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姓源流

来自:网文

昝姓,拼音:zǎn 。亦可读作qián 。不可读作cǎn 。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

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后世子孙改为昝姓。又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舅犯的后人咎氏,后改为昝氏。

咎,会意字,指过失,罪过,怪罪,处分等,可用作名词,动词,常用的词语为“咎由自取”。

字义

(1)、用同“咱”。我

例: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昝也不用昝。――《西厢记》

(2)、姓

昝姓起源有三:

①、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大司空咎单,家族昌盛,时姓咎,后改昝姓。

②、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春秋时,蜀中有部落,以昝为名。后中原文化进入蜀中,昝姓随之融合于它姓,成为土著的姓氏,而离开蜀中的昝部落人便以部落为姓氏,成为昝姓的一个由来。

③、他姓改姓昝。如南北朝后魏有叱卢氏、昝卢氏,入中原后均改为昝氏。

(3)、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

例:你多昝来的?

昝氏,蜀人也,望出太原《姓苑》。意思是昝姓出在今四川的姓氏。据《魏书官氏庸》上记载为:北魏叱卢氏所改。《望出太原》,即[祖居堂号]秦置太原郡。据文献推测,昝姓出现于汉(朝)晋(朝)之际。甚至有不少昝氏子孙是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但依据徐士业的《增补百家姓考略》之言,则昝氏是改咎氏,为商朝大司空咎单之后。因咎字的含义是指灾祸,不吉利,他的子孙便在“咎”字上添加一笔而成了“昝”姓。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成汤子履创建商王朝时期(公元前1743~前169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前1587年在位)属下五卿之一的朁单,时任职掌水土管理之职的土正。

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到了西周时期,土正之卿位改称冬官正,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

“朁”字,在上古时期是“出人意表、特别、竟、乃”的意思,亦写作“曶”,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义通“旸”,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极。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被宰相李斯规范为“朁”字,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写作“昝”,完全是“朁”的伪俗字,沿传至今。

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子姓昝氏族人皆尊奉朁单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qián(ㄑㄧㄢˊ),今读zǎn(ㄗㄢˇ)亦可,但不可读作cǎn(ㄘㄢˇ),且不与姬姓昝氏、姒姓昝氏合谱。

一直以来皆有学者称:“昝氏是由商汤时期大夫咎单之后的咎氏变化来的,因为咎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灾殃(如咎由自取),因此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于是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便成了昝氏。”

这种解释是非常错误的!

殷商文字中,无论现存的甲骨文、还是金文中,“咎”之一字原义皆是指负荷着大石块之人,意指罪过或处分,是受古刑法中身绑石块的重罪徒犯。显然,没有哪位君王会用一名罪犯来执掌自己王朝的国土资源。

在典籍《说文解字》的注解中,徐鉉早已明确注指:“朁,今俗有昝字,盖朁之讹”,在《集韻》中也早已经解释过:“昝,古作朁”。很显然,昝氏即朁氏之讹。

不知为何,至今人们还要死抱着“音实咎之咎,故增一画为昝氏,是由咎姓变化而来”这样的讹误不放,抱来了也没什么好处啊?而且,那明显是违背古人的命氏规则之无稽之谈!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偃,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狐偃,公元前715年~前629年待考,亦称舅犯、昝犯、子犯、臼犯等,他是大戎狐氏家族首领狐突之子,姬姓,大狐氏,还是晋文公姬重耳的舅舅,故又称舅氏。狐偃是晋文公执政时期著名的谋臣,聪敏睿智,多谋善断,却直率不奸。在晋文公即位之后,他积极帮助晋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平复了晋国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晋国与秦国、楚国抗衡的基础。

狐偃的父亲狐突,公元前?~前637年待考,亦称伯行、伯氏、狐子,姬姓贵族,因其祖先被封于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西北部),故而改姬姓为大狐氏,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三晋名臣”。

周襄王姬郑十八年(楚成王熊恽三十八年,晋文公三年,宋成公子?三年,鲁釐公姬申二十六年,齐孝公姜昭九年,公元前634年),楚成王在吞灭了夔国之后,继而配合鲁釐公发动了攻击齐国之战,在夺占了齐国谷邑之后(今山东东阿),又指挥大军转而“攻宋围缗”,最后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城。

宋成公在楚军的轮番进攻下逐渐感到难以支持,便向第二位春秋霸主的晋国求援。当时晋文公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为了确保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与楚国交战。于是,他召来舅舅狐偃询问方略。

晋文公问:“我们将与楚人作战,敌众我寡,这将如何呢?”

