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期:知音往事

『薄荷小筑』钟子期:知音往事

作者:纳兰_秋提交日期:2009-2-25 11:38:17

    钟子期:知音往事

说起交朋友这档子事,读者上帝一定会第一个想到管鲍之交。管仲先生和鲍叔牙先生之间的那段交情往事,不掺杂任何市侩和功利色彩,友谊发乎纯洁的心灵,遂成为千古以来交友之道的典范。尤其随着后世完美主义者的诠释和添枝加叶,管先生和鲍先生在对待朋友这方面成了毫无瑕疵的圣人,接受渴望得到真切友情的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堪称交友典范的不只管先生和鲍先生,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之间的交往丝毫不比管鲍之交逊色,甚至有的地方更值得读者上帝称道。管鲍之间除了纯粹的朋友关系外,还有一层更切近的政治利益关系,管先生与鲍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政治斗争和阴谋中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而钟先生和俞先生之间的友情则没有这种色彩,一个是隐于深山的樵夫,一个是侍奉帝王的大夫,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却能结成生死知音,这种友情的境界似乎更上一层楼。

偷情的下场

读者上帝一定会感到惊诧,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的诞生竟是其父与宫女偷情的结果。如果任由现在的我们深受毒害的大脑思考,一定会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必将引起严重的结局,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定会抓住钟老先生的辫子不放,说他妨害礼教,有辱斯文,应该胸前挂个牌、头上顶着尖帽去游街,让他向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低头认错,并组织文学打手召开研讨会,深刻批评由钟老先生偷情而导致的一系列影响卑劣的不良反应。这一套弄下来,估计钟老先生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

然而事情毕竟出在春秋时代,那个时候孔丘先生的学说处于崛起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有如宋明时代的巨大影响,他的门徒也为数寥寥,掀不起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说,钟老先生真情难禁办下了糊涂事,但却生在了一个比较幸运的时代,百家争鸣,形式各异的思潮争相涌动,使舆论莫衷一是,是非道德的判断准则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故而钟老先生得以躲过明枪暗箭的唾沫星子的袭击而幸存下来。

钟老先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楚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崛起的大国,幅员辽阔,占据汉水、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东周王朝畏惧楚王国的崛起,竟自贬身份,成了和楚王国平起平坐的周王国,曾经辉煌耀眼的周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楚国的既强且大,使得历代的楚国统治者都患上了严重的大头症,对外瞧不起中原诸侯,对内作威作福,纸醉金迷,国都郢都纪南城内灯火灿烂,歌舞升平,一大堆美女翩翩起舞,搞得楚国国君整天口流涎水,仿佛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由于没有国家敢惹楚国,楚国吊儿郎当的做起了南天一霸,外交上没有什么可口的菜肴,内政上就得做得有声有色,于是国君决定建立盛大的宫廷乐队,从民间征召有能力的乐师,还有倾国倾城的美女,组建天下一流的乐队以供国君一人享用。

钟老先生就在被征兆之列。钟老先生是一位闻名远近的民间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当地谁家有了红白之事,钟老先生必是座上之客,以自己高超的音乐技能和良好的艺德口碑为主人表达欢庆或悲戚之意。

民间艺术家不好当是有目共睹的,一是要养家糊口,这必得放下艺术家的尊严,与粗鄙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而这正为所谓的学院派艺术家所不齿;二是要考虑市场,在民间搞音乐要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估计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恐怕只能抱着笙箫喝西北风,而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口碑情势就不同了,谁家有了需要自然而然的就会第一个想到有口碑的乐师,口碑就是品牌,老百姓过日子就认这个。

钟老先生在这方面做的算得上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没人能比,养家糊口是小菜一碟,若干年前就已不成问题,口碑也广泛树立,惹得同行既羡且妒,背地里没少穷嚼蛆。名声是个好东西,读者上帝一定不会提出异议,名声树立起来了,其它的附属产品诸如钱、权也会如期而至。

