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序言

米歇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是国内读者最为熟悉的坦克王牌,他的官方战绩为138辆坦克和132门反坦克炮,并获得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这是一线基层装甲部队成员所获的最高荣誉(也有几位装甲部队高级指挥官获得过钻石饰,不过他们中职位最低的都为装甲团团长,不能算是一线基层成员)。著名的维莱博卡日(Villers Bocage,之前国内多翻译为波卡基村)之战的单骑闯关为魏特曼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无数军迷心中永恒的经典坦克战,但在这之前他的众多战斗则鲜为人知,其中不乏同样精彩的杰作。

魏特曼的高级勋章是靠他一次次出生入死打拼得来的,这个过程可不像有些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轻松。其实在战争早期,魏特曼曾为他的默默无闻沮丧了很长时间。波兰和法国战役期间,他作为Sd.Kfz.222装甲车车长毫无建树;巴尔干战役中,换装三号A型突击炮也没有给他带来一枚像样的勋章。直到入侵苏联之后,他才因为在一场战斗中的惊人表现踏上荣誉之始,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这场战斗便是魏特曼的成名之作--单车面对18辆苏军坦克的65.5高地阻击战。



威龙模型封绘--“巴巴罗萨”行动中“警卫旗队”师的魏特曼,指挥一辆三号突击炮A型。

利剑出鞘

1941年7月12日,苏联莫茨科夫(Moszkov)地区。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地平线上,党卫军候补军士(SS-Unterscharfuehrer)米歇尔·魏特曼和他的三号A型突击炮车组成员的身影都被拉得很长,东线战场上又一个战斗之日开始了。这位27岁的老资格突击炮车长将身体偎依在爱车的指挥舱口上,双手举过额头以遮挡眼前炫目的晨光,他的视野中展现出一幕这样的场景--第一批德国步兵迎着晨曦进入了北面的树林,只留下一个个模糊晃动的背影。一切看起来那么平静,仿佛今天不会再有战事发生。因此魏特曼命令他的车组趁着这段安宁的间隙将座车的伪装枝条跟换,把那些已经有些干枯的树枝丢弃,换上新砍下的新鲜枝条。对于三号突击炮而言,日常保养是一件比车组成员吃早饭更重要的事情。



1941年夏,魏特曼及其车组成员的战地留影,背后就是绰号“秃鹰”的三号突击炮,伪装可谓天衣无缝。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苏军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1装甲集群北侧的补给公路发动了持续猛烈的进攻,一度导致装甲集群的弹药和燃油供应出现短缺。作为第1装甲集群预备队的“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被紧急投入前线,它在占领莫茨科夫之后的重要任务是保护罗夫诺-卢克(Rovno-Luck)一线区域,阻止苏军从博尔宾(Borbin)方向而来的偷袭。7月11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原先尘土飞扬的公路变成了一片泥沼,轮式车辆和步兵在这种路况下失去了大范围机动的能力。在恶劣天气和苏军顽强的抵抗下,第17集团军现在不得不卷入斯大林防线(Stalin Line)的鏖战中,南方集团军群大规模突破的希望便寄托在装备更加精良的第1装甲集群身上。如果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刺穿苏军的防线,在他们面前就是广袤的乌克兰大草原,东线战场初期战术呆板的苏联人在这种地形上根本无法挡住德国坦克掀起的“风暴”。“警卫旗队”在进入前线的最初阶段没有遭遇大的战役,最大的考验来自于苏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反击行动。

魏特曼和他的车组刚刚把突击炮的伪装工作完成,苏军在附近树林中的炮兵便将所有的宁静送进了地狱。76.2毫米炮弹爆炸的冲击波把德国士兵抛上半空,一些可怜的人被撕得四分五裂,落到地面之前就已经死去。在这突然和狂烈的袭击之后,苏联人的机枪开始对德军阵地倾泻火力,接着所有的武器都啸叫起来,冲锋中的苏军步兵也是边狂吼边射击。训练有素的德国人可不是吃斋的,他们很快从慌乱中回过神来,皮实的三号突击炮无疑有责任掩护和引导步兵伙伴们发起反击。现在阳光变得非常炽烈,但是泥泞的地面可没有这么容易被晒干--齐膝深的黑色粘泥大大降低了苏军步兵推进的速度,这可为处于防守地位的德军提供了打靶的好机会。阵地上所有的三号突击炮都调整好射界尽情开火,它们的75毫米炮和步兵轻武器共同织成一道杀戮的火网,苏军步兵在付出大量无谓的伤亡后终于撤退了。