狐偃轻松地回答:“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我听说,繁礼于君子,不厌其忠信;而战阵之间,不厌其诈伪,您只要多多采用诈敌之策就行了。)

晋文公辞别狐偃后,又召来大夫雍季,阐述了舅犯之计,而后详细问之。

雍季则严肃地回答:“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非长术也。”

晋文公曰:“好,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二十年,楚成王四十年,宋成公五年,曹共公姬襄二十一年,卫成公姬郑三年,齐昭公姜潘元年,秦穆公嬴任好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大军由棘津渡河(今河南滑县),进攻依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以此来引诱楚国来援,以解宋国之围。农历1月,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清丰),农历2月进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与齐昭公会盟,卫国人对此感到万分恐慌,于是将驱逐了在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的卫成公,归降于晋国。到了农历3月,晋军兵锋转向攻击曹国,攻占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然而,楚成王对此不为所动,反而指挥楚军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

于是,宋成公再一次向晋文公告急,晋文公便采纳了大夫先轸的建议,利用秦、齐两国“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了一系列秦、齐两国与楚国的矛盾。晋文公一面让宋成公重金贿齐昭公和秦穆公,邀请两国出面逼迫楚国退兵,一面任意分割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以坚定其抵抗楚军的决心。宋国人由此更坚定了固守商丘城的意志,拼死抵抗。

连续两年都未能攻下商丘城,而曹、卫之地又被晋文公当作礼物送予宋国,楚成王因此更加怒不可扼,拒绝退兵,非要攻下商丘不可。如此一来,楚成王便大大得罪了秦、齐两国,于是齐昭公和秦穆公共同出两国大军支持晋国,形成了三强联合对付楚国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急转为自己要面对三个强国,这对楚国大大地不利,又惟恐秦穆公乘机攻击自己的后方,只好决定退兵至申邑(今河南荥阳),并下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据谷邑的楚国军队撤回。但是,围攻商丘的楚军主将令尹子玉(成得臣)骄傲自负,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楚成王决心动摇,便同意了子玉的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六百人增援子玉。

子玉见君主拨给自己的兵卒甚少,无奈之下便派人与晋文公交涉:“如晋国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我们即解宋国之围。”

晋文公认为当前形势对晋国有利,因此希望决战,但又恐怕如果不允子玉的条件,将会遭到宋、曹、卫三国的仇视。于是一面在暗中许诺曹、卫两国复国,条件是必须与楚国绝交,一面扣留楚军的使者以激怒子玉。子玉果然中计,怒而求战,率楚军转向进逼陶丘的晋军。

当年晋文公为公子逃难时,曾在楚国避难,楚成王待自己很好,因此自己曾答应若将来与楚对军,就会“退避三舍”。如今果然与楚军对阵,晋文公为了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的战场与楚军决战,便指挥晋军一退再退,果真一连退避了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一直撤至城濮地区(今山东鄄城西南部)与秦、齐两国的联军会合。而子玉率楚军一进再进,一直追击了三舍之地,骄傲轻狂之下认定晋文公不敢与自己正面对阵,便兴高采烈地紧追不舍。

到了农历4月1日,子玉率楚军进至城濮,4月2日,双方对阵。晋军在秦、齐两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子玉则以陈、蔡两国联军为右军,以申、息两国联军为左军,自己亲率楚国军队为中军精锐。大战开始,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了较弱的陈、蔡两国联军;并让晋军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军的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申、息两国联军击溃。子玉看到楚军的左右两翼皆已溃败,赶紧及时收拢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但此时晋军与秦、齐三国联军乘胜攻击楚军的中军,楚军大败,一直溃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驻扎在申城的楚成王得知楚军大败后,大怒,欲诛子玉。而子玉则因为惧恐君主责罚,早已自杀了,开创了楚国执政上卿令尹自杀的先河。

史评城濮之战,晋文公在决战前充分运用了外交谋略,巧妙地将实力制胜转为谋略制胜;在决战中,晋文公又采取了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等狡诈战术,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楚军,大获全胜。

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晋文公首先重重奖赏了雍季,而后才奖励舅犯。当时廷下群臣们都不理解,纷纷说道:“城濮之事,我们都是用舅犯的谋略才获得胜利的,可君王您怎么能先用其言,而后赏其身呢?”

晋文公严肃地告诉诸位大夫:“此非君所知也。舅犯的谋略虽然非常有效,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而雍季的策略,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利。”

孔子在评论晋文公的这段话时赞道:“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由此,留下了千古沿传的成语“焚薮而田”、“竭泽而渔”、“权宜之计”。

尽管如此,晋文公在内心深处还是十分感激舅舅的,因此将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封赏给了狐偃。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一生辅佐晋文公,尽为父为师之劳,“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力居多,”对晋国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而狐偃尽心辅佐晋文公称霸,遏止了秦、楚等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扩张,动摇了西周宗法统治秩序,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贡献是明显的。

在狐偃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昝氏族人大多尊奉狐偃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zǎn(ㄗㄢˇ),且不与子姓昝氏、姒姓昝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朁,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于朁,古越国地名,东汉朝时期改称于潜县,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一带。

在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无余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国,于朁成为楚国的县邑。于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

