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笔记 金戈铁马的意思
金戈铁马辛弃疾01_少年英雄_赵晓岚.2009.08.12
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1162年,靖康之变过去了三十多年,在金人占领区,宴会进入高潮,张安国宴请金人,外边有人见他。带几人去,看见一个高大身影,一把拎起他,抓到了马背上,要到城外商量事情,飞马驰去,金将出来时,他们早已向南方奔去,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当年只有22岁,辛弃疾是宋豪放派的领袖,写下许多英雄壮词,像“想当年,金戈铁马”,都让男子汉慷慨落泪。还有一些,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令文人倾倒。像“众里寻他千百度”。“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词如果排名冠军应当是辛弃疾。
辛弃疾少年生活是如何呢?1140年五月,生于山东济南府,不幸的是正好赶上动荡的年代,宋金再次暴发战争,南宋在战场上明明占了上风,却赶快见好就收,议和,称臣割地,还送一份大礼岳飞父子的性命。临安终于讨来临时的安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临安人忘了侮辱,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但北方人们面对这一切,时时不忘国耻。辛弃疾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中,他的祖父是辛赞,知开封府,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不忘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对祖父的兵法感兴趣,让祖父表扬。辛氏祖先人人几乎有好武艺。在宋代迁到济南,但对前代功业是自豪的。辛弃疾“家本秦人真将种”,少年时喜欢的事是“少年横槊气凭陵”,词中见出他年轻时喜欢干的是练习武艺。辛弃疾从小表现过人的胆识,十五十八岁时祖父都你给他特殊的任务,到燕京参与科举考试,搜集有关任务。史无载。但这两次成果不错,辛弃疾对于那儿的山川政治都有相关了解。后来,写成了自己的《美芹十论》《九议》。但祖父死了,辛弃疾二十一岁了。
史载,辛弃疾有一次与同学党怀英用草占卜各自命运,得到离卦,决意南归。机会在等待。1161年九月,完颜亮四路军南侵,百天内灭宋国。战争后,中原受殃。百姓纷纷起义。从太行山到淮水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浩大的山东的耿京领导的起义队伍。迅速到二十多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这样的局势让辛弃疾高兴。让辛弃疾做长书记,负责文秘工作。这与辛弃疾的早期愿望不小差距。但也是个好岗位。不久,辛弃疾得以展现自己的机会。当地一个和尚义端,好战,于是也拉起了队伍,辛弃疾也劝他入伍。但他是投机分子,偷走了大印。耿京生气。辛弃疾交友不慎,后悔,一定捉拿归案。
辛弃疾纵马飞奔去金营的必经之路,义端吓得滚下马来,饶过我吧。朋友形容,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上肌肉足以承载世界的力量。说明辛弃疾体格威武的。这时,辛弃疾不听,了结了他的一生,搜出宝印,飞马回阵。耿京也不再只把他当作一个文人来看了。
形势变化了,完颜亮不顺了,宋军想守住长江一线,1161年11月,金军准备渡江,李显忠还没到,只有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作战,利用完颜亮不善水战的特点,把金军打得大败,完颜雍做了皇帝,完颜亮两难,无可奈何,命令强行渡江,金军兵变,完颜亮被杀了,这次南侵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场了。完颜雍摆出低调的姿态,宋金间议和日盛。
许多义军一夜间鸟兽散,耿京内部也有动摇,辛弃疾主张投奔南宋,贾瑞说如果详细问起来,能不能派一个读书人去跟南宋请示呀。只好派辛弃疾剪彩往,到达南京,宋高宗对于这事高兴,召见他们一行,封官行赏,辛弃疾为右丞务郎。专门下发正式文书。枢密院派官员送到军中去。两个专员却不敢走了,要他们通知耿京来接受。不料,耿京被人杀害了。
耿京是怎么被杀的呢?正是张安国,他在义军不断壮大声势下,拜他为大国。后来,偷袭了耿京,赵义军溃散了,张安国被封为济州知州。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气愤,拍案而起,当即招募人马,去捉拿叛徒。出现了开头的传说。
辛弃疾活捉了张安国,可是不短的距离内,他们束马,把他押送到临安。朝野轰动,天子一见三叹兮。辛弃疾在北方的生活有了一个光彩的结尾。也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灿烂的记忆。“壮岁旌旗拥万夫……换得东家种树书,”回忆当年的英勇与豪迈。战斗日夜不停,与生擒张安国日夜赶往南宋的经历有关,下半首,叙述当时的生活与感慨,现在的生活是老了,无法重回当年的岁月,只能老实地做一个农民了。我们读到提感伤与无奈悲愤。形成的是强烈的对比。英雄少年为什么晚年如此悲凉呢?
