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125规划 常州经开区 规划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和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谋划好“十二五”发展思路,对经开区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十一五”,经开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快速跃升,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增强;二是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群效应显著增强;四是园区建设成绩巨大,城市新区基本形成;五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六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七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八是节能减排有效推进,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总结“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二是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发展难题。

但是,“十一五”期间,经开区也存在着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及制约因素较为突出等问题与不足。

回顾总结经开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经验与问题,分析经开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经过认真谋划,经开区“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初步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和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综合经济体。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较2010年翻两番。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80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两番。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十二五”末,人均GDP、R&D投入、轨道交通、空气质量等主要经济、环境指标率先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进步。努力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发展定位:建设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建设千亿元泾渭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千亿元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优良、创新人才汇集、创新成果丰硕的全国创新型城市示范区。

(四)发展举措: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一个延伸、四个转变,三个创新”:即对外开放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延伸;主导产业发展由产业成长期的初级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转变;经济增长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城市发展由地域性向国际化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实现空间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人才机制创新。

(五)空间布局:以包茂高速为纽带,在渭河两邻形成南北呼应、交织融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渭河以南,打造“滨河经济之翼”。在渭河以北,打造“工业腾飞之翼”。到“十二五”末,渭河南、北两个区域联动发展,成为格局清晰、空间集约、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一个整体。

功能园区和产业布局将实施“四大功能承载区+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八大产业基地”的“448”布局战略:以中央商务区、泾渭新城、出口加工区和草滩生态产业园四大实体功能园区为平台,构建未央路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朱宏路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泾渭新城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草滩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带等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打造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风电装备产业园、太阳能光伏出口中心、装备制造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八个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六)发展重点: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协调发展,以城市发展支撑产业发展。

1、产业发展: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形成从研发、中试到制造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建成国家级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建成自主创新能力强、配套体系完善的“风电装备产业园”和“太阳能光伏出口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建成国内以天然气、液化气、电动等驱动为主的重型商用车、大客车重要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打造集研发、制造、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园。

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产业,到201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形成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上实现突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50亿元,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力装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专用通用装备的研发及制造基地;食品饮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西北最大、全国一流” 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印刷包装、创新型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未央路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朱宏路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草滩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带和泾渭新城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到2015年,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2、城市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源供应保障体系,改扩建5座变电站,新建3座变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总供蒸汽能力达900t/h以上;供燃气能力达360万m3/d以上;总供水能力提高到38万吨/日以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8%。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再生水利用率达30%以上。建设完成泾渭铁路专用线项目,加快实施地铁二号线北客站至泾渭新城轻轨交通项目,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为主骨架,一般公路、城市道路、综合枢纽和其他交通设施统筹建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有线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100%,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加快邮政设施建设,泾渭新城的邮政局所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实现每一局所平均服务人口1.7万人,平均服务半径2.4公里。

社会事业发展:新建完全小学8所、初中3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建成1所国际学校。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新建3所三甲综合医院和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7张,拥有医生7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建设完成经开文化艺术中心、泾渭体育运动中心、兵器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新建一批大型文体设施项目。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失业、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绿化覆盖率,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公共绿地,打造一批特色园林大街;实现全区绿地率达到33.63%,绿化覆盖率达到35.0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61m2,企业绿化率不小于20%。提高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到311天以上;新建垃圾压缩站1座,新建公厕35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重点项目减排任务,努力降低能耗物耗。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新建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及廉租公寓,新建泾渭时代广场等5-10个城市广场。

(七)保障措施:在招商引资上,不断创新和改善招商引资的模式和手段。在产业体系构建上,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城市发展上,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目标,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以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凝聚力,以城市魅力和吸引力促进综合竞争力提升。在资金保障上,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引导国际、国内风险资金、民间资本等参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在人才保障上,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大力培育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定位

四、发展举措

第四章 发展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功能布局

第五章 产业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特色优势产业

三、服务业

第六章 基础设施

一、增强资源供应能力

二、强化交通体系建设

三、提升信息设施水平

第七章 生态环境

一、园林绿化建设

二、空气质量

三、环卫建设

四、节能减排

五、人居环境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

一、教育事业

二、卫生事业

三、社会保障事业

四、人才事业

五、民政事业

六、文化体育事业

第九章 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

一、项目储备

二、项目建设

三、项目谋划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招商引资保障

二、融资服务保障

三、产业政策保障

四、人才保障

五、土地资源保障

六、社会公共服务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和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贯彻实施西安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形态逐步彰显。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末,西安经开区超额完成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快速跃升,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西安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5%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十五”时期显著增强。

(二)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位,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名列全国第七。

(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群效应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了商用汽车、电力装备、食品饮料、新材料、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风电装备制造六大主导产业。2010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540亿元,同比增长4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4%,产业链中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35家增长至71家,产业总量与集群规模实现了跃升,为西安市支柱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四)园区建设成绩巨大,城市新区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中央商务区、泾渭新城、出口加工区以及草滩生态产业园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现了由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

