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 常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一)

上世纪60、70年代,强调比产量(粮食、钢铁),是“农业起家”的年代。那个年代会抓农业的领导是好领导;

引言: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而求索

一、旅游之路:解放思想、转变方式的新思路

二、路始足下: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探路人

三、开山辟路:大刀阔斧、构建和谐的改革家

四、路路相通:转变发展、人地和谐的好局面

五、路行天下:树立样板、他山借鉴的好路子

结语:路遥知马力,更看明朝

引言: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而求索

上世纪60、70年代,强调比产量(粮食、钢铁),是“农业起家”的年代。那个年代会抓农业的领导是好领导;

上世纪80、90年代,强调比总量(GDP)和余量(财力),是“工业发家”的年代。那时会抓工业的领导是好领导;

到21世纪,强调比生活质量、比生态环境,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正日趋明显,是“旅游旺家”的年代。这个年代会抓服务业和旅游业的领导,才是好领导。

回首建国60年,一甲子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荣,从解决温饱到小康和谐。这期间中国走出了一条不断摸索前进、持续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我 国以改革开放政策撬动发展之门,在实践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过渡。为应对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新形势,党中央 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命题,力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中,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业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服务人民生活需要的时代要求。

以全国发展为一盘大棋,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其中一颗亮丽的棋子上——地处江苏东南、自古富庶的苏州常熟市。常熟市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市域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户籍 人口106.64万,外来人员超80万,辖10个镇、1个林场、2个经济开发区、1个服装城、1个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常熟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 县(市)前列,成为江苏省首批跨入“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被评为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常熟结合自身情况,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成为我国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各阶段特征显著的一个典型而精彩的样本。

常熟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选择了适宜而独特的发展之路。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常熟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常熟自然条件优越,全境为长江冲积平原和太湖沉积平原,境内河湖交织,土地肥沃,农业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和持 续的增长速度,稻米、棉花、桑蚕茧均有良好声誉。

改革开放后,常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进入工业化初期,依靠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常熟走上了“苏南模式”的成功之 路。碧溪乡是常熟“苏南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和样本,1984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碧溪乡发展农副工建成新型集镇》的报道,充分肯定了常熟碧溪乡农民“离 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伟大创举。1983年碧溪乡工业总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利润576万元,全乡已有90%以上的家庭工兼农、农兼副,改变了吃饭靠种田的状况。依托工业发 展,常熟逐步实现了工业强市,成为全国经济强县。

近年来,常熟又走上了一条依托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常熟之路”。这些年,常熟先后荣获“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中国十大旅游文化示范地” 、“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强目的地”、“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荣获“十大旅游类节庆”桂冠;蒋巷荣获“中国旅游特色村”称号;尚湖荣获中 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最佳生态休闲湖泊”称号。

常熟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轨迹。这一现象引起了课题组的好奇与关注:常熟,一个工业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方,没有扶贫的急迫性,也 尚未出现资源环境的紧迫压力,为什么却如此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呢?为什么一个旅游资源与周边相比并不具有优势的地方能脱颖而出呢?常熟市又是如何通过旅游业来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呢?

当我们身临其境,通过眼观耳听、亲身感受,深感之前思索的狭隘性和功利性,发展旅游业不但因为客观形势需要,更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常熟已经以旅游产业融入 社会各个层面,续写了新的诗篇,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时能感受到惊喜和惊叹:尚湖的天人合一、昆承湖的还秀于民,尽情洋溢着绿色城市的悠然自得;服装城集聚的是若干个 北京的西单、王府井;蒋巷村家家户户别墅楼,绿色农田变身生态家园,一派欣欣向荣呈现出新农村的新面貌,特别是领头人常德盛的大气魄、深谋略、赤子心让我们振奋和钦佩 ;走进经典沙家浜,这里红色之旅、爱国之旅、民俗之旅、生态之旅集于一身,尤其是那一望无边的芦苇波荡叫人心旷神怡,船行水上,惊起无数鸥鹭,竟还有心喜的鱼儿跃出水 面招呼我们;市委书记、市长、乡镇长、市民们对旅游的热爱及在行程度让我们吃惊……在许多不经意的感动中,我们对常熟市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1、转变发展方式的超前者

常熟的发展之路与国家的发展转变之路契合,是国家发展战略在地方的一个折射,也是自下而上研究宏观政策落实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直在摸索前进之路,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转变。旅游业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常熟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2009年,市委书记王翔在“旅游活市”推进大会上指出“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常熟经济转型 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以旅游大发展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以旅游竞争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以旅游国际化提高城市开放水平”。常 熟市重视旅游发展,是基于大视野的眼界和思路,是对发展规律的尊重和认同,是超前意识和战略意识的体现。“工业经济的效益有时只是一时的”,而旅游则可以缓解由发展工 业经济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不良效应,并且能够持续性发展。面对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常熟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与产业升级、文化复兴、生态建设、 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等方面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从二产转向三产,以旅游巩固和提升一二三产”的发展之路。

