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丑化的颠覆——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从说我国的战争题材的 姜文鬼子来了

并非丑化的颠覆——

从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说我国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文/李秋善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几年前我就在网上看过,再次看这部一直没有公映的影片,感慨颇多。
不用看完全片,一开始这部片子就感觉和其它影片不一样,就更别说传统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了。
故事说的是华北一个叫挂甲台的村庄里一个叫马大三的农民,正在和情人做爱呢,祸从天降。影片一开始的这段激情戏,如果论级别的话,不到三级吧。但这也在挑战审查人员的承受极限。
正在做爱的马大三和小鱼儿,被敲门声打断。一开门,一支枪口正对着脑门。这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也没表现过。既然是抓鬼子的人,应该是抗日的队伍,抗日的队伍怎么能拿枪对着老百姓呢?接下来这个拿抢的人说留这儿两个人,你给看好了,顺便给审一审,年三十来取,如果有闪失,要你的命。这话更不像传统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了,抗日的队伍要么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要么是八路军或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从行事方法来看,持枪顶着马大三脑门的应该是游击队。这样表现游击队,也是审查不能通过的。人们心中的游击队员形象都是李向阳那样的。
另外影片中百姓们的麻木也是传统抗战影片中没有体现过的。过去的影视作品,老百姓对鬼子和汉奸都是恨之入骨,所谓同仇敌忾。《鬼子来了》中的百姓们似乎都接受了日本人的占领和统治,用电影中二脖子妈八婶子的话说就是:日本子在这儿八年了,能把我咋地了?这又和传统影视作品相冲突。原来的影视作品,一说鬼子来了,男女老幼都跟着游击队躲进山里,坚壁清野,留在村里就会被三光了。
影片中鬼子们每天都奏着军乐出来游行,给孩子们分发糖果。这也是过去影视作品中没有表现过的。过去的影视作品中,鬼子是见人就打的,一个个横眉立目凶神恶煞似的。把鬼子表现得这么怀柔,也是对传统抗日电影的颠覆。
影片还表现了农民的狡黠、自私、胆小怕事。农民们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可谈。抵御外侮,他们没有自觉意识。他们不敢杀日本人,准确地说,他们不敢杀人。如果能在鬼子的跑楼下像狗一样生存(本片根据尤凤伟小说《生存》改编)就行了。估计日本人没来之前这日子也没好哪儿去。
这游击队(估摸着是)也有些不靠谱,把两个大活人往一个老百姓家里一扔,就再没出现。临走还撂下一句狠话,说这俩人要是有个好歹,要你(马大三)的命。马大三就把这句话转述为要全村人的命。这一点体现了农民马大三的狡猾,让自己的命运和全村人捆绑在了一起。要说这部电影悲剧的起因,就是因为游击队的说话不算话,甚至把鬼子搁在老百姓家里本身就不妥。试想,如果游击队在五天以后把人取走,还有后来的悲剧吗?当然,悲剧的制造者是已经知道自己战败投降的鬼子。你看这日本人多可恶,明知道自己的天皇已经投降了,还血洗了一个村庄。这也是过去影视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
另外,影片中过多渲染了鬼子兵的忠诚、勇敢等武士道精神。这在过去影片中有体现,但像《鬼子来了》中这样的渲染,还是第一次。日本兵的牺牲精神和老百姓的麻木,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极大。剧中两次出现说书人说书的场景。一次是在马大三进城找杀手时在城门口遇到鬼子盘查时,说书人正在粉饰太平。另一次是日本人投降后,国民党接受日军投降时,说书人说的是歌颂抗战胜利的一套了。像梅兰芳先生那样蓄须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的艺人值得尊重。像剧中这样的说书人为了生存说一些违心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书人也得生存啊。
在鬼子炮楼下生存了八年的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因为救了一名鬼子兵,让整个村庄遭到灭顶之灾。农民们的反抗意识是在刺刀捅进自己胸膛时觉醒的,可惜太晚了。中国农民自古就是得过且过的,只要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他们一般都会选择袖手旁观。这和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有关。偌大一个中国,被小日本骚扰欺负了几百年,我们从没有想到去征服一下这个蕞尔小国(元朝尝试过,没成功)。我们的军队假如真打到了日本,日本的老百姓能像我们的百姓那样麻木吗?绝对不会。你可能不愿接受,但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两颗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美国人如果登上日本本土,会遭遇到日本全民的抵抗。事实上日本人也做好了在本土迎接美国人的准备。正是考虑到面对全体日本人作战的艰难,美国人为了减少自己部队的伤亡,才做出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如果没有原子弹的爆炸,日本人也会失败,但盟军特别是美军会损失很大。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人家几万人,甚至几千人就敢长驱直入深入内地。列强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一是瞧不起中国军队,再就是知道中国老百姓是一盘散沙不管闲事。为什么老百姓不管闲事?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政府。政府不善待自己的百姓,你能让百姓有多高的觉悟?如果真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话,日本人早被赶出中国去了,甚至根本就进不来。日本人侵略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四分五裂的中国。正是因为抗战,才让这个国家意识到团结的重要。
