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氏趣谈 对话趣谈 爷孙对话

“二嫂”虎艳芬姓氏竟念“猫”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2-0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胡利



虎艳芬

“百家姓里都没有虎姓,你该姓虞吧,不是姓虎。”于《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扮演“二嫂”而闻名全国的广州演员虎艳芬,遭受过身份证登记者的类似质疑。她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透露,其祖先在四川当过大将军,本不姓虎的大将军被皇帝赐予“虎头旗”后,遂改姓为虎。接着因大将军遭难,族人又将虎字刻意读为“猫”……疑似虎艳芬祖籍地的成都新都龙虎村,至今人们还把虎念做“猫”,并由此闹出许多尴尬笑话。

广州是否还有更多虎姓居民?是否也有姓“虎”读“猫”的情况呢?请知道这方面情况的读者与我们联系,电话(020)81919191。
虎氏趣谈 对话趣谈 爷孙对话

文/记者胡利

《百家姓》中并无虎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也仅五例。在拥有约1300万人口的广州,姓虎者也少之又少。于《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扮演“二嫂”而闻名全国的广州演员虎艳芬,无疑是虎氏当今的一大名人。虎艳芬虽然出生在广州,祖籍却在四川,严格说来,她并非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祝大家在虎年虎虎生威、龙精虎猛。”昨日下午,虎艳芬通过本报记者向大家表达新春祝福时说,从小在广州长大的她很少见到有人的姓氏跟她一样,连出差去外地她亦很少遇到自己的“同类”,这使她感到虎姓显得确实与众不同。而与之最为熟悉的虎氏族人,则是自己的父亲、姑姑、晚辈等,但总共加起来不过20多人。平时只听说有河南、四川籍虎氏人员,在广州境内打工谋生。

虎艳芬不知道自己的先辈是从什么时候迁到了广州,只知道祖上是被贬到广东来的。他到广东后带着家人辗转做小吏,后人最终在广州东山一带定居。“‘文革’期间,先辈做官所有的文房四宝和官印等物,都被人一一搜走,以至于我们无法了解家族传承的历史。”虎艳芬说。

曾被登记者改姓“虞”

“因为这个姓实在太稀少,有人登记我的姓名时认为我该姓‘虞’。”虎艳芬的姓偶尔会为她带来尴尬。一次,虎艳芬让服务员登记自己的姓名,对方硬是将“虎”字写成“虞”字。虎艳芬当即提出不叫“虞艳芬”。但服务员反而不高兴地回答:“百家姓里都没有这个姓,应该是姓‘虞’吧?怎么会姓虎?”。经虎艳芬坚持,服务员才改“虞”为“虎”。

改原姓为虎却读“猫”

虎艳芬的父亲和爷爷都曾讲述过代代相传的“姓虎来历”,表示他们的初始姓并非姓虎。原来,虎艳芬的祖先久居四川新都县(疑是今成都新都区),其中有一人因战功显赫当了大将军,皇帝为此赐予“虎头旗帜”。有感于皇恩浩荡,这位祖先决定改原姓为虎,于是“子孙后代都姓了虎”。

天有不测风云,一段时间后,大将军犯了大错误,皇帝下令其家人一律不得姓虎。或许是为避讳,或许是为感念皇恩,虎氏族人自此保留“虎”字,却把“虎”刻意读成“猫”。至于称“虎”成“猫”的具体原因,虎艳芬表示一直未听长辈谈及。

“太爷爷可能是被贬到广东来的,受贬原因不详,但在广东不再叫‘猫’。”虎艳芬说,太爷爷被贬到广东后,依然有小官做,其后代也均有官职,直到她爷爷那一代才开始没落,成为平民。至于祖籍地的虎氏族人是否还称“虎”为“猫”,她们皆不得而知,也没有回去探访过。

怪姓还有

毒、难、老、黑、死

我国目前除开“虎”这样的稀有姓氏外,还有毒、难、老、黑、死等五大怪姓。“毒”姓听之恐怖,分布不详;“难”姓分布在河南山村;“老”姓有两说:一说是由少数民族更改汉姓而来,一说是佛山土著姓氏之一;“黑”姓实读“贺”;“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复姓发展而来。

成都龙虎村村民

姓“虎”读“猫”成自然

记者昨日下午联系成都市新都区龙虎村,村干部表示,新都确实有村民姓“虎”却读“猫”音的,大家也都这么叫,习惯成自然。在龙虎村的“猫”姓村民有十几位,家长与家长之间是近亲。村里有一个“虎家寺”同时被念作“猫家祠”,据说是“猫”姓族人供奉先人的地方。对村民姓“虎”读“猫”的来历和典故,他们并不清楚,但有一种普遍认识——村民的祖先认为猫就是虎,虎就是猫,叫起来就一回事。与这些村民接触,不能叫虎先生、虎小姐、小虎,只能叫猫先生、猫小姐、小猫。除非是熟人间开玩笑对方可以接受外,要不然人家会不高兴。

