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

《易经》与太极

最近学习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谈》,收益非浅,感受颇深。这些感受是多方面的,但由于自己亦爱好太极拳,不由把太极与《易经》联系起来,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反过来重温一些先古太极理论,深感太极之理的深奥和伟大。所谓深奥是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易经》,所谓伟大是易理用于指导拳理,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易经》这一“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沿着武学理论前进的结果。在我国的经典中,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经典,就是《易经》,到了周朝周文王学习《易经》,整理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后世几千年一直沿用学习的《周易》,而老子学《易》做《道德经》,为中国道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道家的鼻祖。开创了中国的武术文化,也成为中国武学的先圣。孔子作《十翼》丰富了《周易》的人文内涵,一直影响并形成了中国二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而太极拳理扎根于道家,追根寻源也可从《易经》中查出源头

《易经》之三原则与太极拳

在《周易》的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叫作“三易”。即《易经》的三大原则。就是:变易、简易、不易。

第一个原则是变易。《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所有的时空当中,无一事、一物或一人、一思想是不变的,都在变,不可能不变。所以学《易经》首先要知道“变”。高智慧者不但知变,还要适应这种变得易理。太极拳也不例外,从它的创始到现在一直在变,也在随着时空的变化在变。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他的“变”。太极拳的招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招都可以变化出无数个招法。只是因人、因地、因时、因彼而已。就是同一个人打同一套路,甚至同一个招式,也在随着其本人的变化在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在变化,随着对手的招法在变化,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在变化,无时不在变。今天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面对这个环境,面对这个对手所打的拳。明天还是这个时间、地点、这个对手、这个环境所打的拳,就不会和今天的绝对一样,是有变化的。这和道家的“无形无像”,佛家的“无常”是相通的。因为它是自然的法则,是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时空的法则。你看那些某某氏的太极拳创始人和传人,从他们的理论到他们的拳照,也能看出他们也在变。否则,也就不会发展出陈、杨、武、吴、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只有变才能传承和发展。

第二个原则是简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奥妙的事,当我们的智慧达到足以了解该奥妙的时候,这个奥妙就变成了平凡。最平凡也最简单。上古圣贤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用八卦的图案、符号在指节上一排,加上时空关系和数学公式排比,就能推算出未来的事情。就是把复杂变为简单,复杂归纳为简单。像太极拳有许多门派、许多打法,有无数种招法、招式。古人在实践中把它总结为“十三势”,就是一种归纳法,这“十三势”就是: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后来有人把它套上“八卦、五行”和起来称十三势。指出了了解和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和原则。若再简化下去亦可简化为四个字,就是:动静、刚柔。动静是体,是物理的,而刚柔是用,是物质的;动静是内,是神意,刚柔是是外,是形体。再往下简化就是两个字:阴阳。太极一动就有阴阳的产生。太极是阴阳之母,阴阳是万物之源。没有阴阳就没有我们这个有形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类本身就带有阴阳特性,是阴阳和一体,人体处处有阴阳,只是动则分,静则合罢了。王宗岳在其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中有专门的论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九阳一阴跟头棍,八阳二阴是散手,三阳七阴尤觉硬,四阳六阴类好手,只有五阴并五阳,阴阳相济是妙手。因此,阴阳是太极拳的灵魂。可以说懂得了阴阳互立、阴阳互生、阴阳互转,在拳术中达到阴阳平衡就懂得了太极拳。而再往下简化就是一个字“无”,是归“O”。因此,太极拳的最高阶段是无形无像总归无的。是达到无我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是没有招法可谈的。也就是无招胜有招。空无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BR>第三个原则是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宗教界叫它“上帝”、“主宰”,佛家叫它“佛”、“如来”,道家叫做“道”,儒家叫作“神”,哲学家称作“本体”,科学家称作“功能”。太极拳也是一样,无论怎样变化,无论有多少种太极拳的形式,但他的拳理是不变的。太极拳之所以叫做太极拳,他的拳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太极之理。若指导他的拳理不是太极之理,那他也就不是太极拳了,就成了其他拳种。以上是学习《易经》的三原则,也是学习太极拳的三原则,是首先应该了解和懂得的。

《易经》的三法则与太极拳

《易经》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也即有三大内涵:理、像、数。这三个内涵,就是学习和懂得《易经》的三个法则。南先生对此解释说:“以我们现代观念而言,里是属于哲学的。宇宙万事万物既有它的理,也有它的像;反过来,宇宙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一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像和他的数。

目前和研究《易经》学问一样,学习和研究太极拳,也要从“理、像、数”三个方面去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步入太极的殿堂,才能感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研究《易经》不同的只是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而太极拳本身则是一种现象,其理同于“道”,根于“易”。太极拳理即是“道理”。太极拳在中国武术的宝库中是一朵鲜艳的奇葩。习练的人数之众、派别之多是任何其他拳种所不能比拟的,甚至一些其他拳种的老拳师,在功成之后也还要继续参研太极拳的奥秘。从太极拳的发展看,除了出现的陈、杨、武、吴、孙等较大的派系外,还有江南派、武当派、李派、王派等派系,各自成体系。从习练的套路及一些招法名称看,有的大同小异,有的标新立异,有的独树一帜。这些都是其“象”。而每一派系所谓称之为“派”必须有不同于其他派系之理,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派。但最能体现派系区别的是其招法变化应用不同于其他派别的“数”,也就是其派内所谓的“内功招法”。就是同一派系在传承过程中,其传人也在不断按照自己的体会有其不同于其他传人的特点,有的还推出自己的一些简化打法。比如都是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传下来的打法也有不同。有的还推出了简化56式、49式、37式、19式、18式、16式、8式、5式等这些都可说是太极拳的“数”,以上都是陈氏太极拳由于推广的招式,“数”的不同,有体现出每一个传人的打法侧重不同。其实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再往细处分析,不论何派太极拳,起身体每一动,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符合太极之理---“理”,其动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轨迹路线---“象”,达到一定的要求----“数”,才能称之为太极拳。其实人身本为一太极,身体任何一动即是太极之动。比如:手一动即是一象,为何这样动即是其理,如何动,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就是他的“数”。比如太极起式,由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的无极式开始,两手臂缓缓向上向前提起,这就是象,为何从无极式开始,手为何缓缓向前上方提起,弄清了即是其理,而如何提起?走什么路线?如何由内动带动外动,提高的速度,高度等到何种程度才是起式的完成则是其数。因此,要想学习和懂得太极拳,就必须学习和懂得太极拳的“理、象、数”,要摹其象,揆其理,研其数。否则永远也进入不了太极之门。只有懂得了太极拳的“理、象、数”,才能“通”,只知道太极之理,不通“象”、“数”,就是理论讲的很好,自己则做不到,不能一身作则,不能贯通;或只知“象、数”不通其“理”,只会动作,盲目瞎练或只追求某一效果、某一个所谓境界,而不深研其理,都是不行的。要样样深入,全部融会贯通才能把师傅的变成自己的,也即能到“变”的境界。才能逐步达到洞烛机先,随时知变、适变、应变。但只是见变、能应变,在太极拳术中还不能属于神明境界。神明境界能在彼变之先知其变,在彼将变未变之前,己先变以应变,变在先,知在先。外示安静,内动内变在先。所谓“常占先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在生活当中亦知自然之变化,法归自然和与自然,以顺应自然之变,是为长生之道。所以学习研究太极拳有五种学问:就是它的“理、象、数、通、变”。

2009-11-23

论身备五张弓

张志俊

大极拳要求浅们“一身备五弓”。古代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公有诗云: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谓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来就是,“身备五张弓”。弓拉起来才有了棚劲,才能力撑八面,劲射四方。因此,学习太极拳明白身体五张弓的形成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双臂弓

上肢弓就是双臂弓。双臂弓的弓稍是腕关节和肩关节,弓背是肘关节,人体的这两张弓有其特殊的地点: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那就是手;而另一端与躯干相连,则相对固定。那就是肩整个上肢我们称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应该发挥手的灵巧和自由的长处。所以我们规定了“以手领劲”的原则。手是我们攻防的最前沿士兵,如果需要手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去,就是直奔主题。如果还要靠肩来带动的话,便是舍本求末。手的运行还要有个“度”,手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手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干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个弓稍是肩关节要做到松肩、拉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肩肩部要向外拉开,腋下要空。只有做到了腋下空,肩关节才能够起落灵活,运转自如'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力通过两臂弓的弓背输送到手上来攻击对方,对方也可以将他的力通过我的双臂弓弓背送到我的肩上。因此有“制人先制肩”的说法〔在技击对抗中,当我的肩部受力时,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我大臂向内,谓之懈肩;二种情况是我大臂向外,谓之翻肩;第三处情况是我在大臂后抽,摆脱之耸肩。肩部唯一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沉肩、松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臂弓的中正圆满。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这个弓背不能软,不能飘。更不能折,就是要说“绷紧”。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则上肢的“肘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这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持手更灵活的运动;还要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肘是双臂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弓弦绷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

人的上肢是我们进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有了合理的纵深防御阵地对面来力。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不受力或者减少受力,可以将对方的来力由向心力变为离心力、从而引化开去。进攻则由于有了双臂弓而威力增大。全身的力可以通过双臂弓输送到手上以及对方身上任何作用点上去,而不仅仅是两手的单独作战而且由于双臂弓的形成使我们的打击力量规模而有序——打过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可以周而复始,无有穷尽。

二、双腿弓

下肢弓是双腿弓。双腿弓的两弓稍是踝关节和胯关节,膝关节是双腿弓的弓背,胯关节与脚跟之间形成无形的弦。由于下肚的功能不仪是将双足蹬地的力量传递到腰胯,还要支撑身体本身的重量。所以稍节(脚趾)运行的幅度较小(一腿攻击时除外)那么,稍节领劲的运动形成是什么呢?那便是五指抓地。只有五指抓地,我们的双腿弓乃至我们的整个身躯才能够在各种来力的催动下始终是稳固的。我们要求五指抓地,而身体却要运动中左右旋转和向各个方向拉扯,是否灵活取决于我们踝关节是否够长,因此,这个弓稍要求即要稳固,又要柔软,即要抓地,又有旋转。

