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中国核工业何去何从 中国楼市何去何从



请点击文章题目下面的“党员干部之友”即可关注本微信!

最近,关于核工业企业集团合并重组的消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早在今年4月,就有报道说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国家核电)将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电投)合并重组。7月18日,国家核电官方网站和微博发布消息证实,与中电投的重组方案已上报国资委。国家核电首席信息官郭宏波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若这次重组成功,将称得上是核电体制改革的一次深化。近期业界纷传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中广核)将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核建设)合并重组,却受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集团)的强烈反对。8月4日,中核集团官方媒体《中国核工业》杂志第七期发表署名为朔风的文章:《中国核体制改革亟需做好顶层设计》,证实了坊间传言。“作为核工业部前身的中核集团此时也开始了向上级汇报和同各核电集团的沟通工作”,试图阻止中广核与核建设的合并重组。文章还着重介绍了俄罗斯的核工业模式,提出要借鉴俄罗斯经验,在我国“实施集中统一的方式,整合核工业资源”,即“大一统”模式。此外,中核集团毫不掩饰对俄罗斯模式的羡慕和崇拜,同期还发表《俄罗斯核工业缘何世界领先》,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核工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取得的成绩,尤其羡慕其10个核电机组的海外订单。

先不说“大一统”模式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单从已经证实的合并重组方案来看,若能得到国资委批准,中国核工业将真正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合并重组后将形成三家大型核工业企业集团,均有核电牌照,又各有优势,相互牵制。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重组后,将在三代核电技术和核电场址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中广核与核建设合并重组后,将在核电站建设和运营方面占有优势。剩下的中核集团,依然在核燃料循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合并重组后的三家企业集团,势必在核电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为不受制于人,必将尽一切努力削弱另外两家的优势。可以预测,中核集团将发展自己的核电站建设力量,另外两家也将全力涉足核燃料循环产业。

可以判断,此次核工业体制改革大幕的开启,导火索是中广核与核建设的合并重组方案,触动了中核集团的敏感神经。一直以来,中电投作为正式拥有核电牌照的三大核电业主之一,在核工业领域较为低调,并不像中广核一样“咄咄逼人”全面扩张触角,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大型压水堆重大专项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建设工程。即使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重组后,将在国家确定的核电后续建设主力机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中核集团也未感到压力,因为中核集团有自己的华龙一号。倒是中广核,长期以来在核电研发设计、天然铀进口、铀资源海外开发、国内铀矿勘查采冶、核燃料加工等领域与中核集团展开全面竞争,并已取得一定成绩。尤其是在铀资源海外开发领域,中广核后来居上,一举拿下铀资源储量世界第三的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成功解决了自身的铀资源供应保障问题。一旦其与核建设合并,不论是在业务发展空间上,还是在感情上,中核集团都将难以接受。核建设原本只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一个内设局,1999年7月剥离出去成立核建设,中核集团一直将其视为自己家人,现在核建设要与竞争对手合并,对于中核集团的一些老同志来说,在感情上实在难以接受。核电是中核集团最大也是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在与中广核的竞争中,已经处于下风。核建设与中广核的合并,必将暂时垄断国内的核电站建设市场,可能会被中广核用来制衡中核集团在核燃料专营方面的优势。中核集团的发难,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需要通盘考虑核工业体制改革问题,因而直接导致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重组方案的搁浅。

说到核工业体制改革,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国核工业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一下核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和目的,有助于我们看清中国核工业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

自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算起,中国核工业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近六十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两弹一艇”研制成功的辉煌,也有保军转民的发展低潮。1964年10月16日,中国核工业用了10年的时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从此进入世界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随后经过两年八个月,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与此同时,我国还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从核军工起家,短时间内取得了“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奠定了我国核大国地位,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的结束,我国的战略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包括核工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由以军为主转向重点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基本放弃了核军工的科研,加上当时核电发展规模小,整个核工业发展陷入了低谷,后处理、铀浓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停滞,大量核技术人才外流,一些核基础教育专业逐渐萎缩甚至取消。直到1999年发生了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中国才意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国防科技工业再次得到重视,核工业的发展再次迎来了春天。