(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经开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六)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十一五”期间,行政中心、地铁二号线、铁路新客站、机场专用线、北三环等多项市级重大项目相继在经开区布局,经开区区位优势凸显。同时,经开区投资700亿元对区内31个城中村实施拆迁改造,促进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八)节能减排有效推进,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依托建设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促进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总结“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经开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从“十一五”初期确立的“两个跃升”发展理念,到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中国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现代城市新中心”,再到建设 “关天经济区核心产业区” 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保障了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经开区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区之本,以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在促进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发展先机,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目前,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量已位居全市各区县、开发区之首,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加大。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适时谋变,因势利导,因时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升级机遇,坚持招商选资,不断提升项目环评、投入产出等指标水平,通过以龙头企业引领为切入点,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参与国际加工贸易分工为切入点,实现了出口加工区的跨越式发展;以带动区县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实现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的跨越式发展,引领、带动经开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经开区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在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通过合作共建体制创新,形成了“区县结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区县合作共建机制,有力推动了与未央区、高陵县的互利发展;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以“统分结合、责权对等、效率优先”为特征、战略型管委会和责权型园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及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选拔用人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有效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使经开区发展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动力不足

产业发展缺少像陕汽集团同等规模的龙头企业支撑和带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不够;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大;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还不多,品牌影响力有限。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第二产业中传统优势产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较低;泾渭新城和草滩生态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区内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泾渭新城和草滩生态产业园较为突出,需要加大建设力度,确保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及城市扩张相适应。

(四)制约因素较为突出

土地资源制约因素日益突出;与区县间合作共建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大项目、产业龙头项目引进依然是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市场融资体系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大。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经开区必须紧紧把握重要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确保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和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经开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类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城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政策机遇。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十个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并支持重点经济区、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统筹城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为经开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实现率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源集聚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出台专项资金和政策进行支持,为经开区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西安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而经开区的优势产业又是装备制造业,并且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为经开区统筹科技资源、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城市发展机遇。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使得西安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大,而经开区地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同时,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迁、地铁二号线的开通和铁路新客站的运营,势必进一步提升经开区聚集城市发展要素的能力,这为经开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及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二、面临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较大,促使外商投资更加谨慎,使得吸引外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冲突愈演愈烈,这势必给经开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国内形势来看: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国家在“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势必促进国内产业转移和重组,经开区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我国面临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节能减排力度必然持续加大,为实现下一轮经济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从经开区自身来看:西安及周边地区各种开发区不断涌现,发展势头强劲,同城同质竞争加剧,经开区如何在错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率先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此外,拓展发展空间极具挑战性;在保持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如何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如何保持体制机制的优势克服回归的惯性和诱惑等等,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经开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开区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加快发展的经验,只要能够立足实际、超前谋划、科学决策、抢占先机、率先发展,机遇必然大于挑战。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国际化发展,加快由传统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初步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打造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西安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综合经济体。

——特色鲜明。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科技强区,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进程推动产业提升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功能复合。经开区既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核心承载区,二者功能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具有国际影响力。经开区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上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产业分工;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率先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并充分运用西安的科技实力和文化底蕴扩大国际影响力。

——创新型综合经济体。创新是经开区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十一五”的重要经验,是“十二五”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经开区对西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经开区是一个经济体,要形成一批代表中国创新特色的技术成果,形成完整的城市创新体系。同时,作为大西安的行政中心所在地,更应凸显产业发展特色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创新型综合经济体,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园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创新型城市示范区和都市新中心。

具体发展目标可概括为“新跨越、新突破、新提升、新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到2020年再翻两番。新增30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50家,入区企业总数突破10000家,其中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

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培育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10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推动主导产业向内涵增效式转变。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0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两番;产业链中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50家,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出千亿元产业基地2个,过百亿企业集团8家,过50亿元企业集团10家。此外,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新提升——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使经开区在人均GDP、外贸、R&D投入、轨道交通运量、空气质量等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指标率先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到2015年,经开区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到23%;区内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小于2.8;地铁二号线建成通车,铁路北客站投入使用,经开文化艺术中心、泾渭体育运动中心、兵器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公共项目建成开放,市民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进步——进一步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区域开发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总人口突破100万,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达到50%;万元GDP能耗降低15%左右;资源回收率达到95%;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平均达到4500万元/公顷;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到2015年,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到100%,工业废气处理率大于9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到311天以上。

三、发展定位

“十二五”期间,经开区的发展定位是:

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发挥出口加工区的窗口作用,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创新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吸纳力和辐射力,建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经济战略高地,实现率先发展,推动西安和陕西工业加快发展,引领西部地区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和大发展。

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建设以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千亿元泾渭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千亿元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实现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以制造业的规模、水平和辐射能力带动关天经济区快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区。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居民国际化意识等,使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大都市评价标准,初步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

