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开山历史及其传说一 宝鸡龙门洞景区

龙门山,古名灵仙岩,位于陇县西北35公里、与甘肃省华亭县接壤的新集川乡,是陇县北支千山山脉中的一条山岭,海拔1800米,处于古老的鄂尔多斯地台前沿。因奥陶系砾状灰岩外露,多喀斯特溶洞,故而形成纵横参差、半壁如削的雄奇地貌。源于甘肃省华亭县境海龙山的秀水南流,强烈的流水侵蚀,形成宽阔的香积川(今讹呼为新集川)。秀水再南流,将龙门山切割为两半,东为混元顶(峰),西为朝元峰,二峰之间为深切的峡谷,山岭倍增奇秀,呈现出一派与周边黄土地貌迥异的风光。因其山名龙门,又因《禹贡》有大禹“导x及岐”的记载,故而后人将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附会为大禹所凿,与黄河龙门相混,所以金代以前,于山下建有禹王庙。

龙门山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x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清代陇州知州罗彰彝在《龙门洞常住碑记》中说:龙门洞为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单梯石蹬,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乾隆《陇州续志》卷八)

旧传龙门山有三十六洞、二十四潭和九峰七石等胜景,然难以确考。

龙门洞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一位高徒——丘处机正果成真之地,同时亦为龙门仙派发源之处。钟灵毓秀,凝祥聚瑞,地处秦陇关山、陕甘接壤之际。因地理之优,先人道功之高,道子仙孙,代不乏人,灵迹颇多。汉娄景先生定日月之墨迹,金丹阳祖师创重阳会之遗址,元贺志真凿太上全真岩之鬼斧,清陈野仙空际搬运之神功。甘泉润物,变朽回春,石上谈玄,空中飞盖。悬崖洞穴,古木参天,瓷瓮遍布,铁索凌空。面对千尺峡谷,精湛滔滔;背靠百仞峭壁,耸高巍巍,藏风聚气。真乃福地洞天,参玄悟道,通神达圣之仙境。龙门先祖丘处机以重阳祖师三教合一之旨为基础,经潜修得性命双修之妙谛。蟠溪六年外行备,龙门七载内功全。功满德就,名闻时主,大彻大悟,入众庙门,洞观无碍,通大化之运度,当宋金元交争之际,北上雪山,应见元主,力劝止杀。一则济渡苍生,二则为元统御华夏奠定基础。丕振玄风,立教规戒而典型丛林,阐三乘法门,指明修径乃垂范后昆。

岍陇地区北近崆峒,南接终南,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留有许多仙道遗迹,其中既有仙真传说,也有真实的历史人物。

尹喜

据《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和《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的宗教传说,尹喜可能是天水人,与老子同时。善习天文、阴阳。后游历至雍州终南山就峪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管星望气,后即称作楼观。毕沅在《三辅黄图》注中引汉博士刘熙释名说:“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周昭王尹喜任函谷关令,逢老子西游入关,因二人志趣相合,便同至楼观。老子将平生学说尽行授予尹喜,由他整理为《老子》(后世作《道德经》)一书,不久即辞世。据《水经注》载,老子被葬于就水之旁(即楼观之西侧)。尹喜根据《老子》的思想进一步阐发、撰写了《关尹子》9篇及《高士老子内传》。尹喜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生平大致如前所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他受老子传授《道德经》后在楼观静修三年,后去成都复会老子,另据碑记和传说,尹喜曾在龙门山灵仙岩隐居。

娄景

龙门山混元峰顶现存“定日月娄景先生洞”摩崖石刻,康熙《陇州志》卷一据此认为是“汉娄景先生栖真之所”。罗彰彝《龙门洞常住碑记》说:“自汉娄景真人诛茅栖止,遂称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地也。”据《中国道教》1996年第3期舒天啸《长春丘真人“龙门七载”述略》载:娄景先生是秦末汉初人,曾任汉文帝侍郎官,后弃官入道,从张君学道。得云母朱英丸方,服之,130岁时,容颜不衰,貌若30年纪。另说,娄景先生能日行三百里,饮一斗酒,寿200岁。《陇州志》卷四载有“汉娄景墓,州西四十里”。从此墓方位看,亦与龙门山一致。又,西汉有郎中娄敬,曾戍陇西,或与娄景同一人,或与之相关。但道教史料中未见与娄敬相关的内容。未得其实,待后考证。

孙思邈

孙思邈(约54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北周,“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洛阳总管孤独信视他为神童,并自叹自己官卑难用。孙思邈成年后,长期隐居于终南、太白山中,采药行医、服气炼丹,精研天文、术数,并与佛教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僧道宣结为林下之友。隋文帝时,拟任用为国子博士,坚辞不就。私下与友人说:“后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唐太宗即位,召他入长安,见他年已老迈而耳目聪明,称为“有道者”。打算授他爵位,被他谢绝。魏x主持编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书,向孙思邈访求史料,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再次征召孙思邈到京,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674年)称疾请求还山,高宗赐给良马,让他暂居于鄱阳公主邑司(在长安光德坊)。居太白、长安期间,以阴阳、推步、医药之术授徒,有宋令文、孟x等投其门下。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卒于故里。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道藏》中收录他著作甚多,但难以考订是否确为其所著。孙思邈是有唐一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医药学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死后,遗嘱子孙薄葬,墓中不设明器,亦不用牲宰之奠。据《续仙传》载,“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衣焉,已尸解矣”。传说孙思邈曾在陇山采药,居于景福山太玄洞,因陇山与终南、太白相近,且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孙思邈涉足此山是可能的。

曾若虚

宋代陇州道士。据乾隆《陇州续志》引《西斋话记》及褚稼轩《坚瓠集》卷五:

曾若虚,陇州道士,善医,尤得针砭之术。时胡寡妇再适人,x疾,且卒,经日而心间尚暖。家人因奔诣若虚,哀祈往救。既至,引针。针之即时而苏,良久乃能语曰:“始者,梦姑夫相随出郭外,远历郊野桥梁,复入丛林草莽,辗转不舍。俄而,故夫为一物刺中其足,不能履步,尤是独行,忽焉梦觉。”郡人诣若虚询之,若虚曰:“向之所针乃皇帝针,入邪穴也。”

马丹阳

马丹阳(1123-1184),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五代时迁居宁海,世业儒。其父马师扬生子五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号称“五常”。丹阳为次子,虽为儒而不求进取,掌管家中财产。一次,马丹阳与友人游昆x山,有道士李无梦赞其“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乡邻孙忠显闻言,将女孙不二嫁与马丹阳,后生三子。马丹阳受其影响,亲近道教,建道舘一座,聘请陆道士居舘住持。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与乡邻战师游于范明叔的怡老亭遇王重阳,被其言谈所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其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丹阳又自称“山侗”。当年冬天,王重阳居全真庵中“锁庵百日”,日食一餐,以御寒术劝诱马丹阳。又赠梨、芋及诗词与马,进一步坚定马丹阳入道的信念。所谓梨,寓意为离弃亲戚乡里;芋,则寓意为遇道。大定八年(1168年)正月,马丹阳终于下定决心抛妻别子,将家事交给孙不二,自己入市求乞。二月,又随王重阳入昆x山,凿烟霞洞。因患头痛,被王重阳遣返家中疗疾。九月病愈,前往文登县姜实庵寻师,王重阳为考验他,拒之门外,遂栖居县北苏氏庵。至十月初,马丹阳再见王重阳,焚烧誓状表明随王修道的决心。此后,即追随王重阳,在胶东半岛大力传道,建立起众多教团。在此期间,王重阳先后接纳谭处端等六人为弟子,独器重马丹阳,以友相待,其道号亦与六子不同。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王重阳于大梁逝世前,将教事托付给马丹阳,嘱其西行入关传道。之后,马丹阳便将头发梳为三髻,自称“三髻山侗”。三吉为王重阳之名,马丹阳顶三吉于头,为尊而戴之之意。

马丹阳与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一行四人乞化入陕,沿途参访了华山、京兆,在长安会见了王重阳在终南的弟子史处厚,后同赴终南刘蒋,重建茅庵,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1172年),四子往大梁迎取王重阳遗骨,葬于刘蒋,共同守墓二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四子在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各言其志,次早分别。马丹阳独守刘蒋,命庵名祖庭,在大门上手书“祖庭心死”四字,以示对王重阳的忠诚,守墓时间长达10年。“誓死赤脚,夏不饮水,冬不着火”(《采桑子》)。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其妻孙不二入长安,于赵蓬莱家中相遇。马丹阳赠以《炼丹砂》词:“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行动,得赴仙都。”孙不二祭奠祖庭后,即东行出关,终老于洛阳风仙姑洞。此后,马丹阳周游了关中的京兆(今西安市)、长安、鄠县(今户县)、临潼、华州、高陵、耀县、白水、蒲城、咸阳、兴平、泾阳、醴泉、淳化、武功、扶风、凤翔、汧阳(今千阳)、陇州(今陇县)以及甘肃华亭、亭川、平凉等地,广泛宣传王重阳的宗教理论。所到之处,官僚士庶入道。为了将全真道教义远播关外,大定十九年(1179年),马丹阳赴平凉、华亭传道,途径陇州龙门山,于此创建重阳会,并宣讲《示门人》文告。次年,他由平凉返长安,安排丘处机北上龙门。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廷禁道士游方,令马丹阳等返山东故乡。马丹阳迫不得已,将关中教事托付与丘处机,于次年四月抵达宁海,居金莲堂,传教于文登、东牟、登州。文山、莱阳等地。大定二十三年十二月(1184年1月),逝于莱阳游仙观,住世61岁。不久,当地传说其遗骨被陕人盗去。县令刘显武原在京兆任运勾时,曾与马丹阳畅谈道要。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赴莱阳任职,发墓启棺,见马丹阳遗体仍在,容貌如生,肢体柔软,便改用石x重新安葬。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玺书赠马丹阳为抱一无为真人;元至大三年(1310年),武宗加赠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的生平著述,多为诗词吟咏,词作多达1000多首,后世结为《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等,均载于正统《道藏》中。其弟子王颐中又收集其平时言论50余则,辑为《丹阳真人语录》。在《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中也收有他写的诗词。

董守之

元初道士。“居汧陇,慕神仙之术。一日谓其徒曰:‘诸仙邀会’,遂逝”(《重修汧阳县志》卷七)。

李妙成

岐山人“元时筑庵于汧阳。年逾大,童颜不衰。后人名其结庵处为悟仙庄”。(引文同前)

陈明耀

甘肃靖远县人,少年时出家于留坝紫柏山张良庙,后移住龙门山,长居早阳洞和湘子洞,因有异能,时人称之“野仙”。据传乾隆年间,曾去华亭县安口镇化缘,遇一陶坊开窑,窑主戏言将窑内陶器施舍。次日窑空,窑主循迹至龙门山,见悬崖峭壁多处皆有缸、盆等陶器。又传陈明耀曾于某石匠处化得以副石磨以禅杖担入龙门洞,石磨原置于早阳洞,民国年间尚存。置于山岭间的陶器,至本世纪60年代尚多处可见,“文化大革命”中大部损毁。现仍有三口陶缸置于王母宫左侧绝壁凹陷处,人莫能至,其中一口弹孔清晰可辩。陈明耀是如何将这些陶缸运至悬崖之间的,终为千古之迷。就在当时,即被视为神异。华亭县教谕赵先甲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久闻陇州有龙门洞,洞中又陈野仙者,长老往往称异”,专程前往造访。在湘子洞于陈明耀相会,见陈一副野人形象。又见洞口有巨缸,峰岭悬崖峭壁间多置粗笨陶器,赵先甲返回后,有人问陈明耀是否真有其能,他回答说:“何以异于人哉!但其地异,其所置之物异,其貌亦异也。”又据陇州知州李经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写《重修药王洞记》,陇州城北谷神观,州人俗称为药王洞,而观中并无药王之祀。当年,陈明耀忽对人言“谷神观中有古圣二尊,埋入土中。有人发心庄严者,功德无量。”州吏王廷绪与陈素有交往,闻言后即去谷神观后寻访,果然从崩嘊中见一小洞,内有神像而尊,经李经芳辨认为药王、药上二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陈明耀逝于龙门洞早阳洞

