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古镇-----寻找上海的传说 上海七宝古镇周边住宿

七宝对于上海人来讲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随着城市的扩张过去属于郊区概念的七宝现在已经成为市区了,它已经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古镇七宝,已然成为继周庄、西塘、朱家角之后,上海人出行水乡的又一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低廉的花销,更使七宝知名度渐升。我已经记不清去过几次七宝了,只是有客人问我关于七宝的历史以及旅游景点希望我能发一些资料,才让我定下心来系统的去收集了一些关于七宝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了解七宝。



要说七宝首先要说它的形成,说到七宝的形成,首先要说一说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二兄弟。陆机生于公元261年,陆云生于公元262年,但兄弟俩都在公元303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害。他们都是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区)。

陆机、陆云出身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显赫贵族,祖父陆逊以军功历右都督,大都督,丞相,封候,父陆抗拜奋威将军,大司马,领荆州牧。三国归晋后,陆机、陆云得到晋帝的宽容,在家乡华亭苦读十年,从而渐有文名,兄弟俩在诗词文赋方面颇有建树,有“云间两陆”之美称。晋室“八王之乱”起,陆机、陆云未能远祸,仅以遇赦得免。嗣后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至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河间王嗣举兵讨伐长沙王?,陆机被封为前锋都督,因兵败,受到成都王颖的孟玖兄弟和卢志的诬害,秘密收治于军中,夷三族,兄弟俩同时被杀,时年陆机四十三岁,陆云四十二岁。临刑陆机曾悲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西晋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家就这样死于兵祸。



陆机、陆云为当时的文学泰斗,当时人称陆云“为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而陆机更是“少有奇才,文章盖世”,可惜的是,二陆均作了当时统治阶级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徒留下“华亭鹤唳”的典故。

二陆被司马颖杀害后,其后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陆宝院。院址初在松江境陆宝山,滨吴淞江。陆宝院的建立为宋初七宝镇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陆宝院到七宝寺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宝院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史料不详。后陆宝院又改名陆宝庵,又因吴淞江江水 齿岸,陆宝庵三移其址,这中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将近600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划定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正式得名。

《松江府志》和《青浦县志》是这样记载七宝形成的:“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徒于镇,遂以名”。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七宝的由来。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过渡时期,吴越王钱?在位年代是公元907年到931年,吴越王钱?到陆宝庵,并赠给陆宝庵一卷由其妃花五年时间,用金粉正楷在兰色绡纸上书写的莲花经,还说:‘此乃一宝也’。由此,陆宝庵改名七宝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七宝寺在五代十国时得名,同时也三移其址,迁到了蒲汇塘之北。但规模很小,仅仅是一般的佛教活动庙宇。

二、宋初张泽舍宅拓寺

在七宝寺尚未迁到蒲汇塘之北前,蒲汇塘两岸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似乎无从知道,因无资料记载。但《蒲溪小志》有一记载,可供我们参考来论证蒲汇塘两岸的形成时期。“东栅小石桥西堍,沿横沥河西岸向南行者,为南横沥街。向南行过丁家庄,……”这里的“丁家庄”,《蒲溪小志》记:“丁家庄即后汉丁建阳宅。”丁建阳是三国大将吕布的义父,七宝镇在没有地名时形成于后汉的依据就在此。

七宝寺未迁到蒲汇塘北前,蒲汇塘两岸从后汉时已经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则不过没有地名而已。当时有丁家庄,可能还有张家庄,王家庄。当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后,宋初张泽舍宅拓寺,为七宝的冠名奠定了基础。

关于宋初里人张泽的具体情况没有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张泽在宋代的蒲汇塘北岸是一个地主,是一个在经济上有实力的人物。从张泽能舍宅这一点来看,当时这一地区已经不是一个寻常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产生有相当经济和政治实力人物的环境。否则,作为吴地望族的陆氏也不会将其家院很随意地择址在蒲汇塘北。

七宝寺迁到蒲汇塘北和周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寺前有香花浜,右寺池浜转后接横沥港。左有横沥港。香花浜上有三座桥,寺的四面都有水,而且和蒲汇塘贯通。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原来就是张泽的宅基地。张泽将这一风水宝地让出来拓展七宝寺,使七宝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扩展到有千余间佛殿僧舍,使七宝寺在宋初的蒲汇塘北有了一定的规模。