越国灭亡后,居于于朁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于氏。

楚灭越后再传七世至闽君姒摇,汉高祖刘邦复立越国,设置于朁县。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于朁县在杭州湾地区,人们便将“朁”加上了“氵”偏旁,改为于潜县。

其时,朁氏族人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多有笔误为昝氏,以阿为正,世代相传至今。

姒姓昝氏族人皆尊奉姒摇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qián(ㄑㄧㄢˊ),皆不读作zǎn(ㄗㄢˇ)或cǎn(ㄘㄢˇ),且不与子姓昝氏、姬姓昝氏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蜀族,出自春秋时期蜀国昝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蜀国昝氏部落,是上古时代四川地区的古老土著部族,源出蜀族,是商、周时期一个完全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其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可能是百濮族的一个分支部落,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区。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楚、越文化轮流进入蜀中地区,蜀中昝氏部落逐渐融合于其他各个姓氏,只有在春秋晚期已经离开了蜀中转迁向西北地区的昝氏部落族人,仍然维持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即称昝卢氏。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昝卢氏部落被代北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后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昝卢氏被改为单姓昝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人口非常稀少,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zǎn(ㄗㄢˇ)。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叱卢氏被改为汉姓昝氏、卢氏,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昝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zǎn(ㄗㄢˇ)。

第六个渊源:源于盍稚族,出自唐朝时期甘州氐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氐族昝氏,实际上是盍稚民族昝氏部落。盍稚族,即汉史中所称的氐族,被笼统归于“西羌”。

盍稚族是游牧民族,其在秦、汉时期最终形成,主要活动于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的广大地区。

氐族昝氏是在隋、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其中即有著名的甘州(今甘肃张掖)氐族部落大酋长昝君谟,其人擅长骑射,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左右被唐太宗安排在齐王李祐属下仕事,后齐王造反被废为庶人,昝君谟则率亲信返回甘州(今甘肃张掖)。

到了唐武周则天皇帝武曌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昝君谟之孙昝插“率羌、蛮八千自来,即其部置叶州,用昝插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纪功。”叶州,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

昝插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大多在唐朝中、后期的吐蕃王朝统治下逐渐演化为白马氐族,即历史上所误称的“白马羌”,最后被世人讹称为“白马藏族”。

到了清朝时期,洮州(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藏族土司世代皆为昝氏家族,实际上就是白马氐族的一个分支。一直到了民国初期,其世家仍为“昝土司”,就是今天被误认为的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西宁市乐都县亦有分布,其正确的行驶读音作zǎn(ㄗㄢˇ)。

(源于西羌族,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昝君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率羌、蛮八千自来,即其部置叶州,用昝插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纪功。”叶州,即今河南叶县,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最后被世人称为藏族。

在清朝时期,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至民国初期,其世家仍为“昝土司”,今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正确读音作zǎn(ㄗㄢˇ)。)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是一个有谋略之臣,诡计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后裔子孙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zǎn(ㄗㄢˇ)。

得姓始祖:朁单(昝单)、舅犯、姒摇、昝君谟。

咎 单。商汤时期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他的家庭很昌盛,世代姓咎,后来其后世子孙改成昝姓,故咎单为昝氏太源支系的始祖。

各支始祖:

昝文龙:原居江南应天府高羊县柳树弯蒿子冲,为吊北南征到云南,奉命先正粤西,得奉钦命指挥勇略将军,征后昝文龙特受大理府首营参将,妣柳氏,诰命三品夫人。是为云南师宗昝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九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五位门阀,多以太原、彭城、洮州为郡望。

早期,昝氏族人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为郡望。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及江南迁徙。明初昝氏作为洪洞县移民,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地等,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

关于昝姓的起源,尚无可靠资料。初见于《姓苑》,为历史上蜀地(今四川)姓氏。另一说为北魏叱卢氏所改。

《百家姓》注:“昝,太原郡,系出咎氏,商相咎单之后。咎,古音高,又音实咎之咎,故增一横为昝氏。”昝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今属山西)为郡望。此后因中原战乱,逐步向山东、河北、天津及江南迁徙。明初昝姓作为洪洞县移民,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地等,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