双腿弓的另外一个弓稍是胯。胯是腰腿的结合部,它的关节是相对固定的,可以有限制地旋转。腿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躯干,完成进、退、顾盼。定各个方位的移动。在松胯的前提下,腰腹部能够象中轴一样活动自如〔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没有松胯,双腿弓与身体便是脱节的;没有松胯,脚蹬地的反作用就不能送到腰部进行重新分配;没有松胯,腰脊的转动便是僵硬的。因此这个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难练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们常说扣膝合裆,扣膝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入面。看一个人的拳式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档是不是圆的。如果一个拳式看着不顺眼,那间题就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不向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合、裹、抱,这样,你的双腿弓始终不飘不摆、不摇不晃、张弓泡满、顾盼轻灵。

双腿弓又称下盘,下盘好,便会有重心下沉,身形稳固。具备了双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动和步法的转化就会显得顺遂和轻灵。进攻时劲整、协调;防守时则左右兼备、进退自如。

三、腰弓

腰弓又称身弓。太极拳要求我们: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内裹。这样,胸椎与尾椎内含里裹,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身弓。我们知道,人有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尾椎孩提时是五节,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钙化为一节又叫底椎。身弓的两稍是胸椎的第一节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条件。盲先要求我们下腭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颈椎竖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里包的感觉。这样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长,劲力顺达,使背部有弹性。在含胸的同时,通过塌腰,底椎要向里裹,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的感觉。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叫横气填胸。重心上浮,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到外力就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之翁。

初学都最易忌的毛病是翻臀、翻屁股,一翻臀,身弓就没有了.连锁反应是脊椎前顶。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敛臀。百会穴虚领。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协调才能有保证。否则,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是散乱的。我们说过腰是一个力的分配站,蹬地的反作用力要经过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备,怎么能从容地进行分配呢?而太极拳所特有的爆发力便水远难以产生,因为上下四弓永远是脱节的。

五弓的关系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挥洒自如,收发自亦,虚拢诈诱,惊弹颤抖,可以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话剧来;腰弓若不在,便没有周身的协调。臂弓与腿弓空有壮志,难以形成“集团军”,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腿弓是基础,腿弓不在,则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暂时都被冲跨了,还都可以卷土重来。

一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中的总体要求。每个拳师都可以用这一标准进行检验,当然,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如果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又需要从最基本的要求人手。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叫稍节劲力,两头卷曲”。稍节就是人的两手和两脚,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两手领劲,两脚抓地。两头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条件;沉肩坠肘是两臂弓的两头卷曲;曲扣膝松胯是双腿弓的两头卷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两头卷曲。因此,做到一身备五弓,身体的各个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边几句话来概括身备五弓张的要领。

两稍节领劲,两中节定位,两根节放松——四肢弓备矣。

虚领顶劲,塌腰敛臀——身弓备矣。

大极拳两手“相吸相系”析

张志俊

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要求两手间的运动要求做到“相吸相系”。何为“相吸相系”呢?从外形上看,有人概括为两手间运动的协调一致;从练拳人的自我感觉或从内力上讲.有人把它描述为: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像皮筋,即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

两手之间的协调一致,使太极拳运动有了韵律和美感,而两手之间有那种吸引力和张力,不仅使人感到内气的流动,同时又使得太极拳有别于舞蹈,体操和其它巧动形式,具有山岳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浑厚。这些都应该说是做到了两手“相吸相系”才会有的效果,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但是,这些还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两手“相吸相系”最初应出自于太极拳的攻防考虑——上肢是进攻和防御的主要武器,而手为匕肢的稍节.更是防御和进攻的前沿士兵科所以两只手运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攻防的效果。——故太极拳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攻防中两手运动路线的合理性与完美性。

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包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双开、双合和一开一合。这是我们首先给一个定义:手走离心力向离开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开,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合。

双开: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远离身体。如:“前趟拗步”为平行双开“白鹤亮翅”是斜向双开。

双合:两手同时螺旋弧线缠丝接近身体身体。如:“懒扎衣”中间的双合,“初收”之双合等等

一开一合:拳架中的一开一合更为普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如“斜行”、“披身锤”等,两只手的运行路线不相交叉。

2、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如“懒扎衣"、“倒卷肱”等。这种劲比较多且实用,即能们又能化(拿)。

3、两手的上下运动。如“金鸡独立”“金钢捣”等。

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自始至终贯穿着开合运动。当然,这种开合并不仅仅是两手的开合。而是全身的开合,开合质量的优劣就是你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于篇幅只讨论双手的开合和双手在开合运动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一”。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运动上来。这个弧线运动使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合打一”“四两拔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的要求。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你,随上你,如有“沾粘连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动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加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

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领劲。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与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这与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节拍,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防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里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已没有任何意义。

2、要分出轻重.。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是手的运动规律。其标准是什么昵?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如“金鸡独立”“金钢捣破”。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

3、要分出主次。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我们将两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与“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实战应用中“指导手”的作用重于“打击手”的打击。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名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要节节贯穿。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这里,你的腕关节,肘关节卜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要开合同步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学首注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要路线对应。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动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该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两手向同一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应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动的路线就不是对应的、是矛盾的。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大折扣。

7、要转关或劲力同步。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运用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干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防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劲力和方位保持一致。两手同步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要互为照应。在太极举运动中,两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的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这是初学者的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与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枝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有招,那么你的进攻与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遵循规律,多思善悟既能进人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

太极拳“轻重、虚实”解张志俊

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要素,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历来人们对这条拳论的理解比较含混,解释也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的“轻沉”、“虚实”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作者根据研习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在这里尝试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内涵,是否完整准确,愿意求教各们太极拳同仁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的“轻沉兼备”指双手而言;太极拳的“虚实分明”指双脚而言。“轻沉”亦作“轻重”。因此有“上分轻重,下分虚实”之说。

那么在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和技击动作中,如何定义两手的轻重呢?定义如下:

1.双腿分撑全身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如:“披身锤”、“白鹤亮翅”的最后定式时,左手在下为重,右手在上为轻。

2.两手平行随身左右转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边,右手为轻。如:“金钢捣碓”第二个动作双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转第二“斜行”双手右捋。这时皆身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工。

3.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对应手为重。{左腿对应右手,右腿对应左手。}如“金钢捣碓”、“金鸡独立”左腿承重为实,则右手为重。单腿贴地铲出时,另一只腿为独立承重腿为实。有了两只手的“轻重”,重要的是要分出两只脚的“虚实”来。两腿的“虚实”比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哪只脚,或完全放在了哪只脚上,哪只脚则为“实”,另一只脚为“虚”,手重者,脚虚:手轻者,脚实。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验证前辈大师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了。注意:这里“重”与“沉”同解,“杳”与“虚”同解。无论哪家太极拳,哪门哪派,哪一招式都将毫无例外地符合这一原则。练拳者觉得自身别扭,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推手中失机失势,站立不稳,也必定是违背了这一重心学说。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处处验证这一重心学说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你平时走路,抬左脚,左手必挥下;起右脚,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潇洒。比如说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块西瓜,身体迅速前俯,右脚负重前滑。这时如果你本能的举起左手,那么左手升为轻,而此刻左脚已虚,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无疑;如果你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是右手挥起,那么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则跌一跤的尴尬瞬间便可解除。君不见滑冰运动员往往一只脚承重长距离滑动,而他同侧的手必定高高举起,就是因为也要符合同样的准则。

以往,一些太极拳家在谈到太极拳的“轻重”、“虚实”时,总是笼而统之地说全身都要虚实:脚上有虚实,手上有虚实,腰上有虚实,全身处处有虚实。这种说法不能不说是错,但充其量不过是太极拳阴阳学说的一种表述,或一种翻版。对于“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解释之所以历来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为没有弄清太极先贤们的真正用意所指。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个脚上。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原则和我们确定的轻重的办法,很容易决定我们的重心该放在前脚还是后脚,左脚还是右脚。初学者当时时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摆下姿势,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撑八面的感觉。用心体味,则距“周身一家”的目的不远矣。

推手技击中,在被对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质量的外力的情况下,要能始终保持上肢的“轻沉兼备”、下肢的“虚实分明”,这是位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激烈的对抗中,周身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只有经过平时的推手和打拳的不断磨练,你的右手转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脚就则必须踩实。这也是我们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动的理论根据。

无论是对于太极拳的孜孜追求者还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来说,细心体味“轻沉兼备”和“虚实分明”,切实弄懂“轻重”与“虚实”的关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练一套明白拳。

谈太极拳技击中的“舍己从人”

张志俊

太极拳在推手和散手技击中的战斗方针可概括为四个字:“舍己众人”。

“舍己众人”。这是总法、总纲。你要打我,一般的应付办法是挡你、躲你,然后再寻找机会打击你。不过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办法,那就是你要打我,我引着你的手往手身上打。我顺着你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你的力量就要听我指挥。给它定个公式-----你的力加上我的力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统归我指挥,这就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有人说,我不用“舍己从人”的原则,照样可以击倒人,难道不行吗?我们说,虽然你照样可以击倒人,但那不是太极拳的劲,也远不及太极拳技击法之精妙。太极拳要求我们在对抗中无论条件多么苛刻,都要顺从对方的劲,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并且运用沾、粘、连、随劲去来解决问题。同时,“舍己从人”要明确达到“已顺人背”、“引进落空”的目的,让对方落空而不是落实。你来了我就把你空了,要发就发,要打就打,曲伸开合听自由。这是太极拳推手、散手中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潇潇洒洒的境地。“舍己从人”的核心部分是变被动为主动,巧妙地瓦解对方的进攻,同时组织和实施我方的进攻。“舍”不能白舍,否则为浪费;“从”不能盲从,否则就要受制。做到“舍己从人”应掌握以下要点:

1.要顺从并改变对方的劲力,交手时甲乙双方都向前,乙方跳出去了,感觉上可能只是一撞就出去了,其实甲在乙交手的瞬间动作中加上了个很小的圈,正是这个小小的弧线运动使乙方飘了起来。所以双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对方劲力的方向,要尽量顺随对方的劲力并设法改变它得方向,否则自己出去了还稀里糊涂。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灵敏的触角和听劲的功夫,不要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赢了别人一下,那是一时的得,只有作到一搭手、一接触就能知道对方来力的大小、长短、方向和速度,都能永久的得失。顺从对方的力仅是表象,顺的过程是将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合二为一,然后用弧线和螺旋运动来改变这个力的方向。要求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去化解对方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个劲力。试想有了这种顺从加改造的办法,那么不论他多么大的来力,都必然落空失势,从而受制于我。