魏特曼此刻再次想起了他的任务。凌晨两点的时候,他在“警卫旗队”侦察营营长库尔特·迈尔(Kurt Meyer)的营部接到了配合侦察营下属一个连作战的命令。魏特曼所在的突击炮连需要同这个侦察连(连长是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格哈德·布雷默中尉,SS-Obersturmfuehrer Gerhard Bremer)组成一个小战斗群,与来自第25步兵师的一个步兵营保持接触,并消灭苏军从南侧树林发动的所有威胁性行动。“警卫旗队”这个小小战斗群的装甲车辆并不多,但是却防守着10公里宽的地段,因此所有人都明白肩上担子的份量。尤其是那些突击炮车长们,他们知道只有利用压迫性的火力支援己方步兵前进,才能阻止住苏军人海般的攻势。



“巴巴罗萨”战役初期担任“警卫旗队”师侦察营第1连连长的格哈德·布雷默(1917-1989)。布雷默于1941年10月30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本照片即拍摄于此后不久。后担任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侦察营营长直到战争结束,期间于1944年11月获颁橡叶饰。

突然,无线电中传来了连长的声音,魏特曼随即回到车长位置接起听筒。

“雄鹰呼叫秃鹰!收到请回话!”

“秃鹰回答雄鹰,我已收到,完毕。”

“请前往65.5高地,警戒敌人可能发起的坦克攻击!”

“我们将立即前往目标区域,完毕!”

“出发,科尔登霍夫(Koldenhoff)!12点钟方向,前进,我们要到65.5高地!”魏特曼下令道,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次单车侦察行动中会演变成一场残酷的阻击作战,也不会想到他的车组会遭受何等严峻的考验。

1VS 18

三号突击炮的梅巴赫发动机开始满负荷运转,地面被履带压得吱吱作响。行驶出一段路程后,驾驶员科尔登霍夫(Koldenhoff)突然出人意料地向车长报告,引擎有过热的迹象。魏特曼对这个消息非常关注,他知道如果引擎过热导致熄火,意味着在遭遇敌人坦克时他的车组将面临阵亡或被俘的命运,他提醒驾驶员随时关注温度表的变化。此时,任何大的颠簸或不合适的行进路线都可能对引擎造成更大的负荷,使得目前的任务陷入困境。魏特曼一直将上半身探出车外,为驾驶员指示方向,科尔登霍夫则小心地驾驶着突击炮,避开前进路上所有的崎岖地形和大块的裸露岩石。前方出现了一个小坑,为了避开它突击炮驶向了一丛灌木,结果任何人都没有发现灌木下面是一个更大的深坑。突击炮嘎然而止,整个车组感觉挨到重重一击,大家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擦伤和瘀伤,有人还忍不住骂出声来,不过幸运的是所有人的状况都很良好。

现在每个人担心的焦点都集中到突击炮能否从坑中摆脱出来。只见科尔登霍夫将梅巴赫发动机轰到最大转速,突击炮的履带紧紧抓住坑底,悬挂系统也伸缩到最大值--三突的车首由下往上划出一道U型,隆隆地驶上路面,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这辆突击炮终于跌跌撞撞地抵达65.5高地,选择了背坡面一处合适的防御阵地隐蔽起来。魏特曼及其车组成员小心翼翼地从高地上观察着眼前的区域,查找任何可疑的迹象,因为他们已经接到苏军在该地区活动的警告。

在魏特曼和他的装填手彼得森(Petersen)通过双目望远镜寻找目标的时候,他们同时听见了一阵熟悉的声音,那是苏军坦克发动机的声响。为了更好监听敌人动向和不暴露自己,魏特曼让驾驶员关掉了发动机,但是他还是有点担心这个“破机器”在需要重新启动它的时候不能工作。不过既然它已经过热了,让其“冷静”一下也许是更好的选择。魏特曼在努力寻找着敌人坦克出现的方向,以求在第一时间发现它们,并让炮手做好了主炮的射击准备。如果能取得首发命中,遭受突然打击的苏军坦克指挥官们肯定会自乱阵脚,他们会停下车来寻找来袭炮火的方向,这对于魏特曼的炮手而言则是扩大战果的好机会,三突的75毫米炮弹会轻易撕碎更多的敌军坦克。



