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U约 德.意.奥电影:《帝国的毁灭》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意.奥电影:《帝国的毁灭》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影片从一个相对“平民”的视角入手,由希特勒的女秘书特露德尔.容格的视角讲述了这位恶魔最后的日子。影片中的希特勒还是那个恶魔吗?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显得如此无助与落魄,一只手在后背绝望的颤抖,佝偻的身体摇摇欲坠,心腹们的背叛令他歇斯底里。这就是走入末路的希特勒,和其他带有妄想心理的征服者一样,绝望又不甘心失败,在交织着自尊与自卑的心情下走向死亡。应该说看完这部影片感觉它并不是像先前看到的宣传那样是要为希特勒翻案,或是要不希特勒“还原成人”的影片。影片对战争还是一个明显的批评立场,同时冷酷的揭示着战争给德国人民造成的痛苦,以及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和良知。

在这部影片中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第三帝国行将陷落时,帝国人的状况,有那些政治家,有那些将军,更有那些平民。最让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帝国极端思想对孩子们的毒害,在最后的时刻,德军甚至将深受帝国思想熏陶德孩子们派上战场,片中几个孩子操纵着笨重德高射炮射杀坦克,而当战争开始的时候,绝望的一个女孩竟请求一个男孩将她打死,而男孩打死了那个女孩后竟也在不知所措中向自己的头颅开枪。是的,绝望,这是被包围的柏林中弥漫的情绪,绝望的将军们陆续自杀,绝望的前线士兵对稍有些反抗的平民无情的射杀,绝望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放纵的喝酒狂欢。最令人心悸的绝望是绝望的戈培尔的夫人亲手毒死她的六个孩子,这该是这样的不幸,她走进孩子们的房间,孩子们已被药物麻醉,不知道将要发生的可怕事情,接着她将装有氰化物的胶囊一个一个塞入孩子们的口中,并把它打碎,做完这件事,她也绝望的抽泣,接着绝望的跟丈夫自杀。影片就从这些片断中放映着第三帝国对人们的影响,反映着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和绝望。

但是,影片也展现着希望,在展现着罪恶的同时展现着人性的点滴光芒。当一个日尔曼青年团的孩子从战场跑回家时,他母亲对他父亲说,“他发着高烧”,而父亲面带欣慰的说,“可他还活着!”。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就意味着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与错误,可以有幸福和快乐的可能。影片末尾,柏林防卫司令要大家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时,人们从战壕和屋中走出,孩子开始在废墟中奔跑。而片末,逃出的女秘书特露德尔骑着自行车,载着小男孩在一片温馨的阳光中前行。

最后,晚年的特露德尔回忆说,在纽伦堡审判时,她才知道了德国人犯下的那些恐怖的罪行,她当时认为她是不知情的,当时的感觉只是震惊而没有负罪感。可是,当一天她经过一座纪念一个被纳粹处决的女孩的纪念碑时,她被震撼了,在她为希特勒工作的那年,这个女孩被处决,她突然明白了,“年轻不是借口”。当她说出这句话是,我有一丝感动,这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老人,而日尔曼民族也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他们在以后也诚心的对待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他们做到了,他们重新建立起了家园,他们也重新迎得了世人得尊重。作为中国人,我们总是为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对比而感叹,日本当年的参与者们也有不少人向中国人表示了忏悔,可是日本社会始终没有一种对那段历史真心忏悔的社会氛围,连许多曾经直接参与杀戮的人中都还有人冥顽不化,何况当时许多入德国的特露德尔这样的“间接”参与者了。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部反思历史的优秀影片,至于一些犹太人对影片中对希特勒过于人性化的描述的抗议,我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曾经对他们要斩尽杀绝的魔头,他们的愤怒理所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立场的饶恕。如果国内有人不能理解,那么想想吧,日本拍一部描写东条英机最后日子的影片,如果也展现他的可能令人产生同情的落魄一面,想必我们也是会义愤填膺的。事实上,如果在看这部影片开始,我还对希特勒的落魄有些触动的话,那么随着影片一步步揭示人民遭受的痛苦,我只能说这是希特勒应该承受的,为他所造成的罪恶他理应遭受这样绝望的折磨。