2.要不丢不顶。推手时有两个劲是明显错误的,一是“丢”,二是“顶”。“丢”、“顶”,是练太极拳最容易犯的通病。“顶”就是僵,“丢”就是软。“顶”使力道太硬,如果你的螺旋运动走得有棱角、有平面、有直线、有凹凸、有断劲,对方很容易察觉到你的意图,变出另外的招数来不让你走,这样就产生了“顶”。我们说棚劲就是太极拳的总劲,对方来了力,接手既是棚,棚的方向很多,上棚、前棚都可以,然后引导对方向什么方向延伸都是对方的,只有“对顶”的方向是错误的。但对初学者来说,对抗时候,往往是那么多正确的方法摆在你面前你却视而不见,只有一个方法——顶,但这又是练太极拳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勤学苦练,自然可以缩短逾越这个阶段的时间。在克服“顶”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丢”。“丢”就是软、松、懈、无防备、全军崩溃。“丢己”与“舍己”大不相同,“舍己”是为了求变,而“丢己”是跑、是逃、是直线,无主动可言,无变招可继,非败不可。

3.要有循环防御、连续打击的意识。“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时候还有注意一个打击点走了以后,下一个打击点要迅速补上去。对方打过来,你的手退回来了,但肘一定要顶上去,否则就是把阵地送给了对方。用手死守前沿可能造成“顶”;但把自己的阵地拱手相送就是“丢”。如果“不丢不顶”,就要善于用第二点来保护第一点,用第三点来保护第二点,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手下去又有肘,周而复始,连续不断。这仅是上三节的变化,如果能左右逢源、周身一家,利用手、肘、肩、胸、胯、膝、腿、脚等循环打击则更加妙不可言。同时还要有连续打击的意识。有很多人推手,把人发出去后自己不动了,结果别人再进攻时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第二打击没有跟上的原因,其实当时如果再走一个劲对方就摔倒了。有时尽管第一打击出去后,形式上没有第二打击,但是意识上一定盯住对方,有第二打击的准备,重要的是意识不能丢。

4.指导手与打击手。太极拳在技击中应分出“指导手”与“打击手”来,这一点对“舍己从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舍己从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进落空,控制对方,造成已顺人背,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那么我们的两只手应该用来化解、引导对方的来力,使其“落空”。另一只手叫“打击手”,则负担起打击对方的任务。当然这两只手是有联系的,只有互相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舍己从人”和“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指导手”与“打击手”的确定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来决定。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指导手”的作用一是要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二是要指导我方打击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使其定位、外膨胀即可,螺旋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指导手”作用重于“打击手”。“指导手”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可以使对方来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点,化对方劲力于无形;“打击手”则因“指导手”的变化而变化。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是“指导手”的妙用,“合”是“打击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若实战中分不出“指导手”和“打击手”来,那么,技法的运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实践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5.“蓄发相变”与“化打合一”。“舍己从人”说到底是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因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点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对我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力导。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继续前进造成背势,二是终止起劲力而后退。这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平衡创造条件。同时注意这个“化”的过程也是我方“蓄”的过程,一旦这个过程完成了,这就意识着:第一,对方对我的威胁解除了;第二,造成我顺人背的有利局面,那么我就可以变“蓄”而“发”,变“化”为“打”,这叫“蓄发相变”。更高的境界是“化打合一”,在招熟和懂劲的情况下,在“舍己从人”的总体原则下,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动作的前一部分“华”,后一部分是“打”。中间没有衔接的部分,或者说化打衔接于无形。

6.折叠之妙。拳论曰:“折叠在腕”。其实周身都应该有折叠,不过折叠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缠丝劲的方向,也就是说欲上先下,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如果是混圆的力,对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里去,对方无法适应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清楚。另外弧线螺旋运动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短时间的空白,或人为的使对方吸气。往往在对方吸气时给一个打击最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容易达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目的。

7.加上一定的身法和步法。如果对方力道猛、质地强、速度快、角度刁,这就给“舍己从人”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应该是手法不能解决用身法,身法不能解决用步法。一个步法不能解决用两个,两个不能解决用三个,反复地用。太极拳有五种步法:进、退、盼、定。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中“中定”是基本的,其他步法都是由“中定”演变而来。定步时要五指生根,各关节都能活动。如果对方冲击力实在太大,你可以退步,否则最好不退。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定步可以使自己技术动作不易变型。但反过来讲运动中缠丝劲的运用更有优势。因此,对抗中,如果在双方的手法、身法都不相上下时,谁能够运用步法改变对方劲路的力量和方向,牵动对方的重心,谁就能达到“已顺人背”的目的。

总之,“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技击法的总则。在此基础上,太极拳还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等等高超的技击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体系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她是易学不易得,易知不易练。学者只有通过刻苦训练,勤于总结,勇于探讨,不断升华有可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太极拳之境界论

张志俊

太极拳子明末清初陈王庭创拳以来,从习者甚众,特别是杨露掸、陈发科、陈清萍、陈鑫等,一开禁例,广向社会传播,使太极拳拥有了相当多的爱好者,甚至远度重洋,走向异国。以日本为例,其太极套路水平不在中国运动员之下,但是从多的爱好者中近几年来未发现有超越前人者,为什么?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对太极拳理解不够造成误解,偏向于教拳架;二是由于老师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学生当然不会有大家风范;三是学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至,我以为要避免这些想象,就要明了练习太极拳的必经道路,明了各种层次上对习练太极拳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则能成功。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二十周年之时,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笔者借此文怀念陈照奎老师,并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作一研究。

一、笔者从习陈式太极拳之源流

陈照奎先生、陈发科之幼子,从小耳濡目染发科师祖之拳艺、理论,其后,经自己刻苦练习、勤奋不缀、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届武术运动会上,陈照奎先师将太极拳之风格,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笔者自1973年有幸从师于陈照奎先师,经过四载寒暑之苦练,始得继承先师拳风,特别是在“以手领劲”上对太极拳理论作了充分的阐述和补充,如今国家昌盛,社会稳定,将全身心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推广、传播事业之中,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以及社会各界支持。

二、太极拳之境界论

陈鑫云:“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练习太极拳每到一阶段之认识,排除幻想,从中找出其理论脉络、才能保证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谓境界,以余习拳几十年来之经验及教授学生之体会、有三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初习拳者最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着手下功夫,俗语上所谓“卸力”阶段。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后在领悟太极拳圆之妙境,成就大家风范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楼、筑基础,才能建三层的高楼。初级阶段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沉肩乍肘;2、裆走下狐;3、虚领顶劲;4、以手领劲。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证肩部不上耸,随时保持两腋下空虚,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开,裆走下孤线,形象的说就是走锅底形,虚领顶劲就是下颌内收,后颈有向上领,向后膨胀之意,这对保持立身中正有着关键的作用。以手领劲就是要保证所有的动作先由手启动的条件下运动,这对领悟太极拳圆运动之折叠,转关、开合、虚实是至关重要的,对业余爱好者来讲,快者一年,慢者三年完成上述要点之后,就要做到形似,所谓形似就是要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快慢相间,从书法上讲叫“入贴”。

第二层次:渐悟阶段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是与其他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至认为自己的拳艺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这就进入了渐悟阶段,这一过程相当漫长,有些学练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门”,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与习练者的耐心、恒心及悟性。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的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路。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外”。因此,练习方法,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第三层次:

“众里寻她千百度,回首葛然,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用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旦窗户纸捅破,无限风光滚滚而来。至此,始明太极拳圆转运动之本意所在。在练习中,能做到处处合符规矩,有时甚至是脱规矩而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但在此阶段,尚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就需要一次重复套路的练习不,以解决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问题。

我之身备五张弓,合而为一张弓,静则合,动则开,一个浑圆中无数个小圆,处处膨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敌则静有五张弓,动则弓不存,处处受制,如我用****之近距离对敌之大炮,无有不胜之理。

太极拳最高境界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当为太极拳最高境界之写照。反过来所谓最高境界也有“一层深一层,层层意不同”之用功。所谓高,高在稍节的运动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地。在化劲上能“吞而代之”,使敌进不敢进,退不敢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发劲如雷霆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一拍,人立惊跳,一走无不如意,以后则是道德功夫。

以上所言是笔者几十年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体会,因此不暇自珍,望同仁指正,并附余自编歌诀二首。

走手歌诀

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

圆转歌诀

大圆连小圆缠丝相连,

连接用弧线折叠转关。

双手讲轻重腿分虚实,

处处有开合棚劲浑圆。

1998年9月18日

读书笔记: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7)关于棚捋挤按:

对方给力时,手先动、胳膊再动,胳膊不够再加上腰,腰部不够加上胯,胯不够才加步。对对方的力,必须沿着切线引导运动。挤,不可和对方比劲,而是棚圆走下弧。通过稍节向里旋转,肘向外棚就是挤。按,后脚支撑,裆走下弧,向前向下为按。向海浪涌击岸边一样。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6)关于棚捋挤按:

对方给力时,手先动、胳膊再动,胳膊不够再加上腰,腰部不够加上胯,胯不够才加步。对对方的力,必须沿着切线引导运动。挤,不可和对方比劲,而是棚圆走下弧。通过稍节向里旋转,肘向外棚就是挤。按,后脚支撑,裆走下弧,向前向下为按。向海浪涌击岸边一样。

太极大师張志俊认为:太极拳的形不变:是指里臂半圆,坠肘沉肩,腋下空和松胯、曲漆、合裆这种形不能变。坚决不能出现的是架肩、耸肩、卸肩。又说:太极拳以棚劲为核心、为主,以捋劲为辅,所有的运行路线都有六个方向的劲,称之为浑圆劲;太极功力增加的四个条件:运用螺旋的能力,运用杠杆原理的能力,运用切线原理的能力,以及将前三者融为一体的能力;又说:太极拳在任何时候都要储蓄一个弯曲,不可把弯曲用尽;又说:关于沉肩坠肘:从师傅反复给我强调的“沉肩坠肘”里,我在悟拳当中运用杠杆、螺旋、切线、弧线、平衡、向心力和离心力等原理,确定了自己的“肘定位”拳理,继而系统地提出了“稍节领劲,两手卷曲”的理论。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一)——顺逆缠丝