全国创新型城市示范区——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先行试点为契机,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统筹区内外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装备、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健全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初步建成全国创新型城市示范区。

四、发展举措

全面推进经开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一个延伸、四个转变,三个创新”:

(一)对外开放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延伸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二)主导产业发展由产业成长期初级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转变

按照产业成长生命周期理论,“十一五”末经开区主导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十二五”期间将由产业成长期的初级阶段向快速成长期转变。因此,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应加大重点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和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一批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专栏11 经开区的主导产业成长路径

? 汽车产业。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促进专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支持陕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开发和产业化,积极拓展客车、特种车等产品领域。

? 新材料产业。依托国际一流的超导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线、世界第二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

? 新能源产业。以专业化协作促进配套企业快速聚集,构建风电整机生产、关键部件生产、零部件生产三级产业链体系,做大做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太阳能光伏国际检测认证中心,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新装备,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和LED产业。

? 装备制造业。坚持招大引强,拓展产品集成和服务领域,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加工、轨道交通装备、冶金装备、筑路装备及其他装备制造,引导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

? 食品饮料产业。以促进企业扩大产能、加快产品换代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食品饮料企业向生态、环保、无污染产业转型升级。

? 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项目入区发展;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三)经济增长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

按照“基础做实、产品做精、质量做高、产业做强”的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规模扩张式向内涵增效式转变。

(四)城市发展由地域性向国际化转变

参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努力提高经开区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水平、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国际化意识,使经开区率先达到国际化大都市品质要求。

(五)发展动力由要素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

切实把创新驱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统筹科技资源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使自主创新成为经开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全国创新型城市示范区。

(六)空间发展模式创新

通过外部拓展、内部挖潜和创新用地方式,全力破解发展空间制约问题。

(七)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促使经开区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八)人才机制创新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专栏17 人才机制创新的主要方面

? 以扶持留学人员创业和高端人才为重点,完善人才创业长效机制;

? 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为重点,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 以政策奖励、加大投入为重点,多管齐下完善经开区人才激励长效机制;

? 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步伐,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吸引工程”,多种渠道完善经开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

? 以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 通过对制度实施的监督、反馈为重点,建立落实人才发展战略保障长效机制。

第四章 发展布局

明确发展重点,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效益提高、科学发展。

一、空间布局

以包茂高速为纽带,在渭河两邻形成南北呼应,交织融合, “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在渭河以南,打造城市新中心的中央商务区、草滩生态化滨河城市新区和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三个区域功能互补、联动发展,成为西安的“滨河经济之翼”。在渭河以北,打造千亿元泾渭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千亿元兵器科技产业基地;探索创新区县联动的发展模式,构建渭北大工业区;探索与咸阳泾渭新区的合作发展思路,打造西安“工业腾飞之翼”。通过包茂高速城市化道路改造、轻轨交通线建设、泾渭铁路专用线建设,贯通渭河南北两翼,到“十二五”末,渭河南、北两个区域联动发展,成为格局清晰、空间集约、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一个整体。

二、功能布局

“十二五”期间,西安经开区主导产业实施“4—4—8”产业布局战略:即建设四大功能分区、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和八大特色产业基地。

(一)四大功能分区

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成发展、土地集约利用” 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细化四大园区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园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错位发展”的格局。

1、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主要以承载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政务和服务业为主,加快发展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创新型服务业,吸引一批高端的设计、研发、创意、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彰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风貌。

2、泾渭新城。泾渭新城主要以承载西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功能为主,以打造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汽车、新材料、风电装备、专用通用设备制造和兵器工业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完善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推动城市化进程,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的产业聚集区。探索向包茂高速以西的空间拓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高陵县、临潼区的合作共建机制,谋划拓展发展空间。

3、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主要以引领西安外向型经济发展功能为主,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航空装备制造及现代物流,建设太阳能光伏出口中心。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国内一流、最具航空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加工基地。

4、草滩生态产业园。草滩园区以打造生态化滨河城市新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滨河、沿站、临空、高速交汇的区位优势,皂河以东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印刷包装、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以生态化、园林化为主要特征的滨河城市新区。在皂河以西,重点发展国内外500强企业投资建设的先进制造业项目。

(二)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

根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规划引导,政策促进,市场推动,产业保障”的原则,构建四大现代服务业聚集带,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

1、未央路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在未央路和文景路沿线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写字楼及商用设施,引进大型购物中心、超市、星级酒店及餐饮娱乐等综合型三产业态,重点培育发展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2、朱宏路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在朱宏路和明光路沿线,加快改造步伐,规划建设一批写字楼、总部大厦和商业设施,加快吸引聚集一批企业总部、创新型服务业项目和科技创新型机构,建设一条集研发、设计、创意及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

3、泾渭新城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以泾渭体育中心、滨河商业街、泾渭时代广场和兵器综合保障园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及商贸、物流、居住、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业聚集带。