正当钟老先生名声日隆之际,平素那些忙前忙后的马屁精向楚国的宫廷乐队推荐了钟老先生。这一天,一家大户人家迎娶新娘,负责乐队和司仪工作的正是钟老先生,他正忙得不亦乐乎,而宫廷的使者已然到了,说奉了国君旨意,要钟老先生加入宫廷乐队,专职为国君弹琴鼓瑟。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先生自命不凡在落拓江湖的时候,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大概他老人家对遭际忿忿不平,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只得说这么两句既表明自己抱负非凡,又对时下境况无可奈何的废话。钟老先生的心态和贾先生是相似的,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白,当御使征召他参见宫廷乐队的时候,他的嘴角恐怕要扯到后脑勺上去,一个民间音乐人终于告别了向老百姓乞食的生涯,江鲤跨跃龙门飞升成龙,真不知是几辈祖宗修来的福分。

钟老先生依靠自己的口碑和技能实现了所有民间音乐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当天他老先生便扛了半扇猪肉,买了好几打儿的二锅头、烧刀子,准备大宴乡里,为自己的飞腾庆贺。

自此,钟老先生成了公家的人,负责在宫廷舞会上吹拉弹唱,不久由于表现突出,钟老先生便被擢升为首席演奏师。

事情进展如此顺利,像顺水行舟似的,并不是没有原因。一是钟老先生技压群雄,玩什么乐器别人都甘拜下风;二是他老先生人际关系搞得好,乐队和舞女都对其抱以高看一眼的态度,尤其是他的曼妙的演奏打动了宫廷的最高头子——国君,国君对钟老先生的认可,就具备了国家认证的标准,钟老先生想不飞黄腾达都不行。

岂不知乐极生悲,树大招风,荣任首席演奏师的钟老先生免不了被大献殷勤的美貌宫女包围,这些美女都隶属于国君一人,国君一人忙不过来,也是免得她们没事穷嚼舌头根子,便把她们组织起来,建立宫廷乐队,白天歌舞翩翩,夜晚呈国君御幸,两下不耽误。

可钟老先生仪表非凡——我们虽喊他老先生,是因为他是钟子期先生的老爹,并非他老态龙钟,胡子眉毛一片银白——正在风华正茂的岁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必定大抢国君老儿的风头,如此一来,明恋或暗恋钟老先生的宫女大有人在。爱情的魔力使人晕头转向,郎情妾意般的缠绵悱恻使人丧失理智,以身犯险,钟老先生最终没能抗住一位宫女的软磨硬泡,全线崩溃,生死安危全都抛之脑后,一心沉醉在温柔乡里,把一顶硕大鲜艳的绿色帽子戴到了国君老儿的头上。

事情远没有戴绿帽子这么简单,经过几番透膜的暗通款曲,那位宫女竟怀上了钟老先生的骨肉,也就是未来的钟子期先生。这可怎么办?擅长弹琴鼓瑟的钟老先生此时此刻也显得力不从心,不知如何是好。因为钟老先生和这位宫女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场不负责任的苟合游戏,而是发生了真感情,假如真是苟且的行为,钟老先生大不了一走了之,把所有的压力和灾难由那位宫女承担,心理上亦不必有所愧疚,然而这个怀孕的女人乃是钟老先生所爱,她虽隶属于国君老儿,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逃出宫去,生下孩子,一家三口过上平安快乐的隐居生活。

钟老先生横下心来,决定为这个宫女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在他看来爱情比工作更为重要,工作丢了大不了还回到民间,婚丧嫁娶照样能赚钱养家,就当这段宫廷音乐师的生涯不曾存在过;然而丢了爱情则会有一辈子的痛不欲生,不但自己所爱之人必将被折磨致死,自己的骨肉,我们敬爱的钟子期先生也必将胎死腹中,以后的美丽的知音故事也必将成为幻想,历史上亦少了一首可钦可敬的友谊赞歌。

夜幕降临时分,在浓浓的黑色中,钟老先生带着怀孕的宫女偷偷越过为宫廷拉运粪便的关门,潜逃而出,一直回到自己的故里钟家台。读者上帝一定会发出疑问,宫廷戒备森然,怎么可能有机会逃脱?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据笔者估计大概是因为钟老先生的人缘好,守卫对他的遭际十分同情,故而网开一面,当钟老先生逃跑的时候,他们假装有别的事做远离职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由于拉运粪便之门气味难闻,平时便少有人在此守卫,钟老先生选择从此门逃脱,更显其超人的机智。