金戈铁马辛弃疾02_政坛新星_赵晓岚.2009.08.13
1127年占汴梁,中原土地流失,这是靖康之变。1162年6月11日,赵构宣布传位,举国恢复中原。辛弃疾接连上书,指出战胜的妙计,宋孝宗却与他有分歧。
宋孝宗即位,刚好金内乱,于是一面贬秦桧等人,一面为岳飞平反,对主张抗金的人重用,造成抗战派得势,南下的辛弃疾离开了军队,正做江阴签判。但在主战情绪中,他去见了张浚。江淮宣抚使,他献计兵分杀虏。辛弃疾指出要北伐,要从四路佯攻,逼迫淮河线上的金兵应付,这时,就用伏兵看准薄弱处直逼,首尾可能不应,收复山东。有了这个根据地,就会分金兵为两截,威胁燕京就会成为可能。
张浚是主战派,面对辛弃疾的这一计,当时的回答是,只受命这一处的工作,恐怕我做不了主。但事实上不是这样,1163年,张浚受命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的人,开始着手北伐,指出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正是如此,可以看出辛还是有作用的。但张浚志大才疏,易轻敌。与金兵作战里,张浚在跟宋高宗说过,一定扫平道路,希望一起到汴梁城里过好元宵节。传到岳飞的耳朵里,他说可能是梦话。现在孝宗要张浚主持北伐。他又轻敌了。战术上,把计策中最关键的地方抛开了,不是先从四路佯攻,他没把淮河沿线的士兵当一回事,集中兵力蛮干,宋军的这一行动,开始还算顺利,攻下了几个地方,但是缺少援军,陷入了苦战。关键时,李显忠两个闹矛盾,跑到符离集时,大军等不战而溃,死伤无数。孝宗无奈中在1164年签约,主战派人气降到零点。不再有人敢谈北伐一事。这时,辛弃疾又站了出来,向孝宗献上了《美芹十论》。金并不可怕,北可以成功,并提出一系列措施。
辛弃疾被召见,“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物,持论劲直不为迎合”。这时主战派当政,怎么不迎合呢?难道有分歧吗?不久,辛弃疾又呈了《九议》给宰相。两个方面,两人间有矛盾,一是决策要有高度的机密。茅头指向的是宋孝宗。辛弃疾认为使者向敌人泄露了机密,要不得。二是不能马上实施,凡今日之弊端在恨不得明天就开仗,无欲速,要做长期的准备,否则就会遭到失败。这与孝宗不一样。辛没有受到处分,相反召见后不久被调进临安,司农寺主簿。这个职务与他原来的官比起来,但是来到了京城,算是一种提拔。最得意的是军事才能,但现在是与理想相悖了。《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热闹的元宵夜,游玩的美女们,苦苦寻觅,却找到想见的人,有些心灰,强忍不舍,想离开,他忽然发现,只是站在冷清处。表面看是写情人,其实,这是比喻,政治上的机遇。词中的那人是心中的自我写照。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自己的幽洁与孤独,表现的是寄托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不愿随波逐流只能孤芳自赏的感慨。
辛弃疾获得一个新的任命,被派到滁州做知州,这是重大突破,来到南宋后,当了一把手,还有破格提拔的意思。从八品的官阶,去当州的行政长官,权发遣某州。这说明南宋中有人看到了他,赏识他。尽管早有准备,但现实让他大吃一惊。荒凉与冷落,看到这样,他当即发表慷慨的演讲。宽征薄赋,招募,训练民兵,开荒种地,加风调雨顺,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他还重视商业。凡来经商的按原来的十分之三的赋税标准来征收,大搞市政建设,为经商提供场所,还让居民翻新房屋,一系列政策下,面貌日新月异。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财政收入也因此而增多。辛弃疾也满意自己的政绩。在滁州修了奠枕楼,供百姓娱乐场所。写下一首词“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黄帝曾梦见到了华胥国,民众无贪欲,安宁和谐,从今后,希望像华胥国一样安宁充满生机。
辛弃疾一生准备恢复中原,来滁州加强战备外,对金的情报高度关注,做出惊人预言,肯定六十年后会灭亡,宋的忧虑才真正大起来。这就是蒙古,当时,离元建国还有三十年时间,但他就预见到了蒙古才是真正的大威胁。六十二年后,1234年,金灭亡了,蒙古对南宋吞并,1279年灭南宋。当时辛弃疾呈现了这一预言,可是无人关注。南宋灭亡后,有人发现这个报告,惜乎斯人不用于乱世也。当时宋金停战,辛弃疾倒也有用武之地,1175年,南宋有动乱,一心抗金的辛弃疾把军事才能用在了平定内乱上。辛弃疾有什么表现呢?
