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义》 魏源老子本义
第一章
原 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jiào)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文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道”(即普通之‘道’常作‘规律’、‘道理’讲,而‘道’实质是永恒的自然体);它的“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名”(普通之‘名’常有具体形象,而‘道’是无形的)。“道”虽然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但它是万物的创始(即‘道’虽无形,却中有‘象’、‘物’、‘精’,‘象’、‘物’、‘精’经‘德’蓄养而形成万物,故‘道’为万物之始);“道”一旦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它又是万物的根本(‘道’生万物之后,万物唯有遵从‘道’,才不会有危险,故‘道’为万物之本)。所以:圣人常常无欲守静,因而发现了它的玄妙(即‘虚静’为其根本);常常有所施为,因而观察出它所达到的边界(即‘道’的运行和运用规律:‘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无”(指无形之‘象’、‘物’、‘精’)与“有”(有形之万物)都源于“道”,名称虽然差异,但是所指相同(‘有’是由‘无’发展形成的)。玄妙啊!玄妙啊!它确实是探究各种奥妙的门径啊!
冲虚子简评:大“道”是万物的创始,是万物的祖宗,是万物的主宰,是天地的根本,是透视各种奥妙的门径;所以先圣们都很看重它,并且把它当作宝贝。然而由于它与世间的万事万物不同,所以世俗之人很少能认识它,更不用说去推行它了。倘若以“静心”去探查它,其实是很容易了解和推行的。遗憾的是,世人常妄想用探求世间事物的方法:或用“才智”去丈量,或用“金钱”来钓取,这实在是“缘木求鱼”啊!这也只能是与大“道”背道相驰呀!
注 释
1·道可道也:“道”是可以言说的。
第一个“道”为名词:是老子所提出并遵从的、空虚无形而且永恒存在的自然体,它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协调平衡万物的准绳,是探究各种奥妙的门径;它以“虚静”为本,以“柔弱”为用。犹中国俗语之“老天爷”,《圣经》之“上帝”,《佛经》之“真如”,《古兰经》之“真主”;它们名称虽异,实则相同。
第二个“道”为动词:说出。 据:《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且“言有君,事有宗”。
2·非恒道也:它不是普通所说的“道”。 恒:普遍,普通。 据:《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3·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它的“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它不是普通所说的“名”。 第一个“名”为名词,第二个为动词。 据:《第二十五章》“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4·无名,万物之始也:“道”虽然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但它是万物的起始。 据:《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
5·有名,万物之母也:“道”一旦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它又是万物的根本。 母:根源,根本。 据:《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6·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圣人常常无欲守静,因而发现了它的玄妙。 恒:常常,经常。 欲:欲望。 据:《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笃也……复命,常也”;故“虚静”是它的根本。
7·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常常有所施为,因而观察出它所达到的边界。 有欲:有所欲望,即有所行动,并非指俗人的私欲、小为;而是指圣人的大为,不求索取之为,即施为。 徼:端倪,边界。 据:《第二章》“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由于圣人之“为”顺应自然而无“主观人为”因素,故能观察出“道”所达到的边界:即“道”的运行规律“反也者,道之动也”,和“道”的运用规律“弱也者,道之用也”。世人常被“私欲”所蒙蔽,又怎么能观查出“道”的端倪呢?(《第四十一章》)。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与“有”都源于“道”,名称虽然差异,但是所指相同。 谓:称谓。 据:《第二章》“有无之相生”;《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老子本义》第二章
原 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 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恶”的产生。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对照,高与下相互充盈,音与声相互协调,先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存在的规律。因此,圣人常常以“无主观人为”(即顺应自然之为)的态度去处理世事,以“不随意妄言”的方式推行教化,万物自然产生却不为其创始,辅助万物回归自然却不以此为依仗,成就功业却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因此也就无所谓失去“功”。
冲虚子简析:“道”分“阴阳”,“阴阳”虽然相反相对,却是相辅相成,混沌为一的。“阴”转化为“阳”,“阳”又反过来转化为“阴”,仿佛陶轮一样,循环往复,旋转不停。世人不知“阴阳”本为一体而妄分它们,或者恶“阴”而喜“阳”,或者喜“阴”而恶“阳”,所以就丧失了“道”;圣人因为懂得“阴阳” 本混沌为一,不可分割,所以才会去帮助万物回归到自然的境地,却从不敢去“妄为”,也从不敢去“妄言”。
注 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 据:《第二十章》“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2·皆知善,斯不善矣: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恶”的产生。 据:《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3·有无之相生:有与无相互产生。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下同。 据:《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一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难易之相成:难与易相互形成。 据:《第六十三章》“图难乎其易也”、“天下之难作于易”等句。
5·高下之相盈:高与下相互充盈。 据:《第三十九章》“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6·恒也:这些都是永恒存在的规律。 据:《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
7·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圣人以“无主观人为”的态度处理世事,以“不随意妄言”的方式推行教化。 无为:不去主观人为,即顺应自然之为。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矣”;《第五十七章》“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
8·万物作而弗始也:万物自然产生却不为其创始。 据:《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因“无名(指‘道’),万物之始也”(《第一章》)。
9·为而弗恃也:辅助万物回归自然却不以此为依仗。 恃:依仗,依赖。 据:《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0·成功而弗居也:成就功业却不居“功”。 据:《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七十九章》“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现贤也”。
《老子本义》第三章
原 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 文
不推崇贤能的人,从而使百姓不去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从而使百姓不去偷盗;不显现令人贪欲的事物,从而使百姓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虚化百姓的心灵,充实百姓的肚腹,消弱百姓的志欲,强健百姓的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才智、没有贪欲,从而使他们懂得不冒进逞强、不任气妄为罢了,那么天下就必定会得到治理的。
冲虚子简析:“名利”的诱惑,对世人来说是无法抗拒的。所以,统治者对“名利”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崇或号召只能增强百姓对“名利”的渴望,鄙弃或淡化才能使百姓重新回归到“质朴无欲”的状态。而“才智”和“欲望”是世人迷失的根源,唯有舍弃“才智”,才不会去“妄为”;唯有消灭“欲望”,才不会去“逞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百姓进入“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境界。
注 释: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贤能的人,从而使百姓不去相互竞争。 尚:推崇。 据:《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从而使百姓不去偷盗。 贵:重视。 据:《第十二章》“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3·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显现令人贪欲的事物,从而使百姓不被迷乱。 见:通“现”,显现。 据:《第十二章》“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
4·虚其心……强其骨:使百姓的心灵空虚,使百姓的肚腹充实,使百姓的志欲减弱,使百姓的身体强健。 虚、实、强、弱:都属于使动用法。 据:《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第十九章》“现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等。
5·恒使民无智、无欲也:永远使百姓没有才智、没有贪欲。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第六十五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等。
6·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使百姓懂得不冒进逞强,不任气妄为罢了。 敢:进取。 为:主观人为。 不敢、弗为:刚好与“无智、无欲”相承接,“无智”则不妄为(即‘弗为’);“无欲”则不逞强(即‘不敢’)。参阅《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也”;《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而且与本章“虚其心”、“弱其志”相照应。 而已:罢了。 据:《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等。
《老子本义》第四章
原 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 文
大“道”空虚无形,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深远至极啊!它简直就是万物的祖宗,可以磨掉万物的锐气,消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辉,从而使万物如尘土样混同齐一;消逝无踪啊!它又好像确实存在。我不知道它源自哪里,似乎应该是天帝的祖先。
冲虚子简析:大“道”虽空虚无形,却使万物达到“和谐均衡”的状态;“人类”虽伟大多智,却使万物走向“消亡绝灭”的惨境。大“道”使万物回归于“自然”,人类却使万物毁灭于“私欲”,呜呼,悲哉!
