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祖善: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发布时间:2012-05-28 10:14来源:中国出版网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包含以下内容:引言:从一本专著谈起;第一部分讲维也纳古典乐派;第二部分讲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这是核心部分;第三部分讲贝多芬交响乐在中国;第四部分讲贝多芬交响乐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

引言

我想从一本专著讲起,这本专著就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本书中100名人排行榜的前10名包括了这样一些名人:第一名是穆罕默德,第二名是牛顿,第三名是耶稣基督,第四名是释迦牟尼,第五名是孔子,第六是保罗,第七是蔡伦,第八是谷登堡(德国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第九名是哥伦布,第十名是爱因斯坦。中国有八个人进入了这本书的排行榜,除了孔子、蔡伦以外,还有秦始皇、成吉思汗、隋文帝、老子、毛泽东和孟子。在本书中排名第45位的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贝多芬。

这本书中介绍贝多芬的部分,第一句话是:“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本书的作者在用词方面非常严谨。我们现在把这个“最”字已经用烂了,例如,最伟大的什么什么之一,其实那就不能算是最伟大的了。最伟大应该就是唯一的,没有之一、之二的说法。贝多芬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就是他的九部交响曲。我们在讲贝多芬之前,必须要向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从1750年开始形成的,在此之前(大约150年)属于巴洛克时期,具体来说,是把巴赫逝世的1750年作为巴洛克时期这一时代的结束。从1750年开始就进入了古典乐派时期。古典乐派的三大代表人物,我们通常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杰出代表,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是交响乐作曲家,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他之前有一位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最早创作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和快板。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称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呢?因为他写得多,写得好。他写的有编号的交响曲有104首,早期的交响曲3首,一共创作了107首交响曲。海顿的交响乐创作,把交响乐队的编制完善了,同时大大地提高了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

再有一位作曲家就是莫扎特,他是奥地利作曲家,有“神童”之称。他在3岁时,就会模仿刚刚听到的音调,4岁时跟他父亲正式学习音乐,5岁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8岁的时候就在伦敦创作了他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4首交响曲,其中有编号的共50首。

莫扎特跟海顿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启迪,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莫扎特生于1756年,1791年逝世。他生活的年代恰恰是海顿生活年代中间的一部分,因为海顿是1732年出生的,1809年逝世。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最初莫扎特是向他的前辈海顿学习,等到莫扎特创作进入高峰之后,反过来海顿受其影响,晚年的交响乐作品,达到了莫扎特那样的完美。

贝多芬是站在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贝多芬非常坎坷,一般认为他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但是我们至今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他到底是哪天出生的,因为这个日子只是从他受洗礼的记录推算出来的,确切的出生日期还是一个未知数。贝多芬的父亲是宫廷的男高音,但却是一个酒鬼,他有这样一个愿望,就是一心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神童,所以不管自己喝得怎么醉醺醺的,回到家一看见小贝多芬在床上睡觉,就拉他起来练习弹钢琴。他想培养贝多芬成为神童,为自己扬名,因此就采取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有一年贝多芬开音乐会,其实还不满8岁,他的父亲居然隐瞒了两岁,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但贝多芬有一段时间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多大。贝多芬从小就受尽了折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残酷的,他没有感受到童年的欢乐。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一句话:音乐差一点成了贝多芬的敌人。好在贝多芬热爱音乐,所以他坚持走了一条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后来有两件事情需要跟大家介绍。一是他十七岁那一年,就是1787年,从他的出生地波恩来到了维也纳,拜见莫扎特大师。他对莫扎特说:大师,我想在您面前奏一曲,求得您的指导。莫扎特说:如果你真的要在我面前演奏的话,那得按我指定的主题,由你即兴发挥。因为在莫扎特看来,如果对方准备好了,那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因为他自己既是作曲家,又是指挥家、钢琴家和小提琴家,是一位全才。而贝多芬很自信,接受了这个挑战。于是莫扎特就在钢琴上弹了他刚刚创作的歌剧《唐璜》的主题。贝多芬就根据莫扎特指定的主题,做了充分的发挥,在钢琴上用了各种各样的变奏,无论是调性、节奏、和声,还是音乐的风格都非常统一,也很感人。莫扎特听后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请大家注意,这个年轻人必将震惊整个世界。”