上肢的要求是起于梢节: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的要求是起于梢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掤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达到周身的松柔。“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三)——柔化刚发

在陈式太极拳套路演练中,通常是用动作中的发劲来体现它的刚柔相济,我们对这些发劲动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体感、有穿透力,如金驹抖毛,干净利索。如果要做到这些,你发出的力则必须要有劲点。-何为太极拳的劲点呢?简言之就是指你发力的刚落点。(刚落点可以发出来,也可以含而不发)但是这个落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一)这个刚落点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驾驭的,是我力臂可达之内的任何一个点。

-

(二)这个刚落点,具有螺旋缠丝的特性,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穿透力。-

(三)这个刚落点处配以全身的整合,亦即体现出整劲,而不是局部劲。

-

(四)这个刚落点是出圆为方,可以有速度的变化,可以产生加速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打击力。

-

(五)这个刚落点同时又可以是第二次打击的起点,也就是说是它可以使打击成为连续的。

-

(六)在这个落点处我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肢体不贪不欠,屈伸自如,可以多角度的变化。

-

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发出的力才能称之为有劲点。-

初学太极拳的人,不容易找到劲点的感觉。以“掩手肱拳”为例,初学者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在变化中主动缩短你打击的距离后发不出力;一种是在发力的同时重心前去,身体前倾,后脚无根,而且右手发出的力是一种直线前冲的撞击力,一旦对方闪避或引带,自己立刻站立不稳,向前栽倒。-

广义地讲,太极拳的每一个开合动作,都应该有劲点。在达到劲点后转关开合,(如果体现出的是刚落点,则要通过折叠的形式进行转关)这样你才能做到两手相吸相系,周身协调一家,才能谈及太极拳的攻防技巧。

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找到“劲点”的感觉。

-

一、梢节领劲。

-

梢节领劲,两头卷曲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这里要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主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因为只有梢节领劲,你的拳头才能领进如蛇头,而不是甩动如虎尾,是主动的直入主题而不是被动的奔向目标。仍以“掩手肱拳”为例,击发时上肢以手领劲,右拳则可以做到稳、准;下肢的“梢节领劲”指得是在两脚蹬地反弹的同时五指抓地,这样才能够做到松跨圆裆,才不会出现脚下无根的感觉。-

从技击意义上讲,气、意、劲到梢节是攻防中必备的条件,从健身角度讲,梢节领劲就是说未梢神经在大脑的调动下高度活跃,尤其是老年人,末梢神经通畅了,自然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这也揭示了梢节领劲也是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的基本条件。

-

二、五弓齐备。-

两头卷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齐备,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换而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张弓发生了形变,击发的“劲点”则不容易形成。一只拳头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余,那么才能够进退有度,收发自如;两只腿弓也只有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才能够松胯圆裆,虚实变化灵活,才能重心稳固。

三、螺旋缠丝。

-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掤、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

四、公转自转。-

公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公转与自转相结合就使你的打击更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这个公转,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加大了攻防运动路线的长度,另一方面,公转的形成是要通过拧腰松胯、屈膝合裆、五指抓地来实现,这样就能稳定重心,变换虚实,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劲”送到劲点上去。

五、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运行路线非圆即弧,这是运行的大势。但是太极拳还有“方圆相生”的道理。按阴阳之道有曲必有直。即太极拳的运行规律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走的是弧线,其目标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体运行路线有没有走直线的情况呢?有!出圆为方,方就是发、放、打,亦即打击部位在力达劲点的一刹那走的是直线。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两层意思:即发力时在运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线,直来直去是不对的;在力达劲点的一瞬间走的是直线,如果在这时仍走曲线就不对了。所谓圆以方为本,方以圆为根,即方圆相生相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长。-

身姿放长除了可以扩大我们的攻击半径,在攻防对抗中占据空间优势之外,他的真正意义还在于使我们的肢体产生弹簧劲。身姿放长的要素一是骨节分开,二是韧带拉长。这两个要素是产生弹簧劲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条件是必须靠平时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具备了这种身姿放长而产生的弹簧劲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使我们的力在到达劲点时产生了加速度,而这种有着瞬间加速度的劲点就具有更大的打击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我们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使我们的力点具有不可思义的威力。仍以“掩手肱拳”为例,当右手向左前方出拳攻击时,左手应领劲向后,左肘后击,左肘的劲点须与右拳的劲点在同一时间到位,后手的对称力通过肩与臂完全无误地输送到右手的劲点上,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通背劲。两手的相吸相系是产生劲点的很重要的条件。-

八、周身协调。-

太极拳劲点的产生,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讲得就是协调。动,还要符合规矩地动,动态中求协调,否则叫枉动。任何一个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会影响攻防意图的实现。如果你的“掩手肱拳”打得不理想,你不仿检查一下自己:双脚五指是否抓地;双膝是否内扣;双手是否相吸相系;是否松胯圆裆、含胸塌腰,虚领顶劲等等。缺少任何一个因素,你你打出的劲点就会有问题,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打出太极拳的劲点来,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应循序渐进,不断摸索、体会劲点的感觉。不断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功夫上身的过程,急不得。日积月累,方法正确,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进入太极拳的技击殿堂,领略到太极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风光”。-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四)——论浑圆力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么多部位如果各自为战,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击运动时,周身运动都要与之平衡、配合、协调,上肢的“通背劲”,下肢的“裆劲”,中间的“胸腰劲”,合到一块儿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师说:“在成手之中,能发这种力的,千人不过二三。”技击时周身协调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力道。现代武术的力道很多,有爆发力、弹抖力、二争力、自然撞击力、冲击力等。如果对些力加以引导,使之通过弧线或螺旋的运动就一种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么,混元力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呢?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它应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有人虽然走的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的劲道。这是平面的圆、平面的弧,不是个立体圆。六个方向的圆、立体的圆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顶劲的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后是人的习惯)。更多的人顶起来也会以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个方向的劲才是混元劲,但这六个方向又必须拳势定形为基础。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顺缠、逆缠、乃至每个转关换势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势就是不正确的。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太极拳的动作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自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公转,这是个规律。自转的圆要大,公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自转,后者是公转。不过指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在对抗中不可能没有公转和自转,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自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似地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实战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多元化旋转

人体是一盘棋,论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论部位仅手指上就有“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这么多关节、部位在太极运动中是一动无不动,不静无不静。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关节一定要顺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

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因为部位关节都有自己旋转运动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都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以手领劲,两头卷曲向中间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这就是爆发的力。那么就要求你从梢节,即就是从两头卷曲收到中间然后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地也是为了向中间收。这个收和放的时间差是多长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胀、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收进来才能发,不收进来发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势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各个关节、各个部位都旋转起来、协调起来,就会达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潜心研练陈氏太极拳多年,今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之真谛。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将另文论述。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四)——论浑圆力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这么多部位如果各自为战,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击运动时,周身运动都要与之平衡、配合、协调,上肢的“通背劲”,下肢的“裆劲”,中间的“胸腰劲”,合到一块儿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师说:“在成手之中,能发这种力的,千人不过二三。”技击时周身协调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力道。现代武术的力道很多,有爆发力、弹抖力、二争力、自然撞击力、冲击力等。如果对些力加以引导,使之通过弧线或螺旋的运动就一种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么,混元力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呢?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它应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有人虽然走的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的劲道。这是平面的圆、平面的弧,不是个立体圆。六个方向的圆、立体的圆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顶劲的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后是人的习惯)。更多的人顶起来也会以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个方向的劲才是混元劲,但这六个方向又必须拳势定形为基础。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顺缠、逆缠、乃至每个转关换势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势就是不正确的。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自转。太极拳的动作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自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上关节是公转,这是个规律。自转的圆要大,公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自转,后者是公转。不过指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在对抗中不可能没有公转和自转,没有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自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似地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实战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三、周身多元化旋转

人体是一盘棋,论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论部位仅手指上就有“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这么多关节、部位在太极运动中是一动无不动,不静无不静。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关节一定要顺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

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因为部位关节都有自己旋转运动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都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以手领劲,两头卷曲向中间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这就是爆发的力。那么就要求你从梢节,即就是从两头卷曲收到中间然后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地也是为了向中间收。这个收和放的时间差是多长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有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胀、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收进来才能发,不收进来发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势也如此,卷曲越紧爆发力越强。各个关节、各个部位都旋转起来、协调起来,就会达到周身一家,节节贯穿,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笔者潜心研练陈氏太极拳多年,今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太极拳之真谛。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将另文论述。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五)——拳架定型

恩师张志俊先生在陈式太极拳新探一文中,就拳势如何定型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原文如下:所谓拳势定形,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你的动作都不走样、不变形。就像那些前辈大师一样,手、肘该在哪里定位就在哪里定位。已养成习惯,不论多少次都不会有几分差别。不过,一个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并不等于“意”的定形。也就是说,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沉肩、坠肘、松胯、屈膝、合裆是没问题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变形”。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于对手动作变形而取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任何干扰下动作不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拳势定形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体的各关节、部位都有一个定型的问题。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们这人派系独领风骚、标新立异之处。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线,走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斗成果。所以应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关键是走梢节。手指有三节:指尖、中节、根节。指尖即第一节,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节,然后二、三节按顺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异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没抓住对手,也有个“缠”的余味在别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们这个派别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远在做一个拉长的运动,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个位置上,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和身体各部位保持一个相对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时、对抗时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力量,支持手更灵活地运动;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变位了,形就一定是变了。太极拳运动中入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状态。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从未松懈过,一但弓背飘了,丢了就一定是棚劲断了。在臂弓上弦断就是意断,弓断就是棚劲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与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这张弓就是一个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虚领打劲的时候把劲椎领起来,像弓梢一样不歪不扭,下颌内收,两眼平视,使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觉,使胸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让背有拔长的弹性。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不能气沉丹田,这时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会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如不倒翁。否则,就会横气填胸,浊气上升,劲力不能顺达。

五、塌腰

腰和胸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的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稳稳当当地把腰塌下来,人才能不飘,脚下才能有根。否则,腰塌不下来,挺胸凸肚,连琐反应是胯松不下来,膝盖亦不能弯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能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间将力量送至腰部。在对抗当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胯能不能松就意味着能不能得到进入太极拳殿堂的锁匙。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是松胯的前题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会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裆,膝屈裆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人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腱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不挪脚跟和脚尖,正是因为跟腱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显现。五指抓地时涌泉穴要虚要空。拳势定形是掌握太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战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扰,收发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的精髓--缠丝劲运动张志俊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朋、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朋,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关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转

太极拳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运动,它要求周身一家,协调平衡,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可称为以腰为轴的周身多元化运动。周身运动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各个关节部分一定要适应多元化的旋转规律。换言之,在这种周身多元化旋转的螺旋缠丝运动中,要有顺逆、有开合、有收放、有折叠。

一顺一逆走螺旋,开合之处谓转关,收放吞吐太极劲,折叠往复生妙玄。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缠丝劲是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色。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乙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当代太极拳界有许多种定义法。比如:

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依据——掌心向内为顺缠,掌心向外为逆缠;

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手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为顺缠,反之为逆缠;

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向心力时为顺缠,离心力为逆缠。

但这些都有不甚严密之处。因为若以掌心向内或向外为判定顺逆缠丝的依据,那么在太极拳的招式中,有时两手既不向内也不向外的情况该如何判定呢?比如两手背在腹前相对,向下抖劲。

若以手的顺、逆时针旋转为判定依据,往往手在完成一个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后半部分是掌心向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劲力,又怎么能定义同一种缠丝劲呢?

