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的中医治疗 有效治疗神经草药图片

神经性耳鸣属于主观性耳鸣,是指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在听神经、耳蜗,或听觉中枢,亦称感音神经性耳鸣。耳鸣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其发病率高15%~20%,在55岁以上人群甚至高达20%~30%,有人推测我国至少有耳呜患者9000万。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耳鸣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耳鸣目前尚无客观检查方法,更没有特效药物和特效治疗方法,属于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

中医古代文献对耳鸣的论述颇多,其中包括了各种耳鸣,而不单纯地指神经性耳鸣,但无论是关于外感六淫,或脏腑失调,或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耳鸣,对于神经性耳鸣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的指导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医病因病机】

耳属清空之窍,凡六淫侵袭、七情失调、脏气不平,皆可成为耳鸣的发生原因。耳鸣发生的病理机制主要有风、火、痰、虚、瘀。

1、风邪外袭:素有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感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入于耳窍经脉,风邪与气相击,发为耳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卷四十八说:“手太阳之经脉入于耳内,小儿头脑有风者,风入乘其脉,与气相击,故令耳鸣。”

2、肝火上扰:肝胆主疏泄。情志不畅,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内生,上盛而跃,发为耳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耳鸣眩转。”《金匮钩玄·耳聋》亦说:“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热,耳鸣者是。”

3、痰火上壅:饮食不节,炙煿厚味,致脾胃受损,痰浊内生,火热内藴,痰火互结,上壅清窍,与气相击,发为耳鸣。如《明医杂著·耳鸣如蝉》卷三说:“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

4、脾胃亏虚:素体虚弱,久病失养,劳倦过度,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泛源,宗脉不足,或风邪乘虚入于耳窍脉络,与气相击,发为耳鸣。如《素问·口问》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又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也。”

5、心脾两亏:素体虚弱,久病失养,劳心过度,心虚血耗,风邪乘虚入于少阴之络扰耳,或血虚阴不涵阳,心火上扰,发为耳鸣。故《古今医统大全·耳病门》卷六十二说:“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6、肝肾阴虚:病后失养,劳累过度,年老体衰,阴液内耗,肝肾阴亏,髓海不足,虚火内生,或阴虚阳浮,上扰清窍,发为耳鸣。如《素问·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

7、肾阳亏虚:病后失养,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肾阳亏虚,或阳不化阴,以致阴阳两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发为耳鸣。故《圣济总录·耳虚鸣》卷一百一十四说:“肾气既虚,风邪干之,复以思虑劳心,气脉内结,不得疏通,则耳内浑焞与气相击而鸣,或如钟磬雷鼓,或如蝉噪,皆肾虚所致也。”

8、气滞血瘀: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气滞血瘀,耳窍脉络痹阻,风邪内郁,与气相击,发为耳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西医病因病理】

1、耳鸣的分类:西医对耳鸣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但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根据耳鸣的临床表现,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主观性耳鸣也称自觉性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和电(磁)刺激源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有时也称颅鸣。客观性耳鸣也称他觉性耳鸣,是指不但患者自己能听到耳周或颅内有响声而且其他人也能听到,并在耳周或颅内有发声源。(2)根据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分为两类:①耳源性耳鸣,包括传导性耳鸣(外耳性、中耳性病变引起)、感音神经性耳鸣(包括耳蜗病变、听神经性病变、中枢病变),以及以及混合性耳鸣(耳的传导与感音部分均可能存在病变所致);②非耳源性耳鸣(血管性耳鸣、肌源性与呼吸源性耳鸣)。(3)根据耳鸣的病理生理特点分为四类:①生理性耳鸣:指身体内部自身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在极为安静情况下所感知的声音,如血管搏动、血液流动、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呼吸运动等,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或状态,而不是病态。②病理生理性耳鸣:主要指由于身体对接受某些物质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所出现的耳鸣,如感受噪音、烟酒过度、药物耳毒性反应等,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耳鸣,或伴有听力损失。③病理性耳鸣:包括客观性耳鸣、听觉系统疾病所致耳鸣、非听觉系统疾病反射性耳鸣(如颈椎病、颞颌疾病或咬合不良)、多种疾病引起的耳鸣(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性物质缺乏、自身免疫性疾病、贫血、偏头痛,等等)。④精神心理性耳鸣。是指由于精神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耳鸣。情绪或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波动等,均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鸣,而耳鸣本身又可使患者出现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以致使原本并不严重的耳鸣变得更为严重,甚至难以承受。⑤假性耳鸣,因环境噪声特定情况下类似于耳鸣而误认为耳鸣,以及伪病(故意装病)。(4)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耳鸣(3个月内)、亚急性耳鸣(超过3个月至1年)、慢性耳鸣(超过1年),病程不同,治疗原则有所不同。(5)按自身承受能力:分为代偿性耳鸣和失代偿性耳鸣。代偿性耳鸣,是指耳鸣较轻,患者能够耐受;失代偿性耳鸣,是指耳鸣较重,患者无法忍受,引起注意力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引起烦躁、抑郁、焦虑,并影响工作与社交活动。(6)根据病因进行分类,有很多种耳鸣的称呼,亦属病理性耳鸣范畴。如:噪音性耳鸣、药物性耳鸣(药物中毒耳鸣)、传染病源性耳鸣(亦称传染中毒性耳鸣)、外伤性耳鸣、爆震性耳鸣、老年性耳鸣,等等。

2、耳鸣的病因与影响因素:耳鸣的发病原因极多,耳鸣的影响因素也较多。(1)耳鸣的病因:引起耳鸣的原因极多,常见的有:①外因:如头部外伤、爆震、噪音、饮食失宜可导致耳鸣。②耳部疾病:如外耳道阻塞性病变、鼓膜炎症、鼓膜穿孔、各种中耳与内耳疾病。③药物反应:临床上,许多药物有可能引起耳毒性反应而产生耳鸣,如多种抗生素、抗寄虫类药、抗癌药类、水杨酸盐类、多种利尿剂、抗组胺药、麻醉镇痛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血管扩张药、皮质类固醇类药、非巢体类镇痛药、免疫抑制制剂、奎宁类、口服避孕药、抗甲状腺药,等等。④全身性多种疾病:如心血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等)、高脂血症、内分泌失调(如糖尿病、甲状腺病,以及垂体功能失调所致的其他疾病)、严重的肝肾疾病、免疫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出血素质,偏头痛,毒血症,等等。⑤微量元素: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耳鸣耳聋可能与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及其代谢障碍有关,如铁、锌等。⑥心理精神因素,如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引起耳鸣。(2)影响耳鸣的因素:影响耳鸣的因素也很多。如:①临床上以精神心理因素对耳鸣的影响最为明显和多见。如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抑郁或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均可以加重耳鸣,而耳鸣本身又可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与心理状态,相互影响,出现恶性循环;轻松、愉快的良好情绪和心理状态可减轻或缓解耳鸣。②噪声可加重原有的耳鸣,也可使原耳鸣减轻或缓解;外界噪声降低(如安静状态下),正常掩蔽效应减小,导致耳鸣或耳鸣加重。③烟酒过度、浓茶、含咖啡因饮料、酒高胆固醇及高盐饮食、食物过敏等,可引起或加重耳鸣,减肥食品可使耳鸣加重或缓解。④妇女月经期或妊娠期有可能引起耳鸣加重。⑤体位改变可影响耳鸣,多数情况下卧位时重,立位时轻。⑥某些患者在眼球运动或眨眼时可出现耳鸣。后者可能为面神经与镫骨肌同时兴奋所致。

