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我们带小孙女飞赴美国与儿子团聚。在这条航线上,我虽
已往返过两次,但带小孙女同行,却是第一次。
在没有去过美国之前,总以为从中国坐飞机到美国,一定是沿着地球的
纬线飞渡浩瀚的太平洋,而其实并不是这样。自2000年俄罗斯开放其领空
后,从亚洲到北美开辟了极地航线,飞机沿着经线方向,经西伯利亚或俄罗
斯远东地区,飞越北极,加拿大,到达美国。
地球是圆的,从几何学上说,球面上两地最短的距离是经过这两地的
“大圆弧线”。中美两国都在北半球,飞越北极就是最短距离。极地航线
开辟后,大型波音客机可以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不经停直飞美国和加
拿大,是一条最短最经济的空中通道,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天桥。
我在几次往返中看到,每个中美航班机舱里都座无虚席,而且男女老少大
多数都是中国人。尤其是在美国北京签证处那排长队等待办理签证经历的
拥挤场面,让人体会到如今中国老百姓生活确实好多了,出国的机会确实
多了。要是在三、四十年前,像我们这样的末等小百姓想“赴美一游”,
无异于天方夜谭。
100年前,即1911年4月,中国航空先导——我的三叔公李宝焌与同事刘
佐臣在北京南苑自制中国第一架飞机并进行试飞。1910年10月,他在上海的
《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1912年他参
加辛亥革命,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北伐飞行营营长,因积劳成疾,不幸于当
年10月6日在南京病逝,年仅26岁。我的祖父和曾祖也曾为三叔公的事业而倾
尽家资和备受磨难。作为他们的后人,尽管我们碌碌平生,一无所为,而当
我带着小孙女登上现代化的飞机去作飞越北极之旅的时候,对自己的先人为
开创祖国航空事业奉献的追思之情,由然而发!
(有关李宝焌介绍可点击百度有关词条)
前两次赴美,我们都是早晨在厦门坐国内航班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再
转机出国的。机场T3航站楼之宏伟巨大,转机之紧张辛苦,恕不多言。这
次是在从北京直接出发,自然要从容得多。
纽约有肯尼迪、拉瓜迪、纽瓦克三大国际机场。前两年儿子住在纽约
市区,我们赴美往返都是坐北京到肯尼迪机场的国航班机,因为坐中国自
己的飞机起码在语言上要更方便些。今年儿子转到新泽西工作,选择美国
大陆航空公司从北京飞纽瓦克机场的航班要就近些。从北京到纽约飞行距
离6817公里,飞行时间13个小时。我们乘坐的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O88号航
班23日下午15时45分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13个小时飞行,于当天纽
约时间下午17时15分(夏时制)到达纽瓦克机场。有趣的是,从绝对时间
来看,好像地球停止了自转,而实际上是我们的飞机象古代神话中的“夸父”
一样抄近路追上了太阳。
3点15分左右,我们带着小朗朗顺利登机。才两岁多的小孙女在这条航
线上已经飞过三次,她懂得我们带她坐飞机去美国的“爸爸家”,一直很
听话。一坐到位子上,自己就把安全带扣在身子上,显出一副满老练的样
子。为了在旅途中方便照顾孩子,我们的座位选在两边都有过道的机舱中
间。这样的座位自然不便于欣赏和拍摄舱外的景物,这次所拍的照片都是
在舱内不打闪光拍下的。文中使用的外景照片都是前二次回国途中拍的。
飞机正点起飞后,电视屏幕上显示的飞行路线并没有像前两次我们乘
国航航班一样朝东北方向飞去,而是朝西北飞向中蒙边界,然后在中蒙边
界拐了个近90度的弯,飞过外蒙东北角上空,然后一直朝西伯利亚和北极
飞去。我猜想也许飞越北极的国际航班很多,不同的航空公司飞的航线总
要有一定的间距吧。
在中国,空姐一向是一个令人羡慕和眼红的职业。尤其是服务于国际
航班的空姐,据说还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个个年轻、高挑、
靓丽,举止言行、一颦一笑均训练有素,无可挑剔。美国乘务员多半年
龄大,与中国空姐的年轻靓丽形成鲜明的对比。据说因美国人力资源宝
贵,一般年轻人多不愿从事这种简单且不安全的工作。CO88航班的乘务
员,都是讲英语的半老徐娘,称为“空婶”比较恰当。除了年龄上的差
别外,“空婶”们的服务同样热情周到,其中还有好几位是会讲普通话
的华人妇女,给像我一样不会英语的旅客带来方便。
机舱内除了大电视屏幕外,每个座位前面还设有一个小屏幕。小屏
幕可收看飞行信息,还可选择收看多种电视剧。大屏幕全程不间断地向乘
客报告飞行过程的各种即时信息,包括飞行高度、速度、舱外温度、距出
发地和目的地的距离、到达目的地所需时间、出发地与目的地现时时间及
目的地到达时的时间等,每分钟滚动播放一次。从北京到纽约行程万里,
历时13个小时,就是这样一分钟挨着一分钟飞过去的。国航班机的机舱里
只设大屏幕,只在起飞后和降落前的大约两个多小时内有播放飞行信息,