若以手的运动是向心力还是离心力为判定依据的话,往往在太极拳中,手的一个动作,一个缠劲,前半部分为向心力而后半部分为离心力。所以这样定义也不确切。

迄今为止,我认为近代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先生对于顺逆缠的定义是合理的。

上肢(起于梢节):

小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

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梢节):

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

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开合”是螺旋缠丝劲的转关形式

“太极拳,开合拳。”太极拳之精华用两个字概括,叫“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用八个字概括,叫“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由此可见“开合”二字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开合”是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开后是合,合后是开,一开一合,道法自然。以腰为轴,周身外朋内裹谓之合;以腰为轴,劲力四面放射谓之开。

就肢体运动的外在形式而言。有双开、双合、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下开上合等。

“开合”又指关节的开合,这是肢体运动的内在形式。“裆开一尺不为开”,是指要松胯,讲胯关节的开合。“转关之处须有开合”,这个开合是指关节的拉长。经过不断的开合的训练,我们的各部分关节才有可能放松、伸展,最终点站达到周身的松柔。

“谁能合,谁能赢”,这里的“合”,不仅指形体的合、关节的合,还指通过“节节贯串”,将周身的力合于一点,有效地控制对方。

“引进落空合即出”,这里的“合”,是指力点的发放,指打击。

对上肢来说,顺缠为合,逆缠为开。对全身来讲,合时上肢顺缠,下肢逆缠;开时上肢逆缠,下肢亦为逆缠。

“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讲的是太极拳所特有的阴阳之道和辨证哲理。就太极拳的形体语言来讲,每一个动作中都开合存在,相互包容,互为其根。比如“六封四闭”中双手外分置于耳后,这时,双手为开,大小臂之间为合;前胸为开,后背为合;上肢为开,下肢为合……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而言,开为打击,合为引化,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实上,开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击。可能一个开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后半部分是打击。也可能一个合的动作的前半部分是打击,后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这是太极拳中开与合的更高层含意,需要认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缠丝劲的攻防形式

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鲜明的技击含义。威力巨大的太极拳需要有力源、路线、整合、力点。而且速度快、爆发力强,具有弹性、韧性、螺旋、穿透等特点,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简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这句话具体回答了上边大部分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腰就是那个整合与分配的机关,人体各个部分关节都有自己旋转的规律,但都要以腰为轴心使其它部位贯穿起来。若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梢节领劲,两头卷曲,通过特有的螺旋缠丝运动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层。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脚上后五趾抓地,蹬地反弹,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达于手,这就是爆发的力。手指领劲的目的是向中间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间收,脚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间收。收了才能放。那么这个收与放的时间差是多少呢?可以说没有。收即是放,理论上间隙,实际上可能就没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发与收几乎同时。但必须是收进来才能放,收的质量决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紧崩得越响一样,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紧爆发力越强。

“折叠”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妙用

折叠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其法则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劲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尤其运用六个方向的混元力,对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里去了,他无法应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时间。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运行特点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运行为柔,落点为刚。刚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圆,出了圆会产生断劲。劲断了怎么办呢?应该用折叠把它接上来。运行时要走大圈,速度慢。折叠时走小圈,速度快。正因为有了折叠和发劲,才有了往复,有了快慢。在陈式太极拳中,发劲和折叠可以把运行衬托得更慢,运行可以把发劲和折叠衬托得更快,有了一种节奏感。所以说折叠是表现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轻沉兼备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内的空白,或人为地造成对方受惊吸气。往往在对方受惊、吸气时给予一个打击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弹抖劲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张志俊在珠海演讲稿

昨天,我讲了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今天我想讲一下节节分家、公转和自转的问题。我昨天已经声明了前辈的先生比我们早了几百年,把宏观的问题讲完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

所以我们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特级大师也好,你怎么样的去努力,你在宏观上的问题,都不大可能超过前人。但是,前人由于他当时科学发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空间。我们的后人就希望在微观上,能够去把这些东西解决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观问题,一些论点,我们找出论证、论据,证实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说:“左重则左轻、右重则右杳”,发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这个理论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则左虚、左已去矣”,“右重则右杳、右已去矣”。在我们听起来,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不明白,所以这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研究的课题。后来,我就在这个方面下了点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叫《轻重虚实解》,试想给它下一个定论,不知道这个定论对不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我说话的意思就是说:前人仍然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

今天,我要谈节节分家。大家知道,古典拳论上说的,很多很多都是节节贯穿,没有人讲过节节分家。那么,我为何提出节节分家呢?因为前人希望你把拳练的如行云流水,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动如长江大海,对不对?他的意思就是这样,不要断劲,但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呢?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飘逸,非常潇洒。无论是在攻防当中,无论是在健身当中,都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达成这样的条件,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这样一个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要节节分家。

昨天,我已经概括的讲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来,它如果根本就没有散,你怎么串?也许,它本来可能就是原始的。开了个水晶没有截开,没有打眼,没有截开,它不可能是珍珠。人的原始挖掘,我们的自然风格在实践当中,为了适应生活,如自然劳动,自然运动,这种骨骼并不具备符合太极拳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它拉长,只有把它拉长了,这些关节分家了,你才能够达到节节贯串。下面我举起一些例子:就是我的学生练拳当中,出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凡是存在问题的,都不是指大家,都是指我的学生在练拳当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我讲节节分家的第一个小问题,就是你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把你的关节拉开,我们说的关节是指骨缝。其实,是我们通常说的韧带和副韧带,不是你练长拳拉大筋、压腿、劈叉。压腿、劈叉是拉韧带,这个我承认,这种韧带对太极拳而言,有没有作用呢?有!但是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拉的韧带,是你关节腔周围的副韧带,这种韧带如果拉长了,昨天我已经讲过了,你就可能产生弹性,可以产生韧性,你的韧带产生弹性和韧性拉开以后,你的肌肉都会产生弹性和韧性,产生弹性以后,那就是说你的爆发力自然增强了。产生韧性以后,你转动的半径自然就大了!试想,如果你的爆发力很大,在攻防当中,你一定会占一定的优势。试想,如果在攻防当中,你转动的半径大,那么,你引发别人的角度、广度乃至深度都会比别人要好。所以第一步呢!就是要拉长你的韧带,拉长韧带的办法,我在昨天已经浅浅的讲过了,要稍节领劲、两头卷曲,要以手领劲、肘定位、拉开肩。昨天在我们讲沉肩坠肘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第一个就是要以手领劲,在以手领劲的原则下,上肢运动的要求是: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这是对上肢训练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了,你在练功的时候,行动的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么你还要继续把你的关节和韧带拉长。