钟老先生逃回钟家台没多久,便举家迁到邻近的集贤村,大概是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宫廷卫队必会追踪而至他的故里,那样的话,乡里乡亲就会遭殃。集贤村虽就在附近,但在消息闭塞的古代,偶尔迁来一户隐姓埋名的人家,大概不会引起别人的过问。集贤村,顾名思义就是贤隐集居的地方,无事生非的事情绝不可能跟他们扯上关系。

钟老先生在集贤村定居后不久,那位从他一起私奔的宫女便产下一子,就是钟子期先生。钟老先生虽冒险携宫女私奔,不但丢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还承担了侮辱国君的罪名,但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爱子,一得一失间,钟老先生尝尽了人间的咸苦。

他是一个快乐的樵夫

楚国王宫发生了宫女与首席音乐师的私奔事件,使得宫中上下人心惶惶,不知道国君老儿要闹出什么乱子。宫女以跟国君老儿上床为荣宠,但现在宫女却把一顶鲜亮逼人的绿色大帽子扣到了国君老儿的头上,以作为失宠的报复(这当然只是国君老儿的想法,读者上帝已了解那位宫女是因为爱上了钟老先生才与其私奔的),国君老儿歇斯底里的状态可想而知。

纳兰秋先生不在当场,不能为读者上帝奉上精彩逼真的细节,但据有关目击者的记载,国君老儿当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胡子翘得老高,差一毫米就跟眉毛连到一起了,嘴里亦不停的国骂连篇。

据说后来国君老儿还举行了记者发布会,会上以义正词严的语调虢夺了该宫女在宫中的职位和福利,亦即从宫中除名,并在发布会当场签发了追捕令,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国君老儿却把自己戴绿帽子的事大肆宣扬,果真智慧超常。记者也分为两派,保皇派和同情派,彼此互相攻讦,莫衷一是。

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大概风头一过国君即丧失兴趣,不再有追究下去的心情,既然国君都不以为意,底下的人乐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钟子期小娃虽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下诞生,却着实度过了一个波澜不兴的童年,那张令人恐惧的追捕令并没有如期而至,随着岁月的增长,对于私奔这件事也渐渐淡出了钟家人的记忆,没有人整天跟在钟子期小娃的背后大喊偷情孽种,也没有人企图利用私奔一事向钟家敲诈勒索。

这一切都得益于集贤村的村风村俗,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钟子期小娃生在集贤村,耳濡目染的都是长者之风,贤人之范,为人处事自然而然就有君子之度,与村里的风尚整齐划一,稍有悖逆处,即使别人不加以指摘,自己内心亦愧疚难当。

钟子期小娃生来聪明,对音乐有着天赋异禀,这大概来自于其老爹老娘的遗传,读者上帝一定没有忘记,钟老先生的音乐技能和口碑是楚国出类拔萃的,钟子期小娃的老娘也是少有的舞蹈人才,要不然也不能在百花丛中(钟老先生是众多宫女追捧的偶像)被钟老先生所青睐,最终与之定情。

老爹老妈如此厉害,钟子期小娃也必定聪颖灵慧,对音乐有着独特的领悟和见解,这一切不过遗传基因在起作用。遗传基因也有失灵的时候,读者上帝是否记得《红楼梦》中,主角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政是典型的圣人门徒,言谈举止都要本着圣人的精旨,合乎儒家为人处事的风范,但到了他儿子贾宝玉身上,全无乃父风格;由于贾宝玉做事全都从真性情出发,不懂得也不甚瞧得起那些繁文缛节,因此被阖府上下目为愚顽乖僻、无能不肖的大怪兽,还时不时地因为寻常不通情理的琐事遭到乃父的殴打,可谓遗传基因大大失灵。幸亏这种事没发生在钟子期小娃的身上,否则交友的历史一定会大大改写。