3、耳鸣发生的的机制:对于耳鸣发生的机制尚不明了,甚至很肤浅。根据研究进展,目前已经认识到的耳鸣机制有以下一些方面。(1)传导性耳鸣:当外耳、中耳传音机构受到病变影响时,由于“塞耳效应”,以及环境噪声降低,使正常掩蔽效应减小,导致耳鸣或耳鸣加重。(2)神经性耳鸣:由于听神经受到压迫、炎症、退行性变、药物中毒等病变的影响,导致其“绝缘性能”下降,可产生耳鸣。亦有认为,听神经纤维的变性或引起纤维间相互传递或神经纤维传递变慢有关,听神经纤维排放时静止状态的失真,特殊神经纤维的传递变慢,可引起到达大脑的神经纤维“异常点火”模式,即可出现耳鸣。颈椎棘神经节与脑干的听核区之间有直接的神经通路联系,因此颈椎疾病压迫神经,可能通过神经通路的影响,产生耳鸣。(3)耳蜗性耳鸣:一般认为,耳蜗是耳鸣的主要病变部位,大约90%的耳鸣与耳蜗功能障碍有关,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可能机制有:由于各种病变或因素的影响,如内耳供血障碍、内耳内外淋巴液循环及离子浓度变化等(如细胞内钙离子在调整神经元和毛细胞的内向与外向电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能导致耳蜗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异常、耳蜗的机械功能障碍(如脉冲噪声、外淋巴的异常运动、毛细胞直流电增加、毛细胞静纤毛与盖膜失偶联或偶联异常,使毛细胞或神经结构之间的电绝缘被破坏,出现自发性神经锁相活动,而被中枢误感知为声音而出现耳鸣)、外毛细胞摆动失调、耳蜗内对声波的机械性反馈作用失调、耳蜗的微力学活动(自发性振荡)异常等,从而导致耳鸣。耳蜗毛细胞有许多交感神经分布(作用机理不明),交感神经活动对耳蜗有明显作用,包括耳蜗血流量。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切除术后当暴露于巨大响声后耳蜗毛细胞兴奋性暂时阈值降低;而某些梅尼埃病患者阻滞入耳交感神经或颈交感神经节切除,能够减轻耳鸣。说明交感神经及其活动在耳蜗性耳鸣的机制中起一定作用。(4)中枢性耳鸣:近些年来,国外对中枢性耳鸣研究受到重视。很多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参与了耳鸣的产生与维持。如:耳蜗病变完全恢复之后,耳鸣仍可持续存在;迷路破坏或听神经切断后,约1/3~1/2的患者耳鸣仍然存在或反而加重。快速进展的自身免疫性前庭耳蜗疾病采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可以保护听力和前庭功能,但对耳鸣的效果并不明显。表明此类耳鸣的部位可能在神经中枢。无论耳鸣的产生部位在外周或中枢,而耳鸣信号的接收、进一步加工及翻译都发生在中枢部位。国外最近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功能性核磁共振显像fMRI)研究表明:耳鸣患者的右侧大脑半球的额中回、颞中回、前楔叶、旁中央小叶以及侧部、中后部的神经活动增强,或局部脑血流的增加,并认为这可能提示大脑有负责耳鸣的“耳鸣中枢”。关于中枢性耳鸣的机制存在以下观点:①中枢高敏学说:听觉系统存在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听觉通路的各个层面尤其较低层面的神经元存在自发的随意的电活动;二是听觉系统能够根据外界声音大小不断调整其灵敏度或增益;三是听觉系统存在中枢抑制或反馈抑制。正常情况下,外界声音使得听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同步化,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并不被感受为声音。当人处于极其安静的隔音室内或耳聋后,特别是当各种原因(噪声、耳毒性药物、缺血等)引起耳蜗损伤后,听觉系统即处于一种去传入状态,听觉系统自动调整(增加)了它的增益,活动增强,同时传入信号的中断或改变使皮层-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的中枢抑制作用减弱,听觉系统处于持续激活状态,因此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能被皮层下中枢检测出来,并上传到听皮层被感知为耳鸣。皮层下中枢将检测到的耳鸣信号传送到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二系统被激活后,一方面使得皮层下中枢更易检出耳鸣信号;另一方面也使耳鸣与负性情绪密切关联并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严重耳鸣使得这种条件反射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问的恶性循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耳鸣的耳鸣再训练疗法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利用长期训练达到降低耳鸣信号的敏感性而忽略耳鸣的效果;第三方面则是,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鸣信号被中枢存储为令人不愉快的信号,在耳蜗功能完全恢复以后,中枢可能仍然有耳鸣及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中枢的高敏性是长期严重耳鸣的重要机制,国内学者将其称之为“中枢高敏学说”,但中枢敏感性的高低与先天和后天的素质有关。亦有人将此种机制称为“生理一心理模型”,也称“中枢过敏学说”。②听觉中枢的可塑性变化:Muhlnickel等认为听力损失后听系各平面的音频定位排列改变,发生功能重组(funtionalreorgani—zation),听皮层发生可塑性变化或皮层重塑(corticalplasticity),与听力损失频率相关的听皮层代表区逐步减小,而邻近未受损区逐步增大。但皮层重塑后期皮层感觉运动区和皮层下结构与未受损的听皮层(尤其是边缘系统)功能仍保持广泛联系。因此,重塑前、后的皮层功能发生严重冲突,这种冲突被错误的感知,产生耳鸣,而重组后神经元细胞活性发生了改变,导致某些神经的兴奋阈减低、敏感性增加,从而引起耳鸣的持续发生,这可能是耳鸣的中枢机制。实验研究表明,5一羟色氨、Y一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等,在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中起到一定作用。③氨络酸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退:已知下丘脑神经元正常活动受氨络酸强抑制作用,如果这种抑制被解除,这些神经元将被高频率激活。耳鸣可能就是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引起。据观察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氨络酸介质的神经元死亡增快,这将降低氨络酸在下丘脑中的抑制作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随年龄增加耳鸣发生率增加的原因。④神经生物学模式:从心理声学的角度上讲,可以把耳鸣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发生(generation):一连串的异常信号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导致耳鸣感;②觉察(detection):从神经自发活动的背景中觉察出与耳鸣有关的信号,这一发生于皮层下的过程与模式识别原理有关,在具有信息编码作用的神经网络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上很有意义;③感受(perception)和评价(evaluation):这一过程有几个皮层区和边缘系统的参与,表现出的耳鸣与听觉记忆的模式有关,并在边缘系统的参与下与情绪状态相关联。Jastreboff等以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耳鸣的神经生物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听觉系统中不正常的神经活动一旦被皮层下中枢察觉,大脑皮层即把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号而加强对它的感知并作出评价,随后由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参与,而产生了消极的认识和负面的情绪,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耳鸣的关注,随时捕捉注意耳鸣的相关变化,耳鸣的感受会自动产生紧张、烦躁、失眠和害怕的情绪,而不良情绪状态又会再次诱发对于耳鸣的感知,造成耳鸣和不良情绪间的恶性循环。该模型强调了所有的听觉通路及部分非听觉系统均参与了耳鸣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耳鸣的强度和性质。大脑边缘系统是控制行为与情绪表达的主要部位,对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也是与耳鸣有关的心理反应的主要产生部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边缘、情感系统影响听觉中枢。⑤本体感觉系统的参与:三叉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到蜗神经后核。用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可引起蜗神经后核的活化,导致听神经元神经电位的产生,从而产生耳鸣。当本体感觉系统的传入神经将头颈部的信号传入、刺激三叉神经节时,即可通过以上机制导致耳鸣的发生。临床上,80%的耳鸣患者可以通过头部和颈部的强烈收缩来调节耳鸣发作时的症状或程度,60%的耳鸣患者甚至可以通过以上动作引起耳鸣的发作。事实上,许多耳鸣患者的症状是由本体感觉系统的异常活动,本体感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相互联系亦有解剖学证据。这些解剖学联系为本体感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诊断要点】