2、战略支柱产业的落实者

2009年,国发41号文件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至此 ,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发展旅游业也成为现阶段实现经济转型、保障民生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常熟市,早在“十五”期间已经确立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来打造,提出以“旅游强市”的战略目光和创新思路建设综合型、休闲型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常熟市进一步明确坚决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晰发展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根据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和旅游业态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充分考虑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提出“旅游活市”的战略。针对“旅游活市”战略,中国旅游报做了专题报道《 “旅游活市”战略,给常熟带来什么》,访谈中,常熟市副市长徐永达揭示了“旅游活市”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经验。常熟市以一个“活”字阐明了以旅游业带活相关产业、盘活城 市经济的目标,是对“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领会和落实。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常熟市发展势头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3、旅游服务人民的代表者

如果能够亲自到常熟去看一看,大家一定能体会到“生活在常熟的人们是十分幸福的”。贫穷固然难以幸福,富裕也并非一定拥有幸福。常熟虽然不是最富裕的县市,却绝对是藏 富于民、与民共乐的地方,城市、乡镇、乡村,每个地方都彰显着和谐之风、文明之美。这些与当地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不可分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完善和提 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旅游业发展铺平了道路。旅游发展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融在一起,是常熟旅游业的特点;发展旅游业体现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民生效益的多重价值理 念,是常熟旅游业推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在常熟执政者心中,发展旅游首先要使当地人民获得满意,一方面要为居民提供闲暇时间游憩放松的好去处,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旅游 促进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正所谓“能够令常熟人民满意的常熟,才是能够吸引和留住游客的常熟”,“能够让常熟人民致富的旅游,才是值得发展和推崇的旅游”。 常熟市始终秉承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原则,是旅游服务人民需要的代表者。

4、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者

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继续推进城市化,尤其是乡村地区城市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县域经济肩负重要使命。我国有2862个县,县域是连接大中城市与乡 村的有机体,找准县域经济定位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工业化前期形成的大城市都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病,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显现,我们需要更 加关注的是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小城镇建设。常熟市,无论是发展工业经济,还是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都在不断寻找适宜自身的发展方式,是县域经济高效发展的代表,这是 值得其他县市学习和借鉴的。

5、旅游推动转变的实施者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旅游业被赋予重任,旅游业被视作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军、生力军和着力点。常熟发展旅游业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堪当重任。常熟旅游业以改革、创 新、科技等推动着消费与投资、一二三次产业、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经济社会环境利益、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发展。

(1)实现思路转变,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不断为转变发 展方式创造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措施;

(2)拉动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形成新的、低污染、可持续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常熟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3)调整产业结 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8:58.2:40.0,第三产业仍然保持较高比例,并且增速快于第二产业,贡献率不断增大;

(4)关注长远发展,重视 生态环境保护,常熟市的各项绿化指标都居全国前列,旅游发展不走短视经济;

(5)以人为本,从关注经济的速度、GDP的产值到更加重视民生需求、生活品质、充分就业、休闲 公平等;

(6)旅游业与工农商业实现产业融合,推动第一、二产业转向高效高质、节能减排发展;

(7)协调城乡关系,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村旅 游推动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8)重视产品创新,重视科技应用,以互联网、移动信息等现代手段完善数字旅游消费体系;

(9)协调区域关系,一方面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优势做大基本市场,一方面积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打开海内外市场;

(10)培育旅游中坚力量,实践中培训出一批懂旅游、重旅游、会发展旅游的领导干部,并理顺管理体制,形 成沙家浜、虞山尚湖、昆承湖、购物城、蒋巷村等一批重要旅游企业。

常熟的发展受益于其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本研究报告着眼于常熟之路的两重内涵,也就是两条线索:一是常熟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 走上“旅游之路”的产业演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二是常熟发展旅游业的举措,以旅游业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成效与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常熟,作为旅游大业中 的一团“星星之火”,在繁荣自身的同时,也将为其他地区旅游发展点亮前程!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二)

一、旅游之路:解放思想、转变方式的新思路

“常熟之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这是我们研究的依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统筹全局的大方向,地方经济、各行各业该如何具体落实呢?旅游业已被公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着力点、突破口、先行军和生力军。

(一)旅游业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互动效应

1、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经济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要想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将会面临很大困难。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规模比世界上现有的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如此规模的人口进行现代化,相当于把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重演一次。而我们既不具备他们早期发展所具有的相对宽松的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通过开拓殖民地掠夺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恰逢我国的现代化正赶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使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挑战更加严峻。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 常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转变发展方式实质在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必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十二五”或稍长一段时间里,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2009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并把“调结构、促消费”确立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总书记一连用了50个“加快”,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2、旅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军、生力军和着力点

未来十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把转变发展方式确定为工作的主线。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系列新的突破口。而旅游恰恰因其特殊的战略性,面临新的历史性选择——能够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技术进步和资源约束推动国际竞争从传统生产要素的范畴向知识、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和文化功能扩张促使国际产业结构日益向文化与高新技术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转型;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文化内容消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大大增加,催生了文化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提出“旅游观光立国”的口号,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以文化休闲服务经济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已占其GDP的80%左右,世界其他各国也大多把文化休闲和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