此外,云南昭通也有村民将虎读成“猫”,他们的“亲属”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还有南京、洛阳和成都等地。他们之间有无必然或偶然联系,尚待考究。虎姓大概有两个出处:一是出自少数民族中的虎姓,它一般取自祖上名首音;二是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据传,伯虎是帝喾的大臣,是今日虎氏家族的重要来源。

广州也有虎姓人 不读“猫”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2-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胡利





四川一虎姓少女每天都要解释自己姓“猫”烦不胜烦别人读“虎”读“猫”都答应。

昨日,本报就广州著名演员虎艳芬的姓氏趣闻独家报道后(详见当日本报A6版),不少读者对姓“虎”读“猫”做的趣闻相当感兴趣。在疑似虎艳芬祖籍地的四川新都,少女虎玲因姓“虎”读作“猫”,最多的一天要向10个人作解释。不过,也有读者反映,广州梅花村一带早有虎姓族人居住,不过未有“读猫”逸闻。

本报记者胡利

“虎玲”念“猫玲”

常被追问原因

“我确实不叫虎玲,叫猫玲。”记者昨日联系上了成都新都龙虎村的19岁少女虎玲。虎玲说,她在成都一家中专学校读书。在成都,她几乎每天都要跟校友、朋友或实习单位的叔叔阿姨解释自己姓“虎”,但念作“猫”,最多一天要向10个人解释。

“你叫啥子名字?”一次,虎玲去医院看病,医生这样问。“我叫猫玲,就是家里养的‘猫’的音,但要写成老虎的‘虎’。”虎玲主动解释。“这么奇怪啊,把身份证拿来看看。”医生不解地说。

“身份证上明明是老虎的‘虎’,你凭啥子说叫‘猫’?”面对医生的质疑,虎玲忙尴尬地回答:“好好好,是虎玲,不是猫玲。”医生听罢,才满意地在单上写下“虎玲”。

虎玲说,现在别人叫她“虎玲”,她也答应,叫“猫玲”她也答应。“唯独在村里,大家还是叫我猫玲。”

有人姓“虎”不改音

昨日中午,市民范先生打通本报报料电话称,他初中时有个同学名叫虎润坚,就住在梅花村一带,估计其兄弟姐妹加起来有20多人。由于多年来未与虎润坚联系,所以他至今不知道虎润坚所住的具体位置。不过,他从没听说虎润坚说过他的姓氏读作“猫”。

市民詹先生则告诉记者,他认识广州某高校一名虎姓女教授,学术水平很高。记者试图联系该名虎教授,但她的手机呈关机状态。

新闻追踪

“二嫂”暂难认“猫”归宗

虎艳芬出生在广州,祖籍四川新都(很可能是今成都新都区)。本报记者昨日与新都龙虎村联系得知,新都境内分散居住着为数不少的姓“虎”读“猫”村民,新都可能是这一族人在古代最为集中的地方。

一度想认“猫”归宗的虎艳芬得知上述消息后非常高兴。她说,年前事情很多,无法抽身去新都,希望记者能拍回些照片给她看看。虎艳芬还专门给记者发来短信表示,她爷爷是“耀”字辈。这或许能为她确认祖籍具体地点提供依据。

原因猜想

忌讳“与虎谋皮”

皮货商人改姓“猫”?

为什么姓“虎”却读作“猫”?市民苏先生说,虎氏族人原是军中强者,被朝廷贬谪之后,他们决定在云贵川做皮货生意。那时生意场上特别忌讳“与虎谋皮”的说法,虎姓商人往往怕客户听到姓虎,就随机应变地自称姓“猫”。

姓“虎”读“猫”并非只有一种解释,记者搜索网络发现,有人称虎姓族人认为猫是虎的师傅,就改叫“猫”;也有人称虎姓族人觉得大年初一不便叫“虎某某”,怕被老虎夺命,遂叫“猫某某”。

姓虎称“猫”低调又消灾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2-1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胡利

“我村约有40名村民在广东打工。”记者昨日在川采访得知,四川南部一个村庄近90人姓虎称“猫”,且民族成分均为汉族。令人惊奇的是,村里到东莞、顺德打工的姓虎称“猫”村民,未因背井离乡改“猫”称“虎”,身边工友也认可他们的“猫姓”。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姓虎称“猫”有至少七种“注解”。

本报记者在四川寻访虎艳芬的祖籍地发现,唯有四川南部县五灵乡岐山坝村姓虎称“猫”村民是汉族。“猫村长”说,凡是姓“虎”称“猫”的农户,几乎“一户一猫”,原来甚至是“一户三猫”。