金戈铁马辛弃疾03_铁腕平乱_赵晓岚.2009.08.14
1175年六月,南宋的议事大厅里,出现一个场景,孝宗指着奏章训大臣,一股小小茶寇,围剿两个月了,怎么还没能平定?大臣们愣了,人推荐辛弃疾讨捕茶寇。一月之后,辛弃疾作命为江西刑点提狱。离开滁州一年多了,因为生病休养。后来做了安抚使叶衡的参议官。一向以将种自命的他有了这种机会。茶寇是南宋的一些贩茶商人为抵抗过度盘剥形成的队伍。茶的管理严格,禁止私自经商,必须得到政府的茶引。相当于批条,得用钱买,宋孝宗时,军政开支大,最终以赋税转到了百姓身上,茶的税就大大增加了。他们就组成了武装贩运,逐渐形成了政府眼中的茶寇。一个赖文正的茶商起义,江西建立了根据地,与政府周旋。
辛弃疾正是要平定这支起义军。他到了江西后,叫来统兵的将领,要精兵,送了一批来,一看,气坏了,老弱,看不上眼,问统领,他们实在手下无兵。辛弃疾终于知道军队战斗力差的原因了。碰上这么严重的问题,怎么办?招募敢死队,很快组织了精税部队,与乡兵合起来,再分两部分,一个守要害,另一部分进攻,进山搜查,虚张声势。等到疲惫后再扰乱,过去他们敢与政府军战斗,靠的是地形的熟悉。现在,辛弃疾有守有攻的部署下,他们就支持不住了。赶紧派人到对方处招降,只要投降就放生路,只好来了。这就样,这支引起骚动的起义军三个月左右被平定了。
辛弃疾因此得到了升迁,1176秋冬之季,任命为转运判官,不久,得到湖北安抚使的官,当时治安乱,盗贼猖獗,外地人不敢经过。上任后,来了个治乱世用重典,严打。今天不可取,但当时产生过激效果。境内奸盗屏迹,百姓称快。不过不久后啃上一块硬骨头,是官兵,在江陵的率逢原为人凶悍,把百姓打得落花流水,辛弃疾审理时发现错误的是士兵,他狠惯了,就护着他们,辛也是刚拙,两人冲突,打到了中央政府处。改任了江西安抚使。
1178年3月,史浩重新任相,坚决反对北伐,辛弃疾也在归正人之列。两人政见不和。所以上任后,把辛从安抚使调回京城做了官。但他失去了独挡一面的实权。满腔热情被浇了冷水。最大的打击还有于恢复事业在主和派掌权的局势下,看不到希望了。宋孝宗丧失了进取心。索回祖坟地,一直是宋孝宗的外交要点。开始金拒不接受,宋朝使者汤邦彦吓得说不出话。后来再也不提这事了。北伐转为了消极了。
辛弃疾看到这些,心中郁闷失望,《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烟柳断肠处。”风雨太多,怜惜春天都怕到花开得早,何况实在到了晚春,遍地都是花儿呢。春天停下离开的脚步了。可是春天没反应,于是埋怨,只有蜘蛛网还在挽留春天一样,可是只有柳絮沾在蛛网上,这里有比喻象征之意,春是南宋国势的风雨飘摇,也可能是比喻抗金事业。宋孝宗上台,曾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可是良好的局面匆匆归去了。他也曾积极呼吁。怨春不语,我觉得更是宋孝宗不理他。自己就像是蛛网一样,极力想留住的是抗金的局面,但是大势已去,努力还是落空。下片用了汉武帝与陈皇后的故事。阿娇被打入冷宫,请司马相如写赋,写了自己的忧伤,汉武帝也真的感动了,重新宠幸了阿娇。辛弃疾改造历史,即使用千金买得相如赋,满腹的忧愁向谁诉呢?“曾”作副词一直从来的意思,说明人才遭妒是从来就有的。自己的抗金主张得不到重视是一直有人妒忌的原因。再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告诫你们,不要认为自己长袖善舞,不是显赫之人也要化为尘土吗?闲愁最苦,无限痛苦。他的愁是眼看抗金大好形势失去引发的在忧愁。脉脉此情谁诉?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看到的是太阳要落山,这种景象只能让人更肠断神伤。斜阳也有比喻,有不同解释。我认为用太阳比喻皇帝,有可能比喻曾立志北伐而今意志消沉的宋孝宗。词意殊怨,这里怨与屈原的怨一样,针对孝宗不理解引发的怨。这是最著名的词,用比兴来抒发爱国情怀。缠绵却慷慨。这是1179年春天去湖北当转任副使没多久去湖南当转任副使时所写。这里有不受重用的感叹。不过获得了新机会,成就了事业的高峰。也招来了流言蜚语的打击。
金戈铁马辛弃疾04_建军风波_赵晓岚.2009.08.15
辛弃疾在事业上开拓了新局面,但宋孝宗抗金意志消沉,让辛失望,但进入不惑之年的他进入了辉煌,悲伤与落寞都在这儿交织。