旅游产业作为适应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和体验消费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绿色产业”的鲜明特征。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是具有就业容量大与拉动内需效果显著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增长,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难度大的基本国情特点。四是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各地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旅游业能够成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先行军、生力军和突破口。发展过程中,旅游业自身也要克服行业内规模不大、素质不强、产品不精、体系不全、体制不顺等问题,实现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以更好的发挥出“活化剂”的作用。

3、旅游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表现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以及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功能和重要作用,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010年8月,中国旅游报《旅游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了“加快发展旅游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的契合关系:

(1)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的内涵。现代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旅游业是最早对外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之一,是在现代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同时,旅游业本身的产业特征,适应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趋势。(2)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单项指标向多元目标转变”的内涵。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在促进GDP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助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目标的实现。

(3)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重增长速度向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的内涵。旅游业不仅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更是“综合效益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现代旅游业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超过石油、汽车、钢铁,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越来越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4)旅游业统筹作用突出,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重传统城市工业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的内涵。如何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业广泛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很好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向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的内涵。

(二)旅游业发展顺应产业演进规律

1、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

(1)配第定律。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描述过这样的现象: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威廉?配第对各产业收入不同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被后人称之为配第定律。

(2)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统计分析,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步减小,第二三产业逐渐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

(3)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结合国民收入对产业结构演进进一步探讨,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深入到研究三次产业国民收入的比例,从而把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动因分析推进了一大步。按时间序列分析,库兹涅茨得到的结论:①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②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③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中都呈上升的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并不必然地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同步,综合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构造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根据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或称农业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5)霍夫曼定理。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通过对当时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他将国家(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分为4个阶段。在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这时霍夫曼系数为5(±1)。在工业化进程的第二阶段,虽然消费资料工业生产的规模仍远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但就其发展而言,资本资料工业开始获得了更快的速度,这时霍夫曼系数为2.5(±0.5)。在工业化进程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已达到了与消费资料工业基本相当的规模,这时霍夫曼系数为1(±0.5)。在工业化进程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无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中所归纳的经验规律现象,还是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进一步探讨,实际上都描述了一个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过程和动因,勾划出产业结构如何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演变的基本框架。

2、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案例

当前世界上若干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成为产业主导。这些国家都普遍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完成了从农业到工业到第三产业的过渡过程。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欧美等国家的产业结构成长,基本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即受益于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革命,逐步完成工业化;而日、韩、新加坡等国家,作为后起发展的国家,是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实现一种跨越式的结构转换。

城市化依赖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而城市化也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国外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美国东北部地区由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五大湖沿岸等14个州所组成,该地区在20世纪初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与制造业密集区。进入20世纪60-8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发展衰退的状况,工业上的增长乏力在城市化上表现为郊区化现象的进一步明显,人口、制造业逐渐从城市迁出。1985年以后,美国东北部地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下,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经济开始复兴。在制造业外迁的过程中,很多大都市区成功的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管理咨询、商务、法律、贸易、旅游等服务业中心,如底特律为汽车业研发中心,芝加哥为会展中心。产业结构的性质由工业型变为服务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向“去工业化”的转型。

典型城市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如下。

(1)纽约。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度成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美国制造业中心。20世纪60年代末,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调整和布局,撼动了纽约的制造业中心地位,制造业出现衰退,而第三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60-1975年间纽约消失了60多万制造业岗位,为了消除制造业衰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纽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60年到1990年,纽约的制造业就业比重从27%下降到约7%,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了20余个百分点,达到90% 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纽约的经济转型基本完成,随着制造业的退出,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08年纽约制造业的就业比重降为2.5 %;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接近95% 。

(2)东京。第一产业规模很小基本退出;第二产业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比重较大,自70-80年代起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从70年代开始较快发展,占比稳步上升并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演进过程。自2000年以来,东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06年达到86.3%。

(3)香港。香港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第二产业快速增长、比重上升,到制造业外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第二产业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在经济中一直保持30%以上的比重,1985年开始低于30%,到2007年仅占7.7%。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提高,1985年超过70%,1993年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07年达到92.3%。

无论如何,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都是一个必然规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处在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不但大中城市要学习国际经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常熟这样的县级城市同样需要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使城市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旅游业是产业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

以上列举的欧美日韩等工业发达国家,同样也是旅游强国,纽约、东京、香港、伦敦等都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可见,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与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是正向相关的,因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是服务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符合高级阶段的消费需求。如下图1所示,我国正处在小康阶段向服务主导阶段转化的过程。

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迅速发展。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3313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左右,有研究预测到2010年底有望达到人均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三)旅游消费将引领时代潮流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且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旅游消费具备六个基本特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三类,旅游介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之间。

旅游消费具有如下六大特点。

(1)旅游需求是终端需求,可以直接拉动内需和发展。

(2)旅游消费是全面消费,涉及各行各业,关联性强。旅游消费涉及109个行业。

(3)旅游消费可以反复消费,可以持续拉动。

(4)旅游消费是差异性消费,是立体型消费。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穷人有穷人的玩法;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需求。旅游消费的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持续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和产业扩张。

