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 同仁堂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 同仁堂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卷1) [异名] 普济解疫丹(《温热经纬》卷5)、普济消毒饮(《续名医类案》卷5)、甘露消毒丸(《中药制剂手册》)。 [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g) 淡黄芩十两(300g) 茵陈十一两(330g) 藿香四两(120g) 连翘四两(120g) 石菖蒲六两(180g) 白蔻仁四两(120g) 薄荷四两(120g) 木通五两(150g) 射干四两(120g) 川贝母五两(150g) [用法]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9g),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发热倦怠,或午后身热,颐肿口渴,呕恶,咽喉肿痛,肢酸,身目发黄,胸闷腹胀,泄泻,淋浊,小便短赤,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温、时疫,毒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且湿热蕴而化毒之证。湿温病正治,以气分为重点,叶桂有“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的看法;在病机方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外感温热论》)。因而形成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湿热化毒等不同类型。因“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温热经纬》卷4.薛生白湿热病篇.n条按语)。温疫受自口鼻,肺胃首当其冲,影响津气运行,湿邪留恋,于是诸证峰起。由于湿热交蒸,留恋气分,弥漫三焦,故身热倦怠,肢体酸楚。湿为阴邪,故午后为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口渴。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外溢于肌肤,而现身目发黄。湿热下注,清浊不分,故小便短赤,甚或淋浊、泄泻。舌苔或白或腻或黄是邪在气分的表现,与舌绛或干剥无苔之邪在营血者不同。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充斥气分所致病证。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使湿邪得利,毒热得清,行气化浊。故本方立法为祛湿、清热、消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其中滑石清利湿热,并能解暑,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滑石甘寒,渗泻水湿,滑窍坠而开凝郁,清膀胱而通淋涩,善治黄疸、水肿、前阴闭癃之证”(《长沙药解》卷4)。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神农本草经》卷1云:“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对于湿热病证最为相宜。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能“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滇南本草》卷1)。三药共奏利湿化浊解毒之功。石菖蒲祛除湿浊,涤痰辟秽,宣通九窍。《神农本草经》卷1谓其:“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九窍通利,湿热自有出路。白豆蔻行气悦脾,芳香化湿,“上人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且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本草求真》卷3),令气畅而湿行。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宜于湿浊壅滞之证,其芳香而不过于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藿香、石菖蒲、白蔻仁均辛温,开泄气机,芳香化湿,在热为从治,在湿为正治,共为臣药,此 三药尤对湿阻中焦者更宜。藿香、茵陈合用则芳化清利,醒脾而助湿运,清热而能化浊。木通清利湿热,助滑石、茵陈导湿热而去,且通行气血。射干清利咽喉,主治“咳逆上气,喉鼻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神农本草经》卷3);尤以“治喉痹咽痛为要药”(《本草纲目》卷17)。贝母乃肺经之药,因痰火上攻,故以其清肺利咽,与射干配伍,增强清咽利喉之效。连翘清热解毒,协黄芩以加强作用。木通、贝母、射干、连翘共为佐药。薄荷辛凉宣肺透热,清利咽喉,取其性凉而轻清,善行头面。陈嘉谟云:“下气令胀满消弥,发汗俾关节通利,清六阳会首,驱诸热生风,退骨蒸解劳乏,善引药人营卫”(《本草蒙筌》卷2)。亦为佐药。热毒上壅,咽颐肿痛,使以薄荷,既增强射干、贝母、连翘利咽解毒之功,又能使气机宣畅,水湿通利。 全方重在清解渗利,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气化湿亦化,湿化而热孤,热退而毒解。清热而不甚苦寒,化湿而不太香燥,宣发肃降,药物轻清平淡,不偏不倚。本方在选择药物方面顾护三焦,亦含有宣上、畅中、导下的治疗原则,在应用除湿药方面,辛开肺气于上,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于中,是理脾湿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于下,是通调水道以祛湿浊。全方配伍,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流畅气机,尤如甜美的甘露水清热解毒,故名“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 [类方比较] 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均有清热利湿作用,皆可用治湿温,但二方有其不同之处。①从药物组成来看,二方均选用滑石、白蔻仁二味利湿化湿之品,且作用平和。三仁汤所选用的药物除杏仁外,均有直接祛湿作用,其中有利湿的滑石、通草、竹叶、薏苡仁;.燥湿的厚朴、半夏;化湿的白蔻仁;甘露消毒丹所应用的药物亦有祛湿之品,如利湿的滑石、茵陈、木通;化湿的石菖蒲、藿香、白蔻仁、茵陈;燥湿的黄芩,该方尤其重视解毒利咽,在解毒方面选用了黄芩、连翘、射干及贝母清肺利咽。②从药物作用来看,二方均能清利湿热,这是由于均配伍清热利湿药之故,但三仁汤是宣畅气机,使气机流畅,湿热分解,清热作用并不强,以治湿盛热微为主;甘露消毒丹主治湿热蕴毒,全方突出解毒化湿,其清热作用胜于三仁汤。③从所治病证来看,二方均治湿温病,但有轻重缓急不同。