第二件事就是关于海顿和贝多芬。海顿前往英国访问的时候,途经波恩,也被贝多芬的才华所感动,他对贝多芬说:你应该到维也纳去学习,我可以教你。于是在1792年,贝多芬就到了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但是,这次学习并没有坚持太久,因为两个人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念格格不入。我们知道,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像中国的诗词那样讲究对仗、格律等等。古典音乐的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也都有严格的规则。贝多芬认为这些都是清规戒律,是教条,他要创新。所以没有学多久就换了一位老师:奥地利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阿尔布雷希茨贝格,是海顿同时代的一位很有名的音乐家,生于1736年,1809年逝世(与海顿同年去世)。他专门教贝多芬对位法。但是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并不看好贝多芬,不认为贝多芬在艺术上会有远大的前程,而他恰恰因为是贝多芬的老师得以名垂千古。

贝多芬还跟随安东尼奥·萨列里学习过,萨列里是一位常年在维也纳从事作曲、指挥的意大利大音乐家,他不仅教过贝多芬,还教过舒伯特、李斯特。因此贝多芬是在这样一些大师的影响下成长的。

二、贝多芬交响乐综述

1.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序号、调号、作品号及创作年代。

古典音乐作品,特别是交响曲,都标有作品号,这是意大利作曲家创用的,拉丁文Opus,表示作品。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我们从第一交响曲介绍。《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号,完成于1800年。关于创作年代有不同的记载,我依据的是英国的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这是比较权威的。从作品完成的创作年代来看,1800年贝多芬已经30岁了,中国人说三十而立,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30岁才写第一交响曲,应该说是晚了一点。刚才我们说,莫扎特8岁就创作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号,创作于1801到1802年。《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号,1803年完成,这部交响曲有一个标题就是《英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是1806年完成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创作于1807到1808年。《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号,是1808年完成的,即《田园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创作于1811年到1812年。《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作于1812年。在第八交响曲完成了以后,贝多芬似乎在积蓄力量,要对自己的交响乐创作进行一次总结,因此间隔了十年,到1822年才开始谱写他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号,完成于1824年。以上是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序号、调号、作品号和创作年代。

2.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艺术特征

刚才说了,《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号,完成于1800年,应该说贝多芬是大器晚成。即便如此,他仍然只是海顿和莫扎特交响曲的杰出继承者,因为我们从这部作品里,听到了很多他的前辈们对他的影响。但是其中也体现了贝多芬自己的个性,特别是贝多芬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因为在贝多芬之前所有的交响曲都是为王室、贵族创作、演出的,但贝多芬不同,他发表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就举办了“大众音乐会”。

对“大众”这个词,我们现在的理解,可能与当年的理解不同。我们现在一提“大众”,就是工农兵大众。而贝多芬那个时期的大众就是指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统治者、面向王室和贵族。在十九世纪初期,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革,交响曲终于走出了宫廷,走向了社会。此后每隔几年,他就举办一次“大众音乐会”,发表自己的交响乐和其他作品。可以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就已经体现了这位作曲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标志了交响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艺术了,而是已经走向了社会。

第一交响曲还是按照古典交响曲套曲的结构,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如歌,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又是快板。而且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贝多芬虽然是而立之年了,但他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朝气。比如,第四乐章很幽默,一开始让整个乐队全奏,此后的经过句从三个音的经过句到七个音经过句,好像在寻求一种灵感,终于找到了,兴高采烈地唱出了生动活泼的主题,迸发出年轻人那种蓬勃的朝气。现在请大家听一听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我们通常称之为“终曲”。(音乐欣赏)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音乐给我们的感受是青春、阳光、爱情和温馨。但实际上他在创作第二交响曲的时候,生活上非常困扰,他的听觉越来越糟糕。贝多芬心急如焚,他来到维也纳的一个郊区海利根斯塔特进行治疗和疗养,迫切地希望能够恢复正常的听觉。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失聪可能是最残酷的打击,听不见声音,怎么来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呢?所以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贝多芬当时的这种心情。但不幸的是,治疗失败了,贝多芬很绝望,就写了“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他下决心要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遗嘱写完了之后,郑重其事地在信封上题了这么一句话:“等我死了后拆开并执行”。他把身后事都做了安排。贝多芬倘若真的要走了这条路的话,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贝多芬有着坚毅的性格,他绝不向病魔低头,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想让我屈服办不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我真想活一千次”。贝多芬认为自己来到人间的艺术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他战胜了病魔,写出了这首光明向上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而这首交响曲几乎是和“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同时完成的。

