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串讲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串讲

第一篇 企业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 企业

第一节 企业及其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三个要点:

A、 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 盈利 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B、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C、 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二、企业类型

(一)企业类型划分

A、 按 生产资料所有制 性质 划分: 社会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

B、 按企业 所属行业 划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

C、 按企业使用的 主要经营资源 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D、 按企业 规模 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E、 按企业 组织形式 划分:简单综合型企业、简单专业化企业、多元化企业、跨行业综合型企业、企业联合体;

F、 按 市场类型 划分:生产企业、金融企业、信息咨询企业、技术开发与贸易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

G、 按企业 运用的主体技术 划分:传统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二)若干种企业类型简介:

(1)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指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 外方合营者所占股份的下限不低于25%。合营各方对企业承担的债务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是其主要特点。 是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契约式的合营企业。其主要特点是:中外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是按各自投资的資金来确定,而是通过合作各方自行协商、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加以确定。投资方式上,一般是由外国合作者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材料等,中国使用者只提供场地、厂房和可利用的设备设施等。对于收益分配,中外合作者不是按各方出资比例而是根据合同中事先商定的利润分配比例进行分配。一般是外主在合作期限内收回資金,合作期满后不再清算,企业资产归东道国合作者所有。 对于外商来说,一般投资较少,利润率较高,能按期收回投资,风险较小;对中方合作者来说,一般不需要拿出现金投资。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指由外方投资者(包括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租凭土地、独立投资兴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外商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虧。兴办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我们了解国际技术发展情况,为国内企业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开设窗口;增加我国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可扩大就业,为我国培训熟练劳动力。

(2) 私营独资企业和个体企业;

私营企业——由个人独自出资兴办的企业,归出资者个人所有,独自经营,独自对盈亏负责。

个体企业——一般是由个体劳动者兴办,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基家庭成员来完成的企业。 资本投入较低,规模较小。

(3) 高新技术企业;

(4) 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外向型企业——一般是指生产过程基本立足于国内,商品交换活动面向国外市场,产品主要为满足国外用户需要的出口创汇企业。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和经营面向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

跨国公司——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突破了虽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但仅限于在本国投资、本国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完全的国际化经营。

三、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企业具有二重性,原因——

1、 企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协作劳动而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力实际运动的场所,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属性;

2、 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事实上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因而又必然具有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

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生产关系不同。 生产力是相同的,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

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在于:经营方向和技术基础不同。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产品生产和劳务活动的企业。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 大规模 采用机器或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是同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区别。 在手工业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使用的是手工工具,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经验和技艺。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装備与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劳动者能否有效地使用它。

B、 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C、 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 比例性 和 连续性;

比例性:各种机器设备之间的、在生产能力上要相互协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

D、 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第二节 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企业经营方式——即企业资产经营形式,是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

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经营方式是指规范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与 国有企业 之间的权利关系,所确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了企业享有 14 项经营自主权,为国有企业改革传统经营方式,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侵分离与否以及分离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和复杂程度。

两权分离的 根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 和 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原因为——

A、 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B、 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

两权分离,一方面改变资本所有权,所有者享有相应权益,保持着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作为经营管理专家的经理人员有职有权,让他们放手经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政企分开、专家经营的原则。

三、我国国有企业有主要经营方式

主要有:A、股份经营方式;B、承包经营方式;C、租凭经营方式等。

(一)股分经营方式

采用公司制形式改造国有企业,其基本特征——

一是产权关系明晰;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四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份额的多少,作为所有者,将采取 三种 具体经营方式——:

1、 国家独资经营: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如兵器、宇航等)和特殊业务(如国家储备);

2、 国家控股经营:适用于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3、 国家参股经营:除上述企业之外的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

(二)承包经营方式

——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为发包方,经营者为承包方,采取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企业经营者的产生一般通过公开招标、平等竞争的办法来实现,投标者可以是个人、集团(合伙人)或企业法人。

企业承包的主要内容是:包上交国家利润,包完成技术改造任务,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贯彻“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的一种带有过渡性的国有企业经营方式。

(三)租赁经营方式

——指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机构作为出租方,将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衽自主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承租方不得将企业转且。租凭空期限一般为每届3~5年,采取招标办法。

其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区别——

1、 承租方必须提供财产担保;

2、 承租方向出租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

3、 承租方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除享有国家规定的厂长权利,还有任免厂级行政副职、决定企业脱产人员编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经营方向等权利。

租赁经营责任制同承包经营责任制虽是在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按两权分离的原则以契约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責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但租赁经营在两权分离、企业自主经營、自负盈亏的程度上比承包经营更彻底一些。

第三节 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指企业财产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状态,它表明了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分类有——

(1) 按 财产构成划分:

A、 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一人个出资兴办,关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即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

优点——(1)开业与歇业手续简便,产权转上很灵活;(2)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决策快,指挥灵,对市场变公有较强的适应性;(3)产权关系简单清楚。

缺点——(1)个人财力有限,受偿债能力限制,不易取得高额贷款,故难以进行投资规模较大的工商业活动,企业规模一般很小,承受市场冲击的能力弱;(2)企业的生产不易持久。

B、 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 按入股比例承担债务。

优点——(1)克服了个人业主制企业资产规模小的局限性,可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能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活动;(2)合伙人权责明确、利害相关,都有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3)资产数量相对较多,使债人的权益有较可靠的保障,提高了企业信用程度

缺点——(1)合伙制企业的资产规模仍有限;(2)多个合伙人共同经营,容易降低决策效率、贻误时机。

C、 公司制企业(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是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是联合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三个突出特点——

1、 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而个人业主和合伙制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不是法人,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也没有独立于出资者之外的财产,出资者还可按合伙经营协议的规定撤出自己的投资。

2、 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个人业主和合伙企业在经济往来中承担的债务清偿责任是无限责任。

3、 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在所有者手中。

其具体形式有——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等。

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上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其特点是——

股东经协商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额不要求等额,协商确定;l

l 股东人数比股份有限公司少得多,下限为2个以上,上限为50个以下;

l 不发行股票,股东交付股金后,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不能上市交易,只能在公司内部转上;

l 注册资本数量比肥肉份有限公司少,最低限额是:生产经营为主、和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50万元;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10万元;

l 公司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不像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只接受股东的监督,不向社会公开账目。

股份有限公司——指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酱,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汉人。

其特点是——

l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须有发起人,他们负责公司筹办事务,并依法认购公司股份;《公司法》规定,发起人应当有5人以上,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公司的,可少于5人;

l 股东人数较多,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法律规定只有下限而无上限;

l 全部资本划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采取股票形式,通过认购股票筹集资本,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可直接转让,但不能退股;

l 注册资本数量要求较高: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上高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

l 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较高,不仅要接受股东查询,还要向社会公告其财务会计报表。

公司制企业的优越性——

1、 具有大规模筹资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实力,推动保修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有利于资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

3、 公司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会因股东的变化而变动,使公司有较高信誉;

4、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2) 按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和外部的社会联系方式划分:
企业管理串讲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串讲

A、 单厂型企业——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企业。实行全厂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B、 总厂型企业——一般是在装配性行业中,以产品为对象,以装配厂为中心,把有关的一些担负零部件加工协作的工厂组织起来,由总厂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处理对外经济联系;