三仁汤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三焦同治,也治暑温挟湿,偏重于化湿,临证以头痛恶寒,身痛倦怠,午后身热,舌苔腻,脉濡为特点;甘露消毒丹治湿温时疫,“疫”带广泛性、普遍性及传染性,临证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胸闷,舌苔厚腻为特点。所治病证“毒盛”,“咽喉肿痛”,是其与三仁汤的不同点。④从所治湿热程度来看,三仁汤由于重在祛湿,为治湿重热轻者之剂;甘露消毒丹由于突出解毒,为治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且蕴毒上壅者之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热并重证,以身热困倦,口渴,尿赤,苔白厚腻或干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 若高热口渴,身目发黄,肢体酸痛,二便不畅属于湿热并重者,可加栀子、大黄、白茅根以清热泻火,解毒退黄。若低热不退,胸闷,纳呆,肢倦,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脉滑数者,可加秦艽、金钱草、柴胡、青蒿以疏泄肝胆,祛除热邪。若颐肿而湿不重者,可加青黛或板蓝根,以增强解毒作用。若咽肿,可加板蓝根、牛蒡子、金银花、山豆根利咽散结。若黄疸者,可加秦艽、栀子、大黄、金钱草等利胆退 黄。若热淋,小便涩痛者,可加白茅根、竹叶、石韦、篇蓄以清热通淋。 3。本方现代常用其治疗肠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风湿热、过敏性紫斑、病毒性心肌炎、腮腺炎、肾盂肾炎等属湿热并重者。 [使用注意] 本方清利湿热,易伤阴液,凡阴虚者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本方相传为叶桂(天士)方,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方剂学》一、二、三、五版云此方录自《温热经纬》,四版教材云录自《温病条辨》。查《温病条辨》并无此方,显系错误。考《医效秘传》卷1载该方。此书旧题为叶天士述,吴金寿校,据是书“序”云:“吾吴叶天士先生,当时为十全之医,四方求治者户履常盈,惜著作甚少,虽有《指南》一书行世,然总以未窥全豹为憾。余自留心斯道,访求先生遗编,往来胸中者已二十余年矣。辛卯春,同门徐子雪香过草堂,谈及先业师翁春岩有抄藏先生《医效秘传》三卷,余闻之而喜,急索徐子副本读之,前二卷辨别伤寒,后一卷摘择经者,申明脉要,法取应验,理贵简明,不泥古,不好奇,真如月印千潭,只是一月,非学有本原,何能臻此。因与同志者重为校雠,付诸梨枣,以广其传。读是书者勿以平易近情而忽之,其妙正在乎易近情中也。道光辛卯(1831)夏四月笠泽后学吴金寿撰。” 在该书“瘟疫”篇中载:“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先生制此方,全活甚众,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人,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家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壮热旬日不解,神昏谵语,斑疹,当察其舌,绛干光圆硬,津涸液枯,寒从火化,邪已人营矣,用神犀丹。”从“抚吴使者属先生制处方”分析,本方确为叶桂所创制。魏之璘《续名医类案》卷5疫门亦有相同的文字记载,可为佐证。由于叶桂一生忙于诊务,所留笔墨皆系门人搜集整理。据《医效秘传》“重印导言”云:“本书相传为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撰述,据吴金寿序文中说,得之同门徐雪香从乃师翁春岩处抄藏的副本。一说本书系出自吴金寿的托名;但是除了别处未曾见到此书和叶氏门弟子没有提及外,也没有更充足的理由来证实这一说。” 《温热经纬》成书于咸丰二年,即1852年,若将《医效秘传》与《温热经纬》在年代上比较,则《医效秘传》较《温热经纬》早21年,并且明确提到此方“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由此看来,本方并不出自《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丹虽名“丹”,实乃丸,所以在剂型上多将其制成丸剂服用,名甘露消毒丸(《中国药物大辞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中药成药学》(1984年版) 亦载此丸(50粒重3g,每袋重18g),口服,1次6--9g,一日1—2欢。也可制成片剂,称甘露消毒片(《中国中成药产品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 [疑难阐释] 1.关于除湿药物的选用 本方具有启上阐以开水源,芳香化湿醒脾以助脾运,淡渗利湿以通水道,祛湿浊之功。从除湿角度来看,分为化湿、燥湿、利湿三类。其一是化湿之品,本方选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此三药皆芳香,能助脾醒胃以辟诸恶,使正气通而邪气除。因湿蔽清阳,阻遏气机,上蒙清窍,影响肺脾功能,治以轻开肺气, 芳香化湿,恢复脾运。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开则脾湿亦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故选用体轻而味辛、性微温之品,达到启上闸的作用,以使气通湿去。其次是燥湿之品,可分为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和祛风燥湿。方中选用了苦寒燥湿之黄芩,且重用,又因其还能解毒,擅长治肺、胃、肝胆、大肠湿热,使湿之所淫,热之所侵,火之所胜,皆能祛除。其三是利湿之品,选用茵陈、滑石、木通。滑石因其性滑而名,“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本草求真》卷 5)。三药亦可增强清热力量,引导热邪下行,成为清热利湿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去则热孤,热邪不致壅遏成毒,则诸证易愈。 2.关于川贝母的选用 川贝母本为化痰药,历来用其治疗咳嗽之证,何以该方中选用川贝。一是因湿热蕴毒而致咽喉肿痛,配以射干则解毒散结利咽。二是从王士雄所述甘露消毒丹之病因来看,“温湿蒸腾”、“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而成湿温疫疠之病”,“尚在气分”而非血分,不宜选用血分之药,而川贝乃肺经气分药,能开郁、下气、化痰,配黄芩化痰降火,配连翘可解郁毒。王好古云:“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汤液本草》卷4)。可见川贝母在此方中并非专以化痰,还取其下气,从而更好地“消毒”、“解毒”。 3.关于本方方名 本方命名为“甘露消毒丹”,亦名“普济解毒丹”。甘露,即甜美的露水。从本方所选药物来看,为苦寒之品,如黄芩、茵陈、木通、连翘、射干;甘寒之品如滑石、川贝;辛散之品如石菖蒲、藿香、白蔻仁、薄荷。从各药的用量及性味的调配来看,苦味胜于甘、辛之味,何以如此命名呢?①从制方角度分析。叶桂制此方乃针对疫气流行而设,以救治“时毒疠气,必应司天”,如天下之降甘露,以挽人之危亡,药味虽苦,实则乃救人之良药,良药虽苦而利于病,药味虽不甜,而救人却如甜美的露水,故名“甘露”。②从应用药物来看。全方突出苦寒用药,是以清热泻火为主,由于热盛火盛谓之毒,热退火降即“解毒”、 “消毒”,故方名消毒丹。③从病因分析。