龙门高道传

于善庆

于善庆(1166-1251),字伯祥,山东宁海人,与丹阳同里。祖彦升,任好畴县主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夏,丹阳自陕右还乡,演道于金莲堂,见于“丰神整秀”,异而问之,知是彦升之孙。丹阳叹日:“吾向畏重阳谴呵,颇萌倦弛,然得以终其业者,彦升辅赞之功居多,使是儿入道,以报乃祖之德,可乎”?第二天,于善庆又来听道,丹阳予一熟芋,于食后侍丹阳左右,其父于珍、母王氏、姊某亦随同入道。丹阳为于珍起名道济,王氏名道清,姊名妙静。1183年,于善庆跟从丹阳赴莱阳。丹阳羽化后,长生、玉阳主丧事。并授予以道门仪范,命与宋崇福相将入关,以事长春。于善庆入关后,先谒见李灵阳,灵阳教以“栖山林,远x市,亲有道,种福田”,并让他先去平凉拜见崔羊头。会见崔羊头时,赵九古正在侧,崔指着于说:“是子可教,其右道缘乎”。于善庆在崔处住了月余,遂去龙门山,“侍长春,恭执xx”。1185年长春命于善庆去洛阳看望谭长真,长真训以“摧强挫锐,锻炼尘心,为学道之要”。长真仙去后,于善庆料理完丧事,在华亭一带乞食。1186年,丘长春下陇山返祖庭。1191年丘长春欲东归海上,对于善庆说:“汝缘在汧陇,无他往”。于善庆遂往吴岳东南峰,凿石以处,日进一餐,先后七年,未履尘凡。他所居之龛,人呼为于真人洞。后下山与蒲察道渊同住全真堂。1198年,修成玉清观,“寻礼玉阳,参受经箓”。1203年,陇州牧保赐于善庆冲虚大师号。1205年,于“再谒长春,启证心印,退隐相州天平山”。时长春在山东栖霞观,长春促于西归,于至临x遇王玉阳,玉阳问他在关中与何人为友,于告以蒲察道渊,得到玉阳肯定,并授以洞真子号。同年,长春令毕知常持教帖与于善庆云:“大抵上根之人,唯财色是远,汝既能推财让义,何必深山穷谷守静笃也。草字到日,即便下山,复还汧陇。目今教门缺少得力人,要汝弘阐,尔乃更名志道”。于遂受命复入秦,道价日隆,常谓:“学仙者存乎积累,赴人之急,当如己急”。1208年,金人南征凯还,这时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于为之俱立观院于凤翔、千、陇之间。正大改元(1225年),西军战殁,遣礼部尚书赵秉文祭于平凉,于充济度师,赵秉文很器重于,为画图像荐于朝,召之不起。不久陇山兵乱,毕知常请他到岐山洞真观居环堵。1226年,朝廷遣中使再召至京,奉旨提点中太一宫事。1227年,北来道众传长春升仙于燕山,于日唯一饭,心丧者三年。1230年,河南旱,于去济源降香,致甘霖。1235年,金遣使访三教高人,“以师(于善庆)为之冠”。这年秋天他去大名,范圆曦正主东平上清宫,“闻师至,率在府僚属道众,备车骑来迎”。于遂于东原弘教。1235年,于善庆赴燕京,谒长春处顺堂,燕人恳留,于仍坚持南归。1236年,燕境蝗旱并作,于为启醮,即雨,蝗灾亦减。是年秋天,尹志和自关中还,命李志常为筑室西院,与于对处,“日相陪佚”。1238年,李志常掌教事,为于进号通玄广德洞真真人。当年七月,李志常奏请得旨,命于善庆去终南重阳宫住持,主领陕右教门事。1240年夏于赴陕西,“所至之方,诸侯郊迎,士庶向慕”。1241年,“会诸路师德,葬祖师于白云殿”,门下道流因念祖师开化之德,竞相入关。于初入关后,总宫事张道士来躬拜庭下,坚让不受。执事问之,于回答说:“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昔丹阳接一童子必答焉,忍自尊大欤”。于再重阳宫,每至朔望,毕设斋集众,“教以修身养性为功,立观度人为行”。在于德经营下,“不十载,雄宫杰观,星罗云布于三秦”。于在甘河建遇仙宫,命门人千指在西虢(现宝鸡市)蟠溪建长春成道宫。1246年,巩昌总师汪德臣通过丞相完颜凤哥到终南,请于为其亡父作醮,于应请而赴,并演教于秦亭。1247年于返重阳宫,皇太后赐以冠服。1250年6月通明阁修成,于拽杖逍遥其下曰:“吾焚修祖庭,经营是阁,仅十年,今始见成就,岂徒以夸其壮丽为哉!盖常人之情,见其严饰乎外者,而俨敬之心油然而生乎内。夫上达之士,以清静无事绝虑修身者,固不在是。其于弘教度人,此象设崇构之缘,亦不可偏废,教之所以崇,道之所以尊也。”冬十月三日,留颂以寓生不必乐,死不必忧之旨,曲肱敛息,坦然顺化,享年85岁。著作有《洪钟集》。于善庆学道68年,与人谈说,唯正心诚意而已,至于内养方面,啬神颐真之秘,如非其人,则闭口不谈。于善庆在《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中有传,元杨奂《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亦记其生平道行。本文引文取自《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洞真真人》,不再---加注。