辛弃疾1179年从湖北转入湖南,当时这儿存在严重的社会危机。正好赶上一次起义。当时辛是转运副使,他只是旁观者,他也得以另类思考。他给孝宗报告,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不去为盗,农民不堪各种迫害,百姓不当盗贼,去哪儿呢?他认为百姓变成盗贼是由于当地官员的问题,他建议必须整顿吏治,不能不管百姓死活。这份报告会让官场人员不舒服,但宋孝宗为这些事头痛,他让辛不要怕有权的官,他提升为知潭州兼湖南转运使,成为了一把手。
辛弃疾终于可以大干了,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吏治,1180年,永州邵州等地灾荒,招募民工兴修水利,一新上任的官贪占租赋,他上奏弹劾,罢官。当时有许多乡社,原来是为维护治安的,但由于缺乏管理,变成了欺压百姓的机构,惊动了朝廷。辛认为难以废除,会激发矛盾。他建议采取化大为小,大的不过五十家,权利交给县令,严格管理。宋孝宗采用了他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湖南容易民变,辛注意防止官逼民反,但是没有武装力量也不行,当时地方部队混乱,没有战斗力,他上书提出要在湖南建立飞虎为名的部队。宋孝宗支持。
辛弃疾马上开始组建,选定地址,赶造营寨,招兵买马,初步有规模,可是相关工作进行时,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有人不乐意这种做法,想出理由来阻挠。虽然经过皇帝同意了,但如果专门管理机构不高兴的话,他也会受到阻挠。辛弃疾面对压力,卒不能夺。压力顶住了,辛弃疾要指望军费,显然不现实,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辛弃疾在创建中,经度费钜万计,辛弃疾善斡旋,曾实行把税酒法改为榷酒法的做法。辛弃疾理财中与民相争,导致民怨。有人告辛弃疾胆大妄为,不体恤百姓,正大搞摊派,搞得民怨沸腾。孝宗颁下御前金字牌,要求他停止组建。辛弃疾不敢违抗,他恭敬接受,受而藏之,把主管的官员叫来,给他下死命令,一个月必须建好,负责的官员都急了,日夜赶工期,他们发现困难,秋雨连绵,瓦无法烧造,官员诉苦,要二十万,有办法。内外居民得到通知,每户二十块,不到两天,完成了。
辛弃疾把前后过程,收支详细列出了,绘了图呈现给了孝宗,生米成了熟饭,只好继续支持了。辛弃疾顶住压力,终于建立了一支自己的部队。雄镇一方,对北方边境守备也起了重要作用。金军也畏惧,令人遗憾的事,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他写过诗“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老虎)。”为自己喊冤。用了马援的典故。别人的误解,让你们失去了空手缚虎的勇敢的机会。
辛弃疾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的实践者,但是他对道家思想也有认同,我甚至认为宋代士大夫中,他是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复杂性表现最典型的人。他面对风波,希望找到思想的解脱办法。看他的词“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写作在1181年,来到了江西,为自己营造了一所庄园,写词表达心情。建造园庄已久,却没有真正地在俗世中奔波,劝告自己,赶快回来吧,危险处境中,雁都知道躲避,船也知道回避呢,再用隐居快乐来诱导。这些都是受道家思想的作者来劝说自己。这是内心矛盾与挣扎。考虑许久,考虑到或许自己的成绩还不足以报答对皇帝恩情,因此还难以决定。没有想到,在湖南的风波并未平息,为归隐或进取矛盾时,对他的攻击升级了。
金戈铁马辛弃疾05_贪酷疑案_赵晓岚.2009.08.16
1182年春天,江西,四十多岁的辛弃疾常徘徊,他为什么处于这种生活状态呢?这与南宋的监察御史的弹劾有关。指责他用钱像泥沙,杀人像割草。主要针对他在湖南的表现,一说他贪酷,二说他是酷吏,他是真的贪了呢?史书没有指出依据,但经济上的确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有几件事可以证明。1178年,辛弃疾调到临安,有一吴安如死了,家里无钱安葬。他感叹,真是好同志,送了笔厚礼。在湖南期间,掏线给朋友出版书稿。三是有学者说,为自己建造的稼轩的别墅。建造时间在湖南当安抚使时,一百七十多亩面积。其中建了上百间房子,当时朱熹参观了,说里面宽敞令人大开眼界。有人认为这样的园林要花多少钱呀。何况他家人多,如果没有不明财产,怎么支撑呢?