我们现在听贝多芬的音乐,很少有人会想到他是一个残疾人。他自己是那么痛苦,但是他的音乐是那么的阳光,那么的崇高,他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力量,第二交响曲是充满了诗意的乐章。我们现在听听他的抒情如歌的慢板乐章,这是非常温暖的、抒情的、如歌的音乐。(音乐欣赏)

这优美、典雅、明朗、温暖的音乐,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上两部交响曲应该说还只是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贝多芬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形成,真正形成贝多芬自己风格的是《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号,1803年完成。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拿破仑正所向披靡,拿破仑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正像《共产党宣言》里面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个“革命”是指反封建。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英雄,所以贝多芬满腔热情地写了第三交响曲,完成之后,还写了题词:赠拿破仑。没想到这个乐谱还没有送到拿破仑的手上,消息传来,说拿破仑称帝了。贝多芬非常愤怒,马上就说,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他将骑在百姓的头上,成为一个暴君!拿破仑是个独裁者,他加冕的时候出现了那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本应该是教皇给他加冕的,但是拿破仑从教皇手里把皇冠夺过来,自己给自己加冕。在他看来,天下是我打下来的,用不着你给我加冕。他不仅自己给自己加冕,而且给他的皇后约瑟芬也加冕。拿破仑好像原形毕露了,贝多芬怒不可遏,他就把这个题词重重地划掉了。然后贝多芬重新写了一个题词:“献给一位英雄”。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

当我们听这一首《葬礼进行曲》时,就会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的音乐所体现的悲痛是全社会的,甚至是全人类的,让我们更加热爱未来,充满勇气和自信,去创造未来。所以即便是《葬礼进行曲》,依然充满着力量,是非常深邃、坚毅的音乐。我们现在欣赏一下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前面的部分。(音乐欣赏)

我们刚听到的是第一大段,中间有回忆英雄的丰功伟绩的部分,然后是再现。《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1806年完成,对这部作品,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这部作品好比是两位欧洲神话巨人中间的一位希腊姑娘。也就是说在第三和第五交响曲之间,有一个抒情的第四交响曲,这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很愉快。作为一个艺术家,贝多芬也有自己的爱情,但是他终身未娶,并不是他不想结婚,而是到头来那些爱他的女子最终都没有嫁给他。因为他是一个贫穷的艺术家,长得其貌不扬,个头不高。有一些女子对他很崇拜,和他也有共同语言,而大多数跟他学琴的,不是贵妇人,就是贵族少女,贝多芬和她们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因此贝多芬虽然有过温馨的爱情生活,但他最终还是孤身一人。这部交响曲恰恰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产物,所以很轻松,特别是中间的第三乐章诙谐曲,很欢快、幽默,甚至有童心未泯的那种感觉。我们欣赏一段片断。(音乐欣赏)

我们今天重点要欣赏一下《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1808年完成。因为贝多芬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美国交响乐团联盟有过一个统计,在美国每年平均大概举办1万多场交响乐会,贝多芬的交响曲演得最多(有1000多场)。其次是莫扎特,再其次是柴可夫斯基。而贝多芬的交响曲演得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命运交响曲》。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通常是采用奏鸣曲式,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示部,第二部分是展开部,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呈示部又包含两个重要的主题,我们称之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有的时候简称主题、副题,中间有个连接,第二主题之后有一个小的结尾,这就是呈示部。意大利指挥家阿巴多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其中有一张是他专门解释他是如何理解贝多芬交响曲的,他认为奏鸣曲的呈示部,必须按照作曲家的指示要反复演奏一次,把这部分演奏两遍。为什么?因为这是整个交响曲最重要的材料,奏两遍以便让听众加深印象、加深感受。第五交响曲有四个乐章,我们听一些主要的部分,对于第一乐章来说就是呈示部,开门见山,就是敲门声的动机。第二句是第一句的模进(即模仿进行),后来的所有的进行都建立在这一动机的展开上,我们叫分裂,然后派生出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有形象上的对比,如果说第一主题表现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而第二主题就是对未来光明的向往、憧憬,所以比较抒情。第二个主题是从第一个主题中派生出来的,因为圆号演奏的经过句,已经有第二主题的支点音,整个结构是非常严谨的,一环扣一环,极富张力。