C、 专业公司——由同一行业中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零部件,或从事同类工艺服务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l 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组成的公司——电力工业、标准件工业公司、棉纺工业公司等,有利于在公司内组织技术交流;有利于按产吕分工,组织专业化生产;

l 按某种产品生产协作配套的需要,把主机厂、辅机厂、零部件厂和工艺协作厂组织在同一公司中,如汽车工业公司、自行车工业公司、家用电器工业公司等:有利于产品生产的配套和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实行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生产专业化。

l 由若干个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类工艺工厂组成的专业公司,如:铸造、锻造、电镀、喷漆、机修、运输等,有利于提高各种工艺技术服务的技术水平,提高全社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 联合公司——由若干个彼此存在一定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不同行业或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工厂联合组成的公司。

l 对同一原料进行连续顺次加工的工厂组成的联合公司,如钢铁联合公司、纺织印染联合公司、农工联合公司等,有利于加强各生产阶段的联系,发展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l 综合利用一种原料、生产出各种不同产品的工厂组成的联合公司,如石油化工联合公司,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防止环境污染。

l 主产品生产同辅助生产、附属生产、副业生产的工厂组成的联合公司,如木材加工同纷纷板制造厂、家具厂组织成公司,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可扩大企业的经营领域,增加企业盈利,以副业支持主业的发展。

E、 企业联合体——即企业群体、经济联合体。

其特征是——

l成员单位拥有独立法人地位,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l 按自愿、平等、互利、互助的原则处理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产品配套、物资协作以及技术转让等生产经营活动时,实行等价有偿的原则;

l 各成员企业之间个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它们以具有某些优势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围绕一事实上的经济目的而组织起来;

l 内部联合分层次,一般由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协作企业三个层次组成,以契约、规章和资产关系等为纽带联结起来;

l 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的设置等问题,原则上自行协商确定。

又可分为——生产型联合体、销售型联合体、生产经营型联合体、科研生产型联合体。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形式的弊端——

A、 产权关系模糊;B、投资主体单一;C、政企职责不分;D、经济效益不佳。

公司制是解决以上弊端的有效措施——

A、 公司制首先可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起来;

B、 公司制通过股权多元化,既能有效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又能大规模筹集资金,分散国有资产的风险;

C、 使产权流动变为现实;

D、 能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党的 十四届 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指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应按不同产业和股权分散程度区别处理。

三、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具有母子公司特征、组织程度较高的企业联合组织。是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而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经济联合体。

其所具备的特点——

A、 具有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

B、 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C、 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连结为主。

改造单厂制企业组织形式,向着 专业化、联合化的企业集团形式转变,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

按企业集团衽联合经营的内容和方式划分,我国的企业集团主有以下几种——

A、产品辐射型(即一条龙企业集团);B、多元复合型;C、项目成套型;D、经营服务型;E、出口导向型。

第二章 企业管理综述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产生与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有意识地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企业管理是协作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调节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调节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企业管理的二重性的含义

二重性——

A、 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 自然 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B、 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 社会 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二)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所管理的 过程 本身具有二重性。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务与维护生产关系两种职能,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故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内容

一、企业管理的职能

企业管理的职能——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所做的理论概括。一般职能包括:一般职能(即合理组织生产力) 和 特殊职能(维护生产关系)。 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

二、企业管理的任务

——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关注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内容

(1) 从 纵向 来看,有:经营战略、决策与计划(高层管理),专业管理(中层管理)和作业管理(基层管理)等三个层次的管理;

(2) 从 横向 来看,有:技术开发管理、生产管理、物资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方法论基础

A、系统论;B、信息论;C、控制论 是企业管理方法论的重要基础理论。

(一)系统论观点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可分为:A、自然系统;B、人造系统。 企业管理是人造系统。

人造系统具有:A、集合性;B、相关性;C、目的性;D、环境适应性 等特点。

(二)信息论观点

信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企业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价值的数据,既包括 数值数据,也包括 非数值数据。

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工程符合:A、完整性;B、准确性;C、及时性;D、适用性 的要求。

(三)控制论观点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如何 调节 与 控制 复杂的系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

控制过程包括 三个 基本 步骤——

1、拟定控制标准;2、衡量实际成果,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找出原因;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根据信息反馈方式,分为——

(1) 简单反馈控制:缺点:反馈时间长;带有“后见之明”的性质。

(2) 前馈控制:最大优点是有“先见之明”。

二、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

——是企业管理在各个管理领域都需要使用的方法。

(1) 按 管理者 与被管理者 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划分:

A、行政方法;B、经济方法; C、法律方法;D、教育方法

(2) 按照 时代特点 划分:

A、传统方法;B、现代方法

(3) 按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划分: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四节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特点:A、科学性;B、群众性;C、先行性

(二)作用:

A、 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B、 是建立正常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C、 是推行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的依据;

D、 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

(三)一般要求:

A、 必须提高对基础工作的认识,并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B、 必须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水平,推进各项专业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

C、 必须加强职工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技术业务培训;

D、 必须有长远系统的打算,扎扎实实地抓,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二、企业管理的几项基础工作——六项

(一)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

(二) 定额工作

(三) 计量工作

(四) 信息工作

(五) 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

(六) 职工技术业务培训

第三章 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企业的领导体制

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关于企业领导层的构成,职责分工、权力划分及工作机构设置等的规定。

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 核心问题——是正确规定企业中行政组织、党组织和职代会三者的地位、责权分工、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企业法》规定,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实行保证监督;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

(一)厂长(经理)负责制

1、 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必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调动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改善和加强领导的重要措施。

2、 厂长的产生:A、政府授权部门委任或招聘;B、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招聘或选举。

3、 厂长的主要职责:

A、 提出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并组织实施;

B、 保证完成国家订货任务,履行经济合同;

C、 注重市场信息,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应变能力 等 8项 职责。

4、 厂长的职权:

A、 包括企业经营工作的决策权;

B、 企业生产行政工作行使统一指挥权;

C、 对厂级副职行政干部有提名权,对中层行政干部有任免权;

D、 对企业职工有奖惩权;

E、 对外部无偿抽调企业的物资和资金以及对劳务和各种费用的不合理摊派有权拒绝;

F、 有提请复议权。。

(二)企业党组织的工作

企业党组织是 企业的 政治 核心。

1、 企业党委的主要任务: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考察和监督,推荐中层行政干部;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职代会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对企业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搞好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

2、 保证监督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内容有——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方向;企业职工能够充分享有民主权力;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企业遵纪守法,维护国定利益和企业的佥权益等。

方法:组织学习,定期听取厂长的工作报告,加强纪律检查工作,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监督干部。

(三)职工民主管理

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职代表有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计划以及各种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职权。

工会的工作内容概括为——职代会前是“筹备处“;职代会中是“秘书处”;职代会后是“办事处”。

二、我国公司制企业的领导体制

公司制企业是由一个 法人治理结构来经营管理的。 法人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即经理班子)和监事会 四 个部分组成。