(5)旅游消费消耗资源相对较少,其产品大多可以反复利用。

(6)旅游需求本身也创造大量中间需求,由此可以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如旅游装备工业、旅游购物体系等。

旅游消费的基本特点表明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旅游需求就会越旺盛。

2、传统物质消费将日趋饱和,而旅游消费将不断增加

国外的经验表明,当收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消费者对那些曾经代表生活水准的产品的消费会达到饱和状态,包括数十年前曾被视为奢侈品的物品。在美国市场上,诸如电冰箱、电话、空调、洗衣机、收音机和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都有可能达到饱和状态,而旅游需求不会饱和。旅游消费可以丰富生命内容、提高生活品质、完善自我、满足个性偏好、追求生存意义的活动,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活动。

休闲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的。在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方面,无论从收入的短期弹性(3.5539)还是收入的长期弹性(2.812)来看,伴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的实际消费支出也在增加,并且可支配收入对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具有大致同样的影响,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表1第3栏为四大消费类每一类的长期需求的收入弹性。其中,必需品收入弹性为0.3%,这就是说,收入每增长1%,必需品的消费仅为1%的3/10;另一方面,教育、保健和休闲的收入弹性则为1.6和1.5,这即意味着,这几项的增长远远快于收入的增长。

表2表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对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的支出趋于增长,其中包含了旅游消费能力的增强。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三)

二、路始足下: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探路人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常熟,发展农业到发展工业到发展旅游业,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带动越来越多人靠拢,往一处想、凝一股劲、往一块走的过程。一个蒋巷村富足的背后是若干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一个碧溪乡发展走出的是一个“苏南模式”,成就的是全国有名的百强县;一出现代京剧唱红了沙家浜,带起的是常熟旅游品牌创建和众多旅游产品的打造与完善。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如今,常熟人又一次打出响亮的口号:工业立市,旅游活市,商贸富市,文化强市,科技兴市。

(一)农业起家,天下常熟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常熟境内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风调雨顺,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即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

常熟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基础和先天优势这是其一,常熟人在农业发展上亦具有克服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这是其二,积极依靠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其三。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常熟的乡村地区就开始注重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以蒋巷村为例,当时为了解决地势低、易积水、产量低等问题,常德盛书记带领村民平坟墩、倒杂树、填土垫地、挖深沟改善土地状况,同时又改善耕种方式,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温饱问题。常熟以“科技兴农”早已非常普遍,2009年全市高效农业比重达57.2%。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面积66.66万亩,其中核心区1.16万亩、示范区15.5万亩、辐射区50万亩。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了园区核心区、镇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建设进程,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2亿多元,形成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农业科技专家大力支撑,以加快形成“一镇一园”、“一业一园”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新格局为目标,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成果转化,示范带动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除了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化也成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的突破口,而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种植,为他们增收创造条件,反过来企业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开始寻求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科技园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起来。

(二)工业发家,经济强县

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碧溪乡发展农副工建成新型集镇》一文,对常熟市碧溪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改造旧乡村”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报道。这种乡村工业发展模式,是“苏南模式”的一个代表。“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常熟工业经历了“起步、成长、壮大”三个阶段,“苏南模式”也走了“发源、演变、升华”的过程。

起步阶段:从“碧溪之路”为引子,到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成为当时常熟工业经济的主力军,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

成长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二区二园”相继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科技创业园、特色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日趋完善,成为集聚新兴产业的主阵地;“三大板块”实际利用外资接近全市的90%,成为常熟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壮大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民营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兴主体,“苏南模式”由集体经济为主,演变成了外资、民资、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充满活力的结构。截止到2010年2月底,常熟实有私营企业16624家、个体工商户63894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量已达607.48亿元,成为江苏省首个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600亿元的县(市)。

创新是“苏南模式”不断演进的活力和亮点,面对发展,常熟在不断吸收“温州模式”(家庭工业,小商品,大市场)、“珠江模式”(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等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的同时,还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工夫。据统计,近年常熟市工业生产的增速减缓,结构调整效果初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14扩大至1:1.26,重工业特征更趋明显;外资企业增速快于内资企业;借助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开始了工业旅游工程,已经创建了隆力奇、波司登、梦兰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

当前,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常熟市正步入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0.2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89.9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08亿元;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8%。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列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在2009年度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二,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三)旅游旺家,全面活市

农业稳固、工业繁荣为常熟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常熟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常熟较早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阶段,因此,常熟开展旅游的时间也较早,这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早在1995年常熟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就已经是8.8:52.9:38.3,到2000年进一步调整为5.9:53.8:40.3。到2008年,常熟第一产业增加值19.9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69.48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60.58亿元,增长16.3%,三次产业比例为1.8:58.2:40.0,第三产业仍然保持较高比例,并且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贡献率不断增大。

