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个人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大图)



【背景】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颜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应属“文稿”或“草稿”类的。但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但,我倒觉得《祭侄文稿》要比《兰亭序》(指的是现存临摹本,非原迹)高至少一个档次。此观点不多做解释。但有一条很重要,祭侄稿是颜真卿真迹,且“悲愤交加,一气呵成”。而现存的《兰亭序》均为临摹本,其中有很多败笔,其败笔甚至不及当代普通书法家的水平,而真迹是什么样的,唐太宗之后无人得见。

所以我说,此若为第二,兰亭至多第三。

【原文】原文和释文在网上有很多版本,但让人充分肯定的不多,不是标点断句有问题,就是个别释义相距甚远。下图便是流传较多者之一:



较为准确的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少了一个“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榖,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这明明是一个繁体的闲字(“閒”),可所有的人都读作“间”甚至“开”(繁体分别为:間、開)。“间”作挑拨之意尚能接受,那么“开”呢?“闲”本意“有空、没事做”,在此可解作“吃饱了撑的”,是最符合历史背景的。所以,我们还是尊重一下作者和历史吧。

【释文】

由于各人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不同,释义也存在些许差异,下图是在下第一稿,其后的文字为第二稿。或许将来随着理解的进步还会有第三稿。



唐肃宗乾元元年(该年是戊戌年)九月(本月初一为庚午日)初三(壬申日),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候颜真卿,以清酒和美食祭奠赞善大夫颜季明贤侄之亡灵:你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突出德行。你好比颜氏宗庙中的瑚琏,又像庭院中的香兰玉树,常令我们感到欣慰。正期望能够得到福禄作个好官,谁想逆贼无端挑衅、起兵造反。你父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当时受皇命任平原太守。仁兄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你回到常山,之后收复土门。土门被打开,凶逆威风大挫。贼臣拥兵不救,致使孤城被攻陷,父亲被俘,儿子被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苍天都不悔恨这样的惨祸,还能怨谁制造了这场灾难?你遭遇这样的残害,就是用我一百个身躯也不能换回你一个呀!呜呼哀哉!我受朝廷恩泽,派往蒲州为牧。前些日子泉明再到常山,将装有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带了回来。思念、悲怆至极,巨大的哀伤让人容颜变色、心灵震颤!请多等几天,为你选一块墓地。你若灵魂有知,莫叹在此长久客居。呜呼哀哉!尚飨!

【注释】

1、原文中的“丹杨”,应为“丹阳”。

2、颜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

3、庶羞:原指普通的食物。但祭奠用的一般都是活着的人认为是最好的,当为“美食”。但在作者的心里再好的食物,也是“庶羞”。

4、瑚琏:宗庙中盛黍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这里指颜季明已成为颜氏宗庙中的重要角色。

5、戬毂:指福、禄。戬,指福。毂,指禄。

6、河关:河流和关隘。此指蒲州,时颜真卿调任蒲州刺史。

7、比者:是近来的意思。

8、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尚飨亦作“ 尚享 ”,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所以直译。

《祭侄稿》赏析



《祭侄稿》颜真卿(唐)

颜真卿的《祭侄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成就可说是震古烁今,为万世之楷模。

颜真卿,字清臣,人称“颜平原”或者“颜鲁公”。唐代最著名的一大书法大家。据说有一次他与怀素和尚讨论书法。颜问:“在书法上,法师有什么心得啊?”怀素 说:“我看到夏天阵云飘飞,山峰奇绝,总是想把那种奇妙变幻的意境用到书法中来。挥毫落笔,痛快的地方就好比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般的矫捷迅速。又看到墙壁 开裂的纹路,每一道都劲健自然,让人想起用笔的艺术来。”颜真卿听了后说:“那么墙壁开裂的纹路比起屋漏痕来又如何呢?”怀素大受启发,激动的拉着颜真卿 的手说:“您真是参悟了书法的三昧啊!”

颜真卿提出的所谓“屋漏痕”,就是说在写垂线时,不能够一溜到底,而是要让墨汁顺着笔墨微微左右顿挫而下,好像漏痕般的蜿蜒,自然就显得生动丰满,富有情致。为后世书家称道。

颜真卿不仅在书法上成就非凡,他更是热血报国,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门中30多口死于战乱,当他的侄儿颜季明被杀后,颜真卿悲愤莫名,写下了这真情奔泻的祭侄稿。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稿件,用秃笔写成,不假修饰,实乃千古杰作。

这本是祭文,颜真卿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笔迹急促匆忙,涂改随处可见,更见情之真切。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 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 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沉郁顿挫,一咏三叹,颜真卿无意为之,写的时候沉浸于悲愤之中,浑然忘却了笔的存在,也已经无所谓手,只觉得满纸笔走龙蛇,云烟明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无怪乎历代为人所推崇备至了。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我承受)是上天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祭侄稿》赏析:

《祭侄稿》开篇从“维乾元元年”开始,可以清楚地看出,颜真卿的心情异常沉重,落笔冷静,书写缓慢,一字一字笔墨饱满,用笔沉重沉着,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似乎在书写过程中还在构思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快书家的激愤之情渐次高扬,行笔加快,涂改之处、枯墨之笔频现纸上。从 “蒲州”二字开始,墨色渐重,笔姿放纵,此后笔势渐次跌宕,可以看出颜真卿的心情越来越不能平静。在“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一处竟连续涂改三次,难以定稿,在笔墨翻飞之间,他想到了与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颜杲卿,难以抑制的悲情跃然纸上。当他写到“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字形兀然放大,行笔加重。“手稿”节奏铿锵,音调悲壮,呜咽之声由弱至强,声声入耳。

当写到“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时,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老泪纵横,痛心疾首。当 “呜呼哀哉” 第二次在文中出现时,“手稿”已经是满篇狼藉,肆意涂抹,无列无行,雷霆轰鸣。对逝去亲人铭心的追念和对叛乱奸佞刻骨的仇恨,使得他无法抑制自己胸中的情感,无法控制手中的这支笔。

通观《祭侄稿》,怎能想象颜真卿会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这样浩气充塞。江河翻涌,山峦崩催,天塌地陷也不过如此。一千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千变万化震撼心颜——颜真卿《祭侄稿》艺术赏析



(临《祭侄稿》局部)

书法之难,难在如何控制与平衡手中的毛笔,用这支几千年不变的软毫下笔作到既中绳墨又流畅自由,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于是乎,提按顿挫四字,成为书写之题中要义,成为书法之无上等咒。

世人提及颜真卿的书法多指其法度深严的楷书,其实颜氏行书的艺术成就远在其揩书之上。其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代表作《祭侄文稿》(以下简称《祭》),更是光彩熠熠,读来震心动魄。从该帖表情达意的丰富性,千变万化的笔法,墨法变化以及鉴赏时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看,甚至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亦不能比肩。

颜真卿写该文的背景,源于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当时颜真卿因得罪奸相杨国忠,由侍御史黜为平原太守,在北方多数郡县纷纷瓦解之时,唯颜氏兄弟城池不动。颜被推为十七郡盟首,与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抵抗安禄山。真卿之侄,杲卿之子季明则在两城之间联络。安禄山围攻常山,激战三天,城内水尽粮竭,城池终陷于敌手,杲卿父子被俘。叛军将兵器加在季明脖上,威逼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砍下季明头,季明身首异处。真卿得知凶信后,立即派人至洛阳、河北等地寻找尸骨,然而仅得季明头颅。他悲痛不能自已,“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和着血和泪,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此帖前六行交代时间、祭主身份及被祭者身份情况。我们看到,颜公开始尚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笔法循圆蹈方,不离法度。起首“惟乾元元年”五字用笔尤为沉着。接着笔势逐渐荡开,用笔也不再纯用中锋,而是渐次铺毫,出现典型的颜字笔法。从第七行开始,是对季明作为“宗庙瑚琏,阶庭兰玉”的赞美,感情渐渐带入,用笔与结字尚在理性的控制中,同时开始出现多处笔误与修改,情绪化之态已宛然在目。至“尔父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起,情绪愈加激越,用笔时见顿挫,思路也渐入凌乱。原稿中“贼臣拥众不救”六字,先是“拥众”两字被圈掉,接着全部被涂掉,转念又觉没有更好的表述,遂重新写下“贼臣不救”四字,且再次出现笔误。书至“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悲愤之情渐趋高潮,用笔更加顿挫有力,其中“孤”“逼”“陷”几字几近正楷,笔力沉着以至于极。而到“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时,只见悲愤之情奔赴腕下,字形不正,笔法渐乱。至“吾承天泽”以下,痛心疾首之情达已于顶点,笔法字形全部打乱,字形忽大忽小,时连时断,笔误之处也频颇发作,几乎无法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到最后之“抚念摧切,震悼心颜”至末行,则几乎无意于书,完全听信笔之所至了。



《祭》给人总的感觉是雄伟开阔,大气磅礴,但若认真揣摩,又会发现其中隐隐透露出一股儒雅舒和之气。雄伟属崇高之审美范畴,舒和属优美之审美范畴,两者在一幅作品中要作到高度融洽是颇为困难,然而在《祭》中却是那么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比如,在几个厚重紧结的字型结构中,往往有轻巧流动的笔触来往其间,使雄伟的格局中增添了许多舒和的气息(“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在几个凝重收敛的字中,往往出现轻灵舒展的形体,在愤懑压抑的之中透露出一股思亲的柔情(“念尔遘残,百身何赎”等);在一个以方折凌厉笔触为主的字形中,往往参照圆转的笔画,透露出儒雅风度(“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等);在渴笔涩行苍劲老辣的纵横挥洒中参与开阔流转的曲势线条,使刚劲和秀美融为一体(“吾承天泽,移牧河关”等)。