三、七宝镇“因寺得名”

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

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园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集镇和城市都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南翔,龙华,法华,真如等,都是因寺得名。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古代的城镇发展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有些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在初始阶段一受宗教影响,二受经济影响。七宝镇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七宝镇“缘寺得名”后,七宝教寺又“因镇推重”。这里所指也就是七宝镇的发展对七宝教寺的影响很大。七宝教寺没有迁来之时,蒲汇塘两岸虽没有地名,但仍然是富庶之地,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经济文化从后汉到宋初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明、清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七宝寺三移其址到蒲汇塘北岸后,七宝镇这一地名则是确立了蒲汇塘两岸的地域名称。同样,七宝教寺因为七宝镇这一繁庶之地而得到了更大的声望,在整个吴郡之地有了很大的影响。
七宝古镇-----寻找上海的传说 上海七宝古镇周边住宿

四、七宝镇的建置沿革

从《蒲溪小志》看:宋初七宝镇得名后,仅指蒲汇塘以北区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属华亭,元十五年改为松江府。元二十九年割华亭县为上海县,这时,七宝镇又属上海县。到明太祖洪武时,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华亭、上海分置青浦县,此时,七宝镇又属青浦县。到明万历元年,以蒲汇塘和横沥河为界,七宝镇分属华亭,上海、青浦三县分治。具体分设为南为娄县,北为青浦,过横沥河为上海县。

虽然三县分治,但七宝镇的地域划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确。东到横泾(现新泾港),西到小涞港,北到观音堂(沪青平公路),南到顾司徒庙(顾戴路)。这一镇域历经几百年直到现在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明、清两代为何会一镇三治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七宝在明清两代已是经济发达,赋税倚重之地了。《蒲溪小志》云:“田赋百万,非一令所能经理”,将七宝分为三县分治,各收赋税,也就理在其中了。

从后汉到宋初是七宝镇的形成时期,宋初七宝镇“因寺得名”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期,明清两代是七宝镇的繁荣期。七宝是一个千年古镇,是从七宝镇得名后起始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七宝镇是“北宋遗存”下来的千年古镇。

七宝的传说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人称“云间二陆”。陆氏后人曾建家祠于吴淞江畔之陆宝山,初名陆宝院,后更名陆宝庵。五代时吴越王钱?巡游驻庵,赐金字莲花经一部曰:“此乃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寺。后江水啮岸,三移其址于蒲汇塘之北。宋初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额“七宝教寺”。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

七宝历史千年绵延,有史可据。然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而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历史与传说在七宝交相辉映,铸造了七宝曾经有过的辉煌。今日七宝仍将与时俱进,以新时代的精神,在新世纪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七宝的酒文化

在整个江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软性酒,俗称黄酒。特别是江浙一带,如绍兴、嘉兴等。上海周边地区也以酿造黄酒为主,如枫泾、青浦等。而且以习惯来说,南方人喜喝软性酒,北方人喜喝烈酒。但在七宝地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七宝人喜喝烈性酒,在七宝也称烧酒。这就形成了七宝地区酒文化的独特现象。

同是南方人为什么七宝偏偏喜欢烧酒呢?追根寻源,从后汉始,蒲汇塘两岸已经形成了一片农业区域,初始阶段的人口相对偏少,但这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进入这片区域进行开垦。南宋期间,大量的北方人涌入南方,为南、北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从后汉到北宋,七宝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必然包括人员的迁移在内。七宝的“马”姓居民较多,而且在明代七宝地区就建有清真寺。回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他们怎么会到七宝?虽然没有资料可查,但有一点可以证明,七宝的这些回族肯定是从西北迁移到这里的。另外,从七宝的几个大姓来看,如李姓,杨姓,徐姓,张姓,在百家姓源上都是北方的汉民族。由此看来,七宝镇最早的居民大多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

人的迁移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和,北方的酒文化在整个江南地区,唯独在七宝得到了发展。其中有地域方面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文环境给北方的酒文化在七宝地区发展提供了条件。