1、病史:或有头部外伤、爆震、接触噪声、使用耳毒性药物、心血管病、颈椎病、内分泌疾病、贫血。

2、症状:①以单侧或双侧自觉性耳鸣为主要症状,耳鸣突发或渐发。或伴有耳内闷塞感,自行触摸头面、耳部可有异常感或引起耳内作响。②耳鸣可以呈不同音调、不同响度。一般在白天耳鸣较轻或不明显,晚上耳鸣明显或更显著。根据耳鸣频率不同,患者对耳鸣声可以有不同的象声描述。如蝉鸣、虫鸣者,多属高频;如风吹(呼呼声)、轰轰声,多属低频。③耳鸣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耳鸣,超过3个月为亚急性耳鸣,超过1年为慢性耳鸣。

3、耳科检查:

(1)一般检查:外耳道、鼓膜一般正常,

神经性耳鸣的中医治疗 有效治疗神经草药图片

(2)听力检查:电测听检查听力正常,或有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声阻抗检查鼓室压正常。

(3)耳鸣测试: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耳鸣掩蔽曲线测试、耳鸣残余抑制试验,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耳鸣自我评估检测:由患者本人自行评估。

(1)耳鸣音调评估:一般分为低频、中频、高频。

(2)耳鸣响度评估:0级:无耳鸣;1级:耳鸣响度极微,似有似无:2级:耳鸣响度轻微,但肯定能听到;3级:耳鸣较响;4级:任何环境中均能听到耳鸣,并且影响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有轻度干扰;5级:耳鸣很响,有吵闹的感觉;6级:耳鸣极响,无法睡眠,完全不能工作,并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耳鸣严重度评估:轻度: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下出现轻微耳鸣,偶尔心烦;中度:持续耳呜,在嘈杂环境中仍感受到耳鸣,中度心烦;重度:持续耳鸣,严重影响听力、情绪、睡眠、工作和社交活动;极重度:长期持续耳鸣,难以忍受耳鸣带来的极度痛苦。轻度与中度耳鸣属于代尝性耳鸣,重度与极重度耳鸣属于失代尝性耳鸣。

5、耳鸣量表测定:常用的有视觉模拟标尺VAS、耳鸣残疾量表THQ、焦虑抑郁量表等。

6、其他检查:

(1)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功能性核磁共振显像(fMRI):条件允许者可以选择性进行,有助于了解耳鸣的中枢病理变化。

(2)必要时可进行CT、MRI等检查,以排除某些严重的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要点】

1、幻听:属于精神症状。是指在无声源情况下自觉听到有意义的声音,如语言、唱歌或音乐的声音。耳鸣属于单调、无任何意义的鸣响声。

2、他觉性耳鸣:常见的有血管性耳鸣、肌源性与呼吸源性耳鸣,存在有规律性的客观耳鸣声音。其中血管性耳鸣是由血管病变引起的,检查可以发现阳性病变,如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血管瘤、动静脉痿、血管畸形等病变;肌源性多因耳邻近部位或耳内肌肉阵挛所致,如咽鼓管肌群、腭帆肌群或中耳内的肌群如镫骨肌等出现肌阵挛,可听见耳内“咔嗒”声,这种声响有时可为患者意识暂时控制,针灸治疗有时也产生这种效果,弹响性颞颌关节病变及其声响有时也可传入耳内,形成他觉性耳鸣。呼吸源性耳鸣,主要是由于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呼吸气压变化引起鼓膜扇动而出现鸣响。

3、外耳与中耳病变:耳鸣多伴多有耵聍、非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等症状。

4、颅内占位性病变:可以耳鸣为先兆症状,亦可出现头痛,或行走不稳感,并进行性加重。CT检查、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5、脑血管病变:可以耳鸣为先兆症状。CT检查、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优势分析】

西医对耳鸣的诊断比较先进,强调根据病史、听力学检查资料、全身检查资料和心理学评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和定因的诊断,对耳鸣的原因、性质、预后有更为符合现代要求的正确认识;对耳鸣发生的机制,有不断深入的研究与成果,但仍然还比较肤浅,对借助于中医理论关于耳鸣发生机制的认识,如何从西医学方面或中西结合方面进行研究还基本上没有涉足或才开始启步;对取得耳鸣治疗的突破性进展还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与过程。目前对神经性耳鸣的主要防治方法有:(1)急性耳鸣:常采用扩张血管(川芎嗪、脑嗌嗪、地巴唑、烟酸、罂杰碱、己酮可可碱、尼莫地平片,等)、改善微循环(西比灵、敏使朗、银杏叶制剂、葛根素,等)、促进神经营养代谢(弥可保、辅酶A、ATP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定,有类似安慰剂的作用,以及高压氧,同时强调缓解心理压力。对于爆震、外伤、膜迷路水肿等所致者,往往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2)亚急性耳鸣:进一步采用心理治疗,对症处理,以及利多卡因疗法。如果属于颈椎病引起者,可采用小针刀疗法。(3)慢性耳鸣:特别强调心理疗法(心理咨询、认知疗法、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松弛训练)、习服治疗(掩蔽疗法,采用调频收音机、助听器进行耳鸣掩蔽)、并根据病情,酌情考虑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听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经颅磁刺激治疗、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法。(4)对各期耳鸣中的失代尝性耳鸣,往往采用神经精神症状的对症用药,如镇静药(安定、舒乐安定,等)抗焦虑药(阿米替林、麦普替林、丙咪嗪、止吐宁、多虑平、阿普唑仑、舒必利,等)、抗惊厥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扑癫酮,氯硝安定、等)、肌肉松弛药(乙哌立松、盐酸替扎尼定、脑脉宁、芬那露、麦奥那,等)。由于神经性耳鸣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虽多,但根据临床经验表明,对耳鸣患者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试图寻找一种对不同个体的耳鸣都有效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治疗用药甚至可能引起某些副作用。

中医对于耳鸣强调从整体病机认识,临床上特别强调根据整体病机进行辨证论治,这正是个体化方案的重要体现。临床上,几乎所有就诊的耳鸣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医疗法不仅对于改善耳鸣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改善因耳鸣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所伴随的其他多系统症状,则疗效更好,这正是目前中医药对耳鸣疗效的独特之处。由于耳鸣的病因病机复杂,尚不明了或很不清楚,而中医药的作用亦十分复杂,因此中医药疗法治疗耳鸣是西医疗法所不能取代的。

在临床治疗的思路方面,西医更强调如何消除耳鸣,中医则更强调通过改善机体整体状态继而达到消除耳鸣的目的。中医认为,耳鸣属于标,而导致耳鸣的脏腑功能失调属于本;事实上,耳鸣属于现象,引起耳鸣的病因病理是本质。所以,中医治疗耳鸣的思路较西医有更为合理之处。西医与中医治疗耳鸣的思路既有相同的方面,更有重大的区别,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具有显著的互补性,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

1、风邪外袭证

主证:新病耳鸣,有近期外感邪毒侵袭,如感冒或耳部带状疱疹等病史。耳鸣多呈高音调,或伴听力减退、耳痛,用手触摸头面、耳部时有异常感或引起耳内作响。舌质正,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因外感风邪侵袭,邪入耳之脉络,与气相击,故有外感病史,引起新病耳鸣,或伴耳聋;风邪外感,入于阳经,脉络不畅,则气血失和,故触摸头面、耳部则有异常感或引起耳内作响。

治法:疏风通络,祛风止鸣。

方剂:清神散(《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檀香10g,党参10g,羌活10g,薄荷15g,荆芥穗15g,甘草15g,石膏30g,细辛3g。

加减:可酌加蝉蜕、路路通。若舌苔薄黄,或有耳痛,酌加黄芩、夏枯草、连翘、板兰根、蔓荆子、木通之类,轻可祛实,轻清泄降,亦可改用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舌苔薄腻、脉濡细,酌去石膏,加石菖蒲、苍术、法夏、茯苓之类以助化湿通窍。