一动先走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凡是要运动先从手上走。先从手上走,走手的过程一定要做到肘定位,比方说:(示范)我这个要拿到这个部位,走,我不能这样拿,大臂的夹角改变了,就意味着你的肩关节的缝隙合死了,合死了就会产生堵,气遍周身不稍滞,对疏导的问题,疏导、疏通的问题,昨天,我大概讲了,连大禹治水都是疏而不堵,所以,我们不可以违背这个规矩,一定要努力过去,你在过去当中,能不能过去,这关节它怎么也强不过你,但是你这样练起来,对你劲路的通达,意气通达,乃至于你关节转动的灵活性,都会产生一种影响,使你的功夫上升的周期就会长。第二呢,当你的手在运动的时候,肘不能跟着运动,现在开始学习,练习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肩关节为园心,大臂整个大臂为半径的旋转,这种情况是占很多很多,在太极拳界的比例,可能会占到80──90%左右;第二是以肘为园心,小臂为半径的旋转,这种情况占的比较少,这种运动在昨天我举过例子,以肘为园心,小臂为半径。例如:打乒乓球用的是肘定位,小臂的旋转,包括反臂推挡,下面攻击,打篮球是以肘定位,手指领劲,使球走抛物线进入篮框。打排球在扣球的时候,尽管大臂扣的很长,在拦网的时候,只有稍节定位的小臂领劲,才可以把球拦的非常灵活,很快转向进入场地。所以这都是以肘为园心,包括我在昨天讲的,我们的跳舞专家杨丽萍她也是一节一节地动,不可以大臂带,以大臂带就不好看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动物界猫科动为什么能称霸世界(动物界),为什么呢?其中有一条,它就是节节贯穿。大家可以想一想,豹子跑的时候,它是这样跑的,它是一节一节的转动去跑。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动物叫懒猴,也叫树猿,它在爬的时候,动的时候都是以大臂为中心的旋转,凡是以大臂为中心的旋转,给你的感觉它显得有些笨,你看见它就不灵活。为什么猫科动物动作非常好呢?它是节节贯穿、节节分家,只有节节贯穿、节节分家,那么你的动作就会灵活,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以猫科动物为了登上动物世界的顶端,进行了多少万年的进化,它就会达到节节贯穿,当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猫科动物为什么那么利害呀!(其中含有它的骨骼,体形等方面原因)因为猫科动物的膝盖,它在后边,人的膝盖是在前边,所以,人是两条腿直立行走。在搏击当中,你的特性就要膝盖在旋转,这种运动你不可能学猫科动物膝盖在后边运动,这是它的特性。把猫从二楼摔下,猫它不会摔死,把人从二楼摔下来,就保证会坏,为什么呢?因为猫是在中间腰翻转落地的,落地的时候它节节分家,它腰收缩,它一收缩会减轻这种震地,所以它的骨骼不会摔伤。人从二楼摔下来,脚一登地,骨折了、筋骨坏了、膝盖坏了、腰坏了等等毛病出来了,这些都是动物的特性。所以,节节分家一定要做到位肘定位肩部要放松,这样你才能够把你的劲从前运动到腰上。我们的下肢呢?上肢运动到腰上,下肢怎么办呢?下肢要五指抓地,涌泉穴(脚心的这个穴叫涌泉穴)要空,(示范)如果这个脚这样放下去呀,涌泉穴不空,这个脚就不会灵,脚要用脚趾去抓地,涌泉穴空。在练习过程中,很多人练拳脚不舒服,他磨脚跟或者脚尖,为什么会磨,那是因为它不舒服。它的髁关节的韧带不够长,严格地说是他的根腱韧带不够长,根腱不够长,他的转动就不灵了,他不舒服,这都是根腱韧带不够长。所以在脚的运动中,要先把根腱韧带拉长。这种髁关节是人身体中最难练的一个关节,希望大家在练拳时注意这个关节。当你的根腱韧带拉长后,那么第二就是膝要定位,你的膝盖要定位,膝盖不能乱摆,不可以乱飘,跟浮云一样的飘,这个拳就形成了一个很散乱的。所有的拳如果你没根了,那么都是很危险的。因此你的膝一定要定位,膝定位以后,你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松胯。胯,这个词是中国人特有的名词,每个人到美国去,跟他们讲松胯,美国不知道胯是怎样翻译,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部位,我们通常说胯是一个部位,是大腿根这个地方,这个股骨与髋关节相接的部位,它并不是个具体的地位,就是指这个关节能够转动的就叫胯。所以这个胯呢,其实包括股骨和髋关节接合的部位,这个部位呢?它要从外面向里包,里边是园,我们通常说的叫园裆,裆部容易犯的错误有几种:一是夹裆、一种是尖裆、一种是偏裆、一种是散裆、一种是荡裆。大概是这五大类毛病。偏裆一定是你的两个脚平行线(有问题)。今天下午我在讲课时间已经讲过,两个脚在站立,练拳当中要尽量做到平行线,平行线的意思就是两个脚趾要平行,不可以丁、不可以八、内扣,如果把它画为一条线,它的交叉点就会出现一个棱角,如果你的裆交叉线成锐角状,这种我们都把它叫尖裆,如果成钝角状,我们把它叫偏裆,有一个膝过于向里扣的,我们把它叫夹裆,两膝中间扣的,又形成角,若不形成角,没错误,不管形成是钝角,不是锐角,或者是直角,我们所这种裆都叫做架裆。膝盖不能扣好,前后飘浮,臀部在左右摇摆,我们把这个裆叫散裆。象打球千一样的飘浮,这在练拳中是不行的,在搏击当中,也是不行的,你的脚抓地、膝定位、胯放松、裆部园润。运行到一个中间部位叫腰,因此王宗岳在拳论上说的腰为主宰,以腰为轴,轴和轮子转动的速度是一样快的,但是运转的幅度没有轮子大,试想汽车的轴和轮子是转一样的圈。但是轮子转的幅度、距离就要比轴大。我们现在很多练拳的,其中包括我的学生练拳,我认为,轴转的有时比轮还大,所以说大家应该注意轴的事。在王宗岳整个十三式里面,只有140个字,它多次提到腰,第一句话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运源头在腰隙,第一次提到腰隙;第二个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一百多个字里多次提到腰。说明腰部非常的重要,那么,我这个要讲的,上肢而言,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通过脊椎运到腰上,下肢抓地,膝定位、胯放松,运劲在腰上,那么这个时候要起到主宰作用,你可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每个书上说的都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举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街上,你碰到一个赖皮孩子,就说人家抢你东西,你要他拿出来,他劈面地就给你一拳,由于你的太极拳功夫,非常注重于腰,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再去接着手。坏了,鼻子开花了,人也爬下了,小偷也跑远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所以,当对方碰面一拳时(说明你已经非常注重原则,但原则有待进一步去推敲),你出手接,用一个懒扎衣,人打倒了,对不对?你没跑,他走了,为什么,因为你用稍节领劲,只有你稍节领劲才可以。世界上有一个运动叫拳击,拳击为何一秒钟可以打六拳,你太极拳可以吗?你太极大师可以吗?打六拳给我看看?对不对,你打三拳,二拳怎么样?你打一个掩手捶试试。合,好半天劲才出来,我想,你如果跟拳手打,恐怕拳还没出来,早已爬下了。目前,我们中国在湖南由中央电视台办的散打王擂台,搞散打的人从来不给练太极拳的我们留面子,根本看不上太极拳,以他们的说法,太极拳是欠揍,他说我们不能打,是不是?可我们练太极拳的每个人都非常的高傲呀!我们的太极拳高尚呀!它可以四两拔千斤,后发制人,以弱制强等。可这个四两拔千斤是我们的前辈,杨吴太极无敌,当年陈发科老师在北京,几十年没逢对手,孙禄堂多次打败日本人。是不是,可那是前辈,而不是我们,是不是,平常总以老师是谁谁的,你老师不等于你,毛泽东的儿子都不能等于毛泽东。那么我们可以说明,太极拳在技法上有一定问题,我们应该去纠正这个问题,为什么呢?你老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你时候慢多少呀!本来练太极拳的不着急,因为太极拳胸怀博大,慢慢吞吞的等你以腰摧肩、以肩摧肘,等到手时,慢慢吞吞的可能已经过了好几秒钟,这一秒钟可以打六拳,你几秒钟干啥去了,对不对?所以说明,你在技搏击当中,你在练拳当中,以静制动,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这种方法是取不得,正因为你的方法不对,定位不对地,所以练了几十年很难上功夫。我们练太极拳,大家都会有同感,我的一些朋友,我的一些师兄弟,包括我的学生都已练了几十年,你说没功夫吧?我也搞了几十年呀?我不能说我没功夫,要说功夫吧?哪式是功夫呀?可你哪招管用,用哪招可以把人家摔倒,你怎么可以赢人家,是不是,有些人,我的一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师兄弟,在和别人推手的时候,偶然摔别人个跟头(你必须明白这些偶然性变成必然性),他过来跟我吹牛“我把谁谁摔了一个跟头,他不行”,我想,你能再摔他一个吗?乞丐在街上有时候还检到一个皮包呢?不要把偶然性变成必须性,必须性就是你功夫上升。你要有100%或者80%──90%的把握。因此,在练拳当中,就需要我刚才提的稍节领劲,两头卷曲,重新来认识这个方法,那么到腰上后,腰干什么呢?腰是一个最大的中转站,最大的分配站,腰的作用就是:承前启后,跟上下接通,那么手则通过刚才的方法把力量运到腰上,脚同样通过刚才的方法把力量运到腰上,腰再向四边发出来。我说一个例子:在我们练拳中要求,身备五张弓,现在给的一个条件是:一根绳子、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不能够射箭,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两头卷曲,没有受力,它两头没有受力,只有两头卷曲,拉成弓的时候,它才可以射箭,才能够受力,你若是把绳子绑在中间线,绑在中间线不行,不能射箭,你必须绑在两头,两头才可以形成弓。那么腰则是最大的弓,这四条小弓都需要靠腰来支持它,力量运到腰间,腰再把力量分出去,分配的方法是,标准是上六下四,也就是说,腰有一百个力量,可以把其中六十的力量分配到你的手上,分到你要打击的目的(部位)去,用肘也分到肘上,用肩分到肩上,那么再分四十力量还原于腿上,以稳定平衡,别人若一打你,你来个一百个分配,你肯定摔倒了,为什么呢?比方说:喝醉酒,我在市场上碰到一个醉汉,我上车时,他就是不让我上来,就说:“我还没上车,你先上车?”结果我一看他喝我了些酒,我说:“你利害,你先上”,坏了,上车时惹的麻烦来了,上车你呀,来了打你一拳,我轻轻的往后一退,他自己起不来了,倒了。说明他的腰就没有分配好,他是把100%的力量用到了拳上,形成了头重脚轻,他自己爬不起来了,就是说腰一定须要四、六分配,上六下四,分配多了,上肢分配多了,那就前倾,上肢分配少了,力道不够,打击力弱,有人说:张老师,你腰的分配,稍节领劲,对不对呀?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数据训练,比方说:我们古典拳论上说起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那就是说,以脚蹬出的力量,打到手上,整个路线,我们假定这个路线是一米的话,或者十米的话,我们讲十米,那么当一个力量都运行到对方身上,不要返回来运行,再返回到脚上的路线又是十米,那么最简单的一个数据出来了,10M+10M等于20M,那么,如果当我们打对方的时候,我的力量从两手向中间枢返,两头同时运行着,只有5M,中间的向四边射出也是5M,这样算起来,时间整整快了一半,大家想5M+5M等于10M,10M+10M等于20M,时间整整快了一半,所以呢?稍节领劲,两头卷曲是有道理可言的,如果走刚才的这种路线,它路线非常长,另外,第一种路线容易形成,就象你在打仗时候,拿一个长枪推一颗子弹,推一下来打一下,腰如果向中间分配,两头卷曲,就可以象机关枪一样,随便打。不需重蓄,发便是蓄,蓄便是发,蓄发变换的非常快捷,所以在上面我讲过,如果作到这些,你才可以基本上达到节节贯穿,先拉开后贯穿。有十五个字告诉大家:两稍节领劲、两中间定位、两根节放松,两稍节就是指两手之间和两个脚,两个手与两个脚分别都为稍节,肘和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如果你做到这些,你在练拳的时候,你在搏击的时候,你在健身的时候,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说:张老师你说半天了,怎么说的都是打,你怎么没说到健身。其实,我告诉你,这才是健身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想一想,人老了什么地方先老,脚先老、手先老,他只要一用力,手就开始在抖嗦,他身在动,其它在动,腰在运动,他的手先是不会动,脚也先是不会动,那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末稍神经出了问题,如果你以大臂为中心,或者以胯为中心,那么这时我想提出一个上肢以肘为园心的小臂运动,下肢以膝为园心的小腿运动,这样你的末稍神经就会达到一种很多的锻炼,劲、意、气、力都会很好的达到末稍,你的末稍神经灵活了,不断的运转,实际上对你的健康是一种最好的效果。我的有些学生在练拳时,他不知道操心,他拉手的时候,他的这些节不会动,手也不动地,到最后想起来了,哦!我错了,我没有放松好,赶快放松,松了,如果此时照个像也不错。你看:里臂外圆,坠肘沉肩,可是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定式是可以的,但是在运动中是不行的。那么在实战搏击中,你就运行不过来了,平常两个人在搏击中之所以产生顶劲,有五个毛病出现:就是凹凸、平面、直线、断劲、菱角五大毛病。五大毛病只要出现,你就会顶上,顶上时你才转动不灵。一个人的功力叫作弹性、韧性、加上协调等于内功。在太极拳中的搏击的技术,就是其功力需要增大,增大功力有什么方法呢?它有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利用杠杆原理;第二个条件,你利用切线原理;第三个条件,你利用缠丝原理;最后一个条件是必须协调。有杠杆、有螺旋、有切线,但不协调没用,必须是协调。为了达到协调,那么下面我们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公转和自转。什么叫公转,什么叫自转。大家知道,公转和自转在太阳系、宇宙,大家都明白的规律。如果没有公转,假设地球绕太阳转,地球如果没有自转,有的地方热的热死,有的地方冷的冷死,有的地方白天永远见不到黑夜,有的地方黑夜永远见不到白天。那么,地球如果没有自转,就不会有24小时,如果只有公转,就没有四季,所以说:公转和自转才产生地球,非常美妙的。那么,太极拳也仍然一样,只有把公转、自转非常好的结合、非常美妙的时候,它才可以产生无限的妙机。这么美、这么好、这么轻盈、这么圆和、这么潇洒、这么自如,如果你真正的找到公转、自转的这种方法了,到身上了,当你和人推手的时候,那才是浓妆淡抹总相宜,非常潇洒。练太极拳的核心是搏击,我提倡你要有大武将的风度,纸上谈兵,不要噔着眼睛、横着脖子,我打你、你打谁呀,你谁也打不了,对不对。因此,来去要自然,挥洒自如,待会我举个例子给大家说,下面我们先说公转、自转的基本原理: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前关节是公转,后关节是自转,比方说:手指对手掌而言,手指运动是公转,手腕的运动是自转,手腕对肘而言,手腕的运动是公转,肘的运动是自转,肘对肩而言,肘在运动中是公转,肩在运动中是自转,肩对腰而言,肩是公转,腰是自转,到腰再也没有了,是最后一道防线,下肢以此类推。前关节对后关节,上关节对下关节,在前面我们叫做前关节,在面,我们叫做后关节,在上边我们叫做上关节,在下边我们叫做下关节,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下关节为公转,上关节为自转,这是第一个自转和公转;第二个原则是自转不可以大于公转;第三个原则是在自转解决不了的时候,才能够用公转完成。在太极拳搏击当中,有一个原则,能动手时不动肘,能动肘时不动肩,能动肩时不动腰,能动腰时不动步,意思就是你不可以浪费。比如用一个班可以解决的,我不会去用一个排,一个排可以解决的,我不会用一个连,所以在搏击当中,一定不可以自转大于公转。第三个则是在自转解决不了的时候,才可以用公转。手可以解决的不用腕子,腕子解决不了的用肘,肘解决不了的用肩,肩解决不了的用腰,腰解决不了的时候用步。这样你才会一个步伐解决不了时用第二个步伐,二个步伐解决不了时用三个步伐。周而复始,总能解决,所以呢?希望大家认真的去体会,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什么叫公转和自转(示范),开懒扎衣,这个时候要拿到这个部位,大概有几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平时最常见的一种,大家看大臂夹角缩小,向内合、运动、上升,最后大臂的夹角缩的很小,这种在我的学生中,在大家练习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第二种方法是:开,以小臂为圆心,开、合、转、放、腋下空、走手、小臂为圆心,这种呢?我们把它(叫做)视为正确,待会儿大家可以试试。在你和别人,当你抓住对方的时候,你要先走手,要通过这个路线走(示范),你大臂夹角没有缩小,对方就顶住了,你自己可以达到100%。下面我们结合实践当中举个例子,讲一个懒扎衣,一开、一合,我们在推手当中,懒扎衣的一开一合,你在推手转动的时候,我们的人那儿去了,你在转到这个方向时,手翻手举起,上、没有效果啊,为什么?因为我的夹角变了,因为违背了原则,那么,如果夹角不变,我的夹角恢复正常,大家看,行不行,人受不了啦!如果在对方没有顶我,对方现在如果顶我,你都顶不动,你夹角一变,你出去,你举的时候,你一定要一合,他下去了,他下去你也不可以变形,这是第一。第二是当对方推你时注意看,整个夹角收缩,圆心运动,以大臂为圆心,你必须遭到对方的打击,你出去了,所以当对方推过来时,要翻小臂,翻小臂的时候,你才能够完成。当对方正面攻击你时,推你的时候,大家看,以大臂为圆心,无论你怎样你都变为了。因此,在你,对方推你的时候,你只要稍节领劲,就可以,否则不行,若对方也是稍节领劲,只有稍节领劲的时候,你才可以体现出这种风格,体现这种你碰、碰不得,挨,挨不得的非常奇妙的效果,你不是稍节领劲,你要有这种奇妙的效果,原则上是不可以的,所以呢?我在训练学生当中,这些年搞实验的时候,就时刻实验稍节领劲,后来通过论证、实验,感到这种稍节领劲还真灵。用了一段时候,好使,无论在散手、搏击、推手的练习,都会起到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公转和自转才能达到两手相吸、相系,下面的问题,在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两手相吸相系的关系,我们现在很多,我的学生当中很多练拳的,他两手象箭一样,车走车路,马走马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两手不结合好象和箭一样,一手运动、一手不动,他一手动一手不动那不行,整个太极拳美就美在两手协调,美就美在两手相吸相系,美就美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所以呢,你在练拳当中,两只手一定要相吸相系。昨天,我们给大家夸张的练了一段太极拳,我把它叫做节节分家、节节贯穿、两手相吸相系。下面,我简单的练给大家看看,正常的练习,提、迈、棚、撩、接、上、捣坠这是正常练习,这个练习没(结果)错误,但是,这种练习你看不出节节分家,你也看不出节节贯穿,现在我可以把它夸张一点,当它转动的时候,它是节节分家、节节贯穿节节的在运动。例如:你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在动,没有分家,没有贯穿,即是你大体在转动的时候,你局部也没有转,比方说:金钢捣坠变懒扎衣,把它夸张一下,大家看(示范),插、上、开、合,大家看节节、上下、左右、前后的九大关节,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一样,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轨道路线,不可以碰撞。你肩关节跑到你腰椎关节上,不行,你肘关节跑到你肩关节的轨道上,也不行,你手关节跑到肘关节上,那也不行。对不对,试想,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它不可以跑到人家的轨道上,跑到人家的轨道上,撞了,那不行啊!对不对。所以你在练习中,你的运行路线就是这样的运动,而且你要体现出我今天说的三个问题:节节分家、节节贯穿、公转、自转、以腰为轴,否则这个拳就会出现毛病,无论你是健身,无论你是搏击,这个起到的效果,都没有通过正确的方法练习达到的效果好,只有你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你在健身上,你在搏击上,甚至在美感上都会有好的作用。有人说:谁谁练拳不好看,怎么样才知道不好看呢?因为他说的好看不好看,是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中国人看欧洲人,可能会觉得欧洲不好看,不知道欧洲人看中国是什么概念,是不是?所以说,那是你的习惯,亚洲人看非洲人也觉得不好看,他美,就是以一个综合的标准,不可以以你的眼光,首先,美就是要协调、要对称、要顺畅、要顺达、要自然,如果这些条件你没有,那么,就不行。你说的美和丑都不对,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美和丑,应该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有了技击这个基础,这个原则,才可以去谈其美和丑。因我昨天讲了太极拳的发明者,现在有人说是张三丰,有人说是陈王庭,是谁我不知道,我没有考察过,我不是历史学家,不管是谁发明的这套拳,原本的意思就是搏击,就是打人,就是保护自己,没有想到健康,也没有想到修身养性,也没有想到开发你的智力,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人,打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那么它的招招式式都是为了搏击而来,因此,过去拳的美和丑它有一个标准,我和你伸手,你趴下了,我站起来了,那么我肯定比你美;无论你长的多漂亮,你只要趴下了,你就没有我站起来好看;无论你多少高大,你只要趴下了,你一定没我高大,那怕我只有1.6M,你身高2M,你趴下了,那么你就没我高,趴下才能会有多高?肯定没有我高。所以过去的目标就是趴下和站起来,失败和胜利。今天,太极拳的标准不同了,那么你没有技击这个标准的时候,太极拳的副产品就会产生很多,比方说,八十年代的气功,最早是以武行气,以武行功向大家传播的很好、很健康,结果有个鹤翔桩出现以后,什么香功等等,一直到现在的我是小狗,发展到千里之外,可以救火,千里之外可以发气,比方说:你说“你在那里”,我说“我在泰国”,明天早上7点帮你发气,准备接收。对不对,当张功保来郑州时,他的学生就跟我说:“我们老师跟我们大师哥的父亲能较远的发气”,我听了以后就非常纳闷,我就很认真的给他讲,我说:“你们老师在发气的时候,是通过邮电局,还是通过电信局”,他想了想说:“不通过啊”,我说:“不会的”,你说卫星上天,一个电话发一个信号,都能有接收,他是通过那个频道接收呢?通过那个渠道走过来的呢?中国和泰国相隔那么远,从西藏边缘过去,海拔都几千米,能过来,你总不能拐弯呀!所以说,他这把正规的气功,最后把它变成不像个样子啦!那么,太极拳,你如果遇到搏击,它的副产品,一定不会和气功一样,它虽然跑出一点轨道,仍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太极拳现在的副产品也很多,像现在出现太极扇、太极棒、太极球、太极操都出来了,香港最近要搞个万人太极操。当然这些还在健康的为基本,是一种正常和健康,但他已经脱离了搏击,技击的核心,脱离了这个核心,只要有健康,那都属于正常的发展,但是你一定要叫太极拳,那你就不能脱离这个轨道,你要不搏击、不技击,那就不叫拳了,你说你叫太极扇,可以叫太极操也可以,对不对,太极舞都可以,只要它健康,只要它正确,但是你太极舞不能搏击。在前一段,我碰到一个小孩,湖南的一个小孩,8岁,曾经拿过全国书法冠军,我感到非常的纳闷,小孩8岁,我58岁,我7岁就会开始写字了,写了50多年的字,他说,我写的字一概不叫书法,他非常天真的说:“你写的不叫书法”,我说:“你写几个字”,他后来就写了几个字,我说:“你写的都是书法”。回头,我就非常纳闷,我说,我50多年的功夫,他才8岁,然而,这个小孩,循规蹈矩,按照道理去学习,他学的不仅是书法,而且拿了全国少儿书法冠军,我写了50多年,他却给我做了个很好的评价,说你一个字都不是书法,这就说明问题,你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你没有练习技击的时候,你练的都是太极拳,看起来健康,但你那不是技击,如果你练了三年的技击,你从中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得到技击,你练了59多年的太极拳,你没有练技击是,你还是不懂技击,你不能说你的一招一式都懂,不能算技击,可人家练了三年技击,有可能拿全国冠军,也有可能拿世界冠军,都可以拿,因为他学的是技击,你学了技击,你就可以得到健康,你得到健康,你不一定能得到技击。