地域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整个七宝区域地势偏高,不适宜种植水稻,这就给生产黄酒带来了制约。黄酒的生产原料以大米为主,如果从其它地区运来大米,势必成本偏高。而高梁等制作白酒的原料在七宝地区就可以种植。同时,避开了江南生产黄酒的一统局面。在七宝生产白酒,独一无二,从中也可见当时七宝商人的聪明之举。七宝烧酒的原材料一般以高梁、麸皮、谷糠等,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相对于黄酒而言也较短。另外,七宝原住民以北方汉民族为多,制酒工艺代代相传,最后形成了七宝烧酒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色。

市场需求是生产的第一要素。七宝烧酒的生产在当时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甚至通过蒲汇塘的漕运,由船队将七宝烧酒运销到关内外,同时,明、清两代七宝的繁荣昌盛,文人墨客,商人游客云集七宝,也给七宝烧酒带来了很大的市场。

1912年10月《中国企业杂志》(3卷9期)曾发表专访,题目是《七宝烧调查记》,此文详细地介绍了七宝烧的制作方法和特色,也是首次宣传上海的白酒。在整个上海的白酒生产历史上“七宝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上海地区的白酒生产是从七宝开始的。以致解放后在七宝成立了七宝酒厂,并以生产“七宝大曲”而闻名全国。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七宝北镇以杨姓家族为主,有“杨半镇”之称,杨家在当时以酿酒为主。可以想像,当时的“七宝烧”销售不仅仅局限于七宝地区,而是远销外地和整个上海地区。酒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曾经为七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七宝的“羊肉烧酒”,是七宝酒文化中比较精彩的部分。

七宝的蟋蟀文化

上海有很多人在谈到七宝时,无一例外地会提到七宝的蟋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探讨的是:上海有那么多市郊,有那么多乡镇,为什么唯独七宝的蟋蟀让人喜形与色呢?七宝的蟋蟀真有那么好吗?

七宝在明清两代是繁荣的鼎盛时期。一个地区的繁荣其实包含着很多内容,经济繁荣,社会文化繁荣,但在这些繁荣的下面还有一些负面的繁荣,如赌博、吃喝玩乐等等。这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明清两代,由于社会经济繁荣,七宝地区的赌风很盛,一些游手好闲的玩客赌徒,利用蟋蟀进行博彩活动,并逐渐演变成赌博之风。每年的秋季来临之时,自有人捉、养、买卖、斗,规模也越来越大,名声也越传越远,再加上七宝的蟋蟀善战勇斗、赢多输少,又给七宝的蟋蟀提高了身价。其实,七宝蟋蟀所以成为名品,实际上与七宝地区的地势和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和土壤以及生长的作物也有很大的关系。七宝的地势适中,不涝不旱,又种植蔬菜,故泥土肥沃松软,为蟋蟀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生长繁殖环境。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七宝蟋蟀勇猛善斗也是必然的。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七宝的蟋蟀文化是社会繁荣的体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宝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七宝蟋蟀能在中国蟋蟀文化中占有一页,本身也说明了具有个性文化的象征。关于七宝的蟋蟀有一段传说,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松江。南方官员星夜驶马进贡一批各地良种蟋蟀,在途经七宝时马匹失蹄倒地,进贡的蟋蟀尽数逃逸,从此七宝便留下良种蟋蟀。不管这个传说真实与否,至少印证了七宝的蟋蟀的确是久负盛名,集江南各地良种蟋蟀之大成,这样的传说为七宝的蟋蟀文化贴上了一层金。试想:一个地区最通俗的东西能具有相当的影响,并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也可见这个地区的非凡之处了

七宝的宗教文化

在古镇七宝的历史上,七宝曾经是一个五教共融的集镇。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这种五教共存的情况,在全国县级或县市级的城镇极少见。明清以来,七宝从佛教开始,逐步又有了其它宗教。宗教文化能够在七宝镇这块小地方得到如此发展,和七宝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自五代后近千年的七宝宗教史,其实就是一部七宝史。

我们知道,七宝镇是“因寺得名”。七宝寺从吴淞江畔迁到七宝后,因为佛教的原因,逐步形成了七宝镇。以汉民族为主的七宝人,在当时以佛教为主信仰并不奇怪。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七宝镇的宗教史上,佛教始终占有主导地位,佛教在七宝镇的庙宇就有好几座,其中有南七宝寺,王家寺等。特别是“七宝教寺”,它的影响甚至扩展到江南地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

