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郑板桥郑燮

原文地址:书画名家:郑板桥(郑燮)作者:金石山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数丛山野之兰,板桥撇兰尤显其书法功力,兰叶借草书中竖笔势,长撇运气而成,多而不乱,少亦不疏,兰花如蝶舞清香,如香在鼻。画面右边空白处,是板桥所题:“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钤“郑燮”白文印、“直心道场”朱文印。题款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维摩诘经·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印文和题诗都赞美了兰竹清心直傲、不与桃李牡丹争艳的高洁风格,可谓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清中期社会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品的受众欣赏阶层,而社会矛盾的激增与经济的进步一起,迸发了初步的民主色彩思想,于是“扬州八怪”在石涛以及清初富有创新精神画家的影响下,发展了重视生活、强烈抒发性灵的大写意花鸟画。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其作书法狂放,诗文不用古人语,直白如话,兰竹潇洒明朗,强化了绘画作品中的人格象征意义,难能可贵的是经常流露对现实生活中下层民众疾苦的关心“一枝一叶总关情”。此幅《兰竹双清》,便是具有象征人格意义的板桥典型画风之作。



竹石图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秋风昨夜窗前到,竹叶相敲石有声。及至晓来浓露湿,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桥郑燮。印鉴:郑燮之印(白文)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竹石图》作者用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之一角,又一种天然自成之趣。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石前新篁修竹数枝,瘦劲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两竿老竹顶天立地,叶少而肥。简洁清秀,高低错落,竹有虚实,墨有浓淡,充分体现了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郑板桥尤擅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他一生专注于画竹,格调超人,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图中书法也妙,熔黄庭坚、苏东坡于一炉,掺篆、隶、楷、行各种书体的杂糅,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以兰竹笔画入书,以书法用笔入画。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结诗书画于一体,独树其帜,堪称“三绝”。



幽兰图纸本水墨

此图画崖石、兰花、竹枝。郑燮尤画兰竹见称。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既从政,又不忘情于诗酒画画。弃官居扬州,与骚人墨客进从往来,并悬润格,并鬻画自营。此图写意兰竹,笔墨潇洒,意态爽朗,能充分表达作者风格特点。画上自画七言一首,明白揭示出创作意向。





墨 竹立轴

款识: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怀珍年兄,板桥郑燮写。印鉴:郑燮、橄榄轩

本幅《墨竹图》纸本水墨,图绘巨石旁边三棵墨竹随风摇曳,一棵小竹苗随风摇摆,巨石底下兰竹相依。一派生机之境。郑板桥画竹向来是胸中勃勃.遂育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而磨墨、展纸、落笔。将心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板桥先生的处世格言“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敏达机智,进退自知.至今仍为人自警自省之座右铭他以兰竹自拟,亲书“兰有嘲芳、竹有劲节”八宇自励,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技一叶总关情”,流露了悲天悯的情怀,用今天的话讲叫“人文关怀”。一首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蹈境界,擞岸性格,人竹相辉,肝胆相照。可惜任凭天资奇纵,超越流辈,奈何政事昏暗,报国无门,只能以怪行事。既抒胸臆靠讽时弊还能自保。效晋人行事之凡,真正属于读通了书的大智慧。欣赏郑板桥的作品主要是感动和思考。参

  



竹石图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山里竹枝山外竹,一片清光、削出千条绿。江上风来转山曲,山根处处献寒玉。借问山居何日卜,笔架书床。移入篔筜谷。四月樱桃连笋热,麦仁豆瓣家家足。右调南柯子,为泳翁年学长兄。板桥老人郑燮。印鉴:郑燮之印(白)爽鸠氏之官(朱)

郑板桥是清康乾时期的著名诗人,艺术怪才,在“扬州八怪”中名列首位。他在诗文书画中关心民间疾苦,针砭社会现实,喜怒哀乐,任情由之。绘竹是他表现喜怒哀乐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他的作品籍以传世的所在。

《竹石图》绘竹数竿,倚石挺立,浓淡疏密、上下错落皆有致,是典型的郑氏笔墨。画无年款,上题七言绝句,所咏乃竹事,平仄自然,读来朗朗上口颇为亲切。此诗另见乾隆十八年(1753)他绘竹时题写,有上款,似为首题。以此推及,《竹石图》应该作于乾隆十八年之后,为其六十岁后所作。郑板桥绘竹无粉本,依其本人所言,所绘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他是极富情趣的人,听到一只冻蝇在糊着白纸的窗棂上咚咚追逐太阳时都会两眼放光,而窗外有竹数竿,轻风徐来,倩枝摇曳,窗棂白纸上便有墨影婆娑如古皮影戏,于是他就画竹了,久而久之,便成高手。然而灵感来得容易,欲得其画有时却很不容易,得看他的心情。若终日伏案作画,不得休息他就要骂人,但是三天不让他画画,他又闲得蹩气,会千方百计去找笔墨纸砚来解闷,不论在哪里都一样。这绝非笔者杜撰,而是郑板桥本人所言,他在多幅画上都有过类似的表述。所以投其所好,便能得到佳作。此画为得情趣之作,作画当时郑板桥心情一定不错,看来上款“嵩老年兄”知其性情,是在郑板桥欲以笔墨纸砚解闷时索其所作,方能收获如此佳作。





