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

一、写影视评论应该具备的要点

1、影视节目基础知识

2、影视节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影视评论(分析)写作的角度

4、影视评论(分析)写作要求

说到编导`影视评论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最能体现专业水准的一个环节`所以`写好影视评论无疑是每一个学习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必须的。

影视评论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如何写好影视评论,当然也就是每一个报考编导专业学生最想知道的`下面我就如何写好影评来简单分析和讲解一下:

二、影视评论考试特点

1、考试内容:

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或者广告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满足字数要求的评析性文章。

2、考试目的:

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3、考试基本要求

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4、影视片分析评分比例: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5%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20%

4).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25%

5)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8)满足字数要求5%

三、怎样写好影视评论

1、什么是影视评论

影视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影视作品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影视作品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视评论,一方面可为影视作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影视作品,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可以这么说,影视评论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审美评论。考查的初衷就是看你是否有一个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感性和鉴赏能力。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因为它属于议论的范畴,这就需要你去冷眼旁观的分析,要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相结合。

2、影视评论的基本要求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实;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3.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

4..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影视节目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影视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影视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影视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影视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视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3、影评写作的评析内容(评什么)

1)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非常多,有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反而顾此失彼,成为结构杂乱的败笔之作。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影视评论除了对影片的叙事层面的分析外,不可忽略的是还要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如侯孝贤、杨德昌等电影大师的影片中视听语言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用长镜头表现激斗场面,造成一种视觉的间离效果,那么考生就可以分析导演内心所蕴藏着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张艺谋的《红高粱》,绚烂的色彩结构着生命的激情与张力。考生就可以分析这部影片中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导演这样运用色彩的匠心所在。当然,对于参加本科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得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较浅层次的提及,然后着重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和叙事技巧的分析。

a从宏观方面考虑

(一)、评论思想: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二)、评论人物。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评论美学(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了优秀记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影视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试举例如下:

1).影视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影视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影视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影视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影视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影视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影视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影视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影视表演评论。《眼之魅》

10).影视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b从微观方面可考虑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 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针对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 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现,而是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4) 评演员

1)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 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 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景别。由于景别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独立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影视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

第三,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6) 评开头与结尾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的兴致又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

(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分析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联系,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那么,对一般的纪实性短片,又该如何评析呢?

一般说来,像对纪实性短片的评析,试题中总有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4、5个,6、7个不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评析文章的提纲,考生只要按这些问题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相当于一篇评析文章了。

4、影评写作的评析方法(怎么评)

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当然运用的正确会得好分)。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分析、有说理的。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具体步骤如下

1)为使评析写作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础。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点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要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2)以上是协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 后提炼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然后在观片时就专门选择与你所要评析的某一方面内容相贴切的材料作为例证。这种方法之称为“主题先行”。

3)为了能很好地从观片进入到评析,列提纲的方法是很有用的。提纲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范式,使评析思路能相对集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目的性。下列提纲可供考生参考:

电视片观赏分析提纲

(边看片边记录)

电视片内容概括 10%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10%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 20%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2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 20%

缺点与不足 10%

结束语 5%

5、影评写作的评析标准

占有了材料,提炼了主旨,并结构了提纲,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评析文章,要做到下列几方面:

(1) 主题要明确,中心要突出

对影视作品要有基本的评析态度,有明确而在理的乃至独到的见解,分析要全面。

(2) 结构要严谨,条理要清楚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统盘安排,过渡、呼应要完整,论证要严密。具体而言,要做到下列几方面:

1)取一个好标题。题目可以使文章骤然生动,读者由此会积极进入文章的内里。标题还能为文章增色,更好的突出文章主旨。判断句式的标题,往往具有醒目的提示作用。疑问句式的标题则欲说还休,将作者观点藏在文章内里,引动读者探究。选择句式的标题,则把判断的权利交给观众,和观众一起来分析、认识。带有比喻的形象的标题,则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过目不忘。

2)有个好开头。好的开头也相当重要,它一是影响到意思的表达,是结构安排的重要一环,二是吸引读者看下去的第二印象(第一印象是标题)。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沿着作者铺设的道路走进屋门,一览全景。

3)重视展开部分。这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要以有代表性的、能够成立的论据材料,依据相应的推理前提,展开分析,说明自己所持见解的合理性。

在进行分析推理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大前提是正确的。所依据的前提有偏颇,就好比建在沙滩上的阁楼,想象再丰富,构造再好,也不能立稳根基。

其次,要注意论据的选取,看论据是否和论题(论说的道理)相一致,能否说明相关的问题。

4)追求好结尾。好的结尾可以使文章的最后部分仍然有浓厚的韵味,甚至可以使余韵延伸到文章阅读之后,因而,观众常用余韵悠长来称誉这种好文章,作者也常追求文章的好结尾来造成这样的效果。

好的结尾应该做到:

将文中的思想一贯到底,文气不断,首尾相连。结尾上文章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作为构成全局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能否与全文保持一种整体感,也很关键。首尾照应,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完整之妙,更要有意义上的相通之感。

(3).文章要流畅,论述要准确不能堆砌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不死记硬背专业理论,文风要平实,字迹要清楚工整。

6、影评写作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防止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

7、影视评论文体:

影视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1)专论式影视评论

以论带评、理论性强,有一个相关的专门论题针对评论对象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较突出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论证的方式。在它所包含的写作元素中,论述作为一种运作方式,是其最主要的成分。它一般必须就评论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重要特征、性质、倾向、问题或由之所引发的评论者的个人思考,作出较周密的研究并给出理论上的回答。因此,相当的理论色彩是其固有的要求,而对对象的单纯“评价”并不特别重要。而且,它一般也不必一定要对对象作出“全面”的考察。

(2)点评式影视评论

以评为主,对象单一,一般针对一部影视作品或其某一重要方面进行专门的评论。任务:对既定的对象进行集中的审美关照,并作出基本的评价(从简明扼要的分析中引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三不要:1、过多的引伸;2、过多的理论发挥;对既定认识和看法做过多的详尽展开。

(3)杂感式影视评论以评起兴,重在发挥,一般是以借题兴文,引譬连类,举一反三,自由涉及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生活、艺术、体会、感想、见解。三不:不重视理论探讨,不专注于对对象的评价,不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对写作对象的审美考察上。一抓:抓住影视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的某一特征,某种倾向,某个现象做较系统、较随意的联系,评论跟它有关的或相似的现象,重在发抒个人的“其它”看法。

(4)印象式影视评论: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5)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

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6)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8、影视评论写作格式

影视评论的写作方式不必拘泥一格,可以有个性的选择。

影评的一般层面的写作格式是:

首先要谈谈你对影片以及影片本身所体现的整体风格的感性认识,也就是你对影片所讲故事的直观感受。

其次,用凝练简洁的笔调陈述影片故事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对故事梗概的叙述不要过多,几句话把握影片大体的叙事脉络。大篇的叙述故事内容是考场的大忌。

再次,找一到两个合适的点展开分析,这些点必是让你感触较深,你一时无法忘却的片段,当然也可以是影片主题的展开及影片叙事的方法,在对这个点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这样就不会让人把影视评论和文学评论混淆。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一定不要泛泛而谈,要深入地理性地分析这些点对主题所带来的升华,对人物塑造所起的影响,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构思和用意,导演在影片背后所做的人文关怀。以及影片是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音乐、色彩、构图等影视语言来渲染情绪、营造氛围等等,而不要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

最后,要对影片及考生自己对该片的分析进行总结。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影评最大的要求就是对编者真实意图的还原,千万不要过分夸大和神化影片。要深入解析导演本身的思考,要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其实不论什么样体栽的写作方式和姿态,最忌的便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很少有一些考官会在一种古雅的文字前挑剔技巧,每一种文字呈现出的姿态,就像山间涌出的河流除了欣赏,没人可以挑剔它的形状。以上的文字只是给你提出了一些大体的写作模式和思维方向,并不是标准,每一个人都有其属于自己的灵性,将你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考试文章的写作中,你就是最好的。