道教在七宝的发展略迟于佛教。从东岳行祠的规模来看,道教在七宝的影响也很大。东岳行祠曾经是道教在七宝的一个建筑群,有很多道教场所,有大殿,殿四周有玉帝殿、斗姆阁、刘郡王庙、照天候庙、南城隍庙及蒲溪道观等。现在我们知道的斗姆阁和四面厅就是仅剩的二座,其余的均毁于太平天国战争。

伊斯兰教在明代就进入了七宝,而且是上海地区重要的活动场所。七宝王家场当年就有清真寺一座,是当时松江府回民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直至20世纪30年代,尚有部分回民在北镇的白场浪举行宗教仪式。七宝的清真寺毁于何时,现已无资料可查。但我们发现七宝集镇和镇郊的马姓居民很多,他们当中可能有很多人就是当年回族的后裔。

七宝是天主教在上海最早的布道地之一。清康熙年间今红明村的塘湾里已是江南天主教的重要活动点之一,该地区有堂口三座,其后天主教的影响日浙扩大,镇民中信教者日益增多,尤以南镇为甚。清同治年间,在七宝建颇具规模的天主教堂,散落在镇郊的小堂口仍有12座,教徒大多集中红明,九星村一带。

基督教在七宝的影响不如天主教,而且史料也不多。但基督教堂的遗址痕迹在南街还可见到。

把七宝的宗教史和七宝的历史放在同等的地位,说明了宗教在七宝的历史发展中,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从五代十国到清未民初,宗教在七宝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七宝经济和文化的兴盛。而七宝不大的地域五教共融,实在是件不易的事。因为宗教派别的纷争自古到今屡见不鲜,而七宝有记载的历史都没有关于宗教纷争的记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七宝这个地域的兼容性和畅开性,它不拒绝任何外来的文化,容许各种文化在不大的空间里生存。仅从这一点来看,七宝在明清时期的繁荣是有根据的。因为它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迎合着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里我们再来谈谈七宝的宗教建筑。七宝教寺已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但它曾经有千余间僧舍佛殿,有桥有水,绿荫成林,仅存的现在只有“莲涌堂”。莲涌堂是一座廊式建筑,建造在荷花池中,结构小巧,环境幽静。通俗地说莲涌堂是和尚的宿舍。从莲涌堂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年七宝教寺的影子。

道教现存的有斗姆阁和四面厅。斗姆阁是幢两层的楼阁式建筑,它的造型极富古典美,斗拱托檐,八角飞翘,黑瓦粉墙,画?朱栋。后面还有一古戏台,并有戏房,这在上海的古戏台中是唯一的。四面厅是东岳行祠接待香客的地方。它四面都是落地长窗,四面都可以出进。如站在里面可以四面观景。

七宝的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六年。现保存的较好。教堂占地约10亩,高约30多米,教堂门前有石狮二只,建于何时不详。七宝天主教堂的位置正好在佘山和徐家汇中间。整座建筑恢弘无比,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宗教建筑在七宝已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太平天国战争毁坏了七宝众多有价值的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在内。这是十分可惜的。



说完了七宝的历史典故要来说一下他的旅游景点了

【张充仁纪念馆】

在七宝老街北西街。建筑为清江南码头墙走马楼风格,2003年3月17日开馆。占地8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设6个展宝,展出张充仁20多件雕塑代表作品。



【棉纺织馆】

明、清时期,七宝隶属松江府,是“衣被天下”的主要集散地。馆展以植、收、纺、织、染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七宝曾经辉煌的棉纺织业。并设“喜堂”,重现古七宝明间婚俗场景,并可参与模拟婚礼活动。



【酒坊】

“七宝大曲”向为众人所周知。酒坊集传统大曲酿造过程,让人一目了然。又集全国各地所产酒类,琳琅满目,大开眼界。休闲可品酒、喝酒、知酒,陶醉于其间。

【老行当】

重现似曾相识的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走进老行当,就象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斗姆阁,是幢两层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造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它本来是为了供道教的斗姆神而造的。斗姆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根据《道藏》所谈,她是北斗众星的母亲,斗是她的“魄”,水是她的“精”,号为“斗母元君”。斗姆神的像是三面四首,左右各有四个臂膀。但后来斗姆阁在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说是嘉庆年间(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戏台,阁前供奉斗姆神,阁后演戏给城隍看。