注 释
1·道冲:大“道”空虚无形。 冲:空虚。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第四十章》“道褒无名”等。
2·而用之有弗盈也: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据:《第六章》“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第三十五章》“故道之出言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等。
3·渊呵!似万物之宗……同其尘:深远至极啊!似乎是万物的祖宗,它可以磨掉万物的锐气,消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辉,使万物如尘土样混同齐一。 渊:深远。 宗:祖宗,祖先。 挫:磨掉。 同:使……相同。 据:《第二十五章》“逝曰远”;《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第七十九章》“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第五十八章》“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4·湛呵!似或存:消逝无踪啊!又好像确实存在。 湛:沉没,引申为“消逝”。 据:《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第二十五章》“大曰逝”等。
5·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它源自哪里,似乎应该是天帝的祖先。 据:《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朴道曰】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以运动的观念来看待道,道是永远不会停息运动的,即,道是永动的。
渊呵!似万物之宗。
漆黑的“渊”可以看做是万物的背景和来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是在心中以“挫、解、和、同”的办法对万物进行种种处理。
湛(zhàn)呵!似或存。
万物经在心中的“挫、解、和、同”的运作之后剩下了一种“湛”的景象,是一种“似或存”的景象,其实也就是一无所有的“渊”的景象。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种“渊”的景象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形,其因一无所有,所以也没办法说它是个什么东西,然而,其却是可以产生一切和处理一切所必需的一种工作平台。宇宙就可以从这种情形中一个一个元素地慢慢出现,即得到重构或再生。
【白鹤飞曰】
(四)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空虚。
②又弗盈:弗,不。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④宗:祖宗。
⑤锉其锐:锉,消磨。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锋锐。
⑥解其纷:解除纷扰。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光芒。
⑧同其尘:混同于尘埃。
⑨湛:沉没,引申为隐约。似或存:似乎存在。
【译文】
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尽的。
深远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
无影无踪啊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阐述】
圣人与道相合,对道的认识无碍。在老子眼里,道是可见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道产生宇宙万物,因此道是物质,一切都是物质,而没有非物质。因此,老子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有许多人认为老子是唯心论,是因为常人没有老子的本领而看不见道,而科学又没有发展到证实道的客观存在的程度。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尽的。道空虚无形,是老子站在常人角度来说的。对常人来说,道是空的,是虚的,是无形的。道,常人看不见往往认为无,感受不到其作用往往觉得无用。道,对于老子来说是满的、是实的、是有形的,是真实的实存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虚态物质。老子真切地看见了道自然会认为有,明了道的作用当然会认为是无尽的。不仅如此,老子对道的特征、品性、规律都一清二楚。这是一种境界,只有达到了老子的境界,才能准确地认识道,才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道的伟大作用。
“渊呵,似万物之宗。”深远啊,像是万物的祖宗。道之深远,深不可测,远不可量,是万物化生之母,是产生万物的祖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道产生元气,元气产生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阴阳与时间产生万物。道生万物经历了漫长岁月,老子尽管是用超常视觉功能观察,都感到非常深,感到非常远,像是万物的祖宗。这里所说的像,是诗化语言,其实说的就是万物的祖宗,是万物的根源。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一曰柔。没有锐气,其柔似水。道是没有锋锐的,其锋锐就像被打磨消除掉了的,因此是圆浑的,没有丝毫的锐气,没有锐气就柔,而且非常柔,好像水一样。二曰静。没有纷扰,静若处子。道是混沌的,没有一点点的纷乱与纷扰,其纷乱与纷扰好像都化解了,没有纷乱与纷扰就静,就像处女一样安静。三曰和。有光不显,和于万物。道是光明无量的,所有宇宙中的光都来自于道,但是道的光是隐含的,仅发出淡淡的浅灰色的光,而且就连这淡淡的浅灰色的光都隐含于万物之中。四曰凡。混同尘埃,平凡无奇。道生万物,但从没认为了不起,从不以主宰自居,而就像灰尘一样,那样平凡。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无影无踪啊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湛呵,就是无形无踪啊。似或存,又好像影影绰绰地存在着。这是用诗的语言,对道的柔静和凡特征的概括描述。正因为道的柔静和凡,才有无影无踪的比喻,才有了影影绰绰的比方。其实,道并非无影无踪而是真实地存在着,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道是谁的儿子呢?谁的儿子也不是,它就是它自己,自本自根,自在永存,是万物之始,是万物之母。天帝又是谁呢?天帝,是最早修道而与道相合的最高的圣人。道先天地生,当然是天帝的祖先,而天帝当然是道的子孙。
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宇宙的最高法则。
《老子本义》第五章
原 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
译 文
天地不居仁爱之心,以万物为草扎之狗;圣人不求仁爱之心,视百姓为草扎之狗(即不加‘人为’干涉,任其自然生长,故圣人恒虚其心也)。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正是由于它虚空无尽,所以鼓动它才会生出更多的风来。因此,追求“才智”(即博学多智)往往只会加速困窘,倒不如去保守住内心的虚空。
冲虚子简析:天地、圣人的伟大,在于祂不偏爱于一物,在于祂虚怀若谷,所以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人的鄙陋,在于他“爱”的偏狭,在于他已有的伪“智”,所以才会捉襟见肘、窘迫困顿。世人尽情享受着“智”带来的浮华,却要因“妄为”(‘智’多则妄为)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此说来,“智”,才真是人类割舍不了的“痛”啊!
注 释
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求仁爱之心,以百姓为草扎之狗。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以此为喻说明任其自然生长。 据:《第十八章》“大道废,案有仁义”,《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圣人守“道”有“德”,故无仁(因‘仁’属于‘人为’而不‘自然’也);《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2·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3·屈:竭,尽。
4·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追求“才智”往往只会加速困窘,倒不如去保守住内心的虚空。多闻:指增加知识、经验,即追求“才智”;“智”多则“妄为”,“妄为”则凶,故“穷”也。参阅《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 速:原文“数”,通假字,加速。 穷:困窘。 冲:空虚。 据:《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二十三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第四十七章》“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
【白鹤飞曰】
天地不仁吗?
(五)
通行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此段,在“天地之间”句前,所有版本均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统观《老子》全书,此意非老子之意。
老子说:“夫天道无亲,恒予善人。”(八十一)天道对万物是没有亲疏之分的,永远支持善良的人。
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二十七)因此圣人永远善于救助人,而没有抛弃人,没有抛弃万物中有用的东西,这就叫高层次的聪明。
由此可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
应为: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 关于“天地不仁”的问题
首先,来看老子对于仁的论述: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所以失去了道才讲德,失去了德才讲仁,失去了仁才讲义,失去了义才讲礼。
再来看老子对于天地的说法: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生存很长久。”(七)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
把两者联系起来看,“天地不仁”句,不符合老子的本意,是后来儒家之人加的话,非老子原文。
2. 关于“圣人不仁”的问题
圣人,在老子五千言中占有大量的篇幅。
圣人,是与道相合之人,是道通过人显现于世的途径,是大道行世的代表人物。如果说《老子》主要是阐述道、德、修道、行道的话,那么圣人所为就是行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大德的样子,只随从道。大德之人即圣人。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二十七)因此圣人永远善于救助人,而没有抛弃人,没有抛弃万物中有用的东西,这就叫高层次的聪明。这正是圣人的袭明。袭明者,是承袭大道的光明,是合道境地所具有的、含而不露的内明。
圣人,绝非说的人君,绝非统治者,因此“圣人不仁”句,也是后人加入的衍文。
《老子本义》第六章
原 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jǐn)。
译 文
空虚无形的“道”永恒存在不会死亡,它又称为玄牝。它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孕育万物连绵不绝啊!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冲虚子简析:“道”生天地、万物,为母,为根;世人却以“名利”为母,为荣。守道者能长生久视,能无所不为;而因“名利”丧身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注 释
1·谷神不死:空虚无形的“道”不会死亡。 谷神:指“道”。 据:《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刚好与本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相照应,由此可知“玄牝”就是“道”,而“玄牝”又叫“谷神”,故知“谷神”就是“道”;另参阅《第十六章》“道乃久”;《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是谓玄牝:它就叫玄牝。 是:这,代指“道(谷神)”。 玄:原指深黑色,这里有玄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比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据:《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等。
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即‘道’)的生育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本。 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具体义来比喻。 据:可参阅“注释2”。
4·其若存,用之不堇: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若:如此,这样。 堇:通“既”,尽。 据:《第三十五章》“用之,不可既也”;《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老子本义》第六章
原 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jǐn)。
译 文
空虚无形的“道”永恒存在不会死亡,它又称为玄牝。它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它孕育万物连绵不绝啊!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冲虚子简析:“道”生天地、万物,为母,为根;世人却以“名利”为母,为荣。守道者能长生久视,能无所不为;而因“名利”丧身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注 释
1·谷神不死:空虚无形的“道”不会死亡。 谷神:指“道”。 据:《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刚好与本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相照应,由此可知“玄牝”就是“道”,而“玄牝”又叫“谷神”,故知“谷神”就是“道”;另参阅《第十六章》“道乃久”;《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是谓玄牝:它就叫玄牝。 是:这,代指“道(谷神)”。 玄:原指深黑色,这里有玄妙难测的意思。 牝:本义指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比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 据:《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等。
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即‘道’)的生育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本。 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具体义来比喻。 据:可参阅“注释2”。
4·其若存,用之不堇:这样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若:如此,这样。 堇:通“既”,尽。 据:《第三十五章》“用之,不可既也”;《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老子本义》第七章
原 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 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即‘不贪生’)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此,有德的“圣人”虽退居人后,却能够在众人之中领先;虽置身度外,却能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够成就他自身。
冲虚子简析;唯有“舍”,方有“得”;唯有“不贪生”,方能“长生久视”。故老子曰“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以“反”求“正”,“道”奥妙之关键啊!
