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之现状 中国一夫多妻制
那么,这些少数的“兄弟共妻”或者是“姊妹共夫”藏族家庭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在家庭中的有什么特点?夫妻之间平时又是怎么样进行性生活的?这还要从藏族的古老历史说起。
以女性为中心社会的悄然延续
据史料记载,藏族虽然是一个男性彪捍勇猛的民族,在古代却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这个社会最初发生于中亚之游牧部落,并随游牧部落的固驻一区,而成为女性中心的国家。游牧部落,因为居无屏障,容易受外敌侵袭。所以壮健男子保卫家族,管理牲畜帐幕则委托于妇女与老弱。这样就自然形成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制度。这实际上就是隋唐时代所称之为的女儿国。隋唐迄宋各书之记载西方异国者,多曾志述“女国”,或称“东女国”。它的部位就在在现在的西藏境内。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也曾描写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路遇一个鲜为人知的“西梁女国”,展现了女儿国的女人们不一样的风采。
在今天的藏族的少数地区,仍然保存着“一妻多夫”及招赘女婿上门的婚姻制度,和“舅权”至上的婚姻礼俗;女性在家族中起着支配作用。而扎坝就有可能是“东女国”八十余城的一个。有关专家通过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东女国”的中心在今天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至道孚县一带,也属于党项羌。扎坝也在这个“东女国”的范围内。由于地处峡谷,与外界隔绝,因而古老习俗得以保留。比如扎坝人住碉楼,就与“东女国”人住高楼相印证;而扎坝家庭以母亲为主的母系氏族残留,更是“东女国”以女为王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一妻多夫的家庭主要表现为兄弟共妻。差巴(农奴中等级略高的一种)认为,家中兄弟数人若各娶一妻,分立门户,势必令家业分散,而无力应付繁重的乌拉和差税。这类家庭往往是大哥以长兄地位出面迎娶,然后诸弟逐渐加入进来,形成兄弟共妻。按照习俗,兄弟们各有一居室,妻子轮流与之居住,生下孩子称长兄为爸爸,其他则均称叔叔。这种家庭的社会反应是好的,人们认为同一父母所生诸子能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团圆与幸福。所以民谚说,“大户若分成两个小户,犹如一个糌粑口袋挖了两个洞。”人们将这种家庭中的媳妇比喻为石磨的中轴,有了她,石磨才顺利转动。
一妻多夫社会形成的背后玄机
一妻多夫的社会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一妻多夫是因为要保持财产的不外流”。这是在当地十分流行的一种说法。说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一妻多夫的现象?就是由于在这个贫穷而闭塞的峡谷地区,土地和耕地面积少,一个家庭就不能无限的分裂。通过一妻多夫的方式,可以杜绝家里财产的外流。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都各自娶妻生子,势必会重新组建家庭,重新修建碉楼,置办生活用具,这是这个地区的人所无法承受的。母亲在家里的绝对权威不容更改,如果引进另外人家的一个女子,势必会改变这种格局。有的学者还认为,一妻多夫现象的产生原因,与这个地区尊敬母亲,保留了一部分母系氏族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极个别的父子共妻几种形式。但最主要、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为兄弟共妻。一般的一妻多夫家庭以二兄弟共妻最为普遍,其次为三兄弟共妻,而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家庭只是极个别现象。有关资料显示,在昌都丁青县丁青村的一百二十户一妻多夫家庭中,丈夫有二百五十七人,平均一个家庭有二点二九个男人。昌都县妥坝乡有九户一妻多夫的家庭,其中一妻二夫的家庭有七户,一妻三夫、一妻四夫各一户。
一妻多夫家庭的夫妻关系也有普遍的社会认同价值观念。在昌都,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如果能协调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之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一妻多夫家庭夫妻性生活的潜规则
女人在婚后大都会自觉遵守这样的潜规则,对待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如贡觉县的一个一妻四夫的家庭里,这个女人是四兄弟的妻子,婚后对四兄弟一律平等相待,这也是家庭和睦的。因此对多夫的妻子来说,把这一点看得十分重要,除日常生活方面外,与一夫一妻家庭不同之处就是要处理好与丈夫们的性关系,安排夫妻之间公平、公开、公正的性生活。
那么,一个妻子如何既要公平,又要公开,还要公正的安排夫妻的性生活呢?据有关的资料记载,一般是妻子在一个丈夫的住房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今天晚上要与这个丈夫同床共枕,其他丈夫看到了这个信物就会自然回避。而在昌都调查,则有一种新的方法。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丈夫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前发现一个丈夫不在了,或者看到了一个丈夫去了妻子房中,或者睡觉时一个丈夫突然离去了。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那个丈夫已经被妻子叫去同房了。因为丈夫们每天在一起生活,这些细微的举动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也成为这样家庭夫妻同房的潜规则,于是其他的丈夫自然都会自觉地回避。
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总会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样规范,整齐划一。
姐妹共夫家庭与众不同的婚姻生活