4、草滩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带。以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为依托,在秦汉大道两侧大力发展研发服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房地产和休闲娱乐等业态,建设集商务办公聚集区、商贸流通服务区、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区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带。

(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

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打造八个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1、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在泾渭新城,以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线,以陕汽集团为龙头,以中集专用车、康明斯发动机、德仕零部件等企业为骨干,以陕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为技术支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2、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在泾渭新城,以中国兵器集团为依托,以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为目标,以兵工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为创新驱动力,重点发展“军民融合”特色的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和防务装备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以西部超导为龙头,以有色系企业和兵器企业为骨干,依托西北有色研究院和西部超导的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核电用稀有金属/难熔金属复合材料等先进功能有色金属新材料以及非金属新材料,打造国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风电装备产业园(基地)。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以金风科技为龙头,中钢西重、盾安电气、捷力电子、永电电气等企业为骨干,依托金风科技西北研发分中心、盾安集团研发中心等机构为技术支撑,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电装备产业园(基地)。

5、太阳能光伏出口中心(基地)。在出口加工区,以碧辟普瑞为龙头,以碧辟佳阳、祺创太阳能等企业为骨干,以太阳能光伏国际检测认证中心等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太阳能出口中心(基地)。

6、装备制造基地。在泾渭新城和出口加工区,以央企为依托,以西航莱特、庆安航空、中航重机、中交西筑、中钢西重、陕煤集团和泰富西玛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设备及零部件、矿山冶金、工程机械、煤机设备及通用电机为核心的装备制造基地。

7、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经开数据中心为支撑,以西安工业设计园和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8、电子信息产业园(基地)。在草滩生态产业园,以中电西安产业园、中天电子创业园、世纪互联云计算中心等为依托,在泾渭新城以兵器基地光电信息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信息服务、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

第五章 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并举发展战略。跨越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印刷包装、创新型服务、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服务业为支撑的高端化、集群化、新型化、生态化、开放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将以率先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跨越。

(一)新材料产业。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从实验室研发、工程化中试到产业化制造一体化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钛谷”。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产业链骨干企业达到40家以上。

(二)新能源产业。以节能环保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和LED、风电装备产业,支撑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20亿美元。

1、太阳能光伏和LED产业。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承载区,培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研发、制造、物流、检测、认证、出口为一体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以草滩生态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区,以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手段,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和资金扶持,引进新的大项目,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和LED产业。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和LED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出口20亿美元。

2、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以《陕西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经开区列为陕西省“风电装备产业园”为契机,以盾安集团风电装备研发中心、永电电气企业技术中心等为技术支撑,形成整机生产、核心部件生产、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三级产业链体系,培育壮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电装备产业园”。到2015年,风电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依托陕汽集团在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较好的发展基础,紧抓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出台的有利时机,将新能源汽车从汽车产业中单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扶持。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2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

(四)电子信息产业。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趋势,积极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项目入驻草滩生态产业园和兵器基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主导产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到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吸纳1.5万人就业,在经开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是经开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根基,也是经开区前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发展相对稳定,体系相对成熟。“十二五”时期是特色优势产业的跨越提升期,将着力在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力等方面深入推进,打造大规模、现代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一)汽车制造业。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进一步提升汽车制造业。以陕汽集团为龙头,以中集专用车、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德仕零部件为骨干,以陕汽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技术支撑,做大做强商用汽车产业。以兵器产业基地为承载区,重点发展大客车、安全气囊及特种车辆等产品。积极引进新的整车生产企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实现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年产重型汽车50万辆、商用客车10万辆、发动机30万台、专用车25万辆,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二)装备制造业。通过提高产业链关联度、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善生产工艺水平、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协作体系,进一步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电力装备制造业。以泾渭新城为主要承载区,提升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承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产业转移项目和企业入区投资,进一步壮大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和集群。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提高产业配套、企业互补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度。到2015年,电力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聚集电力装备成套企业30个以上,聚集一批优秀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一流的电力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国际知名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2、航空装备制造业。以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承载区,发挥园区功能优势,以西航、西飞、庆安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以及罗罗、联合技术、AMS、蒂森克虏伯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高、精、尖”实力特色的“小巨人”企业,以中航重机组团入区建设5个大型航材项目、以及设立两家国家级研发中心、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为重要契机,打造中国最大的特种锻铸基地、成为亚洲最大的航空锻件供应商,形成一定规模的航材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保税物流发展为平台优势,形成集产品应用、航材和零部件制造、以及维修、检测等较为齐备的产业链体系。到2015年,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