歌德72岁的时候会见了12岁的小朋友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就在钢琴上弹了《命运交响曲》,弹完之后,歌德大为惊讶,觉得简直太了不起了。这还是一个人演奏,如果是整个乐队的演奏又将会是怎么样呢?后来门德尔松和歌德成为了忘年交,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是《命运交响曲》。呈示部最后有两个小节是全休止的,我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个小节的休止就是为了积聚力量,以便更有力量地爆发。所以这两个小节的休止是有生命的,有音乐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不是说休止有生命吗?有音乐吗?如果把休止变成主体,也就是无声音乐,那就走到极端了,无声肯定是没有音乐的,只有把休止符融入到整个音乐的律动之中,它才会有生命力。下面听一下第一乐章。(音乐欣赏)

在二战期间,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盟国电台摩尔斯电文所有的V字(代表胜利)就采用《命运交响曲》的动机——三短一长。弄得德国人啼笑皆非,因为这是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好像是以“德”治“德”,以此来增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说反法西斯战争是必胜的,没想到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二战中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二乐章慢板,给我们的感受是艺术家在思考人类的命运,是两个主题的变奏曲。这是非常崇高的两个主题。第二个主题有点行进的风格,似乎是在展望。当小号吹响的时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歌曲。下边我们听一下第二乐章前边的这一部分。(音乐欣赏)

第三乐章一开始有一些徘徊、犹豫,但很快就坚定地投身于斗争。第三乐章是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大家会听到命运的动机,整个交响曲在结构上是很严谨的、连贯的。下边我们听一下第三乐章的第一部分。(音乐欣赏)

在进入第四乐章之前,音乐营造了黎明前的黑暗那种氛围,预示着即将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迎接胜利。贝多芬把第四乐章作为交响曲的重点,最后强调胜利、节日,群众性的欢腾,民间的舞蹈,是面向社会、面向全人类的音乐,辉煌、热烈、沸腾、节日般的狂喜,当然这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最后获得光明的结局。我们现在听一下第四乐章开始的部分。(音乐欣赏)

下面我们听一下第四乐章的尾声,西方的音乐通常在结束之后的那些和弦或长音都是补充,如果句子还没有完,接着往下写就叫做扩充。有一次我突然发现,贝多芬的补充太长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主和弦?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奥秘。数完之后,共29个小节,于是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这个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这个胜利是需要牢牢把握的,因此要强调它、肯定它。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情一样,欢呼“我们胜利了!”,甚至于我们要不断地高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这就是贝多芬交响曲的精神,我们现在听一下《命运交响曲》的尾声。(音乐欣赏)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巨人,也是一位抒情诗人。在他之前的音乐家未曾写过歌颂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交响乐,而他写了《田园交响曲》,贝多芬自己讲过,我的《田园交响曲》情多于景,以景抒情。第一乐章“初到乡间的愉快心情”;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第三乐章“农民的舞会”;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雨过天晴后牧人的感恩”,因为雨过天晴,天上出现了彩虹,大自然是那么美,所以他要歌颂。甚至在第二乐章里除了写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在尾声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三种鸟鸣,包括夜莺、鹌鹑、杜鹃。于是有人便攻击贝多芬是“自然主义者”。其实艺术家这个时候已经失聪了,这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在他心中的回响,非常动人。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乐章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尾声很清楚,长笛描写夜莺,双簧管描写鹌鹑,单簧管描写杜鹃,这些鸟鸣的声音都融合在音乐的律动里面了。(音乐欣赏)

大家可能会发现,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风格各异,个性完全不同,前者像是狮子,而后者是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这也是贝多芬,并且同样很真挚、很崇高。

《A大调第七交响曲》,1811年到1812年创作完成,作品92号,瓦格纳称这部交响曲为“舞蹈的礼赞”,是非常欢快、生龙活虎的,充满了生命力。(《第七交响曲》音乐欣赏)