据了解,昝氏族村、庄、巷、坊、寨、家、镇、乡几乎遍布华北、西北、中南、西北、西南各个省区。

今河北省的唐山市滦县、沧州市南皮县、邯郸市、泊头县、雄县、霸县,山西省的大同市阳高县、河津、运城市、平陆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商河县,济宁市兖州市、德州市禹城市、临沂市莒南县、淄博市桓台县、潍坊市高密市、微山市、威海市、枣庄市、东营市河口区,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铜山县、南通市、无锡市、江宁市、海门市、连云港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双流县、广元市旺苍县、阆中市、嘉川县、射洪县、蓬溪县、苍溪县,湖北省的十堰市房县、竹溪县、襄樊市老河口区、黄冈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泾阳县、咸阳市、三原县、韩城市、扶风县,河南省的南阳市西峡县、唐河县、平顶山市、许昌市郏县,江西省的泰和县,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县、仁怀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安庆市、界首市、淮南市、宣城市、亳州市蒙城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浙江省的宁波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四平市、镇赉县,广东省的揭阳市,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藏族自治州乐都县、互助县、大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曲靖市师宗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大连市,黑龙江省的讷河市、牡丹江市木兰县、哈尔滨市宾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昝卡河,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盟商都县、锡林浩特市、集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北京市昌平区、延庆县,天津市的葛沽区、武清县,上海市崇明县,重庆市九龙坡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马来西亚的吉隆坡等地,均有昝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三: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王朝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③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洮 州:即今甘肃生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一带,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洮州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废置多变。从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该地区繁衍生息。夏王朝时期为雍州之域,商、周时期为羌族所据,秦朝时期为陇西郡临洮县地。汉朝时期称临洮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候和二城。西晋元康五年(乙卯,公元295年)置洮阳县。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农历2月首置洮州,继置洮阳郡和泛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隋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泛潭县为临潭县。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仍。宋朝时期为唃厮罗政权占据,称洮州为临洮城。宋绍兴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为金国所属,仍称洮州,归临洮路所辖。元、明时期仍称洮州。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公元1379年)升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清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改洮州厅。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21日,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区隶属至今。

2、堂号:

彭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徐州堂。

洮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洮堂、临潭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并州堂。

明敏堂:源自五代时有昝居润,书记业务很强。后唐明宗时期,他在枢密院做小吏。由于办事谨慎,待人和惠,此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北宋初期再加检校太尉。性格明敏有节,概好做义束,因此后裔族人称“明敏堂”。

笃义堂:同明敏堂。

四、家谱文献:

四川莲溪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九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

六、字辈排行

四川蓬溪昝氏字辈:“仕相现登言东文先少瑞祥光应万国明良信朝天”。

四川射洪昝氏字辈:“世代光继承”。

四川旺苍昝氏字辈:“映阳长绍德家学大文章能有兴宗志单为善自昌”。

四川广元昝氏字辈:“映阳长少得家学大文章唯有心中志但愿寿福昌”。

山东商河昝氏字辈:“京运开龙圣清云照吉祥”。

山东枣庄昝氏字辈:澄星茂胜,金玉传家。

山东德州昝氏字辈:“云月学长……”

安徽阜阳、太和昝氏字辈:“玉志永兴西爱孝瑞金”。

安徽安庆昝氏字辈:“家行建树金”。

河南唐河昝氏字辈:“玉文相德范”。

江苏徐州昝氏字辈:“澄兴茂盛金玉传家”。

湖北十堰昝氏字辈:“新廷文光大启继续贤昌”。

天津静海昝氏字辈:“同长秉德茂盛堂”。

昝氏一支字辈:“明德清永立金”。

七、【昝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蜀地;望居彭城:全联典出昝氏的源流和郡望。

司空衍派;太原望族:上联典指上古商汤时期的朁单,在朝廷官大司空,主天地之官。其后世子孙都改姓昝。下联典指昝氏此派的郡望源自太原。

宋廷遗美;唐室扬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高唐人昝居润,自后在后唐、后晋、后周做官,从枢密院小吏至检校太傅,北宋初年,官检校太尉。行事敏捷,多讲节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昝商,官博士,著有《心鉴》五卷。

唐室剌史;宋廷猛将: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昝慎交。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昝寿。

六言通用联:

剌史留芳唐室;猛将驰誉宋廷: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昝慎交。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昝寿。

博士心鉴五卷;孝廉枕同八年: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博士昝商,著有《心鉴》五卷。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举人昝学易,字心源,怀宁人。万历举人。廉介不苟取。性至孝,父年迈,恐独处不暖,共忱被八年,授金谿知县,不就卒。

七言通用联:

居润笔记流光远;如心文集享誉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士昝居润,高唐人。善书记,仕后唐。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后入晋逮周,加检校太尉卒。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昝如心,字子推,三原人。有《敬斋集》。他性颖悟刚介,读书能悟人所不到处。年二十九岁而卒。

八言以上通用联:

经效产宝功盖千古;食医心鉴惠泽万民: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医学家昝殷,蜀人。撰《产宝》一书,后增辑成《经效产宝》三卷,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著《食医心鉴》三卷,为营养学专著,现在辑佚本。

荐士引贤,雅得知有美誉;高才博学,精著心鉴名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士昝居润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博士昝商事典。

八、历史名人

昝居润:(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至北宋官吏。

性格敏有节,概好做义束。后唐明宗时,他在枢密院做小吏,办事谨慎,待人和惠。

入晋到周,累加检校太傅。宋初加检校太尉。

昝 殷:(公元797~859年待考),蜀地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著名唐朝医学家。

