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路王氏江山代有才人出
2013-03-19 09:47:51来源:点击进入连网社区—花果山下论坛
【连网】 明代顾乾对“云台山三十六景图”之第二十九景“梵宫竹径”如此描绘:“当路村,东山,华岩庵,长廊古殿,曲径通幽,修竹成林,自然深邃”。
作为古代连云港地区云台十八村之一的当路村,其村名已逾两千年。
当路位于花果山脚下。西汉末年,时任河南京兆尹的王尊举家至此定居,并立祖训: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
自西汉至今,当路王氏后裔枝繁叶茂,已繁衍过八十代,分居苏北鲁南等地,支属七十余派。
花果山下的王氏宗祠
重建于2009年的王氏宗祠,是花果山下当路村的一处非常显眼的建筑。院内,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是王氏族人为59世祖王鸣鹤所立。
这位王鸣鹤,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云台山地区赫赫有名的王总兵。
明万历四十五年,在一次出征途中,王鸣鹤不幸染病,死于任上。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赐葬故里,立祠享祀”。于是,王鸣鹤之子王乐扶棺返乡后,族人即在海州州府的协助下按规制修建王鸣鹤墓和扩建祠堂。经过多年的修建,万历四十八年左右,墓和祠堂全部完工。至民国年间,王氏宗祠曾进行过一次重修。当时王氏宗祠占地数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三间大殿,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前有山门。大殿里除供祖宗牌位,还有一尊王鸣鹤塑像。塑像是木头的,穿朝服,红袍子,乌纱帽,脸上有三缕须。
祠堂附近的王鸣鹤墓,十分高大,有五间房长。墓上植有格木树,因年代久远,长得十分繁茂,最粗的一棵四个人才能抱得过来。墓前有300米长的墓道,墓道两旁立有许多石人石马,墓园门处有华表装饰。
解放后,祠堂被当路小学借用。到了“文革”时,王鸣鹤墓被挖,石人石马被砸,祠堂也被捣毁。
1994年,当路小学搬迁。祠堂这块地又回到王氏家族手中。1997年,王氏家族将早就打好的“王鸣鹤公碑”竖在院内,同时开始着手续修家谱和复原祠堂。
村名已逾两千年
当路村名来源于神话故事: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有一天途经花果山下的一个山村,看到春光明媚,阳光和煦,满山的桃花杏花似锦,山泉流淌,清澈见底。他情不自禁地跳下驴背,手牵着驴缰绳,沿着麦田间的小道,欣赏这人间仙境。忽然间,从背后传来阵阵吵嚷声,一群乡民围了上来,诬赖他的驴吃了麦田里的麦苗。张果老解释再三,乡民不信,无可奈何,他只好磨刀宰驴,剖腹查看。乡民们惊得发呆,因驴腹内没有一根麦苗,乡民们你看我,我瞧你,大眼瞪小眼。真相大白后,张果老索回驴皮,用手一拍,又变成毛驴一头。此情此景,惊呆了众乡亲,大家齐跪在地,央求神仙宽恕,挡住了神仙的道路,张果老见状,便倒骑着毛驴,加鞭快跑,边跑边喊:“驴肉可香啦!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从此这个小山村也就叫挡驴村,或叫当路村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
当路王氏始祖为王尊。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官拜河南京兆尹的王尊辞官隐居。他“登舟跨海,游于东海”,来到当时还孤悬于海上的云台山,只见“东有大山,西有环海”,“登崖观景,雅景可观”,感叹“以此居,后世必出人杰。”遂于汉哀帝元年,举家迁至云台山,在向阳处设宅立桩,定祖训:“当仕路,忠民权,功于国,荣于家”。“当路村”之名由此而来。
明代顾乾在“云台山三十六景图”之第二十九景“梵宫竹径”中写道:“当路村,东山,华岩庵,长廊古殿,曲径通幽,修竹成林,自然深邃”。
江山代有才人出
自王尊迁居当路,子孙日繁,分居于东海(古连云港地区)诸县。第14世王朗,以经学入仕,东汉末为会稽太守,入曹魏为大司徒。其子王肃,继家学入晋为卫将军,生女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武帝,封文明皇太后,其兄弟八人俱跻仕封爵,当路王氏遂成名门而开一代新派,显贵两晋数百年。