由于本方主治疫气,其罹病之人众多,论治也大同小异,且此方疗效确切,命名“普济”,是普遍救济的意思,与佛家“普度众生”、“普济众生”含义略同。由于雍正癸丑年疫疠流行,以常治之方多不能效,本方能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治时行疫疠,普遍救济众人脱离疾病之苦,故名普济解毒丹。 4。关于剂型 本方命名为“丹”,而丹剂一般有二种情况。原始的丹即丹砂制剂,原为汞剂,晋、唐诸朝,道家以汞类药用升华法,炼成药剂,称为炼丹术,后因内服不能长生而反伤身,遂废止服食之法,仅供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另一方面,后人将其它制剂凡经精制配合者,亦称为丹,以夸示效果显著,此与原始丹药实不相似,且多为植物或动物药制成之丸剂或散剂,甚至是膏滋药或锭剂等,如小金丹、三才封髓丹、七宝美髯丹等,剂型不一,应用范围甚广。根据《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 (1965年)所述甘露消毒丹“共研细粉,用冷开水泛丸,如绿豆大”,此方实乃丸剂,已非古义。丸剂服用方便,减少煎熬之繁琐。但现在临床上亦常以此方药物作汤剂使用。 5。关于时疫与时病 本方主治湿温时疫,时疫非时病。时疫一病最早见于《世医得效方》卷2.时疫。时疫通常称瘟疫,亦谓温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发生的多种流 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即《素问遗篇。刺法论》所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其发病是因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本,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害,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疫论》卷上)。时病,是指时令病。雷丰说: “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时病论。凡例》)。时病多指一些季节性多发病,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中暑、泄泻、痢疾,秋之疟疾、秋燥、湿温,冬之冬温、伤寒。甘露消毒丹用治时疫,显然是一方乡土流行性疾病。 [方论选录] 1.王士雄:“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卷5) 2.冉雪峰:“此方治湿热郁蒸,挟秽浊搏于气分,原书所叙症象,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此为共同症,再查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用此方。此方滑石、茵陈、木通,皆利湿药;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里宣外。黄芩清热,贝母豁痰。加连翘者,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营分也。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普济方通外,而不遗清内;本方清内,而不遗通外,学者深维其所以然之故,则因应咸宜,头头是道矣”。(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3.南京中医学院:“本方用藿香、薄荷、蔻仁、菖蒲芳香化浊,开泄气机,黄芩、连翘清热解毒,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贝母、射于清咽化痰。合而成剂,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效。” “湿热交阻,留恋气分,以致气机不利,清浊混淆。症见身热肢楚,胸闷腹胀等。湿邪不化,~tj--便不畅。热不得越,则神清烦闷。投以本方,清热于湿中,渗湿于热下,使湿化热清,气机畅利,则诸证自除。至于治疗吐泻、疟痢,黄疸诸证,亦属同一病机。若颐肿咽痛亦用此者,又取其清热解毒,有消肿止痛之功。总之,本方在临床上应用甚广,尤其夏令使用机会更多。故王孟英推崇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中医方剂学讲义》) 4.赵绍琴,等:“方中黄芩清热燥湿,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木通清利湿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生痰浊,故用川贝母以清化热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达热邪。诸药配伍,芳香化湿辟秽,淡渗分利湿热,寒凉清热解毒。感受湿热秽浊之邪,用之多可获效。”(《温病纵横》) [评议] 本方主治湿温、时疫证,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王士雄认为本方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为众多医家称道。冉氏将此方与普济消毒饮进行比较,认为“本 方清内,而不遗通外,”是为灼见。对于方中君药,诸家看法并不一样,如广州中医学院认为重用滑石为君药,臣药乃茵陈、黄芩,多数注家则避开君药、臣药而不论及。冉氏认为方中所以加连翘者,“是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营分”,对这一观点。赵氏等认为是取其清热解毒,并非清营分之热,比较正确。王士雄从本方证舌苔分析,指出:“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所以用连翘者,当是针对热毒而言。 [验案举例] 工.肠伤寒 《吉林中医药》(1990,5:31):某男,35岁。10天前始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伴有腹胀,纳差,查肥达氏反应确诊为肠伤寒,现体温不减,高热39.412,头目昏胀,四肢倦怠酸痛,口渴思饮,胸痞纳呆,小便短赤,表情淡漠,舌边尖红,苔厚腻,脉濡缓。乃湿热郁结,气机失畅。治宜化湿清热,宣气透邪。飞滑石18g,藿香 10g,连翘10g,薄荷6g,白豆蔻6g,绵茵陈20g,黄芩10g,石菖蒲10g,木通10g。服药4剂,热退纳增。去黄芩,续服4剂,余症悉减,调理半月病愈。 按语:肠伤寒属祖国医学湿温范畴,多为感受湿热病邪所致。湿热郁伏,气机失宣,以至高热,故重在清热化湿,宣气透邪。王士雄谓甘露消毒丹“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实为要言中的。 2.频发室性早搏 《四川中医))(1991,5:18):某男,45岁。频发室性早搏2年余。平素头晕,胸闷,心悸,饮酒后病情加重,胸脘痞闷,身重困倦,小便赤涩,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苔灰黄而厚腻,脉细结,频发室性早搏(8—12次份),部分呈二联律。证属湿热交阻,气机不宣。治当清热利湿,行气宽胸。滑石、茵陈、苦参各20g,石菖蒲、藿香、白蔻仁、连翘、枳壳、甘松各10g,川贝母、射干、薄荷、木通各6g,瓜蒌15g。6剂后胸脘痞闷大减,早搏减至4—8次/分。又服12剂,症状大部分消失。续服10余剂,诸证消失。心电图转为正常。 