在一妻多夫家制的同时,少数藏族家庭还存在一夫多妻制。其主要形式是姐妹共夫,常出现于招赘家庭中,多是姐姐招赘后,妻妹后来加入其中,形成事实上姐妹共夫的一夫多妻家庭。这种姐妹共夫家庭与过去贵族头人的多妻家庭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自然形成,无妻妾之分,地位一律平等;二后者则多是依靠权势包办性质的买卖婚姻,不仅有妻妾之分,而且妻妾之间地位相差较大。昌都地区贡觉县三岩地区存在着较大数量的一夫多妻婚。十年前有关单位调查时这里的多妻家庭还占百分之十三点六。
(一夫多妻的家庭,除个别城镇官商或领主代理人属纳妾性质外,多数为姊妹共夫。其产生根源多系男方缺乏劳力,故将其妻妹接至家中,从而变成姊妹共夫。习俗上是先娶者主理家务,后续者管理农田或放牧。所生孩子称生母为妈妈,称非生母为姨姨。 )
除了姐妹共夫的家庭,这些地区还存在母女共夫的现象,通常是寡妇带着女儿嫁给后夫,女儿长大成人后夫与其同居,从而造成母女共夫的事实。这种一夫多妻婚姻的形成,显示了姐妹共夫和母女共夫都具有母系氏族婚姻的痕迹。这里的男子多妻生活,与普通的多妻生活极为相似,但婚姻关系比一夫一妻的婚姻稳定得多。共夫的女子虽然名义上只有一个丈夫,但不排除暗地里可以过着多夫生活。
(至于母女共夫,通常有如下两种:一种是男子丧偶再娶,续妻携有适婚年龄的女儿。只要母女二人同意,名义上与其母结婚,实际则是母女共有一夫。另一种是续妻携有幼女,待幼女长大成人,母亲则将妻位让与女儿。在家庭称谓方面,母女二人依旧以母女相称,母女与男主人皆又互称夫妻。女儿所生的孩子按照母系亲属关系称其母亲为外婆,可母亲所生孩子称其女儿不为姐姐,而为特殊称呼为阿妈。在家庭分工上通常是母亲料理家务,女儿大多年轻,管理家田事务。)
(父子共妻,这类婚姻占的百分比例很小,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二。产生这类家庭的因素一般是男子丧偶后,儿子正值婚龄,为使祖业不致分散,并有劳力支付官差税役,父子双方议妥,以儿子出面娶亲,然后形成父子共妻。父子各居一室,妻子轮流与父子居住。所生子女称父为波拉(爷爷),称子为爸拉(爸爸)。另一种是男人丧偶后,续娶年轻妻子。前妻留下之子称继母为阿姐,该子长大成人后便与父共妻。社会舆论对这种婚姻家庭是持批评态度的,说他们是“杂混了血浆”和“半椽半栋”。)
(朋友共妻,指男子与好朋友夫妇合为一家,被称为“阿姆朵”。这种婚姻的形成,不排除感情因素,但更有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然也有个别人是怀有贪财念头而去的。总之,朋友共妻在社会上是受到轻视与谴责的,看来雪域大地上也遵从者“不与朋友共妻”的信条。)
但是,无论是一妻多夫也好,还是一夫多妻也罢,这无疑都是落后的自然婚姻形态,只不过是一夫一妻婚姻的历史过渡时期的残留。
藏族特殊的血缘外婚观念
藏族的血缘外婚,是全部排除父方和母方的血统,和汉族旧式婚姻中严格排斥父方血统,但重视母方血统的“表婚”制度完全不同。藏族择偶时,无论母系还是父系,只要有血亲关系,一律不得通婚;反之,只要没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不同“辈份”且社会关系极其密切的人也能通婚,因而藏族中极少数母女同夫和父子共妻的婚姻形式,无一例外夫妻之间肯定没有直接的血亲关系,基本上都是前夫或前妻死亡,寡妇或鳏夫再婚,前夫前妻留下的子女,长大后加入后父或后母的婚姻关系而形成的。
由于婚姻规则的差异,特别容易引起民族间的文化误解,当汉族在不理解为何藏族母女能够同夫、父子也能共妻时,藏族同样也迷惑为何汉族竟然能和自己的表亲结婚,根源就在于一个看重血亲,一个注重人伦,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婚姻架构。因而,要防止民族矛盾,首先必须增强民族间的文化理解,而最忌讳的,莫过于用本民族的文化概念,简单地去度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和习惯。
更多阅读
世界上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亚洲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国际私法研究涉外婚姻,涉外婚姻的有效必须满足婚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婚姻的实质要件中要求婚姻当事人不能与他人有婚姻关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是合法的。现在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有
农村大学生的成长与官场沦陷:欲望之路
基本资料农村大学生的成长与官场沦陷:欲望之路作者: 王大进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出版年:页数:定价: 24.8装帧:ISAN: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挣扎并且最终“成功”的故事。青年学生邓一群大学毕业时,不甘屈服于命运,千方百
“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资料汇编之二
“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资料汇编之二资料一:学习方案界定与框架一、定义学习方案是在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意识的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条件的、学习效果显著而且学习效率较高的、包括学
与老戴齐飞之cz3525第二次遇到机票超售 cz3525
与老戴齐飞之cz3525 第二次遇到机票超售只晚了30分钟今天是建军节,向所有兵哥兵姐,所有当过兵的朋友们致敬。我从小就渴望过军营那样的集体生活,唱着听着军歌永远能让我激情澎湃,感怀不已。尽管如今在路上,遇到横行无忌的军车,总归会恨恨
赵翼与王杰的状元之争 - 数典书院 - 国学数典论坛 - Powered by 国学数典网址
赵翼与王杰的状元之争在清代,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读书人由童生考取生员,然后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踏上仕宦的道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一生荣贱贫富,能不能考中功名是一个关键。科举考试采取层层选拔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