注 释
1·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即‘不贪生’)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以:因为。 生:以……为生,意动用法。 不自生:不以自己的生存为生存,即不贪生。 据:《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第七十七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2·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虽退居人后,却能够在众人之中领先。 退、先:都是使动用法。 据:《第六十六章》“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外其身而身存:虽置身度外,却能够保全自身。 外:使动用法,置之度外的意思。 据:《第二十三章》“曲则全”;并与“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相照应,可参阅“注释1”。
《老子本义》第八章
原 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 文
圣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却能够保持安静;常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有德的“圣人”安居如“江海”之水甘处下位,心灵如“深潭”之水清静无染,施予如“甘露”之水公道无私,言语如“暴雨”之水稀而诚信,从政如“冰溶”之水自然无为,处事如“安静”之水贤能不争,行动如“浑浊”之水静待时机。正是因为圣人具有这七种不争的德性,所以他才不会犯过失。
冲虚子简析:本章通过水的不同状态来展现圣人不争的品性:以“江海”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谦下不争,以“深潭”之水来表现圣人的无欲无染,以“甘露”之水来表现圣人的公道无私,以“暴雨”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诚信少言,以“冰溶”之水来表现圣人的无为而治,以“安静”之水来表现圣人的贤能不争,以“浑浊”之水来表现圣人的静待时机。这不正是“弱也者,道之用也“的生动体现吗?
注 释
1·上善:上等的善于守“道”之人,即“圣人”。
2·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善于使万物获益,却能够保持安静。 善:善于,擅长。 利:使……有利。
3·居善地:安居如“江海”之水甘处下位。 据:《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第七十八章》“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心善渊:心灵如“深潭”之水清静无染。 渊:深潭。 据:《第十一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第五十七章》“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5·予善天:施予如“甘露”之水公道无私。 予:给予,施予。 据:《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第五十六章》“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6·言善信:言语如“暴雨”之水稀而诚信。 据:《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第十七章》“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第七十五章》“单而善谋”。
7·政善治:从政如“冰溶”之水自然无为。
据:《第十五章》“涣呵!其若冰释”;《第五十七章》“我无为也,而民自化”;《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8·事善能:处事如“安静”之水贤能不争。 据:《第十六章》“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七十章》“故:善为士者不武……是谓不争之德”。
9·动善时:行动如“浑浊”之水静待时机。 据:《第十五章》“混呵!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第五十七章》“我好静,而民自正”。
10·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因为圣人具有这七种不争的德性,所以他才不会犯过失。 尤:过失,错误。 据:《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另参阅《第二十章》“绝学无尤”注释;不争则“无为”(即不去‘人为’),“无为”故无败也,故无尤。
《老子本义》第十章
原 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wú)离乎?抟(tuǎn)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译 文
能使精气充盈于身体而达到(像婴儿般)形神合一,永不分离吗?能使精气运行于周身,达到像婴儿般柔和的程度吗?(世人要想达到上两句所说的婴儿般之‘厚德’, 当虑及以下四点)洗涤心灵,能够做到清静无染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弃智无为吗?生存处事,能够做到柔弱不争吗?聪明通达,能够做到不用才智吗?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能使“德”产生,使“德”积蓄;产生却无所占有,积蓄滋长却无所主宰,这就是玄妙之“德”。
冲虚子简析:修“德”的人必须先守“道”,唯“守弱弃智”方能消除萌生的“私欲”,方能使“德”生,“德”长;直至达到婴儿般的厚德。如此也就能回归于自然,回归于“道”了。本章为修行之人的至宝,当认真体会并实行,积德成道则不远矣。
注 释
1·戴营魄抱一……能婴儿乎:能使精气充盈于身体而达到(如婴儿般)形神合一,永不分离吗?能使精气运行于周身,达到婴儿般柔和的程度吗? 戴:负载,负荷。 营:营气,精气。 魄:体魄,形体。 抱一:合一。 毋:不。 抟:运转,周环。 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
2·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洗涤心灵,能够做到清静无染吗? 涤除:洗涤。 玄鉴:喻指心灵。 据:《第三章》“虚其心”、“弱其志”;《第八章》“心善渊”;《第十九章》“现素抱朴,少私寡欲”等。
3·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爱民治国,能够做到弃智无为吗?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五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
4·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生存处事,能够做到柔弱不争吗? 天门:指天赋人体的耳、鼻、口、目等器官。 启:开。 阖:关闭。 天门启阖:比喻人的生存处事。 雌:比喻柔弱。 据:《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第五十二章》“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六十章》“牝恒以静胜牡”;《第六十九章》“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八十章》“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等。
5·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聪明通达,能够做到不用才智吗?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五十二章》“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六十四章》“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
6·生之,畜之:使“德”产生,使“德”积蓄。 生:使……产生。 畜:使……积蓄。 之:代指“玄德”。 据:《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是谓重积德”;因器“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第二十四章》),故“德”生矣、畜矣。
7·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它产生却无所占有,它积蓄滋长却无所主宰,这就叫做玄妙之“德”。 玄德:玄妙之“德”;“德”之解释可参阅《第三十八章》注释1。 据:《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而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老子本义》第十一章
原文
卅(sà)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zhí)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同绕一个轮毂,正是因为轮毂的虚空,才有了车子的用途;烘烧粘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器皿的虚空,才有了陶器的用途;开凿门窗,正是因为门窗的虚空,才有了房屋的功用。因此:“有”之所以具有功利,是因为虚空的“无”起着决定的作用。
冲虚子简析:“有无”虽相生,然其本为“一”,而世人常割裂为“二”。只知“有”之用,而不知“无”之用;若能明了“无用”之妙用,则离“道”不远矣。
注释
1·卅辐同一毂:三十根辐条同绕一个轮毂。 卅:三十。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若干直条,如现今自行车的轮条。 同:通“拱”,环绕。 毂: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内贯车轴,外承车辐。
2·燃埴而为器:烘烧粘土制作陶器。 燃:原文作“然”,通假字,烧。 埴:粘土。 器:器皿。
3·凿户牖:开凿门窗。 凿:打孔,作洞。 户:门。 牖:窗。
4·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所以具有功利,是因为虚空的“无”起着决定的作用。 据:《第二章》“有无之相生”;《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本义》第十二章
原 文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译 文
五彩缤纷最终只会使人眼花缭乱,纵马狩猎最终只会使人心思狂荡,奇珍异宝最终只会使人行为不轨,美味佳肴最终只会使人口味败坏,丝竹之音最终只会使人听觉失灵(即导致萎靡不振)。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只求填饱肚腹却不贪图耳目之欲。所以,要舍弃声色物欲,而选取填饱肚腹。
冲虚子简析:五色、五味、五音、狩猎、财宝等,都是惑乱的根源。只因世人不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圣人就从根源上断绝它们。
注 释
1·五色使人目盲:五彩缤纷最终只会使人眼花缭乱。 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目盲:眼瞎,比喻眼花缭乱。 据:此与本章“为腹而不为目”相照应,故《第五十二章》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2·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纵马狩猎最终只会使人心思狂荡。 驰骋:纵马疾驰。 心发狂:心思放荡却不能遏制。
3·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奇珍异宝最终只会使人行为不轨。 行:行为。 方:违,指行为不轨。 据:《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4·五味使人之口爽:美味佳肴最终只会使人口味败坏。 五味: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此代指“美味”。 爽:伤,败坏。
据:《第三十五章》“乐与饵,过格止”;《第六十三章》“味无味”相照应。
5·五音: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近似于简谱中的1、2、3、5、6,此代指“音乐”。
6·为腹而不为目:只求填饱肚腹却不贪图耳目之欲。 据:《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第四十九章》“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老子本义》第十三章
原 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译 文
人们之所以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就像遇到惊吓一样,是因为他们把“宠爱”与“侮辱”这样的大忧虑看得像“生命”那样重要的缘故。为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就是因为“宠爱”本该居于下位,并不值得过分看重,可是世人得到它就惊喜,失去它就惊恐,所以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宠辱”这样的大忧虑,是因为我拥有生命,等到我没有了生命,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宠辱’也就无处可存了)?所以:只有用重视生命的态度去重视天下的人,这样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只有用吝惜生命的态度来爱惜天下的人,这样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呀!