2、肝火上扰证

主证:耳鸣暴发,鸣声如潮,日夜不歇。伴烦躁易怒,或有头痛、眩晕、耳聋,胸胁不适,口苦咽干,夜寐不宁。小便黄,大硬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数。

病机分析:肝性劲急,肝火上扰,盛上而跃,故耳鸣暴发,声宏如潮,日夜不歇,或多见于急性或亚急性耳鸣;肝火化风上扰,则兼头、眩晕;耳窍不利,功能失司,则听力失聪。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肝火内盛之证。

治法:清肝泻火,安神止鸣。

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12g,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各10g,甘草6g,生地黄20g。

加减:伴头痛、眩晕者,酌加石决明、钩藤、蝉蜕之类息风止鸣;夜寐不宁,酌加龙齿、牡蛎、酸枣仁之类安神止鸣。病程较长,酌加地龙、全蝎之类,搜风通络。

若耳鸣啃杂,鸣声较大,心烦失眠,性情急躁,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实有力,寸脉大,多由心火上扰,治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木通、甘草梢、淡竹叶),酌加栀子、黄连、磁石、丹参、牡丹皮之类,以助清心降火。

3、痰火上壅证

主证:耳鸣声粗而宏,或有头重如裹,耳中胀闷,耳聋,或伴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口淡,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痰火上壅,火性劲急,故耳鸣声粗而宏;痰为阴邪,其性重浊,故头重如裹,耳中胀闷,或有耳聋。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虚,痰热内盛之证。

治法:清热化痰,降火止鸣。

主方: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加减。

药物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10g,胆南星、法夏各15g,生姜6g。

加减:酌加石菖蒲芳香化浊,通窍止鸣;苔黄酌加黄柏降火止鸣;头重、苔腻酌加苍术以助燥湿;口苦酌加龙胆草降火止鸣;耳内闭塞感,酌加木香、郁金、青皮之类以助行气破滞;睡眠难安者,酌加黄连清心;舌质胖,酌加瞿麦、萹蓄、木通之类利湿以助降火止鸣。病程久者,酌加全蝎搜风止鸣。

临床上,若耳鸣声粗而宏,头晕胀痛,或有低热不扬,伴口苦心烦,苔腻黄白,脉滑数或滑数,多属湿热内藴,可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白蔻仁、藿香、薄荷),酌加连翘、柴胡、蝉蜕之类以助疏风止鸣。

4、脾胃亏虚证

主证:耳鸣,鸣声尖细,劳则加重,入夜明显,或蹲位起立时加重。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食欲差,食后腹胀,便溏。舌质淡,或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升发清阳。脾胃虚者,气血生化泛源,清阳不升,或宗脉不足,风邪乘虚入于耳窍脉络,与气相击,故见耳鸣;以其气虚,则鸣声尖细,劳则加重,蹲位起立时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胃气虚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利窍。

方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葛根15g,黄柏6g,白芍药10g,川芎6g,炙甘草10g,蔓荆子10g。

加减:酌加石菖蒲芳香通窍;耳内胀闷感者,酌加木香、郁金以助行气活血;纳差腹胀者,酌加白术、枳壳、砂仁理气健脾;苔腻或便溏者,酌加法夏、茯苓、薏苡仁、白豆蔻之类健脾化湿,或用六君子汤加减。病程久或舌见瘀滞,酌加檀香、丹参、全蝎、蜈蚣之类行气活血,搜风止鸣。

5、心脾两亏证

主证:耳鸣,鸣声尖细,入夜为著。面色萎黄不华,倦怠乏力,心悸怔忡,夜寐不宁,梦多。舌质淡,脉细。

病机分析:心脾两亏者气血不足,耳窍失养,或心血亏而虚火内生,上扰清窍,故见耳鸣;以其虚,则鸣声尖细,入夜为著;气血不荣于面,则面萎黄不华;脾虚故倦怠乏力,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忡,夜寐不宁,梦多。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止鸣。

方剂: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木香6g,远志10g。

加减:酌加磁石聪耳止鸣,五味子养心安神。伴心烦少寐者,酌加栀子、莲子心、丹参之类清心除烦以助安神;兼苔腻,酌加法夏、陈皮以助燥湿化痰;病程久或舌见瘀滞,酌加丹参、三七、水蛭、全蝎之类活血化瘀,搜风止鸣。

6、肝肾阴虚证

主证:耳鸣,入夜明显,或有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舌质偏干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肝肾阴虚,耳窍失养,或虚火内生,上扰清窍,故见耳鸣;以其属虚,故入夜明显。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肝肾阴虚,虚火内盛之证。

治法:滋补肝肾,降火止鸣。

方剂: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磁石30g,石菖蒲6g,五味子6g。

加减:酌加龟板、鳖甲或龙骨、牡蛎之类以平肝潜阳;头晕眼花,眼睛干涩者,酌加枸杞、白菊花,以助养肝;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酌加知母、黄柏坚阴降火,心烦失眠者,酌加黄连、酸枣仁清心安神,以助交通心肾;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者,酌加菟丝子、骨碎补、怀牛膝、龟板之类补肾强腰;兼头晕者,酌加天麻、钩藤之类平肝息风;舌苔腻者酌加陈皮、法夏、菖蒲之类燥湿化痰;大便干结,酌加火麻仁、瓜蒌仁、枳壳之类以助通便;兼气血不足,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之类补益气血;病程久或兼舌瘀点,酌加丹参、三七、水蛭、全蝎之类活血化瘀,搜风止鸣。

7、肾阳亏虚证

主证:耳鸣,入夜明显,或有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小便余沥,夜尿多。舌质淡,脉沉迟弱。

病机分析:肾主耳。肾阳亏虚,耳失温养,虚阳上扰,则为耳鸣,入夜明显;肾阳虚者精血不足,故见头晕眼花、发脱;肾主骨,腰为肾之府,阳虚髓少,故牙齿不固,腰膝酸软。其他证候及舌脉所见亦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法:温肾壮阳,引火归原。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枸杞10g,菟丝子10g,杜仲10g,当归10g,炙甘草6g,肉桂5g,附片6g,鹿角胶10g。

加减:酌佐石菖蒲通窍。兼气血不足,酌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之类补益气血。病程久或舌兼暗滞,酌加郁金、丹参、三七、全蝎之类活血化瘀,搜风止鸣。

若耳鸣夜甚,并见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齿摇发脱,五心烦热,畏冷肢凉,脉沉弱无力,多属阴阳两虚之证,治宜滋阴壮阳,补肾通窍,用肾气丸加减,酌加川牛膝、磁石、五味子、丹参之类。

8、气滞血瘀证

主证:耳鸣,鸣声多尖细,持续不已,病程或长或短,或因外伤所致,全身无明显其他证候。舌质有瘀点或暗滞,脉或涩。

病机分析:气滞血瘀,经脉不畅,耳窍功能失利,或风邪相乘,与气相击,以致耳鸣;病因于血瘀阻络为主,故全身无明显证候可见;心主血脉,舌属内脏,为心之苗,故血瘀之证多见征于舌、脉有瘀点或暗滞。

治法:活血化瘀,搜风止鸣。

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地生黄15g。

加减:酌加石菖蒲、全蝎。若舌质偏淡者,酌加黄芪、白术以助益气活血;病程久者,酌加地龙、丹参、水蛭之类以助化瘀通络;耳部胀闷感者,酌加木香、檀香、青皮、枳实之类以助行气活血。

【针推按摩理疗】

一、体针

主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配穴:外感风邪配风池、合谷;肝胆火盛配太冲、外关、中渚;痰火上壅配丰隆;脾胃虚弱配胃俞、足三里;肾虚配肾俞、太溪;肾阳亏虚配百会。

治法: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百会可用灸法。每日1次。

二、电针

取穴:同体针。

治法: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实证一般用连续波,虚证可用疏密波。

三、水针

取穴:同体针。每次主、配穴各取1~2个。

治法:进针得气后,注入药物,每穴注入0.3~0.5mL。所用药物可选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弥可保注射液,等,任选1种。亦可取主穴一个,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加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每穴0.5mL。每日1次.