老爹的遗传并不能使钟子期小娃成为高超的音乐师,那只是先天的有利因素,利用好了便成为取得成功的基石、路轨,利用不好白瞎一样,其作用相当于零。这使人明白后天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对于钟子期小娃来说,既得益于先天的音乐禀赋,又得益于后天的优质教育,钟老先生作为音乐家的名声决非浪得虚名,能成为首席宫廷演奏师也决非凭借花言巧语,而是靠实实在在的音乐才能和技能获得的。

钟子期小娃诞生后,钟老先生决心把自己一身的本领传授给下一代,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让钟子期小娃耳目浸染,旨在培养兴趣和教育环境,慢慢的再对其进行音乐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到达一定程度后,教他亲自操作,演奏乐器,尤其是弹琴(绝对是钟老先生一生引为自豪的拿手好戏)。

如此严谨的一套程序实施下来,钟子期小娃不仅掌握了其父的大部音乐技能,在音乐的领悟和创新方面,恐怕经验丰厚的钟老先生也要略逊一筹。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钟子期小娃领悟音乐的能力要高过演奏音乐的能力,意思即是动脑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弱,这当然是相对而言的,但不可否认演奏方面的缺憾,使得钟子期小娃始终没能达到乃父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

钟子期小娃长大后,并没有以音乐为正经职业,音乐作为家传的技艺成了钟子期先生(此时的钟子期小娃已经长大,故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称其为先生)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兴趣之一,但他绝没想过要靠音乐谋生。钟子期长大后的正经职业是樵夫,一种靠出卖力气为生的职业,音乐技能和悟性颇高的钟子期先生竟然做了樵夫,现在人看来一定会匪夷所思,但事实就是这样,钟子期先生不仅做了,而且做得津津有味。

樵夫这类职业不用参加招聘会,也不用散发成片的简历,只要有山有树的地方就有樵夫的用武之地,春秋时代人们尚且过着环保的生活,做饭烧水全都用柴火,而非现在的煤气沼气天然气,因此打柴的活计虽苦点累点,但毕竟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樵夫也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职业之一。

以钟子期先生的才能出来做官并非难事,下文即将出现的俞伯牙先生就是依靠突出的音乐才能谋得高位的,但钟子期先生却选择了隐居不仕,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其一应该归结到钟子期先生所成长的环境,集贤村里住的都是贤隐,他们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耳畔没有车马丝竹的喧闹,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给钟子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有吸引力。其二老爹的遭际也让钟子期先生警醒,钟子期先生长大后,钟老先生或多或少的都会诉说往事,当说起昔日他和钟子期先生的老娘从宫中私奔避难集贤村的时候,忍不住老泪纵横,哭上几鼻子,辛酸的往事和沉痛的泪水使得钟子期先生对宫廷生活产生了疏远感和恐惧感,进而推广到仕宦生涯,也使钟子期先生提不起兴趣来。

与其陪伴君王担惊受怕,不如做个闲云野鹤的樵夫,苦点累点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永恒自由。就这样钟子期先生成了一名快乐的樵夫,他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上山砍柴,下山买柴换钱以供家庭消费,若有剩余则十分乐意的拿出来资助孤寡人家,并不希图有任何的回报。这样的生活虽谈不上光辉荣耀,但却踏实而怡然自得。人们总能看见钟子期先生身挑扁担,挥舞斧头的身影,映着朝霞夕阳花开花谢,他的脸上挂着隽永的笑容,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沉醉的眺望天际的云起云落。

人不可貌相

钟子期先生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不过是一个快乐的樵夫。不过樵夫之间亦可分为各种档次。有天生一股傻力气的纯天然的樵夫;有读书不卖力气,仕途无望转而无奈做了樵夫;有浑身的学识和技能却不甘于沦落宦海,只求自由不羁之灵魂、怡然自得之生活的樵夫。钟子期先生无疑属于最后一种。

钟子期先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只是上山砍柴下山卖钱,除非遇到暴风骤雨,否则寒暑不辍。读者上帝肯定会由衷地发出感叹,以钟子期先生的大才怎么会选择这样枯燥而繁重的体力劳作?大概隐士的思想不为常人所理解,我们也无法以世俗常情测度之。