股份公司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有——

(1)重要人事的决定权;(2)重大事项决策权;(3)利润分配权;(4)公司资本重大变动的处置权。

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董事会。在经营管理方面,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外代表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职权——

(1) 负责公司经营决策及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包括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2) 提出有关股东财产重大变动和受益的方案,供股东会审议决定;

(3) 掌握重要的人事权,由董事会负责任免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并决定他们的报酬。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董事长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有 3项权力。

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依法行使职权。经理班子的组成有——经理、副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 经理既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负责人,也是董事会决议的执行人。其主要职权有——

(1)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2)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处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3)负责公司的组织设计;(4)在人事权方面,有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角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直接聘任或角聘其他负责管理人员。

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其负责监督董事会和以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与董事会并立,直接向股东报告,对股东会负责。其成员不少于3人。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理事。

第二节 企业的组织机构

一、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A、 任务目标原则——以企业的战备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

B、 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注意的几点有:(1)分工要适当,不是越细越好;(2)简单地合并科室不是良策;(3)加强协作,使组织内部有良好的横向协调。

减少“扯皮”的措施有——

a、实行系统管理;b、设立临时的或常设的委员会、小组、会议等,以实现协调;c、采取矩阵组织结构,加强科室之间的横向联系;d、制定管理工作流程,完善规定制度;e、创造协调的环境。

C、 指挥统一的原则——机构设置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1)实行首长负责制(即一个人全面负责、全权指挥);(2)正职领导副职;(3)一级管一级(逐级指挥、负责,形成“指挥链”,不得截止级指挥);(4)实行直线—参谋制。

D、 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有效管理幅度,是决定企业设置几个管理层次的一个基本因素。(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E、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有:

(1)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与权力;(2)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要一致;(3)责任制须同相应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F、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指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化与分散化。

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有——

(1)企业规模(规模大,分权应多);(2)生产技术特点;(3)管理专业工作的性质(即人权、财权、规划权宜于集中,专业工作等权限宜于分权);(4)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干部素质。

G、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强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H、 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开设置的原则;

I、 精简机构的原则——基本的两条为:

(1) 必须在保证完成企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讲精简,不能为精简而精简;

(2) 取得精简机构的成功,关键在于加强人员培训和改进管理工作。

二、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与选择

(一) 以集权为主的职能制结构

——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1) 特点是:A、企业的第一级机构按不同职能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B、实行直线——参谋制;C、企业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2) 优点:A、分工严密,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B、上下级关系清楚,易于保证集中统一指挥;C、第个部门衽专业分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D、每个管理人员都固定地归属于一个职能机构,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

(3) 缺点:A、容易产生分散主义,矛盾较多,使最讷愤愤以的协调工作量很大,易陷入日常事务;B、横向协调差,使企业对环境变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组织系统的适应性不好;C、不利于在企业内部培养出全面的管理人才。

(4) 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以及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

(二) 以分权为主的事业部结构

(1) 基本特点是:按企业所经营的各种事业(如产品)来划分部门,称为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是相当于分公司性质的自治单位,企业将相当大的权限下放给事业部,他们在企业统一领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各事业部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

(2) 与集权的职能制结构的区别:企业最高领导层之下的第一级管理部门是按事业部来分设还是按职能部分设。而事业部内部和公司总部,仍是按职能结构来进行组织设计。

(3) 优点:A、按“下午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原则,既有利于企业的上层领导摆脱行下事务,又有利于各事业部在企业总政策的控制下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B、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好的适应性,各事业部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化,作出相应的决策;C、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D、各个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易于建立衡量管理人员成绩和效率的村准,便于考核;E、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

(4) 缺点:A、用人多、费用高,在经济低速成长时期,较为突出;B、事事业部容易只考虑本事业部的利益,闹本位主义,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5) 适用于品种多样化、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三) 模拟分权制的组织结构——参照事业部制的原理,针对不同条件而加以改进的一种变形结构。 是把企业分成若干“组织单位”,各自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有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不象事业部拥有真正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组织单位间按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来进行交易。目的是:调动企业各级组织的积极性,改善经营管理。适用于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化学工业公司等。其规模大,生产技术联系紧密,内部协作关系十分密切,完全独立经营也不合适的企业。

(四) 矩阵组织结构——亦称规划—目标结构。 是一种辅助形式。

(1) 特点是:既有按职能划分的纵向管理系统,又有按工程(或规划项目、产品 划分的横向管理系统,纵横结合,形成矩阵。

(2) 优点:A、灵活、适应性强;B、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C、每个工作人员的整体观点得到加强,有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

(3) 缺点:A、稳定性差;B、结构较臃肿,用人较多

第四章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企业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灵之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

其所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A、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B、竞争加剧;C、企业规模扩大。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企业文化的内容的 三个 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中层、深层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特征:A、隐形性;B、潜移性;C、稳定性;D、可塑性;E、继承性。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A、灵魂作用;B、凝聚作用;C、约束作用

意义——把两个文明建设一齐落到实处;更有效地进行职工队伍建设;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旺盛的活力。

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两者相同点——A、工作对象均为企业职工;B、工作目标均为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C、工作性质均为做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D、工作主体是一致的,都是专业工作者和职工群众;E、工作准则是相同的;F、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相同的。

两者差别——企业文化角度上看,它包含有理性文化(价值观)、制度文化、外显文化等;就价值观念,既有人们在物质创造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又有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汲及的范围要窄,主要两方面问题:一是用什么思想作为规范去做好人的工作;二是用什么方法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塑造

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A、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B、 汲取古今中外文化营养来塑造企业文化;

C、 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D、 企业领导身体力行,党政工团协同努力地去塑造企业文化。

第二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是由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决定的。另外,由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上内外部的影响,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在一部分人中泛滥起来,为此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根本任务——对广大职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法东思想教育,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作风,激发职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内容有两项——一是对职工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企业面临临的形势及职工的思想状况对职工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4、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 国内和国际形势教育;

2、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

3、 厂规厂纪教育;

4、 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对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岗位变动、分配等方面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5、 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

6、 根据每个职工的具体思想情况而进行的个别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A、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 民主原则;

C、 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原则;

D、 以正确教育为主的原则;

E、 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职工实际困难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F、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与方法

第五章 工资分配

第一节 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是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物质利益原则——指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要利用物质利益这个动因,调动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

按劳分配原则)指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原有等级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等级工资制有两类——

职务等级工资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规定的工资制度。

工人等级工资制——根据工人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复杂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划分为若干技术等级,按技术等级规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的制度。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三个 因素决定。

其弊端——“低、平、死、乱”:工资水平低,有平均主义倾向、工资管理体制过死、工资标准乱等。

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基本形式。

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要求

(1)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实行职工收入能高能低;

(2) 全面体现不同形态的劳动,建立起以工资为主体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在内的科学完备的工资制度;

(3) 把工资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它的各种作用:激励、凝聚、导向作用。

(4) 职工劳动报酬货币化、工资化;

(5) 追求高效率,实行高工资。

第二节 工资制度的内容与类型

一、结构工资制,即组合工资制、分解工资制。

组成——基础(本)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奖励工资等。

长处——

(1)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择优上岗,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

(2) 工资同技术职称、资格脱钩,只与职务挂钩,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原则,有利于提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并高薪聘用他们;