冲虚子简析:“名利”(宠辱)不过是身外之物,如果连生命都不存在了,那么,它们还能存在吗?所以,圣人常以“生命”为宝,而视“名利”为洪水猛兽啊!
注 释
1·贵大患若身:重视大忧虑就像重视生命一样。 贵:贵重,重视。 患:忧虑。
2·宠之为下也:“宠爱”本该居于下位。 据:《第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及:等到。
4·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用重视生命的态度去重视天下的人,这样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用吝惜生命的态度来爱惜天下的人,这样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呀! 若:这样。 托:托付。 据:《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第七十四章》“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老子本义》第十四章
原 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稀;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hū)恍(huǎng)。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 文
视而不见,称它为“微”;听而不闻,称它为“稀”;摸而不得,称它为“夷”;从这三方面都不能分辨清楚,它本来就混沌为一体。这个混沌为一的“道”,从上来说,它并非荒诞无稽;从下来讲,它并非恍惚不明(说明‘道’的确是存在的)。它连续不断不能分割啊!因而无法给它命名,所以又回归到虚空无物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所以它又叫做“惚恍”。跟随却看不见它的后尾,迎接却见不到它的前头(因‘道’无形也)。因此,只要执守住现今这个惚恍无形之“道”,就能驾驭现存的天下万物,并能以此了解远古万物的起始,这就叫做掌握了“道”的规律。
冲虚子简析:道虽“惚恍”无形,却并非虚空无物,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圣人知之,故能“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是以能御万物而知其始也。
注 释
1·捪:抚摸。
稀:原文“希”,相通。
2·计:算清,数清。
3·故混而为一:本来就混沌为一体。 故:本来。 混:混沌。 据:《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
4·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这个混沌为一的“道”,从上来说,它并非荒诞无稽;从下来讲,它并非恍惚不明。 一:指“道”。 谬:荒诞无稽。 惚:不明,不清楚。 据:《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第四章》“湛呵!似或存”;《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5·寻寻:连续不断而来。
6·是谓无状之状……是谓惚恍:这就叫做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这叫做惚恍。 据:《第二十一章》“道之物,唯恍唯惚……中有精呵”。
7·执今之道……以知古始:执守住现今这个惚恍无形之“道”,就能驾驭现存的天下万物,并能以此了解远古万物的起始。 据:《第二十一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8·纪:规律。
《老子本义》第十五章
原 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shè)水;猷(yóu)呵!其若畏四邻;俨(yǎn)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新成。
译 文
古代善于执守“道”的人,幽微精妙,高远通达,深奥得无法记述。因为无法记述,所以只能勉强描绘他的概貌:他处事谨慎啊!好像严冬趟水过河一样慎终若始;他深谋远虑啊!好像害怕四周邻国围攻一样沉静少言;他庄重恭敬啊!好像交战中的客军一样慈柔不争;他涣散不羁啊!好像冰凌消溶一样自然无为;他混沌无知啊!好像不会笑的婴儿一样纯真质朴;他昏昧糊涂啊!好像浑浊的江水一样淳厚愚钝;他旷达无欲啊!好像空虚的低谷一样安守卑辱。谁能像“浑浊”之水一样因为守静而逐渐达到清静无欲呢?谁又能似“安静”之水一样由于施为而慢慢变得更加富有呢?恐怕只有能够保持这个“道”的人才不会去贪求盈满。因为只有不去贪求盈满,所以才能够推陈出新。
冲虚子简析:守“道”者混沌为一,能“静”亦能“动”,既能“静”中有“动”,亦能“动”中守“静”,故变化莫测也,然世人常妄动而不知守静,故凶也。
注 释
1·玄达:深奥通达。
2·志:记述。
3·豫呵!其若冬涉水:他处事谨慎啊!好像严冬趟水过河一样慎终若始。 豫:犹豫,谨慎。 据:《第六十四章》“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4·猷呵!其若畏四邻:他深谋远虑啊!好像害怕四周邻国围攻一样沉静少言。 猷:谋划。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
5·俨呵!其若客:他庄重恭敬啊!好像交战中的客军一样慈柔不争。 俨:庄重恭敬,含有慈柔不争的意思。 据:《第七十一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
6·涣呵!其若冰释:他涣散不羁啊!好像冰凌消溶一样自然无为。 释:溶化、消溶。 据:《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7·沌呵!其若朴:他混沌无知啊!好像不会笑的婴儿一样纯真质朴。 据:《第二十章》“沌呵!若婴儿之未咳”。
8·混呵!其若浊:他昏昧糊涂啊!好像浑浊的江水一样淳厚愚钝。 混:糊涂。 据:《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
9·旷呵!其若谷:他旷达无欲啊!好像空虚的低谷一样安守卑辱。 据:《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0·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像“浑浊”之水一样因为守静而逐渐达到清静无欲呢? 徐:慢慢地、逐渐地。 清:清静,此指清静无欲。 据:《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十章》“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
11·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又能似“安静”之水一样由于施为而慢慢变得更加富有呢? 生:创造、增加。 据:《第八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也”。
12·葆此道者不欲盈:只有能够保持这个“道”的人才不会去贪求盈满。 葆:通“保,”保持。 据:《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第二十章》“众人皆有余,我独遗”等。
13·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新成:只有不去贪求盈满,因此才能够推陈出新。 据:《第二十三章》“敝则新”;《第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老子本义》第十六章
原 文
致虚,极也;守静,笃(dǔ)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ài)。
译 文
只有使思想达到极端虚空的境界,才能切实地保守住内心的清静。万物普遍生长,我以此(即‘致虚’、‘守静’)发现了它们返还的过程。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本,称为“静”。静,这就叫又返回到了生命的起始。返回于静(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就是永恒不变的“道”。懂得无为守静(即不妄为),就是“聪明”。不懂得无为守静,就会妄动。如果任气妄为,就要遭到凶祸。懂得无为守静,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道无私;公道无私,就能成为有德的君王;成为有德的君王,就会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遵守“道”;遵守“道”就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冲虚子简析:万物由“无”至“有”,又从“有”复归于“无”。无,并非虚空无物也,而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捪之不得”之“精”气也,且精中有“信”。世人不知此中奥妙,常因多欲妄为也,故为精中之“信”所左右,是以流转于生死之间而不自觉也。圣人知之,常守虚静,故不为精中之“信”所扰也,是以能“万物弗伤”而“长生久视”也。
注 释
1·致虚,极也;守静,笃也:只有使思想达到极端虚空的境界,才能切实地保守住内心的清静。 笃:专注。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2·旁:普遍。 作:兴起
3·天:天然,自然。 芸芸:繁盛众多的样子。
4·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都要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本,称为“静”。 根:根源,本原。 据:《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静,是谓……常也:静,这就叫做返回到了生命的起始。返回于静(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就是永恒不变的“道”。 据:《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第三十五章》“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6·知常,明也:懂得无为守静,就是聪明。 常:即指“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句,也就是说要守静而不去妄为。 据:《第五十二章》“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五章》“知常曰明”;《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弗矜故能长”;《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成功而弗居也”。
7·不知常,妄。妄作,凶:不懂得无为守静,就会妄动。任气妄为,就要遭到凶祸。 妄:乱,胡乱。 据:《第四十二章》“故强梁者不得死”;《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等。
8·公乃王:公道无私就会成为有德的君王。 据:《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王乃天:成为有德的君王就会顺应自然。 据:《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10·天乃道:顺应自然就是遵守“道”。 据:《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11·道乃久:遵守“道”就能长久。 据:《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12·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没身:终身。 殆:危险。 据:《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五十二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本义》第十七章
原 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yóu)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 文
最好的君王,百姓们不知道有他存在;其次的君王,百姓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们害怕他;最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们侮辱他。如果君王诚信不足,百姓们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君王总是诚信而且善于谋划啊!他珍视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尽管功业成就,事情完成,可百姓们并不知是出于君王之功,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冲虚子简析:圣人常常不显示他的功绩,不但“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辅万物之自然,而且“弗敢为、弗敢言”。因此,百姓们才没有任何察觉啊!而当今之领导能做到这些吗?吾不敢妄言也。
注 释
1·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君王,百姓们不知道有他存在。 太上:至上,指最好的君王,即守“道”的君王。 据:《第十六章》“王乃天,天乃道”;《第六十四章》“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另与最后一句“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相照应。
2·案:于是,就。
3·猷呵!其贵言也:最好的君王总是诚信而且善于谋划啊!他珍视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 猷:谋划。 据:《第七十五章》“单而善谋”;《第二十四章》“稀言自然”;《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等。
