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项羽之死》课例 项羽之死试题

金晓忠

教材版本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项羽之死》这篇散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全文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站、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教材编入这一散文意在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鉴赏其艺术形象。所以,本设计紧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鉴赏学习主题,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诗文比较体味“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项羽形象的悲壮性,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在诵读品读、问题探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借此理解文章创造的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形象。

三、通过诗文比较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规律,并拓展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训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以下为简案,具体参见教学实录)

一、整体感知,整合概括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文中写到的三个场景。

板书: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说明]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前提,通过自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有利于深入下一环节。学生概况的短语格式可能会各式各样,引导学生用“乌江自刎”这样的格式进行修正。

二、研读鉴赏,品评人物。

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垓下悲歌

预设小问题有:

1、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2、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3、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能”可以换成“敢”吗?

(二)东城快战

预设小问题有:

1、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学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2、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3、“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中哪些动作、语言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

(三)乌江自刎

预设小问题有:

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2、“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4、“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小结:由此,《项羽之死》中的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项羽,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亭长的心地仁善,有赐头故人的豪侠意气。所以有人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有人认为项羽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

[说明]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是学生自主赏析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下一环节“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基础。“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引起学生对项羽是否是英雄的争论,为课堂对话创设一个积极的“话题”,“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这一说法限定了赏析的文本是课文内容,这样可以避免赏析脱离文本而变得漫无边际。这一环节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感知项羽形象的悲壮性,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字词句进行分析,切忌空谈,分析后要辅之以朗读并指导。

三、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李清照在诗中写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创造形象方面,你认为诗文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2、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那么我们在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时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遂斩将

嗔目叱之

杀数十百人

“何如”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笑答

“我何面目见之”

拒渡、赠马、赐头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对比

3、链接考题

温州市2009年自选综合二模考试题:

书上元夜游①苏轼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书上元夜游:本文作于1099年正有十五海南贬所。②儋州:地名,在海南,当时为蛮荒之地。③过:苏轼的小儿子苏过。

在《书上元夜游》一文中,作者自身形象呼之欲出,从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请你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苏轼通过“步”“入”“历”(1分)三个动词(1分)描写了他观赏景物的从容心态(1分) ;月夜出游,“归舍已三鼓” (1分) ,写出他乐而忘返(1分)的浓厚游兴;用“欣然”“自笑”“笑韩退之” (1分)等神态描写”(1分) ,写出他虽然贬谪海南,却依然安闲恬静、悠然自得(1分) ,表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情怀”(1分) 。”(表述1分)

[说明]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重点突破后的自然呈现,学生已经明白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诗歌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散文描写方法多样,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同时还有让学生明白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通过链接考题,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做考题也要抓字词赏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实录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整合概括。

师:我们在必修三中学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诗歌鉴赏》中的《项羽之死》这篇文章,进一步认识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文中写到的三个场景。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了吗?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1:第一个场景是四面楚歌,第二个场景是杀出重围,第三个场景是乌江自刎。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第一个场景应该是帐中悲叹,第二个场景应该是快战东城,第三个场景我也是乌江自刎。

师:同学们对第三个场景的概括有分歧吗?

生:没有。

师:那就让我们依据第三个场景概括的短语结构概括第一、第二个场景。“乌江自刎”是一个······

生(全体):名词加动词结构。

师:(问一个同学)你认为呢?

生3:应该是地点名词加上动词,是老师以前说过的状动结构。

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项羽之死》课例 项羽之死试题

师:很好!请大家仿照这个来概括好吗?

生4:我认为第一个场景应该是垓下悲歌,第二个场景应该是东城快战,第三个场景应该是乌江自刎。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全体):同意。

师:我也同意。项羽的乌江自刎历来为诗家吟咏,李清照写过一首《夏日绝句》,大家知道吗?

生(全体):知道。

师:那我们大家来背一背。

生:(全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二环节】研读鉴赏,品评人物。

师: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

生5(男生):是英雄,从他的垓下悲歌的表现、神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悲情英雄,一位末路英雄。

生6(女生):从项羽的乌江自刎来看,他是一个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无法面对江东父老只是他的一个借口,我认为他是一个懦夫。

师:男孩说是英雄,女孩说是懦夫。同学们同意那个观点,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

生7:我认为项羽是英雄,是一位有情有意的英雄,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

师:何以见得?

生7:他作的诗就是这样。他在失败的时候,牵挂着他的女人和骏马,舍不得他的女人和骏马。(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说项羽的《垓下歌》就是在渲染他的英雄柔情,重情重义。你能朗读这首诗,把诗的情意传达出来吗?