幽篁兰石图纸本墨笔安徽省博物馆藏

郑燮笔下的竹,无论是新竹、老竹、晴竹、雨竹、水乡之竹、山野之竹,无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达到神情逼肖,栩栩如生,富有感人的生命力,给观者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此画同样表现修竹、兰花与文石。画上有罗聘的题款:"不厌东豀碧玉君,天坛双凤有时闻。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罗聘。"





兰竹石图纸本墨笔

画面内容是石畔青竹,石缝中并生兰草,右前生竹三竿,老竹苍劲挺拔,新竹俏丽清秀,各有特色,落于纸上气韵生动,虽是寥寥几笔写意而成,而竹之神、竹之态、竹之韵已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竹所倚生石块亦是画面主体之一,作为竹之背景,以遒坚奇峻之态增添画之气势,又反衬竹之生机;石上兰草则增添了石趣,不给人顽固古板之惑,反觉石亦为可亲可爱之物,也有它的生命喜好。从题跋看,这是作者送给老者寿辰之礼,以充满生气的题材作画,再配上不无幽默的题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荆棘丛兰图纸本墨笔南京博物馆藏

郑板桥作画很重视从生活入手,曾说:“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细致观察、体味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样式、态势、情趣,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此画用画家自己的话来说,真正“满幅皆君子”,画兰、竹、石,将兰竹高洁和清风亮节表现得很是从容。



墨松图立轴 水墨纸本 1757年作

款识:乾隆丁丑秋九月写于别峰精舍之东窗。板桥郑燮。印鉴:郑燮之印(白)七品官耳(白)丙辰进士(朱)

在清代艺术史上有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所谓正统的清六家虽有娄东派与虞山派之分,却都是清一色的江苏人。然而正是在四王绘画占据中国大半个精英阶层的时候,同样在江苏的扬州,又诞生了风格极为迥异的新兴画派——扬州画派虽然不予所有的知识分子接受,可它的影响愈加愈大,在近现代中国书画的种种革新中,他的主导甚至压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集中的画派。

郑板桥作于1757年的《苍松图》自民国起便在著名的学术刊物《艺林月刊》中发表,以下百年又被多次引用著录。板桥虽向以写竹出名,其他题材则极为罕见,此是以飘逸通透的墨竹笔法写就一株岭岭苍松,对于题材上来说更富吉祥的寓意。另外,郑板桥与同在扬州鬻画的李鱓是情同手足的好友,两人与此年以前来往颇多,而从所存的画迹来看,李鱓正是于此年左右去世,数年以后,郑在题画中感叹到,“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人也。”两人之关系可见一斑。因此,郑的此件作品可能正是受到李鱓画松的影响,或者,是为了对过去老友的纪念也并非不可能。



  

墨 梅立轴梅 花水墨纸轴兰花牡丹立轴水墨纸本



清供图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晓风含露不曾干,谁种乌盆几箭兰,好似杨妃新欲罢,薄罗裙系怯君看,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洩不畏。凋残,春兰来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厌,阅尽荣枯且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板桥郑燮。

印鉴:板桥、三十年前旧板桥、敢徵兰平



兰花立轴 纸本水墨



墨兰手卷 水墨纸本 1765年作

款识: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乾隆乙酉(1765年)板桥画。

印鉴:郑燮之印(白文)、爽鸠氏之官(朱白文)。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兰空谷绽放,幽香袭人,竹虚心高洁,刚直不阿,历来被隐人高士作为君子的象征。此卷为郑板桥晚年力作,画法继承徐渭、石涛,八大的水墨大写意传统,清雅绝俗。笔下兰蕙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兰叶用笔刚劲挺拔,洒脱中见其秀气。少而不疏,多而不乱。图中竹石更是以行草笔法为之,简练概括。板桥精画能诗,更擅长书法,揉合古今,自创“六分半书”。图上题跋结字险绝,诸体参合,错落有致。书画相融,凭添雅气耳。









菊 花立轴 水墨纸本

  

菊石图水墨纸本菊石图立轴 1751年作





兰石图立轴 设色纸本



  

兰石图立轴 1764年作墨 兰立轴 水墨纸本



清供对屏 水墨纸本



幽壑兰泉图镜心 水墨纸本

款识:兰也无多竹也稀让他石骨展容辉 庐山飞瀑三千尺 奔入江湖赛马蹄 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并题

印鉴:郑燮爽鸠氏之官

“兰也无多竹也稀,让他石骨展容辉。庐山飞瀑三千尺,奔入江湖赛马蹄。”这是板桥先生在幽壑兰泉图上之题句。众所周知,诗、书、画乃郑氏之三绝,可称全身功夫集于此也。纵观山石嶙峋,飞流直泻,竹劲而挺,兰秀而馨。六分半书入诗入画,可谓难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4558.html

更多阅读

清-郑板桥书画作品欣赏 郑板桥书法作品欣赏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

声明:《书画名家:郑板桥郑燮》为网友菰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