9、常见的失误评析现象

这一考试科目应试中,考生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为了应对这一考试科目,有些考生也学习了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将这些专业知识应用于评析文章中,这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对相关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此评析中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基本还属于生搬硬套的层面,尚不能做到专业知识与作品评析水乳交融,这就需要在平时多了解一些系统的影视专业知识。相信这样作了以后,在应试时一定会比较纯熟地运用专业知识来评析有关的影视作品及现象了。

第二, 有“观”无“感”,“述”多“评”少。

这一考试科目冠以“影视作品评析”,很明显是要评论分析的,评论分析总要以作品为载体,对其予以理论色彩的观照。但有些考生在作品评析中基本是复述性的内容梗概的介绍,用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笔墨将作品复述一遍,以述代析,有观无感,述多评少,纯粹是一篇观后感,甚至是可以说是观后抄。观后感只是对影片肤浅的一鳞半爪式的印象和感想,而评析是分析基础上的褒贬,是对作品作出的理论性评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然来参加专业考试,总要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武装,并以此对作品加以分析。而上述那些考生之所以无话可说,与平时缺乏起码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有很大关系。这样的评析文章要胜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解决的方式还是要在平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试着分析影视作品以掌握基本的评析套路。

第三, 褒贬鲜明,缺少分析。

有些考生在评析中只有褒贬,却没有让人信服的分析。有时得出的结论很激烈,却缺乏论据来支撑。比如,对某个影视作品结论是“作品很好”,但没有具体的分析;对某个影视作品结论是“完全失败”,但大帽子之下也不见对情节如何虚假作具体分析。

第四, 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有些考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评析影视作品比较到位,可是却不懂得如何写文章,缺乏剪裁,不是抓出某一方面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最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构思,而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重点。比如,在一片评析文章里评了人物情节,又评了音乐画面,看起来很全面,实际是没有重点,什么都没有说透。

10、评论写作前的准备

1)、方法与技巧

方法与技巧特别注意下列三点:1、对象的选择;2、角度的选择;3、文体的选择。

2)、影评的流程:

选择对象-命题-立意-选择角度(切入口或突破口)-确定文体-段落划分-行文。

两个原则:1)、注意作品本身已有的基础和客观条件;2)有效地实现和完成自己的思想传达。

3)、选择的意义:

尽可能地从对象作品中寻找作为什么肩上的要素并确定其性质、特长、优点、美感地点或者问题、倾向、缺陷、症结,作为自己写作的主观视点、切入口或突破口,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要注意克服陷入不知不觉的审美鉴赏盲目性当中,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4)、文体选择的契合点:

1、对象、内容、角度、意图与文体的性质、特点、功能、又是之间有机统一的契合点;

2、自己的学识、才情、写作经验、选择特长、与相应的影视评论文体的特性、规律、操作原则、形式要求的有机统一的契合点。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3、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四、影视评论范文欣赏

范文1; 题目: 孵化童真

-------评电影<小小孵蛋>

题目是给老师的第一印象` 题目拟好了显然对你的文章的整体评分是有很大好处的`上面给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模块` 大致就那个格式` 当然可以创新` 越新颖越好` 但切忌过于做作`一般题目就基本上固定了你文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 题目其实就是一个主题` 基本代表了你的观点` 所以`我觉得花上宝贵的十分钟来想个好题目都是值得的`

第一段:由导演李虹拍摄的电影<小小孵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小小"的主人翁和鸡蛋的故事`

第一段主要是介绍你所看的影片` 大致介绍下就行了` 主要包含导演` 主演` 获过什么奖项`片中人物角色` 简单的剧情等` 不要太长` 一带而过` 所以提醒大家`在看片的时候` 之前出现的片名,导演,主演等都用笔记下来`养成一边看一边记的好习惯` 各种元素细节都是笔记所要记下来的` 这样便可以为你接下来的写作提供回忆影片的线索` 也可以避免遗漏`所以`这是很必要的`

第二段:该片的最大特点即短小`通过对主人翁"小小"与鸡蛋之间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善良小孩子童年里的愿望`那么导演又是如何通过短短的三分钟来完成这一完整的故事的呢? 其拍摄与剪辑手段无疑是整个影片的最大亮点`影片完全可以用"精湛"这个词来形容` 那么导演是如何来达到"精湛"这一效果的呢?

第二段主要就是要对影片的拍摄上来介绍了` 在这一段里就可以提出对该片的看法了`评论的基本步调也要在这一段确定` 到底是准备赞扬还是批评`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如我第二段所提到的"精湛"便是我的观点`接下来的事就很明确了` 具体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那么就需要选取影片中的具体元素来分析了`声音和画面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

第三段:该片的短小促成了该片"精"的一大特点` 三分钟的电影长度足以说明一切`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在这三分钟里完成了一个完整且主题深刻的故事`那么导演是如何做到如此的"精"?先从影片的艺术手法上来看`除了第一个长镜头以外` 其余镜头基本上都很短小` 无疑`这一切对蒙太奇这一手段的运用的要求就很高了`事实也证明影片的各种蒙太奇手段都运用的恰倒好处`如隐喻蒙太奇` 另外从拍摄手法上来看`运用象征意义极强的特写镜头来转场也是该片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蒙太奇的充分利用加上拍摄目的性强的特点使得整个影片在叙述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最终使得"精"字得以完美展现出来`

这一段就是在对"精"字进行分析` 也就是在证明你的"精湛"观点里的"精"字`很明显`接下来一段就轮到"湛"了` 注意:第三段只是框架` 里面还需要加入更细致的细节来说明` 记得当你提出一个小的观点之后`一定要加以解说` 并且在影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最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其拍摄手法的作用`如:该记录片中最大特点便是跟拍试的长镜头多(这是提出的一个小观点)`在拍摄小张过铁索桥的时候`随着铁索桥的晃动`由于是手提试跟拍`镜头也随之晃动(这是举片中的一例子)`这样便使得整个影片的拍摄显得更为真实和贴切(这便是最后的自己的感受和拍摄手法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算完成了一个点`而具体分析的段落里就是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来组合而成的`

第四段:该片的各种技术手法手段的运用可谓是独巨匠心` 典型而不觉老套`这是因为各种手法手段在导演手中处理的恰倒好处` 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汽车急驰而过画面和声音的升格技术` 瞬间把人带入紧张的气愤`当然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让观众理解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绝佳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上奇特的技术让整个影片达到了"精湛"的效果`

其实第四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 同属一个部分`都是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只是每一段都自己的侧重点`要说的也就是第三段所讲到的` 当然在以后的写作上` 并不一定就要两段` 三段`四段其实也是可以的` 最主要是要层次分明` 针对性要强`不要这一句那一句` 一点中心都有` 要深入去谈` 谈的越透彻越好` 这都是与平时个人的专业水平来决定的` 所以`每个人都量力而行`不要能理解的谈` 不理解的也谈` 那样显然就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了`

第五段:该片色调上采取了暗黄的色调`使得整个影片像一张张泛黄的童年照片 `让人泛起童年的回忆`影片的"精湛"使人惊叹不已`然而正是导演精深的技艺才造就了这一精湛的电影`主人翁"小小"最后虽然没有用鸡蛋孵化出那一只只可爱的小鸡`但他却用童真孵化出一个善良的自己`一个美好的童年`

第五段也是结尾段` 这一段主要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归纳总结` 起到呼应`扣题的作用`同时`在这一段里也可以结合电影内容就主题进行一下深化` 最后别忘记了结合影片来说一番套话` 赞扬也好` 批评也好`总之最好不要模棱两可` 当然这是需要你在写之前就要定下来的` 可以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基本步调`这样便可以使你的文章层次分明且让人感觉你这个人的思维很广阔` 可以辨证地来看待事物`这也是可以为你加分的`