3、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随着国内外高铁及轨道交通建设迅猛发展,依托北车集团、西门子、日立、阿尔斯通等一批国内外500强投资企业,瞄准国内外高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重点在通信信号、供电驱动、辅助电源、车辆信息控制及空调换气装置等基础优势方面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进一步推进和提升配套零部件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4、专用通用装备制造业。以泾渭新城和出口加工区为主要承载区,以中钢西重、中交西筑、泰富西玛、煤矿机械、东方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矿山冶金设备、通用电机、工程机械、煤机设备等领域,着力于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以世界500强博士投资的博世力士乐电子传动与控制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延伸,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到2015年,专用通用设备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食品饮料产业。以草滩生态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区,实现食品饮料产业的提升发展。促进企业扩大产能、加快产品换代、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为促使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食品产业领域中打造出“西北最大、全国一流” 品牌规模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到2015年,食品饮料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三、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新型工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两项重点任务。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繁荣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市场环境为方向,进一步加快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以快速向主导产业链两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互为依存、互为支撑为方向,积极拓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印刷包装、创新型服务、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此着力做好“四个协调”:坚持发展服务业与主导产业相协调;坚持壮大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与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相协调;坚持服务业功能聚集带与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性相协调;坚持发展服务业经济与公益性服务业相协调。

(一)房地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经济社会,满足不同层次居住需求与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产业公寓等功能性房地产开发。在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办公、科研、商贸、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中高档住宅小区,支撑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发展需求。在泾渭新城,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化、实用性、功能齐备的集办公、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商用设施,规划建设大规模的经济适用型住宅和产业公寓。在草滩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高标准、现代化商用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生态化住宅项目,打造生态化滨河城市新区和生产服务业聚集带。到2015年,累计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750亿元,累计建设面积达到600万平米。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上缴税金达到10亿元。

(二)商贸休闲娱乐业。以发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满足居民消费、繁荣城市经济为出发点,通过改善和推动商贸休闲娱乐业发展,着力实现经开区由“建区”到“建城”的战略转变。打造一个主商圈,即:未央路综合商圈,重点提升改造大型购物、超市、住宿餐饮、娱乐等传统业态。打造两个副商圈,即:草滩生态化滨河休闲商圈和泾渭新城综合商圈。到2015年,商贸休闲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选择具有专业实力、市场基础稳固的商务服务机构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和产业发展主体。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咨询机构的工作力度,培育出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商务服务品牌。 “十二五”期间,积极培育和发展金融、会计、咨询、设计、企业管理、广告、法律、知识产权、信用管理、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到2015年,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

(四)现代物流业。依托国家《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出台及实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围绕产业特点及需求,体现现代物流业的良好发展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和服务作用。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五)印刷包装业。以草滩生态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区,重点在草滩生态化滨河城市新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带积极拓展印刷包装业。依托省新闻出版局与经开区联合创建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有利契机,形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彰显经开区生产性服务业内在实力和发展活力。到2015年,印刷包装业引进投资总额达到80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吸纳就业1万人。

(六)创新型服务业。在朱宏路和明光路沿线,以朱宏路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带为主要承载区,结合区域产业特点,重点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面向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服务业,技术创新服务业、知识创新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市场营销服务业及文化创意等创新型服务业。培育碧博光伏系统集成公司的系统集成发展模式和招商局物流公司的金融物流和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物流链设计管理服务物流模式。到2015年,创新型服务业实现服务性总收入100亿元。

(七)服务外包产业。以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园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以及KPO(知识流程外包)领域的服务外包产业;到2015年,初步建成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载体面积超过80万平米,争取1—2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品牌;服务外包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出口额超过3亿美元;培育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8.9万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5万人。

(八)总部经济。以中央商务区为主要承载区,依托国际大都市新中心建设,从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入手,为承接总部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配套设施。以陕钢集团总部、陕西省天然气公司总部、兵器企业集团总部的先后入驻为契机,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在经开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环节的转移,鼓励其将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制造总部、营销总部和贸易总部等企业总部机构向经开区实施战略转移,形成颇具规模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到2015年实现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等各种总部机构30个以上。

第六章 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经开区要全面推进国际化、能力性、枢纽型、信息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为加强区域内外部经济联系奠定坚实基础。交通、能源和水资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基本适应经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

一、增强资源供应能力

(一)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坚持开源增供、节能优先、优化结构、保障安全,初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加强电力、天然气、成品油供应能力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既保障安全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增强受电和输电能力。改扩建现状5座变电站的变电设施、新建3座变电站,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

提高供热能力。推进供热管网在经开区的全面敷设,到2015年实现经开区总供蒸汽能力达为900t/h以上。

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建设完成规划中的天然气管网输配系统扩建工程。推进管道天然气向泾渭新城发展,优先保证经开区居民生活用气。2015年经开区总供燃气能力达360万m3/d以上。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8%。积极发展燃煤燃气锅炉联合供热方式,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泵等新型供热方式,推广太阳能热利用。

(二)完善水资源供应体系

强化水资源供应能力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自来水与再生水联合调度的水资源供应体系”,提高经开区供水保障能力。未来2015-2020年期间考虑泾河东庄水库调水,确保经开区供水能力。

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重点利用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逐步使再生水成为河湖生态、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生活杂用等主要水源。到2015年,经开区再生水利用率达30%以上。