昝殷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在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2年),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三百七十八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此外,昝殷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昝 商:(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博士。

著有《心鉴》五卷。

昝慎交:(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昝慎交为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的泉州刺史,为官颇有能声。

昝居润:(公元907~966年),博州高唐人(今山东高唐)。著名宋朝文士。

笔记文章做得特别好,为人明白事理而且聪明,又爱帮人,所以出名。

在枢密院任小吏时,以谨勉著称。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均受重用。后晋时,昝居润与洛阳留守景延广关系甚密。

后汉时,昝居润曾跟随镇守陕州的白文轲做事。后周初,白文轲向太祖郭威推荐昝居润,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即位,升昝居润为军器库使,从柴荣征高平(今山西长治)有功,升为客省使,知青州。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昝居润从向珙西征秦凤(今陕甘交界地区),为行营都监,战事平定后,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历知凤阳、河中府。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升为客省使,代王朴知开封府。柴荣南征,以居润为副留守;南征还,复命居润判开封府。昝居润和赵匡胤同事柴荣,情感甚洽。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为宣徽北院使。恭帝即位,加封检校太傅。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加封检校太尉,遂为宋首任开封知府。到征伐泽潞时,命他赴澶州(今河南省清丰)巡检;师还,暂知镇州(今河北正定)、澶州,拜义武军节度使。

在任数年,以患风痹诏还京师,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逝世,追赠太师衔。

昝如心:(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学者。

他性颖悟刚介,读书能悟人所不到之处。年二十九而卒。

昝学易:(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孝子。

明朝万历年间举人,昝学易本性至孝,他的父亲年老怕冷,为照料八十多岁的父亲,几次任官不受。他因恐父亲年老一人睡床不暖,就与父亲同床共枕共被睡了八年,直到父亲去世。

最后授他金谿知县,未上任卒。于是,民间于是流传着他至孝感人的故事。

昝茹颖:(公元1672~1740年),字仲遂,一字省雪,号白村;安徽怀宁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第二名举人,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登进士第,参加编纂《子史精华》,脱稿后即授内阁中书舍人。

自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朝廷诏敕多出其手。

他工诗善画,所绘松竹菊石,皆磅礴有致,人争珍藏。在家乡,他和兄长昝蔚林的诗、文、字、画双双出名,被誉为“八绝”。

昝中荣:(公元1909~1933年),四川达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昝中荣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十一岁时入学念书。为人慷慨,资质敏勤,思想进步,追求平等。

大革命时期,1925年学校反动当局给予昝中荣记大过两次,令其赔资退学,后转入进步的达城明达公学。

1927年,昝中荣入达县联立中学,与秦仲芳、杨超、王波等进步师生一起,同国家主义派进行坚决斗争,将反动校长刘存厚的爪牙娄元亮赶下了台,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干事。组织全校学生展开“政治救国与教育救国何者为宜”的大辩论。慷慨陈词,驳斥了校友会的荒谬论调。见义勇为,冲锋陷阵保护同学,打退保守势力的进攻,被誉为“反国家主义斗争中的一员猛将”。在牟永正的支持下,他与秦仲芳、潘永春、王波、肖金英、黄道科等成立“绥属青年学术研究会”,学习研究马克思的学说,用以进一步批判国家主义派的反动观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反动军阀刘存厚镇压达县学生运动,与秦仲芳一起被迫转移成都私立锦江公学。因交不起学费,一期未满便失学。

1929年,昝中荣到达县翠屏师范学校附小任教,积极参加中共党员罗又韩等反对以周昶为首的国家主义派的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可靠外围成员。在以后数年中,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学生运动。

1933年红军到来之前,四川军阀刘存厚四处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昝中荣不幸于当年3月24日在河市坝被捕。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被乱枪射杀于街中心,壮烈牺牲,终年二十四岁。

昝 凌:(公元1912~1967年),原名昝宝生;天津人。著名航空仪表专家。

自幼读书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3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免费学习。为了取得奖学金,他违背自己学电机工程的初衷而入数学系。1936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但课余却自学了不少电学方面的知识。

“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在去昆明途中昝凌迫于生计考入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这决定了他一生服务于航空工业的职业方向。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调往无线电器材库工作。

1942年,昝凌经同学介绍转入重庆国民政府成都航空研究院兵器组,1943年起担任航空研究院的副研究员,他利用在无线电器材库做检验工作的方便条件,业余时间做一些无线电和电器元件的试验,从而丰富了自己有关电子和无线电方面的知识。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四个仪表、雷达工厂和航空部检验所学习,接触到许多新知识和先进的测试设备。特别是在史密斯仪表厂的研究发展部里,他在英国自动驾驶仪专家梅雷迪思(F.W.Wereth)指导下,学习了驾驶仪的一些基本原理,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资料。