以上是本人艺考时所碰到的一部叫<小小孵蛋>影片所写的一篇影评`只扣了4分` 个人觉得如果这影评拿到重庆邮电`成都理工这样的学校去`得分不会很高` 因为什么?因为这篇影评里所评的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有点堆砌专业的嫌疑` 但为什么我还是要这样写? 因为有的学校` 他看你还能说出几个专业的东西来` 分析的也还过得去` 就让你过了`当然这些学校肯定不会是好学校` 所以`当我们在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时` 那些专业传统强校` 我们还是要本本分分地去写` 不要想走捷径`捷径就是:把自己当作是一专业的评论员(这样至少不会偏出写作范围),然后把自己所知道的专业知识和你在影片里所看到的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上你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至于如何理解这个增添色彩` 请不要理解为把你的文章写的多么华丽` 永远记住`你写的是影评`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加上专业的术语和专业性的语言来完成的` 何为这些专业的? 我想至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我不必再解释`那么我就这个专业性的语言来大致解释下` 既然说到了影评是属于评论性的文章` 那么语言必然也需要评论性的语言`例如:"所谓"就属于评论性的词语` 它所代替的就是一般文章里面的引号` 又如`文章里尽量多一些"如果........那么......"的句子` "如果"是你的一个观点` "那么"就是你对这一观点的评论`还有既然是评论` 自己的观点就不要模棱两可` 你必须得评出自己一个观点` 当然这不是让你就去一味地讽刺或赞扬`辨证地思想是无论何时都得具备的` 等等` 这些都是要大家经常去写`经常去看长期积累而来的`在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我说几句`影评可能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都是想迫切掌握的` 然而现在又总是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关这方面的讲解`在这里我所讲到的都是本人根据多场实战考试总结得来的` 我也是学生` 所以难免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偏差` 所以`对于这篇讲解性文章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若实在没有可取的地方`还希望在下面留下宝贵意见`以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范文2、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竟然是从忠厚老实的许三多口中而出,这让我十分惊讶,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一句朴实而又震撼人心的话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许,正是王宝强这句普通的话语,让无数人爱上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他的这句话,教给了人们怎么做人做事,大事小事,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会做得完美无暇。

要永不放弃很容易,也异常艰难。要知道,这需要勇气,耐力和自制力,确实,这也不难做到,但如果让一个胆怯,性急,懦弱的人来实现,岂不会半途而废?但是,如果他学会了不放弃,不放弃的精神,那么,他将完全发生改变,当然,需要时间与汗水的代价,但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换取一辈子的成功,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放弃,不抛弃会给你非凡的创造力,在危急时刻你没有放弃,而是毅然挺住,这样危难中的你想尽一切方法以求生存,慢慢的,求生本能使你已经得出了克服危难的方法;不放弃,不抛弃会为你增添友情,当人们坚决的认为你的朋友已经无药可救了,做为要好的朋友,你该挺身而出,去帮助他,也许,他会慢慢的好起来,也许,他可能永远地离开,但是,他会永远记住你这个曾经救过他帮过他的朋友;不抛弃,不放弃会给无数的能量和勇气,面对危险和困难,如果你永不放弃,那么你自身会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来帮你化解危险,那时,可能危险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不抛弃,不放弃又何尝不是帮你把握机会的好帮手呢?当你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如果你想到了放弃,那岂不是半途而废?但是如果你没有放弃,永往直前,克服了这些小小的困难,那你不就成功了?人们做到的很多,但没做到的肯定比想到的要多得多。

不仅要学会这种精神,还要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比如,这场可怕得让千亿中国人铭记的汶川大地震。这场地震波及大半中国,使得无数兄弟姐妹被掩埋在废墟下,但它却把13亿中国人的心震到了一起,几乎全中国的部队涌进汶川,参加救援,但却挽留不住5万余人宝贵的生命.已经过去了十多天,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坚持了下来,我们相信奇迹,相信生命的奇迹,相信不放弃的奇迹,相信爱的奇迹.

无数先辈们的行动与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教科书,我们要好好学习它:永不言放弃二字,永不抛弃任何朋友,永不离弃任何亲人.

“不抛弃,不放弃”,再细细品位这含义深刻的六个字,确实,它教给了你这一辈子都要,都必须坚守的信念:永不言弃。

范文3

集结号》改编自小说《官司》,作者杨金远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一个老头特别爱听军队的集结号,战士就问他为什么,老人就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在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而这就是影片《集结号》的核心故事:当张涵予饰演的连长谷子地所带领的47个战士伤亡惨重时,由廖凡饰演的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由他说出的这句话让谷子地震惊。但是谷子地本人却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当他找到吹集结号的号手时终于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由胡军饰演的团长明知是要让这一个连的战士去送死,最终他选择了与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谷子地这才明白,焦大鹏临死前的这句话其实是存有私心,想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集结号》同样捞下了显为人见的缺点:《集结号》的不均衡首先来源于前半场战争戏的力度超出后半段文戏太多,前后明显脱节,头重脚轻。让人遗憾的是,出色的战争场面并不是吕乐这样的国内摄影师和特效制作班底能够企及的水准,功劳全是人家老外的。我们虽然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一句,这是冯导高明的“拿来主义”,但《集结号》毕竟铁一般的证明了国内的战争场面制作还差一大截。

我想强调的是,如此好看的战争戏,冯导为什么要鲜明的烙印下《拯救大兵》和《太极旗飘扬》痕迹?严格一点说,《集结号》最大的败笔,我觉得就在于有太重的拼凑这两部大片的痕迹。请注意,我说的不光战争戏,而是整部影片。

《集结号》的骨架我觉得已经未必是那本小说《官司》,当然,我愿意相信冯小刚整个故事都尊重《官司》。但整部电影的精神是牢牢套在两部风格雷同的外国战争大片上,而且非常别扭。《集结号》可以说还是一部“战火兄弟连”味道的故事,这故事讲了很多次,《集结号》2个小时并没有太多细节演绎战友情谊,它并不是《士兵突击》。冯小刚所谓感人的人性化设计全是主创人员自己嘴里说的,或者是片中谷子地一个人嘴里说的。我宁愿过分一点的想,那些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而且经常被打散的士兵们在枪林弹雨间可能根本没有多深的交情。或者只是在遭遇战友生与死的时候,那种人与人最单纯的同情和不舍。看那些国外的战争片很少像《集结号》这样渲染战友个个都是生死铁哥们,下辈子还是铁哥们。这种感觉是《太极旗》里头那种真正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我觉得,如果像《拯救大兵》和《兄弟连》那种战友之间(可能)并不那么夸张的兄弟情,又或者只是很普通的关系,也许最终出来战争给人造成的冲击感觉会更真实,更有力量。

《集结号》另外一个致命环节在于对战争和生活脱节,战争和生活的强烈对比是一空白,根本看不到谷子地那么多兄弟们牺牲的意义何在?家人和赢得和平后的反差如何?《拯救大兵》开始是通过一大家人的怀念进入回忆,老外导演表明了那一伙人为一个人牺牲换来的价值。《太极旗》挖掘的可能更深刻,用一对手足兄弟到战场上的生离死别对应了南北韩的象征关系(这个寓意个人觉得空前的深刻)而且也有对待家人的情感,战争爆发对和平生活的摧残。但我们看《集结号》里面有什么呢?一开始就是战场,后半截在寻找部队寻找战友遗体的过程中拖沓结束,谷子地对战友的执着跟生活毫无瓜葛。就连王金存遗孀的出现都是不痛不痒……冯小刚所谓感天动地的故事竟然能这样和生活无关么?

