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探讨词作的情感和豪放风格。
2.学习鉴赏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词人豪迈、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方式】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同学们,这则故事道出了宋词中有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今天我们就学习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当堂背诵这首词。
三、讨论探究
通过反复诵读,逐层讨论品析,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1.壮美景(所见之景)
(1)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明确:点题;赤壁之战衬景,浓缩时空,把大江、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旷远深沉意境;化开阔辽远空间为无形历史时间。
(2)找出写景句子,重点体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探讨:“穿”、“拍”、“卷”三个动词,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明确:描写赤壁景色,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阻挡的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3)小结:赤壁景为壮美之景,这样的景物描写,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我们读罢内心豪情激荡,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2.英雄人(所想之人)
(1)作者所想之人是何人?
明确:周郎。
(2)为何将“周郎”与“赤壁”并称?
明确:将“周郎”和“赤壁”并称,肯定了周瑜在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赤壁因周郎而闻名。周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现在人们也将黄冈赤壁叫做“东坡赤壁”。
(3)作者如何直接刻画周瑜?
探讨:直接刻画:“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这样刚柔相济、文武双全,才是“风流人物”。所以作者在开头不写做“英雄人物”。“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明确:描写周瑜风度翩翩,潇洒从容,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赞其胆略及豪迈气概。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周喻呼之欲出。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4)为何提到“小乔初嫁了”?
探讨:“初嫁”与“出嫁”: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实际是周瑜与小乔结婚时24岁(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建安十三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明确:“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美人衬英雄,表现周瑜的得意。这样写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且年轻潇洒又才华横溢。
(5)小结:刻画的周郎从容潇洒、指挥若定、非凡胆识和豪迈气概。
3.豪迈情(所叹之情)
(1)谁是“神游”者?“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探讨:“神游”者,一种理解为苏轼,即课本上的理解;一种理解为周瑜,即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
“多情应笑我”中的多情人是苏轼还是周瑜?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笑自己多愁善感;如果理解为周瑜,那么,周瑜就是多情人(与“风流人物”照应),笑苏轼至今功业无成。两种观点,学术界没有定论。
明确: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笑自己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这句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人生态度是否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他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句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懑,沉郁而不消极,且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
(3)作者在本词中的情感有哪些?
明确:有渴望像周瑜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遭压抑的苍凉。
(4)小结:作者在末尾抒发了一股豪情、悲情,格调豪放。本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四、延伸拓展
阅读《临江仙》一词,从思想情感上与本词作比较。
临江仙
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人生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的豪迈性格。
五、本文总结
本词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古人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迈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给人以豪壮之感。其次所想之人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抒发了他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内心忧愤的情怀,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矛盾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黄冈赤鼻矶时作的。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动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品的绝唱。全词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我们面对的苏轼,其世界观相当复杂,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也有道家恬退忍让的出世思想。表现在词中则形成了一组组矛盾,又通过这一组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全词别具一番“矛盾美”。
一、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
中国诗人喜欢怀古。作为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这首怀古词就写得独具特色。开头总写“风流人物”、“多少豪杰”,然后在整体中又塑造出一位倜傥儒雅、运筹帷幄的年轻将领周瑜的形象:显赫的功业、出众的才华、英俊的风采以及幸运的婚姻。对此,苏轼是羡慕和向往的,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让诗人无法实现其理想,无法去建功立业。故此,苏轼只有无奈地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儿,作者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形象地说明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既让人们感觉到风流人物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逝,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这又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可见这一句既有豪放之情亦有无奈的感叹,内心充满了苦闷又充满了渴望。这两组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国诗人笔下,河水有时为无穷无尽性,有时为不断流逝性。河水的淘洗冲涮了“风流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称赞的周瑜。这在特称上矛以肯定,又在全称上予以否定,构成了词中的第一组矛盾。
二、积极的人生观和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苏轼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在被贬黄州后,他的黄州作品则蒙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在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褒扬赞颂,其目的在于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这种仰慕正体现了他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现实中,发现自己仅凭一个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是无法实现这种报国之志的,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