[剧情资料]

原名: Der Untergang

片长: 156 分钟, 178 分钟(extended version)

官方网站: http://www.deruntergang-special.film.de/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意大利, 奥地利

编剧: 伯恩德 伊辛格 (Bernd Eichinger) / Joachim Fest / Melissa Müller

导演: Oliver Hirschbiegel

上映日期: 2004-09-08

又名: 帝国的毁灭

imdb编号: tt0363163

类型: 传记, 剧情, 历史, 战争

简体中文名: 帝国的毁灭

语言: 德语, 俄语

主演: Bruno Ganz

获奖情况

2004年 斑比奖 Film - National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2004年 斑比奖 Film - National 海诺·弗兹

2004年 斑比奖 Film - National 奥利弗·西斯贝格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

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和情妇爱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

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精彩影评]

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

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在《纸上谈兵》一书中写到,历史能让一个人成为希特勒的机率是几亿分之一。在点破历史偶然性的同时,对于希特勒也并非不算是一种赞许。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而他也正是利用历史和民族的大环境成就了自己。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然而德国却没有遭到过一次决定性的打击,甚至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拒绝处理被他称为“战争主人”的德国。 不过胜利的其他协约国却企图通过440条75000字的合约彻底压垮德国,使其成为二流国家。除了巨额的赔款之外,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所属的全部殖民地也被夺走,甚至还把德国战前领土的八分之一也割给了其周边的邻国。美代表团中的一位成员说:“这不是和平条约,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列宁评价说:“这是一个把文明人置于奴隶地位的掠夺性条约。”当条约公之于众后,因为过于苛刻,使得德国人拒绝为发动战争承担集体罪恶感,民众集体自发抗议“暴力条款”。元帅兴登堡说:“宁可体面的死去,也不愿意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 德国社会党领袖弗雷德里希.埃伯特也指出合约是“不能实现和不能负担的。”胡根堡把赔款比喻为“对未出生胎儿的死刑”和“德国人民的葬身之地”。

罗斯福曾说过:“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的繁荣。 ”同样德国人当然不愿意唾面自干,有着形形色色职业的人们,上至军官、政客、和大工业家,下至农民、工人、士兵都聚合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之下,希望选择一个强者当领袖。紧接着1929年的经济危机,更加深了《凡尔赛条约》的压迫和人民的仇恨,联盟国开出的战争赔款清单使得财政赤字和印发纸币的数额增长极快。通货的极度膨胀致使1美元的汇率在42亿马克左右,德国Government甚至在1923年印出面额10亿马克的纸币。据1931 年国际劳工局宣布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有两千万人失业,而曾经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德国竟然占四分之一。在这种氛围下,德国人对欧洲各国强加于自己头上的不平等,产生了类似“三户亡秦”的报复欲。因此有一位作家写到:“NC主义的诞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尔赛。”

中国先贤老子曾告知世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在这种大环境下,当希特勒说出“国家本身已经成为了最大的骗子和坏蛋”“撕毁凡尔赛条约”时,他做错了吗?显然非但没错,他还赢得了人民的选择。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在其回忆录中客观的写到: “如果有德国人会挨饿,就会有更多的希特勒。”丘吉尔曾写到:“希特勒青年运动所掀起的火焰,是1918年日耳曼被击败后的复仇精神强烈而具体的体现。”

荣格.卡尔.古斯塔夫(Carl Gustav Jung)评价希特勒:“他是第一个将自己在潜意识中对德国命运的想法和感受告诉每一个德国人的人。尤其是在世界大战失败后,使每个德国灵魂都染上色彩典型的德国嫉恶观——德国恶于他人,是老二,是参加宴会的常常迟到者。希特勒的力量不是政治上的,它是魔术般的。”