《集结号》营造战火纷飞的大场面是很到位的,虽然我看着那些解放军的行动怎么看怎么像老外,但是能说确实有震撼力,阻击三次进攻的戏里也很有层次,人物也比较鲜明,但这仅仅是一半的骨架。

冯小刚一直在蜕变,从《一声叹息》到《天下无贼》,从《夜宴》到《集结号》。《集结号》还是停留在《夜宴》同样的问题上,故事有一个好的框架,但嫁接内容很不伦不类。《夜宴》如果不是依靠袁和平制造了一些精彩场面,那也是惨不忍睹。《夜宴》挪用《哈姆雷特》肯定是一个好故事,但是冯小刚并不会处理。《集结号》也是一个好故事,但是也没有处理好,普通士兵的人性化是一句空话。

说起来冯小刚一向狠抓细节,看看开头的字幕那逐渐被染红的布料,还有纪念碑。但最重要的人物刻画并不到位。就说片中最重的谷子地,一口一个兄弟,我相信粗人草莽是这样的,但是他的信念并没有足够细节支撑,他和战友的情感我觉得很空。《战火兄弟连》中的对应那个连长,从开头到结束,没见他对战友有那么过激浮夸的表现,但是我觉得那种人与人的关系很真实。

可能这样说很单薄,因为那是西方人,可以再比较《硫磺岛家书》,同样是一伙最后死光光的人进行阻击战。日本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的情感刻画也很细腻,也同样有煽情的目的。但在刻画人物的细节上,人家没有像喊口号似的渲染“生死兄弟”,而且也是通过战争与家庭生活的对比来表达的。《集结号》一个非常突出的失败就是脱离家庭,中国人应该是一个家文化,家族观念很重的民族,但一部号称极其感人的战争片居然跟家庭毫无关系,可想而知在感染人心的定位上是多大的失策。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冯小刚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集结号》泛泛于兄弟论,但在实际影片中早已被打的粉碎了。冯小刚一直想拍一些比较“正”的片子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可是他过于自信和盲目,也许武侠和战争都证明不是他所熟悉的领域。《集结号》将近一亿元的投资,拍出了好看的花架子,我们可以闭着眼睛拍手叫好,大唱赞歌,说他为国产战争片争光了,但是那是自欺欺人,以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面目,但冯小刚偏偏用老外的模式生搬硬套,冯小刚是真有自信,还是在做作伪装呢?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范文4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成长的记忆——《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这是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电影。在文革的特殊背景下,一群孩子,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记得马小军那一跳吗?那一跳,代表他告别了青春少年。落下后就是少年之后的平凡,正常的生活了。

相信每一个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人,都会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青春,说起来,我们都想到了什么呢,单纯的友谊,比友谊还要单纯的爱情,和那时一颗永远不懂的心,一个永远也无法理解的世界。那时不懂,现在也无法在懂,只有这恍惚而又真实的感受,经历似乎而又没经历的梦。青春是那样的迷惑,迷惑的还有留给我们的回忆。没有故事,只有关于那些日子的感受。阳光灿烂……就如同姜文在电影中的旁白:我们总在试图接近真相,竭力找出事实,但同时却又做着极力掩饰真实,扭曲历史的事情。

米兰是一个梦,是所有少年的梦,更是马小军的梦。马小军在房顶爬来爬去焦急等待米兰的孤独身影,灰色的欧式楼房和周围高大茂密的树丛被薄纱一般过滤过的淡黄色阳光剪成了一幅美丽的国画。空气里飘荡着懵懂的爱恋,柔和的阳光斜泻在少年光洁的肌肤上,汗珠特有的质感,映衬着西下的夕阳,散发出令人忧伤的气息。此时一曲悠扬的乐曲由远而近荡漾在我的周围,婉转、悠扬、强烈的穿透力,忽远忽近的飘入我的心底深处,净化着我的灵魂,似乎融化了,我也感受到了阳光的灼热,甚至闻到了那烧荒草的味道……

“我以真实的愿望开始讲述故事,经过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却成了谎言。”这也许是对青春的爱恋的最好诠释。马小军那无轨迹的奔跑,留有太阳痕迹的皮肤,不计后果的砸向同伴的一记猛拍,又或是雨中的表白……无一不在我们心底引起了共鸣,这都是我们所淡忘的青春,肆意的、放肆的、狂野的青春,亦如阳光般灿烂,五彩斑斓。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将我们拉进回忆。每当《乡村骑士》响起,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达到了我身边。那种摸不着抓不紧道不清却又确确实实困扰着我们的感觉,往往让人无从喧泄,只能流露。

记得那个场景,泳池中马小军被朋友一次又一次的揣落水中,我感到了友情的残忍,他那红色的泳裤将夏天定格。在会议结束时,影片的基调转为黑白,回到现实。回忆中的温暖明亮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

总之,影片打动了每一个人,“共鸣”是最好的评说。

范文5、德国电影《铁皮鼓》分析

这是原西德著名导演福尔克尔·斯隆多夫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影片,也是“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对这部影片,评论界褒贬不一,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部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性电影,是当代德国电影的一个“突破”。它极富魅力地展现了二战前德国社会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对纳粹统治的德国历史作了高度的哲学概括。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纳粹兴起的那些年代,波兰人遭到冲击,跟犹太人一样遭受迫害。影片通过一个侏儒小孩的眼睛来观察这一时期德国社会的畸形现象,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无情地揭示了在纳粹淫威之下各种人物的政治倾向和表现,展现了德国市民阶层的精神空虚、卑琐自私、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等等,形象鲜明,深沉有力。影片所描绘的畸形人物心态、畸形社会现象和畸形政治形势,正是纳粹德国专制统治和法西斯主义疯狂推行的结果,反过来,也正是其得以孕育发展、甚嚣尘上的温床沃土。这无疑使影片具有了现实批判的重大意义并给人以深刻启迪。正如原小说作者格拉斯所说,《铁皮鼓》表现的是德国社会一个“发育不全的阶段,这一点已在奥斯卡这一人物身上人格化了。”导演斯隆多夫在谈到主人公不再长大这一现象时也说:“这表明主人公的思想特点—寸巨绝。他拒绝自己再往高长,拒绝承担责任,拒绝成人社会,拒绝承担这个社会中的任何角色和作用。”影片正是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在“展现”的同时,表达了对法西斯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抗议。

影片的艺术特色是引入注目的。首先,它大气磅礴,有着巨大的历史容量和史诗般的规模。影片故事肇因于19世纪的1899年,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末,历史跨度近半个世纪。这样大的历史跨度,无疑给影片作者提供了细致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画卷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奥斯卡“家族”的出场和归宿,诸如阿格内丝(奥斯卡母亲)的怪异、疯狂和死亡,马策拉特的丑恶表演和最终毁灭,尤其是小奥斯卡的奇特性格和不凡命运等等,都在这一历史画卷中得到淋漓的表现。而造成这批小人物奇特命运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动因,则是纳粹德国的生成和灭亡。这就使人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此外,影片的叙事角度和表现手法也别具一格。从——个侏儒小孩的视角观察世界,更凸显了社会和时代的畸形、怪异,使人透过那种无所不在的荒唐和疯狂,领略到了生活的残酷真实,其感受是倍加深刻的。尤其是,影片忠实于原作,将纪实、荒诞、讽刺、闹剧等多种艺术风格非常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个新颖别致的观赏世界。

影片主人公奥斯卡,就是一个具有多重色彩的特殊的人物。他既是影片的叙述视角,又是其表现对象。影片通过他的眼睛,通过对他的表现,来实现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透现。影片中,他是个生活在“正常人”之外的“小人儿”,有意无意中成了现实的反叛者和戏弄者。尚未出生,他就知道外公外婆的故事,就能观察母腹世界;出生之后,他可以不再长大,长久保持3岁时的94厘米身高,同母亲、生父、养父、外婆、情妇都几乎没有过真正的感情交流。他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种“最不幸者”:“孤独的、孤立无援地站在一个洪荒的世界里,他没有心安理得的现在,也没有可以怀念的过去,因为他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他也没有可以指望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已经过去了;他不可能变老,因为他从来不年轻;他不可能年轻,因为他已经老了;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可能死,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生活过;他也不可能生,因为他已经死了”。这就是奥斯卡这一人物的天然属性,这种属性又使他具有了两种天然的超乎寻常的能力:拒绝和抗议。零增长的身高,意味着拒绝;铁皮鼓与尖叫,则意味着抗议。在畸形、丑恶的社会里,他拒绝长高,而他那生命力进发出来的叫声和鼓声,则具有超常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直到最后,奥斯卡将鼓槌作为“父亲”的陪葬品,铁皮鼓与产生它的时代一同结束了,拒绝和抗议这两种天然的能力才得以从他身上消失。这种象征意味,既是耐人寻味的,又是新颖别致的。