如果我们将苏轼的作品按时期分类比较,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为重要。这既是他人生遭遇的转折点,也是其思想和作品风格变化的转折点。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在《庄子》里找到精神支柱。当政治上较得意时,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极力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当政治上失意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而又因其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苏轼能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出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统一起来。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构成一个独特的苏轼,也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不变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江山如画,永存于世;江水明月,千载如斯,自然界是永恒的。中国诗中一个有趣的自然的象征就是河流。它一方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可以象征自然的永恒。大江似乎是永恒,然而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它正是变动不居与时光一去不返的象征。所以,“大江”既有其“不变”的一面,又有其“变”的一面。而风流人物,浪淘而尽,人生如梦,须臾即逝,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江山”,作者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人物”却用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又构成一对矛盾。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兼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苏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词先以如椽之笔作粗线条勾勒,“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写“大江东去”这一整体,渲染一派莽莽苍苍的雄伟景象;接着从整体到局部,写“乱石”、写“惊涛”,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全词的音调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有形有声有色,无不具阳刚之美。
“景”雄奇阔大,体现其阳刚之美;但“情”低沉阴郁,体现了阴柔之美。扩展这一点,苏轼还写过“红”、“翠”合用的矛盾的诗句“一朵娇红翠欲流”。这里既“红”又“翠”,实则是真“红”假“翠”。这一真一假交织在一起,不仅不让人觉得矛盾,反而因此烘托得“红”更艳,更射眼!看来,作品中的“矛盾”不仅真实而信,有时“矛盾”还可以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在赏析玩味中力求成诵。
3.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教学步骤]
1. 导入 由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东坡的评价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教师范读,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词。(关注读音)
3.从词的题目入手,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其中贯穿两个版本《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研读,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从而带动全篇的学习,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生整体感知词的魅力,个体朗诵或齐读,力求成诵。
[教学过程]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对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文人的评价,请大家猜猜看会他是谁。(逐句打出评价,学生七嘴八舌报名字)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生:白居易,李白……
——一个百姓的朋友、酒仙
生:李白。
——一个月夜徘徊者
生:李白,苏轼……
——一个大文豪、诗人、大书法家
生:苏轼。
——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生:……
——一位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
生:……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生:苏轼……
——一个水利工程师
生:李冰,苏轼……
师:李冰是文学家吗?
生:(笑)不是!
师:那苏轼搞过什么水利工程吗?
生:好像有个苏堤是他建的。
师:很好,知识很渊博!
——一个美食家
生:(齐说)苏轼!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苏东坡先生的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投影出今天要学的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这首词的生僻字词不多,先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边听边将生字读音标注下来。
(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报以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大家已经通过老师的朗诵,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词的魅力,下面我们趁热打铁,集体朗诵一遍,先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读得很好,已经有了感情的投入。先请大家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哪个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生:(齐说)“赤壁怀古”。
师:从题目看,既然是一首怀古类诗词,它通常都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出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许多联想,再进一步引发出感慨,来抒己之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是否如此扣题来写的。
(边说边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
师:速读上阕,看看是否写了眼前之景?能否用词中的短语概括这眼前之景?
生:写了眼前之景,用“江山如画”能概括。
(板书“观景”,师投影“江山如画”)
师:上阕写景句子中有哪几处典型体现了这“如画”特征?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很好(投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能否进一步思考这几句话中又有哪几个词突出了画面感?
生:其中“乱”“穿”“拍”“卷”等突出了画面感。
师:找得很准!大家都知道,诗人们在遣词造句时往往会反复地推敲琢磨,以求用得精当;而作为欣赏者,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感知诗味词味,还要学会从炼字的角度去揣摩玩味诗人们的用字之妙。我在备课时意外地发现这首“念奴娇”还有一个版本,是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抄录的版本,在“惊涛拍岸”句中就用的是“裂岸”,(投影“苏版惊涛拍岸”“黄版惊涛裂岸”)咱们就试着咀嚼玩味一番“拍”与“裂”,说说看你认为哪一个用得更妙,集体先讨论半分钟。
(学生讨论很热烈)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共同讨论的结果,言之成理即可,不存在对错之分,只是看哪一方的道理更充分。
生1:我认为“裂”比较好,它比“拍”更有气势。
生2:我认为“拍”也很有气势,而且它还有声音。
师:很好,同学们首先就抓住了两个动词本身的特点加以比较!
生3:我认为“拍”更好,它好像有个“拍”的动作在里面,“裂”好像就没有动作。
生4:“拍”应该用了拟人吧。
师:“应该”还是“确定”?
生4:(笑)确定!
师:很好,明显看出“拍”的支持者占了上风,而且我最欣赏的是同学们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个人也觉得“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
师: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读出“穿空”的高度,“拍岸”的力度,“千堆雪”的广度,语气和气势要逐渐加强。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棒!大家说这样的景物美不美啊?
