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和

说文解字:

"和"

和【和龢】(hé、hè、huò、huó、hú)

“和”,异体为“龢”。汉字简化前,“龢”与“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

小篆“和”可视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表此义项时读作“hé”。《说文?口部》:“和,相应也。”“禾”为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五谷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和”在人和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龢”为形声字,从龠,禾声。“龠”是一种管乐器。“龠”中有三“口”,“三”为众,意为多个出气发声之口,众口齐鸣,莺歌燕舞;“冊”意指很多乐管依次排列,“亼”为集合、聚集。因此“龢”指多人一同吹奏乐器,节奏一致,旋律和谐。具体到人与事,则为和睦、和顺、和煦、调和、祥和。“和”是天、地、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和”,单看字形,为大地生“禾”可养天下之“口”。和平的基础是人人有饭吃。“仓廪实而知礼节”即此之谓也。所产不足以养天下之民,就会出现掠夺和战争。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和平、和谐便无从谈起。“和平”一词也源于声音的和谐。

《国语?周语》:“乐和则谐,政和则平。”音乐和拍就是和谐,政策和顺就有和平。人生的诸多苦难归根结底是缘于不和。“不和”让社会动荡,让人心混乱,让人伦纷杂,让道德沦丧。

“和”从禾,从口,也寓指收获庄稼时百姓欣喜。《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平庸之调多人唱和(hè),

清高之音应者寥寥。“曲高和寡”比喻思想、言行、文艺作品等的高深,不能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和”后来又加上了唱和、和答等含意。虽范围有所扩大,但未离本义,“一唱一和”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和”读音为“hè”。

一唱一和是相互配合,彼此呼应,行为一致,声音和谐。和谐的声音被称为“天籁”。因此,“和”有和谐、调和的意思。《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一只鹤鸟在树阴下鸣叫,它的好伙伴声声应和:我有好酒,想与你一起享用。在声音上,这是鸟类之间的互相唱和。在画面上,这是一幅生态和谐的美好图景,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是天地的法则,也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环境讲“和”,万物共生共荣;人际关系讲“和”,大家和睦相处;吃饭做菜讲“和”,营养均衡,滋味调和;修身养性讲“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和谐使自然和人生都处在恰当的黄金分割点上,优美而惬意。

“和”有温和的意思,取中和、不偏重之意。又可做动词,指搅拌、混合。表此义项时读作“huò”。沈括《梦溪笔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而当表示将粉状物加液体后搅拌或揉弄使之粘在一起时,则读“huó”,如和面、和泥等。“和”也读“hú”音,是打麻将或斗纸牌用语,表示赢了。

“和”有和谐、和睦、不争之意。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社会和谐。《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兵将的团结一致。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事通达,百姓和睦安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会兴盛。传统京剧《将相和》以“和”字为纲,从廉颇的不平、挑衅,蔺相如的隐忍、退让,到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的情节,讲述了老将廉颇与贤相蔺相如尽弃前嫌、共扶社稷的千古佳话。

“和”还指天气温和或人的态度谦和。《岳阳楼记》中有“春和景明”之句。春日晴和,阳光明媚。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说话谦和,脸色平易。谦和的态度就好像和煦的春风,使人心平气和,许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和”同样也是人体健康的标准。传统医学有“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之说。“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失“和”就会失去健康。健康和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故在诊断方法上,古人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脉搏和脉象等正常生理特征,与患者进行比较、对比,作为判别病症的依据之一。在治疗上,中医理念就是以调和、调理为手段,以使人体重新获得平衡,恢复健康。

除了身体的调和、调理之外,人心也须调和。大地之美,要靠地、水、火、风相调和;人心之美,要靠心、气、爱、力去调节;人与人之间,心要和,气要和,爱要和,力要和。只有这些都达到和谐统一,再加上外在身体的强壮,才是真正健康之人。凡事当以和为贵:世界需要和平,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睦,人与人相处需要和气,而身体也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和方能延年益寿。

天地人“和”

1解释

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其核心文化思想,为一“和”字,经过5000多年的心心相传,已演变为一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鹤者,和也,鹤(和)翔(祥)千年,往返于天地,百鹤齐翔,秩序井然,群栖群落,互助互爱,俨然一温馨祥和的社会群落,从而诠释了“天地人和”的概念。天地人和,它阐述了一种思想,颂扬了一种精神,顺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我们的生活指引了方向。有“天时、地利、人和”则事业昌盛,人生吉祥如意矣!