全面抗战之初,国民党在正面和日本鬼子打了几仗,都败了。其中淞沪战役几乎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上海的老百姓都积极支援抗战,最后还是败了。接着是上海沦陷、南京沦陷、武汉沦陷,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至重庆。后来敌我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直到鬼子投降,日本人在军事上保持胜势。抗战虽然胜利了,我方谓之惨胜。日本人对美国和俄罗斯都怀着敬畏,表现在俄罗斯方面就是:俄罗斯占领着北方四岛(原属日本,二战时被苏军占领),日本人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可在我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人却采取强硬姿态。尽管日本人向中国投降了,但在日本人内心深处感觉从来没有输给中国人。这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中有所表现。过去影视作品中日本人投降都是低着头的,在《鬼子来了》中鬼子兵尽管放下了武器。头却是昂着的。这样的镜头让看惯了传统抗日题材影片的人们很不爽,但却更接近真实。
拿起刀准备复仇的马大三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拯救的日本鬼子的屠刀下。严格说来是死在自己同胞手里,因为屠杀马大三的命令是接受日军投降的国民党军官下达的。这是姜文要表达的思想。把杀头表现的这么具体,也是过去影视作品中所没有的。
并非丑化的颠覆——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从说我国的战争题材的 姜文鬼子来了
有一个细节大家不要忽略:就是在马大三被砍头的现场,老刽子手刘爷坐在那儿闭目养神,好像在等待着什么。这个不敢杀鬼子的职业资深刽子手,在等待重操旧业屠杀自己同胞的机会,为的是杀人后得点好处。旁边站着做豆腐的四表姐夫。如果让刘爷把马大三砍了,也很具有讽刺意味,但终究没有被花屋小三郎杀死更让人震撼。
花屋小三郎从容地用水洗刀。举起屠刀的一霎那,小三郎看到有一个飞虫飞到马大三的脖子上,他又放下屠刀,把飞虫赶走,接着举起屠刀。这个情节很有深意,看日本鬼子多爱惜生命,连一个飞虫都不滥杀。马大三的脑袋落地后,眼皮眨了眨,嘴角上翘,用剧中四表姐夫的话说,叫做含笑九泉。马大三想的啥是无人知道了。
孔庆东看完姜文的电影《让子弟飞》后评论说:姜文是个思想者。
姜文在电影圈里摸爬滚打多年,他难道不知道像《鬼子来了》这样的电影不会被批准公映吗?要知道你花了真金白银拍出来的片子如果不能公映是肯定要赔钱的。好在虽然没公映,我们却能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姜文钱赔了,这部电影却有着里程碑式的存在价值。姜文电影自《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至《让子弹飞》,每一部都有自己的思想火花。这火花不算绚丽,却依然耀眼。
我们过去的影视作品包括文学作品,总强调其政治意义,也就是歌颂谁的问题。这些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乃至文学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不管是小说家还是电影工作者。都在尝试着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来揭示人性中最不愿触及的那一部分,说白了,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文学作品走在了前面。因为文学作品没有那么严格的审查制度。而影视作品就不同了,不管你识字不识字,电影电视都能看懂,受众太大了。
《废都》和《白鹿原》刚问世那会儿,广电部有文件,说这两部作品不能改编影视剧。这两部作品中有许多赤裸裸的性描写,才让广电部这么紧张。两部作品出版快二十年了,据说《白鹿原》正在筹拍电影。当然,《鬼子来了》的原作也是发表在先的。
《鬼子来了》这样有思想性、有内涵的影片不能公映。那么能公映的影片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过去看过多遍的《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平原游击队》等电影深入老百姓心中。在这些电影中鬼子都是愚蠢得要死。借用《狮子王》中小辛巴对沙祖说土狼的话:你说过,它们(土狼)只是一群流着口水的傻瓜啊!而我们抗日军民却各个有勇有谋。电影中如果出现战争场面,每次都是杀死敌人无数,而我方往往没有伤亡,如果我方有战士牺牲,我看完电影回家后会遗憾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如果都把敌人杀死了,我们什么伤亡都没有,该多好啊!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我方军人牺牲多人还不能杀死对方一人。八一三淞沪会战,许多满怀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还没看到鬼子啥样就倒下去了。有一位参加过那场战役的将军说,我们的军人不怕死,如果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也是好的。可恨的是,我们军人的生命换来的只是敌人的一颗子弹。宋希濂曾说过,鬼子兵单兵作战能力与我方军人比是1:6或1:7。许多国民党士兵是匆匆招募,还没学会打枪就拉上了前线,与穷凶极恶的倭寇作战。日本人几千人就敢冲击你几万人的部队。这就可以解释国民党后来不去积极出击,而是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说白了,打不过人家。八路军也在打了一场百团大战后躲藏起来,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方针做理论指导,看你日本人能待多久。
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给中国人出了口气。也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实力,要知道当初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只有三个师,怎么一下子冒出来一百个团呢?解放后彭德怀被批斗,说百团大战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其实彭德怀搞百团大战毛主席是知道的,战役告一段落,主席还正面肯定了百团大战。面对造反派们的批斗,彭德怀大声说:我的错就是多杀了些日本鬼子。
看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我有许多不解。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没放一枪一炮,把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你说东北军的士兵们怕死吗?那可都是跟着张作霖当胡子起家的班底,专做杀人的勾当。你说张学良怕死吗?他连蒋介石都敢抓,胆子得有多大?那为什么几十万部队就跑进关内去了呢?