(3) 工资同企业的总体效益以及职工个人的工资成绩挂钩,既可增强职工的“企业意识”,又可贯彻多劳多得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

(4) 有利于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主义;

(5) 可简化工资的计算与支付办法。

二、其他类型的工资制

主要有:浮动工资制、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某些特殊的工资制(专家/能手高薪制、提成工资制、年薪制)。

三、奖金制度——一种辅助工资形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及时性的特点。

其种类有:综合奖、单项奖、超额奖、其他奖金等。

四、津贴制度

是按劳分配的补充形式,如高温、保健津贴。

第三节 工资形式

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辅助形式)

一、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根据职工工资等级所示的工资额,按实际劳动时间来计算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主要根据:A、劳动时间;B、工资等级 来确定工资。

三种计时工资:小时工资、日工资、月工资制。

优点:简便易行,在工资等级标准合理的情况下,是符合按劳分配要求的;对保证劳动者有基本的工资收入也有好处。

缺点: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多少、好坏的差别;不能及时反映劳动者实际作业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变化;工资等级一经确定,在下次升级提薪前,工资收入额是固定不变的。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物质激励作用较弱。

二、计件工资

——是根据职工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或作业数量,按既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和支付职工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优点:反映不同等级工人之间的劳动差别,以及同一等级工人实际劳动成果的差别,比较彻底地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有利于促进职工充分利用工地,促进职工钻研技术业务,提高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改进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副作用: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安全生产和职工工健康,不注意受扩机器设备;工作挑肥拣瘦,甚至弄虚作假;前后工序的生产效率不平衡,生产过程中在制品流转不畅,给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有条件限制:工人或生产级的生产成果能够单独地统计计量;产品品种较固定,属于批量生产,生产任务饱满,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有保证;有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生产技术管理达到一定水平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且采用计件工资制。

具体形式有:直接无限计件工资制、直接有限计件、累进计件、超定额计件、计件奖励、间接计件、包工 工资制等。

第四节 职工福利与劳动保险

一、职工福利和劳动保险的性质和意义

职工福利——是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办的集体福利设施、提供职工生活补贴等,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劳动保险——是以保险的形式,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的一种物质帮助,是职工享受的社会保险。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保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改革

今后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把不宜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出去。

三、劳动保险的内容与改革

劳动保险的内容——主要有:职工生育的劳动保险待遇;职工年老退休、离体等劳动保险待遇;职工病、伤、残、亡劳动保险待遇;失业保险等。

今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失业保险费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统一筹交。

第二篇 经营战略

第六章 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第一节 经营战略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前景

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提出的,国内外企业经营战备提出的共同环境特点是:

A、 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B、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C、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D、 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E、 社会、政府和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F、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经营战略的概念和特点

战略——指带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要谋划与方略。

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为谋求生存和不断发展而作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其含义为——企业变革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即(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企业变革的重大问题;(3)变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目标;(4)变革与发展的途径。

主要特点—— A、全局性;B、长远性;C、抗争性;D、纲领性;E、相对稳定性。

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特点——

A、战略决策对象的复杂性;B、决策信息的不确定性;C、决策条件和结果的风险性;D、方案评价的困难性。

三、制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A、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B、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C、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结构,谋求理想的经济效益;D、科学安排企业高层工作的要求。

地位——经营战略决策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重要性——

(1)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企业管理周期的四个阶段为:战略制定的准备工作;战略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工作(即经营战略决策);战略决策方案的具体化即战略规划工作;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工作。

(3) 企业经营战略决议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纲领。

第二节 经营战略的重大关系、内容和体系

一、经营战略制定须考虑的重大关系

1、 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

2、 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卖与买、选择与被选择、争夺与被争夺的关系;

3、 企业与供应者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卖与买、选择与被选择、争夺与被争夺的关系;

4、 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相互关键、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

5、 企业与经销者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卖与买、选择与被选择、争夺与被争夺的关系;

6、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7、 企业与社区的关系;

8、 企业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等。

二、企业经营战略内容

1、 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是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对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起统率、灵魂、导向作用。

2、 战略目标——指企业以战略思想为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是经营战略的实质性内容,是构成战略的核心。正确的战略目标是评价和选择经营战略方案的基本依据。

3、 战略重点——指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燕尾服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是企业资金、劳动和技术投入的重点,是决策人员实行战略指导的重点。

4、 战略方针——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起导向、指针、准则作用。;

5、 战略阶段;

6、 战略对策(经营策略)——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三、经营战略体系

企业经营战略体系由 总体战略 和 职能战略 组成。

总体战略——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资源供应、企业实力、国家政策、社会要求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统率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谋划与方略。

职能战略——即 分战略,是指按不同专业职能对总体战略进行落实和具体化的战略,通过选择和实施职能战略,保证总体战略的实现。

第三节 经营战略管理

一、经营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广义概念——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的管理;

狭义概念——是指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过程所进行的管理。

战略管理的特点——

A、全程性;B、未来性;C、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D、高层性。

二、经营战略的制定

一般程序为——

1、 形成战略思想;

2、 进行环境调查;

3、 拟定、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4、 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

三、经营战略的实施

战略实施应把握的原则——

1、 目标分解,任务合理的原则;

2、 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原则;

3、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4、 适应变化,机动灵活的原则。

四、经营战略的控制

步骤——

1、 确定控制标准;

2、 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

3、 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4、 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

选择控制方式——A、避免控制;B、直接控制。

按阶段不同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选择控制方式,要考虑:一、控制的可行性;二、控制要求、控制量和控制成本。

第四节 经营战略的领导与组织

一、经营战略的领导

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A、品德高尚,志向高远;B、思维敏捷,知识渊博;C、心理健康,个性优异;D、足智多谋,能力超群;E、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组建领导班子的原则是——

1、 选择首要领导的原则;

2、 首要领导组阁的原则;

3、 能力匹配,优化组合原则;

4、 合作、和谐原则。

二、经营战略的组织

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选择适合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服从和服务于战略。

可供选择的组织结构有——

1、 职能制组织结构;

2、 事业部组织结构;

3、 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

4、 矩阵组织结构

第七章 企业战略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

企业外部环境——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物质资源等环境。

一、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必要性

1、 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 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3、 提高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二、 企业外部环境一般内容的调研

(一) 政治环境分析——

国内政局、国际政局、国内政治经济任务和政策环境分析

(二) 经济环境分析

1、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2、 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育情况分析

3、 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4、 国际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三) 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文化环境分析、技术环境分析

(四)资源环境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调研;资源供应情况分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分析。

第二节 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的调研

一、市场需求分析

顾客形成企业的市场,市场需求分析主要内容——

1、 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主要调研用户的现实需求和用户的潜在需求;

2、 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3、 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可分别从生活资料产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两个方面来分析其需求的发展趋势;

4、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主要是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自然、心理、产品等因素的分析。

二、竞争状况的分析

1、 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

(1) 对手厂的数量、分布、所属部门和行业;

(2) 全部竞争对手的生产总规模;

(3) 可供产品的总数量

2、 竞争对手竞争能力的调查;