此外,影片刻意安排的人物关系,也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奥斯卡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纳粹党徒,一个是纳粹迫害的对象;一个是母亲阿格内丝的丈夫,一个是她的情人。奥斯卡的儿子库尔特也有两个“父亲”:一个是纳粹冲锋队长,一个是反纳粹的侏儒;一个是生父的“父亲”,一个是“祖父”的“儿子”;同样,一个是母亲玛丽亚的丈夫,一个是她的情夫。奥斯卡还有两个母亲:阿格内丝和玛丽亚。作为女人,她们都各自生活在两个男人之间,且只为情人生下儿子。而玛丽亚,则既是奥斯卡的情妇,又是她的母亲。在这里,儿子成了迫害者和被迫害者的中间物,承受着双重的打击和保护。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怪诞、乱伦的人物关系,对法西斯统治下的畸形社会进行着尖锐的抨击和讽喻。

本片导演福尔克尔·斯隆多夫1939年生于德国威斯巴登,是“新德国电影”的先驱者,也是其中期的四位大师之一。早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校攻读电影,曾跟随夏布洛布、戈达尔、路易·马尔、阿仑·雷乃等法国“新浪潮”导演名家拍片。1965年斯隆多夫回到德国。他的处女作是根据罗伯特·穆西尔的短篇小说改编的《青年托尔勒斯》(1966)。影片通过一个出身犹太人家庭的青年学生的遭遇,揭露了旧德国军事学院的黑暗和专制,腐败和严酷。公映后,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论奖和三项联邦德国电影奖。接着拍摄的《剧烈的争吵》(1967),则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同他签订了6年的拍片合同。这两部早期影片就已表现出斯隆多夫精湛的技艺和对电影的敏感,被认为是“青年德国电影”的重点作品之一。

此后,斯隆多夫陆续拍摄了《谋杀与杀人罪》(1967)、《叛逆者米歇尔·哥哈斯》(1969),而1970年的《科姆巴赫的穷人突然发了财》更产生了重大影响。影片细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丰富情感和导演的社会批判观点,对吸取民间传说营养,创造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作出了贡献。斯隆多夫因此再获联邦德国导演奖。1969年他拍摄了布莱希特的《太阳神》;1972年拍摄了讽刺上层社会婚姻道德的喜剧片《鲁特·哈尔布法斯的道德》。斯隆多夫影片,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

斯隆多夫还多次同妻子玛格丽特·冯·特诺塔合作,并深受其影响:《短暂的热情》(1973)探讨一位年轻离婚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尝试;《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娜姆》则抨击庸俗市侩对一位无辜女性的中伤。斯隆多夫被认为是具有卓越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导演,但他却从不将某种特别的电影模式推向极致,而是始终关注着电影的大众性,尽量争取向观众交流。《铁皮鼓》是斯隆多夫的第12部影片,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范文5、《李小龙》

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很早就对李小龙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但惭愧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这个人的来龙去脉,总觉得一位已经去世三十年的明星,其星光可能只存在于上一代人的记忆里,在我们这一代,亮极有限。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发现李小龙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几乎是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他的名字,知道中国电影的人就知道他。后来终于买到了他的几部代表作和传记片,一看之下,瞠目结舌。原来他不仅仅是仪表堂堂渊停岳峙,动起来更似奔雷闪电,远不是如今众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绣腿可以比拟;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还是一代武学宗师,一生致力于传播和提升中国武术;原来他不仅会演戏,还对电影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和切实投入,后期作品可以真正称为“李小龙作品”;原来他不仅懂电影懂功夫,还懂哲学,会作诗,擅长美术……

李小龙原籍广东顺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属龙,乳名细凤,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据说是“振兴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据说在李小龙尚在襁褓里的时候,好莱坞电影《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出镜,抱去了李小龙。如果此事属实,应该算是这位电影巨星的处女作吧。

他的父亲名叫李海泉。……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李海泉要把儿子打扮成这幅模样呢?

因为这是李海泉本人的经典扮相。李海泉是一位在广东地区很著名的喜剧演员,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经常带着全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也是李小龙降生在美国的原因。

李小龙的妈妈何金棠有一半德国血统,容颜俊秀

李小龙三个月大的时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后直到十八岁,李小龙一直生活在香港。这是李小龙五岁时的全家福。

年少的李小龙已经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亲与演艺界的关系,他成了一位比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电影是《富贵浮云》,当时六岁,在拉萨尔书院小学部读书。

李小龙参加电影拍摄多安排在学校的假期,有时也要在课余参加拍摄。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导演尽可能把他的戏安排在夜间进行。李小龙在电影事业上表现出极强的敬业精神,据家人回忆,若要拍电影,李小龙吃完晚饭就会上床休息,到了该去摄影棚的时候,母亲一唤就醒,手脚利落地穿戴好行装,精神抖擞地随父亲出门,拍戏从不迟到。但是作为学生的他,却是个顽劣少年,上课不听讲,课下不读书,经过多次退学转校后,才勉强读完初中。

当时的李小龙在电影中也总是扮演一些问题儿童或是问题少年,举止随意,玩世不恭,神情动作上已经颇具后期李小龙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十八岁赴美之前,李小龙在香港参演22部粤语电影,曾用过的艺名还有“李龙”、“小李海泉”等。评论界已经称其为演艺天才。

《人海孤鸿》,李小龙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龙并未演过功夫电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艺片。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爷周冲。

十八岁,李小龙进入圣芳济书院读高中

这个时期的李小龙是个标准的时尚青年,一大爱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爱好是摩托车。

还有一个爱好是跳舞。李小龙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开赛的冠军

当然,他最大的爱好还是武术。说起李小龙练武的缘由,并不因为他是天生的“绝世武学奇才”,恰恰因为他自幼身体孱弱,需要锻炼调理,于是,身高仅有一米七三,近视高达一千度,两条腿长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龙走上了武学之路。

他的启蒙师傅是老爸李海泉,据说是一位太极拳高手,从李小龙七岁开始教其练习太极拳。

十三岁时,李小龙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师傅:咏春大师叶问。叶问对咏春的内涵颇有见地:“咏春强调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叶问的调教下,李小龙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等拳种,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

邵汉生是李小龙的另一位师傅。他在采访中说:“我和李小龙做了一个交易,我教他武术,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个星期才能学会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龙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得滚瓜烂熟。但是他后来并没教我跳舞(笑)……”

当时的李小龙已经成长为一位健壮的青年,曾经夺得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赛场之外,也经常和同学甚至高年级同学打架。据黄霑他老人家回忆,作为李小龙的同学,他也挨过李小龙的拳头,多年以后他在电视节目中自嘲说:“现在才知道输是必然的,谁能打得过李小龙啊???

”据测试,成年李小龙的拳劲高达他本人体重的两倍多,这种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时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势不可挡。

事实上,因为李小龙打架记录太多,随时面临警方检控,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尽快离开香港的另一个原因

1959年5月,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以教人跳舞谋生

9月,他迁到西雅图,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在唐人街餐馆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半工半读生涯。

这个时候的李小龙,突然变成了一位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虽然在课余时间继续坚持练习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龙中学毕业,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

李小龙热爱哲学,善于思考,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在他的许多言谈中都有体现: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对某件事视作毫无价值,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同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李小龙也写过很多诗。以下这首叫做《我是谁》,他赠给了好友李俊九(韩裔美籍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可惜找不到英文原文,不能尽窥原貌,从外语翻译过来的诗毕竟是挺别扭的

范文6恋恋风尘——晦涩的人生

恋恋风尘,名字听起来就有些忧郁,悠远的感觉。看完片子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侯孝贤独特的长镜头电影叙事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长期存在,这部《恋恋风尘》也不例外,从头至尾,基本上由长镜头铺设,特写镜头凤毛麟角,从片子的开始就能看到是侯导的作品。一个黑色的画面,屏幕左下角一个亮光随着火车轰鸣声由远及近,开始出现在屏幕的中央,是一个隧道口。镜头一气呵成,确实吸引人的注意力。

从音乐方面来说,侯导好象更加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自始至终,只要出现音乐的地方,都是吉他为主旋律,悠远而神秘。出现音乐的地方,往往是场景或者事件的转折点。这部电影总共有9处。