今年8月的26日我和哈尔滨交响乐团举办了一场贝多芬作品的专场,下半场演的就是《第七交响曲》,非常受欢迎。

《F大调第八交响曲》被罗曼·罗兰称之为“幽默交响曲”,作品93号,1812年完成。贝多芬有一个好朋友,叫梅尔策尔,他比贝多芬小两岁,是1772年出生,但是比贝多芬多活了好多年,1838年去世的,他是节拍器的制作者。他给贝多芬做过助听器,那个时候的助听器非常笨重,现在存放在贝多芬博物馆。即便如此,贝多芬也要依靠它听一些和弦,所以他跟梅尔策尔很友好,甚至为他写了一首《卡农曲》,用到《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贝多芬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节拍器为自己的作品标记速度的作曲家,但是他标得不太准,因为他当时已经失聪了,内心的感觉和实际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后来奥地利指挥家魏恩加特纳非常委婉地提出了他的一些建议,他很尊重贝多芬。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第八交响曲》,是很轻松、愉快、幽默的音乐。(音乐欣赏)

我们刚才听到的第一到第八交响曲的录音都是卡拉扬指挥录制的,卡拉扬是奥地利伟大的指挥家,他一生录了800多张唱片。其中,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他录了4次。

3.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两条路线及其影响

第一条路线是无标题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交响曲都是无标题的;第二条路线是有标题的,第三、第五、第六、第九交响曲都是有标题的,第九交响曲我们要放在后面讲。这两条路线影响了后人的交响乐创作,比如说柏辽兹就创作了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勃拉姆斯遵循无标题的路线,所以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没有标题,第一C小调,第二D大调,第三F大调,第四E小调。这两条路线都为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贝多芬交响乐在中国

1.萧友梅与贝多芬交响乐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伟大先驱,生于1884年,于1940年逝世。上世纪初他在德国留学,1916他创作了一首《哀悼引》,因为当年有两位先烈前后去世,一位是蔡锷,还有一位是黄兴,他倡议在德国的华人为两位先烈的去世举行哀悼。但是他特别说明,《哀悼引》是仿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就是模仿《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萧友梅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从1923年起,他先后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交响曲。萧友梅是在中国普及推广贝多芬交响乐的第一人。

2.中国指挥家朱崇志、黄贻钧、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与贝多芬交响乐

朱崇志,生于1911年,2004年逝世。1946年,他率领重庆中华交响乐团赴昆明慰问盟军,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第六交响曲,还录制了唱片,后来美国人把这个唱片送给了宋美龄,这个唱片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但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些唱片的去向。

黄贻钧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首席指挥,生于1915年,1995年逝世。他在中国也是不遗余力地推广贝多芬的交响乐,我本人步入交响乐的王国应该说跟黄先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听了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李德伦大师生于1917年,2001年逝世,今年是大师逝世十周年纪念。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界将在北京音乐厅为他举行一个铜像揭幕仪式。他在推广贝多芬交响乐方面影响最大,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非常荣幸地跟大家介绍,李大师去世之后,我们全家保持每年春节都去他们家拜年。2004年春节,李大师的夫人李老师双手捧着这个谱子,说“祖善,这个是给你的”。原来是李大师用过的谱子——苏联版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大本总谱,上面有李德伦的印章,我当时感动得流泪。我平常都不用这本原版总谱,我用副本,太珍贵了。1977年3月26日,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李德伦大师再一次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那是文革之后,贝多芬交响乐在中国复兴的一个开端,我们非常感激大师的贡献。

韩中杰先生是我国音乐界的前辈,生于1920年。去年我们为他举办了庆祝90华诞的音乐会,有10名指挥轮流执棒,我很庆幸,我是其中之一。1978年4月23日,韩中杰指挥了一场交响音乐会,法国广播电台通过卫星向欧洲进行了直播,指挥大师安德烈·普列文听了之后说:“这个乐队是一流的,指挥对古典音乐非常熟悉和了解”。他指挥的主要曲目就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严良堃先生生于1923年,国庆十周年的时候,他指挥中央乐团隆重演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卞祖善: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

3.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系列音乐会回顾

1984年是由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陈燮阳在北京举办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系列音乐会。

1987年纪念贝多芬逝世160周年,由李德伦、韩中杰、郑小英、袁方和我本人,又再一次举办了贝多芬的系列交响乐音乐会。

在我们同代的指挥家里面,最突出的就是1939年出生的指挥家陈燮阳,他是中国指挥家第一次个人指挥了贝多芬全部九大交响曲,并且录制了唱片(1988年);十年之后,他再次举办了贝多芬系列交响音乐会,同时推出了现场版的CD。