(1)资金握有情况;(2)企业规模;(3)技术水平;(4)技术装备情况;(5)产品情况;(6)服务工作情况;(7)市场占有率。

3、 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

4、 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1) 将要出现的新的竞争对手情况;

(2) 调查由弱变强的对手情况。

第三节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一、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目的

内部条件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工作情况,分析 的目的在于——

1、 搞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 查清造成劣势的原因,找出内部的潜力。

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内容

1、 企业一般情况分析。包括:

(1) 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

(2) 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3) 企业管理素质分析;

(4) 企业技术素质分析;

(5) 企业生产条件分析;

(6) 企业营销情况分析;

(7) 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8) 企业资源供应分析;

(9) 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2、 企业经营实力分析

(1) 产品竞争能力分析;

(2) 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3) 生产能力分析;

(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 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 战略综合分析

一、战略综合分析 内容和目的

内容——1、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风险的分析;2、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目的)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战略综合分析的方法

1、 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法——即十字形图表法。主要特点是:把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企业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

2、 波斯顿矩阵分析法——将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标准并形成矩阵图形:双高位置——明星区;双低位置——瘦狗区;需求增长率高,而相对市场占有率低——野猫区(即风险区);需求增长率下降,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区——现金牛区(即厚利区)

3、 麦肯西矩阵分析法——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成,形成矩阵。 明星区——重点投资;野猫区——增加投资或维持;现金牛区——挤干榨尽多作贡献;瘦狗区——放弃。

第八章 企业经营战略决策

第一节 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决策

一、企业使命决策

企业使命——指企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国民经济中所担当的历史责任。

使命的内容——1、经营哲学;2、企业宗旨。

企业使命决策实质上是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包括三个内容——

1、 坚持企业原有使命的决策;

2、 扩大企业使命的决策;

3、 改变企业使命的决策。

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1、 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2、 市场需求;

3、 竞争态势;

4、 企业实力。

二、企业战略目标决策

企业战略目标——把企业经营的目的转化为多方面的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该具体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应达到的经营水平。 由四类目标组成——

A、发展性目标;B、效益性目标;C、竞争性目标;D、利益性目标。

战略目标决策主要包括——1、战略目标水平的选择;2、重点战略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一、企业总体战略分类

总体战略——企业在对内外环境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企业实力、國家政策、资源状况和社会要求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指导全局性长远性的发展谋划和方略。

分类——

1、 按企业成长模式和经营领域分——

A、工厂生产规模战略;B、企业规模经营战略;C、多角经营战略。

2、 按企业 战略起点不同,即发展态势不同分——

A、发展型战略;B、稳定型战略;C、紧缩型战略。

3、 按 竞争态势 分——

A、进攻型;B、赶超型;C、防御型;D、转移型。

4、 按 战略中心不同 分——

A、低成本战略;B、差异化战略;C、重点化战略。

二、企业总体战略决策

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有一个总体经营战略,即企业只能从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一种分类中,从若干个总体战略中,选择出一个满意的总体战略;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从综合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带综合性的总体战略。

企业进行总体经营战略的决策,应 对各种战略要素的主要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第三节 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一、企业职能战略的特点和类型

即 分战略,指按不同的专业职能对总体经营战略进行落实与具体化的战略。

其特点——A、从属性;B、单一性;C、针对性。

类型有——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营销战略、价格战略、财务战略、成本战略、生产战略、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组织战略等。

二、企业职能战略决策

1、 重点职能战略的选择;

2、 职能战略本身的决策。

重点职能战略——即实施总体经营战略起 关键作用 的职能战略,一般可选 市场战略、产品战略、质量战略、技术战略等作为重点战略。

产品战略 有——品种单一化、品种多样化、品种齐全化、单系列产品、多系列产品、全系列产品、产品独特化、产品结构高级化 战略。

产品质量战略 有——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外国先进标准、竞争质量标准、用户满意标准 战略等。

市场战略 有——扩张型、维持型、撤退型 市场战略等。

第四节 企业经营计划

一、经营计划的特点和作用

经营计划——是根据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窨上所作出的统筹安排。

特点——A、决策性;B、效益性;C、开放性;D、全面性;E、长期性;F、灵活性。

作用——

1、 对经营战略决策方案在有关单位的落实起着协调作用;

2、 对方案所需资源起着合理分配作用;

3、 对方案的顺利实施起着保证作用。

二、经营计划的分类和内容

1、 从 计划 对象上 分——综合性、单项性 经营计划;

2、 从 计划 期限上 分——长期(5年以上)、中期(2~5年)、短期(1年以下)经营计划。

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目标和指标、方针和策略、项目计划及方案、综合平衡、执行部署。

三、经营计划的编制、执行和调整

编制步骤——

1、 调查研究,确定编制计划的前提;

2、 统筹安排,确定目标;

3、 拟定方案,评价选择;

4、 综合平衡,编制计划。

其执行,主要方式是 实行 目标管理和方针展开。

其调整,主要方法是: 滚动计划法和启用备用计划法。

第三篇 技术开发

第九章 技术开发管理

第一节 技术开发的种类与对象

一、技术开发及其种类

技术开发——是指对于企业中第一次应用或出现的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创建、学习、适应、消化、掌握、修改等过程。

分为 4 种类型——小革新、小发明、局部创新与发明。

二、技术开发的对象

开发主要有:产品开发;设备工具开发;生产工艺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开发;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等。 产品开发是主要内容,“龙头”作用。

第二节 技术开发的途径和条件

一、 技术开发的途径

——独创型;引进(转移)型;综合与延伸、总结提高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二、技术开发的条件—— 5 方面:

1、 科学技术工作队伍;

2、 技术开发的经费;

3、 技术开发的装备;

4、 技术开发场所;

5、 科学技术情报。

第三节 技术类型、技术结构和技术配套

一、技术类型

1、 按技术的 形态 分:物质形态、智能形态技术。

2、 按技术 产生的时间 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

3、 按 新、老技术相互关系 分:代替技术、极限技术。

二、 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指不同类型技术之间的质的组合与量的比例关系。

1、 合理技术结构的意义:A、技术结构是企业结构的重要内容;B、技术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C、合理的技术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以及企业所在地区人力、物力等资源,保证企业技术开发顺利进行,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

2、技术结构的主要内容

(1) 要素结构——指构成技术的诸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各成分这间的质的差异和量的比例关系。

(2) 层次结构——指不同水平(先进、中间、初级)的技术之间的比例关系。

(3) 相关结构——指在技术系统内,从技术的相关性角度来考虑技术结构,即主体技术、共有技术、相关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序列结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技术的先后程序来考察技术的结构,即产品的设计技术、测试技术、工艺技术、检验技术、操作运营技术、保养维修技术等。

三、技术配套

技术配套——指技术的成套性。 注意技术要素内部的配套;技术要素之间的配套;技术要素与其他项目之间的配套。

第四节 技术的评价和应用

一、技术的评价

——指对技术开发的过程及成本果,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的全面审查、综合分析和比较鉴别。其目的主要是为新技术的采用、改进、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技术评价的原则——

A、 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与生产可生性相结合。

B、 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

C、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2、 技术评价的内容——

A、 技术价值的评价: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

B、 经济价值的评价;