总之,《祭》涵容诸体,变幻莫测;气势贯通,心手双忘。整篇几乎包涵了行楷、行草、小草、狂草等多种书体,并且纵敛自如,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些行书字运用草书笔势,更加丰富了线条和字形的表现力。比如,“魂而有知”中“魂”字凝重厚实, “而”字以圆笔写出,意态流动,“有”“知”行笔速度加快,笔意逐渐肆放,而后的“无嗟”二字虽为行书体式,然用笔已近狂草。《祭》乃悲愤至极之作,笔墨伴着情感挥洒,和着涕泪交流,气势一泻千里。颜公作为大家的功力在此一显无余,字与字之间的疏、密、斜、正;笔与笔之间的留、行、显、晦,无一不在贯通气势的运动中显现出来。全篇章法精绝,起伏跌宕,天姿奇纵。其不囿成规而见率真真情的表现,在书法创作上树立了百代典范——即无意于工而工,心手双忘而见真妙的最高境界。



通观全篇,颜真卿在《祭》表现出来的已不单单是一种情绪,一种激情。因为情绪与激情并不是艺术的本质。颜真卿之所以为艺术大师,除了品德、经历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其书法技巧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祭侄文稿》中我们看到了他使用毛笔的绝技,一支简单的毛笔在他的手下竟能产生如此千变万化、不可思议的姿态和形象来。确实值得我们时时咀嚼,反复玩味乃至受用终生!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唐 颜真卿 《祭侄稿》 行书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以下内容节自CCTV《千年书法》)

《祭侄稿》开篇从“维乾元元年”开始,可以清楚地看出,颜真卿的心情异常沉重,落笔冷静,书写缓慢,一字一字笔墨饱满,用笔沉重沉着,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似乎在书写过程中还在构思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快书家的激愤之情渐次高扬,行笔加快,涂改之处、枯墨之笔频现纸上。从 “蒲州”二字开始,墨色渐重,笔姿放纵,此后笔势渐次跌宕,可以看出颜真卿的心情越来越不能平静。在“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一处竟连续涂改三次,难以定稿,在笔墨翻飞之间,他想到了与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颜杲卿,难以抑制的悲情跃然纸上。当他写到“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字形兀然放大,行笔加重。“手稿”节奏铿锵,音调悲壮,呜咽之声由弱至强,声声入耳。

当写到“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时,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老泪纵横,痛心疾首。当 “呜呼哀哉” 第二次在文中出现时,“手稿”已经是满篇狼藉,肆意涂抹,无列无行,雷霆轰鸣。对逝去亲人铭心的追念和对叛乱奸佞刻骨的仇恨,使得他无法抑制自己胸中的情感,无法控制手中的这支笔。

通观《祭侄稿》,怎能想象颜真卿会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这样浩气充塞。江河翻涌,山峦崩催,天塌地陷也不过如此。一千多年来,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被公认为是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作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赏析



在没有学习到天下第二行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叫颜真卿。

他是唐代的一位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颜家是一个望族,他写了一帖叫《颜家庙碑》,楷书作品,充满了篆书和隶书的笔法意韵。其中的文字就涉及到他的祖辈,从小生长在藏书丰富,儒家气息厚重之气熏陶了他那心灵,庙堂意识,一直是他这个家族所强调的。也就是岳飞背上所刻的“精忠报国”一个含义。官至刑部尚书的他,以忠贞,学识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拥护和爱戴,再加上是望族,亲戚朋友,老师学生遍步全国各地。可见他的交游是相当广阔的。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是他的艺术方面的贡献。