2出处

《庄子》“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

《孙子兵法》始计篇有云“天地人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3文化

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是对老子思想的承接。对中国文化起到深远的影响。中国道教文化就是受其影响。

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本意应该是取其”中”吧!这个”中”,我情愿将其看成是”中庸”之意.古人对于”中庸”的解释是这样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另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的说词.而我对于”中庸”的理解则是:”中庸”不是平庸,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待人接物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中庸”也不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而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统一。再者,天地之间的含义对于自己与后人,还有”顶天立地””敢作敢为”之说.我情愿于天地之间将我自己的思想与做人方式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我的内心深处,为人处世,做自己与坚守”中庸”并没有矛盾,而只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人,是做人,也是为人处世.人为万物之本,亦为世界之主.做人,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学问.学会如何做人,则人生无忧也.我欲做人,应先学会立足于”天地”之”中”,以”中庸”的态度处理人生中的诸多事物,本是我始终的追求.

和,为”中和””和谐”之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另外,”和”者,”鹤”也!鹤(和)翔(祥)千年.鹤,往返于天地,百鹤齐翔,秩序井然,群栖群落,互助互爱,俨然一温馨祥和的社会群落.

”天地人和”---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将人处于”和谐”与”平和”的世界之中.它所阐述的是一种思想,更应该是一种境界.”天地人和”,传承于古而宣扬于今,坚守”中庸”之道,顺应社会发展,共建”和谐”与”和平”.更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天地人和,天地人合。"

4道法诠释

人法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第二十五章》)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本来样子为法则。 “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象的一切“物质”的根本,是“天地万物之母”。一切有形的物质形态,一切无形的物质形态,都从“道”中分离出来的。“道”,是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物质形态的混合体。老子对“道”的描述是这样的: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永无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它可以算做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原。从我们生存的这个时空来说,“三才者”,天、地、人。人是顶天立地的,“天、地、人”在“道”中运行。运行的规律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己的本然。“道”是总规律,总括整个宇宙物质形态运行的法则。而“天、地、人”,是仅仅从人类生存的这个“特定的”小时空而言的。 “道”的内涵,无量无边,在不同的生存时空中,不同的“生命形态的人”,对“道”的认识和理解是不相同的。这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低不同的“生命形态的人”,智慧不一样,生活的空间、环境不一样,“道”的存在方式也不一样。在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四种圣人的眼睛中,看见的“道”,和我们凡夫所看见的、体悟到的“道”,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子是世间的圣人,他老人家对“道”的观察点,是站在“天、地、人”之间。所阐述的“道”,正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我们要以圣人为老师,以天地万物为老师,成就自己的人生大智慧。

-----------------------------

“汉字”留下的年度记忆











不知不觉中,中国的年度汉字评选已走过了7个年头,除了2012年的年度汉字“梦”和“微”,我们不妨再来一次“温故”,重新审视一下从2006年至2011年的中国年度汉字。这些汉字镌刻着我们当时的哪些记忆?浓缩着当年怎样的“年度表情”?通过对这6个字的寻根溯源和再度咀嚼,我们会有哪些新的感悟?

2006

在2006年“汉语盘点”年度关键字词评选中,“炒”得票率58.33%。炒股、炒基金、炒二手房、炒作,只要和“炒”有关的行为都呈现一片火热。

“炒”

“炒”乃一种烹调方法

“炒”,形声字,从火,少声。

“火”为物体燃烧时的状态,“炒”从“火”表明与火焰、火候等有关;“少”为不多,也表示时间短。“炒”为“火”,意为所炒食物数量少、所加的水少、所需时间少、火燃烧时间少,也说明所需要的火少。“炒”指一种烹调方法,即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熟或使干。

不同的菜肴需要不一样的火候,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用火不可过猛,否则菜会焦煳。“炒”从“火”,强调了烹调过程中要把握好火候。人们常说“炒菜做饭”,“炒菜”二字就不单指将菜烹炒这一方式,也可能是蒸或者炸,但唯独以“炒”来泛指,足以说明它在烹调技术中的地位了。

在茶的制作当中,炒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另外,“炒”也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是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翻动,以达到一定的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做“清炒”,加辅料同炒的则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不过,“炒”字的很多用法已经脱离了“炒”之本义,而是取其火上煎炒之感受,比如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和尚《偶作五首》中,描述了蚕妇辛辛苦苦种桑养蚕,可官吏贪婪,巧抢横夺而去,于是“机生机,巧生巧,心镬烘烘日煎炒。”揭示出蚕妇内心的焦灼,仿佛被放在锅中煎炒一般。