C、 社会价值的评价。

3、 技术评价的方法——

A、 经济评价法:将预测收益同预计费用对比,计算出收益率(即收益指数);

B、 综合评价法。

二、技术成果的应用

决定的 2个 条件——A、成果的技术成熟性;B、成果的技术适应性。

要做好的工作有——

1、 认真细致地做好推广应用中的思想工作;

2、 技术成果抗议以后,做好相应工作,从制度上、组织上巩固成果的推广应用;

3、 技术成果投产后,要注意改进和提高。

第五节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技术开发最主要的是产品开发。 准备工作有——设计准备、工艺准备、试制鉴定。

一、 设计准备:编制新产品开发方案——》编制设计任务书——》正式进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从明确设计任务开始到确定产品的具体结构为止的一系列工作均属 设计准备工作。

1、 对产品设计的要求——

A、 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即保证产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质量;

B、 还要满足制造要求,主要是结构工艺性好,便于加工制造;

C、 产品继承性好,即通用件、标准件比重尽可能高,结构典型化;

D、 设计的产品应能保证尽可能高的制造经济效果,各种消耗少,成本低。

2、 产品设计程序——三个阶段: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

二、工艺准备

工艺准备是保证新产品试制和正式生产达到设计要求,指导工人操作,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决定产品制造经济效果的重要五一节。 其内容有——

1、 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分析与审查;

2、 工艺方案的编制;

3、 工艺文件的编制;

4、 工艺装备的设计;

5、 日常工艺管理。

三、试制鉴定

目的——A、对产品设计、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进行验证,肯定正确的,修正不足或错误的部分,最后使之定型;B、使广大职工熟悉和掌握新产品,从而为新产品顺利投产创造条件。

1、 试制程序——两个阶段:样品试制、小批试制。

2、 试验与鉴定——

第十章 价值工程

第一节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一、价值的含义

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含义——是指产品功能与成本之即,即 价值 = 功能 / 成本

二、产品功能的定义

功能——是指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属性。

产吕功能——是指产品的用途,即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应起的作用。

三、产品成本的含义

价值工程中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直到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此时期内,所发生的与产品有关的各种费用 之和 便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包括:A、生产制造成本;B、使用成本。

四、价值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其特点是——

A、 以提高产品价值为准则;

B、 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C、 以集体的智慧进行改革者 创新为基础的有组织的活动。

第二节 价值工程的基本程序

价值工程的工作过程——是对分析对旬(产品或作业)提出程序式的问题,找出产品在功能上和成本上存在的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产品价值。

价值工程的程序包括 3 个基本步骤 和 12 个详细步骤,顺序回答和解决 7 个问题。

一、选择价值工程对象

一般应选择以下两种情况的产品:

1、 改进功能和降低成本的潜力比较大者;

2、 生产经营上迫切要求改进者。

选择方法有——ABC法;产品寿命周期法、用户评分法等。

二、收集情报资料

如对象为某一产品,通常要收集的资料有——

使用方面的资料;市场方面的资料;技术方面的资料;经济方面的资料;本企业方面的资料等。 收集的情报,关键在于 可靠性。

三、产品功能分析

产品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关键五一节。 目的:为了明确产品的必要功能,搞清产品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产品合理的功能结构。 四项内容——

A、明确功能要求;B、功能定义;C、功能分类;D、功能整理。

四、产品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值——就是定时地控讨功能的价值。

用某些具体方法找出实现某一功能的最低成本(或必要成本),以此作为功能评价的基准(称为功能评价值),用实现该功能的目前成本相比,其比值就是评价这一功能的价值系数。 价值系数 小于 1的功能,应作为价值工程活动的重点对象。

求功能价值系数的具体步骤为——

A、计算目前成本;B、确定功能评价值;C、确定价值系数;D、计算成本降低幅度。

五、提出改进设想

六、分析与评价方案

方案评价和选择的方法有:公有制点列举法、直接打分法、加权评分法、组合法等。

七、试验与定案

八、检查实施情况,评价活动成果。

方案完成后,要评价经济效果,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有:全年净节约额、节约倍数、节约百分数。

第三节 价值工程的推广应用

凡是有功能要求和需要付出代价(费用、时间)的地方,都可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分析。

应用和推广价值工程,应注意: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组织领导,建立奖励制度,坚持科学态度。

第四篇 生产管理

第十一章 生产过程组织

第一节 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一、生产过程及其组成

产品生产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直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过程。

由四部分组成——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

基本生产过程是核心,细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 工艺阶段,工艺阶段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的工序,工序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

二、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要求是——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单向性;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

第二节 生产类型

一、 按 生产技术的 特点 分:合成型、分解型、调剂型、提取型。

二、 按 接受生产任务的 方式 分:订货生产试式、存货生产方式。

三、 按 生产连续 程度 分:连续生产型、间断生产型。

四、 按 产品生产的 重复程度 和 工作地专业化程度 分: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大批、中批、小批)、单件生产(即单件小批生产类型)。

第三节 基本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单位,包括:分厂、车间、工段、班级。 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

一、 工艺专业化:即工艺原则——按生产工艺特点设置生产单位。

优点:

缺点:

二、 对象专业化,即对象原则——以产品(零件、部件)为对象设置生产单位。

优点:

缺点:

两种组织形式在实际应用时,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形式,称混合原则。

第四节 流水生产组织

流水生产——即流水作业或流水线,是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是劳动分工较细,生产效率较高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一般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顺序地通过各个 工作地,进行加工并出产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一、 典型流水生产的特点:

1、 流水线上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零件),其生产过程是连续的;

2、 流水线各个工作地按照产品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列的,每个工作地只固定流水线完成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3、 按照统一的节拍进行生产;

4、 流水线各工作地的生产能力是平衡的、成比例的,各道工序的单加工时间等于节拍或节拍的倍数;

5、 流水线设有专门的传递装置,产品按单向运输路线移动。

二、 流水线的形式:

1、 从生产对象的移动方式:有产品固定不动流水线、产品移动流水线;

2、 从流水线生产对象的数目:有单一品种流水线、多品种流水线;

3、 从流水线产品轮换方式:有不變流水线、可变流水线(又分为成批和混合流水线);

4、 从生产连续程度:有连续流水线、间断流水线

三、 流水生产的优缺点

优点:能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等性、比例性、单向性以及均衡性的要求。

缺点:不够灵活,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产品产量和品种变化的要求;工人干活单调、紧张、容易疲劳等。

四、 组织流水线的条件:

1、 产品品种稳定,社会需要量大;

2、 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定型,产品是标准化的,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 原材料、协作件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时供应;

4、 机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5、 各生产环节的工作能稳定地达到工作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生产在流水线上进行

第十二章 劳动组织和劳动定额

第一节 劳动组织

一、企业定员

企业定员——是指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也称人员定额或用人标准。

(一) 定员的作用——

定员是企业劳动计划工作的基础,定员可促进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定员对新建企业来说,可有计划地配备各类人员,防止过早过多地招工。

(二) 定员的范围——

包括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本生产工人、辅助生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无关的其他人员

(三) 定员的要求——

定员水平要先进合理;定员依据要科学;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定员标准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提高。