生:(齐声)美!(师板书“美”)
师:如果请你们在“美”之前加一个字概括这种美景的特点,加什么好?
生:(反应很快)壮!壮美!(师板书“壮”)
师:大家再看看词中是否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哪个词已经明显给我们提示?
生:(齐说)“遥想”。
师:那么找找看词中哪个句子把眼前之景与历史人事关联起来了?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一时多少豪杰”中“一时”指哪一时?
生:三国时期。
师:当时有哪些“豪杰”?请这一组同学逐一快速列举。
生1:孙权。
生2:刘备。
生3:关羽。
生4:张飞。
生5:曹操。
师:作者又“思”的是谁?能否用词中的短语说明?(板书“思人”)
生:“三国周郎”。(师投影“三国周郎”)
师:快速阅读下阕,找出作者写了周郎的哪些事?
生:“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投影“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周郎有哪些特点?
生:(齐声)帅!
师:“帅”是当然的啦!我们能不能再具体化点儿,从具体语句中得出具体特征,提醒大家,文下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生1:从“雄姿英发”看出周瑜英俊潇洒。
生2: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看出周瑜非常镇定、从容。
师:概括得很准确,从文下注释看还有一个词可以用。
生:(齐说)“指挥若定”。
生3:“羽扇纶巾”突出了周瑜文武双全的特点!
师:不错,然而这四个字更侧重“文”还是“武”呢?文下注释又有一个词可以帮我们忙。
生4:更侧重“文”,突出了他的“闲雅”的特点。
师:很好,突出了他的“闲雅”、“儒雅”的特点。到现在,大家都没有选“小乔初嫁了”来分析,看来有点难度,这到底能看出周瑜的什么特点?
生5:爱美女。(生笑)
师:周瑜确实“爱美女”,然而是否“小乔初嫁了”周瑜就“爱美女”,小乔不“初”嫁,周瑜就不“爱美女”了?一个“初”字能否看出点儿别的什么特征?
生6:年轻!
师:很好,“初嫁”自然说明周瑜刚结婚,由此突出周瑜的年轻!我们来看看三国周郎到底有哪些特征,请大家来填一个表。(投影周瑜形象表格)
(同学们集体明确周瑜的年龄——年轻、生活——幸福美满、外貌——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战场——指挥若定)
师:我们是从哪里看出了周瑜的“指挥若定”?
生:(齐声)“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这就让我想到了黄庭坚版的另外一个用词,文下注释也写着,他把“强虏”写成了“樯橹”。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木字旁的“樯橹”什么意思?
生1:船桨。
生2:桅杆。
师:说得都有道理。严格地说,“橹”接近船桨,是比桨更大的固定在船上的可以摇摆的划船的用具,而“樯”则是船的桅杆。那么请大家比较“樯橹”与“强虏”,半分钟讨论,思考哪个词更好。像刚才一样,多角度去思考,从词的内容、修辞、上下文等角度思考。
(生集体讨论)
师:好,有没有同学有想法了或讨论出什么结果了?
生1:我认为“强虏”好,因为它说明曹军是劲敌,更衬托出周瑜的军事才华。
生2:我认为“樯橹”好,说明船很大,比“强虏”形象。
生3:我认为“樯橹”好,因为它不仅指船上的樯和橹,还代指曹操的水军。
师:大家注意没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是什么?
生:(齐说)“代指”!
师:这说明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形象?
生:(齐说)借代!
生4:因为下文有“灰飞烟灭”,所以我觉得“樯橹”和它搭配更合适些。
生5:而且“樯橹”还点出了作战环境,说明他们打的是一场水战。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是比较支持“樯橹”的,我也比较欣赏“樯橹”,因为它用了借代的手法,更形象,又表明打的是水战,它的“灰飞烟灭”同样能衬托周瑜的军事才华。那么如果用这首词中的一个词(两个字)来概括周瑜的特点,应该是哪个词?
生1:“豪杰”。
生2:“雄姿”。
师: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众笑)
生3:“风流”。
师:周瑜很“风流”!这三个词哪个好?
生:(齐声)“风流”好!