4·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功业成就,事情完成,可百姓们并不知是出于君王之功,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成功而弗居也”;《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现贤也”,故百姓们“不知有之”也。
《老子本义》第十八章
原 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太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 文
所以: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即‘妄为’)出现;六亲不和睦,就会有孝慈出现;国家昏乱动荡,就会有忠臣出现。
冲虚子简析:“才智”产生,就会出现妄为。因为“妄为”,所以人类对万物阴阳的区分也就鲜明了!然而混沌为一的“道”也就丧失了,“道”既然丧失,“和谐”还会存在吗?
注 释
1·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就会有仁义出现。 案:于是,就。 据:《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第二十四章》“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十九章》“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2·智慧出,案有太伪:才智产生了,就会有过分的“人为”( 即‘妄为’)出现。 智慧: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因都是在趋利避害的“主观人为”过程中所积累而形成的,狭隘自私且有损于万物之发展,所以它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属于错误的认识,故为“道”之华,“愚”之始。另可参阅《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之注释。 太:原文“大”,过分的。 伪:人为,指人们因利益或好恶而采取的“主观”行为;它与“自然”相对。 据:《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五十三章》“使我介有智也……是谓盗夸”;《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是以轻死”;《第七十三章》“知不智,尚矣!不知不智,病矣”。
3·六亲:六种亲属。主要有两种说法,或指父、子、兄、弟、夫、妇;或指父、母、兄、弟、妻、子。
4·邦:国家。
5·贞臣:忠臣。
《老子本义》第十九章
原 文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现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 文
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更多;抛弃仁爱与正义,反而使百姓回归于孝慈;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这三个方面作为治国原则还不够,所以要让它们有所归属(即统治者与百姓都要做到):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冲虚子简析:“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为政者”若能弃智无为,则民无欲而不争,亦无过分之“人为”也。无“妄为”则民“朴”也,民“朴”则合乎“道”矣,故孝慈复归而盗亦绝矣。
注 释
1·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抛弃圣贤与智慧,反而使百姓获益百倍。 据:《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2·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智巧与权力,反而使盗贼自然绝迹。 利:利器,代指国家权力。 据:《第三十七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五十七章》“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五章》“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3·文:法令条文,引申为“原则”。
4·现素抱朴,少私寡欲:外现质朴,内守纯真;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现:呈现,显现。 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比喻质朴本色的,不加修饰的。 朴:没有加工的原木料,比喻纯真质朴。 据:《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智、无欲也”;《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章
原 文
绝学无尤: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xī),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沌呵!若婴儿之未咳(hái);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zhōu)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澹(dàn)呵!其若海;飂(liáo)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 文
抛弃才智,就不会因种种“妄为”而犯过失(此处指因妄分万事万物而犯的过失):是与非,它们相差才多少?美与丑,它们距离又多大?老百姓所害怕的君王,也并不是不害怕老百姓;恍惚不明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啊!世俗人是那样的高兴欢乐,好像是在享受祭祀时的盛宴;又好像是在春天登上高楼远眺美景。唯独圣人淡泊恬静,没有任何征兆,混沌无知啊!如同婴儿还不会笑;颓丧疲惫啊!好像无家可归一样没有反应。世俗人都积聚有余,唯独圣人因帮助人而一无所有。圣人有的只是蠢人的心肠,实在是愚昧无知啊!世俗人是那么明白清醒,唯独圣人是如此昏愦啊!世俗人是那么精明强干,唯独圣人是如此蒙昧啊!安静啊!他就像大海一样;飘泊啊!他又好像无所定止。世俗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独圣人愚顽鄙陋,无所事事。唯独我想要与众不同,而去执著地保守住大“道”。
冲虚子简析:世俗人常因“多闻多智”而妄分万事万物,岂不知阴阳虽相反相对,却相互转化,混沌为一,实不可分也。故世俗人常巧外而拙内,知雄而弃雌,知白而陋黑,知荣而鄙辱。呜呼,悲哉!圣人则知“道”之无割,故混沌不分而守其朴也。
注 释
1·绝学无尤:抛弃才智,就不会因种种“妄为”而犯过失。 学:学问、知识,即才智。 尤:过失,错误,指因妄为而犯的过失;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因过分的“人为”(即‘妄为’)违反“自然”,故属于错误的行为;原文“忧”,应属同音之误。 据:《第六十四章》“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也”;《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绝学则“无为”,“无为”则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故“绝学无尤”。
2·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是与非,它们相去有多少? 唯:应诺声,顺从地答应,引申为“是”。 诃:叱责声,引申为“非”。 据:《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3·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美与丑,它们之间才相差多少? 据:《第二章》“美之所以为美,恶矣”。
4·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老百姓所害怕的君王,也并不是不害怕老百姓。 据:《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三十六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恍呵!其未央才:恍惚不明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没有界限的啊! 未央:没有尽头,没有界限。 据:《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光而不耀”;《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
6·熙熙:高兴快乐的样子。
7·如享太牢:好像是在享受祭祀时的盛宴。 享:享受。 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典礼时,所用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
8·我:不是老子自称,而是指圣人或得“道”之士。 泊:淡泊,恬静无为。 兆:征兆,迹象。
9·咳:小儿笑。
10·累:颓丧貌,疲惫憔悴貌,这里侧重指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没有反应。
11·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世俗人都积聚有余,唯独圣人因帮助人而一无所有。 遗:遗留给。 据:《第六十八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第七十九章》“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乎?唯有道者乎”。
12·鬻:粥糊,此指糊涂。 鬻人:糊涂人,指世俗人。 昭昭:明白。
13·察察:分析明辨,也指“有为”。 闷闷:蒙昧的样子,也指“无为”。
14·澹:安静。
15·飂呵!其若无所止:飘泊啊!好像无所定止。 飂:飘,飘浮。 止:居处。 据:《第二十章》“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
16·众人皆有以:世俗人都有所作为。 以:为,行事。 据:《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17·顽以鄙:愚昧无知而且鄙陋,即无所作为。
18·食母:像婴儿一样仰食于母亲。 母:比喻“道”。
《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章
原 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 文
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恍惚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形象啊;不明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种类啊;隐微幽暗啊!它里面确有万物的精气啊,这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从现在上溯至古代,它的这种“恍惚”无形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我凭什么知道天下万物起始时的样子呢?就是依靠的这恍惚无形之“道”(因万物之特征皆由道中之‘象’、‘物’、‘精’决定着)。
冲虚子简析:万物形成以先,其形象,其种类,已为“道”所命定。而“精”为万物之本,从古及今,随万物“有”、“无”而流转,其运动变化之轨迹,则形成精中之“信”,然则世俗人常因不守“道”,故为“信”所左右而有“宿命”也;圣人常“致虚、守静”而达“精和”,故不为其扰也。
注 释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被厚“德”蓄养而成的天下万物之形态,唯独顺从于“道”。 孔:深。 孔德:厚德。 据:《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2·道之物,唯恍唯惚:“道”这个东西,恍惚不明,似有若无。 据:《第十四章》“一者,其上不谬……是谓惚恍”。
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那些精气很真实,而且精气中蕴藏着万物先前的信息。 据:《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自今及古……以顺众甫:从现今上溯至古代,“道”的这种恍惚的状态(即中有‘象’、‘物’、‘精’)也不会发生变化,因而能使天下万物的起始都顺从于“道”中的“象”,“物”、“精”。 名:名称,这里指状态。 顺:使……顺从。 甫:开始,起始。 众甫:指万物的起始。 据:《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也”;《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老子本义》第二十二章
原 文
吹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现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衿(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 文