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经济发达的程度就越明显,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前景就越广阔。常熟市发展旅游业的动因并不是简单的从旅游扶贫、解决资源枯竭困境出发,而是顺应产业发展和演进的规律,在特定的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满足人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需要。“九五”、“十五”期间是常熟旅游发展的起步和成长过程,到了“十一五”期间,常熟旅游进入全面展开和高速增长时期,政府、企业、人民对发展旅游的信心和劲头越来越足。

常熟人对于发展旅游业有自己的一套认识。近年来,提出了“旅游活市”战略,以“城旅一体”为基本理念,以建设“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定位,围绕区域旅游综合体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点,以旅游活跃市场,以旅游带活经济。在常熟,从上到下一致强调:一抓旅游业就是抓经济发展,做大旅游产业,必能促进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二抓旅游业就是抓环境改善,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三抓旅游业就是抓城市形象,抓住了旅游业,就抓住了弘扬常熟城市特色、打响城市品牌的关键;四抓旅游业就是抓生活品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理念,既关注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又关注外来游客的旅游品质,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市政府明确: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和消费拉动作用,以旅游大发展带动城市产业升级;要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旅游消费结构,以旅游竞争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要全力拓展市场、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旅游国际化提高城市开放水平。

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常熟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正在形成。2009年,常熟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9.51万人次,同比增长7.25%;实现旅游总收入155.36亿元,同比增长17.74%。2010年上半年,常熟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87.72万人次,同比增长7.82%,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3亿元,同比增长26.01%,创汇2477.84万美元,同比增长8.73%。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四)

三、开山辟路:大刀阔斧、构建和谐的改革家

常熟市发展旅游业做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善抓机遇、内外齐动、协调共进。始终本着要把旅游的路越走越宽的精神,扫清发展路上的障碍,不该走的路避开,该走的路找准方向,积极争取。有资金,资金花在刀刃上;推项目,项目跟着市场走;做产业,产业符合人民心。

(一)理顺管理体制

我国各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体制不畅、多头管理,这经常造成旅游地、旅游景区的管理混乱、服务不足、效益低下。但常熟市已经理顺了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问题。

旅游委实行协调管理。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市旅游委员会,作为市最高旅游领导机构,协调旅游发展工作。其中市长任旅游委主任,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办公室设立在旅游局,旅游委综合了旅游、国土、城建、财政等全市30多个部门和单位,将与旅游工作相关的部门都纳入进来,使各部门的发展目标朝向一致。

旅游局实施行业管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常熟市旅游局与园林局职能并在一起,称为园林旅游局,这种双职能为旅游业大发展做足了前期工作,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生态城市建设上下了大功夫,而环境与生态恰恰是旅游资源持续优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重视环境建设是常熟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与其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2009年市旅游局由政府直属机构提升为政府组成部门;2010年,市政府发文将旅游局与园林局职能分开,进一步理清旅游局在行业中肩负的规划计划、营销宣传、监督管理职能,预示了常熟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旅游企业开展自我管理。常熟市的饭店和旅行社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星级宾馆21家,其中四星级6家、五星级4家,有待升高星级饭店3家,按高星级标准在建饭店4家;旅行社现有28家。全市已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4家,景区建设比较典型的是管委会模式,已经先后成立了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实施整合资源、集中管理,实现资源的配置最优化。另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项目上,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托管和转让经营权等市场化办法,托管引资渠道,吸引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外来投资商。

(二)不走短视经济

常熟发展旅游不急不躁,自己掌握发展的步调,从容应对。

首先,目光放得长远,绝不是把旅游作为短期圈钱、掠夺资源的工具。旅游工程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远计划,与游客之间也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与游客之间达成一种“心灵感应”,让游客把这里当作可以多次探访,甚至愿意在此小住、常驻的地方,让常熟变成“宜旅宜居”的城市正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其次,计划规划做得妥。发展旅游,规划先行,常熟发展旅游牢牢掌握这条定律,早在2003年已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景区的建设也都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目前,新一轮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以科学审慎的思想做高标准、符合常熟实际的规划仍然是常熟所坚持的首要原则。

第三,基础打得牢。好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能够吸引投资者,交通不通、路况太差、水电不配套等问题会让开发商望而却步,因此前期基础设施完善和环境改造是很关键的。常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先行一步,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项目建设解除了后顾之忧。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行,使得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处在较高水平;尚湖、昆承湖等旅游景区的建设都是以环境修复、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等作为第一步,坚决不允许盲目上马、盲目开工。

第四,招商引资有节制。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常熟不急于去招商引资,坚持循序渐进,先做好环境生态,再引入资金,并且开发商的项目设计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准则。

(三)关注旅游民生

2009年,常熟市旅游总收入占到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9%,占到GDP的比重达到11%,旅游休闲产业的贡献份额正不断提升。旅游业发挥了社会性、综合性强的作用,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常熟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1.2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多达6万人。沙家浜景区为附近村民提供了餐饮、表演、娱乐等服务就业岗位;蒋巷村的旅游发展是与村民共建,村镇经济发展的好,村民受益越多;虞山尚湖景区管委会不但负责景区的管理和营运,也对景区内的村镇居民肩负管辖职能,旅游业的发展也尽量考虑让当地居民多参与、多获益。