毕知常

毕知常出身于乾州醴泉之巨室,弟兄四人均好道,大定壬辰(1172年)闻丹阳在终南祖庵演教,一同来的数人都投在丹阳门下。因此,他也深得丹阳教诲,得修身养命之要。1182年马丹阳东归宁海,让他西入陇山,以奉伺长春。在那里菜薪汲水,先后五年,在闲暇时他危坐不。以修静定之功。1191年,长春亦东归,留下他与吕道安同主祖庭事。毕知常善医药,凡有人患病,不问贫富,必往救之。由此毕知常道缘日弘,在数年间渡门人百人以上,重振祖庭,使道风为之一振。1231年,关中受兵灾,毕知常与居民同往太白山峡中避难,三月十六日,告门人曰:“昨于定中,山林潜报,此地不堪久处,当徙之他所。世态如此,吾不忍见”。即焚香辞圣,次日即仙去。1250年春,掌教李志常奉朝命追赠为广容真人。

贺志真

贺志真(1212—1299)名贺无希,号圆明老人,隆德人(今宁夏)拜吕通明为师,吕通明为郝太古门下,亦从丘祖受法,贺后又拜丘处机门下慕志远为弟子。先后居于耀州孙姜村长春观、陇州玉宸宫,且多有营建。至元三年(1266年)他与张志宽协作兴建玉宸宫,时贺为陇西路提点。贺志真为石匠出身,龙门洞石崖现存石刻“全真岩、定日月娄景先生洞”为贺志真所刻。他是华山朝元洞的创修人,实为华山派的开派宗师。1299年,移居长安县潜真庵,后仙去,号通玄散人,为功德主,将贺志真葬于全真观旁。

蒲察道渊

蒲察道渊姓蒲察,名道渊(1152—1204),号通微子,元代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人。其祖上以金朝开国名佐功封世袭千户,为燕都巨室。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入陕至陇州龙门拜丘处机为师,学道修炼。五年后,丘去终南山主持重阳宫,蒲察与之伴行。他们途经千阳,对城南石门胜景萌生兴趣,遂在城门北乞地数亩,建成全真堂。后丘去终南,留蒲察主持堂事。丘处机对蒲察道渊颇为器重,东归时对于善庆说:“人需友以成,友不可不择,蒲察道渊者,心存至道,是人必能辅成尔业”。于善庆遂于蒲察为友。李道谦有《蒲察尊师道行碑》。

唐括姑、镏琼

唐括姑,善道,她闻丘长春之名,专访至长安,京兆夹谷统军亲写书信给丘长春,并派人将唐括姑送至龙门洞。丘处机在《磻溪集》有诗并序纪其事,诗题名赠潍阳唐括姑,则括姑为濰阳人,题下介绍说:唐括姑“乃丞相女弟也,予时在陇山,京兆统军夹谷专人书召,姑寻至”。丘处机在诗中说:“东莱之姑性玄远,蕴德含章自超拔”,是说唐括姑气质不凡,具有学道的根基。唐括姑至龙门洞亲邀丘长春前往长安,丘处机把重到长安的感触告诉唐括姑,并劝她“速抛家业违物情,早作仙人伴仙侣,壶中自游日月长,身外不复衰残殃”。唐括姑也因劝入道。

镏琼系一女冠,在丘处机身边学道。据《通微真人蒲察尊师道仙碑》载:蒲察道渊到西安后,清明时游兴庆池,遇女冠镏琼,向她打听长春所在。镏琼告诉他:“吾师今隐陇山,翌日径往参谒”。当蒲察将到的时候,长春对毕知常说,“有自燕都来受教者”。可见,镏琼是长春身边的女徒。丘长春身边有一些女徒,道心都很坚定,在陇州龙门洞时,至少有唐括姑和镏琼二人。后来,人们把这些女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服侍丘长春的女徒弟李春花的形象,关于李春花传说甚多,大概可以归结为对丘处机的一些女徒的典型概括。

曾守云

曾守云,号自悦,系清初龙门洞开山祖师。为山东曾子之后,在武当山太子坡入道,传为龙门五房法眷,属龙门派第八代传人。

明代末年,战事频仍,即使龙门洞毁为废墟,加之龙门洞宫、殿、楼、阁年久失修,龙门洞殿堂破败不堪。据现存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龙门洞诸殿宇碑》载,“惟洞前连山壁碑并悬崖‘全真’镌字在焉”。清顺治年间,曾守云由武当山太子坡入主龙门洞。顺治十一年(1654年),有明末遗老,明固原镇总镇张显中,痛伤明亡,弃职修真,隐迹山林,邀游至龙门洞,曾守云即与之筹划,共谋对龙门洞复修之事。于次年建成万寿宫后,曾即筑庵羽静,主醮道事,专修上乘,其未竣工程由张独立承担。后张与接踵而至的黄本善、苗清阳同心协力,共完成修竣事。经过三年募化,开基砌台,重妆饰陋,修阁建庙。自顺治十四年至十八年(1657-1661年),以五年时间,修建和补饰青龙白虎殿、文昌殿、关圣殿、太上殿、三官殿、玄帝殿、三清殿、灵官殿、七真楼、湘子洞等15座殿阁,又与华亭善士杜若馥,募铁为桩修筑了通达玉皇阁的铁链栈道,方便了游人牵引攀登。此次工程浩大,使明代以来渐次残缺的道观,面貌焕然一新。

曾守云与田守存虽均来自武当,但在龙门内部道见相悖。据传,清初在修建大殿时,田公力主以玉皇大帝掌山,而曾公却认为当以真武祖师掌山,田因此负气去景福山八仙崖,开创了景福山道场,以玉皇掌山,曾守云后羽化于陇县城内长春观。