四、耳针

主穴::耳、内耳、神门、内分泌、屏间。

配穴:根据证候所属脏腑病机,分别取肾、心、肝、胆、脾、三焦、交感等。

治法:针刺,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每天1次;或穴位贴压,或穴位埋线。

五、头皮针

取穴:晕听区。

治法:毫针刺,间歇运针,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六、灸法

1、直接灸:

取穴:听宫、听会、完骨、天柱。

治法:直接灸,每穴6壮。

2、隔苇管器灸

材料:苇管一段,长5cm,直径0.8cm左右。先用冷水浸泡透。

方法:将苇管一端插入外耳道口并固定,在苇管鸭嘴形外端上点燃艾炷,用嘴轻轻吹向外耳道方向(泻法),或让艾炷自然燃尽(补法),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每次5~9壮(黄豆大小)。每日1次。

七、按摩导引法

1、鸣天鼓法: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贴住左右两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经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108次。每日1次。

2、穴位按摩:①取耳门、翳风、医聋(翳风穴上0.5寸凹陷处)、听宫、听会;每穴点、按、揉、摩(泻法)交替使用3分钟。②取中诸、天容、上关;每穴交替点、按、揉摩(平补平泻)使用3分钟。③取肾俞、足三里、下关穴;每穴(补法)点、按、揉、摩交替使用4分钟。以上方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15天为1个疗程。

3、自行鼓膜按摩法: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以上。对各种耳鸣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4、自行咽鼓管吹张张法:每日数次。对各种耳鸣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八、引火归原法

1、以代温灸膏贴敷涌泉穴,每晚1次,次晨取去。可用于各证,虚证尤宜。

2、晚上睡前,以温水浸足15分钟。或再用代温灸贴涌泉穴。

九、微波治疗

用耳鼻喉微波综合治疗仪,将专用耳辐射器置入外耳道,固定,每次辐射时间20分钟,输出频率245MHz.输出功率5~20w,剂量参照患者的主观感觉,以耳温热量(有舒适的温度)为度,1次/日,10日为1疗程。

【经验方】

1、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高华.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第29卷第3期P104)

药物组成:半夏12g,炒白术12g,茯苓10g,陈皮12鼻,天麻10g,竹茹6g,生姜6g,泽泻12g,甘草6g,水煎服。

适应证:梅尼埃病,痰浊中阻所致耳鸣。

2、补肾活血方(朱萱萱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第22卷12期P11~12)

药物组成:熟地黄l0g,山茱萸l0g,丹参l0g,葛根l0g,五昧子10g,茯苓10g,桔梗6g。

加减:肾阴虚明显者加用生地、麦冬;气虚者加用太子参;肝阳上亢者加用菊花;痰火内扰者加用龙胆草;脾胃失运者加用焦楂曲;失眠多梦者加用合欢皮花。

煎服法:水煎服,分2次服。

3、补阳还五汤(黄亦彤,顾玉潜.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第24卷8期P487)

药物组成:黄芪2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6g,川芎10g,红花6g,桃仁10g。

加减:伴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者加牛膝、杜仲各10g;伴胸胁胀闷疼痛,心烦易怒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0g;伴头昏沉重,胸闷脘痞者加半夏、白术各10g。

煎服法:日1剂,水煎服。

4、聪耳通窍汤(曾丽虾林淑琴.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7卷第3期P34~36)

药物组成:柴胡6g,郁金15g,丹参l5g,赤芍12g,路路通l2g,茯苓l5g,葛根l2g,菖蒲l5g,升麻3g。

加减:肾精亏损者加骨碎补、山药;风热上扰加防风、菊花;肝胆火盛加龙胆草、石决明;痰火郁结加黄芩、浙贝。

煎服法:日1剂,水煎服。

5、聪耳止鸣丸(王彩云.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5期P353)

药物组成:黄精150g,何首乌150g,磁石300g,山萸肉150g,川I芎90g,柴胡60g,葛根90g等。加工浓缩丸12g/袋。

服用法:每次6g,每日3次,水送服,

6、黄阿磁珠汤(王付.家庭医学2007年第8期P58)

药物组成:黄连12g,黄芩15g,鸡子黄2枚,白芍18g,阿胶10g,磁石24g,朱砂3g。

加减:若心热明显者,加栀子、生地,以清热养阴;若肾虚明显者,加山莱萸、构杞子,以滋阴固精;若耳鸣甚者,加紫石英、龟板,以重镇潜阳,交通心肾;若盗汗明显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滋补固涩。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或制成蜜丸或水丸,每次9g,每日3次。

7、六味地黄汤加味

药物组成:熟地黄30g,山茱萸20g,山药20g,泽泻12g,牡丹皮12g,茯苓15g。

加减:肝阳上亢型:加栀子15g,女贞子15g;痰火上扰型:加陈皮12g,半夏12g,山楂10g,白术15g。

煎服法: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8、柔肝定眩止鸣汤(辛雪香等.河北中医2008年第30卷第6期P582~583)

药物组成:柴胡10g,钩藤10g,刺蒺藜10g,白芍药15g,石决明15g,人参10g,葛根15g,天花粉10g,丹参10g。

加减:痰湿蒙窍加石菖蒲、半夏、天麻;肝阳上亢去人参,加菊花、黄芩、羚羊角骨;肾精不足加酸枣仁、芝麻、玉竹;瘀阻脑络者加川芎、益母草、桃仁。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

9、养阴滋肾方(阴建军.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第5期P177)

药物组成:熟地黄、女贞子、白芍、麦冬、玄参、山药、牡丹皮、磁石各12g,五味子、当归、石斛、桃仁各6g。

适应证:养阴补肾,活血聪耳。用于肾阴亏虚证之耳鸣耳聋。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0、滋肾安神通络汤(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20卷第6期P502~503

药物组成:酸枣仁15g、知母9g、甘草5g、百合20g、葛根15g、泽泻10g、山萸肉10g、沙参15g、当归12g、丹参15g、淮山药15g、黄芩15g、半夏10g、何首乌15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服。

11、柔肝定眩止鸣汤(辛雪香陈汉平.广西中医药2007年第30卷第3期P49~50)

药物组成:柴胡10g,钩藤l0g,蒺藜l0g,白芍10g,石决明10g,生晒参10g,葛根15g,天花粉l0g,丹参l0g。

加减:偏于痰湿蒙窍者加石菖蒲、半夏、天麻以健脾燥湿清窍;偏于肝阳上亢者去生晒参,加菊花、黄芩、羚羊角骨以清肝熄风;偏于肾精不足者加酸枣仁、芝麻、玉竹以滋阴润窍;偏于瘀阻脑络者加川芎、益母草、桃仁以通络散瘀。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饮食疗法】

1、桑椹蜜膏

组成与制用法:鲜桑椹1000g(干品500g),蜂蜜300g。将桑椹水煮30分钟连续2次,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后,文火煎熬至较稠时加入蜂蜜至沸,冷后瓶装。早晚各食一匙,沸水冲饮。

功效:益气血,扶元气。

2、四黑八物羹

组成与制用法:黑芝麻(炒熟)50g,黑黄豆(炒熟)50g,黑糯米(炒熟)50g,核桃仁50g,山药(炒熟)100g,红皮花生米(炒熟)50g,芡实100g,燕麦片50g。将前七味用粉碎机粉碎,然后加入燕麦片搅匀。每次取50~100g,开水冲搅,服。每日1次。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聪耳明目,乌发养颜,润肠通便。