推广雨洪利用技术。广泛采用环保型透水地面、绿地渗蓄等措施,最大限度滞蓄雨水。综合治理渭河河道,挖掘生态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二、 强化交通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联接中央商务区与三个专业园区、以及其与西安未央区、咸阳泾渭新区、西安沣渭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统筹安排经开区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经开区功能,引导经开区总体格局的调整和优化。

(一)完善路网结构

推进路网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优化地面路网与轨道交通的组织联系。到2015年,建成分布均衡的棋盘式路网系统。加快经开区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效率和路网密度。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环保,城乡一体、统筹城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二)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

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完善连接城际、浐灞、泾渭新城、沣渭新区、泾渭新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到2015年,形成与关中地区公路干线有机衔接的路网系统,实现经开区与周边区域都有快速交通走廊相连接。

(三)统筹静态交通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加快立体式停车场建设,规范管理道路停车泊位,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统筹制定停车收费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经开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四)加快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建设

以公共交通建设为优先,确定公共客运在经开区日常通勤出行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客货运输集散能力,适度推进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如BRT)建设,加大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力度,统筹配置既有资源,地下、地面、地上立体交通协调发展。优化调整公共汽车线网和场站布局,提高运行效率;重点建设尚稷路至铁路北客站、铁路北客站至西安世园会会址、铁路北客站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快速交通系统(如BRT、轻轨等)。到2015年,经开区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

三、 提升信息设施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邮政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推动经开区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信息物理网络搭建,增强信息处理与传输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适应经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提升经开区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建设“数字西安”、率先实现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相分离的原则,加快信息管道建设。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逐步改造架空线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存量管道的利用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信息管道设施;鼓励集约化建设公共局房和小区公共接入局房等信息基础设施;适度发展无线通信、集群通讯等高端网络设施,开展公共局房、通信铁塔共用和天线美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有线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100%,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

(二)加快邮政设施建设

进一步建设和优化邮政通信网,提高经开区邮政通信能力,加快邮件传递时限。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以邮件专业处理场地为核心,以邮政局、所、亭、箱为基础,以运输网、信息网为依托,分布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络,使经开区邮政设施整体水平处于西安市邮政领先行列。

加快邮政局所建设。重点建设大型居住社区以及CBD等功能集中区域邮政局所。泾渭新城的局所覆盖率达到100%。完成“户箱工程”,实现居民楼房一户一箱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每一局所平均服务人口1.7万人,平均服务半径2.4公里。

第七章 生态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战略,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推行资源节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园林绿化建设

提高经开区绿化覆盖率,加快经开区内干道、广场等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水平。重点建设一批以道路景观绿化为基础的特色园林大街。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公共绿地,继续推进集中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渭河治理工程,建设渭河生态林带。结合泾河治理工程,建设泾河生态林带;构成“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的经开区绿地生态系统。

“十二五”末,实现全区绿地率达到33.63%,绿化覆盖率达到35.0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61m2,企业绿化率不小于20%。

二、空气质量

严格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努力改善经开区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大力推广使用液化气为燃料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加大经开区裸露地面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到“十二五”末,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到311天以上。

三、环卫建设

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在中央商务区、草滩生态产业园、泾渭新城各新建垃圾压缩站1座,新建公厕35座,环卫工人倒班房30处,保洁员公寓3座,环卫车辆停车场2处。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大力推行压缩式中转和密封式运输,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推广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节能减排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重点项目减排任务,努力降低能耗物耗。

提倡能源的集约利用,建立生活、工业“节水示范区”,推广雨水利用工程。积极开展各项节能工作。制定产业能耗标准,强化节能管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用能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降低产品能耗,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以建设“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契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使经开区内上下游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加大循环水、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少、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或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工业低碳化发展和城市低碳化运营,城市发展模式逐步向低碳化转型。

五、人居环境

人居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新建一批注重环境品质的住宅精品项目及蓝、白领公寓项目,适度发展大型商业设施。新建泾渭时代广场等5-10个城市广场。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城市小环境设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经开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水平,推动经开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教育事业

(一)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快速发展。加快制度创新,采取“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切实调动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努力开辟社会民间资金进入经开区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大区内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每年的教育投入原则上不低于GDP的4%。到2015年,新建完全小学8所、初中3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建成1所国际学校。

(二)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力度,形成师资队伍动态平衡机制、学校均衡发展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改革,建立校长资格准任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不同类别学校的薪酬分配制度。

(三)积极稳妥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整合优化民办教育机构规模和质量,确保教学活动规范、教学质量达标和学生就学安全;落实新建商住区配套学校建设的有关政策,满足社区需要;挖潜整合现有职教资源,积极发展适应产业升级、高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设西安的“职教城”,打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地。