【七宝教寺】

七宝教寺,初为福寿庵晋陆机陆云家祠,在松江陆宝山,俗称陆宝庵、陆宝院。五代十国,庵迁往凇江,吴越王钱?赐以金宝莲花经,并云“此亦一宝也”。庵遂改名七宝寺。因江水啮岸,宋初再迁,移今七宝地。初以张泽舍宅为寺。地缘寺而趋旺,七宝遂成地名。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5年),请得宋真宗赐额。元代,赵孟兆页有诗句“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以咏镇咏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横沥水灌四围,建寺前中、东、西3座香花石桥,面正对镇大街,“巍然为邑中名刹”。至清中叶,广40余亩,寺舍千余间,有荷花池、竹林、梅园,五代桧,罗汉松,人称郡东第一刹。咸丰年间,终因兵燹而败。1947年,地方上绅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建分校,尚有遗存山门,莲涌堂、荷花池,梓树,明钟,金字莲花经。2000年,政府决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汇带沥,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殿,讲经堂,法堂,藏经楼,配七层宝塔,筑西园、牡丹园,寺揉汉唐建筑风格,配以现代工艺和材料,庄严肃穆,经恢复为海上名刹,最胜道场。



【蟋蟀馆】

沪上指七宝者源自蟋蟀,曾因抓蟋蟀名噪申城,可见蟋蟀文化之深厚根底。蟋蟀草堂集蟋蟀标本,器具、捉、养、斗过程,并参与实战,乐趣无穷。



【当铺】

清道光年间,在次设当铺,颇具规模,成为松郡之地金融活动重要场所。馆展重现传统当铺之场景,模拟当铺经营活动,表现古七宝商业文化风情,并可参与经营活动。



【周氏微雕馆】

周氏父女以石刻,微雕为才艺,创作了颇具功力的艺术品,又微雕《华夏之宝》系列,红楼石刻系列,石壶石雕系列、金文汉碑系列等。陈列作品上千件,形态各异,匠心独具,给人以惊叹之观感。



说完了七宝的旅游景点该说说他的特产了:



上海的糟菜品种繁多,但最有特色的要数七宝糟肉,它改变了浸糟卤的传统制法,采用糯米加甜酒药来糟制,保持了猪肉的鲜嫩和米酒的香醇,令食者回味无穷。

【七宝方糕】



【七宝羊肉】



【其他特色产品】 海棠糕、白切羊肉、熏癞蛤蟆、农家菜卤蛋、农家拆蹄、糟鱼、团子、粽子、七宝老酒等等。

怎么样,现在对七宝了解了吗?在双休日一家人到七宝领略一下古镇风范,到茶楼休息一下,买点特产回家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别忘了稍上一瓶七宝大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149.html

更多阅读

dnf终结的传说 仙境传说手推车终结技

dnf终结的传说——简介DNF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是关于沙影贝利特的,这位一直在大街上说着现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不懂浪漫的NPC。dnf终结的传说——终结的传说怎么做:dnf终结的传说 1、

dnf终结的传说任务怎么完成 炉石传说好友完成任务

dnf终结的传说任务怎么完成——简介 这个任务算是比较简单的,在这里有玩家还是找不到地方这里我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dnf终结的传说任务怎么完成——工具/原料电脑dnf终结的传说任务怎么完成——方法/步骤dn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周六去爬紫金山,听到了关于彭祖活八百岁的传说。从紫金山天文台那条路上去半山腰那儿有一块大石头,听说那儿是八仙曾经喝酒的地方,那这酒据说就是当时的彭祖提供的。相传当时紫金山下有户小康人家,主人叫

汉成帝与赵飞燕、赵合德的传说 赵飞燕和赵合德谁更美

汉成帝与赵飞燕、赵合德的传说http://baike.baidu.com/view/53864.htm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西汉第12位皇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死后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庙号统宗。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

声明:《七宝古镇-----寻找上海的传说 上海七宝古镇周边住宿》为网友有种狼会披羊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