在丛林中观察敌情的三号突击炮车组,对他们而言细致的观察是胜利的关键。

“它们在那边!”魏特曼的炮手克林克(Klinck)尖叫起来,他辨别出了声音的方向,恨不得马上让炮弹飞进一辆正在接近中的敌人坦克车体内。

“轰”的一声,科尔登霍夫启动了梅巴赫引擎,这个声音在所有车组成员听来是那么的悦耳。

“驾驶员,将车停到更高一点的位置!”魏特曼下令道。科尔登霍夫立马把突击炮驶向11点钟方向,试图在一片浓密的灌木丛后获得更好的防御姿态。魏特曼集中眼神,他不仅想要抢先发现苏军坦克,还想辨认出其中的指挥坦克,这类车辆的显著特征是伸出有一根无线电天线。只要先将它敲掉,剩下的苏军坦克就会变成无头苍蝇,陷入一片混乱和无序状态中。

三突到达了灌木丛边,这里已经处于山脊顶部,魏特曼下令停车,然后继续和装填手彼得森探查敌军坦克的动向。他拼命想要确认出苏军坦克现在的位置,可是在双目望远镜中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魏特曼吼了起来:“驾驶员,再向前10米!”



三号突击炮驾驶员位置特写。

三突再次向前移动,使得车长和装填手能够更靠前地扫描地平线上敌人坦克的蛛丝马迹。就在这次挪动的过程中,魏特曼的望远镜中终于出现了他想要看见的东西!一群苏军T34/76坦克正从东北方向的谷地中驶出,魏特曼开始统计它们的数量--1辆,2辆,3辆……当他数到第12辆坦克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脏都要蹦了出来,他们竟会在这一地段遭遇大批苏联新型坦克!

当面对如此压倒数量优势的敌人,魏特曼和他的车组应该何去何从?仅仅凭借他指挥的这一辆突击炮,单枪匹马就能阻止苏军的这次攻势?在正面对决当中,魏特曼车组似乎是没有胜算的,他们不可能幸存下来,他也不想让兄弟们做出这样的无谓牺牲。就在魏特曼盘算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危局时,西北方向400米开外的浓密树林里又有了动静,6辆苏军坦克从里面冒了出来。这6辆T34/76并成一排,像6只恶狼一样驶向65.5高地的南翼,魏特曼清楚如果他不立即开火,只消两三分钟它们就会冲到自己面前。

“米歇尔,它们有多少?”炮手克林克本来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每次他都是直到战斗开始之后才展现出好斗的本性。这次他察觉出气氛不对,提前发话了,不过他的语气表现出他已经做好面对任何情况的准备。

“一共18辆俄国坦克!”魏特曼吼道。

“就这么多吗?”克林克是这样答复的,看起来他渴望立即和伊万们正面过招。

“我能数到的就这么多。”车长答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快后退!将突击炮移到高地左侧!赶快!”魏特曼采取行动了,他决心先对付威胁更大的那6辆T34。

科尔登霍夫此时已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迅速执行了指挥官的命令。

“准备正面进攻!穿甲弹上膛!”魏特曼对装填手彼得森点点头,第一发炮弹已经随时可以飞离炮膛。

经过一段下坡后,三突沿着高地左侧的一段上坡路行驶,眼前的视野也再次越来越广阔。魏特曼看见了400米外驶向高地南翼6辆T34中的一辆,其它5辆坦克的身影还被前方的一个小山包遮挡。“驶上去!”他希望爬上小山包之后就能清楚地看见那6个对手,他的75毫米炮弹便能刺穿它们的装甲。科尔登霍夫顺着魏特曼的指示稳健地操作着突击炮前进,克林克也在不断调整主炮的瞄具,一旦炮车停下来,后者便会毫不犹豫地摧毁他锁定的目标。三突驶过最后一段距离,6辆T34全部尽收眼底。战斗一触即发,一切只等魏特曼的命令。(持续)



装填手正将一发75毫米炮弹装入三号突击炮的炮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976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之现状 中国一夫多妻制

如今,在西藏占绝大多数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但在西藏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等偏远的农牧区至今保留着“兄弟共妻”、“父子共妻”“姊妹共夫”“母女共夫”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古老婚俗。人们常说的“一妻多夫”在西藏是指“兄

世界上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亚洲一夫多妻制的国家

国际私法研究涉外婚姻,涉外婚姻的有效必须满足婚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婚姻的实质要件中要求婚姻当事人不能与他人有婚姻关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是合法的。现在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有

声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网友星河鹭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