1947年夏,昝凌回国,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电气组长,当时航空研究院正从成都迁往南昌。11月被派往台湾挑选电气器材,历时五个月。

1948年底,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航空研究院实际已无法开展工作。1949年3~4月间,航空研究院着手迁往台湾,昝凌和二十多位中高级技术人员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掩护下,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在上海迎来了解放。

1949年6月,昝凌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任特设仪表电气组组长。

1950年5月,昝凌参加了修建厦门机场的工作,担任研究组组长。他工作勤奋,努力钻研,帮助工兵营制成了电雷管,改进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进展,节省了经费,因而荣立了二等功。12月,昝凌被调往北京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作。当时空军工程部所属的几个飞机修理工厂承担着飞机修理任务,其中沈阳、哈尔滨的修理厂都反映,苏式陀螺仪表修复后的陀螺转速无法测量,质量无法判断,而传统的机械转速表又不能用于测量陀螺转速。渴望为我国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咎凌,在工程部领导的支持下,决心试制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闪光测速仪来满足修理工作的急需。摆在昝凌面前的困难是很大的。他只是在英国史密斯仪表厂研究部使用过美国制造的一种闪光测速仪,该仪器用的真空管数目较多,光源更是一只特制的充气真空管,国内无法解决,而且美国的闪光测速仪最大测量范围也只有12000转/分,苏式陀螺的转速为24000转/分。因此自行研制电子测速仪,不仅要首先研制出特殊的闪光灯泡,而且必须解决扩大测量范围的问题。咎凌经过反复思考,根据美国仪器的基本原理,自行设计线路,用土制霓虹灯管代替特种充气真空管。在制作出原理样机进行试验时就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在两个月中,几十种线路都试验过了,霓虹灯管就是不亮。一起合作研制的两位同志产生了动摇,认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当时任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处长的徐昌裕鼓励咎凌继续试验下去。于是咎凌再鼓勇气,放弃了星期日和其他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翻阅资料,进一步弄清了霓虹灯管的特性,又一次修改了电子线路。为了校准测速仪的刻度,在没有标准频率发生器的情况下,咎凌就在清晨三四点钟市电频率比较稳定的时间进行校验。霓虹灯管终于亮了。就这样,一台仅用三只最普通的真空管和一只国产土法制作的螺旋圆柱形霓虹灯管,由电源、多谐振荡器、闪光部件等三部分组成的电子闪光测速仪终于研制成功,测量转速范围可达60000转/分,超过美国仪器四倍,而研制经费总共仅花了二百万元(旧币,今二百元人民币)。这种电子闪光测速仪的先进性是从机械式原理跃进到采用电子技术,在测量上从接触式进步到非接触式,测量时不耗用被测旋转物体的功率,不影响被测物件的转速,使测出的转速更符合真实情况。

1951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第四局,即航空工业局,接收了空军移交的修理工厂。6月,昝凌被调到航空工业局生产处工作。他将电子转速仪的原理样机从结构上进行了改进设计,制成了转速测量范围不同的航-1、航-2式两种样机,经中国科学院鉴定合格后,共生产了五十台供应各航空工厂。这些仪器不仅解决了当时陀螺仪表修复后转速测量的难题,而且还广泛用来测量各种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及其他转动机械的转速,并用来校准机械式及电气式转速表的刻度。

1953年3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向昝凌颁发了创造电子闪光转速仪的奖状和奖金四百万元(旧币,今四百元人民币)。昝凌把这笔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事业。

从1953年开始,航空工业处在从修理逐步走向制造的过渡时期,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咎凌多次受派遣,协助各航空工厂解决修理和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保证修理的飞机按时出厂和飞机的仿制作出了贡献。他帮助大连电工二厂在两个月内仿制成功喷气飞机上一种起保险作用的自动电门,满足了飞机修理的急需;他帮助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解决了与热处理高温炉配套的自动控制型高温记录仪的校准问题,扭转了由于炉温自动控制失灵造成的整炉零件报废现象;他帮助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解决了发动机试车台用的尾喷口温度表的精密校准问题,挽救了濒于关闭的试车台,保证了发动机继续出厂;还解决了发动机涡轮盘更换涡轮叶片后的音周测定问题;帮助哈尔滨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解决了磁电机修复后的充磁、测磁问题,使该厂及时完成了磁电机的修理任务;帮助天津航空电器厂完成了技术改造,解决了直流升压机仿制中出现的火花大、甩漆等技术问题。

除了帮助航空工厂解决技术问题以外,咎凌还参与统筹全局,为航空工业领导出谋划策,起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仪表特设发展规划,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提出了产品制造和新厂建设的蓝图。他还参加了1956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参与制定了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咎凌几次受派遣,参加我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进行技术考察,还出访过捷克、波兰、法国、瑞士、德国,购买科学仪器和机床设备。