此外,还有一些年轻的指挥家在这方面都很有作为。比如邵恩、李心草、姜金一、杨洋等这些年轻的指挥家们,先后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李心草是一个“奇才”,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用德文演唱的,我们通常演唱的是中文的译文,而他坚持要尊重原著。

四、贝多芬交响曲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华章

之所以要从麦克·哈特这本书谈起,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的音乐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他的《第九交响曲》。他的《第九交响曲》,我个人认为,标题不应该叫《合唱》,用体裁来做标题,本来并不恰当,因为合唱是体裁,而不是题材,应该用题材的内容来做标题才规范,所以应该叫《欢乐颂》。席勒的诗句《欢乐颂》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要实现世界大同。这正是贝多芬在艺术上的最高追求,也表明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在艺术上和人文关怀精神上达到了极致。所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他交响乐创作的一个总结,也是音乐史上古典交响乐的一个顶峰。如前所述,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是以大众音乐会的名义发表的,所以在贝多芬的心目当中,那时就有了大众,而到了他完成《第九交响曲》的时候,他关怀的是全人类的命运、全人类的未来。所以在第四乐章除了管弦乐团之外,还动用了合唱和四位领唱(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和女低音)。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世界各国用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它已经超出了音乐自身的意义。比如说,1936年苏联颁布《斯大林宪法》时,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我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也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以预言,当祖国和平统一之后,海峡两岸也一定会同时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甚至可以这样预言,当全世界真正实现了大同之后,全世界都会同时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现在有些国家就是用《欢乐颂》作为国歌,例如津巴布韦的国歌就是《欢乐颂》,它就是要表达人类的一种理想。而这首交响曲的语言是非常大众化的,音调简单朴实,庄重而深沉,在这几个简单的音符上贝多芬构筑了一座宏伟的艺术大厦。

1989年12月25日,出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就是美国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指挥六个交响乐团的音乐家联合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包括来自德国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交响乐乐团,它成立于1548年),还包括来自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苏联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法国巴黎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再加上三个合唱团、四名领唱在柏林成功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柏林墙推倒了,东、西德两边的人民终于可以拥抱了,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更显示出贝多芬艺术的伟大,所以说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华章。

现在我们欣赏的版本是伯恩斯坦指挥这场音乐会的实况录像,后来出了很多的音像制品,首先是一版CD,每一套CD右上角都有柏林墙的石头,这是非常珍贵的版本。除了CD、DVD,还出了LD(雷射光盘)。下面请大家欣赏伯恩斯坦指挥的排练实况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尾声。(音乐视频欣赏)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一位指挥大师,生于1918年,他在卡拉扬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在1990年离开了人间。今年3月份,BBC组织了当今一百名指挥家,评选了有史以来的20位大指挥家,名列第一位的是卡洛斯·克莱伯,第二位就是伯恩斯坦,第三位是阿巴多。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人有两种年龄,一种年龄是自然的,肉体的,长命百岁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还有一种年龄是精神的,会永垂不朽。也就是说那些对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等代表人物,像贝多芬这样杰出的音乐家是永垂不朽的。可以说,全球每一分钟都响彻着贝多芬的音乐。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将与日月同辉、与世长存,它将永远鼓舞着人类,向着光明、向着幸福,英勇斗争、奋力前进!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卞祖善2011年9月24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2011年第9期主题讲坛上的讲座内容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8195.html

更多阅读

史海勾沉:王继芳与冯继芳

史海勾沉:王继芳与冯继芳赵复兴王继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固安县志中。王继芳,字世昌,(王)钦之子。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山东兖州府推官,南京工科给事中,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陕西西宁兵备

《红楼梦》里的人物9 :贾代化与贾代善

《红楼梦》里的人物(9):贾代化与贾代善在《红楼梦》里,贾代化和贾代善是堂兄弟关系,属于贾府第二代里的关键人物。贾代化,是宁国公贾演的长子,是贾敷、贾敬的父亲,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红楼梦》第二回写道: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

声明:《卞祖善:贝多芬交响乐综述与赏析》为网友爱情的诅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