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产生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侵入到南亚次大陆,开启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在征服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达罗毗茶人之后,于数百年间逐渐使自己的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起来,印度婆罗门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时诞生。公元前1500年至前1000年出现的梵文经典《梨俱吠陀》,是婆罗门教产生的重要标志。它是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兴起,为日后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从《梨俱吠陀》的内容,可以看出初期婆罗门教的基本特点:一是多神崇拜,二是盛行祭祀之风,三是瓦尔那等级制度开始确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开始分化,社会中的人逐渐分成四个等级,称瓦尔那。梵文“瓦尔那”原意是颜色、特征、种类。

由于神灵崇拜盛行,祭拜神灵已经成为部族兴旺和战争胜利的保证,所以主管祭祀和宗教的神权的僧侣阶层权利逐渐扩大,上升为第一个等级,成为婆罗门瓦尔那。

军事首领和武士在征服土著民族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他们还掠夺了大量的财产和奴隶,随着财产和实力的增加,他们形成了武士贵族集团,成为第二等级,即刹帝利瓦尔那。

那些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一般平民,则变成了第三等级,即吠舍瓦尔那。

那些被沦为奴隶的土著居民,还有一些违反族规,被高级瓦尔那开除出来的雅利安人,他们被迫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洗衣、理发、清扫、屠宰、制革、收尸等,这些人成了第四个等级,即首陀罗瓦尔那。

在梨俱吠陀时代,瓦尔那等级制度就已经开始确立,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到后吠陀时代(约公元前600年),逐渐演化形成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的四行期

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人在参加一定的宗教仪式后可以获得“再生”,而首陀罗种姓的人则没有这种资格。

对于再生者来说,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称四行期。

梵行期,从5-8岁开始到25岁,主要是学习期。认师为父,恪守行为规则,学习经典文化,生活简朴。

家居期,从25岁到50岁,完成学业,回家结婚生子,劳动养家。

林栖期,从50岁到75岁,一个人完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离开村庄到森林里居住,以蔬菜水果为生,衣衫褴褛,四方流浪,行无定踪,旁观世事,荣辱不惊,断绝一切世俗欲望专心致力于“吠陀”和其他经典的钻研和思考。还可以去修苦行,以获得控制自我的能力。实际上这个阶段也是谋求解脱的预备期。

遁世期,大约75岁左右,完全弃绝人寰,住在森林里,以兽皮树叶裹身,以野果根茎为食,每天做5次祭祀,把自己的感官感受能力限制在最低限度,摒绝一切爱和恨的冲动,既无喜怒哀乐,更不关心自己的生死,逐渐放弃食物只喝百水,最后甚至白水也不喝,只等最后的解脱阶段。在这样的遁世者面前,任何人都要躬身施礼,把为他服务视作莫大的荣光。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

身居首位掌握神权的婆罗门瓦尔那为了维护自己的崇高地位,想方设法为这种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他们通过宗教的方式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固定化。大约在公元7世纪,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各种梵书形成以后,婆罗门教就从幼年走向成熟,以祭祀为中心的早期婆罗门教。上升到一个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为特征的新阶段。

吠陀天启,就是把吠陀本集和后来出现的梵书看作是“天神的启示”,要求信徒们绝对遵守服从。

祭祀万能,在吠陀前期已经形成的祭祀之风,到了吠陀后期,随着研究祭祀理论和方法的各种梵书的出现,祭祀之风就愈演愈烈。梵书的著者们都是一些婆罗门祭司,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夸大祭祀的作用,故意把祭祀礼仪弄得非常复杂。在他们看来,祭祀是万能的,祭祀不仅可以消灾祛病,降魔驱妖,可以请神助佑,保证战争胜利,国家昌盛,还可以祭祀者直接成为神或众神之王。当时,不仅祭祀的种类繁多,形式繁琐,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

所谓婆罗门至上,是说随着祭祀之风盛行,他们不仅成为宗教的主宰者,而且成为文化知识的垄断者。他们往往以人与神的联系者自居,伊然变成了“人间之神”。此外,在社会生活中,祭司们也享有种种特权,如接受布施,豁免减税,犯重大罪行可以免死等。正因为婆罗门的这种特殊地位,所以他们所指导和传播的宗教被称为婆罗门教。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佛教的兴起

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制度

公元前6世纪,南亚次大陆处于列国时代。重要的大国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这表明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由西部的印度河流域转移到东部的恒河中下游一带。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时的阶级分化非常激烈,因而新旧社会势力的斗争异常突出。这种新旧势力的斗争也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当时出现的“沙门思潮”就是这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集中表现。佛教是沙门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他29岁出家,35岁彻悟创立佛教,开始在各地传教说法,信徒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大彻大悟者。

佛教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思潮中的主要代表,它代表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工商业者的利益,这些新兴的社会势力对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败和种种特权深感不满,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和大量杀生祭祀深恶痛绝。

首先他们否定吠陀的权威,反对婆罗门教所宣扬的神主宰一切,万物都由神创造的理论。同时也反对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否认一切依靠祭祀,通过祭祀取悦于神,进而获得解脱的观点,认为解脱要靠个人的修行。佛教还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至上,认为只要修成正果,都能成为“佛”。

由于佛教理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迅速传遍南亚各国,传入中国,走向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773.html

更多阅读

红26军的起源 红26军团

红二十六军在陇东的起源 【内容摘要】1932 年 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正式 成立,简称红二十六军,是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红二十六军的诞生,标志着陕甘边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又向前大大进了一步。本文就红二十六军在陇东的

卤味的起源 开卤菜店的失败案例

我们辛齐味老汤卤味是一家以熟食加工、熟食连锁销售、熟食加盟的专业公司.这里介绍一下卤菜的起源:卤菜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历史阶段,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

香薰的起源与历史 咖啡的起源和历史

香薰的起源与历史——《现代香薰疗法》珍妮“芳香疗法”是由法语Aroma 和Therapy 组合而成的新词汇,它是一门利用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对人体进行保育、按摩、消毒、除臭等,来达到养生保健和延缓衰老的艺术和科学。它是通过香料飘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产物。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发展阶段,即:(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低等

生命与灵魂的起源 论灵魂及其起源

生命与灵魂的起源真圆法师关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至今令所谓科学家们束手无策,更多的人们尝试从宗教中得到答案,比如《圣经》、《古兰经》等,然追根溯源《圣经》和《古兰经》大约同出一辙,尤其观念反科学故,并不能给出生命的起源、

声明:《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宗教的起源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制度》为网友策划的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