按语:患者因乎素嗜酒以致湿热内蕴,气机不宣,故径投清热利湿,解毒化湿之甘露消毒丹,配以宽胸理气之品及抗心律失常之甘松、苦参而获效。 3.喉痹 《北京中医》(1991,2:26):某女,15岁。咽痛发热5天,T39.4— 37.8"C,近2天咽痛明显加重,伴牙痛,进食困难,面色黄白,时有汗出,大便4日未行,舌苔白黄厚腻,口臭气热,脉细滑,略数,咽粘膜充血,咽侧索及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侧索、咽后壁均有白色脓点散布,牙龈肿,有脓腐样分泌物附着,并有牙龈出血,右侧舌腭上有0.5cm×0.4crn大小溃疡,表面有黄白色脓苔,738.9℃。乃热毒喉痹(急性咽炎)。宜清热解毒,化浊利湿。射干10g;黄芩10g,连翘10g,栀子10g,马勃3g,滑石30g,茵陈10g,木通3g,薄荷6g,白蔻仁5g。6剂而愈。 4,五更泻 《新中医》(1992,10:47):某男,28岁。近二月来,黎明腹痛,肠鸣泄泻,泻后即安,伴口苦口臭,尿黄,经服四神丸10余天,腹痛加重,泻而不爽,舌淡,苔厚腻微黄,脉弦滑,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乃湿热积滞,阻滞肠道。治以清热化湿,行气导滞。茵陈、藿香各15g,滑石、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山楂、神曲各10g。连进5剂,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按语:五更泄一般责之于肾阳虚衰,封藏失职,亦有因食积、寒积、酒积等所致。本案系湿热积滞阻塞肠道,清浊混淆所致。故投清热化湿,行气醒脾之甘露消毒丹而收 功。 5.脓疱疮 《江苏中医》(1993,7:36):某男,10岁。周身脓疮1周,以两手臂为多,疱疮破损处皮肤发红糜烂,有黄滋水渗出,身热,口渴,脘闷纳呆,大便3日未行,.n8℃,脉濡数,苔白腻。乃湿热毒邪郁于肌肤,壅于脾胃,为脓疱疮,即黄水疮。拟清化热毒。白蔻仁3g(后人),藿香、佩兰各9g,茵陈、滑石各15g,石菖蒲 6g,炒黄芩9g,连翘、银花各12g,蒲公英、冬瓜皮各15g,赤小豆、瓜蒌皮、谷芽各 12g。4剂后热清,纳增,疱疹已有结痂脱落。再服4剂告愈。 按语:脓疱疮为肺热脾湿感暑而发,导致湿热壅于脾胃,郁于肌肤。本案以甘露消毒丹加入清热解毒的银花、蒲公英,利湿清热的冬瓜皮、赤小豆等药正合病机,故告愈。 6.产后不寐 《福建中医药》(1993,4:30):某女,25岁。产后进补,3周前自觉胃脘饱满纳呆,睡卧不宁,时寐时醒。每夜仅入睡2小时,头昏头重,恶心欲呕,脘腹胀满,纳呆,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湿热中阻之候,非苦辛开降,清热化湿,不能改善其证。黄芩、连翘、川贝母、姜半夏、藿香、厚朴各10g,川连、通草、白豆蔻各3g,滑石15g(包),枳壳6g,甘草梢5g。5剂后不寐好转,调治2周,睡眠正常。 按语:本案不寐显系产后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积湿蕴热,湿热中阻,胃不和而发病,俾热清湿化,伏其所主,不安眠而卧自安。 7.持续性高热 《河北中医》(1995,5:封3):某男,16岁。患者无明显诱因持续性高热,体温达39℃以上工0余天,伴头痛,诸药无效。现身热(丁39。2℃),以午后为甚,精神委靡,胸脘满闷,纳食少思,口粘而干,恶心欲呕,汗出心烦,大便不畅。治宜清热利湿,疏解气机。滑石45g,白蔻仁9g,藿香12g,薄荷9g,连翘30g,银花 30g,茵陈30g,菖蒲15g,黄芩15g,枳实15g,大黄15g,薏苡仁30g。1剂后身热渐退,3剂后热退身凉,再进5剂,症状消失,舌、脉正常。 按语:本案为湿热交蒸,而出现发热,以午后为甚,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湿中蕴热,热处湿中,湿热相搏,健运失司,出现脘腹满闷,纳食少思,恶心欲呕,舌红苔黄腻,故清热利湿,疏畅气机,使病邪透卫外解,兼从二便而出。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乙型肝炎 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乙型肝炎1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HBsAg均阳性,有黄疸者69例,无黄疸者31例,病程半年以内者80例,半年以上者20例。处方:茵陈、黄芩、连翘、白蔻仁、藿香、佩兰、木通、滑石、石菖蒲、紫草、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生甘草。其中治愈41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连续 3次以上查HBsAg均为阴性。阳性转阴者,平均45天。显效54例,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有效5例,症状缓解,肝功能改善,HBsAg阳性。69例有黄疸患者平均退黄4天,96例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平均18天。作者认为本方对湿热型、湿滞型疗效佳。 2。急性黄疸型肝炎 以甘露消毒丹与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甘露消毒丹组药用:飞滑石12g,茵陈15g,黄芩、木通、藿香各10g,川贝母、射干各6g,石菖蒲、连翘各5g,薄荷、白蔻仁各3g,对照组按中医辨证治疗。分别治疗26例,其黄疽、厌食、饱胀、乏力、尿黄、肝大、黄疸指数、麝浊、硫浊、谷丙转氨酶,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两组差别不显著,说明两组疗效基本相近uj。 3.急性血吸虫病合并肝功能损害 用本方合西药治疗42例急性血吸虫病合并肝功能损害,对照组21例,单用西药,两组在人院时一般情况,发热天数及肝功能损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O.05。基本方药:滑石、茵陈各30~60g,黄芩、连翘、败酱草、丹参各15g,大黄、木通、藿香、薄荷、栀子等适量。若热毒偏盛者,加黄连、水牛角 (粉),湿重合三仁汤。西药用保肝药及维生素B、C静滴,病情严重者加皮质激素,感染合用抗生素,严重水泻予补钾,纠正酸碱水电平衡。结果,治疗组治愈41例,好转 1例,平均治愈天数25.20±9.36天;对照组治愈工5例,好转5例,无效1例,平均治愈天数35.28±12.32天。两组比较,治愈率P<0.05,治愈时间P<0.01,合用本方组疗效明显提高,疗程明显缩短L3j。 4.斑疹伤寒 治疗本病100例,用白豆蔻、木通、石菖蒲、藿香、川贝母、薄荷、寒水石各6g,生石膏、茵陈、滑石、连翘各16g,射干、黄芩、僵蚕各lOg,板蓝根 20g,随证加减。结果:痊愈86例,好转u例,无效3例,退热时间最长者7天,最短者16小时[4j。 5.湿热型胃炎 以变通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型胃炎(均作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66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21年0主要症状: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胀满,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腻,脉弦滑。