当路王氏第38世王彻,为后唐五代同光年间状元,官居左拾遗。王彻之子王祜,宋太祖时任监察御史,因直道不容于时,曾于庭中植三株槐树明志,以为后世必有为“三公”的人。后其次子王旦果然拜相位列三公,于是以“三槐”名其祠堂。至此,当路王氏始有“三槐”堂号。
王旦辅佐宋真宗,期间,朝政清明,天下无事,为政一十八年,封魏国公。王旦之子王素,为左督御史参知政事,封懿敏公。王素之子王巩,德厚而有文,与大文豪苏轼是至交。
王旦后裔多名公显宦,在南宋时期枝传四方,至元代家声稍减。明朝中期,当路本支崛起,嫡裔王规中举入仕。王规的孙子王璟,是云台山地区的第一位文进士,官至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督御史。
传至第59世,王鸣鹤以武进士跻仕,以功累迁两广总兵,万历年间被誉为“天下将才第一”,文韬武略独步于时,家声播于淮海。
到清代,当路王氏嫡裔潍县(今山东潍坊)人王寿彭,在1903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前两年)中状元。清末,当路王氏嫡裔山东兰山县朱范村(今东海南辰西朱范村)的王得胜,以军功迁江西南赣镇总兵。
如今,当路王氏后裔枝繁叶茂,已繁衍过八十代,分居苏北鲁南等地,支属七十余派。山东莒县(现诸城)人王尽美(1898—1925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其后人也多次来我市续家谱,其家族也是“当路王”的分支。
昙花随意向人间
当路村的王氏宗祠不是单一的姓氏宗祠,而是与名臣专祠合二为一,这在苏北地区极为少见。之所以如此,缘自于那位“王总兵”———王鸣鹤。
王鸣鹤,字羽卿。《明史》和《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均无传,但从与其同时期的人写的文章中可知,他“出自将门,少负伟志”,“故弃青衿,袭千夫长,丙戌(明万历十四年),举进士高第……”(明东海张朝瑞万历二十七年《登坛必究·叙》)初任海州西海所掌印千户,后被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升湖广郧襄守备,平定郧县军变有功,晋任湖广行部司佥事,累迁官至五军营左副将,两广总兵,骠骑将军,享一品待遇。王鸣鹤平素熟读兵书战策,“手未尝一日废书,钤阁之藏,几于二酋,腹中武库,不减数万甲兵。”一生打大仗30余次,几无败仗。
王鸣鹤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而且是一位军事理论家和诗人。据《江苏艺文志》记载,王鸣鹤著有军事类著作《平黎记事》、《东粤私忧》、《惟间问答》、《登坛必究》、《教操说》、《训兵说》、《行兵图》、《火攻答》等,又有文学类著作《路鸢集》、《西征集》、《百粤草》、《缓带吟》等,可见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军事家。王鸣鹤的著作多已失传,只有《登坛必究》、《火攻答》两本传世。
其中《登坛必究》是明代后期一部重要的兵书,在宋明之际三部大型兵书中,上承《武经总要》,下有《武备志》,可以说是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武经总要》大都记载北宋以前的史料,而《登坛必究》则补充了元及明中叶的大量新资料,尤以明代材料为最多,这对于研究中国军事史和《明史》均有较高的价值。
王鸣鹤的诗文留存下的只有寥寥数首,明代的《云台山志》收录了他《登云台山与鹫峰禅僧夜话》一诗:九月初回海上舟,乘风东渡访丹丘。僧来共语消尘想,客至联吟足胜游。海阔天高凭槛得,日升川至举眸收。半生傀儡知非是,一宿禅房去欲留。
广西桂林的隐山、白龙洞、七星山、阳朔等地也都有他的诗作题刻,字里行间流露出禅意,比如其中一首内容为:“春游洞壑暖风回,徙倚临江百尺台。何处梵音乘夕至,似闻天籁和云来。因生静念祛尘鞍,顿起避思渡海杯。此日诗篇偬成偈,昙花随意向人间。”表现了他对山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戎马征战生涯的厌离之情。 (编辑:王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