可是有人为他辩护。在宋代,辛弃疾的别墅在当时不算豪华,当时工资不低,还有许多合法收入,建一座别墅,完全有可能。邓广铭的辩护有理有据。但王蔺的指责是否有道理?像当年飞虎队的确花钱多,所以有人认为他贪,有人告他聚敛风波,迟到闹出了金牌风波。有一事可以说明,1183年,遭弹劾中,有人谈到这事,说他一路民力为此举,欲自为功。竭尽力量来做是为了自己的功绩,也有谋利的可能。当时对他不利。
我看法是,第一事出有因,辛弃疾为人处世有一些酷的地方,曾单人独马杀和尚义端的做法,活捉张安国的壮举,是狠角色,茶寇被灭后,孝宗也说他有些过当。后来在湖北当安抚使也是逮着就杀,这些铁腕,让他背上残酷的名声。湖南,虐害过吗?我认为没有。只因名声所累。他曾强调地主的剥削是造成的根本原因。必须养元元为意,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在打击地主过程中的强硬引起官场人不满,利用以前的坏名声,背上杀人的黑锅。王蔺弹劾没有事实根据,但是这回宋孝宗不保他了。
辛弃疾刚刚接到任命的职务,连行政都没有了。只能回到带湖新居去做隐士了。《西江月》正是此时作品。刚刚回来的时候,他是有些无官一身轻的感觉。整天与鸥鸟相伴,心情应该愉快。《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用典,表明一点心事都没有,放心地来往,不用猜疑有什么机心。齐国曾与诸侯国结盟,凡同盟之国,言归于好。你们只知道捕鱼,哪知道我的快乐呢?正是笑鸥鸟的痴,隐含一种渴望,只能寄托在词中。辛弃疾经历了挫折后,进取的雄心是否就消沉了呢?当然没有。
辛弃疾不允许自己放弃,所居住的环境也决定他不会安心隐居,这儿距离临安不太远,吸引南宋的达官来定居,不少是立志恢复中原的人。他们互相来往互相勉励,对他会激起内心波澜的。尽管他说做隐士,但实际上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清平乐》中说,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后八年,有人建议用他安抚使,但右丞相坚决反对,宋孝宗用他为储备人才,辛弃疾在带湖一住十年,到1191年冬天,才重新启用,光宗继位,他又获得重出世的机会。
辛弃疾被任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代理安抚使安抚使,也当过半年京官,这期间告状的人又来了。1196年冬,连续四次被弹劾,回到江西,甚至各种名声都被剥夺。不过是更明显的冤枉。他在福建务为镇静,惠养元元,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二是有可靠的武装力量,每年耗资养军防海盗,地方财政负担重,在不扰民情况下建备安库,计较在谷价低时储备粮食,二是准备打造铠甲,筹到五十万贯钱,还没用,就招来了弹劾。酷上有两百性,对下属官吏上严厉,实行“经界”清查地界分摊赋税,对于大量兼并土地的地主不利,“钞盐”官府按人口摊派盐,朝廷为解决矛盾实行了钞盐的措施,允许私人经营一定的盐,盐的质量有所保障。可以看得出辛弃疾对百姓宽厚关心却对下属严厉,在福建的被弹劾不合事实。
他的刚拙自信,所以敢说敢做,也就不受他人喜爱。与官场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今天我们看来,这种另类的作风与讲正心诚意提倡的理学相矛盾。也就因此弹劾的人中也有一定人物是口碑好的人物。
金戈铁马辛弃疾06_道义情深_赵晓岚.2009.08.17
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当时被人称为国士,也有人认为他是狂人。淳熙五年1178年春,连续三次上书,要求废除和约,要求皇帝亲自接见,面献抗金策略,孝宗读到时,拍案叫好,准备贴在朝堂激励朝臣。曾觌要见他,他居然翻墙逃跑。陈亮不把大人物放在眼里。史载,上书的结果是皇帝本要给官当,但陈亮说,为的是国家开辟基业,不愿意当官,拂袖而去。与辛弃疾无疑是知音。交往的过程有多种说法,也有传奇色彩。有说法,陈亮在桥前斩马头,辛弃疾与他定下交情。《养疴漫笔》记,马头掉下来后,溪水停留,神乎其神。书信中看,陈亮上疏的同一年,在临安两人有过愉快的交往。同一本书中记载,辛弃疾在安徽做安抚使时,两人闲聊,辛分析怎么做,陈亮夜里就睡不着,辛的心思重,今天说了这么多军事机密,醒来会杀了我灭口,偷马溜了,一个月后写书信给他,借我十万贯钱吧,辛如数交了,这个故事中两人都不够光彩。清代顾炎武甚至看出更多问题,像水淹临安的大逆不道的说法,就看出来他有到金做官的想法。不过,假的真不了,故事虽然有水平,用真实的细节,有贪酷名声,好谈军事,陈亮家穷后来有好转,不过有漏洞,辛弃疾没做过安徽安抚使。
两人的会面发生在1187年,陈亮专门拜访隐居的辛弃疾,当时他正生病,两人谈论国事,直到深夜,辛有《贺新郎》“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英雄间惺惺相惜。对理想的坚持,对才能的高度自信。“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是陈亮的回应。祖逖北伐的典故。陈亮逗留十天,要回乡,辛弃疾在他离开后追赶他,没赶上,在路边村里喝酒,听到远处的悲切笛声,想起国事,想起交情,写下《贺新郎》佳人重约还轻别。甚至埋怨不该来,问谁使君来愁绝。其实都表达的是思念的深厚。