1、吉他:电影开始,阿远和阿云坐火车回家。

2、吉他:腿部受伤的父亲回家,阿远和阿公到车站接他。

3、吉他:台北,父亲送给阿远的表,由阿云带来,令阿远有些伤心。

4、吉他:阿云想家,哭过后,收到了家里的来信。

5、吉他:阿远从原来单位辞职,来到新单位上班,开始新的工作。

6、吉他:阿云来看病中的阿远。

7、吉他:病愈后的阿远目送阿云离开。

8、吉他:阿云结婚,新郎不是阿远,镜头伸展。

9、吉他(相对明快):结尾:当兵回来的阿远和阿公,在风景如画的大背景下。

从画面上来说的话,充分运用了固定画面和长镜头,在叙事上更多的使用了中景构图,表现心情上更多的使用了全景,甚至于一些人物对话,都用全景构图。没有按照常规使用双人镜头、过肩镜头交代人物和环境,这种叙事风格正好与朱天文的文字风格极为相似,不愧是黄金组合。

从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来说,没有进行太多的变换,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部电影中,车站是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从开始交代人物到中部阿远和阿云的相聚和离别都是在车站,车站成为风尘中的人们走了,来了最主要的表现地点。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每次的离开意味着人生上的一次开始,回来也会变成另外一种开始。

在朱天文的文集中,初始剧本中有这样一段没被放入到电影中,但我个人却觉得这一场非常的不错。

阿远要离开阿云去当兵,阿云在他离开的前一晚来到了阿远的住处,买了很多的信封和邮票,阿云逐个把每个信封都贴上邮票,并写上自己的地址和名字。她写呀,写呀,直到自己不自觉地睡着了,阿远第二天起来,为她盖上被单。

一个比较感人的场面,阿云是这样爱着阿远,青梅竹马的他们心心相印,阿云害怕阿远忘记她,准备了一大袋的贴满了邮票、写满了自己名字和地址的信封。在电影中,变成了阿云为阿远改的衣服,可能这样更符合当时的条件,因为阿云当时在裁缝部工作。

所以,从这里也能学到导演和编剧在剧本上的取和舍。不过,这样使最后阿云结婚,没能忠贞不渝,冲突不是很明显。对于剧情上来说,个人认为有些欠妥。

从电影人物上来考量,阿远这个人物和阿云的确是有感情的,也有一定基础的。通过在城市中的磨练,他们都经历了孤独的一个阶段,当阿远离开当兵,阿云重新面对孤独,年轻人心中的空虚和孤独感油然而生。本来感情以身边的阿远为中心的阿云,一下没有了支柱,她那依靠心理严重的性格,就会寻找新的支柱。当阿云来信说,她和恒春仔还有那个邮差(最后成为阿云的丈夫),一起去看电影时,其实已经开始预示着故事结尾时的结果。

阿公这个人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点象《童年往事》里主人公阿哈的祖母,整天唠唠叨叨,其实,他(她)在电影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时候是自言自语的方式将不同场景和事件串连起来,这也是侯导和朱天文的比较习惯的手法。在《冬冬假期》中,这个人物应该是爷爷,在《小毕的故事》中应该是第一人称的“我”,在《风柜来的人》中,应该是“无声的父亲”。不管怎样总有一个人在牵着这条线,关键的时刻,他(她)必然能出现。

《恋恋风尘》这部电影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大的主题。《冬冬的假期》,冬冬从城市来到乡村的爷爷、奶奶家,他经历了很多很多,也交了很多的朋友,与他的童年的告别,再次回到城市,乡村对于城里的孩子应该是另一片乐土。《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最为相似,主人公都是到台北打工,没有上完学的阿清、阿荣等人在乡村风柜无事可做,享受着慵懒的生活,但到了大城市,为了生存,面对种种的诱惑,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具有适应能力,也越来越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从《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到《恋恋风尘》,侯导好像是有意在按照人的成长经历来进行多部影片的叙述,这几部影片基本都是在3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说的更清楚些,都是和青春有关的日子。但在后面的电影中,更加的侧重于成年人的生活,他们的苦恼、冲突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方式。也许,这也是侯导和编剧朱天文的过人之处吧。

在这里我要特意提到朱天文老师,象这篇文章开始时,我提到的那样,朱天文老师只用了62个部分就构筑了这部电影,她的措词、用句真的是精到至极,怪不得作家阿城说,读朱天文的文章不要着急,“你们读下去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慢一点,不要赶,浇水的时候,慢,才能渗得更深”。说实话,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阿城这句话的真切含义。而我也想在这里补充一点,侯孝贤的电影也要慢一点的看,看不懂,多看几遍,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范文

从张艺谋投拍《英雄》开始至今,这部汇集了诸多台前幕后各路明星、耗资3000万美元的大制作武侠电影就一直备受关注,它豪华的制作班底、恢弘的电影画面以及充满东方意韵的电影音乐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曾有报道评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就在海内外媒体对《英雄》台前的种种风景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这道盛宴的幕后大厨便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部影片成功的商业运作,不能不说是国产电影走向市场、赢得观众的经典作品。或许我们不敢说一部电影的成功就是张艺谋的成功,但《英雄》本身的确成功了,张艺谋也实现了自己说的那句豪言壮语:“拍好看电影,把观众吸引到影院来”。《英雄》以全线飘红的票房,让我们理解了如何以成功的商业运作来抵御好莱坞的如狼似虎。

剑法一 寻找良好的融资伙伴

国内传统的电影投资方式是制片厂拿国家下拨的经费拍片,风险由国家承担。近年来也有少数民营企业的介入,比如像张艺谋早年拍《代号美洲豹》就是一个私人企业主投资的,但风险极大,让许多民间财团望而生畏。传统模式下的投资方式几乎跟融资无关。《英雄》则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即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融资。于是,影片的3000万美元投资方式便应运而生:对剧本先作预算,再找一个国际著名的保险公司做担保,最后到银行成功贷款。之后,如投资商所期望的一样,影片刚拍完,欧美版权就卖了2000万美元,国内音像版权又拍卖出了1780万元的天价,还有贴片广告收入,使影片的前期收入全线飘红,资金的快速回笼令投资商信心倍增。尽管新画面老总余玉熙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融资的细节不愿多谈,但她还是承认,《英雄》的融资方式是借鉴了先进国家投资电影的经验。记者点评:小投资的电影可能一家公司就能拿出钱来,但是大制作呢,就必须依靠各方面社会资源的联合配置,风险共担,这也许就是工业化阶段跟手工作坊时代的区别。

剑法二 让艺术与商业成为搭档

这里所说的是定位,准确的说法是让商业与艺术成为搭档。张艺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关系时,把自己比作种萝卜的人,他说:“如果买萝卜的人认为成本太高,我会按照买萝卜人的意思种;如果成本不高,我想怎么种就怎么种。”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张艺谋力图寻求商业和艺术间平衡的明确思路。《英雄》电影版本被剪掉了20分钟,就是与搭档间友好合作的例证。最初的样片长度是1小时50分钟,但给最大的买主美国片商看时,他们说长了,结果张艺谋只好忍痛剪掉了20分钟,此事成为张导心中永远的痛。为此,一向以固执著称的老谋子用一句话为自己的行为作了注解:一切为了市场需求,艺术要为商业让步。同时,张艺谋又多次在各种场合说,艺术为商业让步,首先是要影片好看,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去,这是艺术家必须遵守的商业信誉。这个“好看”,首先就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也就是后来众多传媒所攻击的“形式大于内容”,但从影片画面的震撼力来说,张艺谋成功了,影片中诸如棋亭打斗、黄叶漫天、九寨比剑等集合了中国最优美的风景,给人深刻印象。影片加入的秦腔、颜色的隐喻又都坚持了艺术的把握。张艺谋点评:如果没有商业信誉的话,你这个电影所讲的艺术就是空想。