当然德意志民族的理性,使得希特勒不可能仅仅用嘴吹出个未来。有资料证明希特勒在20年代,只拥有其作为大众导演的煽动性、其催眠般的雄辩与迷惑艺术时,当时被他说服为追随者的德国人不到5%;在1928年的大选时只有 2.5%;其余的40%是1929年至1930年的经济危机以及其他所有Government与政党无助的失职造成的。但最后的决定性的50%是他在 1933年以后通过成就赢得的。他在一步步的兑现着他的诺言,600万的失业人口解决了,德国在世界上重新又赢得了尊重。一个当时的德国人评论道:“这个人可能有他的错误,但是他给了我们工作与面包。”

二战爆发,起先欧洲战场闪电般的胜利,使得德国人民延续了对于希特勒“精神鸦片”般的依赖。之后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每况愈下,直到最终覆灭。战争的胜利者们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也没认真考虑德国的罪名和公正的法律制裁方式,就开设了纽伦堡大审判。耀武扬威的盟军找了几个德国替死鬼,以战争罪和屠杀犹太人因而违反人类良知等罪名绞死了他们。但一切正如蒙哥马利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被告是因为输掉了战争而被判决的。”历史学家分析这次审判带有强烈的“罪行法定主义”。1985年德国《明镜周刊》的负责人奥古斯廷说:“按照纽伦堡战争罪犯法庭的判罪标准,丘吉尔应判绞刑,仅仅他在德国问题已经解决的情况下仍然轰炸德累斯顿这一点就足够了。”然而当时的盟军在纽伦堡解完气之后,仍没有冷静下来,所谓的相关法律条文和程序好像对胜利者不起作用。于是盟军又开设了东京审判,也不知道是出于盟军的政治利益,还是盟军所谓的“公正”,裁定德军的“屠杀人类罪”轮到被迫害的东方民族身上,就可以轻描淡写的宽大处理。这不仅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往开一面,还使得其右翼势力战后至今气焰不减。

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说:“天底下唯一的新鲜事,便是不为人知的历史。”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看,我并不认为盟军的胜利有多伟大,起码“伟大”一词除了吹捧的意思之外,毫无实际意义。客观的说战争的胜利或失败是综合实力评定之后的必然结果。倘若退一步站在好战者的角度,不无辩证的看,的确,没有战争就谈不上和平。人类错彩镂金的千古文明,什么时候离开过战争?凯撒说:“一个不敢正视战争的民族才会自己走向衰亡。”塞巴斯蒂安.哈夫讷(SEBASTIAN HAFFNER )说:“惟一能够消灭战争的工具是一个世界国家,而要想实现世界国家,除了一场成功的征服战争别无他途。”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erence)说:“人类是以双重的动机生存的:一为和平与增长,二为争斗与武力的凯旋。军事冒险与在争斗中取胜的胃口一旦获得满足,和平和增长的胃口便立刻显示出来——反之亦然。”不得不承认,其实历史就是在枪和笔的调换中延续,一面刀光剑影,一面炫彩泼墨;一面攻城掠地,一面诗歌彪炳;一面用枪打赢战争,一面用笔书写胜利者自己所谓的历史。

回首二战,德军的确是侵略者,但并非盟军后来描绘的那么穷凶极恶。事实上希特勒在起初入侵欧洲各国时军纪森严。在法国时更是约法“打砸抢等扰民行为,一律枪毙”的严律。在各占领国的最初两年里,基于国内失业和战败出现的经济混乱,被占领的各国公民都希望德国繁荣的工业能提供好工作和高薪,所以起初在NC德国的外国劳工都是出于志愿的,其中18.5万来自法国(希特勒也承诺过帝国每加入三名法国工人,就释放一名法国战俘),15万来自比利时,20万来自荷兰,10万来自丹麦。历史资料证明于其指责希特勒的“残暴不仁”,不如更客观的评定他为“窃时肆暴”。因为若不是起先英、法想要“祸水东引”和苏联想要欧洲“同室操戈”,NC德国根本就没有机会“立马横刀”。