现在更出现许多跟“炒”有关的新名词,“炒鱿鱼”,比喻卷铺盖走人。一开始,炒鱿鱼只是上对下的行为术语,但经过演变,员工辞职、离职,也可以说是将上司、老板给“炒”了。除此以外更有“炒冷饭”、“炒地皮”、“炒期货”等等,最值得说上几句的还有“炒作”。“炒作”原指频繁买进卖出,制造声势,从中牟利。后来更多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为了扩大人或事的影响或知名度,而将如风似影的事情拿出来大加聒噪一番,甚至通过媒体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炒”音同“吵”,有的人甚至通过相互的诋毁、攻击、争吵的手段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实则应称为“吵作”。

2008

这一年,国人共同经受了雪灾和地震的严峻考验,体现了“人心和”;北京奥运,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齐声歌唱了一曲祥和的《我和你》,显示了“宇内和”;金融海啸,我国政府斥巨资与欧美等国携手对抗这场危机,这是“和”的最佳演绎。天时地利人和,惟以“人和”最为关键……

“和”

“千” “人”一“口”谓之“和”

“和”,异体为“龢”。汉字简化前,“龢”与“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

“和”可视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表此义项时读作“hé”。《说文·口部》:“和,相应也。”“禾”为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五谷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和”在人和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龢”为形声字,从龠,禾声。“龠”是一种管乐器。“龠”中有三“口”,“三”为众,意为多个出气发声之口,众口齐鸣,莺歌燕舞;“”意指很多乐管依次排列,“亼”为集合、聚集。因此“龢”指多人一同吹奏乐器,节奏一致,旋律和谐。具体到人与事,则为和睦、和顺、和煦、调和。“和”是天、地、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和”,单看字形,为大地生“禾”可养天下之“口”。和平的基础是人人有饭吃。“仓禀实而知礼节”即此之谓也。所产不足以养天下之民,就会出现掠夺和战争。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和平、和谐便无从谈起。“和平”一词也源于声音的和谐。《国语·周语》:“乐和则谐,政和则平”。音乐合拍就是和谐,政策和顺就有和平。人生的诸多苦难归根结底是缘于不和。“不和”让社会动荡,让人心混乱,让人伦纷杂,让道德沦丧。

“和”从禾,从口,也寓指收获庄稼时百姓欣喜。“和”是天地的法则,也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环境讲“和”,万物共生共荣;人际关系讲“和”,大家和睦相处;吃饭做菜讲“和”,营养均衡,滋味调和;修身养性讲“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

2009

“被自杀”、“被就业”等新词语在2009年生发出大量“被××”结构的流行语,如“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被艾滋”。这个新兴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呼唤……

“被”

“被”本从“衣”乃同“披”

说文解字:和
“被”,形声字。

“被”从衣,皮声。“皮”又可视为“披”的省字。“被”即被子,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是披在人身体之上,具有御寒遮体的功能,故其字形以“衣”、“皮”相合明其意。《说文·衣部》:“被,寝衣。”

被子是人睡眠时覆盖在身体上以保暖的,因此“被”有覆盖、遮盖之义,如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野草被凝结的霜给覆盖了。“被”又引申为遭受、蒙受之义,如“被水”指遭水灾;“被命”指奉命、受命。《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秦王于是又向荆轲刺去,荆轲遭受了八处创伤。“被”作动词还有及、达到之义。《玉篇·衣部》:“被,及也。”“被及”指延及,广及。《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向东到达沿海,向西到达流沙地区。

“被”由遭受之意引申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有使、让之义,“被告”为被指控犯法的人,尤指刑事案件中被指控犯法的人。“被侵略”指受到外来侵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还有穿着之义。“被坚执锐”指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被朱佩紫”指穿红袍,挂紫绶,意身为大官。“被”有打开之义。“被发”指发不束而披散。“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这是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

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包在果实里,像给种子盖上了一层被子,此种植物称为被子植物,它是种子植物的一大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胚珠生在子房里,种子包在果实里,不露出来。常见的绿色开花的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2007,2010

2007年汉字评选,“涨”字独占鳌头。“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这是当年最流行的一句话。虽然有关部门认为这不是“通货膨胀”,但物价直线上升是不争的事实。猪年猪肉像坐火箭般攀升;股市牛气冲天,散户在涨势一片大好下入了套;很多人硬着头皮当了房奴,也是因为担心房价继续涨……

