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学习文章时,我们首先讲的是字词、短语、句子。文章的基本格式。然后让学生仿写。读了吴老师这篇文章后,学到很多。其中,它说道:基于“阅读促发展”理念,文学阅读活动课的设计应遵循“拓展,活动,乐趣,互动和表达”的教学思路。从阅读材料看,文学阅读不是取代教材内容,而是拓展阅读空间;从教学方法看,活动课不是讲解知识,而是组织各种活动;从学习方式看,活动课不是观看小说视频或现场阅读,而是体验阅读的乐趣;从活动内容看,活动课不是训练阅读技能,而是师生、生生分享活动;从教学目的看,活动课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创意表达。
“三维体验”是指语言体验,文化体验和思维体验。语言体验是指在师生共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正处在文学语言环境中,并获得对语言的深刻体验;文化体验是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折射出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质;思维体验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评和思考。回想教短文时,我旨在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题目即可,很少考虑到讲解文章的这三种体验。吴老师还讲到了“三维体验”模式一般为“感知文化---朗读文段---思维导图----讨论分享----评价反馈”五个环节构成。
感知文化主要是通过主题音乐、作者简介、作品分享、文学人物特征描述,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冲击学生的文化感知。
朗读文段是让学生个人选取自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或几段,大声朗读,读出学生对该段落的理解,读出作者对该段落的写作情绪,强调个体通过朗读理解、品味语言和内容。记得在9月底在广州参加生本培训时听到一节语文课,有2个学生就谈到刘禹锡创作时的背景。学生们讨论很激烈。我在想,可不可以把这一内容引用到英语课中,让学生朗读出认为最好的句子,说出为什么。
思维导图是指活动课前各小组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等为主线用关键词呈现文学作品概貌的文字和图形,课前张贴在墙上,各小组互阅互评。如果是我可能一开始还是先教学生们如何去做思维导图,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各小组的思维导图,接着评选优秀的思维导图,这样日复一日练完以后,学生会很清晰地找出一个故事的主线。
讨论分享是指谈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分享是指民展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或谈谈个人阅读感受,或进行小组话剧表演,分享阅读的收获、成功和乐趣。这觉得对我们初中生来说,小组话剧表演或者是读后续写更适合我们。
评价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和反馈,以积极反馈为主,旨在加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效果,增强课外阅读乐趣。评价反馈环节如果是我,我会放在前面的四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