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帝,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这个黄帝,就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祖先,关于黄帝的传说,历史上不少,下面让我们顺便欣赏一则:
有一次,黄帝在同蚩尤打仗时失利,黄帝命应龙收兵,退至昆吾山下。当时正是六月天,太阳似火,酷暑难当,士兵个个口干舌燥,没有水喝。应龙无法,只得命令部下就地掘井,取水解渴。哪知地下坚如石铁,掘地七尺,非但没有见到水,还把许多人的虎口震裂,满手是血。应龙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向黄帝报告。
黄帝是非常虚心的人,不论什么事,如果他不懂,总要向大臣请教。黄帝派人把伯高叫来,问道:“地中多石丹,碰击溅火,是何道理?”伯高说:“臣听人说,每逢石丹,上有沙丹者,下有黄金;上有磁石者,下在有铜银;上有磷石者,下有铁锡。以此可识别不同矿藏。”伯高还说:“铜生绣,银发黑,千年黄金不变色。昆吾山下,看来没有水,只有矿藏。”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命应龙立即转移到其它地方,另找水源。
黄帝战败蚩尤后,从蚩尤那里学到了冶炼技术,就派人到昆吾山采矿。昆吾山的矿藏果然十分丰富,铁锡样样都有,但在当时人们还不会把它们加以区别,只知道冶炼铜铁。到了黄帝时代后期,铜铁的使用代替了各种石器,黄帝军队打仗使用的刀、枪、矛、戟、箭、箭等武器,都换成了铜制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也都换成了铁铜制品。铸造技术也随之提高,先后铸造出鼎、釜、炉等器具,据说,那里还有一个叫金泊的人,有次把一块铁板用铁锤子打成凹形,放在火上烧肉,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铁锅。从此以后,中国的烹任技术也开始出现了。
上面的这段文字只是一个传说,中国的古人有这种习惯,习惯把这些丰功伟绩往名人身上套,这样这些名人就成了无所不能的了,于是后人便有了崇拜的对象。当然,今天我们的主题不是在这里做梦,下面说说我们今天的主题:黄帝陵,先说说黄帝陵这个名字的由来: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以上所说的都是些历史问题,这些东西看了也就看了,我们不是考古的,下面我们看看黄帝陵的风水格局,请看图片:
黄帝陵北面,一条低山梁相连(龙脉),然后直上北塬,而北面孟家原村的塬头,正是一个由梯田盘绕而成的“龟盖”,(只要是明眼人,都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这里完全是一个“形似”的问题。)从此,黄帝陵风水“四灵”的准确位置终于得以确定,也完全符合明代刘基对黄帝陵风水的描述:“中龙尊贵孰堪论?水绕山环四海均。
黄帝陵所在之地,来水为庚酉方,去水为癸丑方,来龙为乾亥方,杨公三合水法完全吻合黄帝陵的来龙来脉、来时水、去水。诗曰:斗牛纳庚丁之气,这句话就是对三合连珠格最好的描述。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我想所有杨公风水的传人在看到这幅图的同时,心灵深处肯定会感到震撼,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绝学,是值得我们一辈子探索的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