基本方:滑石、木通、藿香、白蔻仁、茵陈、石菖蒲、白术、茯苓、生地、沙参、薄荷、陈皮、麦芽。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3个月后胃镜检查。随证加减,胸胁胀满,吞酸者加左金丸,胁痛者加川楝子、醋炒延胡;腹胀者加大腹皮;呃逆不止者加代赭石、沉香;恶心者加法半夏、竹茹;便溏者重用白术、茯苓。加诃子肉;大便秘结者加草决明、郁李仁。5工例近期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5例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4例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一半以上,炎症减轻),6例无效(服药前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镜检查粘膜病变程度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91%L3j。 。 6.湿热咳喘 以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系感染湿热痰浊郁结肺气咳喘68例,平均年龄 27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愈月。均为不明原因发热,可能与病毒、支原体等感染有关。10天为1疗程。基本方:滑石15g,茵陈15g,黄芩lOg,石菖蒲lOg,川贝母 lOg,射干lOg,连翘lOg,藿香lOg,白蔻仁4g,木通3g,薄荷(后下)3g。随证加减:咳喘患者加麻黄、杏仁;痰黄明显者加银花、蒲公英;头痛者加白芷、川芎;口渴不欲饮者加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生地、大黄;唇绀舌紫暗有瘀斑者加丹参。每日1剂。临床治愈42例,占61。8%,咳喘痰粘色黄消失,无发热,舌苔薄白,脉缓。有效24 例,占35。3%,咳喘痰粘色黄明显好转,或痰粘色白,有时低热,舌苔薄黄或薄腻,脉偏滑。无效2例,占2.9%,咳喘仍作,痰粘色黄,发热不适,舌苔黄腻或白如粉状,脉滑数。总有效率为97.1%。 7.发热 治疗发热病人34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斑疹伤寒8例,发热待查 21例,平均38.4"C。用射干、藿香、菖蒲、白蔻仁、川贝母各lOg,黄芩、连翘各 12g,木通、薄荷各9g,滑石15g,茵陈20g。若热重于湿,加重黄芩、连翘量,再加大青叶15g;若湿重于热,加重滑石、藿香量,再加羌活log或苍术log,头身疼痛加羌活lOg;Vt苦加黄连9g,口渴加花粉lOg。结果:全部有效l”。 8.夏季流感 用本方治疗本病218例,设对照组80例,均随机抽样收治。主要症状为发热汗少,微恶风,肢酸咽肿,头昏重胀,咳嗽痰粘,鼻塞流涕,心烦口干,胸闷腹胀,纳呆溺赤,舌苔白或腻厚,脉濡数。药用白豆蔻、藿香、石菖蒲、黄芩、射干、连翘各log,茵陈、滑石各20g,木通、薄荷、川贝母各6g,随症加减。对照组用速效感冒丸,均3天工疗程,结果经1—2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89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4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 81。2%,两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L8j。 二、儿科 1.传染性肝炎 以甘露消毒丹原生药粗末煎服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26例,病初即有明显发热者u例,纳呆者20例,倦怠者6例,恶心呕吐者5例,尿黄者17例,咳嗽者4例,舌红、苔薄白者18例,舌红、苔白微厚者2例,舌红、苔薄白黄者3例,脉均弦滑。用法:以甘露消毒丹原生粗末煎服为主,每帖加水适量煎成700ml,过滤备用,根据年龄,每日60一150ml,分2次服。其中黄疸指数高于正常者9例,于治疗后1周内降至6U以下5例,于2周内降至正常者4例,一般服药三、四天后巩膜黄染即不明显,血清谷丙转氨酶2周内恢复正常15例,3周内正常者9例,5周内正常者2例c”。 2.,'bJL时疫感冒 用甘露消毒丹治疗/],JL时疫感冒120例,以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为临床特点。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基本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5—7g,每日1剂,发热持续不退者加少量常山;无咳嗽者去川贝;咳甚者加葶苈子、鱼腥草;呕吐者加法夏、竹茹;腹泻者加葛根;咽痛者加玄参、牛蒡子;鼻流清涕者加苏叶。治愈105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好转15例(临床症状减轻,血常规检查未完全正常),总有效率100%(10.7。 3。外感发热 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3例。药物:藿香、黄芩、射干、连翘各lOg,白豆蔻、薄荷、僵蚕、川贝、甘草各6g,石膏30g,粳米、滑石各15g。大便干结加大黄3—6g,咳嗽气喘加麻绒、杏仁各6g,腹泻者去石膏。结果:服药1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30例,占47.62%;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5例,占23.7%,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2例,占19.05%,服药3天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者6例,占 9.5%,总有效率90。47%[,”。 . 4.小儿鹅口疮 用本方加减治疗本病23例,药用滑石lOg,黄芩6g,藿香7g,木通、白豆蔻各5g,射干4g,薄荷、石菖蒲各3g,连翘8g。湿重加苍术、佩兰各6R,热重加黄连5g,栀子7g。均治愈,疗程最长4天,短者2天,1年内未见复发,总有效率100%Elz3。 三,五官科 口腔溃疡 治疗本病,先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控制症状,再用玉屏风散加减抗复发,共治疗60例口腔溃疡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部治愈。通常服药1天后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4天溃疡愈合。 四、皮肤科 手足口病 以甘露消毒丹治疗手足口病10例,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粘膜病变,均有发热,舌苔厚腻,舌质红,口腔溃疡,手足有如米粒大小疱疹,密集或散布,以甘露消毒丹化裁:藿香9g,茵陈18g,茯苓9g,连翘9g,炒杏仁6g,薏苡仁 12g,板蓝根12g,枳实9g,川朴9g,半夏6g,通草6g,石菖蒲9g。全部治愈l”j。 [实验研究] 1.保护肝脏 本方能降低CCL4损伤大白鼠、小白鼠所致血清中ju.T的升高,并能增加大白鼠血清中溶血素的形成,增强氢化可的松损伤下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提示本方能够抗COL4所致动物肝细胞的损害,达到保护肝脏,恢复肝功能的目的,并能提高在CCL4或氢化可的松损伤下的动物免疫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cu,。 