塑、影视资料或电脑动画等方式处理。

其中绘画、雕塑和电脑动画的效果总是高于生活的,适用于写意类或综合类专题片。如专题片《芦沟纪事》中,“血战台儿庄”和“九·一八事变”这两段,就分别采用了画的雕塑,效果很好。

近年来兴起的活体雕塑也可以借鉴,它是把防水防汗的油彩涂满人的皮肤和发根,仅留眼睛这扇“窗户”,衣服是特制的连体服,事先喷绘而成,间杂咖啡色、古铜色、金色,可以根据需要变换不同的造型。

采用“拿来主义”,从影视剧中选取素材时,一般将画面处理成黑白效果,并做定格处理,形同一组历史照片,可以满足不同风格的专题片。

总之,“叙事断点”的克服,使专题片工作者能够舒展地放开视野,更深入地报道生活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既使这些事已经是“过去时”了。

如何作"活"专题片中的教师

人物专题片是电视专题片中重要的一类。作为教育电视记者,平时所拍摄的人物专题片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教师。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有其职业特性。那么如何把专题片中的教师作"活"?笔者在几年来从事教育电视专题片拍摄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作人物专题片最重要的是立意,即你的作品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如果专题片中的主角是教师,那我们要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什么哪?不论采取什么创作方式,通常我们最终都是想表达出教师如红烛般的品质--奉献和育人。然而正因为教师具有这样一种鲜明的品质,因此"他们"在专题片作品中经常是以同一张脸谱出现,都是为学生补课,都是在灯下批作业,都是和同学一起劳动,都是带病给学生上课,诸如此类。诚然以上的事例并非不好或不真实,它确实可以反映出教师一些共有的品质。然而生活中的每一名教师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每一名教师都有不同的相貌,性格,家庭,经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是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要素,作专题片时要把这些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通过深入地采访,全面地掌握人物的背景材料。当然一个人的背景材料是非常纷繁复杂的,不可能全部放在专题片中(一是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二是使作品显得杂乱无章,观众看后不知所云),那么如何梳理人物的背景材料呢?那就是找出一条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组织材料。下面本人结合曾经作过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谈一下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深入采访积淀素材

前年常州市委组织部曾组织了一次各行业优秀党员电教片评比,我单位代表教育系统负责制作。市教育局向我们推荐了我市一所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英语教师张唯敏。接到任务后我在和张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后就进行了组织拍摄。由于采访不深入,因此材料组织杂乱无章,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的缺点在最后的作品中暴露无遗。

一会是为学生补课,一会是带领学生劳动,一会是党旗下宣誓。采访的老师和学生也都只是说张老师是个好老师。最后片名命名为红烛。

专家在看过这部专题片后对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之后,我完全推翻了第一稿,对张老师进行了第二次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我完全沉入张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到张老师家感受她的家庭。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感受她的言传身教。走进她的办公室感受她的敬业精神。采访她的丈夫,学生,同事,了解他们眼中的妻子、老师、同事。采访她本人,了解她的心路历程。通过深入的采访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二、确定主线精选材料

当采访结束后,接下来就是整理素材,一部专题片所拍摄的素材是繁多而庞杂的,如此多的素材如何选择和组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人物专题片而言选择素材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立专题片的主线,主线即全片的立意。对于教师人物专题片而言立意更是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职业特性,很容易使人产生教师形象的思维定式。为此要求我们电视人,首先应从思维定式中跳出来,另辟奚径。以笔者制作的专题片《心愿》为例,经制作小组的精心拍摄和采访,为本部专题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反映张老师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的,但如果把所有的素材都放在专题片中,一来会造成篇幅冗长;另外会使作品变得混乱,无头绪。于是我在认真观看,分析所有拍摄素材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条主线--"心愿",并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素材的组织活动。出生在教师世家的张唯敏从小就有作教师的心愿,中学毕业后报考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分配在一所普通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实现了自己的儿时心愿。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张唯敏,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子。培养栋梁之才的心愿,做贤妻良母的心愿,为父母尽孝的心愿。种种心愿交织在一起,发生了种种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张老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是一切以学生为先,以自己的教师职业为先,在此过程中有些心愿没有实现,但她却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她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心愿。主线确定后我围绕着主线精选素材,尽管有很多素材很好,很精彩,但由于与"心愿"的主线无关,我还是忍痛把它们从专题片中删除了。此外,我又针对主线进行了补充采访。通过主线的确立使张老师从众多的教师"脸谱"中跳了出来。使她的个性得以张显,人格得以充实和饱满。