欧洲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出现了一位才华和思想俱都卓著的诗人——但丁先生,他的《神曲》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篇,他曾说过一句为后世特立独行者奉为圭臬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言犹在耳,似乎正是隐者所信奉的格言。当然,钟子期先生生活的时代遥遥早于但丁先生,但精神的国度却少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话虽有各式各样的表述方式,但其隐含的奥义却惊人的相近相似。

如此说来,我们作为凡人所恐惧的隐居生活,在隐士看来必定充满了乐趣,以至于隐士先生们宁肯抛弃凡人执着以求的仕途,割断与繁华世界的种种联系,义无反顾地投身青山绿水的怀抱,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散人。纳兰秋先生理解,隐士并非人人都可以做,要是没有惊人的勇气和信念,恐怕远离尘世的孤独和无人挂问的寂寞会令欲隐者却步。

现在,纳兰秋先生为读者上帝描绘一番隐者钟子期先生的一天光景:钟子期先生并没有懒睡的习惯,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下地;起床之后,先用牙盐净了齿,古代没有牙膏这种化学物混合剂,只采用天然的如玉屑般的食盐的粉末作为牙膏之用;净齿完毕,钟子期先生还要做广播体操,那是他和乃父仿照猿猴的动作而创造的一套强身健体的舞蹈,与此同时还要长啸几声,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并吸收新鲜的空气进去,完成吐故纳新的循坏;晨练结束后,则要向老爹老娘问安,并一起吃早餐,大概是小米粥和时鲜菜熟,偶尔会有野味和鲜鱼;饭毕,钟子期先生再向老爹老娘道别,穿戴好蓑笠,担好扁担,曳好斧头,直奔青山而去,开始了樵夫生涯。

相比于劳神的案牍公文,一时耳目之快的舞蹈丝竹,永无停止的勾心斗角,节奏盎然的铮铮的砍斲之声更令人愉悦;远处有蓝天白云,近处有鸟语花香,晶莹剔透的汗水从结实的膀臂滑落,那种痒酥酥的充实的感觉才是生活的最美味道;平时所接触之人皆是淳朴的乡邻,回到家中即可看见慈祥的双亲,甚至卖柴时与老乡讨价还价的声音听起来都悦耳无比;所有一切都出于钟子期先生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樵夫生涯的无怨无悔。

一天,钟子期先生一如既往在山上砍柴,此山名曰马安山,山前临着一条江,江水涛涛,上面船帆高举,拐弯处建有简陋的码头,以供来往的商旅休憩。因中秋气节,山中落叶堆积,江上水落石出,偶尔有鸟雀从山林中飞起,掠水而过,江面上留下宛然的波纹,更增添了浓郁的秋之情调。

忽然,有琴声从水面传来,穿透密密匝匝的山林于钟子期先生耳畔萦绕不散。一下子钟子期先生沉寂好长时间的音乐细胞霎时又都活跃起来,钟子期先生本是内行人,又听到袅袅的琴声和着滔滔江流,不绝如缕的传入耳中,心弦早已撩拨而起,陶醉的感觉油然而生。大概许久没有听人演奏音乐了,而演奏者又技艺高超,钟子期先生忍不住放下斧头向江边走去,对音乐的深沉挚爱并不与隐居的樵夫生活相悖。

读者上帝有疑问了,肃杀的江面怎么会有沁人心脾的琴声传来?以钟子期先生的音乐造诣恐怕不会对一般的演奏表示如此的沉醉吧?江上操琴之人必定是独步乐坛的高手,否则钟子期先生不会忘情的丢弃斧头。究竟如何,且容纳兰秋先生慢慢道来。

江上来者正是列国中名声响亮的大音乐家。他就是晋国的俞伯牙先生。俞伯牙先生不仅操琴鼓瑟当世无匹,而且还是晋国的高官,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此刻他已完成了出使楚国的外交任务,驱驾舟船正行驶在返回晋国的路上。

俞伯牙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在晋国做了官,这次出使楚国,一则有国家外交的目的,二则也是为了省视故里,做一番故地重游,故此他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向楚国国君要求了一条大船,并被准许在楚国的江河里任意遨游。