随着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核工业体制也经历的了不断变化。1956年11月,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发展。1958年2月,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5月,二机部改名为核工业部。1988年9月,在核工业部的基础上成立政企合一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4年9月,成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2013年4月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主营核电业务。1999年7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成中核集团和核建设,其中中核集团负责核燃料专营,并将核电作为主营业务之一,核建设主营业务为核电站及其它核设施建设。2007年5月,成立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9年9月,国务院批准中电投开工建设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工程依托项目——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中电投取得核电牌照,正式成为核电业主。2007年7月,中国华能集团(华能)、核建设、清华大学共同出资成立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负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设运营,华能成为准核电业主。至此,中国核工业三大核电业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核电领域的市场竞争一段时间内大大促进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200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发展目标调整为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发电容量为5800万千瓦,同时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中国核电发展速度一度放缓。由于福岛核事故之前的积累,单从核电发展规模来看,中国仍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20台,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在建机组28台,装机容量约3060万千瓦。据预测,我国今年共有8台机组864万千瓦投产,明年11台1296万千瓦投产,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630万千瓦。要达到2020年的核电发展目标,今明两年还需开工建设20台以上机组,2016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开工建设6台机组。中国核电市场已成为世界核电大国角逐的重点。目前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中,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多种机型,包括加拿大的重水堆、俄罗斯的VVER、美国的AP1000、法国的EPR。随着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的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和华龙一号即将落地,中国将迎来核电发展崭新的一页。与此同时,核燃料循环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内蒙新疆等地发现了一批世界级铀矿,海外铀资源控制储量达到数十万吨,甚至超过国内已探明铀资源总量,铀浓缩实现工业化应用,后处理中试厂热试成功,高放废液玻离固化工程开工建设。

中国核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和矛盾呢?虽然目前有三家核电业主,但因为中电投在核工业领域综合实力较弱,还未真正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广核凭借后发优势和先进的管理,不仅在核电站建设、运营方面取得领先,目前从运行机组容量看,已经成为我国最大核电公司。中广核还从中核集团所属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挖走了一大批核反应堆研发设计中坚力量,逐步培养了一支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团队。同时,中广核还在新能源和海外铀资源开发方面均取得不错的成绩。随着中广核的不断发展,与中核集团在核电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进而扩展到核燃料领域,目前中广核已涉足国内铀资源勘查,并且谋求在铀矿开采和核燃料加工方面有所突破,对中核集团核燃料专营的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外界看来,中广核与中核集团已成为“死对头”。但不论中广核如何发展,还只是国资委管理的“53”家之外的国企,中广核与中核建的合并愿景,主要原因是为了成为副部级国企,中广核的高层将实现坐地升级。国家核电依托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形成了自己的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团队,掌握了AP1000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并自主开发了CAP1400。由于依托项目因主泵问题进展不顺,AP1000的推广和CAP1400示范项目落地暂无时间表,国家核电一直梦寐以求的核电牌照遥遥无期,大大制约了国家核电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国家核电期望与中电投尽快合并重组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核工业整个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核工业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核军工地位的降低,核工业经历了转型的阵痛,终于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核电政策由“适度”调整为“积极”,再到“安全高效”。不仅民用核能产业获得巨大发展机遇,核工业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也在稳步上升。今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核集团是承担核军工任务的主体之一,因此,在本次核工业体制改革中,中核集团占有一定的主动权,但“拥权自重”未必是一件好事。中核集团推崇的俄罗斯“大一统”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值得商榷。

中核集团之所以推崇俄罗斯模式,主要理由是目前我国核工业资源分散,不利于核电“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这条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很多,不见得非要整合成一家就可以取得优势。俄罗斯整合国内核工业资源参与国际竞争,有其特定背景,就是其国内核电市场接近饱和,必须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民用核能,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持其在核军工领域的优势。中国的国情是,国内核电市场巨大且不断被美、法、俄等核电强国瓜分,有关企业集团尚未在国内核电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却要抢占国际市场。须知,国际核电市场从来不是简单的核电技术贸易,而是大国政治的延伸,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有先进的自主核电技术。中国的核电订单曾经拯救了俄罗斯的核工业,现在需要拯救自己的核工业。