2。解热作用 大鼠灌服本方24g/kg,半小时后皮下注射内毒素40U/lOOg,造成实验性发热模型。观察注射内毒素后不同时间体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方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可以完全抑制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使体温降至用药前正常体温以下,作用持续2小时以上。提示本方不仅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正常体温也有一定降温作用E163. 、 连 朴 饮 (《霍乱论》卷下) [异名] 王氏连朴饮(《温病学讲义》)。 . [组成] 制厚朴二钱(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各3g)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各9g) 芦根二两(60g)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机分析] 霍乱一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发病急骤,有挥霍撩乱之势,故名霍乱。霍乱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曰:“土郁之发……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数后,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分别载有:“呕吐而利,名曰霍乱”及“驴马肉合猪肉,食之成霍乱”的条文。《诸病源候论》卷22具体描述了霍乱病的症状:“其乱在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则心腹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挟风而实者,身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霍乱之因有五,一因湿热,二因寒湿,三因虚寒,四因食滞,五因时疫。本方所治之霍乱乃湿热所致。夏秋之交,湿热交蒸,清浊相干,秽浊之气侵入体内,郁遏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胃失和降则上吐,脾失升清则下泻;湿热郁遏,气滞不行,则胸脘痞闷;热邪上扰,心神不宁,则心烦躁扰;湿热郁阻,水道不利,则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湿热郁遏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为湿热郁遏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运行不畅之霍乱吐泻而设。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正如冉氏所云“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方以黄连、厚朴为君。黄连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一举而湿热俱除,用于中焦湿热之呕吐、泻利甚好;厚朴苦辛温,苦燥辛散,长于行气燥湿,为消胀除满之要药。二者合用,则湿去热清,气行胃和。栀子苦寒,助黄连清热燥湿,且可通利三焦,使湿热之邪排除体外;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要药,尤善于降逆和胃止呕。二者共为臣药。佐以石菖蒲辛香走窜,化湿浊,醒脾胃,用于湿阻中焦之脘腹胀闷;淡豆豉芳香化湿,和胃除烦;芦根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之实热,并能养胃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效。使湿去热清,气行胃和。湿热一除,脾胃调和,则吐泻自止,腹胀自消。 本方以黄连、厚朴为君药,制为饮剂,故名连朴饮。“饮”为剂型的一种,指汤剂需要冷服的。冷有遏止之功,故临床上常有服涌吐药而呕吐不止,服泻下药而泻利不停者,饮冷稀粥以止之之法。本方证吐泻间作,故宜汤药冷服。但目前在临床上该方仍以温服较多。 本方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温清并用,药物精专,配伍得当。 [类方比较] 1.本方与藿香正气散均有化湿、理气、和中之功,均可用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运行不畅所致之霍乱吐泻,胸脘痞闷等症。除此之外,本方尚有清热之效,主治上述症状兼有热邪而见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藿香正气散尚有解表之功,主治上述症状兼有表证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舌苔白腻者。 2.本方与甘露消毒丹二方均有清热化湿之功,均可治疗湿热内蕴所致呕吐、泄泻、 胸闷、小便短赤等症。但前方尚有理气和胃之功,用于湿热郁遏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之证;后方解毒之力较强,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所致证,病位涉及三焦,上焦的咽痛、颐肿,中焦的胸闷、腹胀、泄泻,下焦的淋浊等证均可应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湿热霍乱之主方。临床应用时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若腹泻较著者,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炭以凉血止血。 3。现代临床对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等属湿热并重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寒湿霍乱者。 [源流发展] 连朴饮出自《霍乱论》卷下,主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症见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追根溯源,王氏可能是受仲景栀子豉汤及宋.魏岘《魏氏家藏方》连朴丸之启发,合二而一加味而成本方。仲景之栀子豉汤由栀子、香豉二味组成。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魏氏连朴丸由黄连(好者)五两,厚朴十两(去粗皮)组成,用生姜十两取自然汁浸煮干,为细末,清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九,空心米饮送下,主治泻痢。本方与栀子豉汤均有栀子、香豉二药,均治吐、泻、心烦等症。本方与连朴丸方名相似,组成均有黄连、厚朴,且二者用量之比相同,均为1:2,主治亦均有泻痢。