3、三汁饮

组成与制用法:鲜胡萝卜(洗净,切丝)100g,鲜菠菜(洗净,切碎)50g,鲜哈蜜瓜(去皮、瓣,切碎)100g。将三物榨取汁。饮。每日1次。

功效:健脾清肝,明目聪耳。

4、姜葱萝卜丝

组成与制用法:生姜(切细末)10g,葱白(切细末)10g,鲜橘皮(切细末)15g,白萝卜(切丝)200g。入盘中,根据个人忺习惯,加酱油、醋、味清、食盐、芝麻油、胡椒粉、芥末各适量,佐餐食用。

功效:理气开郁,健脾化痰。

5、百合枸杞粥

组成与制用法:百合10g,粳米50g,熬成粥后,加枸杞10粒,一次服完,每天1剂,宜长期食用。

功效:养阴安神。

6、菊花肉丝

组成与制用法:瘦猪肉丝200g,干白菊花10g(温开水适量泡开)。将肉丝炒熟,加入白菊花,加入适量调味品。每天1次。

功效:补脾清肝。

7、紫菜鸡蛋汤

组成与制用法:紫菜5~10g,鸡蛋1~2只。盐、醋、味精适量。将紫菜入装傻充愣水煎沸后,将搅溶后的鸡蛋放入汤中至沸,起锅前加入调味品。宜常服。

功效:益肾扶元。

8、黑木耳瘦肉汤

组成与制用法:黑木耳30g,猪瘦肉100g,生姜、食盐适量。冷水炖熟服食。常服。

功效:补脾肾,和血脉。

9、胡罗卜炖田螺

组成与制用法:胡萝卜(洗净,切菱块)250g,田螺肉(洗净)150g。入砂锅,加水、料酒、姜、盐、葱,煨炖至田螺肉软烂。食前根据饮食习惯加入适量酱油、醋等调味品。每日1剂。每周1~2次。

功效:健脾清肝。

10、乌精枸杞蒸鸡

组成与制用法:母鸡1只。何首乌60g,黄精30g,枸杞30g,胡椒、食盐、生姜、葱白适量,均入鸡腹,大火煮沸,捞去浮沫,加料酒适量,文火炖至鸡烂,分餐食用(包括三味药物)。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聪耳。

11、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与制用法:鲜羊肉(剔去筋膜,放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切块)500~600g,当归片10g,生姜片20g。料酒与调味品适量。于沙锅内放清水适量,入羊肉块旺火煮沸,入料酒,转中火,反复捞净浮沫至羊肉汤清辙透亮,加入当归片、生姜片,再次煮沸后,转文火煲3至4小时。食用前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每周1~2次。

功效:补血养阳,温经散寒。

12、天冬熟地茶

天门冬、熟地黄各6g,煎汤代茶每日饮之,7日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临证心法】

一、耳鸣辨证,首辨虚实,次明脏腑

耳鸣辨证,以虚实为纲,古人诊耳鸣必辨虚实。《医贯》卷五说:“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景岳全书》指出:“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耳鸣辨虚实,主要依据耳鸣的症状、起病、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一般而言,耳鸣暴发者多实,渐发者多虚;新鸣者多实,久鸣者多虚;耳鸣音调高亢者多虚,低沉者多实;鸣声响度大甚者多实,响度小者多虚;鸣声持续不歇多实,鸣声日轻夜重多虚;以手按耳屏鸣声愈响者多实,手按之鸣声减小者多虚;年轻、体质壮实者耳鸣多实,老年、体质虚弱者耳鸣多虚,但临床并非尽然;属于风邪侵袭、肝火上扰、痰火上壅、气滞血瘀证者属实,属于脾胃虚弱、心脾两亏、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证者属虚,但虚中挟实,实中挟虚,虚实挟杂证临床并非少见。

耳鸣辨证,以脏腑辨证为立法用药前提,但不排除采用气血、阴阳、病因(主要是六淫之风邪、风热、风寒,湿邪等)辨证之法。从脏腑辨证角度看,耳鸣与五脏相关。耳鸣属肺,多为风邪侵袭所致(表现为外感所因,或有鼻塞不利,手摸头面皮肤有异常感或致耳内响声);耳鸣属肝,常与情志不畅、气机不利有关,可为为肝郁气滞(多为兼证,表现为耳部闭胀感,或有胸胁不适),肝火上扰(表现为耳鸣声宏嘈杂,急躁易怒,口苦、头痛、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肝血或肝阴不足(表现为面色少华,胁下隐痛,头痛,两目干涩,入夜耳鸣声细,失眠多梦,脉弦细弱)、肝阳上扰(多为逆火证,如耳鸣如蝉,入夜为著,头晕昏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舌红苔少,尺脉浮)。耳鸣属脾,多与脾胃亏虚(表现为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耳鸣入夜明显,舌淡,脉弱等)、痰火上壅(表现为耳鸣声宏,耳胀闷,胸脘满闷,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或脾虚痰湿(表现为倦怠纳差,舌胖,苔腻等)。耳鸣属心,多与心血不足(表现面色不华,耳鸣声细,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舌淡,脉细弱等),心火上扰(表现为耳鸣声高音尖,烦躁失眠,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等),血脉瘀阻(表现为外伤耳鸣,或久病耳鸣,耳内刺痛,夜间易发,舌质暗滞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或脉涩等)。耳鸣属肾,可为肾阴亏虚(表现为耳鸣夜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五心烦热,脉细数等),肾阳亏虚(表现为耳鸣夜甚,腰膝酸软,肢凉溺清,夜尿频,脉沉迟弱等),或阴阳两虚(表现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齿摇发脱,耳鸣夜甚,五心烦热,畏冷肢凉,脉沉弱无力)。但临床上,单一证候少见,往往是多证同兼,宜辨明主证与次证(兼证),尤其是辨明与心、与肝的兼证。辨证明,才能立法妥,用药验。

二、耳鸣重在调脏腑,治标酌从风火求

耳鸣者,其本在脏腑失调,故治本之法,重在调理脏腑,或攻邪以疏风、清火、除痰、行气、活血,或补虚以补培气血阴阳不足。然耳属清窍,清窍不同,病机各有特性。耳鸣病机,固然以脏腑失调为本,至于其鸣者,为静谧失守,标在风与火,以风、火主动。当于主治中酌兼祛风、降火,以还耳窍静谧之性。

风:耳鸣何以当祛风,以耳鸣之声如风之象,或为外风相乘,与气相击则鸣。《肘后备急方·治耳聋诸病方》卷六有“卒得风,觉耳中悦悦者”之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有“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之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八亦有“风邪入耳,与正气相干,搏于血气者,即为鸣”之议;《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火风侵窍而耳鸣者,宜驱风清火汤”之治;《杂病总诀·杂症·耳病章》卷下有“风温上郁耳鸣”,从“火风侵窍,用轻可去实法,轻清泄降,薄荷、马勃、桔梗、苦丁茶、银花、绿豆皮、菊叶、连翘、杏仁、通草、川贝、荷梗、益元散、羚羊角、连翘、元参、黄芩、滑石、蔓荆子、石膏、大力子、荷叶汁、山栀、夏枯草、淡竹叶”等用药之法。耳属清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耳鸣之治酌佐风药,属外风相乘所致,取其辛通走窜之力以祛风止鸣,药用轻清泄降,疏风通窍之品已如上述。若久病耳鸣者,乃风之象,非属外风,则宜虫类药物以搜风止鸣,常用全蝎、蜈蚣;或从平肝息风,如天麻、钩藤、蝉蜕、地龙,白蒺藜、羚羊角之类。龚慧涵氏等认为,风药佐于耳鸣诸证有增效作用(过用亦耗气损阴)。故祛风止鸣、搜风止鸣、息风止鸣之法,多为佐治,亦属常法。