(四) 定员标准——

由定员标准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定员所作的统一规定。

按管理体制的分级分类有:国家定员标准、行业定员标准、地方定员标准、企业定员标准。

按定员标准综合程度分有:单项定员标准、综合定员标准。

(五) 定员方法——

按劳动效率定员、按设备定员、按岗位定员、按比例定员、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按零基定员。

(六) 定员的组织工作——

1、 定员要从实际出发,不同情况的企业定员工作可以有所不同;

2、 定员要走群众路线;

3、 贯彻好定员标准;

4、 加强定员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劳动管理制度。

二、作业组的组织

作业组——是企业劳动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为完成某项工作而相互协作的有关工人组织在一起的劳动集体。 何种情况下组建作业组?————

1、 生产工作不能直接分配给每个工人去韵进行,而必须有几个工作共同完成时;

2、 看管联动机和其他大型、复杂的机器设备;

3、 工人的工作成果,彼此有密切联系,为了加纱劳动的协作和配合;

4、 为使生前的准备工作、辅助生产工作和基本生产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配合,可组织综合性的作业组;

5、 当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地,或没有固定的工作任务时,为便于调动和分配工人的工作,可组织工作组。

考虑的三个问题:

1、 配备一个称职的组长;

2、 组内每个成员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 合理配备作业组人员。

三、工作轮班组织

形式有: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四班交叉作业制、四班三运转制等。

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1、 合理安排各班工人的倒班;

2、 合理组织工人的轮休;

3、 合理安排各班人员力量;

4、 加强夜班生产的组织领导;

5、 划清各个轮班的责任,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

四、工作地组织工作

工作地组织工作——是要在工作地上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科学地组织起来,正确地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人、机、物之间有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包括:合理装备和布置工作地;保持工作地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正确地组织工作地的供应和服务工作。

第二节 劳动定额

一、劳动定额及其作用

劳动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时间定额、产量定额,还有:看管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

直接作用——A、组织生产;B、组织分配。

二、工序结构分析和工时消耗分类

(一) 工序结构分析: 工序是劳动定额的基本对象,工序结构分析是工序的细分化。两种情况——

1、 按机动系统把工序细分为:工步、走刀;

2、 按手动系统把工序分为:操作、动作。

其目的是:制定要素的标准时间,从而组合成工序单件作业时间标准。

(二) 工时消耗分类及代号:

工时消耗可分为:定额时间(包括准备与结束时间、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非定额时间(包括: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

三、标准时间构成与计算

标准时间——指具有平均技术熟练程度的操作者,在标准作业环境和条件下,以正常作业速度和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总时间。

标准时间与定额时间的区别——

前者是以标准(典型)的作业环境和条件以及标准作业方法为基础制定的,一般是指国家、行业管理单位制定的定额“标准时间”;后者是以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合理作业方法为基础制定的,是指企业制定的“定额时间”。

当企业条件和标准(典型)条件不一致时,企业可用“标准使用系数”,将“标准时间”调整为“定额时间”。

标准时间与定额时间从构成的内容上看是一致的,都是由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以及准备与结束时间组成,只是工时消耗水平存在差异。

计算标准时间的方法:多工序批量生产标准时间计算;单工序专业化生产标准时间计算。

四、劳动定额的管理

4 个基本环节——

1、 劳动定额的制定:

总的要求是快、准(是关键)、全。 方法有: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汉、类推比较法、工时测定法、定额标准资料法。

2、 劳动定额贯彻:

——指制定和修订后的劳动定额通过行政部门颁布,使劳动定额得以实施的过程,要做好的工作——

A、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B、 及时将劳动定额下达到班组和个人;

C、 实现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D、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定额工作人员。

3、 劳动定额统计:

4、 劳动定额修订——指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变更,以及生产水平和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对现行劳动定额所作的修改。

第十三章 生产计划

第一节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及编制

一、生产计划的指标

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产值等。

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增加值。

二、计划的编制

(一) 生产计划工作的原则: 坚持 以销定产。

(二) 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

1、 调查、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2、 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3、 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4、 报请在关部门批准或备案,最后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第二节 生产任务的统筹安排

一、产量优选

——实质上是解决产量和利润的关系,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产量定多少使利润最大。

方法有——盈亏分析、线性规划 等。

二、产品出产进度安排

方法:依据企业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生产任务饱满或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企业,可实行均衡安排,具体形式有 4 种: A、平均分配;B、分期递增;C、小幅度连续增长;D、抛物线递增。

产品需求具有季节性的企业,有 3 种安排方式:均衡、变动、折衷 安排方式。

三、品种搭配

要注意的问题:

1、 对企业经常生产,数量较大的主要产品,采用“细水长流”的方式;

2、 对于同类型(同系列)产品宜采用“集中轮番”的安排方式;

3、 新老产品交替要有一个交叉时间;

4、 尖端与一般产品,复杂与简单产品,大型与小型产品,均应合理搭配;

5、 各种品种轮番时,谁先谁后,应考虑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完成期限、关键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期限等因素。。

四、安排车间任务

要求——

1、 必须保证保修企业的生产计划得到实现;

2、 要缩短生产周期和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

3、 要充分利用车间的生产能力。

安排车间任务的方法:先安排基本车间的生产任务,后安排辅助车间的生产任务。

第二节 设备负荷平衡核算

——是将企业生产任务同企业车间现有机器设备的能力进行核算和对比。

目的是:检查生产能力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检查各季、各月设备的负荷是否均衡。

一、设备负荷平衡核算的概念和依据——

年(季)度生产指标;现有设备的数量及其在计划期内的变化情况;单位产品工时、台时定额;定额实际完成情况资料;计划期工作制度;设备检修计划等。

二、设备负荷平衡核算的方法

步骤和方法——

1、 计算同类设备组应承担的生产任务 所需 台时数;

2、 计算同类设备组计划内的 有效 台时数;

3、 计算同类设备组计划其的 负荷率。

第十四章 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

第一节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内容与作用

一、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内容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主要内容有——

编制全厂的生产作业计划和车间内部的作业计划;编制生产准备计划;进行设备的负荷核算和平衡;日常生产派工;制定和修改期量标准。

二、生产作业计划的作用

是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的一项重要手段,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组织均衡生产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车间作业计划的编制

编制车间作业计划——是厂部根据企业年度和季度的生产计划任务,具体地规定各个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一般为月度)。

目的——不仅在于把全厂任务具体他解为各个车间任务,而且要使各车间的任务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能够相互衔接,从而保证全厂产品出产任务能够按期、按量、成套地完成。

一、车间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如是对象专业化车间 ,应按各个车间既定的专业分工来分配生产任务,同时考虑到各车间生产能力负荷状况。

如是工艺专业化的车间,各个车间是依次加工半成品的关系,这时既要保证企业的商品出产任务按期、按量地完成,又要确保各个车间之间在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上的衔接协调。

工艺专业化的条件下的编制方法——

1、 在制品定额法(适用大量大批生产企业);

2、 提前期法,即累计编号法(适用成批轮番生产企业)

3、 生产周期法(适用于按订货组织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二、生产准备工作和设备负荷核算