二、卫生事业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公共卫生体系主体框架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初步建成公共卫生应急控制系统、信息系统、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切实保障广大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西安中医医院新址建成并投入运营,力争一所三甲医院落户泾渭新城,凤城三路建设西安第三医院,加快西安浩仁医院的建设速度,扩建长安医院和凤城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卫生服务站;突出公益性,实行“五免”政策,鼓励居民小病进社区。到2015年,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7张,拥有医生7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社会保障事业

(一)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为目标,有序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二)实施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有序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的并轨整合,构建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实施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序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并轨整合,形成覆盖区内城乡所有人群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补充的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

(四)加快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深化“金保工程”,建成以“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的“居民一卡通”,全面实现“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一站式公共服务目标。

四、人才事业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强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各类人才选拔、引进和培养规划,争取五年内在全区各行各业选拔培养形成以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术技术和基层专业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二)完善三大体系,搭建四个平台,建设五支队伍。完善人事政策法规体系、人才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搭建评估平台、承载平台、协作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能型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

(三)形成人才“雁阵效应”。通过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型企业孵化、企业培育等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工作与生活环境。探索由创业人才带头,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共同发展的“雁阵模式”,聚集人才,形成人才发展的“雁阵效应”。到2015年,吸引创业人才1万人,管理人才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0万人,技能型人才10万人入区发展。

经开区125规划 常州经开区 规划
五、民政事业

(一)加快推进社区建设进度。“十二五”末,逐步建立10个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化社区,加快在所有社区居委会设立“民意接待室”,强化社区的自治、监督、协调功能,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形成开发区基层民政服务基础网络。

(二)推进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社区福利服务、养老托幼服务、就业保障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便民商业服务和文体娱乐服务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和站点,采取新建、购买、租赁及整合调整等方式为所有的社区解决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建成社区信息服务系统平台,逐步与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和社区的服务中心(站)实现网络连接,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三)建立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力以赴抓好社会福利、低保、救灾、募捐等民政项目,基本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救助、老年人、残疾人等低收入家庭生活补贴、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全覆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健全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的长效机制。

(四)改进社会事务服务与管理。加快建设政务大厅和社会事务办事窗口,推行社会事务集中办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市民办事。抓好日常服务与管理,同时理顺与市、区管理部门的关系,迅速解决开发区民政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六、文化体育事业

(一)大力培育“精致、精诚、精彩”的经开精神。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勇争一流、质量第一、高效公平的文化价值导向,大力培育“精致”精神,在企业产品的质量上、在经开区的管理和服务上、在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上、在构建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的软硬件上,做到精雕细刻、质量一流;大力培育“精诚”精神,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建好千亿元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大力培育“精彩”精神,力争工作亮点频出,生活丰富多彩。

(二)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西安经开区文化艺术中心、兵器博物馆、泾渭体育运动中心、草滩体育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展览馆、露天剧场等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为区内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平台和场所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社区居民健身点、篮球场、网球场及小型球类场地。

(三)强化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文化、体育专业队伍建设,努力创造适于文体人才产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一支由优秀的文体骨干人才组成的文体人才队伍。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工作者。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扶持健康向上文化,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推进文化管理信息化进程。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艺术产品在对外商业演出、会展、市场交易中的市场份额,拓展文化市场。办好各类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做好区域内汉唐文物保护工作,挖掘富有区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文艺等,并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发挥企业投资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支持企业新建啤酒博物馆、印标博物馆等具有丰富行业特色的社会公益性项目。

第九章 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

为确保“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经开区“十二五”重点项目与重大工程建设将紧密围绕全市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抓近谋远”为总体思路,努力在项目储备、项目建设、项目谋划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和谐、资源环境、人居生活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项目储备

围绕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开区提前部署了重点项目储备工作,建立健全了经开区“十二五”重点项目储备库。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领域共策划重大项目80个,总投资1388亿元,包括续建项目42个,总投资922.68亿元;新建项目38个,总投资412.6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实际完成投资98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8%。其中:基础设施项目3个,总投资50.7亿元,实际投资48.5亿元,完成总投资比重95.7%;先进制造业及工业承载项目45个,总投资282.2亿元,实际投资235.6亿元,完成总投资比重83.4%;现代服务业项目3个,总投资89亿元,实际投资77.4亿元,完成总投资比重87%;社会民生和房地产开发项目10个,总投资741.6亿元,实际投资437.9亿元,完成总投资比重59%。

二、项目建设

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速度,提高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经开区在项目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三个有效“推进”。

(一)机制推进:加强协调与管理,为重点项目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构建部门联动、责任明确、限时办结的项目工作长效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政策推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项目建设鼓励政策,激发和调动项目单位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加快发展经济的热情。

(三)要素推进:加大土地指标不足的破解力度,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拓展土地增量,加强现有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拓展项目建设的融资渠道,促进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对接,提高融资水平,并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领域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提升投资要素对重点项目建设的保障力度。

三、项目谋划

“十二五”期间,现有重点项目不足以支撑经开区经济社会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狠抓现有项目落实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超前谋划新的重大项目不断入区,主要做好以下三个“围绕”。