生7:读《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声音较小)

师:这是项羽吗?(生大笑)应该怎么读?

生(全体):声音要高亢,最后一句要读得很无奈。

师: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课代表读,果然读得不错。)

师:读得不错,传达了项羽此时的无奈和柔情。那么,在这一场景中,还有哪些句子、那些词值得你关注?

生8:课文中的“项王泣下数行······莫能仰视”还应关注。

师:为什么?

生8:这句话写了项羽的悲伤、凄惨。

师:好,请坐。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项羽泣下沾襟、“莫能仰视”中的“能”换成“敢”行不行?

生9:不行。“能”表现是项羽此时心情的不忍心、凄凉、悲凉,“敢”表示的是一种敬畏之情。

师:对。项羽是英雄还是懦夫,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10:项羽是一位英雄,从东城快战中也可以看出来,他“溃围,刈旗,斩将”,所向披靡,无人敢挡。我认为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英雄。

生11:我不这么认为,课文中的“吾起兵至今八岁······非战之罪也”,其实是写他推卸责任,本来就是战争失败了。

师: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12:这是项羽在特定的情景说的话,目的是想让他的士兵看看他作战是多么勇猛。不值得计较。

师:你学会了情景分析人物的方法了,很好。下面我提示大家看这么几个词,“溃围”“瞋目”“快战”,怎么来赏析?

生13:“溃围”可能写他战争有一种智谋吧?

生14:“瞋目”侧面写他勇猛,气势逼人。

生15:“快战”写项羽的自豪自负。

师:如果我们把“快战”的“快”换成“决”行不行?

生15:不行。“决”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战争场面悲壮,“快”是表现项羽心理的痛快、自负或者说自豪。

师:说的很到位。对于项羽是英雄还是懦夫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的了?

生16:我觉得他性格上还是有缺点,打败了仗就自杀,就乌江自刎,不是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夫吗?

生17:我不这么认为。项羽打败了仗,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是他知道自己对不起江东父老,应该是一种知道耻辱的表现,是一种讲义气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很注重名誉。也许是沽名钓誉。

师:你能从项羽的个性出发来解读,很有见地。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了?

(学生摇头、默然。)

师:(总结)不同的人可能读项羽的感受不同,这就是因为项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的英雄,作为一个人他是有缺陷的,作为一个英雄,他应该是一个儿女情长、勇猛善战、知耻重义的英雄。同学们课后再进一步探讨。

【第三环节】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师:让我们再回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ppt显示),你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有什么不同?

生18:诗歌让人去想象,情感很重要。

生19:诗歌语言概括性强,要我们理解是要补充很多东西。

师:散文呢?

生20:散文描写场景、描写人物很具体。

师:怎么具体的?

生20: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等。

师:还有补充吗?

生21:还有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生22:课文中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项羽和汉军作对比。

师:说的都不错。用课本“赏析指导”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诗歌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散文描写方法多样,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这样的话,你以后在赏析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是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吗?

生(全体):知道。

师:下面我们来看温州市2009年的二模考试题苏轼的《书上元夜游》(ppt显示),《书上元夜游》一文中作者自身的形象呼之欲出,从中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思考。请你对此做一些分析。

师生共同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总结。(步骤略)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县教研活动的观摩课,在这之前已在校内磨课两次。

第一次磨课,是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梳理情节,用三个短语来概括三个场景;第二环节鉴赏人物形象,主问题是“哪个场景给你印象最深刻”;第三环节写小短文,要求据《项羽之死》写一篇赏析项羽形象的小短文,200字左右。由于主问题探究味不浓,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写小短文用时较长,难以当堂完成,后改成评价别人写的小短文,但现场感不强。

第二次磨课,还是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同上;第二环节有两个问题,一是关于项羽,诗人李清照有一个评价,“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作为英雄的一面,《项羽之死》一文是如何体现的?二是“生当做人杰”,英雄首先也是一个人,具有普通人的情怀,作为一个战败者,项羽也有普通人的情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三环节,李清照在诗中写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创造形象方面,你认为诗文有怎样的不同?这次磨课比上次有较大改进,第二环节借李清照的诗设计两个主问题,探究意味较浓,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但课堂上“牵”的痕迹较浓,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环节就诗文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教学难点的一个突破。

这次上课,整合了第二次磨课第二环节的两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更贴近普通中学学生的认知实际,引起学生对项羽是否是英雄的争论,在争论中感知人物性格形象。第三环节也有改动,先进行诗文比较,然后链接考题,指导运用。