立意和主线是专题片的生命线。

三、合理组织结构

人物专题片按结构可以分为描述型和访谈型,作者可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组织专题片。一般来说描述型专题片以解说词描述为主,通过大量的解说交代人物的背景,这种表述方式的优点是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背景材料交代丰富。但是由于是第三人称陈述,所以缺少亲和力。访谈型主要是以谈话、访谈、采访的形式组织专题片的结构,由于是人物主体的自我陈诉,所以会给观众以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是长时间的访谈也会给观众带来画面单调的感觉,使人物背景交代不够丰满。在进行人物专题片创作时,应当通过对人物和素材的分析确立最佳的结构方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制作教师人物专题片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一种表述形式为主,其他表述形式合理补充的创作结构。就专题片《心愿》来讲本人主要采取的是访谈式结构,通过对张老师的采访,使张老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亲述其心路历程,贯穿全片。当然除访谈形式外我还在适当的位置加入陈述性的介绍,使背景交代更加丰富。此外,再穿插张老师丈夫,学生,同事,领导的采访,使作品的表现方式既统一又灵活,全片的结构充满张力。

四、细节与空镜头的表现

人物专题片中可以没有情节,但是不可以没有细节。根据整体构思的需要安排适当的的细节,可以使人物显得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一部专题片如有一两处精彩的细节,使人过目不忘,引导人们由局部、片段的印象而引向整个片子的回忆。细节就是画龙点"睛"。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中的细节有画面语言组成的细节和听觉语言组成的细节。在创作专题片的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表现。如我在专题片《心愿》的拍摄过程中"捕捉"到了,在优秀毕业生颁奖大会上,看到自己的学生获奖,张老师流泪的双眼。并将这一细节镜头用于全片的结尾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整个作品达到了高潮。另外,空镜头对人物专题片的创作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在进行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时应当大量拍摄空镜头,合理运用空镜头,一支粉笔,一瓶墨水,一张讲台,一本作业,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丰富画面语言,甚至也可以起到借物抒情,以物传神的功效。

以上是我在进行教师人物专题片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发,和经验。教师人物专题片只是众多人物专题片中的一类,与其他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有许多共通之处,当然也有其创作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作为一名教育电视工作者,展现当代教师的风采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当然有关教师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教育电视工作者去共同实践、思索、和研究。

浅谈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以事感人”。因此,为了更好地让事实本身说话,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就必须真实地、细致地展现和揭示生活的具体情况和生活的过程。一切思想意念的表达,无不蕴含在生活情景和过程的叙述之中。但当前一些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名不符实,纪实性不强,往往表现为主观“议论”冲淡了客观的“纪实”,甚至以“议论”淹没了“纪实”,被观众戏称为“画面加解说”。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呢?

一、跟踪拍摄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必由之路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而被拍摄对象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况,人物的心理变化、事件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作为拍摄者事前难以知晓,也无法人为地干涉。在被拍摄对象纷繁复杂的生活过程中,如果我们摄制人员不在现场跟踪拍摄的话,很多重要的情节就要漏掉,事件的进展也会脉络不清,这样的作品就不能称为优秀的纪实性专题片。

此外,纪实性专题片中的一些感人的细节,也是靠在现场长时间跟踪,通过创作人员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亲身目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抓拍的。例如,化州电视台在拍摄《呕心沥血育桃李》这部纪实性专题片时,化州市第一小学老师张雪梅两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就是在预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抢拍到的。

一是张雪梅老师无微不至关怀学生,爱生如子的细节。那天早上,记者正准备跟踪拍摄张老师认真授课的镜头,突然下起倾盘大雨,几个在上学路上躲闪不及的学生淋得浑身湿透。大家都为这几个学生担优:回家换衣服肯定影响上课,不回家换衣服又怎能穿着湿衣服坚持几个小时呢?正当我们犯愁时,只见张老师把这几个同学请到她的办公室,拉开自己的抽屉,为每个人挑选了一套合身的衣服,让他们换下湿衣服。原来,张老师为使平时一些因特殊情况而需换衣服的学生不影响学习和健康,把自己子女的衣服洗干净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随时备用。这是何等的细心,何等的感人呀!像这样的事例,采访前我们并不知晓,只是跟踪拍摄过程中老天爷安排的。

二是张雪梅老师不歧视后进生,努力转变后进生的细节。在拍摄《呕心沥血育桃李》这部专题片中,我们不但跟踪拍摄张雪梅老师白天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晚上备课、改作业的情况,也随时开机记录有价值的场面。一天下午的自修课,张雪梅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学生张小东平时贪玩,全级出名,这次见有机可乘,草草地写完了这篇作文就偷偷地走去玩了。晚上1 1点多钟,玩厌了的张小东刚好路过张老师宿舍的窗前,见老师宿舍还露着灯光,他怀着好奇心偷偷伏在张老师宿舍的窗前向里观望,只见张老师正戴着老花眼镜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着自己的作文。看着看着,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他终于脱口而出:“老师,我错了”,把张老师吓了一跳。这感人的场面,如果不是长时间跟踪,偶然发现,就是精心策划也难于做到的。