剑法三 绝招防盗版死保票房成功

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是新画面公司,因为是他们让防盗版这个艰苦卓绝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老总余玉熙女士曾留学德国,也到好莱坞等地进行过专门访问,深感防盗版的重要。为了防盗版她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比如取消各地已成惯例的看片会,和各地院线签订拷贝丢失赔偿合同、观众进影院存包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非常行之有效。有盗版分子说,只要首映就能盗版,于是在深圳首映的前一天,就有盗版分子开始收订金了,并扬言10天之内发货。于是,深圳首映式便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片方为了严防死守《英雄》的“女儿身”,甚至对影院的天花板、墙面都做过特殊处理,看门的保安临时雇用,40个保安每天一换,更别说进场的观众所要经过的道道检查,到了对谁都不相信的地步。据介绍,防盗版是从影片拍摄之初就开始了,所有

工作素材当天使用当天拆除;谭盾为影片作曲必须看画面,剧组只好为他录制了一盘录像带让他带在身边,但前提是要先写一纸“死文书”,片方还要在录像带上做记号,如果发生盗版就会从这个记号上知道是谭盾漏出去的;到了洗印拷贝的关键时刻(这是盗版发生的最危险地带),新画面公司则想出了一个绝招:拷贝只洗一套,3本放在3个不同的个人手上,而这3个人均互相不认识……结果,《英雄》一直到20日首映式当天都没盗版出现。余玉熙说,防盗版的成功让他们很有底气,才会有音像版权拍卖1780万元,才会成功地招商卖出贴片广告,因为人家看你防盗版成功才相信你,觉得投入值得,能盈利。张艺谋点评:如果有盗版,票房将损失一半以上。

剑法四 有效的宣传炒作是成功之母

对于《英雄》的宣传方式,一直有炒作和运作两种说法,余玉熙认为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要靠电影票房来说话,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影片宣传是成功的关键。新画面的董事长张伟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公映前一个月宣传计划正式启动,包括包机宣传、音像版权提前拍卖、盛大首映式,仅广告投入就在1000万元以上。为这些宣传炒作,新画面公司创下了多个之最:最昂贵的首映式;600余家各国媒体到场的最大宣传阵容;最史无前例的是包机宣传;最严格的进场验证方式(通常好莱坞的电影首映式会采用这种方式)国内尚属首次;最令人意外的是音像版权拍卖天价。省电影公司负责人朱蓉点评:很多的炒作往往只有一些团体会获益,要么是发行方,要么是制片方。而《英雄》就不同了,它带动了很多行业同时获益,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甚至还包括广告业和其他商业品牌,造成多重盈利局面,其宣传攻势堪称罕见。

范文7

摄影的纪录功能,是以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摄录性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本体功能。它能表现被摄对象的具体性与实在性,并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它的直观的运动过程。尽管它再现的是被摄对象的影像形声结构,但却和被摄对象的形声结构十分相似。巴赞曾这样解释过摄影的这种纪录功能:"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以这件实物为原型的。"(《世界电影》1981年6期10页。)

 但是,影像不是现实,而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在观众与现实世界之间,还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等因素。因此,影像中被呈现的现实--也就是被摄影机所捕捉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结果,这些主观价值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新的现实不再是现实本身。巴赞又这样解释道:"同一事件,同一物体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使我们能在银幕上识别出该物体的特征。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世界电影》1991年4期48页)

 于是,真实在这里成为一种审美现象,真实性也不再是哲学意义的,而是审美意义的了。

 纪实,是一种特殊的纪录形态。这种形态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记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

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与活动,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当它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出彩像的同时,也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着音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对象性的具体的实物。这种事物是运动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当用摄影机去记录它时,声音和形象被摄影机的机械性能分离了。这样,脱离了声音的影像,使实物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影像就可能变成一个形象记号,实物就不可能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类。比如,画面上的一个人,不再是张三或李四,而变成了"人"的类概念。画面上影像记号的组合,也就可能变成一些抽象的物类。比如,画面上一个人的活动,不再是某时某地某人在干某事,而变成"人的某项活动"的类概念了。这样,具体的变成了抽象的。

在实践中,许多创作者并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为摄影就是拍下图像,所以,拍摄时不开话筒,有的摄影机上甚至从不带话筒,这样记录下来的对象已不是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只是它的形象了。摄影的纪录功能在这里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纪实的纪录形态还强调再现事物发展的逼真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去拍摄真人真事,而且是要赋予真人真事以运动发展的意义,使人的活动具有一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

摄影的纪录功能与"照像性"的复制功能不同。复制功能是完全没有摄影者个人特色的,原原本本记载对象的功能。这种功能近乎于原始的模仿,复制本身对对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形态进行记录,但并不给对象带来审美价值。而纪录功能则在记录现实对象的同时,实现创作者对现实对象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使对象的审美属性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屏幕形象。这时,摄影机对物象的选择与记录,就具有了超出冷眼旁观的审视效果。平时不显眼的事物,可以变成强烈的可视形式突出出来。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却可以变得空灵阔远。影像的影调、色彩、运动、景别以至于清晰度,都使视觉形象传达的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情感的成份。看上去,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但纪录形态本身已揭示了物质现实新的方面。这是因为,具有情感和理智活动的纪录方式,能引导人们深入到物质生活世界的内在活动中去,这些活动正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并且也深藏于这个世界之中。

纪录形态是有主体投入的一种实录,是主体的感情与理智同现实生活的一种契合。主体对现实的欲望,恰好填满了影像与现实物体之间的那种差距。

摄影机作为记录的工具,在创作者与被摄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来。对创作者与被创作对象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美学观的一种体现。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上,有这样几种主要的认识曾经对创作(直到今日仍然是)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一种是从弗拉哈迪开端直到60年代所谓真实电影运动的一派。他们主张创作者与被摄对象密切合作,处于一种互信互助的交往关系之中,在这种交往中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了一部由爱斯基摩人主动参与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他跟踪拍摄了纳努克一家人越冬生活的过程,把搬迁、盖冰屋、猎海豹等等生活情景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摄影机前的事件展开时,作者带着观众经历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考察。深受弗拉哈迪的观点和拍摄方法影响的"真实电影"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察的方法。1960年它的代表人物法国人让?鲁什拍摄了一部以巴黎青年为对象的《夏日纪事》,他使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步录音机,自由地进入被拍摄对象的生活,记录下非常自然、生动、亲密的影像和声音,把摄影机作为眼睛,较完整地观察并印记下发生在周围的事情。美国著名真实电影创作者理查德?利考科曾经这样表述过他们的观点:"对我来说,是要通过观察我的社会,观察事物实际是怎样发生的来发现我们社会的一些重要方面,从而反对人们普遍持有的那种事情理应如此的社会幻觉。"交往的关系,观察的方法,成为后来纪实风格创作的主要特征。

另一种是从维尔托夫开始经格里尔逊发展起来的一派。他们主张纪录片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是对真实事物有创意的处理。维尔托夫在1922年提出了"真理电影"的主张,他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眼更能捕捉到真理,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他要求用隐藏的摄影机拍摄真实事物的片断,但在此基础上要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他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出其不意地抓取生活,然后在意识形态上把它组合起来,叙述一个真理。"这种理论深深地影响了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学派。他们认为纪录片应当直接用作意识形态宣传的手段,格里尔逊曾公开宣布过:"我把电影院看成一个讲台,并以一个宣传家的身份来利用它。"此外,他们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应利用剪接、音乐、解说等手段,进行艺术性的加工。这种处理和加工不是用观察的方法进行的,而是以归纳和组合的方法进行的。所以,利用的关系,组合的方法,成为后来所谓表现风格创作的主要特征。

纪实,从拍摄的角度讲,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作者对被摄对象的观察过程。

观察的对象,是自然呈现的生活形态。但是,生活形态本身往往带有即发性和无目的性,它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规整和有序化。在现实生活中,事实本身发展的形态,又使得它从空间上割断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纯粹的观察得到的就只是表面的真实了,而事物的本质意义被掩盖起来。

于是,作为审美的特殊形态的纪实,就不能是冷静旁观的、纯粹的观察了,而是创作者对被摄对象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了。

参与的观察,首先是要尊重客观现实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不人为地通过技巧为它创造引伸意义,画面本来的内容就是客观现实具体情境的再现。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活动过程,这一切以它固有的逻辑发展着。摄影机只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去识别它。但是,识别是主动的,识别就是发现,就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下的选择和组织。我们看《望长城》中"找歌手"一段对母亲的描写,"深入罗布泊"一段中对彭加木夫人的描写,《沙与海》中打沙枣一段对父亲拣沙枣的描写,生活本身所潜藏的含义,通过镜头的视角变化,景别变化,活动的选取被发掘出来。