去年,我做报告的时候,有人和我讲,他是为了健康,我说,你的方法错了,因为你不从技击这个动力来算,你就没有争胜心。当时,有人说,我们就是为了锻炼,我说:“你们以后在街上跟人打架,愿意挨打的人举手,''一个都没有举手,这说明了你还是希望胜呀!对不对,如果你这么点进取心都没有,你比赛什么呢?为什么呢?你还是想争胜啊!争胜就是动力,争胜是好事,你只要敢争、敢讲、敢努力、敢拚,台湾人说:爱拚才会赢,你不拚,你就不会赢,所以说,我觉得大家在练拳时,要认认真真地从太极拳的规律练起。从太极拳的技法练起,在练技法当中,你能够得到健康,不要在健康中得到技击,这是很难的,倒过来是不行的,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应该西瓜、芝麻都要,全都不可以丢掉。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创造了太极拳的文化,我在其它地方转了一大圈,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啊!我在三年前对外国人谈话的时候,说起太极拳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前四大发明,中国曾蒙受耻辱,第五大发明,中国人应该深深地感到自豪。你在美国,一些人只要见打太极拳,只要一看那里有中国人,只要一说“china”,他:“ok”管你是不是真的,但是,你只要沾到正宗太极拳的仙气,太极拳独特的东方螺旋、缠丝运动式。全世界,目前没有一个运动可以跟它相比美的,我敢大言不惭地说:“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以后,再也不会有个运动比太极拳好,我们在位都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么妙、这么美的太极拳,你们应该说,都是从佛家说的先知先觉者,先知先觉,方能大成。所以,大家既然走到太极拳里面来了,就不妨去努力地按照太极拳的法则,按照太极拳的游戏规则,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去练习,使你掌握了太极拳的技术。使我们的太极拳能够发扬、能够扩大,试想,假如以后真的一百年以后太极拳,全是健康的,没有技击的,我想恐怕真的太极拳交谊舞都会出来了,甚至于小品演出都能把太极拳搬上去,因为只要你在健康的基础上,如果第一的核心变成健康了,我只要符合健康的原则,没有违背太极拳,然而,你东方这种独特的、缠丝运动就会慢慢演变了,所以说,我希望大家在练习太极拳当中,要挖掘挖掘太极拳,因为,现在的中国,练太极拳的人非常多,研究太极拳的人非常非常少,少之又少。大家不防对一、两个小小的课题进行研究,要么咱研究坠肘沉肩,要么你研究虚实轻重,对不对,腰为主宰,你研究腰和轴的关系,轴和轮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我讲一讲发轻,发轻是太极拳梦寐以求的事,那么,很多人发劲都是刚才我说了,以腰去发,行于腿主宰于腰,这种方法不能说不对,这种方法最起码可以说不高明、不先进。1840年的时候,英国人的大军把我们的关口打开了,在鸦片中赔了很多钱,甚至还烧了我们的园明园,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它就先进,今天它就未必先进,那个时候它大军非常利害。那么,也就是说,什么都在前进,太极拳也仍然在前进。如果不前进、不先进就容易变老,就会衰退、就会消瘦。所以说,发劲的问题,就是要稍节领劲、两头卷曲,以腰分配,四六分配的比例发出,这样发它就会有很大的好处。第一速度快,第二劲整,第三不需要蓄劲,不需要准备,不需要预备,第四速度快、方向多。下面我讲一下发劲,发出来的劲主要是肩上断劲,在胯上蹬直,下面我举一个例子:(示范)看,我现在给你讲陈式太极拳。例如:做个掩手捶,掩手捶的发劲不外乎几种,一种是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开、合、发,这是一种;第二种呢?比这个还假了开、合、发、晃;第三种呢,就是不晃了,开、合、卷。那么我们现在要演习的是第三种,第一是你不要晃,第二是你不要颤,因为在你打人时,“嘣”一拳打上去,打上就是打上,它晃不了,在我的学生当中,很多人练拳空发的劲很大。发劲就要像射箭一样,箭射到外边,稳丝不动,千万不要连弓带箭都扔出去了,就坏了,赔本的生意不能做。太极拳就是不能做赔本生意,对方要多少给多少。下面,我讲的发劲,它是通过脚抓地,膝盖定位,松胯、腰塌、胸含,它不需要预备。打肘的时候,你看(示范):这个路线多么笨,那怎么打呢?打肘,这么打!不管怎么打,你的肩,不可以杠起来,不能架肩、卸肩、耸肩。要打,就这么打,要想打的好,加强指导手,这样打!踩也一样,向下踩,走小臂。走小臂、趟稍节,这样你的劲才会有灵活多变,发肩劲这不行,你要想把你的肩靠发好,那就要靠手领劲,这样发!要多少、有多少,手一领就出来了,要想把劲发好,要想劲发好,必须手指导,手必须领劲,否则,你的劲就很难发,今天我跟大家大概讲了节节贯穿、公转、自转、两手相吸相系和发劲的问题,这四个题目是我从1984年到2000年,十六年来研究的成果,也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不知道是对是错,昨天我说了这十年在我的小实验里的实验是成功的,拿到社会上,在各位武学家面前,各位同志面前,是否是正确的,有待大家去评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能够改正这个稍节领劲、两头卷曲,也希望你们能够提意见,推翻我的稍节领劲、两头卷曲。谢谢大家

