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讲座——语言特点于万海王决 岳云鹏相声特点

相声艺术讲座——语言特点

于万海 王决

  相声的语言,诙谐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悦耳。有些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或“包袱儿”常使人久久难忘。如《买猴儿》中的“马大哈”,已成为对工作极不负责任的人的专用称呼,这个艺术典型,家喻户晓。相声是北京的地方曲种,语言上以普遍话为主,适当带上一点具有地方色彩的北京味儿(如儿化字等),使人们听来俏皮、风趣。一段相声只求文字通顺供人阅读,满足于完成宣传任务,这种做法对相声事业发展是不利的。一段相声从语言说必须从书上“立”起来,琅琅上口,活在演员的口头,吸引打动观众,才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完成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的任务。演员们常说:“一句不到,听众发躁。”所以相声的语言,首先得“上口”,使人听得懂。总括起来说相声语言有以下特点。
  第一,通俗易懂,明快动听。相声的语言,是群众的口语提炼加工成的文学语言,它是一听就懂的大白话。明快流畅的俗文学,它的语言、语汇符合当代人民群众日常习惯和绝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它的服务对象除了基层的工农兵学商一般群众外,那些搞科研的专家们,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们,以及城镇里的学生、妇女、儿童……也都爱听。所以,除了电影以外,相声是听众面最广、最多的一种艺术形式。
  解放以来的新相声,反映的是新社会、新生活,由于新内容的需要,它的语言逐步成了使用新词的崭新语言。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也是这样变化过来的。例如:解放后“爱人”代替了“妻子”。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涌现了许多新词汇。如:干部、指战员、保育员、资料员、邮递员、售票员、工资、成分、出身、为人民服务、街道积极分子、公私合宫、思想改造、劳动锻炼、专业户、个体户、农贸市场等,已为人们所常用。那些旧时代的旧词汇如:贤契、长官、厨子、马弁、娘们儿、玻璃皮包、摩登、伺候、仙人跳……等;以及北京的土话如:寻摸(环视)、葛屁(死了)、挠丫子(大步走)等,几乎没人使用啦(节目中特定历史背景使用时例外)。语言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北京的土话必然逐渐地向普通话靠拢。相声的语言,也是这样。必须不断掌握使用新词汇,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声《夜行记》(演出本)在通俗易懂、明快动听上下了不少功夫。其中有这样一段:
  甲 穿好鞋,回来上车吧。嘿!那儿又站上八个人啦。
  乙 噢,汽车站上有八个人啊,那你就顺序往下排吧!
  甲 排第九个?
  乙 啊。
  甲 我这鞋白追啦。
  乙 谁让你追啦?
  甲 排也不能排第九。
  乙 那你排第几呀?
  甲 头一个。
  乙 那人家答应吗?
  甲 得跟他解释呀。
  乙 怎么解释的?
  甲 “同志,你在这儿等车啊?”
  乙 啊。
  甲 “哎呀,你很幸运呀,头一个,车来了,你……先上。”
  乙 怎么呢?
  甲 “因为你来的早嘛,实际上我来的也不晚,这不刚才我是追鞋去了,车来了呢,你应该让我头一个。”
  乙 这不象话。
  甲 我说完,那个人冲我一乐,嘿!
  乙 同意啦?
  甲 (学等车人,不耐烦状)“后边去!”
  乙 还是排着去吧。
  这一段语言都很简短,通俗顺畅,生活气息很浓,懂普通话的观众一听就明白。
  在一段相声中,乙(捧哏)为了捧的严实,让甲(逗哏)的语言贯穿上去,经常用一些语助词来起承转合,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虚词,而是表达主题所必需。
  肯定口气的语助词:
  如,“嗯!”“对!”“噢!”“哎,好!”“是喽!”“不错!”“就是吗!”“可不是嘛!”……
  否定口气的语助词:
  如“哟!?”“啊?!”“嗯?!”“不象话!”“可别这样!”“没听过。”“不怎么样。”“就这个呀!”等……
  疑问口气的语助词:
  如,“为什么?”“能行吗?”“多会儿?”“想的啥?”“可能吗?”“不一定吧?”……
  惊叹口气的语助词:
  如,“嚯!”“hai!”“嘿!”“得!”“哎哟!”“要糟!”“完喽!”……
  语助词和“这个”、“那个”等话作料不同,是相声中不能缺少的。