田守存

田守存系顺天河北省宛平县人,出身于阀阅名门,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传人。自由聪慧敏达,博学枪机,才识过人,气质非凡,抱有匡君救民之志。后见仕途诡x,诈伪滋生,乃幡然悔悟曰:“奈何以有尽之身心,蹈无涯之陷阱乎”。遂视富贵为浮云,弃田园妻子,云游四方,遍涉名山大川,皈依全真教龙门派。康熙二年(1663年)由武当策杖渡关,谒华山,扣吴岳,抵崆峒,后栖于龙门洞,倾心娄景先生之遗迹,欣慕丘真人之丹灶,与曾守云、黄本善、苗清阳共谋重建龙门。此时龙门洞因屡遭兵火,庙宇荒凉,羽流星散,开创修葺颇为艰辛,在修建大殿时田因与黄、苗意见相左,遂携徒高太慧去景福山八仙崖另辟道场,为景福山道场开山祖师。龙门洞在清初重建时,田守存为开创人之一,与曾、黄、苗诸公功同名齐,故被龙门派子孙将四人列为“四公”,并建“四公祠”于龙门洞山场,塑全身像以祀奉。

在开创景福山道场中,田守存探奇寻幽,被其胜若龙门之景所感,奋然发志。初始开山兴工,面对寂山幽林,荒坡旷野,他寝于石穴,饮之泉流,霜雪不惧,虎狼不惊。终日早出晚归,乞化募缘,笃志力行,备受艰辛,其虔诚至诚,辛勤功绩为道内和世人所称道。相传因他的心迹和作为,感天动地,得到各方的相助。据说在开山中,曾遇虎挡路,田即对虎笑曰:“古人称你为山中之王,此山应开,君需助之、避之,如守不能开此山,君当啖之”。听此话后,虎以头点地,悠然遁去,再未复见。又一说,在此开山半就时,天炎人众,泉沽流竭,田公即跪地拜天,祷天祈水。这时,忽有两麋鹿跑出,蹄创角牴,遂甘泉涌出。至德感化,人心悦服,远近妇女老幼多有归其门下相助。御屏峰顶建成九皇殿、混元阁、三官殿、山神、灵官二祠,后又创建了云溪宫。宫内有玉皇殿、斗姆宫、王母宫。三官殿、三清殿及救苦楼、圣母殿共12座,并开坛放戒,使云溪山场盛及一时。

苗紫霄

苗紫霄号清阳(?--1719),道教龙门派第10代传人。清初,曾与黄本善、田守存曾守云重修龙门洞,为龙门派尊祀的“四公”之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王辅臣兵变,平凉崆峒山遭劫,僧道逃散,宫观寺庙残败坍塌。兵戎停息后,乡民李天禄、孙应龙、赵维新等10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发起聚资整修崆峒山全城,并四处寻访道界高士。访得陇州龙门洞主持苗清阳道德崇高,遂前往虔请,苗坚辞不就。后经平凉知府杨凤起亲笔书信,再三敦请,清阳顾念官、民,盛情难却,遂选携门徒范一圣,潘和真、范一样、杨一光莅临崆峒道场。

经十方募化,又多次得到宁夏文武官员、士庶商民资助,于康熙十六年(1677)春动工整修崆峒山隍城大殿,先后修复了关圣药王殿,青龙白虎殿。创建增修了钟、孤二楼,于二十年(1681)竣工,使全城殿宇焕然一新。其后四十年中,在苗清阳苦心经营、众弟子同心协力下,崆峒道教盛极一时,庙宇殿阁几遍全山。此间,苗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云游龙门洞,常与众道友静坐与凤爪峰下,赋诗吟赠,曾有道友赠其诗曰:“山静红尘少。庵香紫气多。长春今复见,潇洒乐如何”。今崆峒山、龙门洞居山为道者,均为其弟子、门人,已传至27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苗清阳羽化,遗骨由其弟子安葬于x头山北麓。

黄本善

黄本善,号秀峰,中州河南人,龙门洞“四公”之一,龙门派第15代传人。他于清顺治间入道龙门洞,至康熙末年先后与曾守云、苗清阳、田紫霄、薛教玉等前仆后继,开山建道,为复兴龙门洞道院建立了不朽功绩。

清顺治十一年至十八年(1657-1661年),曾协同曾、田与固原都x张显中,共谋兴建了道院楼阁宫殿15所。

康熙六年(1667年),黄本善与弟子贺常德鸠工修葺了玉皇阁、混元阁、救苦殿、三清殿、三官殿,并分别妆颜金像,使庙观金碧流辉,彩焕复新。并为混元阁、救苦殿、三清殿、三官殿劈石筑阶,悬梯架木、方便了攀援登临。十七年(1678,与苗清阳向五原善士邹起旺、蔡养神募缘十方乡庶,对殿阁塑像又进行了一次彩饰。

黄本善深x邱祖“民为邦本”思想,道心向善,不与民争食。他认为“夺民业而资常住,非所以良民也”。故而力垦荒坡,勤耕不辍,为道院广开福田。到三十四年(1695),道院已垦植耕地七十余亩,道观膳食基本自给。为后世徒孙开了自食其力之先河,到康熙末年,道院粮田已达四百余亩。

