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水桥,和孚镇荻港村北,清代中期重建
获港位于本市中部,东邻长超,南连溪西,西界下昂、青山,北接常路、道场。政府曾驻地袁家汇,西北距湖州11公里。全社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该辖区旧为和孚、获港、陈塔乡。解放初建为新获、获港、和孚乡。1 9 56年,获港、新获两乡及和孚乡的一部分合建为获港乡。1 95 8年,获港、常路、-长超三乡合建为长超公社。1961年,长超公社分为三个公社,该辖区建为获港公社。因获港自然镇位于公社中心,故名获港公社。
地属水网平原。东与长远交界处有长超山,海拔9 8 . 3米;西北有横山,海拔3 7 .2米。平原地区开阔,河港纵横交错,菱湖塘自南而来,纵贯公社中部,漾荡星罗棋布,最大之和孚漾,水面约2 6 00亩,可调节水位,宛如一天然水库,航运交通、农田排灌,均为便利。
袁家汇:位于湖州东南1 1公里,均获港公社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姓氏及地形得名。曾名湖趺。清《归安县志》卷六载."湖趺市","在县南二十六里即哀家汇,面临湖趺漾,沿溪为市,帆樯上下相望,市廛数十家"。
匠人堡,位于菱湖北9公里。经考"匠人"之名,属古代掌管农田水利之官史。《严讷论水利圩图》载过:"堤水而田,即周礼稻人、匠人所学"。
草田圩:位于菱湖北9公里。以圩名为村名。古圩田类别甚多,有高阜田、低涝田、地成田、荡成田等,"草田圩"属"芦苇茭草"减折田。"草田圩"的田赋税额当低于一般圩田。故"草田圩"一名,除获港公社外,在升山公社等地也有相同地名。
蓟木庄:位于菱湖北8 5公里。据传,古称蓟墓庄。据《归安县志》卷五载."蓟子训卒葬湖趺山,即其旁山也"。上述传说与记述,其地理位置完全接近, "蓟墓"疑是"蓟子训墓"。
荻港:位于菱湖北5.5公里。据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第10页记述,"荻冈镇在府城南二十七里,一作获港,统上、下堡,表五里广二里,宋元时市聚上堡,明嘉靖问倭寇肆焚,居民北徙就下堡"。由此可见,在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原下堡获港形成为较大的聚落,而后成为一镇(清属归安县)。现为本市水网平原自然镇之一。
上堡:位于菱湖北偏西4公里。古村,清《归安县志》卷二载:"荻港镇……统上、下堡,袤五里广二里。宋元时市聚上堡,明嘉靖问倭寇肆焚,居民北徙就下堡。"下堡,即今之获港。
和孚漾:位于本市中部,获港、长超境内(大部属获港〉。西北距湖州1 2公里。漾略呈三角形,总面积2 6 0 0亩。一般水深2 -3米,最大深度〈航道线水深) 7米左右。系全市较大的淡水湖泊。和孚漾原名湖跌漾,以漾北的湖跌山〈今名长超山〉得名。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汉蓟子训隐于余不乡,卒葬于湖跌山, 即其旁山也。"湖跌"、"和孚"方言同音,因袭至今,人们惯称其为"和孚漾"。漾西北岸有自然镇袁家汇,别名和孚。和孚漾南承龙溪〈系东在溪的一支〉之水,北入菱湖塘经钱山漾〈河〉……向北注于太湖,东去通双林塘。四周支流密布环绕,纵横交叉。涝则能分水排洪,旱则能蓄水溉苗,宛有平原水库。漾内水产丰富,年产淡水鱼近千担,尚有菱、芦苇之利。有湖嘉、湖杭两道航线,水运繁忙。
荻港区域内的古桥保存较多,达40座之多。主要集中在荻港村18座,加邻近的新荻上堡3座,共计21座,和孚集镇区范围内9座,两者相加就是30座了。现还有和孚镇新荻村北溪自然村迴龙桥、和孚镇勤益村宙田自然村广福桥两桥还未踏看。
2、利济桥,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南北向市河的北端。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保点。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
3、隆兴桥,和孚镇荻港村北,清代中期重建,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保点
4、充满桥,和孚镇陶家墩村漾南港自然村北,东西向,清道光廿三年(1843)重建
5、东安桥,和孚镇荻港村外行埭,嘉庆乙丑(1805年)重建
6、东汇桥,和孚镇荻港村史家自然村东,清中期重建
7、东胜桥,和孚镇新荻村上堡自然村,清咸丰三年(1853),市级文保点
8、丰安塘桥,湖盐公路旁,和孚镇民强自然村西边,光绪24年重建
9、凤凰桥,和孚镇荻港村三官自然村匠人堡,清乾隆年间重建
10、积善桥,和孚镇荻港村里行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建
11、聚庆桥,和孚镇荻港村草头自然村,清中期重建
12、开禧桥,和孚镇和孚村泉生路东侧市河上,三孔石梁桥,东西向,清代重建。
13、乐善桥,和孚镇荻港村演教禅寺西侧,清代重建
14、良济桥,和孚镇新胜村相公田自然村,东西向,民国十八年(1929)建
15、马鸣桥,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和孚镇和孚村北金旺家园旁,2011年3月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012年春被拆除,现正准备重建。
16、庙前桥,和孚镇荻港村演教禅寺东南,龙溪港口处,屡有重修。
17、南苕胜境桥,原荻港完小内
18、青云桥,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南北向市河的中段,东西向,清重建,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保点。
19、三官桥,和孚镇荻港村三官自然村,章荣初曾出资修缮,2003年列为市级文保点
20、总管桥,和孚镇陈塔村蟹墩子自然村总管堂前
21、舍西桥,和孚镇荻港村三官自然村西吴家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
22、塔影桥,和孚镇新荻村上堡自然村南,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
23、太平桥,和孚镇荻港村史家自然村东南,清中期重建
24、同庆桥,和孚镇新胜村相公田自然村东,南北向,民国十八年(1929)建
25、万安桥,和孚镇荻港村史家自然村南,清同治11年重建
26、五旺桥,明隆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重修,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市河的西端,南北向。2003年被列为市文保点。
27、西兴桥,和孚镇荻港村西塘堡自然村东北侧(荻港鱼庄东南角),清
28、锡马桥,和孚镇陈塔村蟹墩子自然村南,民国二年(1913)重建
29、兴隆高桥,和孚镇和孚村慎家港自然村,清光绪年间重建
30、兴隆桥,,和孚镇和孚村金旺里自然村,清乾隆年间重建,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保点。
31、扬日桥,和孚镇荻港村西塘堡自然村东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
32、余庆桥,和孚镇荻港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市级文保点
33、泽西桥,和孚镇陶家墩村上泽自然村口,民国六年(1917),市级文保点
34、长春桥,和孚镇荻港村西南姜介漾小港上,清代重建
35、中兴桥,清道光年间重修,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东西向市河的中段。2003年被列为市文保点。
36、中兴桥,和孚镇新荻村上堡自然村,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
37、保安桥,和孚镇和孚村金旺里自然村,民国三年(1914)建,市级文保点
38、李市藤桥,和孚镇李市村西,东西向,多武康石材,具有明代后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