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Albert Einestein)发现光电效应 , 把光当做子弹射击在金属上 , 结果许多电子被弹出 , 因此他就将光视为量子,之后, 光的电量子即被称为(光子).
爱因斯坦他提出他最著名的质量转换方程式:E=MC2 , 法国的德布洛意(Louis de Brolie)王子发现电子在运用的时候 , 同时间伴随着一个波的产生, 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一个假设 , 所有物质可以用波来描述 , 他称之为物质波 .
这个理论暗示了物质不再只是粒子, 物质亦将有波的性质, 因此物质将会受到能量波动的影响而改变物化性质.
1940年代晚期 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Feynman)朱利安 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da)将狄拉客原来略显粗造的量子论进一步修正为量子电波动学(Quantun Electrodynamics,QED)理论 ,透过这理论QED人们可以更精确描述光与物质交互做用时之场效应(Field Effect),而这种场效应就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真正作用
1952物理学家波姆(DavidBohm)在(物理评量)PhysicalReview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以隐藏变量尝试诠释量子论)的论文。而依据波姆的量子势就可以推论物质的本质隐含看不见的讯息场,每种物质就有每种物质特有的讯息场,透过波的干涉作用,个别物质可向周围的讯息场(其它物质或环境所形成)汲取信息场,在这同时物质也会不断向周遭讯息场释放自身的讯息。
《物理之道》(The Dao of Physics)
量子场是物理学的根本实存,一个连续的媒介遍布的空间,粒子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来、来、去、去的能量集中体。
依据波姆的隐秩序理论,物质的内在隐藏着高维度的「能量海」或「讯息海」。
在这一望无垠的能量海中蕴含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态,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由隐秩序中特定量子态所投射或绽放出来的一种显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电磁波频谱的光所构成,海中的光振动频率最高,当振动频率变慢时,光就浓缩凝聚成三维空间的电磁波、声波或物质。
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组成物质的原子就像是一颗颗坚硬的撞球。
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结构就像是一座足球场中,有一颗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场的中央,围绕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没无以名状的电子云。整个足球场其实是空空荡荡的,在这近乎真空的空间里,就隐藏着看不见的量子场,而原子核与电子的电磁效应,就是来自于这个隐藏的能量场(讯息场)交互作用的显现由于物质背后是依赖讯息场的运作,讯息场是波所组成,场的作用其实就是波的作用。
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频转换变成高振频。
1665 年荷兰的科学家贺金斯(Christian Huygenes)发现,在房间墙上摆放两个摆荡速率不同的时钟,经过一天之后,两个时钟的摆荡速率会趋于一致,慢的会和快的形成同步震荡。
贺金斯就依据这种现象提出「共振原理」:当两种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波相遇时,振动频率快的物质会将能量传给振荡速度慢的一方,使比较慢的一方速度得以提升,而与快的一方形成同步共振现象,共振理论为物质能量场的改变与提升,提供一条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