正所谓“盗固不义,而跖非诛盗之人。”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也早就想过先对德国动手,有资料显示斯大林曾得到过80次NC进攻苏联的警告,战后俄罗斯的《共和团真理报》也曾披露斯大林想要先发制人的计划。据当年的二战德军老兵透露,苏军当时在临近德国西部各军区部署了170个师,如果他们处于防御状态之下(也就是说他们处于进攻的状态之下),不可能在德军刚入苏境便一击既溃。不知为什么斯大林最终还是没有占敌之先。

当希特勒按其自身价值观残酷的发动了对苏联“意识形态战争”之时,显然这场战争不会有占领欧洲各国时的文明性。但是当时战线过长的德国军队毕竟是初入苏境,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也不想以蛮夷姿态树敌过多,更不想跟当地百姓结怨过深,所以德军起初的确是以怀柔的政策入主广袤的苏联国境。并且驻扎于占领地的德军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甚至双方还相处的其乐融融。但接下来人类战争史上最无耻的事情出乎意料的发生了,而始作俑者并不是NC德国,竟然是苏联人对自己同胞的迫害。2000年2月12日德国《东普鲁士报》刊出了《纵火者训令》,这是由俄罗斯通过其联邦安全局(FSB)公之于众的应被销毁的绝密文件。内容大概是——鉴于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深受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当地军民的欢迎,斯大林下密令组织几个特遣队穿上缴获的德国陆军和党卫军的制服,在德军尚未到达之地进行各种的烧杀、奸淫、掳掠,并留有活口让其能够陈述“德军暴行”以此煽动当地军民对NC的仇恨。就这样当地平民百姓和游击队的抵抗日益增多了,于是NC党卫军介入,残忍的报复以及残暴的屠杀开始了。既便斯大林运用了如此下作的手段,当时初遭德军猛烈攻击的斯大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也不是战后所说的什么坚贞卓绝,甚至还有点苟且、猥琐的意味。

1941年的严冬使得德国围攻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从而救了苏联一命。斯大林不知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争取喘息时间,于1942年2月20日向希特勒伸出了求和的橄榄枝。他派“副内务部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到德军占领的姆岑斯克同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谈判。斯大林建议,德军停火并后撤一步,两国把战争罪责推给国际犹太组织,然后苏、德联手向英国入侵,必要时也对美国开战。当时德国也同意停火,但不后撤,反建议在德、苏联手击败英、美之后,中东,印度,中国及南美洲是德国地盘。斯大林无法接受比《布列斯特条约》更苛刻的条件,同时又收到美、英大量军火及物资支援,加上国内愤恨的民众反法西斯浪潮的日益升高,斯大林这才决心把战争打下去。当然历史已成定局,最终德国战败了,我们即使抛开上面的这几段插曲不提,反过来看苏军翻盘之后。德国战俘只要成为苏军俘虏,一律格杀勿论,德军士兵很少生还。据资料统计,斯大林格勒俘虏的九万多德军士兵,只有几千人战后生还回国。而苏联士兵反扑到德国境内之后竟也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更可恶的是奸淫德国妇女,柏林的历史学家桑德斯和焦尔根据多方调查得出一组谨慎的数字:10万柏林妇女被苏军强奸,其中40%的人被多次强奸,近1万人被强奸致死。在战后划归波兰的原东部地区,被强奸者达200万,其中24万致死。这里还尚未包括西普鲁士地区、苏台德地区、东、南欧的德意志族居住地区和奥地利地区的受害人数。作为德国尼塞尔(roessel)某医院的工作人员,阿诺特.尼登楚博士回忆道:“尼塞尔在被苏联攻陷之后,15岁到50岁妇女能够逃避被奸淫厄运的只有10%左右。”俄国人的施暴对象从10岁女孩到80岁的老妇人无一漏网,他们不加任何道义上的选择。有些苏联士兵一边殴打一边强奸,很多妇女甚至被奸淫过后就被当场击毙、枪杀,活下命来也会被再次抓住反复轮奸,由于这种生不如死的境遇,很多女孩甚至开始尝试和一个施暴者把性关系固定下来从而保护自己。有些苏联士兵甚至逼迫德国男人看着他们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被残暴的蹂躏,完事之后,还义正词严的说:“你们德国兵在苏联就是这么对待我们苏联妇女的。”然而事实上德军在东线战场烧、杀、抢、掠皆有之,奸淫事件却是极少发生。哥廷根历史研究会指出:“强奸风潮在德国军队中从未发生过。少量个案受到了德国军事法庭的处罚。”一位德国老兵说:“战后揭发出来的德国军队的罪行,无一不是执行命令的结果,很少听说有哪个德国军人作为个体乱来的。”