三次上课,自我感觉一次比一次进步,而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材意识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磨课在“创造形象”解读方面,设计的主问题探究意味不浓,并且还忽视了“诗文有别”这一欣赏主题。第二次磨课,已抓住“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教材规定的欣赏主题。本次上课在第二次磨课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教材意识更加清晰,“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主问题引起争论,出现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一个悲情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有人认为一个知耻重义的英雄,也有学生说项羽是一个推卸责任的懦夫,项羽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最后归结到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有缺陷的英雄,英雄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项羽的性格是立体的、多重的,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评价他、鉴赏他、探究他,而评价鉴赏的依据是文本,紧抓字词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分析,也就落实了“创造形象”的塑造方法。通过巧妙的诗文比较,让学生明白“诗文有别”就“别”在诗歌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散文描写方法多样,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链接考题可以检测所学知识得以运用,进行能力迁移。

通过磨课和这次教研活动,我的感悟是“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把金钥匙。

课例点评

这一堂课是借班上课,班级人数62人,学生发言有26人次,班级的男同学不是很活跃,集体朗读的气氛不是太浓,朗读时声音较小。但整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赏析具有“清晰”的教材意识,完成还是比较流畅的,基本达到具有清晰的教材意识的预期目标。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这样的:

一、整个课堂结构的组织安排流畅清晰

整个课堂结构安排了三个环节,培养的是三种能力。

第一个环节: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概括文中写道的三个场景。这是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也是学生走入文本进行评价、鉴赏、探究必要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怎样一个人?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鉴赏、探究的能力,也是在探讨古代散文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环节:一是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课文《项羽之死》,让学生认识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有什么不同。二是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三是链接了温州市2009年的二模考试题苏轼的《书上元夜游》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文中作者呼之欲出的形象和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也是一个规律总结、知识迁移的的过程。

可以说整个课堂从感知到感受,从感受到应用,课堂结构的组织安排非常流畅,十分清晰。

二、基于学生自主赏析的主问题设计突出清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赏析紧紧扣住教材意识,思路清晰。

这一节课的基于学生自主赏析的主问题设计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鉴赏、探究的能力的主问题,是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问题。其问题是: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对于这个主问题的探究中,老师拓展了学生自主赏析探究的开放思维,因为学生的生成非常丰富,例如项羽是一个悲情英雄、末路英雄;项羽是一个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英雄;项羽是一个敢作敢为、勇猛善战的英雄;项羽是一个自豪自负、知耻重义的英雄等。也有学生说项羽是一个推卸责任的懦夫,项羽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明白项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英雄。项羽的性格是立体的、多重的,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评价他、鉴赏他、探究他。

其二在学生对于这个主问题的自主赏析探究中,老师还掘深了学生品读文字的线性思维,例如老师对于两处文字的替换,很有考究。一是项羽的泣下沾襟“莫能仰视”中的“能”换成“敢”行不行,一是项羽的东城“快战”的“快”换成“决”行不行。第一处让学生体味项羽的凄怆悲凉、悲伤无奈内心世界,第二处让学生领略项羽战场的骁勇气魄,淋漓痛快的情感。课堂主体是教师引领学生赏析,重点突出。

三、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规律总结和拓展运用的教材意识目标定位准确清晰。

《项羽之死》是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诗歌鉴赏》中的第三单元,对于散文来说是散文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编者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就是教材、课程意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一单元的结构由“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三个部分组成,《项羽之死》属于“自主赏析”板块。因此,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规律和拓展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训练自然成为它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非常准确,因为他的教材意识十分清晰。

最后环节链接的温州市2009年的二模考试题苏轼的《书上元夜游》,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文中作者呼之欲出的形象和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因为浙江省高考自选综合试题就是这样的赏析题。当然,我们平时的教学不能跟着高考转,但也不能在平时的教学不兼顾高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高考题也无非是一个练习。

(特级教师范维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5554.html

更多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浪漫的灵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全校教师的业务培训徐庆捷问题及困惑(1)“这节课我准备挺充分呀,怎么没达到效果呢?”教学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处处费时费力,处处不深不透,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有

《顽皮的杜鹃》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模板

《顽皮的杜鹃》课例分析一、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节课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先聆听,再让学生从音乐声中去想象,去感受。从学习音乐知识、视唱曲谱到填唱歌词,整个过程以

声明:《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项羽之死》课例 项羽之死试题》为网友单身可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