这里不得不交代一下,清末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把东三省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日本人赶走了老毛子,东三省又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到了1933年5月31日,何应钦代表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塘沽协定》,更是把长城一线及以北,允为日军驻守,实际上公开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为什么全面抗战在卢沟桥爆发?这是有原因的。即便这样,我还是不能接受东北军不抵抗就撤进关内的举动。
我常常想,如果我处在日本侵华那个年代,我能做点什么?除了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还能做点什么?清末民初有许多人物涌现,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涌现的人物我认为仅次于春秋战国及汉末的三国时期。这些人在日本侵华时大多都在,这帮牛人都没办法,我即使生在那时又能如何?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也更多地了解了历史。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回忆录让我们知道那段历史的许多细节。葛优在《天下无贼》中有一句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我不愿看反应抗战时期的战争片。我们在那场战争中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更多的是屈辱。我们更应该像姜文那样反思,再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不愿看反应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日本人一投降,国共两党都来了精神,双方部队加起来有几百万。日本鬼子在的时候都藏着,和日本人玩躲猫猫(薛岳将军指挥的长沙会战值得赞赏,三次战役歼灭日军十万人,如果再有几个薛岳,战局不至于那么惨。台儿庄战役也值得肯定)。日本人一走都来本事了。八年抗战,国共合作,没有组织起一次针对日本鬼子的大的围歼战,有几次国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把敌人围住了,却打不死。内战开始又是辽沈战役又是淮海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几十万上百万。用这些炮弹打日本人多好啊!中国人的窝里横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次。在一部老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国民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我这么多年也没弄明白,这内行怎么让外行打败了呢?到底是谁内战更内行呢?内战时期,有数以百万记的老百姓给解放军抬担架送粮食。用陈毅老总的一句话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区的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为什么内战的时候老百姓能支持解放军打国民党,而在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老百姓更看重日伪发的那张良民证呢?我的理解是,内战时解放区的人们已经分到了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只有打败国民党。而抗战时期,处于沦陷区的人们,只要能生存,苟延残喘,没有自觉地反抗意识。这在《鬼子来了》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不但不反抗,还渴望和鬼子和平共处,救了鬼子的命,还希望能从鬼子那儿得点好处。从这一点看,在鬼子炮楼下生存了八年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鬼子的残暴。
在姜文的新作《让子弹飞》中有一句台词,张牧之(张麻子)说:我明白了,他们是看谁赢了帮谁。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这不能算中国人势力吧,谁愿意去帮一个要垮台的政权呢,谁愿意去给一个没给自己带来任何福利的政权陪葬呢?
我真正喜欢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是反应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
抗美援朝一战,真正让年轻的共和国立稳了脚跟。《英雄儿女》、《奇袭》,尽管影片中延续了敌人永远是胆小怕死而且是愚蠢的这个老路数,但这一战毕竟是我军主动出击,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军队正面作战。这一战奠定了共和国的基础,影响深远。现在我们的和平环境,也得益于这场战争。
几年前有部电视剧颠覆了过去战争题材的电影中的军人形象,这部电视剧就是《亮剑》。《亮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军人形象李云龙。这个李云龙能打仗,也不拘小节,有匪性。我认为这接近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所具备的条件。过去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如果再出现在新拍影视剧的荧屏上,只能招笑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481.html

更多阅读

陈翔加盟电影《我们约会吧》。 陈翔演的电影

陈翔加盟电影《我们约会吧》。  网易娱乐9月14日报道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快男”的话题远远没有停止。选秀歌手的后续发展显然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人气王”陈翔尽管遗憾止步四强,但凭借其超高的人

声明:《并非丑化的颠覆——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从说我国的战争题材的 姜文鬼子来了》为网友小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