“颜公变法出新意”,苏东坡先生肯定了他在书法上的历史地位。随着“晋尚韵”这一学术思潮的普及,一直延续到初唐,整个神州大地,不管在哪个领域,所出现的艺术理念都是以娟秀典雅,散淡含蓄为美。大凡一事,久了必生厌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舍本求末,必将导致道路的狭窄,甚至是死胡同。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颜真卿凭借着他的家学渊源,以及超强的艺术感悟力,当然还有他那久经官场,沙场的豪放与顶天立地。于是吹起了盛唐书法领域雄强之音的号角。他突破前人的窠囚,直接吸收更高古的隶书、篆文,鼎文,甚至甲骨文,用那古拙的笔法融进其艺术生命。王羲之为宗的书法世界的最基本的结字方法是内敛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笔画都望中宫收进来,形成很紧凑的字型特征,而且笔画比较瘦,挺,用遒劲来形容比较合适。而颜真卿的结字方法则比较开张,称之为外拓笔发,也就是他的字型都是向外伸张的,无时无刻不想着占据外延世界。如果用战术来形容,那就是王体以退为进,而颜体以进为退,各有艺术风貌,不可厚此薄彼,无非是道不同而已。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在历史上有一句话脍质人口,那就是“颜筋柳骨”。这里后代的欣赏者以人体上的筋骨来形容他这一创造性的成就,但是通常为人们所熟悉的是颜公的楷书“颜体”,比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当然还有小字《麻姑仙坛记》,这些作品如众星而闪耀于河汉,在书法史上熠熠发光。

其实颜鲁公,最为书道中人认可的,乃是他的行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篇悼文,用来祭奠死魂灵的作品。因为是祭奠的对象是他的侄子,并且是直接书写,就是一篇草稿,所以人称《祭侄稿》。在此我们可能会心生怀疑,怎么这样一篇草稿却获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呢?无非是一篇草稿啊!

公元755年,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北方多数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惟独颜真卿的平原郡得守。当时,颜真卿的兄弟杲卿任常山太守,与颜真卿一样忠心卫国,固守城池。杲卿的儿子季明则在杲卿和颜真卿之间联络,充当联络员的角色。安禄山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失守,杲卿被俘虏。当叛军的兵器加在季明的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服,叛军就砍下了季明的头颅,季明当时正值英年,大义凛然,临危不惧。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派另外一个侄子泉明到河北、洛阳寻找杲卿一家流落人员,结果携带杲卿的尸骨,杲卿失一脚,其子季明仅得到一个头颅,运回长安厚葬。颜真卿观此惨状,抚今追昔,悲痛欲绝。三月,在回蒲州的时候,用血泪写下了这这篇不朽之作《祭侄稿》,当时颜真卿50岁。(此段摘自唐代通史,加以翻译)

此帖作为一篇祭文草稿,不作修饰,无拘无束,全凭感情所驱使,形成了心灵合奏曲。通过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颜真卿悲痛欲绝的心情,看着爱侄的头颅,一种对叛军的刻骨仇恨,一种对家人的疼爱与惋惜,多种情感在心中交织碰撞,火花四溅。想说说不出,想哭哭不出来,只有通过这笔墨形式加以抒发出来。书法的魅力就在这里,只通过一杆竹笔,饱蘸墨水,通过笔毛与宣纸的摩擦,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从中直接反映作者的心理变化。中国书法更是借助文学内容和汉字的形体变化的高度统一,加以艺术化的组合,从而达到与书法家真实心灵的写照。颜真卿当时悲愤交加,临文嗟悼,感情纵横千里,一发难收。他一味沉浸在这种悲愤激越的情绪之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字型的组合,也无心蘸墨,而是纵情豪放,任情恣性。出现了颓笔,飞白满纸,气势开张,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跳跃感。

接下来我们具体对照墨迹,详细比较一下,因为前面部分叙述基本情况,就是上文所叙写的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因此书法的形式比较平正,尤其是开头几个字,悲愤压抑笔端,行笔缓慢,字写得比较规矩,比如乾元元年等字,随着感情的起伏,行笔速度的加快,字的牵丝出现了,逐渐打破了矜持与规矩,到了后半部分,高潮迭起,忽大忽小,时而快时而慢,甚至不满意的干脆圈去一行,半行,回望全纸,涂改多处,悲愤之情达到高潮。甚至到了最后几个字似乎无心书写,哀痛欲绝,信笔书写。其实这一过程,我们也可以对照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的《徐州西涧》来比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处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心潮起伏的比照,可以看出这一创作形态。

《祭侄稿》千百年来能够震撼观赏者的心,就是在于颜真卿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世人难以摹写的书法天然美。作品的线条遒劲而温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最难能可贵。这一书法技巧中最难的技巧被颜真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只有这件作品最为遒劲,温润。在此,我们不妨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形容。因此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把《祭侄稿》誉“天下第二行书”。

从性情的角度来理解,《祭侄稿》这是无法之法,直接抒写性灵,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如果比较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兰亭叙》,比王羲之抒发的更加强烈。相比照而言,《兰亭叙》人工美多于天然美。但是作为学习的范本比之于《祭侄稿》更容易上手。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当为中肯的评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5857.html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听月诗》赏析 洛神赋赏析

《听月诗》赏析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说到赏月,骚人墨客说那叫玩月,自有一份闲情了。说起咏月、诵月,借月寄

声明:《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为网友醉翁之意不在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