近代众多医家均扩大其适应范围,如赵绍琴等《温热纵横》中篇各论用其治湿温病湿热并重,阻滞中焦而致身热心烦,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方剂学》等,虽未明言芦根是本方之君药,但已将其摆在首位予以重点论述;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方剂学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亦未明言黄连、厚朴为君,而将其摆在首位,重点加以阐述。《中医历代方论选》则明确指出黄连、厚朴为方中君药。我们认为此论较为恰当,理由是:①一般来说,方名中的药物大多为君药;②本方所治霍乱乃湿热郁遏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方中黄连清热燥湿,一举而湿热俱清,厚朴理气化湿和中,二药合用则热清湿化,气机复常,实乃针对本方证之主病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故理应作为君药;③芦根主要作用在肺胃,可清利湿热,生津止渴,其虽有祛湿热之功,而无理气和中之力,故很难胜任君药之职; ④芦根重用可以这样理解,一般情况下芦根干者用9—15g;鲜者60—120g。霍乱证多发于夏秋季,此时鲜芦根比比皆是,可随手拈来,故方中很可能用的是鲜芦根,原方二两之剂显然称不上重用。即使为干芦根,与常用量相比剂量也不算特重。 2.关于霍乱 古代医家把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病情有挥霍撩乱之征象者称为霍乱。其包括现代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包括一般夏秋季间常见的急性胃肠炎。主要分二类:一是因其能将胃肠中病理性内容物吐泻而出的,称“湿霍乱”;一是腹胀绞痛,烦躁闷乱,想吐吐不出,欲泻泻不下的,称“干霍乱”,或称“绞肠痧”。《诸病源候论》卷 22曰:“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此概括了霍乱的发病机制。连朴饮所治当为湿霍乱。 [方论选录] 1.赵绍琴,等:“本证属湿热并重,治疗宜清热与燥湿并行。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温病纵横》) 2.冉先德:“霍乱吐利为本方主证,湿热内蕴为本证病机,而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则为湿热的诊断依据。湿热之邪蕴伏中焦,脾胃升降之机失常,遂致胃浊不降而呕,脾不升清而泻,清浊相干而吐泻交作。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方中用黄连、山栀清热解毒,苦寒燥湿;厚朴、半夏燥湿行滞;菖蒲、香豉芳香化浊;芦根宣肺祛湿,清热生津。合用以成清热燥湿,理气化浊之功。”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 3.李飞,等:“本方所治的霍乱吐泻,乃因湿热蕴中,脾胃升降失调,清浊相混所致。方以连、朴为君,前者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后者药性苦温,苦能化湿,温能行气,二者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行气和中之效。配伍山栀清热利湿,协黄连以加强清热之力;半夏燥湿化浊,降逆止呕,助厚朴以增强化湿之功,均为臣药。佐以石菖蒲、淡豆豉芳香化湿,芦根清热利湿。方中辛开苦降,温清并用,使湿热得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吐泻即止。本方与甘露消毒丹均能清热化湿,治疗湿热之证。但本方常用于湿热蕴阻中焦的病证,而甘露消毒丹的范围较广,上焦的咽痛、颐肿,中焦的胸闷、腹胀、吐泻,下焦的淋浊等证,均可应用。”(《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 赵氏着重从清热与燥湿两方面对本方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但对理气和胃之功则未及,未免有点美中不足。冉氏从本方证之病因病机、主治症状、立法依据等多方面对本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尤其是“治法不在止泻、止吐,惟求湿热一清,脾胃得和,则诸证自愈”之论实令后学称道。李氏明确指出黄连、厚朴为方中君药,实为承先启后之说,其将本方与甘露消毒丹进行比较,也言之有据,甚为恰当。 [验案举例] 1.霍乱转筋 《回春最新诠》:段尧卿之太夫人,患霍乱转筋,年逾七十。盂英自制连朴饮,三啜而瘳。 按语:此案未载脉证,就其所用连朴饮而论,当有脉濡或微数,舌苔白或薄黄,胸痞烦躁,口粘腻而不甚渴,恶心呕吐,泄泻转筋等症。大多属于湿热蕴伏,气滞而痰多。《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热论》云:“或安享乎醇酒膏粱之奉,则湿热自内而生,宜栀豉汤、黄芩加半夏汤、连朴饮之类”。故以黄连、栀子苦寒清热,合豆豉而消痞除烦;厚朴、芦根理气祛湿;配合菖蒲、半夏以蠲痰。药味不多,取苦辛微温,已概括湿热痰气四者之治。 2.湿温(湿热并重) 《温病纵横》:某女,43岁。头痛形寒,身热咳嗽咽痒,舌苔黄腻而滑,口渴思饮,胸脘痞闷,两脉濡滑,沉取弦滑而数,两腿清冷,大便滞下不畅。湿温已逾四周,暑湿积滞蕴蓄太甚,拟以芳香宣化。邪实正虚,深恐逆传致变。香豆豉12g,焦山栀4.5g,嫩前胡3g,白蒺藜lOg,鲜杷叶lOg,金沸草4,5g,制半夏 10g,粉甘草4.5g,川连2g,焦薏米10g,白蔻衣4.5g,陈皮6g,赤苓10g,2付。服药后寒热渐减,头痛且晕,咳嗽吐痰如沫,两腿已温,口渴亦减,中脘跃动,按之作痛,舌苔白滑质绛,两脉濡软,按之弦滑数。继用上方加减数付而愈。 按语:湿温病四周未愈,不外治疗失当,或属体质过差。治疗必须以治湿郁为主,即使湿热并重,也宜先用宣阳、化湿、解郁、宣肺和通利三焦之法。俟三焦通,气机畅而湿得化,湿邪一解则热自去矣。若错误地认为清热为主,则湿郁不能解,必迟延愈期。 3.伏暑晚发 《温病纵横》:某男,10岁。身热七、八日,其势颇壮,,中脘胀满,大便溏泄,神错谵语,两脉细弦滑数。伏暑晚发,饮食停滞,此属重证,故以芳香疏化,以得汗为吉。鲜佩兰4.5g(后下),嫩前胡3g,煨葛根3g,制厚朴4.5g,川连2g,新会皮4,5g,炒枳壳4.5g,保和丸15g(布包),赤苓12g,陈香薷1。5g(后下),l 付。服后身热略退,汗泄未畅,啼哭无泪,舌苔黄厚,大便通而不畅,神昏嗜睡,谵语已无,两脉细弱且数,按之无力,伏暑挟滞为寒凉所迫,逆传人里,再拟芳香宣达,以卫疏汗达为吉。前方加减2付。共服u付而病愈。 按语:伏暑秋发,或深秋而发,及冬发皆可称为伏暑晚发。这说明暑热积滞之邪伏藏于内,至秋冷以后而发病。这都说明是当时身体尚健,病邪未能发出,在条件可发之时,即时发作。治疗方法也是根据当时暑湿蕴热及挟滞、挟食或挟其它邪气而辨证治之。但是总之仍以芳香宣化,祛除暑湿为主。若有寒湿食滞不化时,仍以当时脉、舌及症状给予治疗。 4.阳痿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1:26):某男,32岁。结婚3年来未育,有阳痿史。平素腰疼肢软,用力后阴部疼痛尤甚,曾用鹿茸及金匮肾气丸均无效,面色黧黑,溲短频少不爽,苔薄黄腻,脉弦滑。病属脾虚气陷,清气不能上升,湿热下淫而阳痿。法当升举以助气化,治拟清热利湿,调畅气机,连朴饮加味:黄连5g,厚朴8g,柴胡5g,焦栀子10g,石菖蒲5g,半夏10g,乌药10g,杏仁6g,陈皮6g,薏苡仁30g,茯苓10g,7剂。