根据网上网友给出的资料显示

第一名——张礼义:大成拳研究会会长。大成拳第一高手。绝技:浑圆整变。

第二名——廖白:孙式内家拳传人,台湾第一高手.绝技:两园一针。

第三名——张志俊:陈式太极拳第一高手。绝技: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第四名——杜振高:中国武警总教练,大内第一高手。绝技:虎扑崩拳。

第五名——牛胜先:孙式内家拳传人,推手第一高手。绝技:中和虚变。

第六名——姚承荣:意拳传人,北京意拳第一高手。绝技:高频振颤。

第七名——邓志祥:武林中的孤独求败,在武术杂志发出只求一败的豪语 。

绝技:螺旋卷变。

第八名——陈守浮:心意拳传人,上海心意第一高手。绝技:灵劲翻天。

第九名——卢正文:卢氏结构创始人,对桩功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顶峰地步。

绝技:提重心出体外。

第十名——柳海龙:三届中国武术擂台赛散打王,中国散打第一高手。

绝技:柳挂劈腿。

资料证据:

第一名——张礼义:皆一触间,击败意拳气功的王安平,全国推手冠军,前往泰国一触间击败泰拳冠军两名,其中一名泰拳冠军被击飞后,又被栏索反弹在地而使手臂断裂。正当防卫把一练少林铁布衫30年高手,轻轻一掌致其内脏破裂而亡。曾将一碗口粗树连根拔起,推一土墙,轰然倒塌。站桩时,衣衫无风自鼓。

第二名——廖白:击败陈式太极拳第二高手陈小旺,台湾高手潘某。多次击败散打冠军,一抖发力达一千多磅,比泰森还重500磅。八步之内,触人必飞。人称廖八步。

第三名——张志俊:多次击败国内成名人物。日本武团去郑州,十几人排队按序与之交手,皆被其摔到在地,日本九断高手在其手下走不上两会合。能打临空劲。被称为世界级技击魔术师。

第四名——杜振高:获多次全国散打冠军,击败意拳高手崔瑞斌而名振武坛。

第五名——牛胜先:战胜多名成名高手,本人与弟子一百多次获全国推手冠军。

第六名——姚承荣:第一次全国散打赛中,一拳把对手击得休克被判放规(不能连续两击拳)。战胜香港拳王,新加坡拳王。

第七名——邓志祥:战胜王安平,技胜杨鸿尘。挑战张礼义(没比成)。对来比武的高手,198米高,体重达200多斤,竟被其腾空打出。

第八名——陈守浮:在上海战胜多名成名高手,一掌可把人打得皮开肉绽。

第九名——卢正文:在石家庄武林聚会中,与之交手高手,均被其一扑而飞。

第十名——柳海龙:后起之秀,以灵活多变的组合击败对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6005.html

更多阅读

张学友2012合肥1/2世纪演唱会 张学友合肥演唱会预售

张学友来合肥开了3次演唱会,前两天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看上,这第三次终于没有错过。开场前的百老汇风格和爵士全新演绎曲目,难免让人无法跟学友融入一起。而后面熟悉的一首首中文和粤语歌曲,全场才掀起了一轮轮的高潮,万人大合唱在所难免。

一张老照片引出的故事(作者林志勇) 英语文章故事引出主题

1957年,两广纵队在南京的部分战友集体合影(二排右一为祁标叔叔)东纵后代黄小冰保存了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57年2月两广纵队(前身为东江纵队)的战友在南京集体穿着授衔的军装与老领导何通的一张合影。照片中有来自海、陆、空

声明:《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为网友逝水无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