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得到彰显;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获得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成为领导。这些从“道”的角度来说:它们都属于剩饭和赘瘤一类。即使是世俗人也会厌恶它们,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冲虚子简析:弱也者,“道”之用也。水之柔弱,故能胜刚强也。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无不守“弱”也。世俗人不知守“弱”也,虽偶有成事者,亦犹昙花一现也。岂不闻西楚霸王项羽乎?力拔山兮气盖世,而终乌江自刎,不亦悲乎?
注 释
1·吹:帛书本为“炊”,通假字,指自吹,抬高自己。 立:成就。
2·自现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能算是聪明。 现:表现。 明:聪明。 据:《第七十四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现也,自爱而不自贵也”;《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也”;《第二十三章》“不自现故明”。
3·伐:夸耀。 矜:自以为贤能。
4·物:以物代人,指大众,世俗人。 或:或许。
5·故有欲者弗居: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这样做。 有欲者:指有所施为的有“德”之人,即圣人。 据:《第一章》“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另参阅:《第四十一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三章
原 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译 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减少反而能获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道”而成为天下人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所以会得到彰显;不自我表现,所以会显得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会获得成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会成为领导(即百姓公认且信服之领导而非世俗任命之领导)。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一个人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才能保全”就是与此意义相近的话啊!确实这所有的效应全都要归功于“道”啊!
冲虚子简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不知其“动”,不知其“用”,焉能获“道”之助乎?圣人知之,故常守弱、守柔也;因其不争,是以无人能与之争也。
注 释
1·曲:委曲。 全:齐全。
2·枉:弯曲。 正:正直。
3·敝则新:陈旧反而能出新。 敝:破败。 据:《第十五章》“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新成”。
4·少则得:减少反而能获得。 据:《第二十章》“绝学无尤”;《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八章》“知者不博”。
5·多则惑:贪多反而会迷惑。 据:《第五章》“多闻速穷,不若守于冲”;《第四十七章》“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第六十八章》“博者不知”。
6·执:持守。 一:指“道”。 式:法式,典范。
7·几:接近。
8·诚:确实。
另参阅:《第二十二章》、《第五十八章》、《第六十九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四章
原 文
稀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 文
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要知道,无论多么强的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那么谁使它们这样呢?既然天地的狂暴力量尚且不能持久,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所以:能依照“道”规律行动的人,就会同“道”相合;能依照“德”规范做事的人,就会与“德”相合;不依照“道”、“德”规律办事的人,就会失“道”、失“德”;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违背“德”规范的人,也就是失去“道”了。
冲虚子简析:唯有少言,甚或不言、无为,方合乎“道”,合乎“德”。而世俗之人又何如呢?为政者,颁布政令多如牛毛,以显其功,而民益穷;为民者,肆意妄为犹如转轮,而终遭凶。故失“道”失“德”者,终为所弃,信矣哉!
注 释
1·稀言自然:清静无为(即少颁布政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稀:原文作“希”,通假字,少。 据:《第十七章》“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2·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暴风或暴雨都不会持续一天一夜的。 飘风:旋风,暴风。 终朝:整天。
3·又况于人乎:又何况是人呢(故要稀言、无为)? 又:帛书本作“有”,通假字。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能及之矣”。
4·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合乎“德”规范的人,也就是获得“道”了。 据:《第五十一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
原 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廖(liáo)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 文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寂静啊!虚空啊!它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给它取个表字叫做“道”。我又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啊!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啊!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啊!又重新回归于广大无边的状态。“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于它自身。
冲虚子简析:“道”大而无形,因其“虚”、“静”,故能永存不死;它自根自生,故能为天地母,万物宗也。
注 释
1·有物混成:有个东西浑然一体。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2·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产生。 据:《第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3·寂呵!廖呵:寂静啊!虚空啊! 据:《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第三十五章》“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4·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独立存在而且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母。 据:《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5·吾强为之名曰大……远曰返:我勉强给它取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又称为消逝无踪,它消逝无踪又称为深远至极,它深远至极又返回到广大无边的状态。 返:原文“反”,通假字,返回。 据:《第一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四章》“湛呵”(指‘逝’)、“渊呵”(指‘远’);《第四十章》“道褒无名”;《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6·王亦大:王也大。 据:《第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因“王”顺应自然,遵守“道”,故大。
7·国:此指宇宙空间。
8·道法自然:“道”取法于它自身。 自然:天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据:《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六章
原 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zī)重;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 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具体指以身为重、以静为君);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呢?要知道,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冲虚子简析:修“道”者常以“生命”为贵,以“清静”为宝,故视“名利”为浮云也。世之“为政者”则不然,或颁法之多以显其威,或劳役(各种工程)之多以博其名,或争战之多以逞其能,或食税之多以达其欲,而使“人之饥”也,“百姓之不治”也,“民之轻死”也,故“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是以失其“本”,失其“君”而亡矣。
注 释
1·躁:躁动。 君:君王,可译为主宰。
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因此,有德的君子每天的所作所为,始终都不会背离他的根本:“道”。 君子:指有德守“道”之人。 行:行动,指所作所为。 辎重:指军中装载器械粮草的车子,以此来比喻君子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即以身为重、以静为君。 据:《第八章》“动善时”;《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第三十一章》“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虽有荣馆,宴处则超然:即使有华美的宫室,也会安闲居处并能超然其外。 虽:即使。 荣馆:华美的宫室。 馆:帛书本作“官”,通假字。 宴:原文作“燕”,安,安闲。 据:《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二十章》“飂呵!其若无所止”。
4·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那么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王,却以轻视(百姓的)生命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呢? 乘:古代一辆兵车四匹马叫“一乘”。 万乘之王:指古时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 身:指身体、生命。 以身轻:即以身为轻,把生命看为轻,也就是轻视生命。 据:《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盗夸,非道也”;《第七十七章》“人之饥也……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第七十四章》“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5·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视(百姓的)生命就会丧失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主宰。 据:《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第三十六章》“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夫代大匠斫者,则稀不伤其手矣”;“故:贵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第十三章》)。
《老子本义》第二十七章
原 文
善行者无辙(zhé)迹,善言者无瑕(xiá)谪(zhé),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jiàn)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译 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谁也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束缚却谁也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从不废弃人,也从不废弃万物的任何优点(即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叫做沿袭了永恒不变的“道”。所以:善于守“道”的人,是不善于守“道”人的老师;不善于守“道”的人,是善于守“道”人的借鉴。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表现得很智慧,其实也是个大糊涂虫,这就是玄妙之“道”的关键。
冲虚子简析:守“道”之人,因能顺应自然,故善知万物而不会厚此而薄彼也。此与彼,对“道”而言,本不存也,不过是“人为”之命定也。故圣人能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 释