中间约三分之二的航路只能由自己估测。
上飞机不久,还没等到送晚餐,小孙女便在我的怀中睡去了,这是
她补睡午觉。
6点左右,空婶送来晚餐,我要了一份牛肉米饭:一小盒米饭加几片
牛肉炒甜椒,外加一个玉米面包,一盒生吃的青菜和一小盒番茄酱。好吃,
不敢说,可绝对中西荟萃,国际口味。
越过俄蒙边界,飞机进入辽阔的西伯利亚,由南向北向着北极飞去。
用过晚餐,空婶又送过一遍饮料后,国际航班因有时差问题,不久就
把机舱所有的遮光板放下来,把灯关掉,让大家睡觉。不愿睡的或看电视
或打开自己头顶上的小灯看书。
补睡完午觉,小孙女醒来高兴地一边玩,一边吃肉条和水果。我还牵
着她在机舱的通道里走了两圈。
从大屏幕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是沿着勒拿河流域飞越西伯利亚的,
这是我第一次飞越西伯利亚。以前乘国航班机往返都是从东北出境,经过
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入北极圈的。
自南向北流经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是世界第
十大河。(网络图片)但愿下次能有机会从高空中欣赏到你的美丽景色。
在飞行了5个多小时之后,北京时间夜间10点多,飞机飞临勒拿河口
进入北冰洋,开始了飞越北极的航程。
勒拿河三角洲仅次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域辽阔,面积达
38000平方公里,河流在这里分成150多条水道,从高空俯视非常美丽
壮观。(网络图片)
进入北极后,生物钟把小孙女再次带进梦乡。这一觉一直从俄罗斯的
勒拿河口睡到美利坚的纽约。等她一觉醒来,就可以见到爸爸了。
按季节时令,再过一个月就是夏至,时下正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时候。
尽管机舱内处于无灯的“休眠”状态,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曾经学
过的地理知识告诉我,北极正经历着没有夜晚的“极昼”。从上图显示
的昼夜更替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北京时间夜里11点左右,飞机正在北极上空飞行,左侧一个窗口的遮
光板偶尔打开片刻,我赶紧抓拍一张,外面果然是一片明亮。尽管我们在
北京起飞时已是接近傍晚,经过7个小时的飞行,却都是一路阳光。这张图片是我2010年4月15日乘国航班机从纽约回北京时,在万米高空
俯视北冰洋时拍下的。所拍的地点大约是白令海峡以北的北冰洋面,比此
次飞越的航线要更偏边缘一些。在一片皑皑茫茫的世界中略见的蔚蓝色是
冰面在开始融化。北京时间24日凌晨0点30分左右,飞机已越过北冰洋,整个西半球正
是23日的白天。图片右上角是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突出的西非大陆隔
着大西洋与南北美洲遥遥相望。
越过北冰洋,飞机向南进入北美无人冻土地带。
北美大陆无人冻土地带地处加拿大北部,一年中有七、八个月为冰
雪覆盖。这张照片摄于2009年7月从纽约回国途中。
飞机飞过加拿大东北部的哈德逊海湾。2010年4月从纽约回国时看到
海湾上的浮冰。飞机很快向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区飞去,离目的地大约只有两个多小
时,机舱里的灯再次亮起来,两边的遮光板也打开了。空婶们再次送来
饮料和点心,并给每人发一张必须按要求用英语大写字母填写的“入境
登记表”和随带物品报关单(美国公民只填报关单)。等仔细地填完这
几张表格,飞机已经飞近纽约,开始下降高度准备着陆了。望着舱外明
亮的云天,心情也随着开朗起来。
经过13个多小时的飞行,纽约时间23日下午5点多,CO88航班准点降
落在纽瓦克机场。入关时,美国移民局官员在看了我们的护照后,在我
们老两口的护照上盖上准于居留半年(至11月)的印戳。小孙女持美国
护照,在北京出关和美国入关时只是看看而已。取完行李,交过报关单,
很快就看到在出口处等待我们的儿子。在分别了三个多月之后,小朗朗
又一次扑到爸爸的怀里。
说实话,对乘坐经济舱的普通百姓而言,越洋航班决没有想象中的
那么惬意和浪漫。比不上旅游大巴,也比不上火车卧铺。坐位紧凑,
活动空间小,时间长,涡轮机轰呜不断,想睡睡不着,无聊,打发时
间。
从15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容闳,到半个多世纪前历尽艰难
回国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往返中美都要搭乘海轮横跨几大洋,饱受风浪
颠簸,历时数月半载方抵。更不必说早年那些被殖民者掳去美国当苦力
的华工和怀着对生活的梦想而冒险偷渡者的历程了。
1972年,中美两国的航线随着尼克松访华重新打开。至2000年俄罗
斯开放领空前,中美之间的往返航班均须中途转机或经停第三地。
飞越北极,是人生的一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