火:耳鸣何以属火?阳气有余便是火,《素问·脉解》说:“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火类》说:“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也。”《医林绳墨·耳》卷七亦说:“气虚耳聋,火聚耳鸣……火者,少阳三焦有余之火也……火当宜泻。”热为火之渐,火为阳之极,火性动,火热上盛而动,扰乱耳窍静谧则耳鸣。故治耳鸣,当明辨是否有火,有则酌从火论治。火有虚实,痰火、肝火、心火多属实火,肝肾阴虚则生虚火,元阳不足亦可虚阳上浮。实火多从苦寒清泄以降之,多从龙胆草、栀子、黄连、牛黄之类而酌用;亦可潜阳,如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之类。虚火宜潜降,常用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鳖甲、龟板、珍珠母之属;亦或苦寒直折,如黄柏、知母、川牛膝,引火下行。虚阳上浮之火则宜导龙入海,引火归原,重用附、桂之类以佐之,主方当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以定。

三、耳鸣扰神宜治心,耳鸣乱情宜疏肝

耳鸣最扰心神,心神受扰,则睡眠难安,致耳鸣益甚。故耳鸣患者多有睡眠障碍,药物之治,当佐安神之品,既有利于改善睡眠,亦有利于止鸣。心主则神明,安神重在治心。治心以安神,作为主证,王永钦氏论述颇详;作为兼证,主要有:(1)养心安神:常用酸枣仁、茯神、人参、大枣、龙眼肉、百合、远志、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刺五加、羊红膻之类。对于主证属于脾胃亏虚,或气虚、血虚、阴虚,或气血不足、气阴不足等证,伴心悸怔忡,睡眠梦多,易醒,耳鸣而致睡眠难入,或自觉耳鸣与心跳同步,可酌情选用。(2)解郁安神:常用合欢花、合欢皮、丹参。多用于兼有肝气郁结之证,如胁胁不适,神情不畅,心事重重,饮食不香,情志抑郁,耳鸣以致心烦,睡眠难入,可酌情选用。(3)清心安神:常用黄连、栀子、莲子心、水牛角之类。此类药物无直接安神之效,而能清降心火,心火降则神安。对于主证属于心火上扰、肝火上扰、痰火上壅、肝肾阴虚等证者,伴急躁易怒,耳鸣声大,口干心烦,睡眠难入,舌红或舌尖红赤,脉数,宜酌情选用。(4)镇惊安神:常用磁石、珍珠(粉)、龙骨、龙齿、珍珠母、牡蛎、紫贝齿、紫石英、朱砂、琥珀之类。对于主证属于心火上扰、肝火上扰、痰火上壅,以及肝肾阴虚等证者,如伴惊恐、愤怒之因,惊悸不安,胸中烦热躁扰,耳鸣嘈杂,夜卧惊起,以致睡眠不宁等,宜酌情选用。

耳鸣既扰神,亦乱情志,令人烦躁、忧郁,气有所结,则肝病。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病则气机不畅,五脏受害。故耳鸣诸证而兼肝病证,宜酌兼治肝之法,主要有:(1)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合欢花、合欢皮之类。对于耳鸣诸证而伴胸胁不适,神情忧郁等肝气郁结之证者,可酌情选用。(2)清肝泄火:常用药物如龙胆草、青黛、栀子、黄芩、黄连、牡丹皮之类。对于耳鸣诸证而伴急躁易怒,耳鸣嘈杂,口苦、头痛、眩晕、心胸烦热躁扰等肝火内盛或肝火上扰之证者,可酌情选用。(3)养血(阴)柔肝: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黄、枸杞、何首乌、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之类。对于耳鸣诸证而伴有精神忧郁,胸胁隐痛,两目干涩,少寐多梦等肝血或肝阴不足之证者,宜酌情选用。(4)平肝潜阳:常用药物如龟板、鳖甲、龙骨、珍珠母、牡蛎、石决明、紫贝齿之类。多用于肝肾阴虚之证。(5)平肝息风:常用药如天麻、钩藤、蝉蜕、地龙,白蒺藜、羚羊角之类。多用于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之证,酌情选用。

【名医经验】

一、干祖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干氏提出对耳鸣分实证,风热上扰、痰浊蒙窍、气滞清窍。半虚半实证,清阳不升、肝阳上亢。虚证,脾气下陷、荣虚血枯、气血双亏、耳聋预兆。九亇证相应的辨证立法处方。风热上扰证,疏风清热法,代表方银翘散之类。痰浊蒙窍证,化浊消痰法,代表方平胃散会二陈汤。加藿香、佩兰加强化浊,加菖蒲、路路通以开窍。气滞清窍证,理气通窍法,代表方升清流气饮。清阳不升证,化湿升清或益气升清,代表方五苓散加升麻、柴胡,或补中益气汤。脾气下陷证,补土升阳法,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升麻、葛根。营虚血枯证,养营生血法,代表方四物汤。气血双亏证,气血双补,代表方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耳聋预兆证,补益法,补脾补肾、气血双补,因证取治。

二、蔡福养(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授):耳鸣证分虚实,辨证论治

蔡氏认为耳鸣病因复杂多端,临床上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者多因外感邪气,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所致。虚证者多为脏腑虚损而致。辨证治疗时,实证分风邪外袭,肝火上扰及痰火壅结三型。虚证分脾气虚弱,心血不足,肾精不足,肾元亏虚四型。分别提出代表方银翘散、龙荟丸、加味二陈汤、益气聪敏汤、归脾汤、益水平火汤、右归钦。

三、王士贞(广州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擅长从肝论治耳鸣

王氏认为,在生理方面,肝胆与耳关系密切。肝胆经脉入耳,肝藏血,主疏泄,耳的功能有赖于肝血充沛与肝气调达。在病理方面,情志因素可导致耳鸣,耳鸣反过来又影响情志,从而使该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故多数耳鸣责之于肝,从肝论治耳鸣,在源头上入手,打破该病形成的恶性循环。肝病耳鸣以兼证为主,或为主证,主要病机、治法有:

1、肝火上炎,耳窍失和:因气郁、食郁、痰郁,郁而化火,或素体阳盛,或为感受热邪,导致阳热亢于上,出现耳鸣,鸣如闻潮,或如风雷,此类响声音调较高,每于郁怒或情绪激动之后加重,兼有耳胀耳痛感,因肝火上犯,元神被扰,多伴有口苦、心烦、头痛、眩晕、夜寐不安、烦躁不宁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泻火通窍。常以主方加杭菊、蔓荆子、栀子等,或合柴胡清肝饮加减;若患者出现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等肝胆湿热证候,酌用土茯苓、黄芩、夏枯草、栀子、鱼腥草等。

2、肝郁气滞,瘀阻耳窍:气郁血滞,脉络之气血无以上荣清窍,则出现耳鸣。其病程或长或短,声调或高或低,鸣声或大或小,或随情志与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多伴情志不宁,夜眠欠佳甚至失眠,或可兼见口干口苦,胸胁胀痛、善太息,头痛或眩晕,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涩。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窍。可在主方上加郁金、合欢皮、远志等,或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强解郁宁神的作用。

3、肝脾不和,清气不升:若肝郁犯脾,致清气不升,经脉空虚,则出现耳鸣,每天劳累后加重,耳鸣多为持续性,鸣响音调平和,病程较长,且声响长期未见明显变化,或兼口淡,纳少便溏,四肢困倦,恶心欲呕,少气懒言,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等症,结合舌脉,舌多淡或虚胖边有齿印、苔多薄白或白腻,脉弦脉滑或缓而无力。治疗宜疏肝健脾,行气通窍。可在主方上加用痛泻要方以调和肝脾,气虚甚者加用大剂量的黄芪、党参。