和2007年类似,更多网友用“涨”字表达了对物价直线上升的不满,坐飞机的发现燃油费涨了,开小车的发现汽油又涨了,买菜的发现大蒜、黄豆、绿豆、姜统统都涨了……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苹什么”……“涨”字道出的不仅仅是无奈。

“涨”

“水”“张”为“涨”

“涨”,繁体为“漲”。形声字,从水,张声。

“水”是湖水、河水、江水、海水;“张”为扩张、张大、张开。“水”“张”为“涨”,为水流漫延扩张、水位上升。《集韵·漾韵》:“涨,大水。”本义为水面升高,读为“zhng”。“水”“张”为“涨”,还可理解为涨是有水分的,例如物价上涨、涨幅等。

“涨”这本义,为现代常用意义。范成大《喜雨》:“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和翻泥种荷花。”“涨”表示上涨的水。郭璞《江赋》:“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纵贯巫峡水流湍急,跨越江津水势汹涌。李贺《南园》十三首之十三:“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柳花纷飞到处弥散,一场新雨涨满麦田。岑参《江上阻风雨》:“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水位上涨而致水汽蒸腾、弥漫、故“涨”又引申为(烟雾)充满、弥漫,读为“zhàng”。陆游《雨中出谒归昼卧》:“缩雨盈车辙,秋风涨帽裙。”雨水聚积车辙,秋风把衣帽鼓胀充满。“水”(液体)“张”(扩张)为“涨”,还可引申指血液、血脉的扩张,进而引申指情绪等方面的高昂、高涨。如词语“涨溢”,即比喻人的感情激动。山东农谚:“日落乌云涨,明天好晒酱;日落乌云坐,明天好推磨。”意思是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如果乌云增加,明天将是晴天,可以晾晒物品;如果乌云有下降的趋势,则往往是阴天,只能在屋子里推磨了。“张”于此处为增多、增加之意。“涨”还可表示体积增大,有鼓胀,膨胀之意,后作“胀”。如豆子泡胀了。

“涨”由本义可以引申表示增加、高出。如“物价上涨”是说物价比以前高出了一些。货还是以前的货,但是价格上有了水分,所以叫“涨价”。“行情看涨”是商业用语,意思是货物的价格有增加的动向;“涨幅”是指增长的幅度。

2011

“控”字一方面承接是2010年度国内字“涨”而来,有涨就有控,有涨就需控,一个“控”字反映了政府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另一方面,一系列的“XX控”,更折射出“控”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不管被“控”还是成为“控”,都意味着生活与生存处于某种力量的包裹之下……

“控”

“控”的本义是“引弓”

“控”,形声字,从手,空声。

“控”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空”是尽,意思是尽其全力。“控”的本义是引弓。拉弓射箭离不开手的动作,故从“手”;搭箭张弓是将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只有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故从“空”。箭矢的远近、方向受手的把握与制约,故“控”也引申指控制、掌控、操控。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其中的“控”字就是开弓的意思。“控”由开弓之手用力可引申指勒马。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控骄弓,鞭袅芦花。”“控马”就是骑马的时候要双手勒住马缰来驾驭马匹。“控名责实”意思是使名声与实际相符。其中“控”是引的意思;“责”是求的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扼襟控咽”比喻据守险要之地。宋代周邦彦《汴都赋》:“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其中的“控”为“控制”,指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照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控”从手,表示用手去控制、操纵。

点击:汉字与汉字文化圈---中国文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4992.html

更多阅读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原文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與”通“舆”,“ 与地”即“舆地”。“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

戴佩良说文解字:intense,intensive

intense a. 1.强烈的,剧烈的;极度的The fracture caused him intense pain. 骨折给他造成了剧烈的疼痛。2. 热情的;热切的The candidate has many intense supporters.这位候选人有许多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历代书论精粹许慎,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因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闻名于世界,所以研究《说文解字》的人,皆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称传其学为“许学”。许慎《说文解字序》說文解

中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字典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

《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说文解字在线

《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说文解字》原文《说文解字序》译文《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简介《说文解字》第一卷《说文解字》之《序》《说文解字序》译文《说文解字》第二卷茻部 蓐部 草部 屮部 丨部 士部 气部 珏部 玉部 王部

声明:《说文解字:和》为网友孤芳自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