黄本善形貌癯然,神气泰然,虚怀若谷,静而如渊。昔年,他发开山之宏愿,于僻野荒棘之中,刈草结庵,x然独坐,阐玄风之道,倡无为之篇,尤在庙会期以蒲团露坐于院中,自鸡鸣呼弟子一一奏疏、诵经,日日复然,数十日不寐,精神如故,使四方朝山者肃然起敬。他不惮艰辛,不畏霜雪。佀虎狼,剪樛木之长蔓,除葛x之蔓茎,披荒榛,攀峭壁,广开基址,构木深林,使山色重辉,仙风丕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其弟子薛教玉饮水思源,梦寐怀念师祖开基功德,托梦蓄意,为其构橼三楹,建黄公祠并楼碑,岁岁祀奉不已。民国六年(1917年),龙门道院将其与曾、田、苗诸道并列,称“四公”,视为开山祖师,将黄公祠改建为八仙楼。楼下设“四公祠”,祭祀至今。

薛教玉

薛教玉,甘肃省华亭县人,黄本善法嗣徒孙,全真教龙门派第17代传人。幼年入学,但未进仕途,天资颖悟,长于经济学问。七岁即归玄,壮年出家如龙门洞,冠巾后,云游参访,广见博闻,继承师祖扩山阐教之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龙门洞监院,募化各郡,与功德主蔡毓俊、蔡芝仲、赵义、贺英杰、贾崃等人共谋龙门洞道院兴工之事。商定后遂携羽士赵子南跋涉金陵,聘请名艺人工笔彩绘《太上一气化三清》,八十一幅圣像壁画,购置法器经典36(部)件,檀像2尊。归赴本山后,先后建成了太清殿、灵官亭、左右配楼、东西客厅、玉皇前阁、七真楼、王母宫以及道院群房。后将“八十一化”,挂置于太清殿内,其画面山水人物勾勒清晰生动,栩栩如生,为道教庙观中少见艺术珍品,为民间无名艺人智慧的结晶。建国后,有关文物保护部门曾拍摄照片,以作为研究学习者刮观摩参考和维修复建的临摹蓝本。于此同时,他还组织冶铜塑造了玉皇大帝像、钟磬醮炉等。设立了龙门洞下院二处,置水磨二盘,水窖一眼。这些,都使龙门洞再度山色增辉。

另据《龙门洞常住碑记》载,薛教玉不以物累,虚清为怀,修炼精严,善结四方志同道合之士。尤勤劳俭朴,不屑入乡村闹市以乞施为道。在常住内,他卧石盖草、仅设善粥地一处,垦地自耕,奋发兴道。康熙五十四年(1751),他视道场土地不足耕种,遂考察本山旁上阴坪狮子湾、交白岘等荒坡数段,呈报州署准为开垦扩大耕种,使龙门洞常住鹤田增达400余亩。后恐与地方发生地界纠纷,他复勘押帖,依州府文告铭文立碑,明确了道院田地四址。并说:“人不可求,求之于地,地不可求,求之于天。俯仰尘寰奔走形势,此我之所不能也,戴日荷锄,披星负锸,此我之所能也。即地x山脊,耕种难施,而满地松花,遍山x栗,此天之所以予我,为辟谷计,莫善于此,奚累于后哉”。其善言高志,与世无争,名无为而始,实有为而终的高尚道德可见一斑。

薛教玉法嗣龙门洞,对师祖之焦劳,前建之勋猷,念念不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他曾为师祖黄本善建祠造像,岁岁祀奉,雍正三年(1725年)又为祖师“邱祖青天歌”铭碑立石,使龙门善事、文献得以永存。薛秉志演清,弘扬道法,开拓基业,建树丰厚,为有清一代龙门洞道院复兴之中坚。康熙五十二年(1749年)《重修龙门洞碑记》誉其功绩:“龙门非薛子不能显其奥,薛子非龙门不能展其才而扩其志”。仙逝后,公议入典“四公祠”,塑像陪“四公”受祀。

刘一明

刘一明(1734-1819),号悟一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曲沃(今山西闻喜)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少即慕道,遂弃家资出家为道,云游四方学道,先后以龛谷老人、仙留丈人为师,后结庐于甘肃兰州栖云山炼养。学思聪敏,富有文采,精通易经,擅长医术,继承全真龙门派传统,得趣养生之道,对修持练功有独到之处,对此且很自负。曾有七绝曰:“日月如何可定哉,阴阳气聚结灵胎先生指出神仙窍,自是愚人悟不开”。在龙门洞期间写有九首绝句,赞美龙门洞景物。对《西游记》有注释,并有《道书十二种》行世。

高诚全

高诚全,汉中市人,其主要功行是通过收十大弟子,募化集资修建五观。这五观是长春观、万寿观、天庆观和东岳观、谷神观即药王洞。长春观位于中心,其他各观分居东西南北,与长春观距离均为2.5华里。长春观旧址位于现陇县中学校门西通前达后的地段,其东为东岳观,西为天庆观,南为万寿观,北为谷神观。

田至盛

田至盛,在嘉庆、道光年间任龙门洞监院,在承担监院时对监院职责有自述碑,现存于四公祠窗台上。道光二年(1822年)所刻的一块无名碑上,有署为监院田至盛德文字。据《重修龙门洞救苦殿碑记》田至盛为郭明连之徒,此碑刻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则他出家当在此以前。另有道光二年碑刻《重修太上殿序》,表明他任监院期间对殿宇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葺。田至盛谢职,后即外出云游,参访证道。田云游二十余年后,复归龙门,在挂单时因年迈失仪,受到担任知客的年轻道士的斥责,罚入云厨洗碗、淘菜。在过年时,被当时担任监院的他的徒弟发现,因讹传田已羽化,一时不敢肯定。经询问知客后,知确为本师,即率全院道众顶着茶盘至云厨长跪请罪。正田色对他们说:“律科为师传,为师者首当守持,其责在吾,尔等何罪,请退”。并向众顶礼致意。田的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至今在道教内传为佳话。关于田的神迹至今在道内流传,如说他出外云游,为救一落水者被急流冲走溺死,而当时适有一婴儿诞生,乃田转世等。