1·辙:指车轮压出的痕迹。
2·瑕:指玉石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 谪:责备、指责。
3·筹策:古代用于记数、计算的竹制器具,也称筹码。
4·关楗:关闭门户的器具,即门闩。古代横用的为“关”,竖用的叫“楗”。
5·约:束缚、捆缚。
6·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从不废弃人,也从不废弃万物的任何优点。 救:帮助。 财:通“才”,才能,此指优点。 据:《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7·袭明:沿袭了永恒不变的“道”。 袭:因袭、沿袭。 明:代指永恒不变的“道”,据《第十六章》“知常,明也”。
8·善人:指善于守“道”之人。而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也都属于善于守“道”之人。
9·资:资助,引申为借鉴。
10·不贵其师……是谓妙要: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借鉴,即使表现得很智慧,其实也是个大糊涂虫,这就是玄妙之“道”的关键。 妙:指玄妙之“道”,可参阅《第一章》“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要:要点、关键。 据:《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恍呵!其未央才”;《第二十八章》“夫大制无割”;《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老子本义》第二十八章
原 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译 文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小溪;甘作天下的小溪,永恒的“德”才不会背离;永恒的“德”不背离,就又回归到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虽然心里什么都清楚,却安守昏昧,愿作天下的典范;愿作天下的典范,永恒的“德”才不会有差错;永恒的“德”没有差错,就又回归于无穷无尽的混沌状态。虽然懂得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处天下的低谷;甘处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永恒的“德”达到充足,就又回归于“道”了。如果把“道”分散、割裂(即失‘道’)就会变成一般的世俗之人,而圣人因为运用“道”,所以就成为天下人的领导。要知道,大“道”是不能被割裂、分散的。
冲虚子简析:“道”本为一,俗人却妄分为二,皆因其不知“道”之动也。道“动”却以“不动”观之,与刻舟求剑何异乎?故“道”失而“德”离,不亦愚乎?圣人知之,故混沌不分而能为“器”之长也。
注 释
1·知其雄,守其雌: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柔弱。 雄:比喻刚强。 雌:比喻柔弱。 据:《第十章》“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第三十六章》“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六十一章》“牝恒以静胜牡”。
2·恒:永恒。
3·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背离,就又回归于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 婴儿:道家认为婴儿无知无欲,以此来比喻纯真状态。 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4·知其白,守其黑:心里什么都清楚,却安守昏昧。 据:《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5·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永恒的“德”没有差错,就又回归于无穷无尽的混沌状态。 忒:差错、过失。 无极:没有终极,不能穷尽。
6·知其荣,守其辱: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 据:《第九章》“贵富而骄,自遗咎也”;《第十三章》“宠之为下也”;《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7·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永恒的“德”达到充足,就又回归于“道”了。 朴:本义指原初未动的木材,这里比喻“道”,可参阅《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 据:《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养之复之”;《第五十九章》“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8·朴散则为器:把“道”分散、割裂就会变成一般的世俗之人。 器:器物,比喻世俗人,一般的人,也就是失“道”的人。 据:《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六十九章》“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9·圣人用则为官长:圣人运用“道(朴)”就成为天下人的领导。 据:《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弗矜故能长”;《第三十四章》“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第三十九章》“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等。
10·夫大制无割:大“道”是不能被割裂、分散的。 制:法式,式样。 大制:大的法式,这里指“大道”。 据:《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先后之相随,恒也”;《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恍呵!其未央才”;《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第三十九章》“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第五十八章》“祸,福之所依……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等。
《老子本义》第二十九章
原 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陪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译 文
要想通过强行治理来获取天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的。“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能通过“妄为”来治理的。任气妄为必然导致失败,强行控制只会失去更多。要知道,世间万物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强健,有的瘦弱;有的增益,有的减损。因此,圣人常顺应“自然”去作为(故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摈弃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夸大的“人为”举动(即要罢黜违反万物自身特点的行为)。
冲虚子简析:天地万物形成以先,已为“道”所命定,各有其“轨”也。故循“轨”而为,则无败矣。
注 释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非可为者也:要想通过强行治理来获取天下,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的。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是不能通过“妄为”来治理的。 为:不顺应自然而去刻意人为的意思。 已:句末语气词,表示确定语气。 神器:神圣的器物,此指天下。 据:《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任气妄为必然导致失败,强行控制只会失失去更多。 据:《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3·嘘:吐气缓。 吹:出气急。
4·陪:增厚,增益。 隳:毁坏,减损。
5·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因此,圣人常顺应“自然”去作为,而摈弃那些极端的、过分的、夸大的“人为”举动。 甚:极端。 奢:夸大、过分。 据:《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三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第五十八章》“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另参阅:《第二章》与《第三十二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章
原 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jīng)棘(jí)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jīn),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 文
利用“道”来辅助君王,不要以军队逞强于天下;因为用兵这件事,往往会有报应的。要知道,军队驻扎的地方,常常是荆棘丛生(即环境恶劣)。因此,善于以“道”辅助君王的人用兵,只不过是取得胜利罢了,决不会用武力去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是出于不得已。只要做到这些,就叫做取胜却不逞强。要知道,万物如果过分逞强就必然会转向衰败,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冲虚子简析:用兵贵乎不得已,而世之用兵者,常以“杀戮”众多为功,以取胜逞强为能,真荒谬之极也,呜呼,悲哉!
注 释
1?以道佐人主……其事好还:利用“道”来辅助君王,不要以军队逞强于天下;因为用兵这件事,往往会有报应的。 佐:辅助、辅佐。 强:使强盛、逞强。 还:返、回,引申为报应。 据:《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
2?荆棘:丛生带刺的小灌木。
3?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善于以“道”辅助君王的人用兵,不过是取得胜利罢了,决不会用武力去逞强。 善者:指善于守“道”的人,即“以道佐人主”者。 果:成功、胜利。 据:《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死”;《第七十一章》“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第七十八章》“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4?矜:自以为贤能。
5?果而毋得已:胜利是出于不得已。 据:《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6?居是,谓果而不强:只要做到这些,就叫做取胜却不逞强。 是:这些。 据:《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故不失“道”矣。
7?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万物如果过分逞强就必然会转向衰败,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壮:壮盛。 已:止、完。 早已:早早败亡。 据:《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另参阅:《第二十三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一章
原 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xiān)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lì)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 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世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使用它。有“德”的君子平时安居把左边看作上位,只有用兵时才把右边看作上位,所以“兵器”也不是有“德”的君子所需要的东西。“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君子实在是不得已才动用它。虽然“兵器”以锋利便于刺入为上等,但不能因此就对精良兵器加以赞美。如果赞美它,就是喜好杀人。而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志向的。因此,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位;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所以战时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就是说要按丧礼来处理战事。因为杀人众多是迫不得已,所以要怀着怜悯慈柔之心去战斗;虽然打了胜仗,也应按丧礼来对待胜利。
冲虚子曰:战争,则伤亡众多也,不“道”也,故圣人弗居,不得已而用之。因其不得已,故常怀悲悯之心也,虽胜亦以丧礼居之。而世之用兵者则不然,常以杀人毁城为功,不亦悲乎?