俞伯牙先生玩音乐的功力独步海内,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能与之匹敌的音乐家,这固然与俞伯牙先生的超强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俞伯牙先生的经历奇特而眩目,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俞伯牙先生自幼就拜音乐大家成连先生为师,学到第三年头上,成连先生不满意俞伯牙先生的表现,便带着俞伯牙先生蹈海,来到被誉为“海外仙山”的蓬莱山上寻找成连先生的老师,以期师爷能给愚钝的徒孙带来醍醐灌顶的点拨。其实成连先生太过求全责备,以俞伯牙先生的技艺足以威震乐坛,无需再到海外进修,但成连先生希望弟子俞伯牙能够成为一等一的乐坛高手,为此不惜翻越重重波浪,置身蛮荒的海外孤岛。

到了蓬莱山,成连先生的所作所为更加难以捉摸,他把俞伯牙先生留在孤岛,自己却乘船而归,临别时并未告诉俞伯牙先生师爷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俞伯牙先生好生纳闷,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得何种药物。

孤独与寂寥的感觉令俞伯牙先生颇感窒息,入眼而来的除了突兀的岩石外空无一物,入耳而来的除了山崩地裂般惊涛骇浪的声音,就是孤岛野林里的怪鸟的凄绝的悲号。时间一长,俞伯牙先生似有所悟,怆然地说:“这是老师想要熏陶我的情怀啊!”说完操琴而鼓之,将他近日所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全都罗致于胸次,抒发于琴弦,韵律和心境果然合而为一,俞伯牙先生因此领悟琴曲之妙,也深感老师成连先生的一片苦心。

从海外孤岛回来后,俞伯牙先生的音乐境界更高一层,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队的首席演奏师,而后不久便被擢升到外交部任职,完成了从音乐侍从到国之栋梁的转换。人生如此平步青云,按理说俞伯牙先生应该满足,但他老先生却时时郁闷难以排解,因为他的音乐无论是技能还是境界都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世界如此之大却无一人能听懂他的琴声,由此而生的孤独感比置身海外孤岛更加惨绝。

却说俞伯牙先生在返回晋国的途中,一心牵系故国山水,故而走走停停,行程颇为踟蹰,尤其是楚国的风光物色为晋国所少见,俞伯牙先生心旷神怡,忍不住端坐在船板之上,操琴而歌之。

这一日行至马安山,大船压着波浪而进,琴声也随着滔滔江流四处飘荡。俞伯牙先生羁縻宦海十多年从未像如今这么神清气爽,于是精神大振,琴音也随之铿锵起伏。正在兴致高亢的关头,一根琴弦在一阵急遽的转折之后突然崩断。俞伯牙先生大惊失色,当场断定必有精通音乐之人在附近出没。古代玩音乐的人坚信,势均力敌的音乐家相遇,乐器会因通人性而做出一定反映,诸如断弦、折丝等等,故而俞伯牙先生坚信自己的判断,并派出随之出使的官兵四处搜查。

工夫不大,官兵便押着钟子期先生来在江边(读者上帝勿忘,钟子期先生因沉醉于曼妙的琴声而前来江边探寻,不期与搜查的官兵相遇),俞伯牙先生一看是个砍柴的樵夫,紧张亢奋的心情立时消散。

钟子期先生一看俞伯牙先生表示出了不悦之情,连忙致歉:“对不起,先生莫疑,我只是个打柴的樵夫,并非歹人,因听到琴声美妙绝伦,故而循声而来,流连忘返,没想到滋扰了先生,还望原谅则个!”

俞伯牙先生十分纳闷,一个砍柴的粗野山夫怎么能听懂我的琴声?一定是在那里胡诌,以期求得我的宽宥。既然他言说能听懂我的琴声,我不妨试验他一下:“那樵夫,你说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可知我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钟子期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先生所弹乃是孔仲尼叹颜回之调,其词共有四句曰: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第四句尚未弹出,琴弦已崩断,真是可惜!”