4、肝血不足,耳窍失养:若肝血不足,耳窍失养则导致耳鸣。耳鸣声低微,或响或止,每遇疲劳之后加重,可兼见面色少华,胁下隐痛,偏侧头痛,或巅项痛,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治宜补肝养血,活血通窍。可在主方加用何首乌、鸡血藤、桑椹子、熟地、黄精等,以加强补肝养血之力。

5、阴虚阳亢,上扰清窍:多因病后精血衰少,思虑烦劳或恣情纵欲,耗伤肾精,髓海空虚,无根之火上浮,引起耳鸣。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或见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夜尿频多。舌红苔少,脉弦细弱或细数。治以平肝熄风,育阴潜阳。宜在主方加益智仁、淮牛膝、桑寄生、山萸肉等。

此外,王氏认为,凡耳鸣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善太息、烦燥、口苦,胸胁胀痛等肝郁气滞的症状,均宜在主方基础上加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解郁的药物。如出现夜寐不安、烦躁不宁等症状,则酌加夜交藤、合欢皮、何首乌或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如耳鸣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情况稳定,此时仍需养肝血以咨筑固疗效,可在合用四物汤加减。

四、王永钦(香港浸会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擅长从心论治耳鸣

王氏认为,在生理上,耳与心有相似的生理特性,如心藏神,耳司听觉、位觉,均属于神的活动范畴,其功能的发挥亦是在心神的主持下而产生的。在病理方面,耳鸣是神不内守的表现,耳鸣发生多数与精神、情志失调或思虑劳神过度等因素有关,其病机往往是先伤心神,致心神失守,再病及耳神,使耳失静谧而发生耳鸣,故耳鸣发生与心神失守有关,是“神不内守”在耳窍的表现。如心神内守,则耳聪不呜,心神失守,躁动不宁,则听神易难安宁而发为耳鸣。耳鸣治心主要方法有:

1、清心安神:适用于七情失调或过激,气郁化火,心火上炎,扰乱听神所致之耳鸣。表现为耳鸣嘈杂,鸣声较大,心烦失眠,性情急躁,心烦时耳鸣尤甚,口苦,或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实有力等。此证之发,因由心火,治宜清心泻火,俾使火清心静神宁而呜自息矣。方药用清心熄呜汤(经验方:栀子,黄连,竹叶,莲子心,生地,水牛角,合欢皮,甘草)或黄连泻心汤、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朱砂、甘草、黄连、当归、生地黄)加减。

2、养血安神:思虑用脑、劳神过度,耗伤心血,心血亏虚,不能上奉,则心神、听神失养而发耳呜其症多见呜声细小,昼轻夜甚,日久不愈,面色不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治宜养血补心,安神熄呜。方药用四物汤合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加减。

3、滋阴安神:用于素体阴虚七情失调,心血亏虚失治等日久耗及心阴,致使心阴亏虚,阴不制阳虚火扰心所致之耳呜。表现为耳呜声细而尖,入夜尤甚,虚烦失眠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口干,心悸不安,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等治宜滋养心阴,降火安神,方药用天王补心丹(《仁斋直指》:熟地黄、白茯苓、人参、远志、石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门冬、丹参、酸枣仁、麦门冬、炙甘草、百部、五味子、茯神、当归、杜仲)加减。

4、交通心肾: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旺盛,阴阳不济,水火失调,心肾不交所致之耳呜。常表现为耳呜较甚,经久不愈,或有听力减退,长期失眠,口舌干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多梦遗精,头晕头痛,小便短赤涩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育阴清心,交通心肾。方药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韩氏医通》:黄连、肉桂)加减。

5、清心疏肝:适用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扰心,致使心肝郁热,上扰耳窍而发生耳鸣。症见心烦,急躁易怒,或抑郁寡欢,闷闷不乐,耳鸣遇心情烦躁或心情欠佳时加重,夜卧不安,胸胁闷胀,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用清心疏肝,解郁安神,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补益心脾:适用于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所致之心脾两虚者。证见耳鸣不止,鸣声细小,思虑劳倦则加重或蹲下站立时自觉头空耳虚,耳鸣加重,身倦乏力,心悸,健忘,失眠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或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用归脾汤加减。

7、活血通脉: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若七情失调,气郁血瘀,或耳鸣久治不愈,久病人络生瘀,或外伤伤脉,瘀阻气血,均可致心脉瘀阻,耳脉不畅而引发耳鸣。表现为耳鸣久治不愈,胸闷胁痛,时有心悸、头痛,或耳内刺痛,夜间易发,或外伤后耳呜不止,耳聋失聪,舌质暗红,或有瘀点,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脉细或细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熄鸣。方用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8、重镇安神:适用于惊恐所伤,七情过激,致使神不守舍,心神不宁所致之惊悸不安,烦躁失眠耳鸣嘈杂,夜卧惊起,胸中烦热,舌红苔黄,脉弦或结代者,治宜镇心安神,方药用琥珀安神丸(琥珀、生地、玄参、天门冬、丹参、当归、龙骨、人参、茯苓、大枣、甘草、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合欢、桔梗)加减。或朱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加减。惊悸不安者,加龙齿、枣仁以助镇心安神之力。

9、清心化痰:用于痰热或痰火扰心所致之耳鸣,心烦失眠,口苦,神情亢奋,或有咯痰黄稠,大便干燥,小便黄浊,舌红或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心化痰,安神息鸣。方药用黄连温胆汤,或牛黄清心丸加减。若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者,可先服礞石滚痰丸6~9g下其痰热,便通即止。尔后再以黄连温胆汤调治。痰火扰心,烦躁失眠明显,耳鸣夜甚者,可加服牛黄清心丸1丸,以助清心化痰,安神息呜之力。

10、益气养心:用于久病体弱心气、心阳虚弱,耳失温煦所致之耳呜。表现为耳呜细小,久呜不止,神倦乏力,神情不振,面色(白光)白或灰暗不华,怕冷,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心,温阳通脉。方药用养心汤(《仁斋直指》:黄芪、茯苓、茯神、人参、当归、川芎、肉桂、远志、五味子、炙甘草、枣仁、柏子仁、半夏)加减。心阳虚弱者,可合用真武汤加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2634.html

更多阅读

痤疮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痘痘多少钱

  中医根据个体的体质,痘痘的病症,辨证施治,以中医汤剂补充脾胃的能量,从身体内部开始促进垃圾的排泄,即清内热、湿气;身体内部的阴阳调至平衡,面部的痘痘就控制住了,炎症消退,即消红肿;最后,排便能力增强,大便顺畅,身体的垃圾定时排除,人的精神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绝招 中医治疗调养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发作时应标本兼治,疗效俱佳。中医治疗冠心病治标又治本,不容错过,一起来看看吧。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绝招——步骤/方法冠心病的中医治疗绝招 1、中医认为冠心病为夺虚标实,标实以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主,

耳鸣怎么回事,耳鸣的症状 肾虚耳鸣症状

神经性耳鸣的保健疗法4步骤: 一、耳部按摩保健:如传统的按摩方法鸣天鼓:双手掌按住耳部,拇指置于脑后,四指敲打后脑勺. 二、掩蔽保健:利用掩蔽器产生一种与患者耳鸣声音频率相近的掩蔽信号,以掩蔽和抑制耳鸣,当掩蔽声撤除后,耳鸣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宁波治肾病

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11年临床体会——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病理和临床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本病的最基本特征为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30克/升),即所谓“三高一低”。类似中医学中的“水肿”范畴。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呼吸道疾病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发于体质过敏的人,其次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常、过度劳累等诱因而引发。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两大类。起

声明:《神经性耳鸣的中医治疗 有效治疗神经草药图片》为网友春风抚皱又拂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