注 释
1?兵:指兵器,侧重于武力、战争方面。 祥:吉祥、吉利。
2?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世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所施为的圣人决不会去使用它。 据:《第二十二章》注释。
3?君子:指有德守“道”之人。
4?偏将军:偏将。 偏:辅佐。
5?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志向的。 据:《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二十六章》“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威……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夫代大匠斫者,则稀不伤其手矣”。
6?杀人众,以悲哀莅之:因为杀人众多是迫不得已,所以要怀着怜悯慈柔之心去战斗。 悲哀:怜悯,且有慈柔的含义。 莅:帛书本作“立”,莅临、到场。 据:《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第七十章》“善战者不怒”;《第七十一章》“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故能“战胜”也。
另参阅:《第三十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二章
原 文
道恒无名,朴虽微,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bǐ)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译 文
“道”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虽然看不见它,可是天下谁也不敢去支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动归附;它使天地相互配合,因而能降下甘露,尽管没有谁命令却能自然均匀分布。“道”一旦开始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那么万物的这种状态就会被命定下来,万物也将因此而懂得守静(即要守‘道’而不妄动),懂得守静,所以就不会有危险。使“道”永远存在于天下,那么万物归顺,就好像小溪最终都要回归于江海一样。
冲虚子简析:“道”虽无名,却中有“象”、“物”、“精”,若守之,则能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故能使万物归而甘露均也。始制有名,则应循“名”而守“道”,不可“妄为”也,故能不殆。然则世人常越“名”而“妄为”,甚矣哉,不慧之至也!
注 释
1?道恒无名:“道”常常因无形而无法命名。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四十章》“道褒无名”。
2?朴虽微:“道”虽然看不见。 朴:指“道”。 据:《第十四章》“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
3?而天下弗敢臣:可是天下谁也不敢去支配它。 臣:使……臣服。 据:《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等。
4?宾:服从、归顺。
5?始制有名:“道”开始制定出有名有形的万物。 据:《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6?夫亦将知止:万物也将应懂得守静(即要守‘道’而不妄动)。 止:静止,此指“守静”,即要“无为”,要顺从“道”。 据:《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也”;《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第四十五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7?知止所以不殆:懂得守静,所以就不会有危险。 据:《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没身不殆”。
8?俾:使。
9?犹小谷之与江海也:好像小溪最终都要回归于江海一样。 据:《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老子本义》第三十三章
原 文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知足者,富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译 文
世俗人常常把阅历丰富、明辨万物之人,看作是有才智;圣人却把洞悉自我、清静无为之人,称为聪明。世俗人常常把争强好胜、蛮横霸道之人,看作是有力量;圣人却把战胜自我、甘居柔弱之人,称为强大。世俗人常常把妄为不息、逞勇冒进之人,看作是有志气;圣人却把懂得满足、退让不争之人,称为富有。因此,至始至终都不丢弃“道”的,才能长久;临近死亡却能保守“道”的,方能长寿。
冲虚子简析:有形与无形,其本为“精”。世人不知,故常求“外”也,任气使强,精“逆”而“道”失,是以不能长寿也;圣人知之,故常求“内”也,俭啬守弱,精“和”而“道”存,是以能长生久视也。
注 释
1?知人者,智也:世俗人常常把阅历丰富、明辨万物之人,看作是有才智。 智:才智,即前人所积累之知识、经验,属于主观“人为”现象,因不合乎“自然”,故圣人弃之。 据:《第十章》“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第二十章》“绝学无尤: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才”、“鬻人昭昭”、“鬻人察察”;《第十八章》“智慧出,案有太伪”;《第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三十八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等。
2?自知者,明也:圣人却把洞悉自我、清静无为之人,称为聪明。 明:聪明,是因为“守静”而不去主观“人为”。 据:《第十六章》“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第二十三章》“不自见故明”;《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第四十八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故为天下贵”;《第七十四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3?胜人者,有力也:世俗人常常把争强好胜、蛮横霸道之人,看作是有力量。 据:《第四十二章》“故强梁者不得死”;《第七十八章》“坚强者,死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4?自胜者,强也:圣人却把战胜自我、甘居柔弱之人,称为强大。 据:《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四十一章》“弱也者,道之用也”;《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第五十二章》“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第六十九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如以慈卫之”;《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是谓配天”;《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5?强行者,有志也:世俗人常常把妄为不息、逞勇冒进之人,看作是有志气。 强行者:逞强妄为的人,因违反自然不合乎“道”,故圣人鄙之。 据:《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等。
6?知足者,富也:圣人却把懂得满足、退让不争之人,称为富有。 据:《第十五章》“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第六十九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7?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至始至终都不丢弃“道”的,才能长久;临近死亡却能保守“道”的,方能长寿。 所:处所,这里指根基,即“道”。 亡:失去、丧失。 据:《第十六章》“知常,容……道乃久,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没身不殆”;《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二章》“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
原 文
道汜(sì)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生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 文
“道”犹如分而复合的江水啊(即‘道’既能产生万物,又能使万物回归于它)!它是可以支配万物的,虽然能够成就功业却总不称说自己有功德。它使万物“产生”,却不自以为主宰,永远就是这样没有欲望,可以称作微小;它使万物“回归”,却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作伟大。因此,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是因为他始终都不自称为大(即‘名于小’也),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冲虚子简析:万物“生”于道,而终“归”于道,可谓大矣,大而不显其形。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却不露其迹,因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为天下贵。
注 释
1?道汜呵:“道”犹如主流江水一样,既能分化出许多支流(即‘道’生万物),又能使这些支流汇合进主流(即万物又归于‘道’)。 汜:由主流分出又汇合进主流的支流。 据:《第三十二章》“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另参阅:“注释4、5”。
2?其可左右也:它是可以支配万物的。 左右:支配、控制。 据:《第四章》“渊呵!似万物之宗”;《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主也”。
3?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能够成就功业却总不称说自己有功德。 据:《第十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万物生焉:“道”使万物产生。 生:产生,帛书本作“归”,因与首句“道汜呵”不相照应,疑为抄写之误,故改之。 据:《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5?万物归焉:“道”使万物回归。 据:《第十六章》“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6?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是因为他始终都不自称为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据:《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并与本章“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相照应。
更多阅读
梦见老子给我解释《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解释
一)老子告诉我说,这么多人研究《道德经》,楞是没一个搞明白了的。就连最简单的“道”,没一个人说得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说:“道”其实很好理解。你们玩网络游戏,里头的那个虚拟世界是怎么来的?很简单,是程序员编好了程序,程序一运行,那个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及其思想研究与《道德经》现代文翻译(学术理论版)《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笔者作为一个爱好学哲学的人对她简直是爱不释手。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在本文将谈一谈笔者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小小的
合一之道----《老子丹道內观法》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合一之道----《老子丹道內观法》编注:元吾氏【元吾氏前注:老子的修道方法,简单至极。丹者,单也,一也。本源之一。丹道者,合一之道也。】1、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修道的基础)
《老子》: “百谷王”、“自见”、“自矜”、“自伐”、“自是”
《老子》:“百谷王”、“自见”、“自矜”、“自伐”、“自是”fupeishan 发表于 2006-11-5 12:14:21《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章第二节第二目“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中有这么一句话:“老子以
《变形记》里的主人公 变形记的主人公
《网变》魏程 湖南长沙市初中学生 高占喜 青海民和县朵卜村初中学生《成长之痛》胡耿湖南省长沙市“问题少年”石宏强陕西省偏远山村少年《孤岛》陈诚四川省南部县初中学生肖依湖南省益阳初中学生《我是我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