二、遵循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手法和规律就必须再现真实生活场面

要拍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它们有各自的表象系统。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纵向表现社会生活,是对生活本身的客观记录,记录的是人物某一特定阶段的一段完整的生活经历,再现生活的具体场面。因此,它更适合运用长镜头表现。长镜头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地对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客观冷静地将真实的生活场面如实地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不破坏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和时间连贯,具有比较强的时空真实感,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如纪实性专题片《沙与海》打酸枣一段,虽然解说词只有100多个字,但画面长达5分多钟。在这段画面中,人们真实地看到茫茫的沙漠中长着两棵孤零零的沙枣树,牧民刘泽远带着儿子来到树下,将毯子细心地铺在沙地上,儿子爬上树,敲打成熟的沙枣,沙枣撒落满地。然后,他们精心收集,一个个地把沙枣装进布袋。观众看到打枣的全过程,拥有长时间的思考,很自然由沙枣树联想到刘泽远的一家人:他们在茫茫的沙漠中生存下来多么不容易,需要忍受和克服多么大的困难,但他们生存了下来,而且家业不断兴旺,就像这沙枣树,年年都开花结果,呈现勃勃生机。再现这生活场面,是对奋斗精神的赞美,是对人生的讴歌,是创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心选择。

此外,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用解说词解说,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则多运用同期声推动情节发展,产生形声一体的叙事结构,所以还应该运用好有声语言系统,创造出真实的生活空间,这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段。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望长城》,几乎没有运用表面的直白语言,直接颂扬长城的“伟大”、“历史悠久”和“具有民族自豪感”,而是通过跟踪采访、现场同期录音的方式,引领观众跟随摄制组一起,共同游历长城,感受长城的伟大及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变说教为事实,变灌输为启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所以达到了“以事信人”、“以事感人”的目的。

三、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

由于被拍摄对象大都是初次接触电视的摄制人员,在镜头前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使摄制的画面不真实自然。况且,摄制人员还要介入到他们的各种活动中去,无形中干扰了人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摄制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跟踪拍摄时间长,很容易使人厌烦,发生不合作的情况。这时,摄制人员就不能单纯地为拍摄的目的与他们交往,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当他们有困难时,真诚地帮助他们,赢得他们的信任,逐渐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样双方才能合作默契,拍出理想的画面来。

化州电视台在跟踪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民情日记》时,主动地与播扬镇干部一起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杉山村农民陈玉权想种植香蕉,但一时拿不出钱买蕉苗,几个记者就自掏腰包凑足一千元,帮助他解决了蕉苗问题。特别是拍摄这部专题片中的一天晚上,当村民陈玉瑞的儿子得了急病时,我们主动用采访车把病人送到20多公里外的镇卫生院,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很快恢复了健康。对此,陈玉瑞一家感激不已。通过这些事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双方的距离。在以后的拍摄中,我们有什么想法主动找他们商量,有什么要求都明确地告诉他们,而他们也非常配合,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拍摄,他们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协助我们拍好这部专题片。结果,这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不但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而且当年在市和省都获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8382.html

更多阅读

妞妞与电视 妞妞与丑丑舞蹈视频

不记得妞妞第一次看电视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会给妞妞放一些动画,大概6-12个月的时候,虽然不多,但也有,而且我给孩子订了巧虎的光盘,孩子喜欢看,我们也随她。就这样持续到妞妞14,15个月左右,孩子狂热看电视,在家的时候,就是坐在

关于电视尺寸与观看距离之间的思考 4k电视观看距离与尺寸

前几天某国产电视厂商发布了一款70英寸的电视机,从机身参数规格来看,除了大似乎也就那样,但和该品牌过往产品一样,本机的关键在于价格:这么大的电视居然报价还不到9000元,这实在是一个相当震撼的价格。尽管这货是偏振式3D,也没有目前流行的

分配器与分支器的区别 电视分支器与分配器

从主路上取出少部分信号送到分支口的功率电平分配器件称为分支器。主路的输出/输入口分别用OUT和IN表示,支路的分支口用BR表示输入信号等分到输出口的功率电平分配器件称为分配器。输出/输入口分别用OUT和IN表示。分支/分配器基本常

声明:《电视节目制作心得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为网友伴靦剌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