辛弃疾与朱熹间的关系呢?朱大十岁,名声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朱熹是儒家最有影响的改革家。存天理灭人欲。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实现社会和谐。道学在南宋影响大,辛弃疾的书读得多,文化修养高,对知识分子是支持的。可是,辛弃疾骨子里是英雄豪杰,喜欢兵法,要他做学问,不行。朱熹对辛弃疾的言行也是保留的。像对飞虎军的态度就不一样。“专理会兵,不管民。”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经过南康时,朱熹手下觉得可疑,发现里面是牛皮,这时,士兵拿出批条,要求放行,朱熹扣下来了,辛弃疾说这是部队购买的,高抬贵手吧。朱熹只好还了,不过他提出了批评。
辛弃疾后来却给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熹看到辛弃疾就像是唐僧看到孙悟空,才能了得但太不守规矩。1180年,辛弃疾所表现的才干让朱熹刮目相看,江西旱灾,饥荒,粮食问题出现。饥民怨声载道,社会动乱,辛弃疾来到了江西,一上任就叫人在隆兴府在大街要道上张贴榜文,囤积的流放,强行购买的处斩。把局面控制住了,拿出公钱召集代表各自推选强干的人,叫他们去做粮食生意,必须一个月内买回来,在这儿做生意,个个显神通。当地粮价稳定了下来。这给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见得他有才,此八字若做得两榜,便乱道。”这起码能为酷吏的辛弃疾开脱的作用。两人间真的发展了好的关系呢?
辛弃疾重新出山到重新做官,应该看得出朱熹对他的影响,两人关系火热,朱熹赠了“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十二字。这样的交往中,对朱熹的学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朱的道德学问也更加佩服。曾写信祝寿,“历数唐虞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辛弃疾心中,朱熹可以为帝师。“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把他比作了姜子牙。亦师亦友了。
后来朱熹被召进京城成了帝师,但后来赵汝愚被贬,朱熹也被赶出。危难中,对道学打击越来越厉害,但辛弃疾写过“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名声应该像江河一样不停息。朱熹下葬,禁止道学信徒送葬,许多学生朋友没去,但辛弃疾献上了自己的悼念文。
金戈铁马辛弃疾07_烈士暮年-赵晓岚.2009.08.18
韩侂胄面临重大危机,失去了靠山,宁宗听宪圣太后,她是韩的姨妈,可是她们死对韩侂胄是一个打击。韩侂胄心中不安了。有人劝他道学根深蒂固,难保不东山再起,不如高抬贵手,让他们对你有想头。于是放松了禁令,起用辛弃疾等人。辛弃疾令朋友意外,不仅接受了,还写了一道词,“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赞美韩侂胄的曾祖父立下的功劳。赞美韩侂胄在谈笑间整顿国策,人们认为不是辛弃疾写的,因为人们不认为他贪图荣华。
辛弃疾曾写词骂儿子,“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宝贵是危机”,宝贵会带来灾难的。但这不足以证明写这样的歌颂的词。我觉得辛弃疾写可以理解。因为无欲则刚,无欲无求骨头会真正地硬起来。辛弃疾虽然不在意宝贵,但他这时还不能够真正无欲,欲是讨伐中原,这是他从少年就来的雄心,是不懈追求的理想。这种雄心也没消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不甘心沉默。让辛弃疾看到希望,对韩侂胄表示感谢,于情于理正常。
夏天,使者去北国祝寿,与金人为争车位吵了,赵善玉说你们国家给蒙古整得焦头烂额,要不要南宋来夹攻呀?这在战争中,输多赢少,用武力来威胁南宋,现在却让南宋官员说出来,令人吃惊。在南宋一些人心中,金国实力不可怕,南宋完全有能力来抗争。金内部灾荒,实力下降,于是这时有人给韩侂胄出主意,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这个建议是切中要害的。韩侂胄经历了孝宗一朝的,他深深知道,恢复中原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也想有所作为。韩侂胄就放出风声,在北伐共同目标下,两人能合作愉快吗?开始辛弃疾表现让韩侂胄满意。辛弃疾被召回京城,辛弃疾说金动荡的亡国是必定的事,一定要元好大臣做好应变准备。韩侂胄大喜。辛弃疾才干与官职也是有目共睹的,辛弃疾的话对韩侂胄也是极大的支持。