师:这个“风流”既可以看出周瑜身上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华,也可以看出我们同学所说的“爱美人”的特点嘛!(众笑)(板书“风流”)好,请大家齐读这个片断,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还有那指挥若定。读的时候,“遥想”要略用气声,到“小乔初嫁了”都要轻读,“雄姿英发”重读,“羽扇纶巾”又轻些,“谈笑间”的“谈”加气声、延长,“灰飞烟灭”逐字重读。这样读来,既有抑扬又有顿挫!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不过,读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大家都知道,“千古”“多少豪杰”,三国时的英雄同学们也说了那么多,历史上有人就推崇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还有人用一本书来尊刘贬曹,什么书啊?(齐说《三国演义》)当代流行歌手还有唱三国英雄的,什么歌啊?(齐说林俊杰的《曹操》)有没有人会唱啊?(生七嘴八舌“不太会”)我也不太会,只会唱高潮部分,咱们一起唱个高潮部分怎么样?我起个头。(打出《曹操》歌词,师生同唱高潮部分)
那么,这么多英雄,苏轼为何对周郎情有独钟呢?
生:当时苏轼遭贬谪到黄州的赤鼻矶,就想到了赤壁之战的周瑜。
师:同样参加了赤壁之战的孙权、曹操、诸葛亮等为何不想?不过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好,从作者的遭遇和经历中也许能看出些东西来,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当时的境况如何。
(投影苏轼生平:苏轼(1036—1101),因与
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而入狱。后于1082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师:“看讫,火之”是什么意思?表现出苏轼的什么状态?
生:意思是看完就烧了,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师:说得好!那么看看苏轼的经历后再看看词中对周瑜的描写,现在是否知道东坡为何选周瑜啦?
生:作者是在拿周瑜和自己作对比!
师: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瞧一瞧。
(在周瑜形象表格的基础上投影二者形象比较的表格,集体讨论明确:苏轼年龄47岁,生活屡遭不幸,外貌用词的原文“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怀才不遇”。)
师:可以看出周瑜在情场、官场、战场上是场场得意,他的人生基调是“奋发得意”的,那么苏轼相比他而言,如何呢?
(投影对联,请学生填充完整: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 州州 )
生:(齐声)州州失意!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己之失意呢?请大家集体读词的最后一部分的抒怀之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找到一个短语,最能精炼概括作者感怀的?
生:“人间如梦”。
师:苏轼那样的遭遇不可能没有感伤失意,这几句话中也有一个词能看出来,结合注释,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多情”。
师:很好,然而东坡才“多情”过,紧接着就是一个“笑”字,他对自己的“多情”采取的居然是“笑”的态度,那么“笑”与“人间如梦”又该如何理解?又为何要“酹江月”?除了“失意”,词中还有没有别的情感和心态?讨论一分钟,然后给我你们思考的一个结果。(建议大家还可以对照《赤壁赋》来理解,集体讨论一分钟)
生:作者的笑是一种自嘲,有一种释怀的情感,诗人这时候心中除了“失意”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乐观之情!
师:太棒了!她用了一个词我非常欣赏——“旷达”,词人对自己的“屡遭不幸”“感伤失意”能一笑置之,将一己的遭遇甚至人间之事看作是一场梦,表达了一种旷达、放达之情。(板书:抒怀、旷达)
师:说到“人间如梦”的心态,实际上词的上阕有一句与此处的抒怀是暗暗扣合,两相呼应的,试找出。
生:“浪淘尽”。
师:可见,苏东坡的这种“放达”之情是一以贯之的!回头再看他对周瑜这个人物的选择,在二者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之中,还暗含一层什么意图在里面?
生:不管是失意的还是风流的,都将被历史的浪花淘尽。
师:说得好!那么文下注释对“酹”怎么理解?
生: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师:东坡将情感寄托在哪里?
生:将情感寄托在江和月上。
师:词人将情感寄托在永存的江与月之上,使得诗人的心胸一下子变得怎么样?
生:十分开阔,宽广。
师: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曾说道:“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正是由于被贬谪,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能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
集体诵读全词,要读出景的壮美,人的风流,心的放达!