(一) 生产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生产技术文件的准备;原材料和外协件的准备;机电设备的检修准备;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检修;人员方面的准备等。

(二) 设备负荷核算

三、日常生产派工

——是根据工段和班组的生产作业计划以及实际生产进度,为各个工作地和工人具体地分派生产任务,并做好感作业准备工作,以促使生产任务顺利开始的活动。

两个阶段——

1、 作业准备阶段:包括检查技术文件、领用工具、摇篮运材料和半成品,调整设备等;

2、 作业开始阶段:包括安排作业进度,下达生产指令和检验指令。

派工单的形式有:加工路线单、单工序工票、班组生产记录,以及“看板”等。

第三节 MRP法

一、概述

MRP是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一种方法。MRP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初期MRP、闭环MRP、MRP(II)。

二、MRP的目标和组成

目标——

1、 保证按时供应用户所需产品,及时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零部件;

2、 保证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

3、 计划生产活动,使生产的零部件、外购配套件与装配的要求在时间和数量上精确衔接。

MRP系统的组成——主生产进度计划、物料清单、存储记录、MRP输出、能力的计划与控制。

三、MRP基本运算

主要有 3 个环节——

1、 在需求的层次上按产品结构关系分解;

2、 在需求时间上按订货周期从最终产品的交货起向前推算;

3、 根据库存情况算出净需求,决定订货日期及数量。

第四节 网络计划技术

——是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特别适用于一次性的生产或工程项目。

一、原理

基本原理是利用网络图表示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关反映出组成计划任务的各项活动(或各道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分析,计算网络时间,确定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求得工期、资源与成本的综合优化方案。

二、网络图的组成

箭式网络图由:活动、事项、线路 组成。

三、网络规则

不允许出现循环线路;第一条箭线的头尾都必须有结点;相邻两个结点之间只能有一条箭线,不允许几条箭线在相邻两上结点之间直接相连;不允许出现没有先行作业或没有后续作业的中间事项;结点编号不能重复使用,应使箭尾结点的编号小于箭磁结点的编号。

四、网络时间

内容包括:作业时间、结点时间、工序时间、时差。

五、关键线路

——由总时差为零的关键工序连接起来的线路。

关键线路的方法,通常采用 时差法。

六、网络计划的优化

基本方法是—— 利用时差 ,不断改善网络计划最初方案,使之获得最佳工期、最低的成本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网络计划的优化主要有 2 方面内容——时间—资源优化;时间—成本优化。

第五节 生产作业控制

——又称生产调度。是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有关产品生产数量和进度的控制。

其目的是保证完成生产作业计划所规定的产品产量和交货期限指标。

一、生产作业控制的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

1、 检查各生产环节的零件、毛坯、半成品的投入和产出进度,及时发现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检查、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备工作;

3、 根据生产需要合理配备劳动力,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

4、 做好作业核算,对轮班、昼夜、周、旬或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基本要求——

A、计划性;B、权威性;C、预防性;D、准确性。

二、生产作业控制工作制度和机构

制度有——值班制度、调度报告制度、调度会议制度、现场调度制度、班前班后小组会议制度。

工作机构——厂部、车间、工段(班组),以及有关生产部门都要建立生产调度组织,配备好调度人员。

三、作业核算

——可及进反映作业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时进行作业控制的必要依据。

其内容包括——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出产量和投入量(出产期和投入期),完工的进度(完成工作量或工序道九),各个单位(从厂部到各个工作地)完成的工作任务,生产工时和设备的利用率等。

要求是——经常、系统、及时、准确、简便易行。

进行作业核算,首先是把生产作业完成的有关情况记载在原始凭证上,然后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记入生产作业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生产作业台账制度,有利于及时掌握生产动态,控制生产作业进度。还常常采用生产作业统计图表,把实际数同计划数进行对比。

第十五章 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节 产品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

一、产品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是指广义的,不仅指产品质量,且包括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 产品的质量特性可能概括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5 个方面。

工作质量——是指企业中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于稳定地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二、质量职能

产品质量过程一般包括——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订工艺、销售,以及为用户服务等环节。 此过程中各项工作或活动总和称作质量职能。即,质量职能就是在实现产品的适用过程中各部门就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

三、全面质量管理

特点——

1、 满足用户需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2、 其所管的对对象是全面的;

3、 所管的范围是全面的;

4、 是全面参加的管理;

5、 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节 质量体系

一、质量体系的概念

——是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的或潜在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为了使其产品能达到:满足规定的用途和需要,满足用户有的期望,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符合社会有关法令的要求,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体系的内容

——是由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资源和人员、质量活动 5 部分组成的。

其全部质量活动可概括为: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使用 等 4 大过程。

设计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强调严格遵守设计工作程序,并加强各步骤的评审;

制造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工艺管理、掌握质量动态、对不合格品的管理、工序质量控制。

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使用效果与使用要求的调查、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

辅助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质量活动——主要是根据直接制品产品的需要,保证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主动、及时、周到地做好为生产服务的工作。

三、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6 个 环节——

1、 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 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 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 建立一套高效灵敏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 按照PDCA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

6、 在运行中应加强各部门和各项活动的协调工作以及定期体系审核。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根据事实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统计判断的全过程,按其工作程序分为 3个基本步骤——

统计调查和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判断。

二、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法

分类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散布图法、统计分析表法等。

第四节 ISO9000系列标准

一、ISO 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

——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3年2月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二、ISO9000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五个标准——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何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1、IOS9002、ISO9003规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

系列标准的内容——

ISO9000:阐述了系列标准的一些关键术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等;

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设计/开发 开始直到 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体系要求;

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阐述了从产品最终检验到在品交付的成品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体系要求;

ISO9004:阐述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应包括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含义、内容和要求等。

三、质量体系认证作用和认证程序

作用:既可以增强客户与供应者之间的信任感;可以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一次成功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对需方来说,可选择能连续提供保证产品质量的供方,减少验收费用和库存费用。

程序是:申请,检查与评定,审批与注册发证,获准认证后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章 设备管理

第一节 设备的使用

正确地、合理地使用设备可以节省费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设备的使用方针

——总的是爱护使用,包括:1、坚决罅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2、防止设备的亲置不用。

二、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的技术经济措施

1、 针对设备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制定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

2、 要为各类设备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衽靠操作证使用设备的制度;

3、 为各类设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使每台设备合理负荷,安全运转;

4、 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5、 合理规定设备使用的能源等消耗定额以及费用限额;

6、 利用各种形式把操作工作组织到设备管理中来。

第二节 设备的维护与修理

一、设备的维护与检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334.html

更多阅读

企业管理模式 典型的企业的管理模式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电信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有: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按类个别

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率

1、关于企业管理1.1、企业的定义1.2、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目的1.2、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目的1.3、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层面1.4、企业管理的内容1.4.1、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1.4.2、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后的落实与管控1.4.2.1、控制:1.4.2.3、组织:2、企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体系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

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 中小型企业扶持政策

一. 中小型企业 内设部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现代管理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类现代企业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管理,并使其组织与管理体系有效低运行,其关键在于有一个现代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企业行为。一个现代的管理制度必须具备

声明:《企业管理串讲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串讲》为网友心如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