参与的观察,是建立在创作者作为明确的个体与被摄体交往的基础上。我们看《望长城》中的拍摄,无论是有主持人出现还是没有主持人出现,摄影机的视点始终就是创作者的视点。在这种拍摄中,创作者与被摄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中,人物活动的自然状态以及真切的感情流露,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然交往一样,创作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隔阂被减弱到了最小的程度。

参与的观察,还要创作者对被摄对象主动的介人。这种介入除了创作者对事物的内容进行选择之外,还包括人为的刺激和有意识的诱发。例如纪实风格中常常采用的采访方式,即用启发式选择性地对多种人进行采访,通过真实人物的诉说来表达各种想法和看法,不仅建立起了明确的对象感,而且实现了对人的心灵的探究。如《五平太流转》中采访失业矿工送女儿去做工一事,当他讲到因失业不能供女儿上学而感到内疚时,泪水流下来,呜咽着说不下去。在这里,采访实际上成了一种"催化剂",使平时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释放出来,变为行为时空中可感的内容。让?鲁什曾这样说过:"人为刺激可以使人把不愿摆到桌面上的事实真象显露出来。"(《世界电影》1989年第2期232页。)

 在参与的观察中,观察的过程显得尤其重要。观察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识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观察对象具有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处于一种连续的时空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一种即时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人物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很少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而往往表现为一种含义模糊的状态。人们必须在时空进展过程中去识别它,使它有序化,从而了解事实所蕴含的意义。二是它处于一种发展变化的呈现之中。在这种呈现中,事物具有一种未知性和整体性,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未知不断被展现的过程。脱离了这一过程的某一片断,不大能够体现意义的整体,只有当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完整的意义才被传达出来。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观察的特点,在纪实的风格中,人们常常选用较长的镜头,来相对完整地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

 参与的观察,是以心引导视觉为起点,又以视觉感受促进心理感受为终点的一种观察方法。这正如弗拉哈迪曾经说过的:"必须以人类的眼光观察事物,而不是以昆虫的眼光。"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五、观摩影视节目第10放映室

六、影视评论写作经验介绍

首先,你要对整个影片的故事大纲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就反复看,每个动作,每个情节,人物的每个表情你都要仔细去分析,它们究竟对故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开头的一段要很有概括性,写一段不必太长,但很有文采的,最好可以和影片你所要评论的方面有一定的联系的话。

第二,中间的几段就是写你对影片的理解了,写影片中的镜头语言,色彩运用,还有人物形象。

总之是你的影评在评影片中的什么,就要写你自己对于这些的理解。

第三,结尾的段落,最好可以和开头照应,更可以概括到全文,对自己写的影评来一个升华,使评论提高一个层次。

第四,要千万注意的是,在影评中,千万不可以出现“我”,“我们”一类的词,出现了这些词的话,会使影评成为观后感。

(一.) 写影评的准备

1.、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 、文字水平 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 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 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

2. 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

① 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 观点一

③ 过度段

④ 观点二

⑤ 结论

⑥ 题目最好看完影片后考虑,.

举例:2000年评<<黄土地>>的一些好题目

从感悟上<<原汁原味的抗争>><<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韵致>><<事简而韵远>><<沉重的信天游>><<情牵黄土地>>

从理性上<<社会前进中文明符号的再次延展>><<历史留下的反思>><<文明和愚昧的冲突>>

哲 理 性<<沉默是金>><<觉醒的羔羊>><<把握一份苍凉感受一份厚重>>

影评与观后感,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和其他文艺评论一样,影视评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评什么"和"怎么评".

  评什么: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怎么评:

  ①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影片主题,人物形象.

  电影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锤炼和创造.只有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才能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社会生活是影片产生的基础,我们在评论影片时,就要将影片放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实感;去考察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其生活的环境,是否有过分拔高或贬低人物形象的情况.历史的标准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尺子.

  ②以美学的标准来评论影片的美感效果.

  影片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反映,所以当对具有审美特征的影片进行评价时,不能不考虑美学的角度.艺术形象的真实与否,典型化程度如何,形式是否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画面的组合,音乐的配置等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等都要以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如在评论张艺谋前期的一部分作品时,如果不坚持美学的标准,就无法客观地评论影片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偏僻地方的陋习.

  ③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含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

  ④从影视艺术角度入手来评论影视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

  所谓影视语言,即导演根据运动,组接规则来调动,联结各类镜头.包括特写,快慢镜头,蒙太奇的组接方式等.影视语言应具有比较完善的信息传递功能,它不仅要具有画面组合的叙事能力,更应具有揭示客观对象内在涵义的功能.

  当然,对影片进行评论的角度还有很多,

七、总述评

1.写影评,首先要有客观性,即没看过的内容不要胡乱猜测,评论要基于影片实际内容之上。

其次,是用心看影片,最好是先对影片摄制背景和大致内容有一些了解(这一点对于根据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剧本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一些细节要用心分析(例如在电影《人到中年》里孩子给陆文婷买烧饼的细节),从而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最后,是个人文学的积淀,即自己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抓住电影的具体细节,剖析它所反映的社会及人生问题,联系实际讨论这些细节的成败得失,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说明你评论的过程,这就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了。在这里,独立见解和独立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不要一味奉承和说废话啊

2.影评,也就是所谓的影视评论` 既然是评论` 首先我们就要清楚` 影评写作是一种评论性的文章`也就和咱平时写作文的议论文差不多` 影评写作肯定是有题材的`或一部影片或一段文字` 那么你不访这样来理解影评`看完一部影片`你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专业评论员`而不是普通观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评论员写的文章是立足于专业之上的评论性文章`而观众只是从最直观的感觉上来谈论自己的感受`写出的文章叫观后感`所以`每当写影评之前`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大师` 用你所知道的专业知识来解析这部电影`尽量把你所学的专业知识都用上`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 所谓的尽量运用你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把你所学的所知道的都往上摆`往上堆` 所以说` 就一定要讲究策略`那我们就需要做到合理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零散的小知识` 比如用一些专业性的词汇` 各种蒙太奇` 淡入淡出` 格里尔逊` 过渡暴光`深焦距等等各种各样的`但要记住并不是把这些专业词汇堆上去就完事儿了` 首先必须得是影片里运用到或者出现过的`其次对这些专业手法还得解说或者是分析一下` 最后提醒一点` 不要盲目堆砌这些词汇` 否则整个文章效果便会有些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一篇影评只需要从某一个或两个角度来入手` 因为考场影评是有时间限制的` 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你的写作字数`那么你就要抓住你最拿手的来写` 其实也就是你看完片后印象最深的来写` 把一个点写透了远比你这也想写一点` 那也想写一点`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展示出来` 到最后难免也就会造成你的文章泛泛而谈` 没有一点鲜明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在分数上显然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八、考生观看电视片应该注意的问题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很难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协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8226;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8226;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8245.html

更多阅读

法学论文发表的写作步骤及方法 法学论文写作 pdf

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法学论文发表的写作步骤及方法:1、立论要客观,具有独创性论文的观点要来自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

电饭煲选购技巧电饭煲哪个牌子的好 电饭煲选购技巧

电饭煲选购技巧电饭煲哪个牌子的好——简介 电饭煲有一个室内家庭常用的电器产品,在现代快速生活的时代,电饭煲已经成为了家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但我们依然不能马虎随便选购电饭煲,要依据最新的电饭煲哪个牌子的好和电饭煲哪个牌子好的资

教你怎样发家致富:使用吸附石的几点小技巧

教你发家致富:使用吸附石的几点小技巧教你怎样发家致富:使用吸附石的几点小技巧——步骤/方法教你怎样发家致富:使用吸附石的几点小技巧 1、首先 大家都知道 吸附要看一下五行  有些人觉得五行不重要 只靠运气 在这里我不能全片否定

声明:《影视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为网友叼根香烟吻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