为了让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到旅游就业中,常熟市还不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常熟市和常熟理工学院联合成立了常熟市旅游学院,依托这一平台,对全市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历提升,以此为抓手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加强培训、举办技能大赛等各类争先创优活动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专题讲座,大力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准。

常熟还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这不但是从游客旅游需求考虑,也是从当地居民休闲生活需求出发。结合推进城市建设,完善了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公共信息符号等配套的旅游公益性设施体系;围绕自驾游和短线游明显增多的趋势,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科学合理设置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场所、停车场的交通引导标识,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便捷的交通引导服务;常熟市内通过“还秀于湖”的各项举措,通过实施亮山工程,将湖岸、湖滨打造成市民休闲的新地标,开展的夜游活动、休闲广场、滨湖餐饮等都颇受市民欢迎。

四、路路相通:转变发展、人地和谐的好局面

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是协调好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环境及社会、城乡、区域等多重关系。常熟“旅游活市”战略强调多面融合、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各行各业旅游化、多样资源旅游化、基础设施旅游化”,即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多样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向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功能转化等现实举措,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产业融合无极限:协调好产业、城乡关系

1、常熟常旺——融合商业,效益最大

旅游与商贸结合,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业,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可以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助于改善城市购物环境,繁荣活跃商业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扩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

一是建设旅游购物区,完善载体。依托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常熟服装城积极开展购物旅游,完善人性化服务功能,增加购物游的可游性。完善了购物区道路导视牌、商城发展史展览室、旅游观光车、三星级旅游厕所、医务邮政服务等基本建设,增设茶吧、咖吧、小卖部等休闲设施,丰富购物游的内涵。

二是开发旅游商品群,丰富内涵。推进以方塔东街为核心的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全面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商务旅游聚集区。鼓励和扶持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常熟地方土特产、地方名牌产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旅游商品销售超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大型旅游商品超市;鼓励和扶持本地旅游企业开发具有常熟特色的名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推动常熟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销售向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发挥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功能,搞好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配送、连锁、超市等新的商业形态,促进商贸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全面展示常熟“江南商都、旅游胜地”的城市形象。

三是构建旅游诚信体系,优化服务。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维护游客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的良好秩序,实现“洁化、美化、亮化和有序化”。以“诚信旅游”建设为核心,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的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群体、不同客户提供高水平的个性化服务。制定完善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基础管理,建立诚信体系框架,全面推行同行业诚信公约。开展“江苏省诚信旅行社”和“诚信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景区、诚信导游员的评比活动。建设“诚信信息库”,加大对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查处旅行社超范围经营、违法违规回扣、黑社黑导黑车,杜绝各种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净化旅游市场。

2、常熟常新——融合工农,增添特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游山玩水等观光旅游,旅游产品和业态也必须随之丰富和更新。常熟市根据市场的需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融合,积极开发特色休闲农业、工业旅游项目。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和整合了各类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实行分类、分期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按照现代理念与国际标准开发乡村游,突显“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国际乡村游精髓。构建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观光游览型乡村游产品为基础,规范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等乡村游产品。以休闲度假型乡村游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度假、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健身、乡村生态养身、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二是积极引导工业旅游发展。依托传统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优势,不断加大工业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整合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引导工业旅游发展,与常熟的青山绿水、人文景观相映成辉。先后形成了以隆力奇、波司登、梦兰为代表的“以工辅旅、以工促旅”兼具工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步的旅游点,并与全市红色游、生态游、文化游、购物游、古城游、大桥游等旅游产品紧密互动。其中,波司登是我国最大的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公司凭借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出了波司登工业游与康博苑农家游、白茆山歌文化游、红豆山庄爱情游、江南水乡田园游等相结合组成的特色旅游链;隆力奇以生产蛇粉起家,现已发展到生产许多以蛇为原材料的系列化妆品,公司建成了蛇博物馆、蛇技表演场、万蛇林等组成的东方蛇园,逐步打造“华东旅游金三角”中的特色工业旅游基地。常熟形成了以工业品牌带动旅游、旅游提升工业牌品影响力,促进工业企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

3、常熟常融——城旅一体,完善服务

牢固确立“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实施“旅游即城市”的新战略,构建“城市即旅游”的新格局。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常熟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布局,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不断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特色。

一是景观建设体现城市品位。重视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城市,将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全方位强化提升现代化城市的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强旅游道路和旅游交通节点的风貌建设,提高汽车站、港口码头、公路中途服务站以及景区出入口等景观环境;加强城市广场、公园和小游园的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的园林化、景观化和观赏性,真正实现常熟“处处是景”;做好方塔街、虞山路、海虞路等城市道路的亮化美化,延长娱乐营业时间,丰富城市夜生活;增设城市休闲元素,街头小游园、雕塑、露天舞台、江河湖沿岸的茶座、游船咖啡厅、露天酒吧街等,全面提升城市的休闲娱乐功能。