俞伯牙先生一听,感慨连连,大概是后悔自己以貌取人,现在反倒给人以轻佻的印象。人不可貌相,犹如海水不可斗量,俞伯牙先生觉得过意不去,便欠身离座走到船舷,充满歉意地向打柴人发出了邀请:“方才怠慢先生了,万望先生不要介怀,趁着秋江山色,先生可否登舟一叙,以酬你我相遇之缘?”

钟子期先生一看天色尚早,并不急于回家,故而慨然应约。

江畔的那座孤坟

钟子期先生上船以后,俞伯牙先生仍心存疑虑,他似乎不敢相信令自己琴弦折断竟是这样一个打扮粗野的樵夫。俞伯牙先生以怀疑的语气问道:“刚才在附近倾听我弹琴的当真是阁下吗?”

钟子期先生说:“这还有假吗?如假包换。适才我在山中打柴,忽然听见琴声袅袅萦绕耳畔,故而循着声音找到江边,不成想却被先生的官兵捉住。”

俞伯牙先生说:“你既然听懂了我的琴声,一定知道我这把琴的来历,阁下不妨说来,也让我见识一下阁下的学识。”

钟子期先生一听就明白了,这明显的是怀疑自己的见识,而且更有瞧不起打柴的樵夫的意思,为了教育俞伯牙先生不要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钟子期先生决定让这位来自晋国的大官——俞伯牙先生见识一下马王爷的三只眼。

钟子期先生说:“说起这把琴来,历史自然十分悠久;它乃是上古伏羲氏所造,材质取自梧桐树(凤凰喜欢把家安在梧桐树上,因此被伏羲氏所相中);选材时,把梧桐树的大料斫去首尾,只取中间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中庸和谐,轻重相兼;然后再把选好的材质放到江水中浸泡七十二天,目的是使其阴干,以便进一步的加工雕琢;加工成成品后,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等七部分组成,名曰瑶琴;最开始的时候是五弦琴,后因周文王拘羑里,因怀念自己的爱子伯邑考而增加琴弦一根,由于其音清幽哀怨,被人们称作文弦;后武王伐纣,又增加一根琴弦,弦音激烈昂扬,被人们称作武弦;故此瑶琴又被称作文武七弦琴。”

钟子期先生一口气说完此琴的来历,俞伯牙先生当时愣在当场,因为现今之世能够如此清楚明白的晓得此琴的来历的人寥寥无几,不过转念又一想,即使此人音乐知识还说得过去,但怎么知道不是“恰巧”二字在起作用呢?俞伯牙先生坚信自己问到了钟子期先生偏偏知道的内容,因此他老先生忍不住要进一步考试。

俞伯牙先生说:“我听说过一个典故,孔夫子无聊的时候喜欢在家中弹琴,一天正弹得起兴,弟子颜回从外面回来,听出琴声中暗含杀机,他一寻思这也不符合老师的操守啊,于是就质问孔夫子。孔夫子解释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正好看见猫鼠打架,我想要猫逮住老鼠,又恐怕老鼠跑掉,故而琴音中杀机频露。一个真正懂得音乐的人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不知道阁下是否具备这个功力。”

钟子期先生一听好笑,好家伙,铆上了劲儿了,你既然敢出招,我钟某人就敢接招,于是对俞伯牙说:“那就请先生弹奏一曲,看我能否鉴赏弦外之音,倘若我说得不对,请先生不要责怪。”

俞伯牙先生也不客气,重整崩断的琴弦弹奏起来。说来俞伯牙先生也真是牛人,眼睛里看到什么,一种意象就会从琴弦流泻,一种烘托而出的境界就会引人遐想。当然这只适合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可对于流行乐坛的鼓噪,即便有鉴赏能力也难说出所以然来。

当俞伯牙先生把视界内的高山付诸琴弦的时候,钟子期先生立即就喊出:“美啊!巍然壮观,先生之意在于高山。”俞伯牙先生一听,牛!不过他的手却没有停下来,既然千载难逢一个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何不趁势就景再弹一曲,既满足钟子期先生的表现欲,也满足自己得过瘾欲。于是默默念着脚下的滔滔流逝的江水,一种“韶华难再得”的韵律油然而被于琴弦,钟子期先生完全沉醉于中,但嘴里不忘说出:“美啊!浩浩荡荡,先生之意在于流水。”俞伯牙听后心悦诚服,连忙行礼道:“先生(至此俞伯牙才称钟子期为先生)真是牛人,我不该以貌取人,差点错失知音!”