(生齐读全词,在诵读中下课铃响起)
师:下课,感谢同学们。
[反思]
课堂因预设的巧妙而活跃
刘洪雷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老课文,几乎所有的教材都选编过它,老师们对它非常熟悉,学生们对它也不陌生,这首词脍炙人口!这样一篇课文如何才能上出新意来,成为我备课的首要难题。
首先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使它成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将这堂课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
我决定从词的题目入手,抓住“怀古”诗词的特点来串起整个课堂。怀古诗词通常都是由诗人的眼前之景,引出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许多联想,再进一步引发出诗人的感慨,来抒己之怀。而这一特点既可以串起对写景写人语言的赏析,又可以引出对其中历史人物的分析,还可以借此挖掘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深层次情感。
其次,对于如何赏析词的语言,我颇费了脑筋。逐词逐句地赏析肯定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时间也不够。通过查阅资料,我突然发现这首词有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黄庭坚存录的另一版本,这样就可以利用两个版本用词差异的比较,来激发同学们的分析热情和兴趣,自然达到语言赏析的目的,进而提升同学们“咬文嚼字”的能力,而且这样一来还可以做到重点突出。两个版本共有五处不同,我最终确定了两处比较点,第一处是写景部分的“惊涛拍岸”和“惊涛裂岸”的比较揣摩,第二处是人物塑造部分的“强虏灰飞烟灭”和“樯橹灰飞烟灭”赏析比较,因为突出了重点,同学们赏析的角度和深度都有了,比如在“拍”和“裂”的比较中,同学们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拍”比“裂”好,但角度各不相同,有的从两个词的气势和动态感上分析,有的从修辞角度,有的甚至从是否暗含声响来比较;再比如“强虏”和“樯橹”的赏析中,因为“强虏”明显突出了对手的强大更衬托出周瑜的军事才华,支持者不少,然而当“樯橹”的支持者分别从形象性、修辞、上下文搭配,甚至暗示作战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时,完全打开了思路,那种思维的灵动让我也眼前一亮,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
第三,词人对他所联想起的历史人物周瑜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却非常重要,我想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分析让同学们既感知到周瑜的形象又能去思考苏东坡为什么不选刘关张、不选诸葛亮、不选孙权曹操,偏偏选了周瑜。因此在分析词中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同样预设了多角度,分别从年龄、生活、外貌、职位、战场表现来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提醒同学们结合人物描写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去完成人物形象的表格,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判断得也很准确:从“小乔初嫁了”看出周瑜的年轻,从“雄姿英发”看出周瑜英俊潇洒,从“羽扇纶巾”看出他的“闲雅”“儒雅”,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看出周瑜指挥若定等。当我再把苏东坡当时的遭遇和经历投影出来时,大家基本上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苏东坡面对诸多三国英雄,独钟情于周郎那是“在和自己作对比”!因此很自然地,在周瑜形象表格的基础上我投影出二者形象比较的表格,同学们的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因为有周瑜的形象对比在,大家在把握苏东坡的形象时用词也都颇有针对性:有同学联想到苏轼悼亡妻的那首《江城子》,用生活上的“屡遭不幸”对比周瑜的“幸福美满”;有同学直接找到词中苏轼对自己的外貌描写“早生华发”对比周瑜的“英俊儒雅”;有同学从苏轼的空有一身才华却屡遭贬谪想到用“怀才不遇”对比周瑜的“功成名就”,用词都很准确,但在最后一点“人生基调”的对比中我要求同学们对二者都作提炼概括,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预设了一副对联要求同学们填写下联关键词,实际上,上联“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就已经暗示了周瑜的人生基调“奋发得意”了,同学们在填写下联“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时,就能很准确地将苏轼的“失意”提炼出来,而我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这一问题将课堂内容从对人物的形象分析过渡到挖掘作者的深层次情感上来!
当我抛出问题“让我们看看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一己之失意”时,课堂内容自然过渡到了对词的最后一部分抒怀之句的赏析上。从这几句中找到作者表达情感或感怀的词和短语不难,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多情”“笑”“人间如梦”,然而要他们在课堂上那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体味出作者在“失意”下更深一层的情感来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我在这里也“埋伏”了一个问题,即东坡才“多情”过,紧接着就是一个“笑”字,他对自己的“多情”采取的居然是“笑”的态度,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我还建议他们对照刚学过的苏东坡的《赤壁赋》来理解。因为“多情”在文下注释里很清楚地解释为“多愁善感”,而“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这样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同时出现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课堂也再次活跃起来,讨论的结果也很准确地挖掘出了苏东坡的深层次情感——自嘲、释怀、旷达乐观!至此不仅将前面的人物形象对照表完美收官,整首词赏析的三个重点也完全揭示!在同学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再次集体诵读全词来体味景的壮美、人的风流、心的放达!下课铃声就在诵读的过程中响起,完整地结束了整堂课。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和程式化,使师生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依赖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和自由化,使师生都缺乏目标和计划。我想如果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一定能让课堂最终的生成因预设的巧妙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