辛弃疾到镇江当知府,这儿离宋金边境近,军事重要位置。韩世忠曾在这儿驻守,辛弃疾军事才能有了发挥余地。辛弃疾从来不把官阶级别看得重,他看得重的是职位与恢复大业有无关系,他愉快地接受了。辛弃疾招兵买马备战,可是这个过程中,两人产生了矛盾。
这年九月,邓友龙出使金国,半夜听到人敲门,人说,不管我是谁,我告诉你金国的情报,请了进来,详细地说了金的困难与问题,只要宋出兵,一定会打败金国。邓友龙高兴,向韩侂胄建议立即北伐。第二年另一使者也带来同样的情报,不过这时,辛弃疾对立即北伐持保留态度。辛弃疾在宁宗面前说过金国必亡的话,为什么这时不同意呢?这与他在镇江的情报有关。他重视情报。在镇江大力搜集情报。呈现锦图,把金兵马数量等标得清楚。辛弃疾说光为这张图我花了四千缗。相当于六七千石米。他说你看金国军队强大,不容易呀。当然更准确与全面,有针对性。以韩侂胄为首的对形势盲目乐观时,辛弃疾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次登上了北固亭。写了《永遇乐》,“千古江山……尚能饭否?”这首词被认为是词作中的最佳作品。清代人评为句句有金石声。先想到的是孙权,敬仰之至,曾把镇江作为都城,另一个英雄是南朝宋代皇帝刘裕,小名寄奴,居住过的刘裕,想起他的英雄事迹,先后收复了洛阳等地,让辛弃疾势血沸腾。上半首从眼前江山入手追忆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他对北伐的希望。希望自己建功立业。
表面的振奋后,是一种无奈,英雄无觅,舞榭歌台,孙权歌舞过的亭台,种种的繁华在风吹中消去了,非人道,不是人提起认不出来了,隐含时无英雄的感叹了。隐含对当前所谓大好形势的担忧。下首对北伐挑明了,元嘉是年号,狼居胥是地名,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到此,比喻为与少数民族抗战中立下功劳的代表,王玄漠只会夸夸其谈,被打得大败,宋文帝后悔,写下诗北顾涕交流,想着自己北伐的理想没戏,不由由得眼泪流。辛弃疾借此指出得准备,否则招致失败的结局。回到现实的回忆,1161年完颜亮带兵打到扬州,辛弃疾带着耿京书信南下归宋,这一段经历是他永不磨灭的记忆,只要回忆,依然想到扬州土地的烽火,引起对侵略者的愤恨。佛狸祠是汉民族耻辱的标志,不堪回首,除了历史感叹,还有提醒韩侂胄不要重蹈覆辙。怎么办呢?辛弃疾提出,毛遂自荐,用廉颇的典故,辛弃疾比喻自己,希望有人能想得起他,派人来看看他能领兵北伐,感情深广,有金戈铁马恢复国土的希望也有找不到英雄的失望,也有对朝廷误用人的担忧。基调慷慨沉郁。这是暮年烈士壮心的书写。
辛弃疾能否成为领兵的将军?可惜的是正当辛弃疾积极备战时,他被迫离开了前线,1205年六月,宋宁宗诏内外诸军密为行军之计,意味着北伐要付诸实施了,辛弃疾却接到调令,去做知府,却有人指责他好色,撤职回到家中,可能与韩侂胄的分歧有关,在北伐立场不一致,辛弃疾是为统一国土的完整,韩侂胄是为了个人的立盖世功名,使得他急于求成,导致看法不一。韩侂胄从前线撤回来扔到后方,完全是可能的事。这一年十一月,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他一心盼望的是北伐建功,这种任命是叶公好龙,于是他不犹豫地辞了,这个老将在远离前线的江西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形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听下集。
金戈铁马辛弃疾08_词坛飞将-赵晓岚.2009.08.19
在1206年五月初七临安议事大殿上,负责宣读圣旨的侍从在念一份诏书,就是北伐诏书,在四十多年后,再次对金宣战,史称开禧北伐。战争开始时,辛弃疾在江西家住,梦想成为将军杀敌者的辛弃疾只能旁观,战争开始,他的身份又开始变化了,他变成了悲剧的预言家。
辛弃疾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虚张声势,得专门组建部队,得消除心理阴影;二是屯兵要分,三是要军势要张,主张把北伐部队分两部分,选派将领,对敌人威慑;四是谍侯要明,进行特别强调。南宋朝廷主持的韩侂胄想起了辛弃疾,可是韩侂胄盲目乐观,对军事一知半解,他一条也没采纳,一开始就显示出溃败的迹象。一出兵就输得一塌胡涂。四条建议都以宋军失败为证据了。南宋军队几乎都是望风而逃。内外交患,韩侂胄是面临空前的压力,想起了辛弃疾。安排他来当救火队员,至少分担一部分失败的责任。史载,朝廷先后安排与军事有关的职务。先要做江宁知府,要朝廷面呈局势,后安排兵部侍郎,可是辛弃疾看透了韩侂胄并不用他抗金只是分担责任的由头,一再上疏辞职,回到江西。第二次在三年九月初,正议和,金的条件苛刻,韩侂胄又准备开战,再次请辛弃疾出山,安排是枢密院,看来是真的想重用辛弃疾,有了指挥作战的机会。可此时辛弃疾生病了。常陷入昏迷状态了。一生梦想恢复中原的英雄就走到了尽头,终年六十八岁。终没能尽力。历史走入了遗憾。