二是交通组织考虑游客便捷。充分发挥常熟处于上海、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组成的沿江都市圈,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后,常熟成为连接苏南苏北旅游热线的黄金地段的优势,强化大交通理念,全力解决好因自驾游的升温、私家车的增多,在旅游节假日期间交通经常出现拥堵、阻塞现象,更好的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组织服务。同周边大中城市的公交和旅游部门加强密切联系,开设方便游客来常旅游和与周边景区相连接的旅游专线车。常熟城乡各旅游景点之间建立相互连接的交通网线,方便市民和游客到各景点旅游。

三是设施布局满足旅游需要。常熟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现有星级宾馆17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6家,一批高星级宾馆正在申报中,具有较强的接待能力。同时,还有多家经济型宾馆,锦江之星、如家、速8、宜必思等品牌快捷酒店形成了不同的旅游住宿消费梯次。数十家特色餐饮企业遍布城乡。为满足游客需求,常熟还将围绕“假日经济”和“月光经济”做文章,不断丰富景区休闲娱乐项目,千方百计提高游客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

四是旅游服务方便中外宾客。为方便游客来常旅游,开设常熟旅游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了信息咨询、景区介绍、票务代理、特产购物、园林年卡发行等众多功能,将常熟所有的旅游资源尽可能的整合优化,合理配置,搭建旅游产品销售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六)

五、路行天下:树立样板、他山借鉴的好路子

“常熟之路”是样板,是榜样,尤其对于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借鉴意义。规律是相通的,实际应用则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要擅于抓住“常熟之路”的本质,学习“常熟之路”的经验,做出甚至能超越“常熟之路”的模子。

(一)常熟之路的根子

1、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常熟旅游发展之路的根本

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常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处理好了以下三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是从业者与游客的关系。近年来,常熟市旅游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造和谐、舒适的旅游环境。一方面,深化旅游行业质量管理推进年活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市开展风景游览点周边秩序专项整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创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信息提供、舆论引导、优惠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游客的数量和素质,做大旅游产业,形成了规模效益。通过发行《常熟旅游》杂志月刊,运行常熟旅游服务中心,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12301”服务热线等平台的发展,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加强旅游数据库建设,提高旅游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二是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关系。瞄准“主客共享”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互融共通”的旅游生活品质和环境秩序,努力在本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外来游客消费体验满意度两方面实现互相提升和互相促进。为此,常熟旅游局开放了多处景区景点,对本地居民发行常熟园林年票,陆续免费开放了虞山公园、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休闲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了对军人、劳模、残疾人、老年人等的优惠政策以及早晨晨练时间免票进入等优惠措施,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同时,常熟号召本市市民节假日不去游园,以便给外地游客提供一个宽松舒畅的旅游环境。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常熟老百姓关注本地旅游发展的强烈主人翁意识。

三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工作中,既要考虑目前的旅游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等问题,也要考虑旅游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既要为当代人服务,也要为后代人造福。常熟的旅游不是为旅游而发展的,是为生态而发展的,旅游的发展是生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常熟树立了旅游开发生态为先的思想和理念,设置旅游开发门槛,拒绝了很多影响经济、环境长远发展的开发商,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赢得短期甚至暂时的高增长,妨害可持续发展,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注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人文环境相促进、相协调。

2、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常熟旅游发展之路的关键

正像常熟市旅游局陈建平局长所说的那样:旅游是个综合产业,要积极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建设综合体、构筑综合产业、形成综合型态、发挥综合效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用融合发展的观点来统领各个产业的发展、协调各个产业的关系。常熟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贯彻《意见》中有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用统筹协调的方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认真仔细地研究和寻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交叉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点;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商贸、工业、农业信息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高度融合。以产业融合来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3、资源的拿来主义是常熟旅游发展之路的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相继关出现了一些于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力的学术观点。(1)邓观利认为,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3)邢道隆认为,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等等。

资源,是发展旅游不可缺少的依托。旅游开发就是要释放资源的潜能以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去适应市场、占领市场。目前,常熟已经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外来游客在常熟至少停留一天,形成了看在常熟、吃在常熟、购在常熟、住在常熟的旅游发展好局面,常熟作为“城市旅游综合体”的效益开始显现,这一切得益于常熟旅游发展的拿来主义资源观。在常熟人的眼里只要能发展旅游,一个故事、一个商品、一个产品、一个经验、一道菜都能拿来作为旅游资源。从而真正实现了“多样资源的旅游化,旅游资源无极限”,从学术到实践的落地,达到了旅游资源利用的最高境界。

(二)常熟之路的号子

1、旅游经济是领导经济——书记市长重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

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形成了主要领导一届接任一届抓旅游的局面。2006年,上届政府举办了沙家浜旅游节,从众多旅游资源中找准了突破口和竞争优势,放大沙家浜吸引力,主推沙家浜风景区,形成“红色游引进客人,山水游留住客人”的局面。2008年,本届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了“工业立市、旅游活市、商贸富市、文化强市、科教兴市”战略,把旅游产业定位在仅次于工业的突出地位上。确立建设“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定位,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产品推介,有力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领导把握方向靠前指挥,走出去宣传经常是书记市长带队,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同行。旅游业已成为常熟市发展势头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调整旅游管理体制,由旅游局单干转变为社会合力干。旅游局拥有实体景区,由直属事业部门进入政府工作机构。成立旅游委,常务副市长具体负责,旅游委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研究决定旅游业发展重大事项,形成分工明确,梯度职责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局进入政府组织部门序列,地位空前提高,市里重大旅游相关活动均由旅游局组织实施,并给予了大量政策倾斜,年度旅游发展基金超过1000万。