那么,究竟何种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呢?考察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法国模式和俄罗斯模式。这三个国家都是核电出口大国,占据了世界核电出口订单的绝大部分。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用核能市场向社会开放;核电业主多且分散(有68个核电业主);压水堆与沸水堆技术研发及燃料组件生产各成体系;能源部统管军民核工业发展。法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法国电力公司(EDF)是唯一核电业主;阿海珐集团(AREVA)垄断核电反应堆及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核燃料供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府统一控制。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企合一,高度垄断;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统一管理运营所有核工业资产;以军促民,以民养军。归纳起来,三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核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政府对核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军民融合发展。不同点在于民用核能产业的市场化形式和程度。

核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基石,对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朔风的文章所说,中国核体制改革亟需做好顶层设计。简单地沿用俄罗斯模式,回归我国核工业发展老路,既不科学也不可行。笔者认为,核工业体制改革,不但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核工业发展道路。

一是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核工业天然具有军民两用属性。所谓军民两用,不是说某种技术、设备或材料既可以用于军,也可以用于民。而是军工必须使用的某种技术、设备或材料,也可以民用,但不是民用所必须的。核技术的军用,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坚持国家对核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基础性科研的投入,夯实核工业基础,整合核燃料循环产业和反应堆设计力量,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核电是核工业中完全民用的部分。中国核电市场的规模,若能够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装机容量将达到或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核电市场。以这样的市场规模,足以支撑多个核电业主。可以在目前三家核电业主基础上,有限制放开核电市场,让五大电力公司都有资格控股投资核电项目,成为核电业主。一方面可以改善电力公司的电力资产结构,实现电力公司内部不同电力生产的优化调节;另一方面五大核电业主与地方的良好关系也有助于核电项目开发。

三是加强立法和政府监管。中国核工业发展近六十年,还缺乏统领核工业发展的《原子能法》,有关核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未能在法律层面上予以明确,与核工业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极大阻碍了核工业的发展。必须明确牵头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涉核领域法律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原子能法》出台,为实现核工业的法治化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市场体系中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离不开强大的政府监管。只有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体系,才能确保民用核能事业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增强公众对民用核能发展的信心,最终实现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

【趋势】中国核工业何去何从 中国楼市何去何从
当然,核工业体制改革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牵涉多方利益主体,其中的复杂博弈,即使业内人士也未必能够完全看清。据悉,国资委近期正抓紧研究核有关企业调整重组方案,搁置数月的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重组重新提上日程,而中广核与中核建的合并重组基本无望,中核集团虽然未能实现“大一统”,但已成功“搅局”。虽然不知道本次核工业体制改革最终力度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国资委的管理职能,其牵头的改革基本限于企业层面的调整重组。当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AP1000和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就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地位,中央关于统一核电技术路线的决策,将难以实现。三大核电业主各自拥有三代核电技术的格局,无益于我国未来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如何,本次核工业体制改革必将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对未来世界核工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核工业正处于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让人拭目以待。

请点击文章题目下面的“党员干部之友”即可关注本微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352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楼市崩盘 说楼市崩盘,不是假摔,就是弱智

      2014,中国楼市崩盘说,此起彼伏,不亦悬乎。  其实不然,说楼市崩盘者,不是别有用心的假摔,就是弱智者言之。  先前有楼市崩盘的三大前兆:  楼市崩盘前兆之一:一线城市的住宅房价出现大跌。  可国家统计局本月24日公布的2014

中国楼市泡沫世界最大 席勒说中国楼市泡沫,很傻很天真

     房价之争,似乎已经成了中国楼市一个亘古难变的热点话题,各方观点也是针锋相对,各有道理。  希勒,全名罗伯特·希勒,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称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而我们清清楚楚地记得中国房地产商任志强

声明:《趋势 中国核工业何去何从 中国楼市何去何从》为网友花清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