1962年秋,昝凌又受国家派遣,赴英国参加验收子爵号飞机,任验收飞机组副组长。昝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他还密切关注国外航空科技发展动向,广泛收集情报资料,提供给国内有关部门。几年中,昝凌先后撰写了四十七份约三十五万字的技术考察报告,积极建议通过技术贸易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受到中国驻英代办处的赞扬和领导部门的重视。

咎凌通过参加航空工业建设的实践,深刻感受到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使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得到发挥。为了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他于1956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昝凌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担任了陕西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仿制成功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歼击机。为了使我国航空工业走上独立设计发展的道路,创建航空科研机构和开展产品设计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咎凌是在技术上有远见、首先觉察到这种发展趋势的少数专家之一。

1956年10月,昝凌向航空工业局分党组递交了《关于发展航空仪表研究设计工作的建议》书。其中提出为了发展航空仪表技术,除了掌握制造技术以外,还必须同时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建议尽早成立航空仪表设计所,承担研究和设计双重任务,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使用部门提出的要求,设计新型仪表……局分党组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成立航空仪表设计室,并指定他负责筹备。他受命后对仪表设计室的选址、机构、人员、设备等提出了具体的计划,经局领导批准后即开始实施。咎凌首先从航空仪表工厂抽调了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娴熟技艺的老工人,充实了研究力量,后来这些人都成为研究所的科研生产骨干;二是精心购置了一批科学仪器、机床设备;三是组建了小型试验室。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为研究所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3月,航空仪表设计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咎凌任室主任兼总设计师。他领导了对三种苏式航空仪表的改进设计,以锻炼技术队伍,摸索自行设计的工作规律。与此同时,咎凌还亲自主持了应用磁滞原理的一种新型电动机的研究。这种电动机是靠转子材料的磁滞现象产生的磁滞力矩工作的。它具有自动启动并能快速达到同步转速的特性。当改变定子绕组的外加交流信号相位时,就能控制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当时咎凌主持的这项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取得了实际成果。后来研制出了由1~40W输出功率的系列磁滞电动机,用于改进和新设计的航空仪表,作为执行电机应用于飞机自动驾驶仪的舵机,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经一机部批准,航空仪表设计室扩编为航空仪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昝凌任副所长兼总设计师。通过深入空军部队调查,他适时地作出了从航空仪表的改进设计转向自行设计轰炸机自动驾驶仪的重要决策,使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从研制系统入手,开拓了我国飞行控制技术的新领域。

根据空军部队对装备在前线轻型轰炸机上的苏制AП-5型自动驾驶仪的使用反映,存在着性能差、故障多、调整困难等缺点。昝凌决心带领一批年轻的设计人员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能优于AП-5型的自动驾驶仪,代号621。

昝凌提出的621驾驶仪总体方案采用积分式调节规律,舵机马达由主放大器(磁放大)直接驱动,舵机输出通过离合器与助力器分油活门相联。全套驾驶仪包括陀螺平台、主放大器、舵机等十余个部件。昝凌亲自参加每个部件设计方案的讨论,审定每张设计图纸,指导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和试验。在设计过程中,咎凌提出的用测速发电机作为速度回输来实现对采用快速同步的磁滞电机的伺服器的线性调节,突破陀螺马达外转子设计的常规而采用内转子设计以提高效率,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之举。

1962年12月,供试飞用的一套621驾驶仪进行了地面系统模拟试验,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努力,试验才告完成。

1963年6月,621驾驶仪进行了第一次装机试飞。试飞结果证明,621驾驶仪原理上是可行的,但也存在高度保持性能差、动态特性不够理想等问题。

根据试飞结果,在1964年对驾驶仪进行了改进设计。结合空军提出的低空飞行(三百米)使用要求,昝凌领导了驾驶仪的第二轮设计:修改了系统技术指标,电子线路全部晶体管化、插件化,重新设计高度差传感器,研制小型垂直陀螺仪取代陀螺平台,增加保安措施等。

1966年10月,621驾驶仪进行了第二次试飞,昝凌亲临试飞现场。这次试飞取得了圆满成功,驾驶仪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超过了AП-5。

1967年2月,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621自动驾驶仪设计定型并转厂批量生产,完全取代了苏制AП-5型自动驾驶仪。621成为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昝凌还主持研制了歼击机纵向阻尼器,探索了飞机增稳技术。

在研究所的建设上,昝凌是具有远见的。他既着眼于配合新机研制抓紧型号产品的设计,又善于规划未来,安排一定的预研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便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将来的型号研制准备条件。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规划了半液浮速率陀螺、适应式控制系统、液压舵机、飞机交流供电系统和高度速度中心仪等预研项目,为研究所新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昝凌十分重视试验手段的建设,强调设计出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地面试验,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在621驾驶仪尚处于设计计算阶段,咎凌就已着手自行研制非标准的地面测试设备——三轴飞行模拟转台。该转台于1962年11月完成制造并投入使用,在驾驶仪的地面物理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昝凌的推动下,相继建成了地面环境试验室和大型飞行仿真试验室,自行研制成功二十四阶电子管模拟计算机、单轴转台、特技试验台、高度差模拟器、精密调速转台、操纵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台等。这些试验手段的建立对加速产品的研制起了关键作用。