钟子期先生爽然大笑。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也在笑声中宛然氤氲。音乐作为一种媒介,不仅传播了心灵的感悟,而且塑造了一对千古传唱的知音之交,俞伯牙先生庆幸得遇知音,钟子期先生也钦佩俞伯牙先生的音乐造诣,两个人之间完全是由音乐方面的惺惺相惜而引发了相见恨晚的友情,这种友情因缺乏功利色彩而得到永恒。

当天钟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在船上谈了什么,纳兰秋先生不得而知,但却知道两人约好来年的中秋之际,还在江边相会。

时间荏苒,一年的光景须臾而过。在这逝去的一年里却发生了令读者上帝悲伤无比的事情,我们的主人公钟子期先生不知什么原因而亡故,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钟子期先生死亡的原因,这里我们也不妄加揣测。但是一股深深的遗憾情绪在我们的心头盘桓,这么一个懂得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隐士大哥怎么会如此悄然而逝?难道他忘记了与知音俞伯牙先生之间的这场约会吗?

人生无常,对于俞伯牙先生来说,知音姗姗来迟,而现在尚未来得及促膝长谈,知音已然匆匆而去,来迟去速,慢得疾失,人生之悲莫过于此。没有哭过长夜的不足语人生,大概俞伯牙先生可以语人生了,上天赐给了他珍贵的友情,但又匆匆夺走,欲哭无泪。

中秋之际,俞伯牙先生赴约而来,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江畔那座孤坟。钟子期先生临死之际曾遗嘱钟老先生,说他死后,将他埋在江畔,即使生不能与知音相见,死后也要守在江边,以赴去年的约定。钟子期先生新亡不久,坟上还是新土,坟前已生出香花几朵。

俞伯牙先生从钟老先生口中得知这些原委,再也按抑不住内心的悲痛,只觉得天旋地转,“扑通”一声跌倒在钟子期先生的坟上,痛哭失声:“贤弟(俞伯牙先生年长钟子期先生十余岁)啊!你怎么不信守承诺先我而去啊,你不是说要听愚兄的演奏吗?你这一走,谁又能听懂我的琴声啊!呜呜……”

俞伯牙的悲痛心情无以发泄,于是取出那把瑶琴,盘膝坐在钟子期先生的坟前挥泪演奏,琴声慷慨沉痛,随着泪水一起喷涌而出,俞伯牙先生沉痛的吟唱: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节,

曾在秋水长天的江畔遇到钟君。

今年今日又来踏访,

却见不到去年的知音人!

惟有江畔那座新坟土,

凄惨惨令我悲痛伤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

忍不住珠泪如雨纷纷!
钟子期:知音往事

来时的欢乐换作别时的痛苦,

江畔堆满了黯淡的愁云!

子期啊!子期!

你我之间的千金重义,

走遍海角天涯都不会忘记,

此曲完毕不复再弹,

只因知音难再寻!

弹罢唱毕,江涛失声日月含悲,俞伯牙先生站立而起,用尽浑身的力气把那把心爱的瑶琴摔向坚石,一声巨响过后,紧随着便是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一把乐坛珍品就这样芳魂殒落。据史料记载,俞伯牙先生自此不再染指音乐,痛失知音的情绪一直陪伴他的终生。

有人把这段伤心往事理解为音乐的魅力所致,其实不然,更大程度上是钟子期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钟子期先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我们难以企及的勇气和信念,他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樵夫并甘之如饴,不为俗世的功利色彩所打动,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精神。

生活要有自己的主张,否则就会不快乐;不快乐的人生即使拥有很多,也不过是增加了自己的负但,生命之花必将萎靡凋谢;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一如既往地坚持,甘心乐意地奉献,这样的人生才能精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1436.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声明:《钟子期:知音往事》为网友手觸時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