(一)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重点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商务服务、社会民生等投资项目,从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商务服务功能、公共教育卫生体系、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

(二)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依托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兵器科技产业基地等目标,重点策划产业链重大项目入区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率;重点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导向,依托建设创新型服务业示范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目标,重点策划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不断聚集。

(三)围绕统筹科技资源,重点策划科技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统筹科技资源先行示范区为优势,依托陕汽集团技术中心、超导材料制备工程实验室等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吸引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项目入区投资,鼓励一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投资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综合经济体的总体目标,着力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城市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实现突破,在扩大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跨越,在拓展空间、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等方面实现提升,在市民国际化意识上实现跨越,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圆满实现。

一、招商引资保障

创新和改善招商引资工作的模式与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以商招商、产业引商、战略招商,通过信息搜集、展会洽谈、经贸活动等平台丰富招商引资渠道。

坚持招大引强的招商引资战略。对符合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方向的项目,要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对“三高一资”项目,严把“入区”关口。

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和方向。进一步平衡二、三产业的招商力度,实施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招商引资。

积极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战略转移。招商工作密切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方向,承接产业链高端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入区发展。

针对主导产业发展招商。要全力引进龙头项目,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作为招商重点,制定明晰的产业目录实施定向招商。

针对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建设、以及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招商。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招商、吸引服务业快速聚集。

继续坚持走“招大引强”招商战略,把国内外500强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

加大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招商力度。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实现招商引资渠道的多样性,资本构成的多元化。

二、融资服务保障

以推进银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打造经开区金融超市,架设银企沟通桥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向企业提供信贷的力度。

吸引并催生一批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出台风险投资资金管理办法,为区内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加大金融保险业紧密结合,完善开放经济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以融资服务为重点的公共平台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分担、风险补偿、信用担保激励机制,设立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初期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筛选,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重点推荐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渠道融资。支持企业采用债券、股票、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并给予扶持。

三、产业政策保障

构建主导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强对产业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保持产业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充分利用多方面信息,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密切围绕国家鼓励和扶持方向,特别是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扩大扶持内容和扶持范围,对企业建立研发创新机构、建立培训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品牌及标准化建设等,均给予资金支持。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拓展生产领域、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

加大对符合国家鼓励的企业或项目的申报推荐,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扎实有效推进质量兴区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企业计量、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实施名牌奖励政策,对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给予有力的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支持。

四、人才保障

以产业发展实现高端人才集聚、实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围绕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定向供需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力度。着力吸纳一批能够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对自主创业及握有创业资金的高技术人才,在融资、经营场地、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政策倾斜,降低创业门槛。

着眼于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对各个层面人才的需要。

进一步活跃人才交流机制,建设一流的人才服务交流平台,健全人才市场,鼓励各层次人才的良性交流与互动。

五、土地资源保障

合理规划。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变被动治理的局面。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用地规模、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全面安排,实现合理布局,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保障。重点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需要;保障先进的制造业项目用地需要;保障高端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用地需要。

盘活存量。加快改造城中村及低容积率居住区的工作力度,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科学规划城市广场、道路绿化、街心公园等城市生态建设用地。在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解决中小企业的入区发展问题。

跟踪管理。加强经开区内建设用地批准后的跟踪管理,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和开工、竣工期限,提高已批未用土地开工率。

六、社会公共服务保障

提升城市形象。加大园区景观、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宜居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重点做好“五个优化”,即优化城市配套、优化城乡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优化人口素质、优化城市管理。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实现城市系统的智能化运行。改善城市环境,顺畅城市交通,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城市新文化。遵循“城市文化资本”运作规律,塑造经开区精神,提升以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凝聚力,包括城市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程度等。增强软实力,改善软环境,凸显经开区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以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增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6625.html

更多阅读

走进江华经开区 清流在线走进开发区

生于江华,长在江华。几十年,在她的大地田头、大街小路上穿梭,在她的一江两河上游历。无数遍、无数年,我被她的灿烂与悠久困扰,为她的丰厚与精深迷惑。今年初冬,又一个暖阳晴空,丫头陪我走进江华经开区。各位领导,我们即将到达湖南江华经济

国际化大都市 经开区发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

      2013年,伴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加快,作为“城市运营中枢+新兴产业高地”的经开区迎来建区20周年。  这一年,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西安经开区:打造中国制造业战略西进新起点

      2013年西安经开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43亿元,工业总产值19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一百亿,达到1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24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20.1%,占全市的1/4,总量继续保

经开区“新盘算”:2014经济指标确定25%增长

      马年春节假期结束,经开区及时召开2014年度目标责任书签订大会。党工委书记贾生林多次提到,今年要确保区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25%的增长,全面推进“两个必须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必须全面完成,管委会确定的目标必须全

声明:《经开区125规划 常州经开区 规划》为网友谈丆拢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