昝凌对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加工试制也始终予以重视。在航空仪表设计室初建时,就设立了试制加工组。随着设计队伍的扩大,研制任务的增加,先后又扩充为试制车间和试制工厂。对需配备的精密加工机床和计量设备,他都有周密的考虑,精心购置。一批精密的加工机床、计量仪器和三百平方米超净装配厂房都是咎凌在瑞士、英国、德国、苏联购置的。对于各种精密设备,昝凌爱护备至,亲自对操作工人进行考核,亲自检查这些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情况。他要求工人爱护这些设备要像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在他的指导和督促下,这些精密机床和设备使用十几年仍完好无损。

昝凌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亲自选拔技术尖子并赋予重任,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他曾担任夜校校长并给出国预备人员讲授英语口语课,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指导科技人员参加对外技术交流。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的科研设计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研究所的技术骨干。

在研究所的管理上,昝凌不墨守成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他吸取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一级管理,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他重视信息收集,在情报室设远景规划组,以跟踪国外航空技术的发展;他重视外场服务,在技术处设技术外调组,从事外场技术调查和收集出所产品的信息反馈;他还在车间设质量工程师,解决设计和试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所里设总调度,解决科研与生产指挥的协调问题等。这些改革措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贯彻到底,但对研究所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建立严密的科研工作程序,严肃的科学态度,仍有深远影响。

昝凌学习勤奋,工余时间手不释卷。他精通英语,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学了俄语。咎凌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不过半夜不休息。平时他脑子里总是装着问题,出差途中也不放过思考的机会。昝凌待人和气,谈吐幽默,平易近人,生活十分俭朴。他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均未休息治疗,长期带病坚持工作。

为我国航空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昝凌,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受到冲击,使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导致心脏病突发,于1967年9月10日猝然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昝云龙:(公元1934~今),四川乐山人。著名核工业管理专家。

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先后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专业组长,二机部十五所研究室副主任、所生产组副组长。

1970年后,任09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参谋、负责人,海军装备部参谋。1978年后任国防科工委七局处长、副局长、局长。

1983年开始参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曾任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广核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是我国核电事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在成功领导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一期的过程中,为我国核电高起点起步,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我国核电自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6年后任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后,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4年后兼任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起任政协广东省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0年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双年会上,获颁“卓越贡献奖”,成为中国核电界首个获此殊荣的人士。

昝明艮:(公元1940~今),山西临猗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朔州分校校长、副教授,山西省远距离教育学会理事,朔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

1966年于山西大学毕业。曾就职于朔州市朔城区一中任高级物理教师、副校长、校长。

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管理有方,多次被评为县、地区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1991年被评为山西省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

主要论文有《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讲授》,于1980年在雁北教育学会上宣读。《“抗大”精神大发扬,发愤图强创新业》发表于《山西省远距离教育》1998年第2期。

昝涉珍:(公元1954~今),女;山西运城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山西省高等学校法学研究会会员。

1979年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曾就职于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部德育教研室。1988年赴中央教育行政学院法学培训班进修,并由该校颁发了结业证书。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微观经济与法制。主要著述人法律基础案例分析》、《道教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

所写论文有《浅论无能于教育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法律基础教程》、《分配方式多样化之我见》、《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市场经济》、《经济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工作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1996年受该校科研成果显著表彰,1998年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1999年被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她的辞条已被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

九、名人名篇:

昝慎交《为官》:

古多仕官辈,刺史独有名。

泉州州志在,应说惠爱声。

宋高宗赵构《圣敕追封昝慎交旌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慷慨国难乃臣子之当然,旌表忠魂实朝廷之盛典。朕,方体乎群勋,恩岂薄乎先臣。昝慎交乃先朝刺史,后代忠彦节烈己著,生容犹存,锡是褒恩用昭潜德。特旌嘉忠烈郎,永享国禄。先灵如在,尚克歆承,幽扄永慰。

敕命

宋绍兴五年六月初二日,之宝

南宋绍兴五年为公元1135年。

附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109.html

更多阅读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

澹台姓源流 姓氏源流

来自:网文澹台姓,拼音:tán tá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澹字,很多人读成zhan(詹),包括一些教师,甚至电视台播音员。这是错误的。澹字是一个多音字,但作为复姓澹台只能读tantai(谭台)。澹

富姓源流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

来自:网文富姓,拼音:fù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第21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根据不同记载,有八种起源。有姬姓说、满族说、蒙古族说等等。但公认的始祖是富辰,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

国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来自:网文国姓,拼音:guó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

声明:《昝姓源流》为网友打野被野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