药后外阴疼痛略减,尿量少,脉转小弦,苔薄黄。原方再服10剂,阳痿已愈,诸恙均安,次年生育一女。 按语:张介宾曰:“凡男子阳痿不起,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纵为阳痿,经云气化则能出矣。”患者缘于湿热蕴伏,湿困脾土,故治以燥脾土为主。全方苦能燥湿,寒能胜热,能降泄有余之湿火。湿热既除宗筋刚复,阳痿自愈。 5.不孕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1:26):某女,30岁。2年前患“甲肝”,刚怀孕即行“人流”术,嗣后一直未受孕,经行愆期,色淡量少。长期服用温补甘肥食物,身体渐丰腴,纳食不香,脘腹胀满,小便短少而频,带下如注,伴有阴痒,大便不实,1日2次,腰酸痛,少腹左侧胀闷,连及两胁,偶有往来寒热,头昏神疲,口苦泛酸,脉弦略滑,苔薄黄腻,妇科诊为附件炎。予连朴饮加减:黄连5g,厚朴8g,石菖蒲6g,焦栀子10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5g,忍冬藤30g,瓜蒌皮10g,柴胡5g,枳壳6C,当归10g,山药15g。服药10剂后,带下已少,色转白,右胁少腹胀痛稍减,尿转清长。再服10剂而愈,次年5月生下一子。 按语:此证属湿热壅遏中、下焦,湿浊下注,肝脾失调。木郁土壅,湿热流注带脉,痰浊阻滞冲任,肾经失养,气血失调,任脉欠通,不能按时盈溢而为不孕。取连朴饮加味化湿升清,俾脾健湿化,肝胆湿热自清。肝脉调,气机顺,冲脉盛,任脉通,自 有孕。 [临床报道] 1.伤寒、副伤寒 吴氏用连朴饮合白虎汤治疗伤寒74例,病程最短8天,最长26 天,8—15天54例,15--26天20例。体温高于40℃者28例,在39—40℃之间者33 例,38—38。9"C者11例,37.5—37.9℃者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午后热甚,面色垢滞,表情淡漠等症。其中伴渴不思饮,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者22例;伴渴不多饮,心烦恶心,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者4工例;伴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苔黄微腻,脉洪大者u例;伴咳嗽痰少者5例;伴鼻衄者3例;伴耳聋、耳闭者1例,伴大便下血者1例;伴GPT升高者2例。实验室检查:74例均见血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和大便细菌培养,40例检到伤寒杆菌; 34例细菌培养阴性者,血清肥达氏反应结果为H1:160以上,01:80以上,且恢复期血清效价比发病期均有4倍以上的增长。药用:川黄连、淡豆豉各6g,炒厚朴、姜半夏、炒山栀、石菖蒲、知母各10g,干芦根、生石膏、生米仁各30g,生甘草3g。结果:72例痊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半月以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2例好转(体温正常或下降1℃以上,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完全退热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工7天,平均7.1天。其中有1例复发。李氏用连朴饮治疗伤寒与副伤寒35例。均为首次发病,无伤寒菌苗接种史。主症为发热(体温38.5--40~C),食欲不振,胸脘痞闷,身困乏力,脾脏肿大。其中伴有呕吐者1O例,头痛沉重者工7例,轻度腹泻者 16例,大便下血者1例,有玫瑰疹者12例,胸部白痦者5例。舌苔厚腻者16例,黄腻者工9例。发热lO天就诊者25例,14天就诊者10例。实验室检查:血检白细胞 4000--5000者23例,6000—8000者12例;尿检蛋白尿及颗粒管型者30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工3例;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凝集效价在1:320,H凝集效价在1:320者28 例,。凝集效价在1:180以上,H凝集效价在l:160以上者7例。药用:黄连、栀子各 10g,厚朴、半夏、淡豆豉、菖蒲各12g,芦根15g。结果:35例全部治愈,服药4日热退者19例,6日热退者16例,平均退热时间为5天。痊愈标准是:每周检查血、尿、大便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连续2次均属正常范围,症状和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有3例2周后又复发,经继续治疗获愈C2,。孙氏用本方治疗伤寒合并肝功能损害10例,属中医热重于湿型。药用:黄连5g,厚朴、豆豉、山栀、半夏、枳壳、山楂、六曲、滑石各10g,加中药清肝活血之品,且合西药抗生素,取得满意疗效L3j。 2.胃病 孙氏用本方出入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病39例,其中浅表性胃炎工。例,胃窦炎8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十二指肠壅积1例,未做胃镜及钡餐检查18例。药用:黄连、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焦栀子各10g,芦根30g,茵陈12g,茯苓]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结果:显效29例(症状消失,半年内未见复发),好转9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7.4%。 3.其他 赵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腹胀、痰湿哮证、湿热痢疾等L5j。彭氏以本方出入治疗湿热中阻,肝风上扰之眩晕;湿热痹阻胸阳,气机不展之胸痹胸痛;湿热内蕴之五更泻等。杜氏以本方化裁治疗1例变应性败血症,获效。 [实验研究] 对大鼠实验性发热的影响 取大鼠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6 只。分别给予达原饮、连朴饮、柴蒿合剂、白虎汤、大黄黄连解毒汤、桃仁承气汤、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4339.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在这里沉思>同仁堂传人乐松生之死 同仁堂乐松生

【历史在这里沉思】乐松生,民族资本家,同仁堂乐氏第13代传人。为人随和,体贴员工,声誉甚佳。1949年后,他紧跟中共,抗美援朝时带头认购公债并捐款,率先申请公私合营,使同仁堂变国有。曾任北京副市长。文革时遭迫害,1968年4月被红卫兵活活打

转载 选用北京同仁堂中成药治疗疾病的方法 北京同仁堂

原文地址:选用北京同仁堂中成药治疗疾病的方法作者:养生之家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参茸三鞭丸 强阳保肾丸第二节 上火

声明:《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 同仁堂》为网友漫游诗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