杨崇全

杨崇全,陇县关山人,清末在药王洞出家。传说他由混元顶误跳下来,以致疯癫,被人称为杨疯子。他常在陇县街巷乞食,得钱即弃于地,引动小儿哄抢,杨则憨笑为乐。一些顽皮儿童向他抛x果皮瓦片,杨亦不x怒,只以鬼脸对之。他常背一背篓,上遮纳头,从不准人动。入夜即坐于千河石滩上,虽经雨雪,其坐处周围俱干,无雨雪迹。虽整日疯言疯语,后多有验。如在辛亥(1911)革命前,杨在天庆观大殿西墙头上画一和尚抱一妇人坐在炕头,人斥之,以为谤僧,杨则憨笑而歌:“不要笑,不要笑,和尚搂着妇人去睡觉”。辛亥革命后,剪辫去发,人们认为其前图似有预示之意。民国初年,白朗军流x过境前,杨一手x碗,一手持柏枝,边淘边向人淋水,口中念道:“淘柏!淘柏!”待白朗军入境后,人始知其意,淘柏逃北也。因白军过境只经城南,北乡安然无事,南逃者遭难,北逃者却避却此灾。杨羽化前,嘱其先祖永平公收尸,后羽化于城隍庙内。

田高苍

田高苍,甘肃人,其详细里籍已不可考,幼年即在龙门山出家,年逾七十后,头发尽落,人x称其为田秃子。据传,田常出神,赴他处参加庙会,所述会场情况,与亲临其境者所见无二。他第一次出神时,曾责怪赴会道友、熟人不与他答话,后来知系自己出神。渐亦不向人说,静定之功益进,享年九十六岁而仙蜕。

许炳智

许炳智,唯知其为山东人,出家于云蒙山,属华山派后裔,因其说话行事疯疯癫癫,被人称为许疯子。1941年来龙门洞,1942-1943年在火烧庵放牛。一日突将自己衲头焚化,入蟠龙山沟。1944年至石拱寺,睡时将下肢高置,头放低处。常露宿于野坡,烧香不分昼夜。以后又转到庄房放牛多年,解放后复去火烧庵。常说:“火车,红旗,日子将好过”。为人按摩治病多效,或撮土撒之。从其治病者日多,谣言四起,公安部门进行多次调查,察其言行无异,遂予不置。1949年阴雨连绵,人苦之,问许,不答,唯手划一圆,至中秋果晴。1957年乞食时说:“你给我吃,我办食堂大家吃”。人以为此话预示了其后办食堂一事。许每于饭前置瓢于火烧庵门前,不直接取物,饭倒入瓢内后,顶在头上诵经咒而后食。在县城化缘时,人多乐施予,许将多得财物,又暗送与贫苦残疾者。

王世南

王世南(1893-1951年),宝鸡人,龙门派第31代传人。少年出家,在龙门洞冠巾后,云游参访,遍历名山大川,通晓南北经韵,曾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醮立坛,龙门洞由他改本山韵为十方韵,为龙门派负有声誉的高功。尤善观天象地理,擅于诵经念咒,祈祷护持一方平安。陇县属山区,多暴雨冰雪灾害,王晚年在住持陇县东南乡黄花峪之朝阳洞时,常为其乡祷福祈雨,当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受到乡人的赞誉。

李守志

李守志(1898-1948年),字九春,千阳县城东街人,龙门洞传人。其父名李茂天,九春系其长子,12岁时,因家贫生活无着,被父卖于三义庙毛师,毛遂教其读书。九春天资聪颖,如饥似渴地攻读诗书,严练

龙门洞开山历史及其传说(一) 宝鸡龙门洞景区

书法。稍长即随毛师出家,皈依道教,攻读道经,兼览诸子百家。随后遵师命栖居龙门洞参学,曾任龙门洞知客年余。毛师去世后,九春被千阳各庙观推选为千阳“道管”,掌管千阳全县道教,民间遂以“道管”呼之。民国24年(1935),九春游于楼观台,住半年后又去八仙宫,因其精明能干,通晓经书,任知客,不久又晋任都管,代理监院执掌教事。民国28年(1939),辞去八仙宫执事,仍回千阳城隍庙任道管。他能写钟鼎文,书法长于颜体与行书,国画亦工。其字画特别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等传统功力浑厚,笔墨工致严谨,色调精丽典雅,民国时期在千阳居首位。宝鸡地区各县书法爱好者,均以能索得他的字画为荣。他平易近人,喜爱农民,常为人写字作画,写春联而不计报酬。1948年仙逝,享年50岁,葬于城隍庙的安沟塬墓地。灵过街巷乡村,沿途群众摆桌祭祀,为其执拂送葬,其哀悼场面在千阳县是空前的。

马鹏

马鹏(1904-1963),又名马万九,道号园通,人称“马神仙”,宝鸡县石羊庙乡李家堡人。自幼好学,诸书皆读,思维敏捷,厌弃名利、仰慕西汉朱家,郭解的侠义行为,慷慨好义,遇人饥寒,则解衣推食。

民国20年(1931年),马闻龙门洞有法师王永盛,法行崇高,兼长医术,道行为时所重,遂拜王为师,入教龙门洞。王永盛立道,以虚无为心,精诚待人,不事俗务,每日除晨昏拜祷外,全部精力用于研习医术和为人治病。耳闻目睹,潜修默化,使马深受熏陶,完全承袭了其师衣钵。。王仙逝后,马云游四方,以岐黄为业,以扶贫救弱为宗旨,恭身行医,施药济世。他不分白天黑夜,阴晴雨雪,不论贫贱富贵、老幼弱残,为民治病,即请即至,从不延误。他自奉节俭,不贪资财,乡里所送钱物,又复转施贫穷,深受民间尊崇。被人们尊称为马老师,因其医术高超又被誉为“马神仙”、对此曾有诸多神奇传闻,在关中西部各地甚有名声。后马鹏定栖凤翔景福山,将其平生所研医术心得、验方、针灸之法刻之于碑,遗传后世。碑现存于陕西省中医学院博物馆。