当然苏军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一报还一报的战争现象,不过必须指出从古至今的世界战争史上,对占领国妇女施以如此暴行的当首推二战时期的日军和苏军了,自诩为反法西斯解放者的苏联红军做的可是比说的更“精彩”。话说回来即便是二战前后,赤裸裸的世界霸权野心也不是希特勒一个独有的。苏联极盛时期正是他斯大林统治的时代,他同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割去列宁格勒附近的战略要地维堡。在1940年趁机灭掉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小国,还曾强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军事扩张使苏俄版图膨胀至224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加起来还大,就这样还要在1969年侵犯中国东北边境。难道德国的侵略就有罪,苏联的侵略就是正义的解放吗?仔细想想看,世界约定俗成的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更是具有讽刺意味,1939年9月1日以德国入侵波兰为界定,然而入侵波兰的却不止是德国一家,英、法对德宣战,却没有对苏宣战,事件本身就暗藏机心,又何来正义可言!?

就在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波兰之后,就有2万多名波兰战俘遭到坑杀。斯大林在战后以“胜利者不受追究”的强盗逻辑更是注定了纽伦堡审判的正义性仅仅是个笑话。真可谓一个希特勒倒下了,另一个“希特勒”却站了起来,难怪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出于自愿的苏联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祖国和NC德国并肩作战,也不愿回到斯大林的残暴统治之下,所以说独裁者永远不死,他只是换零件。

再看另一位盟军首脑丘吉尔,当年张伯伦力劝希特勒维持欧洲的和平本无可厚非,就连罗斯福当时也评价张伯伦为“好人”。而当时丘吉尔的强硬态度并不能证明他比张伯伦高明,只是后来希特勒的欲壑难填才使得英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丘吉尔。

但这位所谓的“反法西斯斗士”却与法西斯另一个头目墨索里尼保持着很好的个人友谊,他们常常书信往来,历次通信中甚至还恬不知耻的提到怎样划分地中海的势力范围。而当轴心国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最终意大利崩盘,墨索里尼本希望他的这位 “好朋友”念在旧情救自己一命。丘吉尔却惟恐东窗事发威胁到自己的政治生涯,计划除掉墨索里尼以绝后患,甚至有传言:墨索里尼残死“游击队”之手与丘吉尔暗中操盘脱不了干系。从这点上看,信奉“千世之诺诺,不如一世之恶恶”的希特勒起码并不虚伪。

如果再退一步来看,世界演化的历史上,又有谁不想征服世界呢?海盗出身的大英“绅士们”为了其征服欲也曾屠戮世界人民。如果把世界战争史的“刀光剑影”定格于1570年,英国的杀戮曾使得墨西哥的人口从2500万降到265万,使得秘鲁人口从900万降到130万,也使得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减少了90%。

而开创针对平民百姓恐怖轰炸之先河,却不是NC而是英国,它在二十世纪初的殖民战争中对苏丹、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的平民住地的狂轰乱炸所造成的伤亡,可并不逊色于后来二战初期的NC德国。

只不过由于历史与科技的演进原因,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霍斯巴赫备忘录》中的坦白被稍有歪曲的称作露骨的征服欲。然而当时世界各国道义上的谴责在实质上根本站不住脚,当罗斯福好像大义凛然的指责希特勒对欧洲各国的入侵时,希特勒一针见血的指出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也并非天经地义。冥冥中就是告诉这位美国总统,英国入侵的那个时侯你的正义感跑哪去了?你们捷足先等了之后,就可以妄图世界大局已定了吗?