“虎”读“猫”的原因大致有7个说法

“新都说法”有二:一是虎姓族人认为猫是虎的师傅,就按大喊小地改虎称“猫”;二是因虎姓族人认为猫比老虎温柔,才决定称“猫”。

“南部说法”有三:一是虎姓族人怕在大年初一涉及“虎”字招惹老虎,便把虎称“猫”;二是虎姓族人认为“白虎家中坐,无灾便是祸”,即读“虎”成“猫”;三是虎姓族人以老虎为图腾,遂决意姓虎,却以低调的猫为姓。

“云南说法”有二:一是少数民族虎姓族人为敬祖避讳,后代便自称“猫”;二是虎姓族人与客户做生意时,为避免给客户留下“以虎谋皮”的顾虑,遂决定称“猫”。

虎氏源流

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又名**,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①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

② 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 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迁徙分布:

《虎姓家谱》记载:先祖原居陕西西安府江湾子,时代子孙繁衍,各居一方。清雍正年间,吾祖弟兄七人随哈元生到乌蒙,定居昭通东门外起,至白泥井、水塘坝、葫芦坪、宝山、花鹿圈、鹿柴冲等地。

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古代亦不多。据《风俗通》载: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为汉代人氏,传为八元伯虎之后人。在历史上还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为虎姓一族。在东汉《风俗演义》收的姓氏中就有此姓。汉代著名产珍珠的产地合浦,有太守名虎旗。元代有虎秉,为河内知县。明代有大将虎大威,榆林人,曾为山西总兵。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为咸丰年间提督。《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五例。此为冷姓,姓的人较少,为一般人所忽略。此外,带“虎”字的复姓有“术虎”、“虎夷”等。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则是取祖上“虎威将军”封号的“虎”字为姓。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虎姓人居多,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后裔。虎姓望居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

虎氏简介

虎(hu) 上古"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郡望:晋阳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摧阵夺纛具疏谏灯上联说清代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丰年间从军,官至提督。每作战都往前冲,喜欢夺敌军大旗,后战死于秣陵关。下联说明代麟游人虎臣,成化末年入太学。一次,孝宗准备在万岁山上搭建棕棚,用来远眺观灯,他具疏谏阻。祭酒担心自己遭祸,下令把虎臣绑了起来。不久,孝宗下诏慰问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从此闻名京城。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虎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回回姓氏考》)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虎姓族谱介绍

周先祖原在庆阳生活,根据周祖陵姓氏通考上记载,“虎”姓由周文王孙子的封号来的。庆阳周围的虎姓比较多,比我长两辈的有“虎连*”、“虎*业”“虎久*”,长一辈的有“虎志*”、“虎占*”“虎保*”,和我同辈的有“虎步*”,后面的没有家谱,也没有族谱,名子就叫乱了。

虎的形象与中国文化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

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在我国有关虎的语汇中也有不少含有贬意的,如"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狐假虎威"则勾画出了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就更是数不胜数。

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则是每隔12年就要到来的欢乐节日。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华人的身影。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将或多或少地带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绝大多数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所难以丢弃的,同时也逐渐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来这种以十二种动物命名年的习俗,不仅在亚洲各国和俄罗斯等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悄然传到了欧美各国,尤其是有关虎年的来历和各种传说,各种媒体都乐于广泛地进行宣传,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实的“本命年”。

虎符的来历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华南虎与中国虎文化

虎为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起源(一说从中国东北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又名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偷猎和乱砍滥伐,导致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急剧衰减。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分别于上世纪相继灭绝。

剩下的几个亚种中,华南虎只产于我国,所以又名中国虎。典型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王"字斑纹,素有“山林之王”美誉。它常栖息活动在连片的芭茅、灌丛林中,少在林中活动,主要捕食野猪、水鹿、苏门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偶尔捕食鸟类。

中华虎文化渊远流长。这其中的“虎”就是指华南虎。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称“中华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周易·乾卦文》也说:"云从龙,风从虎。"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龙虎相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汉朝时,人们就开始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以后最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它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影响极广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

虎还流传于人们的口语中。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4553.html

更多阅读

爷爷过大寿,爷孙俩的幸福照片组图 爷爷70大寿祝寿词

今天爷爷过77岁大寿,家里来了30多口人祝寿,热闹非凡,爷爷从几天前就开始念叨过生日,今天圆满得过,非常开心。更开心的是我,有几张抓拍的爷孙俩的幸福照片,我很喜欢。我一回家,就像“黏豆”一样黏在爷爷身上。今天还被姨妈笑话了,说我“都多大

声明:《虎氏趣谈 对话趣谈 爷孙对话》为网友伸扌為尒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