  第二,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相声和评书有一点相通,即不论叙述故事、摹拟人物都要身临其境真有其事一样,说龙龙飞,说凤凤舞,把生动具体的动态形象,用语言摆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头脑中产生具体形象,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越听越饶有兴趣。为了渲染故事情节,描绘人物神态外貌、性格特征,增加语言形象感,常用一些象声词,如:“嗖嗖嗖”、“刷刷刷”、“嘁哧喀嚓”“乒乒乓乓”,“稀里哗啦”等和重叠形容词,如“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白茫茫”、“黑压压”、“热乎乎”、“亮晶晶”等烘手气氛。
  例如,《一筒罐头》开头描写战斗场面:
  甲 越南侵略军多次侵犯我国边境,杀伤我国边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云南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用口技摹拟战斗场面、炮声、机枪声)
  乙 打得够激烈的。
  甲 “一班长!”
  乙 “到!”
  甲 “准备还击!
  乙 “是!”(动作)
  甲 “三班长!”
  乙 “到!”(急回立正)
  甲 “迂回掩护!”
  乙 “是!”(动作)
  甲 “司号员!”
  乙 “到!”(急回立正)
  甲 “吹号!”
  乙 “是!”我还挺忙活!
  听众听起来,声象逼真,有置身战场的感觉。
  又例如,《海燕》中描写渔船与风浪搏斗的场面,只是寥寥数笔:
  甲 ……顷刻间,天海倾斜,怒涛翻滚,大风夹着暴雨,劈头盖脸扑来,浪涛卷过桅杆,齐腰大水滚过甲板。
  乙 够厉害的。
  甲 就瞧(挟乙肩往前正视作看海面状)海燕的缆绳断了……
  乙 啊?!
  甲 又拉上啦。哎呀,前舱进水啦!
  乙 糟啦!
  甲 已经堵上啦。机器发生了故障……
  乙 坏啦!
  甲 及时排除啦,这船沉下去啦。
相声艺术讲座——语言特点(于万海王决) 岳云鹏相声特点
  乙 沉啦?
  甲 又浮出来啦。
  乙 这多惊险哪!
  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多彩,却很有气势。


  第三,用词广泛,丰富多彩。一段相声需要有演员的叙述,评论,表白和摹拟人物言谈举止。要求用词、口气、声调、表情既迥然不同又交错并用。两位演员“跳进”、“跳出”的表演,互相之间及与观众之间感情交流,灵活多变,融为一身。语言不断地变化,增添了色彩的翻新,这是说唱艺术共有的特色,而相声又增加了一个必须抖响一连串的“包袱儿”,引人为断发笑的特色,使它的语言更加丰富。
  相声艺术还应经常不断地吸取兄弟艺术和其他曲种的特点、形式,做为借鉴。二十世纪初,相声刚刚成长时,就曾仿学滑稽二簧,演出开场小唱《秦琼卖马》等。也曾经将源于莲花落、夯歌的民间曲调,发展成《太平歌词》演唱。在此基础上奠定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大略地说,相声语言吸收、运用了以下这些文学、戏曲、曲艺形式的特色。即:京剧唱词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白口讲韵味,轻重音分明;评剧唱词常用夸张手法写人物风貌;大鼓书言简意赅,注意声情并茂,七言诗,西江月韵律明快,铿锵有力;对联,措词得体,对仗工整;谜语词意巧妙,发人深思;新诗歌,清新抒情,比较细腻,……以及成语、谚语、口头语、歇后语都把它学来,加工提炼,取为已用,化为相声语言。使相声的语言,用词广泛,有了北京的韵味,鲜明的节奏感,通俗的文学性和和谐的音乐性。在新相声中如:《老站长》的人物仿学“倒口”,《新桃花源记》仿学古人陶渊明;《海燕》中欢唱渔歌;《舞台风雷》中学唱豫剧;《劳动号子》中的新旧号子对比;《英雄小八路》中的革命战歌填新词;《登山英雄赞》中彩牌楼上的对联;《友谊颂》中的学斯瓦希里语和使用俏皮话,都是学习中的一些尝试。今后,首先要继续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同时学习古代语言中的有益部分,古为今用。也要从翻译过来的外语中吸收我们需要的部分,使相声的语言,更加扎根于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使相声这朵鲜花,开得更加艳丽。
  了解了语言,是创作、表演相声的第一步,新相声主要得提高段子的思想性,不能象传统相声那样,光靠语言本身去招笑。老舍先生曾说过:“我不轻视相声中的语言能力,但是专重语言而忽略了思想内容,便只能招笑而不能作有力的讽刺。”这是我们学习和运用相声语言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397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全文 孙毓敏教唱京剧花烛夜

原文地址: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全文)作者:梦笔山人第一讲 京剧演员的学艺经亲爱的网友们:  你们好!我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厦门、香港、武汉、台湾、深圳、河北的许多大学、小学、中学、俱乐部、票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讲过关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分析 郭德纲单口相声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分析台湾路小学刘娜[中文摘要]:相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深究相声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就会发现,相声的内容是以民俗主义和民族主义为背景,语言是大众化、易于接受的,具有一般语言特点的通俗语言。本

金岩相声专场 岳云鹏西安相声专场

4:39金岩专场相声 《学电台》 之潜伏发布时间:2010-4-23仅搜 播视网 结果9:18比郭德纲更搞笑的相声,精彩的武训徒!!!,相...发布时间:2009-7-24仅搜 激动网 结果4:15金岩才艺逗笑全场 "品欢相声"挑大梁发布时间:2012-2-29

声明:《相声艺术讲座——语言特点于万海王决 岳云鹏相声特点》为网友嘞蚗儅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