而满口仁义道德却一向是靠发战争财的美国,在谴责法西斯援助西班牙打内战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忘记卖石油给日本,为日本侵略中国助的可不只是一臂之力。
【佳片U约】德.意.奥电影:《帝国的毁灭》

如今时过境迁,虽然战争胜负已定,但必须指出的是——二战中所有的政治领袖们都在磨刀霍霍,跃跃欲试。或许他们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利用了希特勒“大刀阔斧”的理想主义,很好的占了他那“浪漫”价值观的便宜,并技高一筹的栽赃给了这个穿着皮靴的NC“暴徒”。

同时战后整个世界都在谴责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被逼无奈的勃兰特(Willy Brandt)只好下跪。如作家李敖所说的一样,希特勒唯一做错的就是屠杀犹太人。

可世人却忘了追根溯源,正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说的那样: “残忍也有一颗人心。”当年即使在最开明的英国和美国,犹太人也是被排斥在最好的俱乐部和旅馆门外的!当年的犹太导演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在美国被排犹主义者大肆攻击,他的《十月》和《旧与新》在美国可是被禁止上映的!提倡“自由平等”的法国也有过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反犹事件。

如果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欧洲人甚至把犹太人视为社会蔓延的灾难。而只不过到了NC 时代,希特勒付诸行动的极端的作为,让人们忘记了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人极端刻薄的描述。或许欧洲人幸灾乐祸的吐一口NC的口水,就能减轻一下自己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和故作清高的罪恶感。

以二战时期的立陶宛为例,立陶宛战前约有十七万犹太人,到战后只剩下不足二万人,死去的约十五万犹太人,大部分都是被立陶宛当地的NC分子杀害的。而在整个拉脱维亚,当时一共只有一百七十名德国人,绝大部分对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的搜捕、押送、囚禁和屠杀,都是由拉脱维亚人组成的保安队干的。无形之间当时的欧洲各国其实都是NC的共犯,有人会说——那是迫不得已。但想一想同样是沦陷的丹麦,其境内的犹太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死在毒气室里呢?!

同样是种族主义的问题,打赢了战争的美国并不见得比NC更高尚,这个有着机构性种族主义的国度里甚至同样立有针对黑人的“吉姆.克劳种族隔离法”。而当年总统杜鲁门所加入的3k党,论其历史可要比NC党的创立早得多。若NC比起美国曾把绞死黑人的照片公开印成明信片,到处贩卖兜售一事来,还真有点“棋逢对手”呢!

2003年的德国《明镜周刊》曾披露——1944年初夏盟军已经获得NC集中营使用毒气屠杀犹太人的情报,知道NC正在用火车把大批的犹太人运到奥斯维辛,可是狂轰滥炸德国非军事区的数万架飞机却没有一架去轰炸通往奥斯维辛的铁路。当五角大楼良心发现,要把此事提到日程上来的时候,美国国务秘书麦克劳伊却仅用简简单单的一说话回绝了此提案:“KILL THIS(杀去吧)。”

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说:“在国际事务中,希特勒除了是一个德国人之外,他没有什么过错。”这个看似是希特勒一个人的疯狂意志和偏执观念促成的欧洲浩劫,事实上他的“贡献”却仅仅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抛砖引玉”了整个人类的犯罪欲。只不过后来人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把他当靶子,使其沦为众矢之的,战后无奈的德国人只好跟着一起道了歉。

原党卫队三级宪兵队中队长埃.克恩迈尔诚恳的说“我们当年,哪怕只是在心底里,表示过不同意吗?没有,一千个没有。我们为权利梦所陶醉:统治世界。它冲昏了我们的头脑。我们都曾犯罪,即使我们没有杀过一个人。”没错,“杀君马者道旁儿”,在欧洲甚至世界上,该汗颜的又何止德国人呢!