2、旅游经济是吆喝经济——对外吆喝、对内引导

常熟市委、市政府将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捆绑进行整体宣传,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强化宣传效果。

一是对外吆喝。借势社会热点,趁势营销,以点发力,小投入赚取大收益。例如2009年黄公望(常熟人)画大幅升值,尤其是在台湾,2010年常熟便借势走进台湾,突破台湾市场,炒热常熟在台湾的知名度,随后跟进招商推介,效果甚佳。丰富旅游营销手段,除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外,还充分发挥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通过旅游形象宣传片、旅游文艺节目、影视基地拍摄、资料、导游手册等,形成立体促销阵势;通过举办各类旅游活动扩大常熟品牌影响力,如上海旅游节花车常熟巡游、“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评选活动等。拓展客源市场,近年来在开发江浙沪主要城市的基础上,还积极开发山东、安徽、云南等地旅游市场,特别是近期精心组织了常熟万人游台湾暨旅游交流合作洽谈会和常熟?香港旅游交流洽谈会,争取把港、台培育成常熟市入境游的新亮点。

二是对内引导。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形式构建了全方位宣传网络,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宣传促销机制,同时将全市主要景区点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宣传。

3、旅游经济是情感经济——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工业社会时代,最先进的赚钱思想是——大规模生产。后工业时代,或者说商业时代,物质和商品得到了丰富,人们的个性意识开始提升,人们渴望被“伺候”。这个时代的旅游经济,把它称之为“情感经济时代”。对于旅游业来说,单纯的数量、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服务意识和情感培养才是这个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

常熟国内游客主要以江浙沪地区为主,其中上海游客占据60%,2009年,实现上海来常熟旅游零投诉,这个成绩当属不易。这一切得益于,常熟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健全标准体系,提升软件服务,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实施新《旅行社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大力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依托常熟旅游学院,加快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紧缺旅游管理人才,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技能大赛、年审培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外语水平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讲解能力和服务水平。

4、旅游经济是创意经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意是旅游的支撑

创意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使用“文化工业”概念,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Rolaner)指出创意是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20世纪80年代,霍金斯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产业。旅游经济是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思维是推进旅游规划创新的重要武器,创意产业是新时期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意是旅游的支撑,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意化的打造体现了常熟对于发展旅游业理念和手段的突破。常熟近几年推出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江南文化节、尚湖牡丹花会、虞山森林生态旅游节暨宝岩杨梅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2009年,常熟荣获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潜力节庆城市”、沙家浜旅游节荣获“十大旅游类节庆”桂冠。继动漫《沙家浜新传》问世之后,国内首部红色旅游动漫作品《芦荡金箭》已于去年7月30日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段首播,三只阳澄湖大闸蟹为主角的《沙沙家家浜浜历险记》也已投入了紧张的制作,通过动漫产业发展,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动漫化。《沙家浜》、《金色年华》等五十余部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沙家浜影视基地已成为上海第十届国际电影节中选出的最具江南特色的影视基地。

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七)

结语:路遥知马力,更看明朝

成绩是可喜的,未来之路仍很艰巨。我们须看到,“常熟之路”仍然是一个探索中前进的过程,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见识过常熟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相信,常熟会长盛不衰。

常来常熟!常来常新!常熟常盛!

最后,课题组想用一首《新吴歌》来表达对常熟的喜爱和敬意。

《新吴歌 》——常熟

要来就来常熟,

山青燕高飞;

要来就来常熟, 人杰地灵美。

要来就来常熟, 改革天响雷;

要来就来常熟, 开放地增辉。

来常熟,有滋味,

待日再来你更醉;

……

这就是常熟——

歌美,田美,山美,川美,人更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7489.html

更多阅读

我的成长之路 成长发言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成长之路1.我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我遇到了哪些困难?我领悟到了什么?我叫王君华,2014年、2015年新教育会员。我出生于70年代初期的农村,小时候

韦尔奇与六西格玛:GE的成功之路

韦尔奇与六西格玛:GE的成功之路发表于《中旅月刊》2011年9月号 总第190期。“…我是个六西格玛计划的狂热信徒。在改进公司运营效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六西格玛所带来的效力是无与伦比的。它改进了设计程序,让产品能更快

刘相秀:SPA的连锁之路在品牌

 刘相秀,一家SPA国际连锁机构的当家人,与家中的四姐妹一起,从10年前罗湖的一间百多平方米小店起步,如今已发展到拥有多家分店的美容连锁机构的行业领军人物。她的成功之路就在敢于率先引入新的经营概念,并在企业练内功塑品牌上花更多的精力

声明:《旅游发展的常熟之路 常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网友卟再绶鉨诱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