辛弃疾作为一代词坛领袖,与苏轼有什么区别?他留下了许多词作。家无余财,只有词书,可能让那些指责他的人失望,却把他丰富的生活世界保存了下来,让人惊奇惊叹,让他在文学世界中赢得了名声,清代陈世昆评为“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词到了辛弃疾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是飞将军呀。辛弃疾在现实中没能做成将军,却在词坛做成了飞将军。
词原来是委婉的作品,到苏轼当作诗来写,充分展示出文人士大夫的品格与理想,彻底改变了女性气质,辛弃疾与苏词不同,东坡是穿戴整齐的读书人的美人,辛弃疾是携带弓剑的武人。苏轼展现的是文人的雅趣。辛弃疾由于家世由于少年的尚武个性,对兵家文化感兴趣,不是纸上谈兵,能够冲锋陷阵,呈现的是充满力量与野性的武士形象。以一种将军形象出现在文学面前。他自然不会循规蹈矩,会高唱自己的英雄情怀,辛弃疾遭到弹劾后,仍然保持英雄本色与豪情。所看到的仍是与旁人的不一样,华贵的牡丹成了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群山似万马回旋,松树像是马上的士兵。日常风景成了军事有关的形象,在想象中过当将军的瘾。刘克庄说,“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词铿锵有力。还有许多评论家为其魅力倾倒。辛弃疾词在表现上也多端变化,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了表现力。有人说他才情富艳,思力果锐,无人可比。能随心所欲地用典,别开天地,横绝古今。有人称他为词中之狂。充满奋发进取的力量。
在词的世界里,确立豪放派,这个词坛飞将军的称号,辛弃疾当之无愧。
可是,历史现实中,李广被称为才气无双,到死也没封侯,辛弃疾也一样,虽然被称为文武全才,刘辰翁说,正是这种受谗,使辛弃疾词好像无数胡笳与战鼓交响,写下许多词作。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1174年所写,展现凄清的景色,无边的秋色里,辛弃疾登上了赏心亭,极目远望。因为辛弃疾心中堆积着愁恨,山越美好,人越伤感,越增愁添恨,吴钩是宝剑,只能看不能用,栏杆都拍遍了,没人理解心情。用典指舍弃功名,秋天都要过了,张季鹰回来了没有呢?我更不会动归隐的心思,否定了一些归隐的士大夫的人生选择。东晋桓温看到自己种的柳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流下眼泪。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盼望领兵北伐。登临就是因为时光匆匆,率众南下至此,十三年一直沉沦,眼看理想无法实现,感到无奈时,总会自然身边有经颜知己,安慰自己受伤的心。他没有。正是典型的辛式作品,我看来也沉缩一生的悲剧命运。
词只是余事,只是副业,所以,词坛飞将军或许能带点安慰,但举让他完全安息。
1279年蒙古灭了南宋,多少年来辛的壮怀让人永远缅怀,死后六十多年,出现一个神秘的尾声,墓地旁边出现呼喊,从傍晚到半夜声音越大,寺中人惊呆了,谢某写了文章,写完,呼喊声消失了。
更多阅读
把栏杆拍遍——读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在线阅读
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的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上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
《鹧鸪天·好“羡慕”今日官》和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 辛弃疾翻译
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 --------《鹧鸪天·好“羡慕”今日同窗》和辛弃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鹧鸪天代人赋晚日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译文】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出典】 南宋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注:1、 《鹧鸪天》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译文] 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着两三点小雨。[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