解放后,马鹏在宝鸡县石羊庙卫生所行医。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有时日诊患者多达300余人。由于他无私心利己之念,常将所获薪水全部用于救济贫困,1962年,马鹏当选为宝鸡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于次年11月24日病故,享年59岁。

闫崇德

闫崇德,(1898—1971),宝鸡县人,龙门洞第二十六代传人。民国八年,(1919年)弃家求道,游栖陇县药王洞,受龙门嗣师郑信元引度,皈依全真。闫崇德天赋慧敏,参通道德,涉猎诸子百家与四书五经,过目成诵,临难不乱,颇能前知,如道场常有岩石下落,庙房倒塌,他皆能预测防范,使人有备,免于灾难,处道修持严谨,自奉俭朴,思维敏捷,性直口爽,且语言洪亮,故有“疯子”之绰号。

闫崇德于民国26年(1937年)起,先后但任陇县药王洞、火烧寨、龙门洞住持或监院30多年,直至临终。在从道中,他曾访游关中、甘肃等地名山道观,研习道教经典,交游广泛,在陇东、关中道教界享有极高的威信,亦有较大的影。

闫崇德出身贫苦,思想进步,同情革命:信仰虔诚,处人和善,爱老怜贫。抗战当中,他积极支应差拨,支持抗战。1945年,他亲自烧毁了道院多年出租田地的契约账单,并舍平地数十亩于贫苦百姓耕种,施粮米百亩担赈济孤寒。1943年起,他多次利用龙门洞有利条件掩护地下党员避难脱险。中共陇东地下党负责人李义祥、张可夫等常与闫往来。1947年,地下党员潘自力因受国民党追捕,来龙门洞避难,被闫以僧人身份予以掩护,临行时,闫给其银元作为盘费。因此,国民党陇县县党部对其剧增,不久就被人告密。同年7月23日,国民党陇县公安局长带领40余人,持枪荷弹对龙门洞进行了搜查,一无所获后,欲逮捕闫崇德与数名道士,闫即大怒,痛骂道:“我把你们这些吃得红眼了的吃庙贼,龙门洞有什么事,我是当家的,要杀要砍,有我闫崇德一人承当,何以累及他人?”局人无奈,只得带了闫崇德一人关押于陇县看守所,月余后又押解西安监狱。在狱中,闫被审讯40多次,严刑拷打,坐老虎凳,备受折磨,直至解放后还双腿行动不便。但他意志坚定,闭口不言,未漏一点真情。国民党省党部及军统人员在口供俱无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以“通匪”之名看押。后经西安八仙庵监院邱明中,(邱原系黄埔军校毕业生,曾任蒋介石近侍卫数年,后调军统局任特务营长,熊为其部下。抗战时,邱因不满蒋之逆行,愤而出家),与当时的陕西省省长熊斌多次交涉,并以八仙庵3000万元(旧币)作期,于同年腊月十三日将闫崇德保释出监狱。先后共被关押140天。

解放后,闫崇德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服务。土改中,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献出庙产土地,分给贫苦农民。镇反中,他带领公安人员捕捉暗藏在道教内的一贯道头子。1950年春,他又拿出龙门洞2000斤粮食发给农民度荒。1952年,抗美援朝中,他捐款50万元(旧币)支援前线。合作化运动中,他说服教徒入社,并自愿担任会计,积极工作,拿出庙产、耕畜粮食支持集体生产,救济困难群众。

“文化大革民”中,党的宗教政策受到破坏,道观庙宇被砸,闫崇德特别对打毁神像十分不满,被群众一度以“牛鬼蛇神”对待,让其与四类分子一起接受批判,并令其参加修路等劳动改造。

闫崇德终生从道,其善行义举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肯定。解放后,他曾历任县人委委员、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人民代表和全国道教协会理事。1957年,参加全国道教协会成立会议,并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71年冬,仙逝于龙门洞庄房,葬于龙门洞坟茔,终年73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9838.html

更多阅读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

彭祖为什么活八百岁的传说一周六去爬紫金山,听到了关于彭祖活八百岁的传说。从紫金山天文台那条路上去半山腰那儿有一块大石头,听说那儿是八仙曾经喝酒的地方,那这酒据说就是当时的彭祖提供的。相传当时紫金山下有户小康人家,主人叫

吴越王钱鏐及其传说 钱鏐铁券

在福全境内的屃石湖岸,有二座孤山,一座龙尾山,一座覆船山。传说是吴越王钱鏐(音:留)留下的绝作。相传很早以前,屃石湖周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住着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路过船只,经常被它搅个船翻人亡。年轻时的钱鏐,靠卖盐为生,有天,

清一山长三月份推荐 一山更比一山高

山长推荐语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这本书【日本家训研究】。我对日本,是越了解,越觉得这个民族很了不起。首先,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连帝王的日子都不好过,历朝历代,没几个帝王是好死的,没有一个帝王的家族传承是成功的。老百姓,就更是悲惨

隋唐历史资料集锦一 安阳隋唐时期的历史

隋唐历史>[隋唐历史]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时期日期:2015-04-08 21:37:59点击:184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唐王朝。作为中国人,我也赞成上述观点,只是要进一步对这一观点精确化。我认为中国最强盛的

《趣看夏商与西周》第五十五章之褒姒的传说一 夏商西周

褒姒,同样以国名为姓,名叫姒(si),故称之为褒姒。关于褒姒的身世,历史上还有这么一段充满传奇色彩般的故事。传说,在夏王朝的末年,褒人先祖的神灵化作了两条龙。一天,二龙闲来无事便飞到了夏王朝的宫廷之上,到处的飞来飞去,张牙舞爪。

声明:《龙门洞开山历史及其传说一 宝鸡龙门洞景区》为网友昕夕靡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