如果超然于历史之外看历史,历史上没有正义,因为谁都不是无辜的。不过我们都在历史之中,我们都会对号入座,并认同自己的立场。中国在没有世界大战之时,德皇威廉二世派军队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要求他的军队要“像野蛮的匈奴人一样残忍”。有了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同属盟友,丘吉尔却咬住香港不放,斯大林割开了中国的内、外蒙古,东京审判更是让人潸然,先哲诸葛亮所说的那句“弱国无外交”真是尽显无余!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所谓的“伟人”一点也不伟大,丘吉尔自己都承认:“在浩瀚的历史中我们都是一只小虫子……”他们只是一个个的历史角色,在宏远的历史舞台上有了其特定的立场,在竞争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张扬个性的始末缘由完毕收场之后,我们却看到,“书”中这段战争历史使得金戈铁马的斯大林和丘吉尔成了英雄,却使得戎马倥偬的希特勒沦为了狗熊。

尼采说过:“荣誉只是适应的结果,它适应于国民愚蠢的思想。”叔本华说:“名声扮演的角色只是其次,仅仅是一种回声和反应,就像一个影子或者一个标记。不论怎样,引起敬佩的必定比敬佩自身更有价值。 ”

回顾一下历史,当年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写诗赞美希腊的暴君米太亚得(Miltiades),而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虽然也写书批评了拿破仑,但倡导法国光荣的他,同样也说过如果拿破仑的部队敲锣打鼓在我面前经过时,我也会加入的。历史上的人物本来是惺惺相惜、棋逢对手,到最后为什么偏要排个座次,堕落的道出个成王败寇呢?!

若抛开战争的中的是非观,隆美尔最后成为一个传奇;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奔走相告的为对手凯瑟林(Albert Kesselring)求情;曼斯坦因不无遗憾的写出了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一个德国老兵战后很真诚的说:“扫平西欧大陆,把英国人赶回海岛,我们一共才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德国最后输掉了战争是因为战线太长,树敌太多。如果只是一对一地干,我们不怕任何对手。”

若提起战争的是非观,美军士兵也会打死德国人暴尸十天。盟军空袭德国德累斯顿的死亡人数大约是13.5万——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炸死人数的两倍。盟军所摧毁的文物古迹比起轴心国来说,同样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记作家乌尔苏拉?冯?卡多夫把一次盟军空袭之后,吞噬柏林的熊熊烈火描绘为“中世纪油画中的地狱之火”。曾被共和党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哈特菲尔德后来回忆说:“尽管德国人是罪有应得,但那里的情况仍令我深感内疚,有时甚至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们的所作所为居然和NC一样了。”

对于这一切伏尔泰(Voltaire)早就总结过:“一切战争都是掠夺。”艾伦.约翰.珀西瓦尔.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写到:“虽然很多人是有罪的,却没有人是清白的。政治活动的目的是要保障和平和繁荣,在这一点上,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每个政治家都失败了。这是一篇没有英雄或许甚至也没有恶棍的故事。有人说“在爱情和战争中一切都是合理的!”或许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说的更精辟:“所有的英雄,到最后都令人讨厌。”

[请您观看]



编辑于2011年7月12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825.html

更多阅读

佳片U约 英国电影:《野鹅敢死队》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佳片U约】英国电影:《野鹅敢死队》[影片海报][热诚推荐]《野鹅敢死队》作为一部描写非洲事务的故事片,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真实地暴露了非洲大陆动乱的根源-------一直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肆意掠夺造成

声明:《佳片U约 德.意.奥电影:《帝国的毁灭》》为网友街角慢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