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都知道,“班级无小事,管理出效益”,然而在一次教师会上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观点是“我们的目标不是管住学生,而是要成就学生。”回想赵老师的成长过程,我知道这是他发自肺腑之言。赵老师刚当班主任时,按照“有经验”班主任所说的“要凶一点,不然管不住学生”的心得体会,他实行“从严治班”,态度“来得猛”,方法“来得陡”。但是,他很快发现问题来了,尽管他工作十分投入,对学生也很关爱,而学生并不领情,时常发生师生冲突,班上矛盾重重。学校德育处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和他多次交流沟通。他逐步感受和认同“树德务滋”德育思想的魅力和精髓,认识到德育的关键是用“滋养”和“生长”的方式去“润物细无声”。于是,赵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优化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把握好度及方法多样化中优化师爱艺术,用他的话来说是“处理问题和问题学生时说话要柔和,态度要坚决”。
其实,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像这样把班主任功能窄化为“管住学生”而忽略“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任课教师认为管好学生天经地义是班主任的事,另一方面班主任认为只要班上不出事不违纪就行了而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源于“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本末倒置,管理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在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就明文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所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五种角色功能:心理医生、道德模范、沟通使者、消防队员、灵魂导师。
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为一体的,即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没有以育人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动难以维系和实施。“管理”和“育人”始终是相伴而生的,不可分割。由此,班主任不能演变成“警察”和“救火队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科任教师的忽视“管理”的职责和义务,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放弃管理实际上是主动向学生错误行为缴械投降,这既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两头受害,这就是有的老师“越不管越管不了”的根源所在。只有所有的老师达成教育共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才具有一致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根植于“育人”基础之上的管理更加注重艺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育人必须尊重学生这个特殊的“生命体”,一要看到学生的不成熟性而多包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二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性而耐心等待和促进学生进步和变化;三要看到学生的敏感性而细心和精心实施教育;四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而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五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而不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因材施教,多元评价,积极期待,锲而不舍,教育才是沉稳大气而不功利,温馨亲切而不冷漠,睿智灵活而不呆板。
根植于“育人”基础之上的管理更加注重挖掘每一个教育行为的教育价值,开展工作就不再是简单的“任务驱动”,不再是简单的“功利推动”。而是“发展驱动”。例如,要求学生出操“快、静、齐”就不是为了不被德育处批评,而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风格。例如要求学生发式服饰到位就不是为了应对德育处检查,而是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以及学会审美。
总之,根植于“育人”基础之上的管理力图激发和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欲望和追求,促进学生把学校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实现“不教而为教,不管而为管”。
本文发表于《中国西部.教育》201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